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意境与意象

发布时间:2013-09-22 19:47:3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感悟意境与意象

就诗歌形式而言“境”与“象”是指诗人借助于表达感情的具体的景或物,即所谓“有意味的形式”。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透过这些外在形式去把握诗人情感的悟性,是诗歌教学中的首要任务。何谓悟性?以读诗而言,就是读者对诗中词句、形象画面、情调氛围的分析理解、领会悟通的能力。在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性地阅读、理解诗歌呢?

笔者认为:将学生引入诗的意境,在他们面前再现诗中描绘的各种艺术形象,使他们直接受到诗人感情的熏陶与感染,从而认识诗中反映的客观现实而受到教育,并学会赏析领悟其深蕴,这是诗歌教学的关键。诗歌教学,就是师生进入这一艺术境界的过程。只有将学生引入诗的意境,并加强悟性训练,才能获得应有的教学效果。

诗言志”“歌缘情,诗歌往往不对客观现实作全面具体细致的描绘,而是选取现实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片段,描绘出一幅幅感人的生活画面,烘托出与这种画面相吻合的情调(氛围)。在这些画面中,有诗人创造的各种艺术形象,并饱含着诗人的感情。画面或形象、情调或气氛,几方面有机融合在一起构成诗中艺术境界。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黄河入海流”中的“直”和“圆”妙处很多,“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

一、正确理解意境和意象

简单的讲,意境就是融情于景,意象就是寄情于物。这两个概念并不是诗歌所独有,散文,尤其是写景抒情的散文中,作者构画景物的同时就是一个抒情的过程,如《白杨礼赞》,而生活中朋友或情人之间的互赠,哪怕是片纸只言,也是最好的情感的象征。破镜重圆代表着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南国红豆更是坚贞不渝的爱情的象征,《红楼梦》中黛玉焚稿断送的也是一腔痴情……

诗歌更是如此,将看不见听不到的人的内心情感化为可见可触的直觉形象,是诗人们创作的主要目的之一。王国维先生在这个问题上有更加细致的描述,不过我认为对中学教学而言,不必过于复杂化,倒是越简明越好。看李白的一首诗:“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全诗通过一连串类似电影蒙太奇镜头:从外景---白露、秋月,特写---玉阶生露、露侵罗袜,动作---下帘、望月等直觉形象,唤起了内在的浓烈的思妇哀怨的感情。这就是意境,它的外在形式是流动的景和活动的人。而意象则是由静态的物构成。比如六十年代西方意象派奉为经典的诗歌《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就是用的典型的意象与意象叠加的方式,渲染一种肃杀荒凉的氛围来体现主人公落寞的心境。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f43417fbe23482fb4da4cc5.html

《感悟意境与意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