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经典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发布时间:2010-12-10 22:11:4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文本 这里用来指有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审美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叙事性作品是指通过讲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展现时代生活,创作主体与展现的客体之间保持着客观冷静态度的文学类型。文学的叙事的涵义: 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一)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的含义  文本时间:则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  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用。二、视角即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抒情性作品是一种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来表现作家内心情感活动的文学作品类型。抒情是与叙事相对的概念。一般地说,抒情偏于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世界,叙事偏于再现客观世界;抒情偏于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性地表现情感,叙事偏于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抒情性是文学作品的普遍属性。抒情性作品是指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  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在具体的阅读活动中,这种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与意蕴期待三个层次。隐藏含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本文自身设定的能够把本文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文学消费:广义文学消费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过程,即文学阅读过程。狭义的是在近代才出现的,指的是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运用的条件下,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以来,人们对它的消费,阅读和欣赏 文学接受: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文本深层意蕴的阅读和创造活动,是读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或信息的主动选择,接纳或抛弃。 文学批评:指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广义的文学批评概念包括对文学文本的分析、评价,对于文学批评自身的批评乃至于文学理论的研究。文学风格作家一系列作品中有机整体中体现出来的个性特色,既包括作家作品风格,也包括作品的时代地域民族风格,作家作品风格是文学风格的核心和基础。1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依据,2主题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风格的基本纯在条件3文体和语言组织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

 二、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一)文学言语层面 文学言语层面是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文学言语的特点:除了人们经常提到的形象性、生动性、凝炼性和音乐性外,还应包括:1、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内指性:文学言语指向艺术世界,符合诗意逻辑。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白发三千丈等等,虽然不符合生活逻辑,但符合整个文本的逻辑,所以,表情是真实的。2、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含性。文学言语蕴含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因而具有心理蕴含性。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蕴含着作家内心的愁苦表征3、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文学言语求新,求奇。因为只有有一定阻拒性的言语才会增加读者的感知难度,才会让读者有一定的回味的余味(二)文学形象层  文学形象: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话语系统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1、主观于客观的统一。文学形象既是主观的产物,有来源于生活具象,所以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2、假定与真实的统一。假定是说它不是生活本生,但真实是说它来源于生活具有一定的真实性。虚拟性和假定性是文学形象的前提性条件。文学形象的假定性应符合“合情合理”的原则。合理”是文学形象真实的可观规定性。这个“理”即本质和规律。另外,“合理”意味着合乎理想。“合情”是指文学形象符合人们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情感,真诚的意向等。只有这样才能感染读者,达到共鸣。3、个别和一般的统一。在文学创作中,个别和一般是辩证统一的,这个统一的中介就是艺术概括。4、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一方面文学形象必须有一些确定性的东西,即它的内在物理是确定的,另一方面,文学形象还有一些空白和空缺,这些是引发读者发挥想象力的地方,这样,文学形象才能在读者的在场造中展现出艺术魅力(三)文学意蕴层面  文学意蕴层面是指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本文结构的纵深层次。◆  文学意蕴层面又可分为三个具体的层次:1、历史内容层 有的形象展现了一定的历史内容2、哲学意味层3、审美意蕴层有些作品单纯审美,但也是不朽的诗作,如苏轼的《海棠》、

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一)文学典型的特征性  “特征化”: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于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文学典型的特征性一般分两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串其全部活动的总特征,其次还必须具有在总特征制约下的丰富多彩的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文学典型的局部特征是在总特征的制约下为反映和形成总特征服务。言语的特征性,细节的特征性,场景的特征性,事件的特征性等等,都是典型的局部特征,艺术实践证明,局部特征调动的愈充分,文学形象的总特征便愈鲜明,便愈有可能成为文学典型。(二)文学的艺术魅力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可以从魅力的表现和魅力的实质两个方面来考察。艺术魅力一般表现为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而它实质上是由文学典型的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和蕴藉性造成的。凡是在文学史上可以称为典型的文学形象,都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它超越国界,超越时空,在不同民族、不同时代那里都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文学典型为什么具有这种永恒的艺术魅力,就其本质来讲,是因为文学典型往往具有真实性、新颖性和蕴藉性。真实性是指典型往往是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透过典型总是折射出作家最真诚的人格态度和情感评价,体现着作家的审美理想。文学典型的新颖性也就是独创性。文学典型的蕴藉性是指成为典型的形象总有一种挖掘不尽的艺术诱惑力。由于典型人物的性格往往具有矛盾性、复杂性和多样性,是以一种充分明确的个性特征为主导的多样性统一的性三、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文学文本中的环境是针对人物而言的,是指围绕着人物的,形成其性格的,驱使其行动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文学文本中的环境一般分为两部分,一是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包括具体的人物关系,具体的物质条件和自然条件。另一部分是指大的社会环境,具体是指人物所处的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的总的形势以及发展的趋势。◆  典型环境:是指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1、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在文学文本中,一方面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活动的天地,行动的导因,典型环境事实上制约着典型人物做什么和怎样做,从而使典型人物的性格得到显示。如《水浒传》中林冲性格的形成。2、典型人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 在文学文本中,一方面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活动的天地,行动的导因,典型环境事实上制约着典型人物做什么和怎样做,从而使典型人物的性格得到显示。当然人物也不是消极的,人物也在对环境发生作用3、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的。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具体地说,没有无环境的人物,也没有无人物的环境。在写实型的文学文本中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二者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的、紧密联系的。 总之,文学典型是显示出特征的、富有艺术魅力的人物性格。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它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成为人类通过文学直观自身、认识生活的主要形式;它是写实型文本的最高的美学追求和理想的范型模式,是人类文学创作的艺术至境形态之一。

二、文学意境的特征(一)情景交融这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情景交融一般有三种不同类型:一种是景中藏情式。这种类型的意境创造中,只见景,而不见情,但虽不言情,是情藏景中,更显情深意浓。《送孟浩然之广陵》第二种是情中见景式。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往往是直接抒发情感,不写景,但景物却如在眼前。如杜甫的《不见》。这种写法,往往为读者营造出一个审美想象的空间,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第三种是情景并茂式。这种写法诗中既有直接描写的景物,又有直接抒发的情感,达到情景交融。如杜甫的《登高》:(二)虚实相生,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从结构上来讲,意境是虚、实有机的完美结合,意境中较实的部分叫实境,即指直接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或“物境”。意境中较虚的部分叫虚境,即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又称“神境”、“情境”、“灵境”。三)韵味无穷,这是意境的审美特征韵味无穷是意境审美的效果、审美力量之所在,也就是说意境中有品味、回味不尽的美。韵味指由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体势等因素共同构成的美感效果。给意境下一个更有内容、更准确的定义,意境是以情景交融的形象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韵味无穷的美感特征和呈现生命律动的本质特征,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和文化精神,成为抒情性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成为许多诗人作家的艺术至境追求。三、意境的分类(一)刘熙载将意境从审美风格上加以划分第一种清朝刘熙载从审美风格用描述的方法把意境分为四类: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诗不出此四境。(二)王国维将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他从意境表现“情”的藏与露,也就是以情的表现方式对意境进行分类,把意境分为两大类:“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指那种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如杜甫的《春望》,所谓“无我之境”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如王维的《山居秋瞑》。

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审美意象:对意象的解释主要有四种:二、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1、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 这是文学象征意象的本质特征。文学象征意象,作为表意之象,所表达的意义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事物的哲理性的观念或思考。2、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性象征性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基本表现手段,诗中的形象通过象征表达某种道理,现代主义3、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 荒诞性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指形象形态上的荒诞性,第二种是指生活情理上的荒诞性。4、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意象创造的思维形式,主要是由抽象思维直接参与的思维。以象征主义的观点来解释5、审美意象的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 这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审美特征。由于象征意象创造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哲理或观念,那么对象征意象艺术的审美过程,便形成了不断追问、不断求解的审美鉴赏的过程。审美的过程就是这样不断的求解的过程,但好的象征意象往往使人始终也难得最确切的结论象征意象的意义往往有所解又不能全解,有所悟又不能全悟,求解的冲动和意象意蕴的无限性将读者带入审美的高峰体验,这是象征意象所独有的风采。格的定义和内涵在文学活动中,则通常是作家在一系列作品中现出来的个性特色既包括作家作品风格也包括作品的时代,地域,民族风格,而作家作品风格,则是文学风格的核心及基础。

所谓   文学叙事的特征:1、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叙事的对象是社会的人,这是一切作品的共同对象。叙事性作品与抒情性作品在这方面的区别。表意性作品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着重表现的不是主观感情,是客观的事件。叙事的内容通过故事来把握社会实现。2、叙事是话语的虚构。文学叙事是一种话语系统。一般话语指向话语之外的世界;叙事话语是虚构的需要符合是文本的世界。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文学从本质上来说是意识形态话语。(一)从叙事的内容上来看,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意识形态化了的解释。叙事文学是对历史事件过程所作的情感体验。(二)从叙事方式来看,一定的叙事写作方式形成一定的写作风种种风格背后的制约要素之一就是意识形态。

四、叙事的构成(一)叙述内容:指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人物、时间、场景等等。这是传统理论共同关心的对象。(二)叙述话语:叙事作品所讲述故事的语句。话语不仅影响叙述内容,而且影响对叙事的接受。(三)叙述动作 叙述内容故事:叙事内容就是故事。 (一)事件: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事件可分为两类:⑴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⑵是塑造生动的形象。在一般的叙事性作品中,这两类事件是相辅相成的:缺少乐推动情节的事件,故事的连续性会被破坏。在一部作品中,有的故事既塑造形象又能推动故事的发展。 (二)情节: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体现人物之间冲突的一系列事件。(三)人物:叙事作品中的人物是事件、情节发生的动因。叙事作品中人物自身的二重性:行动元和角色。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但同时叙事文学也以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为目的,这样,处在叙事文学中的人物也就具备着二重性,角色是指具有生动具体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行动元和角色之间并非泾渭分明的,一个行动元往往可以由几个角色来承担,而一个角色有时也可以承担几个行动元。,但一般而言角色则都可以承担一定的行动元意义。

一、(一)第三人称叙述:第三人称叙述是从与故事无关的角度来叙述。这类叙述的传统特点是无视角限制。容易产生的缺陷是人物受作者操纵。(二)第一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的作品中叙述者同时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叙述视角多为限制叙述。第一人称叙述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作品中“我”是故事的主人公,(三)叙述视角和人称的变换叙事作品在叙述过程中叙述视角往往发生一定的变化,有时人称也发生变化。叙述视角和人称的交替变换,给了叙述者以更多的自由,进而使故事叙述更加生动,相应地增加着叙事性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第一节 抒情与抒情性作品第二节  抒情性作品的构成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的关系 抒情内容和相应的抒情话语是构成抒情性作品的两个基本要素。抒情内容是指本文所表现的某种特定的情感过程和意义。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话语。由于抒情性作品所表现内容是一种特定的情感过程和意义,它往往是一种体验,心境,只可意会,难以言传。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话语,它具有象征性的表现情感的功能,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体现难以言传的主观感受过程。因此抒情话语和抒情内容是一种直接融合的关系,抒情内容直接投射和转化在抒情话语的声音和画面组织的形式之中,不可分离。()普通话语与抒情话语一般来说,普通的话语突出通讯功能,抒情话语突出话语的表现功能。抒情话语突出话语的表现功能主要是突出了直接呈示情感运动形式的功能,具体表现为强调话语声音层和画面层的象征功能。为了强调语言的表现功能抒情诗人往往对普通话语系统进行改造,甚至打破语言常规,创造出极富表现力的抒情话语,一方面使语言更加简练,一方面使语义复杂化和陌生化从而达到新奇的审美效果。二、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抒情性作品可分为三个主要的结构要素,即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又可以从两个方面的关系来分析,即声与情的关系和景与情的关系。()声与情1诗与乐 2声韵与情调 3节奏与情感运动 ()景与情1诗与画 2情景关系 3真与幻 文学的真是是艺术的真实,是主观感受的真实,文学通过虚构象征真实反映生活 抒情话语的特色 1抒情话语突出话语的表现功能,强调语音和话语层面的情感运动功能 2强调语言的表现功能改造普通话与系统打破语言常规 创造极富表现性的抒情话语 3经常变换抒情角色 4运用比喻倒装等修辞方法

一、风格类型的划分文学风格的一致性又为文学风格的类型概括提供了可能。在文论史上,对风格类型的归纳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话题。◆  在中国,刘勰《文心雕龙·体性》中就将文学的风格归纳为“八体”:      晚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对于文学风格的划分更加细致,他将文学的风格划分为雄浑、冲淡、纤秾、沈著,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等二十四类,      清代袁枚又作《续诗品》分法更繁,增至三十六品。清代另一位重要的理论家姚鼐则根据天地阴阳的对立,将文学风格的类型大大简化,分为阳刚和阴柔两类。

第四节 文学风格时代性民族性 地域性 文学流派风格一、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一)同一时代的作家,总是受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影响,反映在作品中就会形成不同的风格;二)时代风格的变化,也同文学自身发展有关,所谓“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三)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尚,后人另辟新径,形成新的风格,离不开作家的有意创造;二、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一)民族风格是不同民族文学相互区别的标志;二)民族风格会在内容如题材、风景风俗及人物塑造等等方面上表现出来;三)民族风格会在形式上如语言、结构和艺术表现手法等等方面表现出来,其中语言是民族形式的第一要素;(四)民族精神在风格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三、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一)地理环境的差异会影响生活在这一地域的人们的性格,而最终影响风格的形成;因此,以地域命名的流派也不少见;(二)地理环境还可能对不同地理环境中生活的人们的科学、艺术、宗教、及风土人情等等产生直接影响,而形成不同的风格;(三)不同地理环境中的语言是有差异的,这也是形成风格不同的重要原因;四、文学风格与流派文化  所谓流派,即创作见解相近、艺术风格相似的作家群。如果说风格意味着一个作家的成熟,那么,流派则意味着一个民族文学的成熟;一个流派的风格只是相近或相似,而不可能相等,流派中的每个作家仍然会有自己的个人风格。

 (二)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另一方面,文学消费同时也制约着文学生产。◆  所谓“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主要表现在:()文学生产为文学消费提供消费的对象,即文学产品。()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的方式()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的需要,或者说,生产着新的消费者。1文学消费决定文学生产的最后完成2制约文学生产的方式规模3体现为文产的目的和动力二、文学消费的二重性文学消费具有商品消费的一般性质,文学消费不等同于一般商品消费。◆  一方面文学产品属于一般商品消费,◆  同时文学消费是一种特殊商品消费,即它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文学产品及其消费具有商业(交换)价值与审美价值、价值规律与艺术规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二重性,并且这二重性既是互补的,又是常常冲突的。三、文学消费与文学的意识形态性回顾文学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文学从来就不是一种纯审美或纯商品的东西。古今中外的文学接受史也表明,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从来就不是纯粹的个人消遣,尽管它要经由个人发生。文学消费和接受总是或隐或显、或强或弱的与特定的社会、民族、阶级、阶层以及利益集团的利益相关。文学消费和接受的实质,是通过艺术娱乐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传播和再生产特定阶级、阶层的意识形态观念。四、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虽然同属于现代文艺理论术语,但二者的含义也有所不同。首先,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而文学接受则纯属一种精神文化范围内的活动。其次,文学消费既包括阅读行为,也包括未含阅读活动的消费行为;而文学接受则一定是一种阅读或欣赏的精神活动。其三,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不同。最后,文学消费研究具有综合的多视角的特点,而文学接受研究则偏于审美经验或艺术心理这一独特视角。 文学消费文学接受与文学欣赏的关系 两者有含义上的区别,但同指向文学阅读,他们又有密切的关系。文学消费是初级形态的或低级层次的文学接受,而文学接受是高级形态的文学消费,二者共同指向的核心均为文学欣赏或审美鉴赏这个文学阅读活动的最高层次。

 一、填空、对话与兴味文学作品完成后,在没有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称为第一本文、经由读者阅读后,文学作品才能摆脱孤立的自发存在状态,成为自由的存在,即作为审美对象的第二本文本而存在。可见,第二本文本是在第一本文的基础上,经由读者创造的结果。(一)波兰现象学家罗曼·英加登的“填空”理论。二)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的“召唤结构”理论。三)德国阐释理论家加达默尔的“对话”理论。四)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兴味”说。总之,填空、对话、兴味所揭示的都是读者对文学作品阅读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特征,它们所指明的正是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

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的关系1只有伴随期待遇挫的文本才有阅读欣赏的意义。2造成读者期待视野完全遇挫的文本,艺术魅力也会打折。3既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读者的期待遇挫,又有相对的可解性的作品才有不凡的艺术魅力。

二、还原与异变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本应是一个在特定语词序列导引下还原作家心目中的人物形象、情感体验和思想见解的过程,但实际上,由于填空、对话、兴味的介入,彻底还原是不可能的。读者阅读产生的第二本文虽或多或少包含着还原的客体内容,但同时又充满读者个人的再创造,与第一本文相比,第二本文是千差万别的异变产物。(一)变异的表现1、作品形象的变异。2、情感的变异。3、思想观念的变异。(二)导致变异的原因.除了由于文学语言本身不确性而导致的空白之外,主要是由读者不同个性的期待视野所致。突出表现在:1.某些政治观念会导致变异,如革命时期对文本的解读。2、某些预定文化观念会导致变异,如贾政与贾宝玉对《西厢记》的评价不同。3、文化视野会导致变异,中外不同读者对文本阐释。4、个人经验会导致变异,是否有深刻的生活体验。5、学欣赏能力会导致变异,决定对文本认识的价值取向不尽相同。三、理解与误解在对文学作品认识.把握与探寻的过程中,由于期待视野的存在,读者对于作品必然会有一些先入为主的成份,即阐释学所谓的“前理解”。前理解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意蕴及作品的艺术价值之间构成的对话关系既可能相应,也可能相悖,前者称之为“正误”,后者即为“误解”。在具体阅读现象中,误解又可以分为正误和反误两种情况。◆  正误是指读者理解与作者创作本文有所牴牾,但作品本身却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从而使得这种误解看上去又切合作品实际,令人信服。◆  反误是指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穿凿附会的认识与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等。◆  原因探索文学文本的基础之上进行再创造的活动。在文学接受过程中,接受者将文本中的文字符号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再创造形成接受者心目中的形象和情感,由于接受者的再创造活动夹杂了个人的生活经历、时代特征等等主观性的因素,所以接受者心目中的形象和情感都不可能是作者心目中的形象、情感绝对的还原,而是接受者对作品含义的创造性理解与主观评价。从这个意义上讲,接受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总是处于一种“误读”之中。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首先,接受者的意识不是处在真空状态中,而是每个接受者都以一种充分个性化的方式进入到对文学文本的接受,接受者对于文学文本的接受不可能与作者的创作原意达到完全一致的水平,接受者在阅读文本过程中的完全还原是不可能的。其次,作者试图在文学文本中表达的意义,在文学形象的物化过程中,由于作为文学传播媒体——语言文字自身的特性,文学语言不可能不造成距离。也就是所谓“意不称物,文不逮意”。卡西尔指出:“人主要是按照事物在语言中所显示出来的样子去涉及事物,但是正是这种语言的创造过程又把人束缚起来。每一种语言都给语言的主人划定了一个不可逃避的魔圈。”伽达默尔也指出:“语言上的诸种表达,不管怎样都不仅仅是不确切的,需要再加推敲,而且它们必定总是不能完完全全地表情达意。”萨特更明确的说:“任何东西经人一说,就不再是原来的东西了;它已经失去了原来的纯洁性。”可见,接受者在接受过程中还原文本的原意是不可能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一种接受都是对文本的“误读”。在这种再创造活动中,接受者调动自己的全部生活经验与思想情感,对文学文本中的图式化形象加以补充、丰富和改造,使作品中的形象得以具体化。接受者对文本的误读的现象同样地说明了文学接受的双向建构特征四、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在文学阅读过程中,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本文之间,常呈现出顺向相应与逆向受挫两种情况      顺向相应当一部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意境等向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预测完全一致时。      逆向受挫那些真正富于创新意义,富有艺术魅力的作品,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伴随着期待指向的遇挫。由于本文的内涵完全超出了读者的期待视野,令人难以介入期间,这种情况称之为期待指向的完全遇挫。      文本艺术魅力的展现,往往是顺向相应与逆向受挫相结合的一、共鸣  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一个标志。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另一种意义上的共鸣是指不同的读者,包括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部文学作品时可能产生的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  共鸣产生的原因:一是作品本身具有深刻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二是读者的期待视野中必须会有与作品相同或相似的思想见解与情感体验。具体说来包括:1、由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思想观念与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思想观念相通;2、由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情感经验与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情感经验的相同或相似;3、由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意志愿望与作品或作品中人物意志愿望的相近。二.净化  文学的净化: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之后不由自主地达到的调节精神.排遣情绪.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  净化作用的表现1.读者可以进入某种虚幻的艺术境界,因而暂时忘却世俗的困扰和人生的烦恼,维持心灵的平衡。2.由于作品中某种情感力量的震憾,使读者的某种情绪得以渲泄,使畸变的心态得以矫正,使扭曲的人格得以纯正。三、领悟  领悟: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和净化之后而进入的更高阶段,包括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与过程。领悟是文学接受活动的最高境界◆  与共鸣、净化相比,领悟的特征是:1、共鸣是建立在读者与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情感沟通的基础上的,净化主要是作品中的强烈情感震憾并感染了读者心灵的结果,而领悟则必须以读者对作品内涵的主动思索和深刻理解为前提。2、共鸣常常只是建立在读者对作品或作品中人物思想情感一般认同的基础上的,净化主要表现为读者精神的舒畅和心灵的矫正,往往不能直接产生新的人生指向,不能有效地扩充读者的期待视野。领悟则不同,由于它以思索和理解为前提,其结果必然会有效地丰富和扩充读者的期待视野,使读者主动生发出一种积极的人生向往。四、延留  延留: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后的一种心理延续和留存状态,是文学作品在造成读者共鸣、净化和领悟之后,继续留存于其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况。延留是文学作品产生直接社会效应的重要方式之一。延留时间的长短以及延留效果的性质,也是判定一部作品价值高低的重要尺度之一。

(一)文学批评与文学的生产和接受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及其标准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  “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方法结论和基本原则,有其特定的内涵:就“美学观点”而言,它要求在评价文学作品时,注意其审美特性,将艺术的审美价值作为衡量作品价值的一个重要尺度;就“历史观点”而言,它要求在评价文学作品时,将作品是否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是否具有进步的倾向性,作为衡量作品价值的一个重要尺度。◆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是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即一种方法论和基本原则。这是因为它既反映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普遍规律,又体现了文学这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即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规律。对一切作品的微观解析和具体评价,只能在美学的和历史的宏观视野下才可能达到应有的准确程度。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作为文学批评的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它制约着各种具体批评中的价值取向和方法原则。(二)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文学批评的标准:指一定时代、一定阶级的人们据以分析、评价和判断文学作品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尺度和准绳。文学作品的思想标准:指衡量文学作品思想性正误强弱的尺度。运用这一标准评价作品时,要注意作品反映生活的真实性、作品所显示出的思想倾向性、作品对读者产生感染力的情感性。文学作品的艺术标准:指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性高低优劣的准绳。其基本内涵包括文体构成的完美性、形象创造的鲜明性、意蕴表现的深刻性。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ece583710661ed9ad51f3e7.html

《绝对经典文学概论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