叠词滥用语病时出余光中《听听那冷雨》病句例析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叠词滥用,语病时出——余光中《听听那冷雨》病句例析
叠词滥用,语病时出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病句例析甘肃白银市稀土中学周占江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选用了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听听那冷雨》,读后给人的明显感觉是:并不是大家之作,起码不能代表余光中,尤其是文中句式杂糅,语病时出,叠词滥用,堆砌重复,读起来疙疙瘩瘩,表意含混不清。试举例分析如下。
1、“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走入霏霏”后若有逗号,则可以为动宾短语作主语,尚能讲通。“霏霏”与“非非”都,有生硬活用而成叠词之嫌。
2、“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叠词连用,似乎表示雨的变化,但三组叠词之间缺乏表示过渡性词语,唐突而无序;“淅沥淅沥淅沥”,故作雅致,实则俗气;“‘雨'字”而不是“雨”作陈述对象,无法与陈述部分搭配,是病句。
3、“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五个动词重叠,从表意上看,尚可一用,但仍给人滥用之感。何况“嗅嗅闻闻”是完全不必要的重复。
4、“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雨季。”时间状语放在三个短句之后,不连贯不顺畅,读起来
上气不接下气。“清明”不是“雨季”,“雨季”也不是“清明”,此说不妥。
5、“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清清爽爽新新”能“嗅”出来吗?“爽爽新新”是什么味儿?“薄荷”

味吗?可薄荷味应该是“清清凉凉”吧。不仅用蓝,而且用错。
6..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沐发后特有的淡淡的
土腥气……”“沐发”是什么意思?是“沐浴头发”的意思?为什么“草和树”只“浴发”而不浴身呢?何况“土腥气”绝不会只来自于“浴发”。又,“草和树”的“发”是什么?是草叶和树叶吗?若是,这样的“拟人”是否勉强了点儿?
7“也许地下的地上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何必将“那腥气”倒放在最后?再说“那腥气”是“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而且还“蠢蠢而蠕”,怎么理解?“蠢蠢而蠕”这说法也太有点儿装腔作势了吧。
8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此句原本不错,可是联系全文,犹有堆砌之感,有为用“凄”字之嫌。何况紧接着一句是“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连用五个“凄”字,首先给人以重复臃砌之感,其次才是别的,
9、“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
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敲打乐”是音乐还是乐器?按句子结构,带宾语“城市”,那么该是乐器。可是“敲打乐”给人的直觉是音乐,即打击乐器演奏的音乐。所以,原句与习惯用语相矛盾,是病句。“滴滴点点滴滴”李清照词句的死搬硬套,俗不可耐,且与本段主写声音不谐。
10、“或是在江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噬于千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被噬于”句,不必要的被动句式,读起来别扭。“细细琐琐屑屑”,完全用不上的三组叠词,“琐琐屑屑”是什么意思?可

以用来描写蚕吃桑叶的声音吗?“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是口器和口器互相咀嚼吗?能讲得通吗?“咀咀嚼嚼”到底是细化了咀嚼的声音呢,还是不必要的重叠?况且还造成主谓不搭配的语病。
11、“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扣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亿片瓦吟。”“千亿”比“千万”别扭,又反复用,更别扭;“轻轻”“,沉沉”“,徐徐”“,挞挞”“,间间歇歇”,连用叠词,在此印证滥用。
12“……千寻海底的热浪沸沸被狂风挟来……”“沸沸”
若是“热浪”的谓语,“沸沸”之后应加逗号;若“沸沸”放在“热浪”前作其定语,更符合现代汉语习惯。本文中类似这样的句子不少,给人的感觉是,要么是故作学问,要么是不懂现代汉语规范语法。
13、“……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忑忑,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玻璃上……”“忐忐忑忑忐忑忑”,俗不可耐,即使活用也没有达到相应得效果;“斜斜的西北雨斜斜”,更是不堪一读的胡乱堆砌。
14“……春雨绵绵听到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
听那冷雨。”第一小句句首加“从”才通,才与第二句连贯。第三小句完全没必要,否则语序混乱,缺乏逻辑,读起来别扭。
15“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是室内乐是室外乐,内听听,户外听听,冷冷,那音乐。”第一小句明显缺少两个逗号,应分别在“音乐”之后和“是”之前,否则不通;“冷冷”,唐突之极;“那音乐”似是错用。此句读来如同转文的三年级学生的语句。

16“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这种句式杂糅或少了标点而独不通的句子最少有十处以上。
17“因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乐从记忆的彼端敲起。是最最低沉的乐器灰蒙蒙地温柔覆着听雨的人,瓦是音乐的雨伞撑起。”“最最”连用两遍,却是常识性的用词错误,会给学生以误导。两个较长的句子中缺少必要的断句,读起来扭,语法不通,表意含混。看似“是”字句,却与其他句式杂糅。若用中学生常用的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第二个句子的主干则是“瓦是人”,成何体统?有,第一句句首的“因为”根本用不上,勉强用之,也会误导学生。
18、“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咯咯,秋天的虫鸣也减了唧唧。”似有为重叠而重叠、为排比而排比之嫌。“现在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默片”是什么?是“无声影片”吗?若是,为什么说成“默片”?图简洁吗?可是本文处处不厌其烦地叠词滥用、反复堆砌,而此处简洁,不是矛盾吗?
“六角形的结晶体在无风的空中回回旋旋地降下来……”“回回旋旋”这种重叠形式强化了雪花“回旋”的动态,却是“无风”,岂不矛盾!
此文在用词造句方面还有许多毛病,就连初中学生也能举出不少。再加上意象模糊而杂乱,思路随意而混乱,极不顺畅,许多句子读起来如同天书。作为语文教师,勉强说它好吧,又明明是错误,与平时教给学生的语法规范相矛盾;说不好吧,又怕学生误解了余光中先生。我未见过本文的其他版本,我怀疑眼前的文章是否有校对、印刷方面的诸多错误;当然,我也疑心将此文选入教材,一是因为作者是名家,而是因为一时没有更好的文章而用此文来凑数,从而完成一个主题单元无论怎样,把这样的文章给学生读,让学生来学习,是很不妥当的。


2007-1-14稿

200911月改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35a9d0b63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72.html

《叠词滥用语病时出余光中《听听那冷雨》病句例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