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高考语文模拟[解析版]湖南省衡阳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联考(三模)语文试题

发布时间:2020-05-02 21:26:4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9届高中毕业班联考(三)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題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題卡上,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和科目。

2.考生作答时,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须作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生在答题卡上按答题卡中注意事项的要求答题。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题卷共4道大题,22道小题,共8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崇德观念发端较早,可追溯至史前神话时期。不过,较为自觉的道德意识与思想则是在西周以后产生的。在《周书》《诗经》等相关典籍中,“德”字频频显见。探究分析可知,重德思想在周代的政治、伦理、宗教等各个领域中均有体现,成为统治阶层高度认可的政治管理理念。春秋战国以来,经过孔孟及其后学的进一步阐释与发扬,“德”之思想深入人心,成为有道君子的人格特质,“崇徳立本”已然成为中华文化的典型特征。从两汉至近代,崇徳、重德思想更是成为经济、人才、教育等诸多领城的重要价值理念。历史事实证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崇德智慧是经久不衰、熠熠生辉的。

在中华传文化的发展历程之中,先哲对“德”观念的自觉採讨是在天道与人道的互动中展开的。古圣先贤对于“德”观念的认识与深讨经过了由“行”到“性”、由“外”至“内”的发展。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人道、人德处于不断的升格过程中,与之相伴而来的,是人之主体性、能动性、实践理性的不断觉醒与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先哲认为人之“仁与义”之德足能与天道之“阴与阳”、地道之“柔与刚”并列而论,但人之所为在于仿照天之“健”而“自不息”、效法地之“坤”而“厚德载物”,在于“与天地合其德”。在中国先贤看来,上天有好生之德。因此,人与天地“合德”的根本目的在于“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即通过尽己之性、成己之德而助天道之生生不息、大化流行,并不是无限扩张人欲而征服自然。

先哲之所以强调人要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就是因为深信天、人之间是可以通过德”来沟通的。这是盂子所讲的“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也是张载所讲的“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其间虽有“敬德”“仁德”“诚德”“礼德”之侧重点的不同,但先哲修德正已、敬天法道的宗旨是从未政变的。这种高度弘扬人德而又始终对天德葆有畏之心的天人和谐思想,既是中华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的独有特质,更是中华文化历经变故却延续不衰的根源所在。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之中,先哲探讨“德”观念的根本旨归在于治国安邦、平治天下。《尚书・尧典》中说,尧帝明察洞达、谦逊宽和、光辉明亮,能够发扬美好的徳性,从而和睦九族、平章百姓、协和万邦。在这样一个施政序列中,在上位者的“克明復德”是“亲九族”“平章百姓”的先决条件,其根本指向正在于治理国家、协和万邦。

(摘编自倪富静《崇德立本的重德传统》)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历史长河中,崇德观念在变化,崇德的价值理念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B. 虽然人们的所为在于与天地“合德”,但是人的道德思想与天地之道是可以并论。

C. 由“行”“外”到“性”“内”的认识,体现了先贤们自觉探讨“德”观念的方式。

D. 在中国古圣先贤看来,人与天地“合德”的根本目的在于治理国家、协和万邦。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崇德观念的发展历程。

B. 文章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阐述了崇德立本的重德传统。

C. 文章强调了修德正己的原因和崇德立本的宗旨,但并未明确具体做法。

D. 文章以尧帝因美德平天下的事例,强调了上位者要“克明俊德”的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崇德观念源于神话,在西周以后发展成为较为自觉的道德意识与思想,并成为中华文化的典型特征。

B. 守护绿水青山的过程,也是人们发挥自己天性,成全美德的过程,并由此实现了“与天地参”的目标。

C.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诚信word/media/image1_1.png天之道,追求诚信是人之道,所以人们要不断地提高自我、发展自我。

D. 作者认为孟子和张载关于“德”的表述虽然存在差异,但都体现了以修德来达到天、人沟通的理念。

【答案】1. A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仔细区分选项表述与文中内容的差别。题中B 项,“人的道德思想与天地之道是可以并论”错误,以偏概全,认为二者可以并列的只是“先哲”;C 项,“体现了先贤们自觉探讨‘德’观念的方式”错误,是“过程”非“方式”,原文是“在天道与人道的互动中展开‘德’观念的自觉探讨;D 项,“人与天地‘合德’的根本目的在于治理国家、协和万邦”错误,文中是“先哲探讨‘德’观念的根本旨归在于治国安邦、平治天下”,而“人与天地“合德”的根本目的在于“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故选A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论证的方法等。答题时注意根据文章内容具体分析。题中D项,“强调了上位者要‘克明復德’的观点”错误,论证的是“先哲探讨‘德’观念的根本旨归在于治国安邦、平治天下”的观点。故选D

【3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重点在对文中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主要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设错方式一般为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近几年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推断成为一个热点,重点注意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和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混淆。题中A 项,“崇德观念源于神话”错误,原文是“崇德观念发端较早,可追溯至史前神话时期”,而非“源于神话”;B 项,“实现了”错误,原文为“人与天地‘合德’的根本目的在于‘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C 项,强加因果。“要不断地提高自我、发展自我”的原因是先哲“深信天、人之间是可以通过‘德’来沟通的。”故选D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农村”不等于“农业”。纵观世界各国,除非是在土地异常丰裕的国家(如南美),否则,农业不可能让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赶上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20世纪末,美国的农场平均规模是210公顷,英国69公顷,法国42公顷,然而,如果没有政府补贴,这些国家的农民要想获得城市的平均收入也是比较难的事情。相比之下,我国的农户平均规模只有半公顷,根本不可能维持农户的正常收入。

预计到2035年,我国也将仍然有近四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农村。但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然大大落后于城市,许多地方的卫生、给排水和炊事等方面的生活便利程度依然不高。随着人口增长的放缓,农村学校数量下降,优势教育源向城市集中,多数农村中学毕业生即使能够考上大学,也只能读三本或大专。由此造成的结果是,不发达农村家庭让孩子读大学的热情大为下降。

有鉴于此,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不应该只是振兴乡村经济。即使是在不太发达的农村地区,由于交通情况的改善,农村居民的就业也是围绕着城市和集镇展开,乡村和城市在经济上已经融为一体,单独谈乡村经济是没有意义的。

摘编自《振兴乡村不能只谈乡村经济》,《勝讯网》2018年5月3日)

材料二:

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财政部、农业农村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明确了相应阶段内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目标。到2020年,金融支农资源不断增加、农村金融服务持续改善,切实加大金融资源向贫困地区的倾斜力度,增加农村金融供给,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融资需求。中长期,突出目标的规划性和方向性,推动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适度竞争、有序创新、风险可控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最终实现城乡金融资源配置合理有序和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

(摘编自《五部门发布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指导意见》,《央行网》2019年2月11日)

材料三:

在新时代,中国能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如期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地区。

我国农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较为突出。农田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不足,劳动力素质偏低,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关键领域的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水平落后等因素制约着农业现代化发展。近年来,随着城乡统筹发展的深入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从2008年的3.33:1下降至2018年的2.69:1,但仍高于国际平均水平的2.5:1。

乡村振兴是指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发展,三者之中经济振兴是基础。十九大部署乡村振兴分三个阶段实施,即到2020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即使到2050年,中国城镇化达到较高的水平,但仍将有相当数量的人口常住在乡村。据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人口局的预测,到2035年和205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分别达到71.1%和75.8%,届时乡村常住人口将分别达到4.19亿和3.35亿。

城市与乡村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融合、互促共荣的生命共同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最终目标就是要全面促进农村經济、社会、文化振兴和生态文明进步,建设繁荣富强、宜居美丽的现代化新乡村。

(摘编自《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振兴乡村产业》,《搜狐网》2019年3月18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纵观世界各国,没有那个国家可以让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赶上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哪怕是美、英、法这些国家也是如此。

B. 《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相应阶段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目标,其短期目标是金融资源要向贫困地区倾斜。

C. 从十九大部署的乡村振兴的实施阶段来看,无论这个过程是20年还是30年,全面振兴的目标直指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D. 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呈下降趋势,但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仍未达到城镇的一半。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新时代,要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农村大发展、大繁荣,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将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B. 城市的发展和繁荣绝不能建立在乡村衰败的基础上,城乡共荣应该是实现全面小康和全面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C. 综合三则材料可知:乡村振兴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等的全面振兴,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振兴乡村经济。

D. 综合三则材料可知,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小康和农业现代化问题,那么中国的小康和现代化将是不全面的

6. 试结合材料,谈谈在新时代如何振兴乡村。

【答案】4. A 5. C

6. ①优化人居环境。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然大大落后于城市,许多地方的卫生、给排水和炊事等方面的生活便利程度依然不高。②扶持农村教育。农村学校数量下降,劳动力素质偏低。③增加农村金融供给。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融资需求,实现城乡金融资源配置合理有序和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④加快振兴农村产业。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关键领域的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水平落后。⑤改善农民生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 大幅度提升农民生活 品质。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仔细区分选项表述与文中内容的差别。题中A项,“没有那个国家”错误,太绝对,文中有“除非是在土地异常丰裕的国家(如南美)”。故选A

【5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重点在对文中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主要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题中C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振兴乡村经济”错误,材料一中明确说“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不应该只是振兴乡村经济”“单独谈乡村经济是没有意义的”;材料三的标题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振兴乡村产业》,“产业”不等同于“经济”。故选C

【6题详解】

此题考核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中的内容概括要点,然后整合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建议、谈看法,重点注意专家、学者的观点。此题要求谈谈在新时代如何振兴乡村,材料中材料一叙述农村的生活环境,材料二金融支持,材料三是农村产业,注意根据文中列出的问题和取得的成绩等句子“许多地方的卫生、给排水和炊事等方面的生活便利程度依然不高”“农村学校数量下降,优势教育源向城市集中”“切实加大金融资源向贫困地区的倾斜力度,增加农村金融供给,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融资需求”“关键领域的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水平落后等因素制约着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振兴乡村产业”“随着城乡统筹发展的深入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概括答题要点即可。

【点睛】新闻调查提建议、谈看法的题目一般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概括,不是针对此现象信马由缰,海阔天空,甚至提出和文章内容不相关或相悖的观点,而是对文中相关的专家的观点的概括和总结。同时注意介绍的一些成功的案例会存在的问题,成功的地方坚持,存在的问题要避免。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王鲁彦

我愤怒地躺在母亲的怀中。母亲紧紧地搂着我,呜咽地哭泣着,她的泪纷纷地落在我的颈上。我只是愤怒地躺着。

“你不生我不好吗,母亲?”我怨念地问。

母亲没有回答,母亲的脸色极其苍白。

我愤怒地伸出右手,竭力地撕我胸上的衣服。

“为了母亲,孩子…”母亲按住我的手,呜咽地说。

“咳咳…”我哭了。

风凄凄地摇荡着窗外的枇杷树,雨萧萧地滴在我心上。母亲的脸色是那样的苍白。我悲苦地挽住了她的颈,她的颈如柴一般的消瘦。

“让我死了罢。母亲…”我哭着说,紧紧地挽着她的颈。

“不能,不能,越子,我的孩子……”她的泪纷纷地落在我的脸上。

灯光暗淡地照着她的头发,她的头发如丝一般的乱,如霜一般的白。

静寂,静寂,世界上除了我和母亲外,没有一个人影,除了风和雨的哭声外,没有半点响声。

“罢了,罢了,母亲。我还你这颗心,我还你这颗心!你生我时不该给我这颗心,这在世界上没有用处!”说着,我用两手竭力地撕我胸上的衣服,怨忿而且悲伤。

“啊,孩子!”…母亲号啕地哭了。她紧紧地按住了我的手,我竭力地挣扎着。

风凄凄地摇荡着窗外的枇把树,雨萧萧地滴在我的心上。灯光暗淡地照着母亲的头发,母亲的头发如丝一般的乱,如霜一般的白,母亲的泪如潮一般地流着。我抱住她的消瘦的颈,也号啕地大哭了。

有一滴泪,从母亲的眼中落了下来,滴在我的眼上,和我的泪融合在一处,渐渐地汇成了一道河。

我溯着河流走去,进了母亲的眼帘,一直到了母亲的心坎上。

在那里,我看见母亲的心萎枯了。

“母亲,为了你的孩子,你将你自己的心萎枯了。然而你分给你孩子的那颗心,在世界上只是受人家的咒诅,不曾受人家的祝福,只能增加你孩子的悲哀,不能增加你孩子的欢乐。现在,取出来还了你罢。母亲!”我哭着说,跪倒在母亲的心旁,解开胸衣,用指甲划开胸皮,我伸手进去从自己的腔中挖出一颗鲜血淋淋的心,放在母亲的心上。母亲的心和我的心合成一个,热血沸腾了。

我急忙合上自己的胸皮,扣上了胸衣,忽忽地离开了母亲的心,出了母亲的眼帘,由原路回到了母亲的膝上。

母亲不知道。

“母亲,我不再灰心了,我愿意做‘人’了。”我拭着眼泪对母亲说。

母亲微笑了。母亲的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欢乐,母亲的眼前露出了无限的希望。

只有灯,只有站在壁上的灯,它知道我在母亲心中所做的什么,不忍见那微笑,渐渐地惨淡了下去……

一九二四年作

(选自王鲁彦处女集《柚子》)

7. 对文章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多次写到“风”“雨”,“风”“雨”具有象征性,暗示社会环境的恶劣,加剧了人物内心的情感冲突。

B. “暗淡”的“灯”渲染了阴暗凄冷的氛围,为“我”梦幻般地将心还给母亲提供了背景。

C. 作品有相当多的独句段,和诗歌形式颇相似,这种语言表达颇具诗的韵味。

D. 文章运用写实的手法,母亲的泪和“我”的泪汇成一条河,“我”看见了母亲心的枯萎。

8. 本文的叙述颇具特色,请简要赏析。

9. 巴金评价本文“洋溢着强烈的人道主义气息",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7. D 8. ①从“我”的角度叙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②使用“我”与母亲的对话形式,使叙事更为集中;③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叙事,使行文条理清晰;④叙述中回环复沓,突出“我”内心的悲苦;⑤采用具有魔幻色彩的超意识流的叙述方式,增强了小说的抒情性。

9. ①赞美了母亲对孩子无私的关爱与奉献;②表达了对母亲凄苦命运的怜悯与同情;③否定与批判了容不得人心的罪恶社会现实;④体现了对人性的关怀,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题中D项,“文章运用写实的手法”,挖心等情节并非写实。故选D

【8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叙述方式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叙述的顺序,人称的选择,材料的组织,述说的重点等,从人称看,文章采用第一人称“我”叙述,写自己的内心感受,更真实生动;从顺序看,按时间的顺序,从“将心还给母亲”到“回到母亲的膝上”;从材料组织看,采用内心情感的表述方式;从叙写的重点看,采用对话的方式,这些都便于表达自己的情感。

【9题详解】

此题考核探究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写作背景,抓住能表露作者情感的关键词句探究。本题要求探究文中洋溢着强烈的人道主义气息,答题时首先要明白“人道主义”泛指一切强调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及权利的思潮和理论。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母亲号啕地哭了。她紧紧地按住了我的手,我竭力地挣扎着”概括第一点;根据“灯光暗淡地照着母亲的头发母亲的头发如丝一般的乱,如霜一般的白,母亲的泪如潮一般地流着。我抱住她的消瘦的颈,也号啕地大哭了”概括第二点;根据“有一滴泪,从母亲的眼中落了下来,滴在我的眼上,和我的泪融合在一处,渐渐地汇成了一道河”反向思考概括第三点;根据“母亲微笑了。母亲的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欢乐,母亲的眼前露出了无限的希望”概括第四点分即可。

【点睛】小说中的探究题往往就文中的某个情节发表自己的看法,答题时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证,论证时注意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不要信马由缰。注意观点明确,论证理由充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纯仁字尧夫,其始生之夕,母李氏梦儿堕月中,承以衣据,遂生纯仁。资警悟,八岁,能讲所授书。以父任为太常寺。中元年进士第,调知武进县,以远亲不赴;易长葛,又不往。仲淹曰:“汝昔日以远为言,今近矣,复何辞?”纯仁曰:“岂可重于禄食,而轻去父母邪?虽近,亦不能遂养焉。”仲淹门下多贤士,纯仁皆与从游。昼夜肄业,至夜分不衰寝,置灯帐中,帐顶如墨色。仲淹没,始出仕。签书许州观察判官、知襄邑县。县有牧地,卫士牧马,以践民稼,纯仁捕一人杖之。牧地初不隶县,主者怒曰:“天子宿卫,令敢尔邪?”白其事于上,劾治甚急。纯仁言:“养兵出于税亩,若使暴民田而不得问,税安所出?”诏释之,且听牧地隶县。凡牧地隶县,自纯仁始。知庆州,秦中方饥,擅发常平粟振贷,僚属请奏而须报。纯仁曰:“报至无及矣,吾当独任其责。”或谤其所全活不实,诏遣使接视。会秋大稔,民欢曰:“公实活我,忍累公邪?”昼夜争输还之。使者至,已无所负。尚书右仆射兼中书待郎。纯仁凡荐引人材,必以天下公议,其人不知自纯仁所出。或曰:“为宰相,岂可不牢天下士,使知出于门下?”纯仁曰:“但朝廷进用不失正人,何必知出于我邪?”纯仁性夷易宽简,不以声色加人,谊之所在,则挺然不少屈。每戒子弟曰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已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亲族有请教者,纯仁曰:“俭可以助廉,性忽可以成德。”其人书于坐隅。熟寐而卒,年七十五,曰忠宣。

(选自《宋史范纯仁传》,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每戒子弟/曰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

B. 每戒子弟曰/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

C. 每戒子弟/曰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

D. 毎戒子弟曰/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祝是官名,属太常寺,主管祭祀,是《周礼》中规定的儒教神职官员之ー。

B. 皇佑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年号是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继位后首创。

C. 拜是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两手合于胸前,头低至手,这里指下跪叩头。

D. 谥是古代皇帝、贵族、杰出大臣等死后朝廷所加的带有或褒或贬意义的称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范纯仁资质警悟,学习非常刻苦。他很小的时候就能够讲解所学书本上的内容,成年以后仍然经常学习到深夜,以致油灯把帐顶都熏成了墨黑色。

B. 范纯仁一身正气,维护百姓利益。皇帝值宿卫士的马踏坏了庄稼,范纯仁抓捕一人处以杖刑,被上告朝廷,他义正辞严,最后皇上下诏释放了他。

C. 范纯仁赈灾得力,深受百姓爱戴。他赈灾救济百姓,却被指责虚报救活人数,朝廷派人追査核实,老百姓不忍心牵累范纯仁,昼夜争着归还粮食。

D. 范纯仁为国荐才,毫无个人私心。为使有用之才不被朝廷错失,他举荐人才坚持公论,不使那些人才知道是他推荐的,但那些人最终都知恩图报。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岂可重于禄食,而轻去父母邪?虽近,亦不能遂养焉。

(2)知庆州,秦中方饥,擅发常平粟振贷,僚属请奏而须报。

【答案】10. D 11. C 12. D

13. (1)怎么可以把俸禄看得很重,而把离开父母看得很轻呢?(长葛县)虽然离家近,也不能实现我赡养(父母的愿望)。

(2)担任庆州知州,秦中正遭遇饥荒,(纯仁)擅自打开常平仓(发放粮食),赈济(百姓),他的僚属请求上奏朝廷等待批复。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责人则明”“恕己则昏”、“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结构对称,注意断句;“圣贤地位”是“至”的宾语,不要断开。故选D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B项,“这里指下跪叩头”错误,这里指授予官职。故选C

【12题详解】

此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的差别,题中D项,“那些人最终都知恩图报”无中生有。故选D

【13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重点词语,第(1)句,重于禄食:把俸禄看得很重,介宾短语后置句;轻:意动用法,把……看得很轻;遂:实现。第(2)句,方:正;发:打开;须报:等待批复。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范纯仁,字尧夫,在他出生的那天晚上,母亲李氏梦见小孩从月亮中坠下来,她用衣襟 接着,就生下了范纯仁。范纯仁天资机警颖悟,八岁就能讲解所学的书。凭借他父亲的官职而担任太常寺太祝。考中皇佑元年进士,调任武进县知县,但因远离双亲而不赴任;改派为长葛县知县,仍然不前往。范仲淹对他说:“你以前总以远离双亲为理由不去赴任,现在很近了,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范纯仁说:“怎么可以把俸禄看得很重,而把离开父母看得很轻呢?(长葛县)虽然离家近,也不能实现我赡养(父母的愿望)”范仲淹门下有很多贤能之士,纯仁都与他们交游。不分白天黑夜,努力学习,到半夜还不睡觉,把灯放在帷帐中,(烟雾)把帐顶都熏成了墨黑色。范仲淹去世后,(纯仁)才出来做官。签字(出任)许州观察判官、襄邑县知县。县里有一处牧场,卫士在那里牧马,马践踏了百姓的庄稼,范纯仁 抓捕了一个卫士处以杖刑。这处牧场本来不隶属于县里,主事的人发怒说:“这是皇上的宫 廷值宿护卫,你一个县令怎么敢如此?”就把这件事向皇上禀报,朝廷审查治罪,很是急迫。 范纯仁说:“供养军队的钱物是从田税里出的,如果听任他们糟蹋百姓的农田而不许追究, 那么税钱从哪里来呢?”皇上下诏释放了他,并听任牧地由县管辖。宋朝牧地归县管辖,是从范纯仁开始的。担任庆州知州,秦中正遭遇饥荒,(纯仁)擅自打开常平仓(发放粮食),赈济(百姓),他的僚属请求上奏朝廷等待批复。纯仁说:“若待批准则等不及了,我会独自承担责任的。” 有人指责他保全救活百姓的数目不真实,(皇上)下诏书派使者核实追查。正值秋天大丰收, 老百姓高兴地说:“范公的确使我们活了下来,怎么能忍心牵累他呢?”昼夜争着把粮食粟 米送还给他。等到使者到来时,已经无没有欠什么了。朝廷授予范纯仁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 郎的官职。范纯仁凡是举荐人才,一定凭天下公众的议论,那人并不知道自己是范纯仁推荐 的。有人说:“担任宰相,怎么能不罗致天下的人才,使他们知道出自自己的门下呢?”范纯仁说:“只要朝廷引进任用人才不错失正直的人,何必要知道是我推荐的呢?”范纯仁的 性格平易宽容,不用疾言厉色对待别人,符合道义的,他就挺身而出,一点也不屈从。常常 告诫子弟说:“即使是愚笨到了极点的人,要求别人时却是明察的;即使有聪明才智,宽恕 自己时也是糊涂的。如果能用要求别人的心思要求自己,用宽恕自己的心思宽恕别人,不用 担心自己不会达到圣贤的境界。”有一个来向他请教的同族亲人,纯仁(对他)说:“只有 俭朴可以用来促进廉洁,只有宽恕可以用来成就美德”。那人把(这句话)写在座位的一角 上。范纯仁在熟睡中去世,享年七十五,谥号“忠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寄黄几复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①此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当时诗人担任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监镇官。黄几复,诗人少时好友、时广东四会县令。②蕲:同“祈".祈求:三折肱,古有“三折肱而为良医”的说法,诗中意思指黄几复治国

14. 下列対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想请鸿雁传书给好友竟被谢绝,艺术上可谓点石成金,推陈出新。

B. 颔联将暂聚与久別、快意与失望.乐与哀对照,虚实结合,实为奇语。

C. 尾联想象好友发奋读书到白头,隔着充满瘴气的山溪听猿猴攀藤哀鸣。

D. 全诗语言明白晓畅,全用常见语,内蕴丰富、体现了高超的写作技巧。

15. 全诗寄托了作者对好友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①与儿时好友分居南北,书信不通的遗憾之情。②曾经短暂相聚的快乐与别后长久不见的深切思念。③对友人身为县令却家徒四壁为官清廉以及治国才能的钦佩。④为发奋读 书、头发已白的好友身处瘴气弥漫、猿猴哀鸣的边远之地得不到重用而深感不平。

【解析】

【14题详解】

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D项,“语言明白晓畅,全用常见语”错误,“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这样的词语组合实际上是“蕴藉深沉,用语新奇”故选D

【15题详解】

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注意根据首联分析和好友分离的遗憾之情;根据颈联分析短暂相聚的快乐与别后长久不见的深切思念之情;根据颈联分析对友人为官清廉以及治国才能的钦佩之情;根据尾联分析为友人得不到重用而深感不平之情。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三)名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2)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意或思念之情。如《锦瑟》中的“___________”一句委婉表达了作者的哀思;《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_____________”一句就表达了思念之情。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答案】 (1).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2). 师不必贤于弟子 (3). 望帝春心托杜鹃 (4). 杨花落尽子规啼 (5). 羽扇纶巾 (6). 樯橹灰飞烟灭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选准句子,不要写错别字,重点注意纶、樯橹的写法。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面对工作中的不顺心,不少人也倾向对现实生活屈从,为达到个人目的不惜_________,用自身的行为迎合社会的规则。

②家长担心高油高盐且卫生状况堪忧的“辣条”对正处于生长发育中的青少年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的确,这种担心并非______________。

③有关“塑料袋遇热会释放有毒物质”的说法在网络上广受热议,让人们在使用塑料袋时_______________。

A. 委曲求全 庸人自扰 提心吊胆

B. 忍辱负重 杞人忧天 心有余悸

C. 委曲求全 杞人忧天 提心吊胆

D. 忍辱负重 庸人自扰 心有余悸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第一空)委曲求全:勉强地去将就别人,以求得保全。也形容为顾全大 局而做出忍让的姿态。忍辱负重:忍受耻辱,承当重任。指为了重任而忍受一切屈辱。“忍辱负重”的词义程度比“委曲求全”重,此处当用“委曲求全”。(第二空)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或毫无根据的忧虑。庸人自扰:平庸的人无事生事,自找麻烦。两个成语意义着 重点不同:“杞人忧天”偏重在“忧”,指不必要的或无根据的担忧、害怕;“庸人自扰” 则偏重“扰”,除了不必要的担心、害怕之外,还指自找麻烦、自寻烦恼、自讨苦吃等。此处用“杞人忧天”更为恰当。(第三空)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心有余悸 :指可怕的事情虽已过去,心里还感到害怕。“提心吊胆”可以用于事情正在进行时,而“心有 余悸”指的是事后,因此用“提心吊胆”更为妥当。故选C。

18.下列句子中不含语病word/media/image3_1.png一项是

A. 教育部发布了作为纲领性文件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更是将“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作为教育现代化主要发展目标之一。

B. 3月21日下午14时48分左右,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陈家港镇的江苏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发生爆炸事故,事故波及周边16家企业。

C. 人在成年以后体重可能长期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除非你的生活方式有了巨大调整或出现某些健康状况。

D. 在摄氏零下100多度的环境里.“玉兔号”月球车大分电子没备无法工作,因此需要专门设备来维持月球车的内部温度,防止设备不出现故障。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A 项,结构混乱,暗换主语,此句应在“《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的后面断句,再在“更是”的前面添加“这个文件”作为主语。或者把“发布了”改为“发布的”。C 项,搭配不当,“生活方式”可以和后面的“调整”搭配,但是“生活方式”不能和“出现某些健康状况”相搭配,可在“出现某些健康状况”前加“身体”二字。D 项,不合逻辑,否定不当,去掉“不”字。故选B。

19.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徐悲鸿每日乐此不疲地进行西洋画的基本功训练,上午在巴黎美术学校学习,下午去叙里昂研究所画模特儿,有时还抽空去观摩各种展览会。令他的导师一一以历史题材人物画享誉画坛的弗拉芒格先生吃惊的是,____________,其油画作品終于得以入选法国国家美术展览会。

A. 仅用了三年,这个中国青年的绘画水平已达到可与欧洲同时期的艺术家媲美的地步

B. 这个中国青年为了达到欧洲同时期的艺术家的绘画水平,整整用了三年时间

C. 三年后,这个中国青年的绘画水平已经可以与欧洲同吋期的艺术家相媲美了

D. 欧洲同时期的艺术家的绘画水平被这个中国青年用三年时间就追上了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选填衔接句。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本题可从表意的需要选择。通览文段,原文表达出以下几点:(1)徐悲鸿作为 留学生很用功。(2)徐悲鸿进步很快,并且进步的速度让导师吃惊。(3)徐悲鸿通过三年的努 力,作品终于得到认可,从最后一句看出,以前可能不被认可。据此,B 项不妥在于徐悲鸿 “用了三年时间”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达到……水平”,“整整用了三年”也与文意不符。 C 项和 A 项大意相同,A 项用了“仅”,更能突出徐悲鸿进步之快,更能让导师“吃惊”。 至于 D 项,不符合语义相关原则,当排除。故选A。

20.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三个短句,可以适当增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这些小家伙都是同一片蓝天下的没有因生活窘迫而丧失斗志的怀有建设家乡美好愿望的山里的孩子。

【答案】①这些小家伙都是同一片蓝天下的山里孩子。②他们没有因生活窘迫而丧失斗志。③他们怀有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句式变换的能力,是一道长短句互换的题目,要求打长句改为短句,答题时先找到句子主干,然后把定语部分再按层次组成句子,改为“这些小家伙都是同一片蓝天下的山里孩子”“他们没有因生活窘迫而丧失斗志”“他们怀有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

2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全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武当派创派祖师张三丰收了七名弟子,他们分別是宋远桥、俞莲舟、俞岱岩、张松溪、张翠山、般梨亭、莫声谷七人。

请你在这七个人名中提取三个或三个以上意象,运用联想,扩写一段景物描写。要求:意境和谐,语言简明流畅,至少从两种感官角度来写,不得出现人名,不超过120字。

【答案】答案示例:站在岱山上远眺,四周的松林一片葱翠,穿过松林,是一条小溪,溪水清澈,漂浮着瓣瓣梨花,仿佛还带着芬芳。缘溪而行,下到山脚,得一石桥。伫立桥头,忽有歌声飘来。寻声望去,采莲的娃儿赤着双脚坐在船头,唱着不知名的山歌,清脆的歌声回荡在山谷。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扩展语句的能力,扩展语句的题目有词语型扩展、句子型扩展、话题性扩展,扩展时注意首先根据所给内容明确表达方式,是叙述、说明、议论还是描写抒情,叙述注意要点交代清楚、说明注意特征、功效、用途等明确,议论注意观点明确,抒情注意情感真挚、描写注意意境的创设。一般扩展语句都要修辞的要求,注意把握。此题属于词语型扩展,注意先选取意象,然后组成语段,这七个人的名字都是名词,注意组成的画面要有一定的诗意,表达一种境界,同时注意要求“至少两种感官,不出现人名和字数的要求”。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1949年,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材料二:黄旭华,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从1957年到1986年,黄旭华为铸大国重器,他隐姓埋名30年,与老家亲人神秘“失联”30年。他说:“我很爱我的母亲、妻子和女儿”,“但我更爱核潜艇,更爱国家”。

材料三:身为耶鲁大学的高材生,秦明飞经过反复思量,较然决然来到艰苦偏僻的山村担任村官,与村民同甘共苦,潜心建设美丽乡村,成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材料四: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今年是我国建国70周年,回首这70年,中国人民走的每一步都步履蹒跚,每一步都付出了巨大努力。近百年来,中国人的梦想在一步步实现,在70年后的今天,无论你的家乡在哪里,无论你现状如何,你总有很多心里话想对祖国说。请结合上述材料,把你想说的话写成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任重道远,继往开来

2019年是新中国建国70周年,举国同庆。

70年几乎就是一个人的一生;而对于“新中国”来说,70年就像从一个蹒跚学步的儿童成长为健步如飞的少年:你健康、阳光、朝气蓬勃。未来就像一幅壮美的画卷正徐徐展现在我们面前。

祖国,我想对你说。

70年,你有太多的故事已成为传奇。当开国大典上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时,有多少华夏儿女热泪盈眶,一百年所遭受的屈辱在那一刻终于得以洗刷。为了你,他们甘愿吃苦受累,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于是,为了捍卫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他们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为了祖国多出石油,他们天不怕,地不怕,哪里有石油,那里就是自己的家。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铁人王进喜的豪言壮语,至今仍在神州大地上回荡。正是有了这样“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才有了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载人飞船的翱翔太空;才有了“高峡出平湖”宏伟蓝图的实现,震惊世界的港珠澳大桥的胜利竣工。

祖国,我想对你说。

70年,太多太多的苦难已化为我们巨大的精神财富,为我们继续前进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忘不了唐山、汶川大地震,忘不了非典肆虐的非常时期,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用行动诠释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互助精神。忘不了三年自然灾害留下的沉痛教训,忘不了那些倒在前进道路上无辜的冤魂。但更忘不了,你勇于面对自己失误的勇气,敢于壮士断腕的魄力,一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揭开了拨乱反正的序幕,奏响了向新时代进军的号角。

祖国,我想对你说。

70年的风雷激荡,铸就了你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70年的大河奔流,涵养了你海纳百川的恢弘气度;70年的潮起潮落修炼了你处变不惊的非凡智慧。

70年,你告诉我们如何不忘初心,你引导我们走上富裕之路,你带领着我们走进新时代。

70年的历史并不算长,但你教会了我们坚强、睿智,教会了我们勇敢、担当。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站在这个历史与未来的时间的交接点上,我们任重而道远,但我们毫不退缩,肩负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为实现中国梦,我们将披荆斩棘,风雨兼程!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写作能力,是一道任务驱动性材料作文,给出的四则材料分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黄旭华隐姓埋名研究核潜艇、耶鲁大学的高材生秦明与村民同甘共苦,潜心建设美丽乡村、和余光中的诗歌《乡愁》,写作任务为结合材料,把想说的话写成一篇文章,同时注意总结性的提示“中国人民走的每一步都步履蹒跚,每一步都付出了巨大努力。近百年来,中国人的梦想在一步步实现”,材料和提示都突出了“中国精神”“实现梦想”,立意是注意抓住这一中心。

参考立意:

1)一路花开,且歌且行;(2)继往开来,勇敢开拓;(3)奋斗青春追梦时代;(4)做建设美好家园的追梦人。

结构示例:

先总说建国70年,用形象的说法阐释中国70年的历程,然后从“70年,你有太多的故事已成为传奇”“70年,太多太多的苦难已化为我们巨大的精神财富,为我们继续前进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70年的风雷激荡,铸就了你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三个角度阐释;最后表达自己的决心“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毫不退缩,肩负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为实现中国梦,我们将披荆斩棘,风雨兼程”收束全文。

材料链接:

1.2019年新年领袖贺词

2019年,我们将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

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一路走来,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

新征程上,不管乱云飞渡、风吹浪打,我们都要紧紧依靠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坚如磐石word/media/image3_1.png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2.建国70年中国人生活的变化

在改革开放之前,人们穿衣服主要靠购买布料自行加工。而由于供应紧张,买布还得用布票,每人每户都有严格的限量。人们的着装风格也很单一,颜色是沉闷的黑、绿、蓝,面料是一水的棉布。当时流行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说法。

而在改革开放后,随着生产力的提升,布票逐渐被取消,添新衣也从自己加工变为购买成衣。

到如今,各种品牌和风格的衣服琳琅满目,线上线下大小服装卖场随处可见。衣服的作用已经远远超过了御寒保暖,舒适、个性和时尚才是人们的普遍要求。

改革开放之前,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粮食供应紧张,同样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word/media/image3_1.png购买力。直到90年代初,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才逐渐消亡。

而今天,分门别类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关于建国70周年的作文素材 关于建国70周年的作文素材汇总

改革开放初期,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破旧民居,但住房仍是一个大问题,单位上的人们为了分房子有时还会勾心斗角。

90年代开始,国家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买得到、住得起”的选择。这种房屋有独立厨房、厕所,有上下水道,质量有保障、小区环境优美、购物交通也方便。

对于经济条件好的人,居住的选择就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

改革开放之前,最主要的短途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因此,中国也被称为自行车王国。火车和长途汽车的条件也很差,拥挤、缓慢更谈不上舒适性。而坐飞机,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还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现如今,私家车高度普及;公交路线增多、车辆条件大为改善;出租车招手即停,“滴滴”等打车软件更加方便了出行;火车中也加入了新伙伴:高铁和动车;坐飞机已成为一种日常的出行方式。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二)引述+表态+观点 。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911ea2225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fd.html

《K12高考语文模拟[解析版]湖南省衡阳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联考(三模)语文试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