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理论

发布时间:2018-10-23 11:36:0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浅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理论
作者:张婷
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2017年第11

        [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黑格尔以及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包括赫斯的金钱异化理论进行了批判的继承并由此提出异化劳动这一概念。劳动本应是人自由自觉的活动,但私有制条件下的劳动却发生了异化。所以,劳动的异化即为人的本质的异化。作为过程存在的异化劳动有其四个方面的规定性:工人同自身劳动产品相异化;工人同自身劳动相异化;人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和人相异化。异化劳动理论虽有不成熟之处,但它作为马克思主义正确世界观的发源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批判资本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武器,正确认识异化劳动理论,有利于深刻理解和把握人的本质。

        [关键词]异化;异化劳动;手稿

        一、异化概念的源与流

        在拉丁文中,异化是一个多义词,有着权利或财产的让渡,关系的疏远,精神错乱,精神病等多重含义。作为哲学术语,异化一词在1718世纪的唯物主义和启蒙思想家那里开始出现并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直至马克思为其赋予了新的意义。

        18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第一次涉及到了异化的实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将异化视为一种有损个人权利的否定活动,即为放弃权利和转让权利,并揭示了人的活动及产品成为异己的东西这一事实。卢梭在使用这一词语时主要强调的是他的否定意义,当他看到社会不平等现象时,便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社会关切感,因而主张公民在财产上一律平等。

        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对异化的内涵和外延都予以了丰富和扩展。作为哲学概念的异化第一次被黑格尔引入到了哲学领域。黑格尔认为,所谓异化,就是指主体的活动和它的产物变成了异己的,反对自己的力量,它反过来支配主体。到了费尔巴哈,他不再用异化来推演哲学体系,而是首次运用异化概念来分析宗教。他认为,宗教是人本质的外化,上帝智慧又是人智慧的外化,可上帝却反过来支配和统治人。所谓上帝,不过是人把自身异化成了上帝,并对上帝产生了依赖。所以,宗教的本质实质上就是人本质的体现。在费尔巴哈看来,这种异化本质上就是人同自己的本质相分裂。想要克服这种异化,就必须去把上帝的性质回归给人类自身。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c304151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06.html

《浅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理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