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 - 郁证

发布时间:2018-06-30 16:06:0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医内科学——郁证

细目一:概述



  一、郁证的概念及源流

  1.郁证的概念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2.郁证的源流

  《内经》有关五气之郁的论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金匮要略》记载了属于郁证的脏躁及梅核气两种病证,并观察到这两种病证多发于女性,所提出的治疗方药沿用至今。《丹溪心法》将郁证列为一个专篇,提出了气、血、火、食、湿、痰六郁之说,创立了六郁汤、越鞠丸等相应的治疗方剂明代《医学正传》首先采用郁证这一病证名称。《景岳全书》将情志之郁称为因郁而病,着重论述了怒郁、思郁、忧郁三种郁证的证治。《临证指南医案》充分注意到精神治疗对郁病具有重要的意义,认为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



  二、《丹溪心法》的六郁之说

  《丹溪心法》将郁证列为一个专篇,提出了气、血、火、食、湿、痰六郁之说,创立了六郁汤、越鞠丸等相应的治疗方剂。



  三、郁证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郁证主要见于西医学的神经衰弱、癔症及焦虑症等。另外,也见于更年期综合征及反应性精神病。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郁证的常见病因

  情志失调,体质因素。



  二、郁证的基本病机及转化

  郁证的基本病机:气机郁滞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病位主要在肝,但可涉及心、脾、肾。病理性质初起属实,日久属虚或见虚实夹杂。郁证初起,病变以气滞为主,常兼血瘀、化火、痰结、食滞等,多属实证。病久则易由实转虚,随其影响的脏腑及损耗气血阴阳的不同,而形成心、脾、肝、肾亏虚的不同病变。

  

细目三:辨证论治



  一、本病的诊断要点、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或有易怒易哭,或有咽中如有炙脔,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的特殊症状。

  2.病史:患者大多数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愤懑等情志内伤的病史。并且郁证病情的反复常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

  3.多发于青中年女性。无其他病证的症状及体征。

  (二)鉴别诊断

  1.虚火喉痹:郁证中梅核气应注意和虚火喉痹相鉴别。梅核气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因情志抑郁而起病,自觉咽中有物梗塞,但无咽痛及吞咽困难,咽中梗塞的感觉与情绪波动有关。虚火喉痹则以青中年男性发病较多,多因感冒、长期烟酒及嗜食辛辣食物而引发,咽部除有异物感外,尚觉咽干、灼热、咽痒。咽部症状与情绪无关。

  2.噎膈:梅核气应当与噎膈相鉴别。噎膈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居多,梗塞的感觉主要在胸骨后的部位,吞咽困难的程度日渐加重,作食管检查常有异常发现。



  二、本病的基本治疗原则及方法

  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是治疗郁病的基本原则

  实证,首当理气开郁,并应根据是否兼有血瘀、痰结、湿滞、食积等而分别采用活血、降火、祛痰、化湿、消食等法。虚则补之,或养心安神,或补益心脾,或滋养肝肾。虚实夹杂者,又当兼顾。



  三、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痰气郁结、心神失养、心脾两虚、心肾阴虚等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及治疗的加减变化

  【须牢记的架构图】

  

  (一)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痰气郁结、心神失养、心脾两虚、心肾阴虚等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1.肝气郁结证

  主症: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香附、枳壳、陈皮、川芎、芍药、甘草。

  2.气郁化火证

  主症: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代表方:丹栀逍遥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薄荷、郁金、制香附、当归、白芍、白术、茯苓、丹皮、栀子。

  3.痰气郁结证

  主症: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代表方:半夏厚朴汤加减。

  常用药:厚朴、紫苏、半夏、茯苓、生姜。

  4.心神失养证

  主症: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詈喊叫等,舌质淡,脉弦。

  治法:甘润缓急,养心安神。

  代表方:甘麦大枣汤加减。

  常用药:甘草、小麦、大枣。

  5.心脾两虚证

  主症:多思善疑,头晕神疲,心悸胆怯,失眠,健忘,纳差,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治法: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黄芪、当归、龙眼肉、酸枣仁、远志、茯苓、术香、神曲。

  6.心肾阴虚证

  主症:情绪不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五心烦热,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养心肾。

  代表方: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常用药:地黄、淮山药、山茱萸、天冬、麦冬、玄参、人参、茯苓、五味子、当归。柏子仁、酸枣仁、远志、丹参、丹皮。

  (二)本病常见证候治疗的加减变化

  肝气犯胃,胃失和降,嗳气频作,脘闷不舒。加旋覆花、代赭石、苏梗、法半夏和胃降逆;兼有食滞腹胀者,加神曲、麦芽、山楂、鸡内金消食化滞;肝气乘脾而见腹胀、腹痛、腹泻者,加苍术、茯苓、乌药、白豆蔻健脾除湿,理气止痛;兼有血瘀而见胸胁刺痛,舌质有瘀点、瘀斑,加当归、丹参、郁金、红花活血化瘀。

  气郁化火证,热势较甚,口苦、大便秘结者,加龙胆草、大黄泻热通腑;肝火犯胃,胁肋疼痛、口苦、嘈杂吞酸、嗳气、呕吐者,加黄连、吴茱萸清肝泻火,降逆止呕;肝火上炎,头痛、目赤、耳鸣,加菊花、钩藤、刺蒺藜清热平肝;热盛伤阴,舌红少苔、脉细数,去当归、白术、生姜,加生地、麦冬、山药滋阴健脾。

  痰气郁结证,湿郁气滞而兼胸脱痞闷、嗳气、苔腻,加香附、佛手片、苍术理气除湿;痰郁化热,烦躁、舌红、苔黄,加竹茹、瓜萎、黄芩、黄连清化痰热;病久入络而有瘀血征象,胸胁刺痛,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加郁金、丹参、降香、姜黄活血化瘀。

  心神失养证,血虚生风而见手足蠕动或抽搐者,加当归、生地、珍珠母、钩藤养血熄风;躁扰、失眠,加酸枣仁、柏子仁、茯神、制首乌养心安神;喘促气逆者,可合五磨饮子开郁散结,理气降逆。

  心脾两虚证,心胸郁闷,情志不舒者,加郁金、佛手片理气开郁;头痛加川芎、白芷活血祛风而止痛。

  心肾阴虚证,心肾不交,心烦失眠,多梦遗精,可合交泰丸(黄连、肉桂)交通心肾;遗精较频者,加芡实、莲须、金樱子补肾围涩。

  

细目四:其他治疗



  一、精神治疗

  除药物治疗外,精神治疗对郁证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解除致病原因,使病人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已的疾病,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可以促进郁证好转、痊愈。



  二、辅助治疗

  心失所养,心神惑乱可出现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在发作时,可根据具体病情选用适当的穴位进行针刺治疗,并结合语言暗示、诱导,对控制发作,解除症状,常能收到良好效果。一般病例可针刺内关、神门、后溪、三阴交等穴位;伴上肢抽动者,配曲池、合谷;伴下肢抽动者,配阳陵泉、昆仑;伴喘促气急者,配膻中。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b0e54fe04a1b0717fd5dde7.html

《中医内科学 - 郁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