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
知识点: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一词多义现象。2、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作者的观点。1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亲戚畔之2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古义:今义:古义:今义:委而去之
古义:今义:池非不深
古义:今义:3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环而攻之以天下之所顺三里之城多助之至
天时不如地利环而攻之而不胜兵革非不坚利也委而去之4用原文回答:
1守城一方的防卫条件具体表现在哪里?2)攻城一方环而攻之所凭借的条件是什么?
3)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5“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A.正确的道理B.统治的方法
C.“地利”与“人和”D.施行仁政的治国之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7、对下面文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3分)A、委而去之(到…地方去)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背叛)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D、以
天下之所顺(用、靠)8、文中画线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论证的观点是:。文中最能表达“人和”意思的一句话是
(4分)9、翻译下面句子。(3分)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1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11.文段④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的重要性,得出了的结论。12.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
利。

.
13.翻译下列句子。
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0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分别从哪两方面逐层论证?(用原文回答

译文:21第二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②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14“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答:含义:
事例:15.文章中运用排比修辞强调“人和”的句子是:

16文章阐述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的具体体现?___17.分析文章的论证特点是怎样的?
18.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什么?其中起决定因素的是什么?1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个句子的顺序能否改变?为什么?战必胜的原因是什么?

教育文档交流
22地利在文中具体是指什么?"委而去之"是指什么人?


23第三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第三段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24第四段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25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得道?得道的结果怎样?最后一段有哪两种论证方法?26.写出文中的两组排比句?

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
一.一词多义

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征于色,发于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管夷吾举于士国恒亡入则无法家拂士去国怀乡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二.词类活用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3人恒过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三.通假字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困于心,衡于虑入则无法家拂士四.古今异义词
教育文档交流
.
1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今义:六,读文完成下列问题。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亩(傅说胶鬲法家拂士(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所以..动心忍性(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则无敌国外患者(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空乏..
其身舜发于畎亩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百里奚举于市..其心志(人恒
过(4、翻译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用课文词语回答
7、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8、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
9、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3

.
8.不能从"域民""固国""威天下"是治国的顺序,必须做好前一阶段的事,才能有可能实

现后一个目标,它们之间是递进的关系。答案:9.①委:放弃去:离开②畔:通“叛”,背叛10DD项“以”连词,
表目的,相当于“来”;其余各项“以”字均为介词)1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12.①译文: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啊②译文: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就会归顺他。13.含义: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相关事例如:①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②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③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④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⑤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能举类似一例即可)
答案:7A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9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1.①却、可是②这③护城河④放弃2.①震慑天下不能单靠武器装备的精良。(或“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②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亲属朋友都背叛他。(把“亲戚”译成“内亲外戚”亦可)3D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5.“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城,内城;郭,外城)(去,离开。今义:往,到)(护城河。今指水塘)

1.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什么?得出的结论又是什么?表明了作者什么主张?2.为什么说本文的观点(中心论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表现?3.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什么?其中起决定因素的是什么?4.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分别从哪两方面逐层论证?(用原文回答5.第二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
6.地利在文中具体是指什么?"委而去之"是指什么人?
7.第三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第三段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8."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个句子的顺序能否改变?为什么?
战必胜的原因是什么?
第四段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11.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得道?得道的结果怎样?最后一段有哪两种论证方法?13.写出文中的两组排比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答案
3.天时地利人和人和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5.举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6.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失道者(守城者)
7.举例论证地利不如人和双重否定句:加强肯定语气,突出守城一方地理条件的优越排比:增强语言气势
教育文档交流
9.得道多助(施行仁政)
10.否定句排比从反面进一步强调"人和"的重要性
11.施行仁政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2.道理论证对比论证1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答案:
1、《孟子·告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3、拂通弼,辅弼衡通横,梗塞,不顺曾能增,增加
4、使……坚韧、奋起,有所作为被举用,被选拔、在外面,指国外、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指被任用5、翻译
1)(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2)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
3)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6B7、法家拂士敌国外患8、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9、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10、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无惟一答案。针对其中一个观点或两个观点结合起来谈,言之成理均可。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4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a26a6dc34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30.html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