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议论文分论点设置的技巧

发布时间:2013-10-29 08:54:0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议论文分论点设置的技巧

什么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有什么关系?

中心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一个总观点。

分论点是对总论点的分解。

分论点要服从中心论点,从几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

设置分论点有什么意义?有了分论点,可以使文章的层次更丰富,说理更充分,脉络更清晰。所以我们提倡编写分论点。

思考一议论文的分论点设置有哪几种主要的关系?

【例一】中心论点:说话的好坏往往影响到交际的成败。

分论点:①好言似蜜,沁人心扉,美化人情关系。

②恶语如刀,剜人心肉,割断你我情义。 对照式分论点。

【例二】中心论点:话说得好坏事关交际成败,我们必须明辨什么是好话。

分论点:①好话有理有利有节,能维护人格和国格。

②好话有礼有情有义,能利于他人和自己。

【例三】中心论点:在困难面前不能退缩

分论点:①首先要承认困难。

其次是不怕困难。

再次是千方百计战胜困难。

思考二:怎样提出分论点

从三个角度提出:1、从总论点的内容范围提出

2、从总论点的形成原因提出

3、从总论点的解决方法提出

1.以“做真正的自己 ”为中心论点,从“总论点的内容与范围”角度展开构思

①做真正的自己,是自信的表现。

②做真正的自己,是人生的大智慧。

③做真正的自己,是时代的召唤。

2.做心灵上的富翁为中心论点的作文,从总论点的形成原因的角度拟分论点:

①我富有,因我拥有一份坦然的胸怀。

②我富有,因我拥有一份求知的欲望。

③我富有,因我拥有一份执着的追求。

3.以“人要有意气”为中心论点,从“总论点的解决方法”角度展开构思

①人要有意气,就要坚韧不屈,不畏风霜冷雨。

②人要有意气,就要勇敢不惧,不怕牺牲挫折。

③人要有意气,就要自信乐观,笑对人生坎坷。

设置分论点注意之点

1、分论点是对中心论点的分解,它们包含在总论点之中。

2、几个分论点是并列或层进关系,不能互相包含,不能重复,不能交叉。

3、分论点有主次之分,可以按照先主后次排列。

4、分论点要深刻,几个分论点的字数要大致相等。

思考三:学以致用

1:命题作文:弄斧就得到班门

总论点的内容与范围的角度拟写分论点

①班门弄斧,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

②班门弄斧,是一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③班门弄斧,是一种永不言败的激情。

小结: 基本模式:一般以命题是什么,或者什么是命题的形式来写分论点。

2:以为话题,用总论点的形成原因的角度拟写分论点。

中心论点:安全是生产得到保障的前提。

①没有安全,生产将受到威胁。

②没有安全,劳动者生命得不到保障。

③没有安全,长期赢利目标无法实现。

小结:基本模式:为什么,主要是回答原因和目的方面的问题,可以简称为。就是把中心论点作为结论去追溯这个结论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3:命题作文《感悟幸福》,怎样才能感悟幸福呢?

请以总论点的解决方法的角度拟写分论点:

①感悟幸福,需要一种乐观的心态。

②感悟幸福,需要一颗知足常乐的心。

③感悟幸福,需要在细节中用心体验。

小结:基本模式:怎么做,就是要达到某一目的,需要我们怎么做。在论证过程中,我们要阐明只有怎么做,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

课堂小结

综上所述,对于议论文分论点的设置,贵在从标题或中心论点出发。调动平时积累的生活素材,结合高考“扩展语句”和“仿写”等专题,这样才能保证作文章法上前后勾连,语义上浑然一体。

跟踪训练:

【例一】1、阅读下面三个材料。

材料一: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代的人们。        (英)萧伯纳

材料二: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德)爱因斯坦

材料三:如果不献身给一个伟大的理想,生命就是毫无意义的。   (菲)何塞?黎萨尔

2.分析比较异同。

材料的共同点: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

不同点:奉献对象的侧重点不同。

3.编写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中心论点:                                                                 

分论点一:                                                                      

分论点二:                                                                  

分论点三:                                                               

【例二】1、阅读下面一则材料:

1970年,人们认为基本粒子都可以归纳为3种夸克。而华裔美国物理学家丁肇中对此持怀疑态度,但他要进行实验的想法却遭到了几乎所有国家大型实验室的反对。最终,他们在美国布鲁海文国家实验室开展了实验。1974年丁肇中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夸克,而且新粒子(Jqr粒子)的发现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丁肇中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对此,丁肇中深有体会地说:永远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做你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

2、概括文段的中心思想:

文段最后已经点明事件给丁肇中的启迪。但是从“发现”的角度看,我们可以看到事件具有更多的意义。如:科学家只有大胆怀疑旧学说,满怀信心,坚持实验,才能发现真理,建立新学说。

3、根据叙述事件的过程,可将文段分为:

“大胆怀疑---坚持实验---发现新粒子---获得殊荣---总结体会 ”。

4、参考文段的中心思想和层次意义编写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中心论点:                                                                     

分论点一:                                                                      

分论点二:                                                                      

分论点三:                                                                      

优秀例文:

留一道缝隙(议论文一类文)

大千世界,滚滚红尘,潮涨潮落,生生不息。面对名与利、面对个人与集体、寂寞与热闹、失败与成功、现实与未来,有的人为自己留一道缝隙,举重若轻,收获丰盈的人生,而有的人却不堪挤压和重负,羁绊于生命之重。学会留一道缝隙,这是生命的大哲学。(中心论点)

庄子为自己留了一道缝隙。(分论点一)

先秦诸子,谁不想做官?谁不想通过世俗的权力来实现自己的乌托邦之梦?但濮水之畔的庄子心如澄澈秋水,心如不系之舟。面对两个身负楚王使命的使者,他持竿不顾。权势于庄子并没有什么吸引力,真正吸引他的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于是历史记录了他那至今还在茫茫天宇回荡的声音:“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一句话,便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将许多人甚至愿意用生命来求取的相位扔进了濮水。

庄子守护着自己的灵魂,为心灵留下了自由舒展的空间,他的灵魂也成为一个神话,于是也就有了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

苏轼为自己留了一道缝隙。(分论点二)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苏轼一生坎坷,从“乌台诗案”开始,他被一贬再贬。他曾哀叹过,彷徨过,接踵而至的灾难曾一度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但他最终还是给自己的心灵敞开了一道吸纳清风明月的缝隙。

面对险恶,苏轼唱出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面对茫茫天宇,他唱出了“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在最艰难的环境遭际里,他写出了震古烁今的千载华章——《赤壁赋》。于是他的生命中回荡着倜傥洒脱的乐章。

福楼拜为自己留了一道缝隙。(分论点三)

 一个世纪以前,在巴黎乡下一栋亮着青灯的木屋里,大文豪福楼拜每天拼命地工作,他不接受采访,不看报纸,但他给自己留出一道缝隙——每天看日出。

福楼拜每天看日出,伴着刚刚苏醒的树木和玻璃般翠绿的青草,呼吸着泥土的芳香和果蔬的甘甜。于是,他每天都拥有了温馨和朝气,能够宁静、快乐、充满活力地工作着。留一道缝隙,清晨看日出,福楼拜在为自己的生命举行升旗礼!

学会给自己留一道缝隙,是人生的大哲学;不能为自己留一道缝隙,则是人生的大遗憾。(承上启下,总结过渡,以上从正面论证,以下从反面论证)

项羽没有给自己留一道缝隙,乌江之畔,血染长空。(反面分论点一)

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身陷四面楚歌之境,他思想的空间被遗憾、羞辱和绝望占满,已没有可供回旋的缝隙。

在衣袂飘飘、长袖舞动中,心爱的人儿香消玉殒。面对着如泣如诉的滔滔江水,英雄项羽悲叹着“无颜见江东父老”,一抹寒光闪过,一个悲壮的瞬间便定格于历史的江河。于是,滚滚江水千百年来一直呜咽地诉说一个悲戚的故事。

川端康成没有给自己留一道缝隙,他的生命最终在不堪忍受的拥挤中凋谢了。(反面分论点二)

离开这个世界之前,他曾无助地叹息:“太拥塞了!”“我希望从所有名誉中摆脱出来,让我自由。”可见,拥塞足以致命。面对别人的盛情邀请,面对各种应酬,他不会拒绝,只能疲于应付。他的生活空间塞得太满,令他几乎喘不过气来。于是,在巨大的精神压力面前,这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终于崩溃。那一刻,樱花落了一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奔腾不息的岁月之河从古代流到现代,它用哲人的睿智告诉我们:面对阴晴圆缺、悲欢离合,面对花开花落、得失成败,面对风霜雨雪、电闪雷鸣,面对灯红酒绿、名缰利锁,最难得的是为自己留一道缝隙!(照应开头,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评语:全文论证严密,结构清晰,例证典型,语言富有文采和表现力,先正面后反面,论证有力。

【学以致用】

根据要求写一篇大作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底气,指基本的信心和力量。财富、学识、家庭背景、专项技能等都能成为你的底,并产生底气。有了底气,就会不畏山高路遥,就会唱出嘹亮的歌声,就会有生活的方向与动力,就会有了希望……

但底气需要积淀,也需要正确对待。

请以“底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立意自定;角度自选。

【写作指导】

《新华字典》的解释:1、说、唱时由胸腔腹腔共鸣产生的力气。2、基本的信心和力量。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1、指人体的呼吸量。2、泛指气力或劲头。

根据解释,在审题上可做如下思考

(一)对“底气”内涵的辨析

底气是信心和力量的结合体,信心是内在的“底子”,力量是外显的状态(或气场),也可以说是“劲头”,二者缺一都不能视为真正的底气。只有信心而缺少外在的态度或行为,不能称为底气;只有表面的力量而缺乏内在的信心,是假底气,所谓“纸老虎”、“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等都是这种表现。

可以围绕着底气是什么,进行叙事或议论;如果能围绕底气的内涵进行辨析,区分真底气和假底气,是对“底气” 的深层次思考。如果把底气理解为“信心”,应视为审题不准确。

(二)对“底气”产生的根源的思考

底气是要有“底”做基础的,财富、学识、专项技能、家庭背景、生活阅历甚至精神信仰都是底气产生的根源。因为有这样的物质、精神等底子,而表现出生活的态度和品质,就是底气。

可以围绕底气产生的根源做一般性的思考,既可以围绕其中的一点或几点进行深入剖析,也可以就产生根源做全面分析。

可以围绕产生底气的根源进行性质的辨析,诸如物质财富底气、权力地位底气、学识技能底气等,分析其性质、价值以及意义。

可以围绕获取底气的途径进行辨析。如,是通过自我奋斗并经由继承与发展而产生的厚实的“底”,还是一味啃着的老人的“底”,抑或是通过投机取巧甚至徇私枉法而获得的“底”?产生的“气”是正气,是霸气,还是邪气?等等,分析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底”,并由此产生什么样的“气”。

(三)对“底气”作用的思考

有底气,可以从容面对生活,可以掌控局面甚至左右人生。

(四)对“底气“对象的思考

底气的主体对象可以是个体的人,也可以是职业、群体和组织。比如说教师的底气、企业的底气等等。

优秀例文:

1

古人云:“厚积而薄发”。顾名思义,只有拥有深厚的底蕴,才能够在关键时刻爆发出一瞬间的辉煌。

学习就是如此,要经过不断的积累,才会拥有知识,就像打坐练功,下盘即稳,何为稳?就是要有底气,要有沉积在身体中给予自己信心与力量的底。

古代学子为求一朝的金榜题名,不惜十年的寒窗苦读,他们只为能在这十年之中不断网罗知识,吸纳才识,拥有充足的信心,才好在最终展示出来。

无论经过多少年,这样的定论永远也不会消失。“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多少有才华的辩论家,他们在台上,在众人面前是多么的口若悬河,雄词博辩,而又有多少人关注他们在背后的辛勤付出的汗水。他们的自信,他们的勇气,都因他们在不断努力中,拥有了让自己自信的底气,所以他们不畏惧任何在前方的阻挡。

在旱热的巴西有这样一种花,它的名字叫火红花,他们在三月份生长,八月盛开,而在那开花前的几个月中,火红花只有像人的拇指夹盖般大小。而在八月盛开之际,它的花瓣每天可以生长几寸,一个星期就可以使一株火红花覆盖一亩的土地。原来,它并不是在前几个月没有生长,而是在不断扩展它的根,一株花所拥有的根系几乎可以比的上一株参天大树,因此,才可以在短短几个月之内不断生长。因为,它积累了足够的能量,拥有了足够的底气使它爆发。

如同火红花一般,我们十多年的努力与奋斗,只有有朝一日能蟾宫折桂,在一步步积累的过程中,我们就在不断积累着底气。

有时候,在考场上,我总是焦急万分,深怕有什么关键的地方或步骤没有看到,也总是担心是否会有自己不会或过难的题目,弄得我手忙脚乱,不能沉下心在试卷上,导致最后与自己的理想失之交臂。

我想,这便是我没有充足底气的后果吧,一旦缺失了那份自信与力量。在平时没有好好地、一点点地去理解并掌握知识与技能,自己体内没有与之相应的底,便会走向失败。

古有诗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拥有足够的底气还得靠自身的积累,如同一块海绵一般不断吸取知识。相信成功就在不远处。

2

底气是人做事处世的基本信心和力量,对于底气的限定,说法常常不一,而今许多人把钱、权、靠山作为底气,在我看来,这些所谓底气都是虚假的。

如今官富二代嚣张之事层出不穷,他们如此作为大都是觉得有底气,自家有钱有权,能奈我何?而到权丧钱散之际,又惶惶如丧家之犬,昔日之底气不复存在。以权钱为底气的人是愚蠢的,因为权钱等外物时时刻刻都在更换主人,它们的背叛层出不穷,无法彻底掌握,以之为底气,犹如将立身做事之本寄托于他人手中,自己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还要担负对方“卷款而逃”的风险。

最忠实又真实的底气莫过于个人之学识修养品行。他们是真正属于你的东西。孔子周游列国时,穷厄困顿如影随行,断粮事件层出不穷。对于常人而言,他们根本没有底气踏上如此安危不可知的征程。但孔子去了,他的学识思想成了他的底气,他的“儒道”成了他的信心和力量,支持着他辗转各国传道授业,成就了一段传奇。再观诸葛亮,刘备顾草庐时寄居荆州,无地无兵,空有一腔抱负,成大事难如登天。但孔明还是应邀而出,作隆中对,指点江山,终成就一方霸业。诸葛孔明出山的底气,不是刘备兵多将广,坐拥天下,而是自己有“卧龙”之名的智谋韬略。由此观之,能真正称为底气之物应完全属于自己,自己对此能运用自如、熟练掌握,而不是被其驾驭而掌握。正如在“两极格局”之时,中国能以“第三世界”横空出世,其底气不是因为依靠美国或是亲附苏联,而是完全建立在自身的发展和强大之上。

可如今社会还有许多人对此无法理解,因而追名逐利、亲附他人者层出不穷,以此作为底气却忽略了对自身的培养。正如树藤因为攀附在大树上才得以俯瞰森林,可一日如果树不在了,树藤却只能狼狈地趴在地上。与其借外物作为底气来支撑自己,倒不如培养塑造自己的底气。与其有一朝一日底气不复存在的风险,倒不如把底气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

以何物为底气,与底气的从属关系,往往决定着人一生的轨迹。

3

西方媒体常言中国人古板、狭隘。而近来,他们又将“冷漠”、“人情淡泊”等丑名冠于国人头顶。而我们一向以礼仪之邦自居,对于这些评论总认定为是“空穴来风”,因此,我们总会回以猛烈的驳斥。“中国人怎么啦?”,“他们只是想借舆论诬陷我们罢了”。

然而,我们真的有底气对这么言论加以全盘否定吗?

仔细审视一下中国社会和民众,这份底气并没有我们一贯所想的那么厚实。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正隐隐透射出一些商人的自私狭隘吗?而近来,时有路上有人遇难而旁人只作“围观”,我们似乎真的很难再自豪地称自己为“礼仪之邦”;而国人踏出国门后奢侈消费的“富人行为”也确实给西方一个丑恶的国人形象……

在这些面前,再做辩驳确有“强词夺理”之嫌,那我们真的已没有底气了吗?

中华五千年历史留给后人了无数传统美德和底蕴,我们是有的,但,我们需要以自省来让这些成为我们真正的底气。国际社会其实已有这样的先例。主导二战风波的德国被指责为一个嗜血的、没有人性的民族,德国人对此无力回击。确实,他们祖辈造下的毁灭性罪孽让他们丝毫没有底气回击。而德意志民族以自省的姿态面对非议,他们坚持和平,牢记前人的教训。1970年勃兰特总理访问波兰时在犹太人墓碑沉重的一跪让世人重新认识了德国。如今的德国早已不再被认为是什么残暴的国度,他们有充足的底气以和平的姿态站在国际舞台上。

而中国,又何尝不能如此呢?一个善于自省的国家方能拥有真正的底气面对不公平的指责。而国人中,其实不乏这样的榜样。陈光标身体力行倡导“低碳生活”,无数支教希望小学的老师。他们为一改“冷漠”、“狭隘”头衔充实了底气。

底气是需要用一点一滴的改变来积淀的,而我们每个人都有充实这份底气的责任。我想,当有人遇难不再是被围观冷漠,当商家不再为一己之利而危害整个社会,当国人以本应有的谦逊、懂礼节的形象展现于世人,我们会有底气去排除这些负面的评价,更重要的是,我们有底气以“礼仪之邦”的民族形象屹立于世界之林。

4

观泱泱社会之大潮,多少人因信心不足而只能在生命的夹缝中苟延残喘?又有多少人因缺乏力量而半途而废?究其本源,皆是缺乏底气所致。

于是,我们疾呼:生活需要底气,生命更需底气!

拥有底气,首先必需有能力和德行为“底”,方能生出自信之“气”。如果说“物与权”代表的是一种功利主义的话,那么抛弃“物与权”后所收获的“情”则代表着一种审美情趣。就如明末才子袁中郎,他在致友人的书信中写道:“吴中得若令也,则五湖有长,洞庭有君,酒有主人,茶有知己。”其潇洒豪放可见一斑。但若你只认为他是个耽玩书生的话,未免太小瞧于他。《明史》记载其“听断有决,公庭鲜事。”正是凭借如此之底气,中郎才敢跳出“权与利”的夹缝,断然辞官,归隐山林;才会有日后“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之说。可见,性者个性,灵者灵气,若中郎亦是粗鄙之人,岂有底气成此文学大业?

如果说能力和德行是底气之“底”的话,那么如何运用好自己的德、才便是这“气”字的玄妙。

有底气者,并非一定是日后大有作为者,运用自己的底气去创造和发现,方能活出生命之“气”。于是,我想到了杨惠珊,那么生命如琉璃般的女子。在夺得两届金马奖影后和一届亚太影后之后,她便如蝶回到茧中,收起自己华美的翅膀,毅然投身于琉璃事业中,采访中,她说:“电影对我来说只是一个载体,一个转换,而琉璃事业才是我执着的信仰。”当积累了足够底气之后,杨惠珊没有自满,而是选择继续去创造,活出了自己的生命之“气”。佛曰:“愿我来也,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净无秽瑕。”这不是对杨惠珊底气的最好诠释吗?

人生其实好比是筑房,只有地基足够坚实,才能搭建出摩天大厦。而那些没有稳固地基,甚至毫无底气可言之人,只能坠入死亡的深渊。

行文至此,忽然想到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人是要有那么一点精神的。”那么,在当下浮夸的社会中,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人亦是要有一点底气的。”用你的底气去创造,用你的信念去坚守,我们终能成为时代的宠儿,活出生命之“气”!

5

总听到这样的回答“也许吧”、“可能吧”“我不确定”充斥在我们的耳边,这样没有底气的回答究竟因何产生?没有自信?没有知识?没有勇气?抑或是都没有?

曾看到这样一篇报道:某大学高材生面试时面对主考官的几个问题都以“也许是……”为答。这样没有底气的表现怎会成功?

那么,底气到底源于何?

安德烈波切利给了我回答。他告诉我底气源于自信、乐观以及执着,这位天生弱视的歌唱家七岁失明,他干过各种工作,但他依旧执着地歌唱,唱自己心底的歌。没有老师,没有钢琴伴奏,他就对自己对着河,对着树木歌唱,他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当他终于走上世界舞台与帕瓦罗蒂共同歌唱时,他没有丝毫胆怯、畏缩,在大师面前展现了自我的个人才华。最终他赢得了世界的掌声,告诉世界“我有底气,这个舞台便属于我!”

掌声、鲜花是给他的最好鼓励与支持,而底气源于他的内心,是支持他前进的动力。没有了底气,他会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但有了底气,铸就如今的安德烈波切利。

而对于有些人来说,底气并不都源于自信、乐观。这些品质是每个人都有的,只不过有人多些,有人少些罢了,就像对于卡尔奥西茨基而言,他的底气就源于对世界理性的认知。

这位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理性地认识世界,才有底气批判希特勒的执政是一场欺世盗名的表演。他说:“是怎样的一个民族,才能在一个无赖身上看到伟大领袖的气质?”这是怎样的人才能说出的话?卡尔奥西茨基对世界理性认知使他头脑清醒,使他无法忍受这场盛大的表演,因而他只有讽刺、批判,没有武器但他有一支笔;没有了自由,但他心灵无拘无束。他,只有他,敢大声喊出心灵的声音,告诉世界:“清醒吧,远离这场魔鬼的筵席。”

正如罗曼罗兰所讲:“有一种英雄主义,便是看清生活后依旧爱它。”是奥西茨基用他的生命印证了这句话。他用底气铸就了一位英雄,拯救了一个民族。

可这个时代缺乏底气,人们随波逐流。浮躁是这个时代的特征。有人曾说过“没有底气注定被历史的洪流裹挟,无论是人或是一个时代。”

6

当下国学红红火火,成为一大热潮,孔子学院遍布全球,中华文化正以不可抵挡之势走向世界。然而,我们能看到,在国学热兴起之时,有于丹的《论语》红火发展,家喻户晓,也有国学小辣妹引发人们的嘲笑。同为国学传播,为何成效如此不同?我们应有冷峻的思考。这其中缘由就是底气。

底气不足,缺乏基本的修养,何以立足根基,有更长 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没有底气,胡乱发表一通所谓的个性见解,只会招来他人的鄙夷。那么,试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具备底气,又如何在这竞争日益激烈大的世界中立足?又如何谈将自己的文化推向世界?

我们始终不会忘记那个在黑暗的时代中大声疾呼:“荒唐的中国!”的人——鲁迅。他冷峻如鸱枭,犀利的文字足以划破时代可憎的面具。他何以能够在那样一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作出如此不凡的呼喊?底气。是那来自他心底深处,对黑暗,对麻木,对冷漠的不满给予了他力量,是那对传统文化的精通,对多种外语的掌握,在日本留学的经验给了他信心。他获得了底气,所以才能点燃起一盏明灯,点在了华老栓儿子的坟上,点在阴云密布的鲁镇的上空,点在中年闰土的呆滞的眼神中,点在阿Q的精神胜利中。这一盏以底气点燃的灯刺破了黑暗,带来了久违的光明。

在那动荡的年代,底气带来了希望,而在如今这和平的时代,底气更带来了尊重。

享誉世界的中国建筑师贝聿铭,自信中国人的建筑才能绝不亚于任何一个国家的人。他饱读中外文学史、哲学史、美学史,了解各国的文化传统,及其对建筑的影响。他具备了作为一个优秀建筑师应有的底气,,凭借它,他让世人看到了出自中国人之手的晶莹剔透的巴黎玻璃馆,瑰丽不凡的美国肯尼迪图书馆。世界人民开始用敬仰的眼光看待中国人的建筑才能,是他的底气赢得了他事业的辉煌,赢得了中国建筑业的辉煌,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尊重。

由此可见,底气是一切之源。这便可解释为何现在的很多作家出书的速度比翻书还快,但却始终无法达到前人的高度。缺乏底气,作家如何能创作出流传千古的作品呢?每每看到作家为销售量而苦恼时,我真想说一句:“寻寻底气吧!”

该寻寻底气,培养底气的不仅仅是他们,更是我们所有人,是整个中华民族,唯有如此,我们方能真正将中华文化推向世界,实现伟大复兴!

7

立身之本,立世之气,是所谓财富?权位?长相?还是……

一束白光从封建社会的漆黑幽巷中直直地射到当今时代的通衢大道,功名利禄很早就烙进了国人的骨髓之中。读书只为功名,权位换来话语权。拥有财富则如手握重兵,一切皆可有之。好一股底气!所以,李天一一声“谁敢报警!”是如此豪气,仗父欺人吼一句“我爸是李刚”是霸气,烧人毁容以泄愤只因有个当主人的爸爸是王者之气。呵,我笑了。灵魂的光线被底气熏成了一股青烟,人,渺小了。哀,我哭了。

财富、权位、长相还是其他物质的、表面的、浅层的,在人这根苇草前总是虚幻的。帕斯卡尔的话像只无形的手扼着我的喉咙,“人是能思想的苇草”,那么我们的思想呢?我喘着气,说不出只言片语。“中国人没有个人的自大却又民族的自大”鲁迅说的话,我以为是对的。他执笔从文正是为了救赎国人的思想,可惜,时至今日我们依旧沉浸在历史的骄傲中回不过神来。我们总说我是个中国人而不说我是个人。好像非得依靠点什么我们才能称之为人,那么为什么偏偏是外物而不是你的思想呢?人的底气应该来源于他的思想啊。

思想的底气见之于辜鸿铭是最深刻不过的了。洋人求见,他可以充耳不闻,三邀四请,他可以驳其面子,登门拜访,他可以拄拐怒骂。身处一个风雨飘摇的王朝,他就凭他遗世独立的思想可以对洋人横眉冷对而不是俯首称臣。狂士。儒士,辜鸿铭绝对配得起,因为他的思想为他呵着一口气。放眼当今,我欣赏的狂人只有韩寒。作家富豪榜,他排不过郭敬明。但他的义正言辞,慷慨激昂绝对比各种奢侈品堆砌起的文字城堡更具审美价值。人真的该让思想为你撵一下场,那些歪打正着或是投胎出身所带来的金汤匙或是大房子真的盛不下一个人灵魂的大。

很怀念林语堂清雅之风,隐居阳明山,伏案作苏传,他是好的,有思想、有底气的。总追忆竹林七贤,他们尚老庄崇放达,他们竹林里的长啸、饮酒间的畅谈实在是为他们的人生写了大大的一笔。唉,我们真该循一循古风了。

又想起顾城的诗:人世很长/人生很短/我在中间/应该休息。人一辈子总该为自己活点什么,你说是不是。

思想才是真骨气,有思想才会底气十足

例文5

底气

女诗人艾米莉说:“我是无名之辈。”常常默念着这句话,摸不清这到底是过分地谦卑还是失掉了自信,显得突兀。

我想,他是万万说不出这样的话的。

隐居竹林,引山泉,向秀在旁,也只铿锵地敲打着一块通透的铁块,无视那些车马喧嚣,看不见那个早已铁青的华服公子,“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掷地有声的一句话惊了四周。是啊,底气十足,又淡漠。仿佛那些专门来的人们早已误了你打铁的兴致,聒噪地让人不得不怒。

早就在《述志诗》里读过,“冲静得自然,荣华安足为。”名利、财富,你向来都是不屑的。安足为,安足为,荣华也只是过眼的云烟,飘乎得不落在你的眼中。曾想,到底是怎样个落拓不羁的人才敢述这样的志,才敢道这样的诗。想必也只有你了。

咄咄逼人,让司马氏“闻而恶之”,你又是怎样写了这样一封酣畅淋漓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痛斥好友,推举你做官是莫大的污辱,如此洒脱,底气十足,是朋友共患难,可是对司马氏讳莫如深,深恶痛绝的你怎堪忍受去做俯首称臣的侍郎。洋洋洒洒地一千五百字之书让人叹为观止,不光你的愤怒,还有那毅然的信念。

上法场的那日,恳求哥哥把琴拿来,坐在台上望着台下三百早已泣不成声的学子,挥手一曲《广陵散》,浩荡渺远,仿佛只将时间定格在那最后的抚琴,豪迈地对天大呼,“《广陵散》今日绝矣!”知道那是何等的落寞,又如此让人折服,除了你,世上恐怕是再无二人能够参透那首绝曲了。底气十足,仿佛不是即将赴死的人,带着得意,没有片刻的不舍。

“土木形骸,自行藻饰”,你就是这样不拘泥于形象,“又纵意神漫”,只是想不要踏足那些污掉的泥地。精工草书,擅于古琴的你,在那个时代里是无人匹及;崇尚老庄,崇尚自然,沉醉在酒里,仿佛这些豪迈的话都是醉的。

无畏强权,无视名利,忘我的投身于自然,对那些人,那些事,说得底气十足,表现的即是真性情,“名利于我如浮云!”

嵇康,我将永远记住你那十足的底气,永远的“冲静得自然”。

例文6

说到底气二字,我最先想到的是不久前读过的屠格涅夫的名篇《门槛》一文。生活中,我也时时见过如同文中的俄罗斯女郎一般的人物,等待在一个垂着厚重帘子的门前,知晓里面一切的苦寒险恶、一切的风刀霜剑,来自敌人乃至亲友的恶毒攻击或是冷漠对待,却仍然不顾一切地想要进入。

我时常叹服于这种底气,这种凛然的自信和执着。而我也时常困惑。只因这种底气往往并非来自于腰缠万贯、权倾天下之人,而恰恰来自于那些一无所有之人:他们往往于寒风呼啸中衣不蔽体却奋力前行,被人踢下深渊却不愿低头。

我亦曾见过那种物质化的“底气”:将人活活撞死于路边的富二代、官二代,在尸体旁悠然地吐着烟圈……这并非是人之“底气”,而是物之“底气”、权之“底气”。丰腴的物质常给人以幻觉,以为天下尽为己有,这成为他们的“底气”。然而在十九世纪的俄国,却有一群贵族青年甘愿抛弃优越的生活,走进天寒地冻的西伯利亚,只求换得民族的进步。对于十二月党人的行为,今人或将不解,或将取笑,而我亦不免深思。

我赞赏那些奋起抗争的一无所有者,我更欣赏那些为一无所有者而抗争的富足之人。两者所共有的,则是我所渴望求得的,是一种精神的觉醒,是一种灵魂的腾飞,是甘于痛苦却不甘于麻木,是视名利富贵如粪土,却视他人之幸福喜乐甚于自身之安逸,是勇于跨过未知的门槛挑战那里面暗藏的无尽苦难、百年孤寂。

这便是我所定义的底气。

或许有人将困惑,困惑于不幸生于和平年代的我等凡夫俗子如何践行此等底气。因为在如今的社会,“动”起来并非难事:喧闹的网络、各式的聚会、迎来送往、好不热闹。可是要“静”下来却是难上加难。如今,还有谁会枯坐十年,只为一部《红楼》?还有谁会深居斗室,只为思索宇宙的本真,人生的意义,理性的终点?还有谁会抛开名利,只为读上那一卷诗书?

正如“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真正的底气也并不仅在于如何面对刀剑风霜,面对敌人的恶毒攻击;更在于如何面对雪峰之上的寂寂无人和寒冷孤独。真正的勇者、真正的哲人或将没有朋友,正如《门槛》一文中所说:“你所承受的攻击将不仅来自敌人,更来自你的亲戚朋友,你知道吗?”

在这个问题面前,所有物质化的所谓“底气”都将溃败,而勇者将有他的精神为伴。他将充满底气、无比骄傲地回答:“我知道,我准备好了。”

例文7

底气

一看到这个题目,竟是没来由地想到了一棵树。我有幸与它相遇在西安的一条古街上。

陈旧的西安给人一种肃穆而又庄重的感觉,连汽车飞驰而过带起的尘土也混杂着静谧,使人不敢呼出一口大气。面对这棵树时,亦是如此。

那是一面破败的墙,被岁月侵蚀地矮矮的,露出内里黄砖的本质。它就那样地骑在墙上,一动不动。准确地说,它就像是凌空在颓墙之上的,露出墙的部分,竟还能看到它粗壮的根开始叉开的样子!

出于好奇,我绕到了墙的另一面,想探个究竟。刹那,我被那深棕的颜色刺痛了眼,我惊呆了!靠在颓墙上的不是它几人都抱不过来的树干,而是密密麻麻,有人腰一般粗细的根!这些根相互缠绕,盘旋而下,刺入土地!

我惊叹着上前,它的根并不好看,有些小小的须向外摇晃着,似要扎入空气中去,粗糙的表面留下深深浅浅的沟壑,那是风雨的痕迹。再仔细一看,它并不是“靠”着墙啊,靠着墙的那一面,细细小小的根须紧紧地嵌入颓墙的缝隙中,它们那么努力,那么努力。

我抬头,浓密的绿撑起头顶的一片天空,一阵风吹过,“悉嗦——”的绿叶晃动声中,细碎的阳光照下,晃了眼。

爸爸站在一边,说:“这棵树的根这么粗,地下的,不知延伸到了哪儿呢!”

原来如此!本来我还在诧异,这样的将根埋于大地之上的树,何以有底气长得如此高大?如此茂盛?原来他的根,在地下无限远处。

怪不得!怪不得它有恃无恐地伸向蓝天;怪不得它骄傲地凌驾于颓墙之上;怪不得它有如此的底气俯视众生。因为它有深入大地的根!

我往回走,走出它撑起的阴凉,似一个世纪那么漫长,爸爸拍着我的肩膀,微笑,却不言语。

我离开了,再也见不到的那棵树,但它的影子就像用刀镌刻在脑子里一样,挥之不去。

只有根扎得够深,才有底气向蓝天生长!

例文8

底气

这个形象我是常常想起的,即使已事隔多年。他挺直的腰杆所散发出的那股底气,常常让我肃然起敬。

他是一个三轮车夫,瘦瘦的脸颊上再无多余的肉,浓密的眉毛下面是一双混浊却毫无掩饰的眸子,虽不是秋水般的澄澈,但起码真实不做作。他的皮肤黝黑黝黑的,这是长时间在烈日下奔波忙碌留下的痕迹。他常常顶着一头蓬乱的头发,这让他看老了几岁。

每天放学一出校门,就有好多个三轮车夫早在门口翘首以待,他便混在人群之中。我是最喜欢坐他的车的,干净整洁,价格又公道。我不知道他姓甚名谁,不知道他的年龄、家乡,不知道他是否有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女儿,因为一路上我们都默然无语,他很专心地在骑车。唯一有过交流的,仅是我递给他四块钱的时候,他笑着说声“谢谢”,便又飞快地骑上车,去寻找下一桩生意。

又是一天放学,我在人群中搜索他那辆标志性的三轮车。只见一个满脸横肉的女人正在他面前指手划脚,她左手挎着包,右手叉腰,时不时还用手指着他,嘴里在呶呶不休地说着什么。而他呢,两手搭在三轮车把上,腰杆挺得笔直,双眼直视着女人,不卑不亢,有些夸张却合适。我走近了听,大概听了个明白,女人在他车上丢了一百块钱,现在找他要回那钱,虽然没有证据,但非说是他拿走的。他一直保持着那挺拔的姿势,待女人讲累了的间歇,语气平缓地告诉她道:“我可以帮你找,但是,我再说一遍,这钱不是我拿的!”底气十足,像是在告诉那女人,又像是在告诉天地和自己。女人掀起新一轮反攻,而且更加过分,说他们这群农民工一天到晚干些偷鸡摸狗的事儿,影响市容。他顿时怒了,刚才还是平静的眼神,突然变得灼灼起来,似有一团火中内心熊熊燃烧。但是他克制住了,腰杆挺得更直,向前一步大声说道:“你不要乱说!我们生活条件是没有你们好,你是比我们优越,但是这不代表我们就会干那些偷鸡摸狗的事儿!我们也有自己的原则,我们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点起码的道理,我们还是懂的。请你不要这样侮辱我们!”说罢,眼神坚定地望着有些惊慌失措、始料未及的女人。周围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幸好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搞错了吧,不是他拿的吧。”“是啊,怎么能这么说他呢?太过分了。”女人见自己没理,急忙冲出来人群,迅速离开了。

我回头看他,眼神中的怒气渐渐消退了,但腰杆依然挺直,那股底气令我敬佩不已。那时一种不畏强权的勇敢,那时一种问心无愧的磊落,他的底气,来自于内心那颗平凡的良心,来自于那些朴实无华的信仰,来自于那看似柔弱的坚守。这底气,现在又有几人能拥有?我们所缺乏的,恰恰不是那崇高的道德,而正是这样平凡却令人感动的底气与良心。

暂且放下那些崇高的道德诉求,回归平凡的良心。做一个有底气的人,让社会充满正义和感动。

例文9

底气

转眼之间,我已站在了高三的跑道上。面对突如其来的高考,我们不能畏惧,我们需要的是三年知识积累所蕴含的底气。在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这种来自灵魂深处的呐喊。

有了底气,我们才能够正视生活的挫折。三毛,这个曾经让人为之狂热的名字,撼动了多少年轻的生命。她与爱人在撒哈拉大沙漠完婚,定居,过着幸福的生活。可当生活的灾难来临时,面对着爱人的离去,三毛并未就此堕落,而是用绝美的诗歌与柔情的文字述说她对爱人的不舍与对撒哈拉大沙漠无限的敬意,开创出一条崭新的文学之路——流浪文学。

是什么让一个单薄到让人心疼的女子坚强地面对苦难,吟诵出灵魂的诗篇,毫无疑问,底气使然。在底气背后,是千百年来千姿百态的坎坷生命,却创造出了令人肃然起敬的民族状景。

终于明白,底气不仅是基本的信心和力量,更是伟大的民族流淌的血液,是数千百年来雕琢积淀的文化底蕴。

忽而思及孔尚任的《桃花扇》,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想到了古都金陵,秦淮河畔凄艳哀绝的身影……都是伟大民族历久弥新的文化底气。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紧跟着刘禹锡《乌衣巷》的韵脚,想到了宽帽高履的乌衣士族沿着先人踏过的青石板缓慢踱入,恍若隔世。

站在文德桥上,桥下楼榭栉比,舟影、楼影、人影交相辉映。站在王谢故居的门前,看历史沧桑,雕琢出让人为之肃然的文化底气。谢安以淝水之战名声大振,而二王的书法则光照千秋,成为流传后世临摹的传世之作,看王右军的《兰亭》,其子献之的《春秋》,翰香袭人,流韵悠长。

谢安的一战成名必是底气使然,而二王书法中蕴含的底气也必是来自灵魂深处的呐喊。

底气是实力的象征,也是一个人内心世界最真实的写照。

没有底气,王勃何以吟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佳句,而“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亦是王勃对自我底气最充分的认定。

没有底气,谭嗣同何以吟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而将侩子手手中的刀惊落于地呢?!

有了底气,生命将不再暗淡,而高三所剩的路也将云淡风清。似乎那么一瞬间,习题,测验,老师的谆谆教诲乃至曾经设想的恐惧都已成了弦外之音,都因有了底气而消散,阳光中斑斑驳驳的尽是年轻人匆忙的心跳…

议论文分论点设置的技巧

什么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有什么关系?

中心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一个总观点。

分论点是对总论点的分解。

分论点要服从中心论点,从几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

设置分论点有什么意义?有了分论点,可以使文章的层次更丰富,说理更充分,脉络更清晰。所以我们提倡编写分论点。

思考一议论文的分论点设置有哪几种主要的关系?

【例一】中心论点:说话的好坏往往影响到交际的成败。

分论点:①好言似蜜,沁人心扉,美化人情关系。

②恶语如刀,剜人心肉,割断你我情义。 对照式分论点。

【例二】中心论点:话说得好坏事关交际成败,我们必须明辨什么是好话。

分论点:①好话有理有利有节,能维护人格和国格。

②好话有礼有情有义,能利于他人和自己。

【例三】中心论点:在困难面前不能退缩

分论点:①首先要承认困难。

其次是不怕困难。

再次是千方百计战胜困难。

思考二:怎样提出分论点

从三个角度提出:1、从总论点的内容范围提出

2、从总论点的形成原因提出

3、从总论点的解决方法提出

1.以“做真正的自己 ”为中心论点,从“总论点的内容与范围”角度展开构思

①做真正的自己,是自信的表现。

②做真正的自己,是人生的大智慧。

③做真正的自己,是时代的召唤。

2.做心灵上的富翁为中心论点的作文,从总论点的形成原因的角度拟分论点:

①我富有,因我拥有一份坦然的胸怀。

②我富有,因我拥有一份求知的欲望。

我富有,因我拥有一份执着的追求。

3.以“人要有意气”为中心论点,从“总论点的解决方法”角度展开构思

①人要有意气,就要坚韧不屈,不畏风霜冷雨。

②人要有意气,就要勇敢不惧,不怕牺牲挫折。

③人要有意气,就要自信乐观,笑对人生坎坷。

设置分论点注意之点

1、分论点是对中心论点的分解,它们包含在总论点之中。

2、几个分论点是并列或层进关系,不能互相包含,不能重复,不能交叉。

3、分论点有主次之分,可以按照先主后次排列。

4、分论点要深刻,几个分论点的字数要大致相等。

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示意图

思考三:学以致用

1:命题作文:弄斧就得到班门

总论点的内容与范围的角度拟写分论点

①班门弄斧,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

②班门弄斧,是一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③班门弄斧,是一种永不言败的激情。

小结

基本模式:一般以命题是什么,或者什么是命题的形式来写分论点。

2:以为话题,用总论点的形成原因的角度拟写分论点。

中心论点:安全是生产得到保障的前提。

没有安全,生产将受到威胁。

没有安全,劳动者生命得不到保障。

没有安全,长期赢利目标无法实现。

小结

基本模式:为什么,主要是回答原因和目的方面的问题,可以简称为。就是把中心论点作为结论去追溯这个结论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3:命题作文《感悟幸福》,怎样才能感悟幸福呢?

请以总论点的解决方法的角度拟写分论点:

感悟幸福,需要一种乐观的心态。

感悟幸福,需要一颗知足常乐的心。

感悟幸福,需要在细节中用心体验。

小结

基本模式:怎么做,就是要达到某一目的,需要我们怎么做。在论证过程中,我们要阐明只有怎么做,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

课堂小结

综上所述,对于议论文分论点的设置,贵在从标题或中心论点出发。调动平时积累的生活素材,结合高考“扩展语句”和“仿写”等专题,这样才能保证作文章法上前后勾连,语义上浑然一体。

跟踪训练:

【例一】

材料一: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代的人们。        (英)萧伯纳

材料二: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德)爱因斯坦

材料三:如果不献身给一个伟大的理想,生命就是毫无意义的。   (菲)何塞?黎萨尔

2.分析比较异同。

材料的共同点: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

不同点:奉献对象的侧重点不同。

3.编写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中心论点:                                                                 

分论点一:                                                                      

分论点二:                                                                  

分论点三:                                                               

【例二】【答案示例】

中心论点:要把生命的火炬高高举起,人生才富有意义。

分论点一:用生命的火炬,温暖他人的心房。(材料二为理论论据)

分论点二:用生命的火炬,照亮理想的道路。(材料三为理论论据)

分论点三:把生命的火炬,传递给子孙后代。(材料一为理论论据)

【例二】阅读下面三个材料。

1、阅读下面一则材料:

1970年,人们认为基本粒子都可以归纳为3种夸克。而华裔美国物理学家丁肇中对此持怀疑态度,但他要进行实验的想法却遭到了几乎所有国家大型实验室的反对。最终,他们在美国布鲁海文国家实验室开展了实验。1974年丁肇中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夸克,而且新粒子(Jqr粒子)的发现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丁肇中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对此,丁肇中深有体会地说:永远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做你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

2、概括文段的中心思想:

文段最后已经点明事件给丁肇中的启迪。但是从“发现”的角度看,我们可以看到事件具有更多的意义。如:科学家只有大胆怀疑旧学说,满怀信心,坚持实验,才能发现真理,建立新学说。

3、根据叙述事件的过程,可将文段分为:

“大胆怀疑---坚持实验---发现新粒子---获得殊荣---总结体会 ”。

4、参考文段的中心思想和层次意义编写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中心论点:                                                                     

分论点一:                                                                      

分论点二:                                                                      

分论点三:                                                                      

【例三】【答案示例之一】

中心论点:只有大胆怀疑,满怀信心,坚持实践,才能有所发现。

分论点:

①只有善于怀疑,才能去伪存真,发现事物的本质特点。

②只有满怀信心,才能坚持实验,发现自然和社会规律。

【答案示例之二】

中心论点:只有大胆怀疑,坚持实践,才能有所发现。

分论点:

①只有善于怀疑,坚持实验,才能去伪存真,发现事物的本质特点。

②没有怀疑和实践的精神,就不能发现谬误,更无法发现真理。

【例三】

1、阅读下面三个有关学习问题的材料。

材料一:

新加坡女作家尤今,毕业于南洋大学中文系。曾经先后担任过图书管理员、记者、副刊编辑等职。著有短篇小说集《模》、游记《沙漠里的小白屋》、《缘》和新闻特写集《社会鳞爪》等。所写作品大多涉及妇女命运,表示了对妇女的同情和关切。

尤今从小就养成了持续不断的阅读习惯。她说,倘若不读书,自己的日子,便过得无趣、无味、无欢乐。因此不能一日无书。

她读书分两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囫囵吞枣、一目十行的看。

这时候,她的眼睛好像长了翅膀,在书页上任意飞翔。虽然是看得很快,然而,由于是在全神贯注的情况下看的,所以她并不曾辜负自己手中的书。

读完以后,如果觉得这是一部好书,她便会从头到尾再细细重读一遍。

细读时,她作眉批。有时是段批,有时是章批。在细读一本书时,她会利用闲暇速读另一本新书。一缓一速,循序并进。这样在以反刍的方式消化旧有知识的同时,也没有放松自己对新知识的吸收。

别人常常问她:“你每天可资利用的时间,好像总比别人多出了一大截,究竟你是怎么分配的?”

答案是:分秒必争,全力以赴。

她家里除了订阅四份日报外,还订了好些周刊、月刊、季刊;这些报纸和杂志,有许多都是在烟飞油溅的厨房里读完的——她在煎鱼煮饭的同时,利用中间的空当来读它们。此外,她多年以来坚持的一个习惯是:不论时间多晚,她在临睡以前一定要看上一个小时的书。倘若不看,便睡不安宁。日积月累,被她眼睛消化了的书本,数目十分可观。

由于日日夜夜都沐浴在书海里,她有时晚上做梦,连梦都沾着书香呢!

她说:“书,是我最始与最终的唯一。我和书彼此相恋,永不相负。”

材料二:

唐代著名诗人李贺,每次与人出游,总是带着一个白锦袋,想出妙句,立即写好放进袋里。晚间回家整理,几乎天天如此。

材料三:

清代大学者、大思想家戴震从小读书就喜欢提问,例如在老师讲解《大学章句》时,他就问老师朱熹是何时的人,他何以知道二千多年前的事。

 2.分析材料的异同点。

【分析】

三则材料的共同点:1.都是说明勤奋求学与成才的关系。 2.都是说明应该如何做学问的。

不同处: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介绍成功者做学问的方法。

3.取出一两个共同点编写为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                                                               

分论点一:                                                                 

分论点二:                                                                 

分论点三:                                                               

【例一】

【答案示例一】

中心论点:只有勤奋学习,才能成才。

  分论点一:勤奋学习,就是勤于“动眼”,勤于阅读。(材料一为论据)

  分论点二:勤奋学习,必须勤于“动口”,勤于发问。(材料三为论据)

分论点三:勤于学习,还要勤于“动手”,勤于积累。(材料二为论据)

【答案示例二】

中心论点:要善于学习,才能学有所成。

  分论点一:学习必须科学掌握浏览和精读的方法。(材料一为论据)

   分论点二:学习必须善于质疑,善于发问。(材料三为论据)

分论点三:学习必须善于思考,善于积累。(材料二为论据)

【答案示例三】

中心论点: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成就美好的人生。

  分论点一:浏览精读并重,争分夺秒读好书。(材料一为论据)

  分论点二:善质疑勤发问,学问并行求真知。(材料三为论据)

  分论点三:善思考勤记录,日积月累增才干。(材料二为论据)

优秀例文:

留一道缝隙(议论文一类文)

大千世界,滚滚红尘,潮涨潮落,生生不息。面对名与利、面对个人与集体、寂寞与热闹、失败与成功、现实与未来,有的人为自己留一道缝隙,举重若轻,收获丰盈的人生,而有的人却不堪挤压和重负,羁绊于生命之重。学会留一道缝隙,这是生命的大哲学。(中心论点)

庄子为自己留了一道缝隙。(分论点一)

先秦诸子,谁不想做官?谁不想通过世俗的权力来实现自己的乌托邦之梦?但濮水之畔的庄子心如澄澈秋水,心如不系之舟。面对两个身负楚王使命的使者,他持竿不顾。权势于庄子并没有什么吸引力,真正吸引他的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于是历史记录了他那至今还在茫茫天宇回荡的声音:“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一句话,便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将许多人甚至愿意用生命来求取的相位扔进了濮水。

庄子守护着自己的灵魂,为心灵留下了自由舒展的空间,他的灵魂也成为一个神话,于是也就有了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

苏轼为自己留了一道缝隙。(分论点二)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苏轼一生坎坷,从“乌台诗案”开始,他被一贬再贬。他曾哀叹过,彷徨过,接踵而至的灾难曾一度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但他最终还是给自己的心灵敞开了一道吸纳清风明月的缝隙。

面对险恶,苏轼唱出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面对茫茫天宇,他唱出了“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在最艰难的环境遭际里,他写出了震古烁今的千载华章——《赤壁赋》。于是他的生命中回荡着倜傥洒脱的乐章。

福楼拜为自己留了一道缝隙。(分论点三)

 一个世纪以前,在巴黎乡下一栋亮着青灯的木屋里,大文豪福楼拜每天拼命地工作,他不接受采访,不看报纸,但他给自己留出一道缝隙——每天看日出。

福楼拜每天看日出,伴着刚刚苏醒的树木和玻璃般翠绿的青草,呼吸着泥土的芳香和果蔬的甘甜。于是,他每天都拥有了温馨和朝气,能够宁静、快乐、充满活力地工作着。留一道缝隙,清晨看日出,福楼拜在为自己的生命举行升旗礼!

学会给自己留一道缝隙,是人生的大哲学;不能为自己留一道缝隙,则是人生的大遗憾。(承上启下,总结过渡,以上从正面论证,以下从反面论证)

项羽没有给自己留一道缝隙,乌江之畔,血染长空。(反面分论点一)

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身陷四面楚歌之境,他思想的空间被遗憾、羞辱和绝望占满,已没有可供回旋的缝隙。

在衣袂飘飘、长袖舞动中,心爱的人儿香消玉殒。面对着如泣如诉的滔滔江水,英雄项羽悲叹着“无颜见江东父老”,一抹寒光闪过,一个悲壮的瞬间便定格于历史的江河。于是,滚滚江水千百年来一直呜咽地诉说一个悲戚的故事。

川端康成没有给自己留一道缝隙,他的生命最终在不堪忍受的拥挤中凋谢了。(反面分论点二)

离开这个世界之前,他曾无助地叹息:“太拥塞了!”“我希望从所有名誉中摆脱出来,让我自由。”可见,拥塞足以致命。面对别人的盛情邀请,面对各种应酬,他不会拒绝,只能疲于应付。他的生活空间塞得太满,令他几乎喘不过气来。于是,在巨大的精神压力面前,这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终于崩溃。那一刻,樱花落了一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奔腾不息的岁月之河从古代流到现代,它用哲人的睿智告诉我们:面对阴晴圆缺、悲欢离合,面对花开花落、得失成败,面对风霜雨雪、电闪雷鸣,面对灯红酒绿、名缰利锁,最难得的是为自己留一道缝隙!(照应开头,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评语:全文论证严密,结构清晰,例证典型,语言富有文采和表现力,先正面后反面,论证有力。

【学以致用】根据要求写一篇大作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底气,指基本的信心和力量。财富、学识、家庭背景、专项技能等都能成为你的底,并产生底气。有了底气,就会不畏山高路遥,就会唱出嘹亮的歌声,就会有生活的方向与动力,就会有了希望……

但底气需要积淀,也需要正确对待。

请以“底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立意自定;角度自选。

【写作指导】

《新华字典》的解释:1、说、唱时由胸腔腹腔共鸣产生的力气。2、基本的信心和力量。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1、指人体的呼吸量。2、泛指气力或劲头。

根据解释,在审题上可做如下思考

(一)对“底气”内涵的辨析

底气是信心和力量的结合体,信心是内在的“底子”,力量是外显的状态(或气场),也可以说是“劲头”,二者缺一都不能视为真正的底气。只有信心而缺少外在的态度或行为,不能称为底气;只有表面的力量而缺乏内在的信心,是假底气,所谓“纸老虎”、“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等都是这种表现。

可以围绕着底气是什么,进行叙事或议论;如果能围绕底气的内涵进行辨析,区分真底气和假底气,是对“底气” 的深层次思考。如果把底气理解为“信心”,应视为审题不准确。

(二)对“底气”产生的根源的思考

底气是要有“底”做基础的,财富、学识、专项技能、家庭背景、生活阅历甚至精神信仰都是底气产生的根源。因为有这样的物质、精神等底子,而表现出生活的态度和品质,就是底气。

可以围绕底气产生的根源做一般性的思考,既可以围绕其中的一点或几点进行深入剖析,也可以就产生根源做全面分析。

可以围绕产生底气的根源进行性质的辨析,诸如物质财富底气、权力地位底气、学识技能底气等,分析其性质、价值以及意义。

可以围绕获取底气的途径进行辨析。如,是通过自我奋斗并经由继承与发展而产生的厚实的“底”,还是一味啃着的老人的“底”,抑或是通过投机取巧甚至徇私枉法而获得的“底”?产生的“气”是正气,是霸气,还是邪气?等等,分析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底”,并由此产生什么样的“气”。

(三)对“底气”作用的思考

有底气,可以从容面对生活,可以掌控局面甚至左右人生。

(四)对“底气“对象的思考

底气的主体对象可以是个体的人,也可以是职业、群体和组织。比如说教师的底气、企业的底气等等。

例文1

底气

观泱泱社会之大潮,多少人因信心不足而只能在生命的夹缝中苟延残喘?又有多少人因缺乏力量而半途而废?究其本源,皆是缺乏底气所致。

于是,我们疾呼:生活需要底气,生命更需底气!

拥有底气,首先必需有能力和德行为“底”,方能生出自信之“气”。如果说“物与权”代表的是一种功利主义的话,那么抛弃“物与权”后所收获的“情”则代表着一种审美情趣。就如明末才子袁中郎,他在致友人的书信中写道:“吴中得若令也,则五湖有长,洞庭有君,酒有主人,茶有知己。”其潇洒豪放可见一斑。但若你只认为他是个耽玩书生的话,未免太小瞧于他。《明史》记载其“听断有决,公庭鲜事。”正是凭借如此之底气,中郎才敢跳出“权与利”的夹缝,断然辞官,归隐山林;才会有日后“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之说。可见,性者个性,灵者灵气,若中郎亦是粗鄙之人,岂有底气成此文学大业?

如果说能力和德行是底气之“底”的话,那么如何运用好自己的德、才便是这“气”字的玄妙。

有底气者,并非一定是日后大有作为者,运用自己的底气去创造和发现,方能活出生命之“气”。于是,我想到了杨惠珊,那么生命如琉璃般的女子。在夺得两届金马奖影后和一届亚太影后之后,她便如蝶回到茧中,收起自己华美的翅膀,毅然投身于琉璃事业中,采访中,她说:“电影对我来说只是一个载体,一个转换,而琉璃事业才是我执着的信仰。”当积累了足够底气之后,杨惠珊没有自满,而是选择继续去创造,活出了自己的生命之“气”。佛曰:“愿我来也,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净无秽瑕。”这不是对杨惠珊底气的最好诠释吗?

人生其实好比是筑房,只有地基足够坚实,才能搭建出摩天大厦。而那些没有稳固地基,甚至毫无底气可言之人,只能坠入死亡的深渊。

行文至此,忽然想到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人是要有那么一点精神的。”那么,在当下浮夸的社会中,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人亦是要有一点底气的。”用你的底气去创造,用你的信念去坚守,我们终能成为时代的宠儿,活出生命之“气”!

例文2

底气

总听到这样的回答“也许吧”、“可能吧”“我不确定”充斥在我们的耳边,这样没有底气的回答究竟因何产生?没有自信?没有知识?没有勇气?抑或是都没有?

曾看到这样一篇报道:某大学高材生面试时面对主考官的几个问题都以“也许是……”为答。这样没有底气的表现怎会成功?

那么,底气到底源于何?

安德烈波切利给了我回答。他告诉我底气源于自信、乐观以及执着,这位天生弱视的歌唱家七岁失明,他干过各种工作,但他依旧执着地歌唱,唱自己心底的歌。没有老师,没有钢琴伴奏,他就对自己对着河,对着树木歌唱,他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当他终于走上世界舞台与帕瓦罗蒂共同歌唱时,他没有丝毫胆怯、畏缩,在大师面前展现了自我的个人才华。最终他赢得了世界的掌声,告诉世界“我有底气,这个舞台便属于我!”

掌声、鲜花是给他的最好鼓励与支持,而底气源于他的内心,是支持他前进的动力。没有了底气,他会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但有了底气,铸就如今的安德烈波切利。

而对于有些人来说,底气并不都源于自信、乐观。这些品质是每个人都有的,只不过有人多些,有人少些罢了,就像对于卡尔奥西茨基而言,他的底气就源于对世界理性的认知。

这位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理性地认识世界,才有底气批判希特勒的执政是一场欺世盗名的表演。他说:“是怎样的一个民族,才能在一个无赖身上看到伟大领袖的气质?”这是怎样的人才能说出的话?卡尔奥西茨基对世界理性认知使他头脑清醒,使他无法忍受这场盛大的表演,因而他只有讽刺、批判,没有武器但他有一支笔;没有了自由,但他心灵无拘无束。他,只有他,敢大声喊出心灵的声音,告诉世界:“清醒吧,远离这场魔鬼的筵席。”

正如罗曼罗兰所讲:“有一种英雄主义,便是看清生活后依旧爱它。”是奥西茨基用他的生命印证了这句话。他用底气铸就了一位英雄,拯救了一个民族。

可这个时代缺乏底气,人们随波逐流。浮躁是这个时代的特征。有人曾说过“没有底气注定被历史的洪流裹挟,无论是人或是一个时代。”

例文3

底气

当下国学红红火火,成为大热潮,孔子学院遍布全球,中华文化正以不可抵挡之势走向世界。然而,我们能看到,在国学热兴起之时,有于丹的《论语》红火发展,家喻户晓,也有国学小辣妹引发人们的嘲笑。同为国学传播,为何成效如此不同?我们应有冷峻的思考。这其中缘由就是底气。

底气不足,缺乏基本的修养,何以立足根基,有更长 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没有底气,胡乱发表一通所谓的个性见解,只会招来他人的鄙夷。那么,试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具备底气,又如何在这竞争日益激烈大的世界中立足?又如何谈将自己的文化推向世界?

我们始终不会忘记那个在黑暗的时代中大声疾呼:“荒唐的中国!”的人——鲁迅。他冷峻如鸱枭,犀利的文字足以划破时代可憎的面具。他何以能够在那样一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作出如此不凡的呼喊?底气。是那来自他心底深处,对黑暗,对麻木,对冷漠的不满给予了他力量,是那对传统文化的精通,对多种外语的掌握,在日本留学的经验给了他信心。他获得了底气,所以才能点燃起一盏明灯,点在了华老栓儿子的坟上,点在阴云密布的鲁镇的上空,点在中年闰土的呆滞的眼神中,点在阿Q的精神胜利中。这一盏以底气点燃的灯刺破了黑暗,带来了久违的光明。

在那动荡的年代,底气带来了希望,而在如今这和平的时代,底气更带来了尊重。

享誉世界的中国建筑师贝聿铭,自信中国人的建筑才能绝不亚于任何一个国家的人。他饱读中外文学史、哲学史、美学史,了解各国的文化传统,及其对建筑的影响。他具备了作为一个优秀建筑师应有的底气,,凭借它,他让世人看到了出自中国人之手的晶莹剔透的巴黎玻璃馆,瑰丽不凡的美国肯尼迪图书馆。世界人民开始用敬仰的眼光看待中国人的建筑才能,是他的底气赢得了他事业的辉煌,赢得了中国建筑业的辉煌,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尊重。

由此可见,底气是一切之源。这便可解释为何现在的很多作家出书的速度比翻书还快,但却始终无法达到前人的高度。缺乏底气,作家如何能创作出流传千古的作品呢?每每看到作家为销售量而苦恼时,我真想说一句:“寻寻底气吧!”

该寻寻底气,培养底气的不仅仅是他们,更是我们所有人,是整个中华民族,唯有如此,我们方能真正将中华文化推向世界,实现伟大复兴!

例文4

底气

立身之本,立世之气,是所谓财富?权位?长相?还是……

一束白光从封建社会的漆黑幽巷中直直地射到当今时代的通衢大道,功名利禄很早就烙进了国人的骨髓之中。读书只为功名,权位换来话语权。拥有财富则如手握重兵,一切皆可有之。好一股底气!所以,李天一一声“谁敢报警!”是如此豪气,仗父欺人吼一句“我爸是李刚”是霸气,烧人毁容以泄愤只因有个当主人的爸爸是王者之气。呵,我笑了。灵魂的光线被底气熏成了一股青烟,人,渺小了。哀,我哭了。

财富、权位、长相还是其他物质的、表面的、浅层的,在人这根苇草前总是虚幻的。帕斯卡尔的话像只无形的手扼着我的喉咙,“人是能思想的苇草”,那么我们的思想呢?我喘着气,说不出只言片语。“中国人没有个人的自大却又民族的自大”鲁迅说的话,我以为是对的。他执笔从文正是为了救赎国人的思想,可惜,时至今日我们依旧沉浸在历史的骄傲中回不过神来。我们总说我是个中国人而不说我是个人。好像非得依靠点什么我们才能称之为人,那么为什么偏偏是外物而不是你的思想呢?人的底气应该来源于他的思想啊。

思想的底气见之于辜鸿铭是最深刻不过的了。洋人求见,他可以充耳不闻,三邀四请,他可以驳其面子,登门拜访,他可以拄拐怒骂。身处一个风雨飘摇的王朝,他就凭他遗世独立的思想可以对洋人横眉冷对而不是俯首称臣。狂士。儒士,辜鸿铭绝对配得起,因为他的思想为他呵着一口气。放眼当今,我欣赏的狂人只有韩寒。作家富豪榜,他排不过郭敬明。但他的义正言辞,慷慨激昂绝对比各种奢侈品堆砌起的文字城堡更具审美价值。人真的该让思想为你撵一下场,那些歪打正着或是投胎出身所带来的金汤匙或是大房子真的盛不下一个人灵魂的大。

很怀念林语堂清雅之风,隐居阳明山,伏案作苏传,他是好的,有思想、有底气的。总追忆竹林七贤,他们尚老庄崇放达,他们竹林里的长啸、饮酒间的畅谈实在是为他们的人生写了大大的一笔。唉,我们真该循一循古风了。

又想起顾城的诗:人世很长/人生很短/我在中间/应该休息。人一辈子总该为自己活点什么,你说是不是。

思想才是真骨气,别的都是别的。

例文5

底气

女诗人艾米莉说:“我是无名之辈。”常常默念着这句话,摸不清这到底是过分地谦卑还是失掉了自信,显得突兀。

我想,他是万万说不出这样的话的。

隐居竹林,引山泉,向秀在旁,也只铿锵地敲打着一块通透的铁块,无视那些车马喧嚣,看不见那个早已铁青的华服公子,“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掷地有声的一句话惊了四周。是啊,底气十足,又淡漠。仿佛那些专门来的人们早已误了你打铁的兴致,聒噪地让人不得不怒。

早就在《述志诗》里读过,“冲静得自然,荣华安足为。”名利、财富,你向来都是不屑的。安足为,安足为,荣华也只是过眼的云烟,飘乎得不落在你的眼中。曾想,到底是怎样个落拓不羁的人才敢述这样的志,才敢道这样的诗。想必也只有你了。

咄咄逼人,让司马氏“闻而恶之”,你又是怎样写了这样一封酣畅淋漓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痛斥好友,推举你做官是莫大的污辱,如此洒脱,底气十足,是朋友共患难,可是对司马氏讳莫如深,深恶痛绝的你怎堪忍受去做俯首称臣的侍郎。洋洋洒洒地一千五百字之书让人叹为观止,不光你的愤怒,还有那毅然的信念。

上法场的那日,恳求哥哥把琴拿来,坐在台上望着台下三百早已泣不成声的学子,挥手一曲《广陵散》,浩荡渺远,仿佛只将时间定格在那最后的抚琴,豪迈地对天大呼,“《广陵散》今日绝矣!”知道那是何等的落寞,又如此让人折服,除了你,世上恐怕是再无二人能够参透那首绝曲了。底气十足,仿佛不是即将赴死的人,带着得意,没有片刻的不舍。

“土木形骸,自行藻饰”,你就是这样不拘泥于形象,“又纵意神漫”,只是想不要踏足那些污掉的泥地。精工草书,擅于古琴的你,在那个时代里是无人匹及;崇尚老庄,崇尚自然,沉醉在酒里,仿佛这些豪迈的话都是醉的。

无畏强权,无视名利,忘我的投身于自然,对那些人,那些事,说得底气十足,表现的即是真性情,“名利于我如浮云!”

嵇康,我将永远记住你那十足的底气,永远的“冲静得自然”。

例文6

说到底气二字,我最先想到的是不久前读过的屠格涅夫的名篇《门槛》一文。生活中,我也时时见过如同文中的俄罗斯女郎一般的人物,等待在一个垂着厚重帘子的门前,知晓里面一切的苦寒险恶、一切的风刀霜剑,来自敌人乃至亲友的恶毒攻击或是冷漠对待,却仍然不顾一切地想要进入。

我时常叹服于这种底气,这种凛然的自信和执着。而我也时常困惑。只因这种底气往往并非来自于腰缠万贯、权倾天下之人,而恰恰来自于那些一无所有之人:他们往往于寒风呼啸中衣不蔽体却奋力前行,被人踢下深渊却不愿低头。

我亦曾见过那种物质化的“底气”:将人活活撞死于路边的富二代、官二代,在尸体旁悠然地吐着烟圈……这并非是人之“底气”,而是物之“底气”、权之“底气”。丰腴的物质常给人以幻觉,以为天下尽为己有,这成为他们的“底气”。然而在十九世纪的俄国,却有一群贵族青年甘愿抛弃优越的生活,走进天寒地冻的西伯利亚,只求换得民族的进步。对于十二月党人的行为,今人或将不解,或将取笑,而我亦不免深思。

我赞赏那些奋起抗争的一无所有者,我更欣赏那些为一无所有者而抗争的富足之人。两者所共有的,则是我所渴望求得的,是一种精神的觉醒,是一种灵魂的腾飞,是甘于痛苦却不甘于麻木,是视名利富贵如粪土,却视他人之幸福喜乐甚于自身之安逸,是勇于跨过未知的门槛挑战那里面暗藏的无尽苦难、百年孤寂。

这便是我所定义的底气。

或许有人将困惑,困惑于不幸生于和平年代的我等凡夫俗子如何践行此等底气。因为在如今的社会,“动”起来并非难事:喧闹的网络、各式的聚会、迎来送往、好不热闹。可是要“静”下来却是难上加难。如今,还有谁会枯坐十年,只为一部《红楼》?还有谁会深居斗室,只为思索宇宙的本真,人生的意义,理性的终点?还有谁会抛开名利,只为读上那一卷诗书?

正如“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真正的底气也并不仅在于如何面对刀剑风霜,面对敌人的恶毒攻击;更在于如何面对雪峰之上的寂寂无人和寒冷孤独。真正的勇者、真正的哲人或将没有朋友,正如《门槛》一文中所说:“你所承受的攻击将不仅来自敌人,更来自你的亲戚朋友,你知道吗?”

在这个问题面前,所有物质化的所谓“底气”都将溃败,而勇者将有他的精神为伴。他将充满底气、无比骄傲地回答:“我知道,我准备好了。”

例文7

底气

一看到这个题目,竟是没来由地想到了一棵树。我有幸与它相遇在西安的一条古街上。

陈旧的西安给人一种肃穆而又庄重的感觉,连汽车飞驰而过带起的尘土也混杂着静谧,使人不敢呼出一口大气。面对这棵树时,亦是如此。

那是一面破败的墙,被岁月侵蚀地矮矮的,露出内里黄砖的本质。它就那样地骑在墙上,一动不动。准确地说,它就像是凌空在颓墙之上的,露出墙的部分,竟还能看到它粗壮的根开始叉开的样子!

出于好奇,我绕到了墙的另一面,想探个究竟。刹那,我被那深棕的颜色刺痛了眼,我惊呆了!靠在颓墙上的不是它几人都抱不过来的树干,而是密密麻麻,有人腰一般粗细的根!这些根相互缠绕,盘旋而下,刺入土地!

我惊叹着上前,它的根并不好看,有些小小的须向外摇晃着,似要扎入空气中去,粗糙的表面留下深深浅浅的沟壑,那是风雨的痕迹。再仔细一看,它并不是“靠”着墙啊,靠着墙的那一面,细细小小的根须紧紧地嵌入颓墙的缝隙中,它们那么努力,那么努力。

我抬头,浓密的绿撑起头顶的一片天空,一阵风吹过,“悉嗦——”的绿叶晃动声中,细碎的阳光照下,晃了眼。

爸爸站在一边,说:“这棵树的根这么粗,地下的,不知延伸到了哪儿呢!”

原来如此!本来我还在诧异,这样的将根埋于大地之上的树,何以有底气长得如此高大?如此茂盛?原来他的根,在地下无限远处。

怪不得!怪不得它有恃无恐地伸向蓝天;怪不得它骄傲地凌驾于颓墙之上;怪不得它有如此的底气俯视众生。因为它有深入大地的根!

我往回走,走出它撑起的阴凉,似一个世纪那么漫长,爸爸拍着我的肩膀,微笑,却不言语。

我离开了,再也见不到的那棵树,但它的影子就像用刀镌刻在脑子里一样,挥之不去。

只有根扎得够深,才有底气向蓝天生长!

例文8

底气

这个形象我是常常想起的,即使已事隔多年。他挺直的腰杆所散发出的那股底气,常常让我肃然起敬。

他是一个三轮车夫,瘦瘦的脸颊上再无多余的肉,浓密的眉毛下面是一双混浊却毫无掩饰的眸子,虽不是秋水般的澄澈,但起码真实不做作。他的皮肤黝黑黝黑的,这是长时间在烈日下奔波忙碌留下的痕迹。他常常顶着一头蓬乱的头发,这让他看老了几岁。

每天放学一出校门,就有好多个三轮车夫早在门口翘首以待,他便混在人群之中。我是最喜欢坐他的车的,干净整洁,价格又公道。我不知道他姓甚名谁,不知道他的年龄、家乡,不知道他是否有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女儿,因为一路上我们都默然无语,他很专心地在骑车。唯一有过交流的,仅是我递给他四块钱的时候,他笑着说声“谢谢”,便又飞快地骑上车,去寻找下一桩生意。

又是一天放学,我在人群中搜索他那辆标志性的三轮车。只见一个满脸横肉的女人正在他面前指手划脚,她左手挎着包,右手叉腰,时不时还用手指着他,嘴里在呶呶不休地说着什么。而他呢,两手搭在三轮车把上,腰杆挺得笔直,双眼直视着女人,不卑不亢,有些夸张却合适。我走近了听,大概听了个明白,女人在他车上丢了一百块钱,现在找他要回那钱,虽然没有证据,但非说是他拿走的。他一直保持着那挺拔的姿势,待女人讲累了的间歇,语气平缓地告诉她道:“我可以帮你找,但是,我再说一遍,这钱不是我拿的!”底气十足,像是在告诉那女人,又像是在告诉天地和自己。女人掀起新一轮反攻,而且更加过分,说他们这群农民工一天到晚干些偷鸡摸狗的事儿,影响市容。他顿时怒了,刚才还是平静的眼神,突然变得灼灼起来,似有一团火中内心熊熊燃烧。但是他克制住了,腰杆挺得更直,向前一步大声说道:“你不要乱说!我们生活条件是没有你们好,你是比我们优越,但是这不代表我们就会干那些偷鸡摸狗的事儿!我们也有自己的原则,我们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点起码的道理,我们还是懂的。请你不要这样侮辱我们!”说罢,眼神坚定地望着有些惊慌失措、始料未及的女人。周围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幸好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搞错了吧,不是他拿的吧。”“是啊,怎么能这么说他呢?太过分了。”女人见自己没理,急忙冲出来人群,迅速离开了。

我回头看他,眼神中的怒气渐渐消退了,但腰杆依然挺直,那股底气令我敬佩不已。那时一种不畏强权的勇敢,那时一种问心无愧的磊落,他的底气,来自于内心那颗平凡的良心,来自于那些朴实无华的信仰,来自于那看似柔弱的坚守。这底气,现在又有几人能拥有?我们所缺乏的,恰恰不是那崇高的道德,而正是这样平凡却令人感动的底气与良心。

暂且放下那些崇高的道德诉求,回归平凡的良心。做一个有底气的人,让社会充满正义和感动。

例文9

底气

转眼之间,我已站在了高三的跑道上。面对突如其来的高考,我们不能畏惧,我们需要的是三年知识积累所蕴含的底气。在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这种来自灵魂深处的呐喊。

有了底气,我们才能够正视生活的挫折。三毛,这个曾经让人为之狂热的名字,撼动了多少年轻的生命。她与爱人在撒哈拉大沙漠完婚,定居,过着幸福的生活。可当生活的灾难来临时,面对着爱人的离去,三毛并未就此堕落,而是用绝美的诗歌与柔情的文字述说她对爱人的不舍与对撒哈拉大沙漠无限的敬意,开创出一条崭新的文学之路——流浪文学。

是什么让一个单薄到让人心疼的女子坚强地面对苦难,吟诵出灵魂的诗篇,毫无疑问,底气使然。在底气背后,是千百年来千姿百态的坎坷生命,却创造出了令人肃然起敬的民族状景。

终于明白,底气不仅是基本的信心和力量,更是伟大的民族流淌的血液,是数千百年来雕琢积淀的文化底蕴。

忽而思及孔尚任的《桃花扇》,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想到了古都金陵,秦淮河畔凄艳哀绝的身影……都是伟大民族历久弥新的文化底气。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紧跟着刘禹锡《乌衣巷》的韵脚,想到了宽帽高履的乌衣士族沿着先人踏过的青石板缓慢踱入,恍若隔世。

站在文德桥上,桥下楼榭栉比,舟影、楼影、人影交相辉映。站在王谢故居的门前,看历史沧桑,雕琢出让人为之肃然的文化底气。谢安以淝水之战名声大振,而二王的书法则光照千秋,成为流传后世临摹的传世之作,看王右军的《兰亭》,其子献之的《春秋》,翰香袭人,流韵悠长。

谢安的一战成名必是底气使然,而二王书法中蕴含的底气也必是来自灵魂深处的呐喊。

底气是实力的象征,也是一个人内心世界最真实的写照。

没有底气,王勃何以吟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佳句,而“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亦是王勃对自我底气最充分的认定。

没有底气,谭嗣同何以吟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而将侩子手手中的刀惊落于地呢?!

有了底气,生命将不再暗淡,而高三所剩的路也将云淡风清。似乎那么一瞬间,习题,测验,老师的谆谆教诲乃至曾经设想的恐惧都已成了弦外之音,都因有了底气而消散,阳光中斑斑驳驳的尽是年轻人匆忙的心跳…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29ca75ef46527d3240ce099.html

《一 议论文分论点设置的技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