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广场设计论文(DOC)

发布时间:2018-09-16 17:07:2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人性化城市广场研究

学号:2012040300005 姓名:曹泽宇

摘要:本文论述了城市广场的定义和分类,分析了城市广场的形式和目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通过多个例子来分析和解决该些问题,以广州城市广场为例指出目前城市广场人性化的淡化和消失,强调城市广场是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居民的重要活动空间,反映了一个城市特有的景观风貌和文化内涵。是一种二维的围合空间和公共性的开放空间。广州城市广场的建设目前存在着概念滥化、人性淡化的问题。为此,广州城市广场的设计思路为以人为本、突出文化。并结合成都都江堰广场这个案例,探讨如何通过多元化的空间设计、可参与交流和聚会的设计、人性化的设计、亲水性设计,以及增强认同感与归属感的设计,来实现和呼唤人性化城市广场的从归。

关键词:城市广场 设计 人性化 空间 回归

  一、城市广场的定义与分类

  1、城市广场

  广场是将人群吸引到一起进行静态休闲活动的城市公共空间形式。一个主要为硬质铺装的,汽车不得进入的户外公共空间,起主要功能是漫步、闲坐、用餐或观察周围世界。而不是一个用与路过的空间。当然可能会有树木,花草和地被植物的存在,但占主导地位是硬质铺装地面;如果花草和绿地化区域超过硬质地面的量,我们将这样的空间称之为公园,而不是广场.

  2、城市广场分类

  按照广场的主要功能、用途及在城市交通系统中所出的位置分类可分为集会游行广场(其中包括市民广场、纪念性广场、生活广场、文化广场、游憩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等。但这种分类是相对的,现实中每一类广场都或多或少具备其他类型广场的某些功能。

  二、城市广场的形式和问题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始,国内各大城市逐步兴起建造城市广场的热潮,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这些广场依然没有很好的解决功能单一尺度过大,空旷简单,缺少城市广场应有的特色和活力等问题。城市广大市民期望有更多的开放公共空间场所,以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文化休闲活动的需求,这种需求随时都在寻找机遇,从来没有停止过。

  进入九十年代中期,我国城市化建设突然进入加速期。经济因素的活跃和市场经济的推动,有些先进的城市好像一下子就很有钱了,借助于国庆50周年纪念,借助于千年之禧的机会,一些大城市在大规模地修建城市广场令人瞠目。有的城市提出三年建造十个广场,其实细想一下这种目标也许不算过分。解放后,种种原因使中国城市的建设被缓慢地搁置下来。六十年代后又寂静了30年,积蓄的力量和热情一旦迸发了来,必然是急风暴雨式地前进,仔细考察研究国内近些年修建的城市广场,大多尺寸偏大,周边的建筑并未形成良好的围合,因而很难衡量广场的空间品质和艺术性。通常的评论是:广场太大,有些拢不住人气。不耐看。人没有地方呆。或者说不像广场,像公园,大拼盘…,可见得人们心中还有自己的衡量标准。概括起来现在城市广场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

  1 尺度过大

目前在我国城市广场建设中存在的一个严重的误区就是盲目求大,特别是在一些中小城市,此风更盛,以为尺度与质量成正比,也许还有攀比的因素。单一广场规模越来越大,广场在城市中分布不均,级配不合理。如:济南泉城广场 17公顷、长春文化广场 21.6公顷,有些中小城市建的广场几近天安门广场的规模。然而,广场并非越大越好。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但这是在一种特殊的政治背景和政治需求下产生的。其作为世界最大广场的特点并不为大多数人所认可,相反,其人性化尺度和绿化的欠缺倒是经常被人们作为不良案例而提及。因此,广场建设必须与城市的规模、人口分布和广场的功能定位相协调。

  有科学地界定广场的尺度,导致广场尺度过大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1、势必会造成人力、物力及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城市其它项目的建设。2、势必会使广场产生空旷的感觉,使广场不具备亲和力,在广场中游览的人也会觉得很累,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而美国约洛克菲勒中心广场面积不到半公顷,却是现代广场的范例(图1-1)。所以我认为从当前的社会需要和可能出发,我们应该结合旧城市改造,城市重要公共建筑以及商业文化建筑分布,并依据具体情况可建一些小广场和小广场群,这样花钱少,利用率高,而且有利于提高城市空间品质。

  图1-1美国约洛克菲勒中心广场(ab

  a 广场鸟瞰图 b 广场一角

  2、空间围合感不强,建筑形式欠协调

  广场的围合有四面围合、三面围合、两面围合与单面围合四种形式,其中以前二者封闭感较好,有较强的领域感。围合广场常见的要素有建筑、树木、柱廊和有高差的特定地形等,其中以建筑围合较好。目前国内的一些广场有不少都是用道路围合,或只在广场的一侧到两侧布置建筑,容易使游人在行为及心理上产生不安定的感觉,至使游人在广场内停留的时间缩短,降低了广场的内聚力及吸引力。

  有的广场周边的围合建筑在立面造型及体量上也缺乏统一,破坏了广场的整体性,其原因就是在进行建筑设计时没有统一规划或是新建筑没有与旧建筑相统一。广场周围建筑布置手法有三种:1、向心式布局。这种布局方式会使得广场的围合感及整体性都非常好。如合肥的明珠广场。 2、轴线式布局。这种布局方式多用于矩形广场,能获得一种特殊的肃穆气氛,尤其适合于政治性、集合性广场。如成都的天府广场(图2-1)。 3、特殊式平面布置。在广场平面不规则的情况下,新建筑可以采用寻求以旧建筑在布局上的共性特征为媒介,借助这种“特征”与旧建筑布局“对话”的手法,使广场建立起一种内在的秩序,以达到统一协调的效果。[4]如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图2-2

  图2-1成都的天府广场       图2-2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   

  3、对地方传统文化体现不够

  当前的广场建设越来越多的呈现出向地域性、文化性发展的趋势。广场的主题和个性塑造非常重要,它或以丰厚的历史沉积为依托,使人在闲暇徜佯中了解城市的历史文脉(如南京的汉中门广场棗)(图3-1);或以特定的民俗活动充实之,加强人们的参与性(如意大利锡耶纳广场举行的赛马节)。这时候广场的地域文化内涵最能得到充分的体现[3].

  千人一面、一哄而上是当前广场建设的最大弊端。一些建设者只是照搬外地建设成功的广场的表面形式,而没有结合本地方的实际情况,对地方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挖掘明显不够,广场建设缺乏文化理念设计素材和根据,缺乏理性地去追求一些图案化的表面及所谓“后现代”化的造型,使得广场的内容远看似有、近看却无,从而失去了地方特色。

  在广场设计阶段应因地制宜、强化地方独有特色,如同天安门是北京的标志,布达拉宫是拉萨的标志一样。顺应地方文脉,反映地方特色,以形成“来此必游”的社会效益。

  以杭州的吴山广场为例: 吴山广场位于吴山北麓,延安南路与河坊街交叉口,广场集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为一体。广场正面,有我国著名书法家费新我手书的“吴山天风”四个大字。所以在吴山广场整体设计时重点就放在调整广场布局,增加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色彩。将现有二处绿化地块和紧连“柳浪闻莺”的河坊街道路两旁地块进行绿化调整。对广场喷泉、长廊、环境、市民休息椅等进行整修和改进。并贯之以“灯光、小品、流水、小憩”等手法,把吴山花鸟市场与广场绿化景观、吴山花市有机结合,形成“动静结合、商艺结合、赏购结合、休娱结合”的风格,并集艺术性、休闲性、文化性、娱乐性和商贸旅游为一体的吴山广场休闲文化特色区。

  并解决了河坊街度夏、夜景、灯光、商贸业态布局等问题。在不影响古街建筑结构的条件下,统一用竹帘设计制作来解决遮阳、度夏的问题。在商贸业态上,沿袭昔日河坊街历史文脉,充分挖掘、保护和恢复百年老、专业特色店,形成六大特色:药文化特色、茶文化特色、饮食文化特色、古玩艺术特色、市井民俗特色、文化古迹特色。与此同时,还要利用吴山广场这一平台,举办内容精彩、雅俗共赏的群众文化活动,以增加吴山广场的文化吸引力和辐射力。例如广场音乐会、江浙沪越剧名票邀请赛、"快乐春天"群众文化活动月、大型风筝艺术表演、民间舞大赛等(图3-2)。

  图3-1南京汉中门广场 3-2杭州吴山广场

  三、城市广场人性化的淡化和重归

  从某种意义上讲,广场是市民心目中的精神中心之一,体现着城市的灵魂。不是摆在那里作为一幅画,一件展品,让人去参观,去欣赏,它必须要融入城市居民的生活。因此,搞广场建设要明确一个基本点:简洁实用,为市民服务,以人为本。但是城市广场的人性化设计早在欧洲巴洛克时代就已丧失,而在当今中国“城市化妆运动”中更是如此,一元化的社会意识使广场的人性与公民性只能在一些乡土景观中尚有遗存。随着中国日益走向民主政治和平民化时代,城市设计,特别是广场设计应首先召回其人性与公民性,用进步的物质环境积极推动社会意识形态的进步。

  1、淡化的人性:以广州城市广场为例:

  可能由于地价较高,“寸土寸金”的缘故,加上广州商业气息较浓,广州城市休闲广场缺乏,即使已有的少数几个如海珠广场(图4-1)、中华广场(图4-2)前的空地,其规模也是很小的,远远不能满足密集的居民休闲、娱乐、集会交流的需要。而且,各广场内部绿化率不高,很少考虑居民的休闲娱乐需求,人性化设施严重不足,比如很少有便于人们歇息、停留的石凳、石椅,绿化树种也都是一些低矮的树种,不能为人们遮荫挡雨,尤其是炎炎的夏日,广场上难得见到几个市民。虽然树木花草造型各异、富有艺术气息,但都是中看不中用。有些广场内的草坪更是打着“行人不得入内”的牌子,让人们望而却步。即使是在众多的所谓商业广场内(实际上只是一栋商业大厦),也是为人们提供休息、小憩的设施很少,人们逛街又累又困的时候,找不到一个可以歇息的地方。使广场越来失去人性化。

  图4-1海珠广场          图4-2中华广场

  2 、重归广场的人性与公民性:以都江堰广场为案例

  都江堰广场位于四川省成都都江堰市(原灌县)。该堰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而且依旧在灌溉田踌的世界级文化遗产。广场所在地位于城市中心,占地11 公顷,柏条河、走马河、江安河三条灌渠穿流城区,同时城市主干道横穿东西,由此场地被分为四块。原为大量危旧平房,设计该广场时从地域的自然和文化变迁、历史、场所的现状以及当地人的生活及休闲方式诸方面入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考虑广场的纪念性、文化与旅游功能,主张设计源于解读地域、历史和生活。与此同时,设计始终强调广场之于当地人的含义和使用功能,把唤起广场的人性与公民性放在第一位。具体表现在:

  2.1多元化的空间

  无论是欧洲巴洛克的广场和城市设计,还是中国封建都城(如紫禁城)及神坛(如天坛),都是通过强烈的轴线和占绝对统治的一个中心(如雕塑、喷泉)来形成一元化的空间,以表达一种绝对权力的存在。这往往使其成为与乡土广场或日常生活的社区广场的一个主要区别。还广场以人性与公民性就必须首先打破在封建和极权意志下形成的一元化空间形式。形成多元化的空间,而都江堰广场也有一个作为中心的主雕塑,高30m,起到挈领被河水和城市干道分割的四个板块的作用,利用场地被河流和城市主干道切割后形成的四个区块,形成四个功能相对有别,但又互为融合交叉的区域,动中有静,静处有动,大小空间相套。

都江堰广场

  I区以观演广场为主。设有舞台,常为演艺场所和小群人晨练场所;同时又有滨河休闹带供使用者静处、散步或赏景,并有林下休闲区供南部居民区的使用者小聚聊天、遛鸟晨练。

  II区以水景和平地广场为主。清晨和傍晚常有大量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与对岸I区的滨河休闲走廊相呼应,设大量石条凳,以供休憩、观景。

  III区以旱地喷泉为主。吸引大量儿童和大人观赏和游玩。南、西两侧为樟树林,为游客提供大量的林下休息空间。西侧滨河带则同样提供石条座凳,近观河水。

  IV区,桂花林下的袖珍空间。5m x 5m见方,晕宜三五成群的麻将客和耍牌者,而这正是当地民众的喜好。这种空间设计源于原场地中土坑的尺度,因为当时现场考察发现,这些土坑加上曾用于拴缆绳的水泥墩,是牌友们最喜爱的场所。

  在II区和IV区之间,则是一下沉广场,与隧道相结合,沟通两区,叠瀑环绕,形成一种体验空间。

  2.2参与交流和聚会的场所

  广场的设计从总体到局部都考虑人的使用需要,使广场真正成为人与人交流和聚会公共场所。

  (1)观演式交流:在I区观演舞台的设计中,演出、观看、伴奏和后台排练,都通过景观设计的空间处理手法,形成既有联系又有分隔的空间。

  (2)集体自由交流:II区则为不同时段和不同人群提供了更为灵活多样的交流与聚会机会。镂墙、水景、楠木林和草地,定义了多种富有情趣的空间。

  (3)小群体交流:II区南侧的樟树林下,IV区的桂花林"盒子"空间,最适于三五成群的牌友和聊天休闲者驻留。

  2.3 人性化的设计

  (1)提供阴凉:结合地面铺装和座凳,在四个区内都设计了树阵,在瞬时人流量较大的IIIIII区种植分枝点较高的楠木和樟树,而在以小群体交流为特征的,v区,则种以分枝点较低的桂花林。

  (2)座凳与台阶:在广场和草地边沿、水际、林下设置大量的条石座凳,让爱好休闲的当地人有足够的休憩机会。台阶和种植池也是量好的座凳。

  (3)提供"瞭望""庇护"的机会:理论和实验观测都表明,人在公共场所中普遍存在"窥视"的偏好。看和被看是广场上最生动的游戏,林荫中和隐蔽处、广场和草地边缘,都是最佳的“窥视”场所,因而是设置座椅、供休憩的合适场所。而在明处或广场中央则设计活跃的景观元素,如喷泉和水体,吸引人的参与,使其无意间成为被看的对象和“演员”。

  (4)普适性设计:广场的设计考虑各种人的使用方便,如年青人、儿童、老人、残疾人等。

 参考文献

[1](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 ,卡罗琳。弗朗西斯 .人性场所。中国建工出版社

[2] 俞孔坚,石颖,郭选昌,设计源于解读地域、历史和生活——都江堰广场,建筑学报,20039):46-49

[3]王建国。 现代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J]. 规划师,19981.

[4] 梅洪元。 东北地区城市广场改建中建筑创作手法与途径[J]. 建筑师

[5] 陈旭锦。 重庆人民广场调查及技术统计分析[J]. 建筑学报,19994. 27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befc138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67.html

《城市广场设计论文(DOC).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