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情说与现代情绪心理学

发布时间:2023-01-19 14:35:5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七情说与现代情绪心理学七情说与现代情绪心理学梁承谋北京体育大学心理教研室摘要情绪是心理学中较为复杂然而又日渐升温的研究课题,本文立足于东西方文化比较的基础,分析中国古代最典型的情绪学说——七情说与西方现代情绪心理学的差异,发现:注重对情绪的整体认识是七情说突出的特点;缺恨多忧是对古代中国人情绪生活的直觉把握;视强度区别则反映了东方思维方式在数量把握上的不足。七情学说是中医学科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诸子百家的典籍中多有各种不同的情绪提法和表述。秦、汉时期形成的《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经典著作,其《素问•举痛论》说:余知百病生于气《灵枢•百病始生篇》中又说:夫百病之始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藏。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情态致病的大概雏形。十二世纪中叶的南宋医学家陈无择,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发展了情志学说。他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明确指出:夫五脏六腑,阴胆升降,非气不升。神静则宁,情动则乱,故有喜、怒、忧、思、悲、恐、惊。又说:七情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陈无择推崇百病生于气的观点,并加以发挥:七者不同,各随本脏所生所伤而为病。故喜伤心其气散;怒伤肝其气击;忧伤肺其气紧;思伤脾其气结;悲伤心胞其气急;恐伤肾其气怯;惊伤胆其气乱。虽七诊自殊,无y@于气。明确而概括地勾画出七情学说的清晰轮廓,这对中医病因学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贡献。此后,中医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从不同的认识方面发展了情志致病学说。寒凉派的刘完素把惊、惑、悲、笑、谵、妄等情志异常归纳入火热病机,强调辛凉解表,泻热养阴的原则。攻下派的张子和不仅在用汗、吐、下法时对不同情志的病人区别对待,而且对情志相胜的心理疗法技高一筹;对此,他在《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中作了透彻而全面的发挥: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误之;恐可治喜,以祸起仓卒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期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补士派医学家李东坦虽强调人以脾胃为本,但在他的《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仍强调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此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滋阴派医学家朱丹溪亦认从七情学说,他强调情志过激而动心火,火盛伤阴,阴常不足,必致病,须节喜怒,戒色欲,养阴精。七情学说在明清两代已为众多医家广为接纳,明代著名医家李时珍在《濒湖脉学》中就有七情诊断,清代名医家叶天士在其《临床指南医案》中对情志病作了详尽的分类记载及典型分析,表现了这类病症的广泛性及普遍性,七情成为中医三因(六淫、七情、不内外因致病的重要方面和原因。那么,站在心理学的角度应如何认识七情说呢?它与现代情绪心理学理论有什么区别和呢?它们的比较对我们认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渊源,认识人类心理的共同特质有什么积极作用呢?经过探索,我们有如下看法:一、七情说对情绪是一种宏观的整体认识现代心理学把情绪看成一种心理过程,一般定义为人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对情绪、情感这两个概念,中国、前苏联主张区别的心理学家强调情绪发生中主体需要的生物性质,而对情感则强调主体需要中更多的社会性质。西方心理学家往往不大注意这两者的差异,笼统地使用情绪(emotion这个概念,许多西方心理学家在研究情绪时看重实验工作,有人用动物实验结果类比人类,也有人专门研究病人和儿童……凡此种种,尽管现代心理学对情绪看法各异,定义不一而足,充分表现出情绪问题研究的多维性及复杂性。也有许多不同,但从共识的角度讲目前一般都包括生理机制、表情行为和主观体验三个方面。与现代情绪心理学特别是西方情绪心理学相比较,我们认为,七情说中的情是在强调整体,兼顾形神的基础上对情绪的总体把握。在七情中列入人思,更是把认识过程中的理性认识——思维纳入其中。情志一词充分体现了这种强调理念的东方式整体观。我们认为,这里的志,除了著名医学家张志聪所说的志
者,精神、魂魄、志意以外,用现代心理学的观点看,还有包含显意识、意志的意思。它明确地表现了理性对人类情绪的制约、限定及导向作用,这一点比西方情绪心理学中因受弗洛伊德学说影响强调潜意识,兽混淆的倾向更体现出人的心理现象的特点。当然,我们这样说,并不是赞同模糊情绪与思维的界限,作为现代科学概念,区别是很重要的。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我们也不能以此去要求几百年前形成的七情说。但是,客观分析这个我国历史上出现的中医理论,指出它所表达的情绪、思维、显意识的关系,无疑对中医心理学以及当前情绪的研究是大有裨益的。纵观中医学说及临床医案中对七情的描述及表达,我们认为,情志一词其内涵多有情感成分,更具人格因素的特点,这与当代医学心理学中不少学者强调的长期情绪困扰造成的人格变态,继而适应不良导致心身疾病发生的观点是吻合的。当前西方的情绪理论,较多强调情绪过程,强调动机、驱力以及认知作用,而对情绪、情感及人格特质的归注意不足。分析情志的内涵,使我们在复杂而多维度的情绪研究中,更加注意各种水平情绪之间的作用及演化,其意义是积极而明显的。二、缺恨多忧是七情说对古代中国人情绪心理生活的直觉把握从实验心理学的奠基人德国心理学家冯特情绪的普遍性质进行概括。Wundt)开始,就注意在分类的同时对各种1896年冯特提出情绪三维学说,他认为:感情过程由三对元素构成,它们是愉快——不愉快(快乐度)、兴奋——沉静(冲动度)、紧张——松驰三种维度。每一维度都有两极性的强弱变化,每一具体的情绪发生时,就处在每一维度两极之中的某一位置上。冯特之后,美国心理学家吴伟士(Woodworth)继续研究情绪的分类工作。本世纪五十年代初,他的学生施洛伯格(Schlosherg)对情绪提出新的三维认识,他根据愉快――不愉快A、注意一一拒绝E以及激活C水平三维特征构成一个倒立的椭圆锥。这是西方心理学界提出的第一个维度情绪量表,根据这个量表。任何情绪都可以在椭圆锥上找到符合自己的合适位置。当今西方心理学界最典型的多维量表是1962年普拉奇克Plutchlk)提出的以两极性、相似性、强度三维构成的情绪倒立圆锥,普拉奇克运用情绪词分析法,大学生作被试进行实验,对情绪词的平均分数用相关方阵作因素分析,以前两个因素的负载量计算为根据决定每一情绪的位置,根据计算,情绪方阵相关成环形图式。该圆锥中,每一截面代表一种原始情绪,垂直方向表示强度变化,越上,越分化,越强;越下,越不分化,越弱。位置邻近表示情绪性质接近,其中心区域表示动机冲突。以七情说的情绪分类与普拉奇克的情绪圆锥相比较,除多了思的成分外,我们还发现:1缺恨有明显的社会、文化原因恨是一复合的负性情绪,它包含厌恶、愤怒、轻蔑、拒绝、敌对等情绪成分,更包含较的认知评价的内容,与人的社会性及自我意识发展密切相关。愤怒在婴儿期就有所表现,尽管厌恶这种复杂情绪在儿童期也有所表现,但真正的包括明显敌意的恨的固定情绪模式则一般都要到少年期才能有稳定的表现。中国文化背景中的中庸之道以及中国两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造成一种忍为上,和为贵,习惯限制,压缩自我,不敢蔑视王权,不敢表达愤懑的否定确立的倾向,造成中国人较西方人内向、含蓄的个性情绪特征,久而久之,成为一种传统,不敢恨,不敢反抗,导致中国人情绪上较大的压抑。2多忧是悲、恐情绪的扩大被压抑的情绪是不可能自动消失的,按情绪相互作用的理论它首先向邻近雷同的部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8d9032724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a0.html

《七情说与现代情绪心理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