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视角下的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评析

发布时间:2020-07-15 20:58:3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微观视角下的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2卷试题评析

2020年高考是极为特殊的一次高考一方面考试时间全国性延期一个月另一方面疫情防控工作已经进入常态化。为降低疫情对不同考生群体的影响,历史各卷的试卷结构、题型题量、阅读量、考查内容均保持稳定,充分遵循“方向是核心,平稳是关键”的原则。教育部考试中心已从宏观角度对全国卷命题做了详细评析,现从微观角度结合近三年高考全国2卷,针对具体题型进行分析,以求发现其中的“变”与“不变”,为2021年高考备考工作提供一定的思路

、选择题

近三年全国2卷选择题中国史部分(24-31)考点分布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2018

先秦(战国)

明清

1870

1923

抗战时期

1956

2019

先秦(商代)

1898

1919

1948

1979-1981

2020

1894-1914

1927

1937

1978

近三年全国2卷选择题世界史部分(32-35)考点分布

32

33

34

35

2018

古罗马

16-18世纪欧洲

1836年俄国

20世纪60-70年代欧洲

2019

古希腊

15世纪欧洲

法国大革命时期

1970年苏联

2020

古希腊

15世纪欧洲

19世纪末德国

1958年美苏

1.整体考点分布与往年基本一致,难度略低于往年。

从考点分布看近三年高考全国2卷每一道固定题号的选择题所考查的内容都基本一致2020年全国2卷的唯一例外是没有在第24题考查先秦史而是直接考查汉代历史究其原因在于第25题借助唐代壁画实际考查史学方法占用了一道题目2020年第24题实际对应往年第25,先秦史考点缺失。

从难易程度上看,整体难度略低于往年。每年的高考选择题,总会有1—2道值得深度思考反复考量值得探讨的题目而今年的选择题几乎没有在审题和作答环节设置任何过度的障碍正确选项和错误选项清晰分明对于经过系统性长期性训练且熟悉全国卷命题风格的考生来说答起来相当顺手这也是疫情背景下要求“平稳”的必然结果。

2.史学理论史学研究方法类试题回归

史学理论史学研究方法类试题一度曾是高考真题中的“固定动作”,但近几年专门考查这一部分的选择题明显减少。全国卷上一次专门设置考查史学理论、史学方法的选择题,还要追溯到2018年全国1卷第34

(2018全国1卷)34.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而全国2卷更要追溯到2017年的第35

(2017全国2卷)35.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史学理论、史学研究方法类试题所考查的关键能力与新课标倡导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契合度高、对接点多,在新旧课标衔接过渡的背景下,很可能将逐渐走向常态化,成为选择题命题的一大特色。

4125

近三年全国241考点信息

考查角度

设问

材料字数

答案字数

2018

中西方横向(中美大豆)

1)特点和作用(2)原因(3)意义

385

213

2019

中国史古今纵向(古代近代与现代的海关税率)

1)变化和原因(2)特征和意义

359

183

2020

中国史古今纵向(古代现代的大河治理)

1)措施及效果(2)特点及意义

485

178

1.考查角度

2016年起全国2分值为25分的第一道非选择题2017年之前题号为402017年开始题号为41呈现出明显的规律中西方横向对比类与中国史古今纵向对比类交替考查,即 2016年中外移民2017年中国古今矿业政策2018年中美大豆2019年中国古今海关税率。而2020这一规律被打破,延续2019年的命题角度以中国古今的大河治理为角度进行考查

2.设问方式

41题自2019年起回归两小问形式设置问题设问方式一般为背景原因内容特点影响意义并无明显变化

3.材料阅读量与答题量

材料字数与答案字数的变化值得关注。202041题材料字数达到了485为近几年来最高超出2018100字之多。近年来,高考语文全国卷明显增加了试题的字数,旗帜鲜明地通过增加阅读量考查学生阅读能力。如果考虑到这一背景,历史41题增加材料字数恐怕也并非偶然之举。而在材料字数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参考答案字数却在大幅度减少仅为178为近几年来最低材料字数增多了答案字数减少了显然更加突出了对考生阅读并提取材料有效信息能力的考查

值得注意的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在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评析中关于考查重点的表述是“重点考查核心价值、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而在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评析中相关的表述是“突出关键能力考查”,强调要“筑牢阅读理解、信息加工能力考查基础”,这一变化与上述41题的命题变化完全吻合这对2021年高考备考有很强的指导性

4212

近三年全国242设问方式

42题设问

2018

提炼启示,予以说明

2019

对材料提出见解,说明理由

2020

选取三点,相互联系,展开论述

42考查形式年年在创新。对考生而言,需要认真审题,按照要求去作答,答题过程中要充分彰显史论结合。2020年全国全国242题与前两年相比难度更大,主要表现在:

1. 审题难度加大。

42题设问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三列支柱中各选取一点。三点之间要有相互联系,展开论述(要求:明确列出三点,联系符合逻辑,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对考生而言,列出所选三点不难,但列出后该写什么?是需要专门写出三点的联系后再做论述还是直接开始论述并在论述过程中阐明三点联系?设问中没有明确要求,需要考生自己理解作答。而且题面上虽要求选取三点,但并非可以任意组合,需要选择三个能够形成关联的点,这就大大增加了考生答题的难度。

2.史论结合难度增大

42题材料所呈现的欧盟三支柱分别为“欧洲共同体”“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司法与内务合作”。对考生而言,“欧洲共同体”内容相对熟悉,能结合的史实较多;“司法与内务合作”内容极为生疏,除了材料中所呈现的信息外,能结合的史实几乎为零;“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相关史实也很少。因此,考生只能在“欧洲共同体”部分结合所学进行一定的阐述,而另外两个支柱部分只能摘抄材料或是只有“论”没有“史”。

选做题

近三年全国2卷选做题考查角度

45(改革)

46(战争与和平)

47(人物)

2018

1977-1981中国科技体制改革

1943-1945中国参与联合国创建

三娘子(中国明代)

2019

日本明治维新

二战中国战区

司马相如(中国汉代)

2020

王安石将兵法改革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反战和平运动

竺可桢(中国近现代)

1.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改革选做题一向以中国史为主要考查点2018年及之前所有考查内容均脱离课标和考纲。2019年考查日本明治维新第一次将改革内容回归到课标和教材2020年以王安石变法为考查内容表明改革选做题回归课标和教材已成趋势。在2021年高考备考中应重点关注旧课标涉及的九大改革(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欧洲的宗教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以及2018年版考纲涉及的大改革(从九大改革中删去了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和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2.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选做题的考查内容也一向脱离教材,但通过在课标范围内挖掘历史细节进行考查。从命题规律看,围绕“和平”主题命题较多,围绕“战争”主题命题较少。2020年全国2卷更是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反战和平运动”为角度进行考查,鲜明地体现了这一命题规律。

3.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人物评说选做题的考查内容也一向脱离课标和教材但在人物选择上始终坚持中国历史人物。近年来,高考历史在命题上进一步增加了立德树人的时代气息,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在考查人物的选择上,会更加倾向于对中国制度、科技、文化等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eee9856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29.html

《微观视角下的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评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