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 金色的脚印 人教新课标-文档资料

发布时间:2019-04-11 12:00:0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4*金色的脚印

1.读读记记“缘故、黯淡、消瘦、知觉、空落落、光秃秃、冷清清、直勾勾、大摇大摆、无影无踪”等词语。

2.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人与动物要和谐相处。

了解故事的内容及意义,明白动物也有亲情,也有伟大的爱。

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故事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知道人应与地球上所有生命和谐相处的道理。

收集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发生的真情故事。

1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提到狐狸,你们对它的印象是怎样的呢?请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狡猾、奸诈、贪婪)看来,狐狸在大家心目中已如过街老鼠了。不过,我们今天来学习一个关于狐狸的故事,也许大家对狐狸的看法会有所改变吧。板书:金色的脚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正太郎家的佣人从山里捉回一只小狐狸,两只老狐狸想尽办法搭救小狐狸。它们冒着生命危险住在正太郎家的地板下面照顾小狐狸,并和正太郎建立起亲密信任的关系。后来,正太郎为要回小狐狸不慎掉下悬崖,两只老狐狸救护了严寒中昏迷的正太郎。最后,正太郎要回了小狐狸并把它放回了山里,狐狸一家终于团聚了。

2四人小组合作,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事情的起因——正太郎家的佣人抓到一只小狐狸。

第二部分(第4~21自然段):写事情的经过——小狐狸的父母为救出它作出了种种努力,并在正太郎失足受伤时救了他。

第三部分(第22~24自然段):写事情的结局——正太郎和爸爸一起把小狐狸放回了大自然。

三、自主探究,深入课文

1学习第一部分——“事情的起因”。

出示:

1.光秃秃的柞树林上边,露出冷清清的月亮。小狐狸孤零零地坐在窝里,仰起脖子嗥叫着。那是一种清脆的、悲伤的声音。

解读:“光秃秃”、“冷清清”、“孤零零”,三个相同结构的叠词连续出现,刻画出孤清、悲伤、让人心生同情的氛围,这也是正太郎感受到的小狐狸所处的境遇。“嗥叫”是“大声叫”的意思,孤单可怜的小狐狸,仰起脖子,大声叫着,善良的正太郎敏感地觉察到它是无助地叫着“妈妈——妈妈——”,这清脆的、悲伤的声音,深深刻在了正太郎的心上,为下文正太郎对狐狸的救助埋下了伏笔。

2学习第二部分——“事情的经过”。

默读课文,思考:

1)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哪些事情?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明确:

①老狐狸夫妻设“调虎离山计”营救小狐狸

②深入“虎穴”在地板下做窝喂养小狐狸

③努力咬木桩营救小狐狸

2)老狐狸在营救小狐狸的过程中,哪些情景最让你感动,找出来读一读。

出示:①只见一只大狐狸正冲着秋田狗大摇大摆地走过来,它嘴里叼着一只哆哆嗦嗦的鸡。

解读:一个“冲”字和“大摇大摆”一词,是狐狸夫妻俩为营救小狐狸而不顾危险设了“调虎离山”之计。朗读时,自然有一种欣喜与佩服之情油然而生,这是一种大无畏的勇士精神,对孩子深切浓厚的爱才会使它们这样做!

②正太郎发现两只老狐狸跟以前相比,毛色黯淡,可能是由于惦记小狐狸,明显地消瘦了。

解读:通过描写两只老狐狸的外形变化来猜测它们消瘦的原因,表现了老狐狸父母对小狐狸无私的爱。

3)正太郎为狐狸一家做了些什么?

①为老狐狸投送食物②关注狐狸一家的动向

出示:正太郎决定给饿着肚子的老狐狸投送食物。每逢家里做过油肉、炸豆腐什么的,他就留下一些,扔到地板下面,还每天把一杯牛奶倒在地板下面那只破碗里。

4)狐狸一家与正太郎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然后明确:

从开始的对立到相处融洽,到最后的救助。

3学习第三部分——“事情的结局”。

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然后思考: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目?

“金色的脚印”表面意思是阳光照耀下,印在雪地上狐狸的脚印。但它还有着更深层的含义:小狐狸一家得到人们的关心而合家团聚,回到树林自己的家中去,这是最美好、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因而用“金色的脚印”来赞美这件事;小狐狸一家虽是动物,但它们也像人一样,它们的生命同样珍贵,那回归山林的脚印正是珍惜生命的象征,这脚印中,饱含着人类对其他生命的珍重与爱护,体现着人类美好的思想感情,所以它是金色的;在这“金色的脚印”中,体现着狐狸一家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友善。因此,“金色的脚印”既是对全文的概括,也是对美好、崇高情感的赞美。

四、课堂小结

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人和动物要和谐相处,这个世界才会更加美好!我们为老狐狸的爱子情深而感慨,为老狐狸的聪明而惊叹,为老狐狸的善良而感动,为老狐狸一家最后的团聚而欣慰。

五、布置作业

要练说,先练胆。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1练习复述课文。

2正太郎与小狐狸一家分别的情景一定十分动人,你能发挥想象把它写具体吗?可用第一人称,也可用第三人称。

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而形容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

本文是略读课文,教学时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结合阅读提示,边读书边思考。“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它们和正太郎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类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在交流中,教师相机点拨学生思考“老狐狸救小狐狸的过程中,哪些情景最让你感动?它们和正太郎的关系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哪些描写最让你深思”“课文为什么要以‘金色的脚印’为题目”等问题,则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要把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转变为自主探究,关键在于设计好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案例中以“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目”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如此以一问题统领全文,不仅产生了领悟作者意图的解读效果,而且赢得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b9fd385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66.html

《精选-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 金色的脚印 人教新课标-文档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