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 郭沫若

发布时间:2014-12-05 07:04:5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

1.学习抓住文章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方法。

2.认真阅读课文,体会作者能在人们习见的事物上发现新意,或寄寓深刻的哲理,或抒发自己独特的感受。

3.引导学生体会状物记叙文的特点——以描写和叙述为基本表达方式,描写时抓住事物的某些特征,或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

4.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观察和思考的兴趣,努力使学生成为关注自然的有心人有情人

5.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学习有关描写的方法,学习积累文学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

1.准确把握所写事物的某些特征,领会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体会描写方法,使学生学会阅读状物记叙文的一般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3.学习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知识点精析与应用】

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jué) (jí) (bì)

(xī) (nǎo) (mèi)

(léi) (yú) (tuò)

(qián) (yán) 齿(hào)

(àng) (xiù) (fù)

 

二、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

 

三、辨析形似字

 

四、词语积累

奇崛:奇特突出。

枯瘠:这里形容植株干枯、瘦弱。

辟易:退避。

陆离:形容色彩繁杂。

犀利:锋利。

玛瑙:一种矿物,有各种颜色,多呈层状或环状,质地坚硬耐磨,可做贵重的装饰品。

妙幻:巧妙奇异的变化。

金罍:殷周时代一种盛酒的青铜器皿,形状像壶。

锈彩:指古铜、铁器年久生锈的斑驳纹理。

丰腴:丰满。

忍俊不禁:忍不住笑。

柔媚:柔和可爱;温柔和顺,讨人喜爱。

匀称:均匀,比例和谐。

唾津:唾液。

 

五、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笔名郭鼎堂等,四川乐山人。1914年赴日本留学,原本学医,后来从事文艺活动。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1924年以后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倡导革命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27·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夕,写下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产生了重大政治影响。同年参加南昌起义,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起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甲骨文、金文研究。旅日期间,积极支持留日青年和国内文艺界的革命文化活动。抗战爆发后秘密回国,从事抗日救亡运动。这一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和大量诗文,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战斗性。学术著作《甲申三百年祭》、《青铜时代》、《十批判书》等创见颇多,影响很大。1949年北平解放后当选全国文联主席。建国后,继续进行文艺创作,发表了《蔡文姬》等历史剧作,所著《奴隶时代》等书在史学界影响很大。他长期从事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工作,对发展中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邓小平语)1978612日病逝于北京。有《郭沫若全集》行世。《郭沫若全集》分文学编、历史编、考古编三种,于19821992年陆续出版。

 

六、关于郭沫若的散文

作为杰出的诗人、学者和社会活动家,郭沫若的散文也不同凡响。从早期的《小品六章》和震动海内的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到中年时期的宏文《甲申三百年祭》,直到暮年的颇具唐宋大家之风的《<鲁迅诗稿>序》、《黄钟与瓦釜》,以及逝世前夕写下的那篇诗情澎湃、大气磅礴、感人肺腑的《科学的春天》,无一不表明郭沫若是真正的大手笔。他留下的华章,有一种特殊的气势、韵味与魅力,使你无法不着迷。

………

这恐怕是杰出诗人的气质与才气使然,杰出学者特有而别人无法企及的深厚学养使然,杰出社会活动家一生的非凡经历使然。郭沫若散文的特殊气势、韵味与魅力,仔细阅读方能更好地体会。如果能够经常重温,定将身心获益靡涯,文笔增华有望。

(节选自《(郭沫若诗文名篇)编选说明》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4)

 

七、文章主旨

本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品格和精神,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八、文章结构

文章第一段先点明了状写对象——石榴树,并以一句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最可爱的一种总领全文。通过对比,点出石榴树非同寻常的品格,最可爱三字集中表达了作者对它的感情。

接着,文章从不同角度对石榴的可爱之处作了生动描绘。一是写石榴的枝干和叶片,通过同梅柳的比较,刻画出它的独特风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二是写它的花。主要写石榴花的色彩(“深红色的;单瓣的陆离,双瓣的华贵”)和习性(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辟易”),并根据石榴花的色彩和外形特征把它比作夏季的心脏。三是写它由骨朵到花的演变,作者称这种变化过程是一种奇迹逐渐翻红顶端整裂为四瓣,形态艳丽而匀称,像红玛瑙琢成的花瓶。四是写由花到果的变化,主要写了石榴结实时颜色和形体的变化。颜色由红变为金黄,上面还留有青铜器所特有的各种锈彩;形体则变为胖胖的圆肚形(见教材彩插第三幅)。五是写石榴的果实,作者兼用拟人和比喻,形象描绘了石榴果实成熟时的样子(破口大笑”)和石榴籽的形状、色泽(透明光嫩的皓齿”),语言准确传神而又生动活泼,更加突出了石榴的可爱

这一部分紧扣最可爱三个字依次描摹石榴的枝叶、花、骨朵、果实及子粒,井然有序,层次分明,突出了石榴美丽清逸的气度。

最后三段,交代了喜欢石榴的原因和对石榴的向往。喜欢石榴,不仅因为它美丽,还因为它与众不同——在夏日的炎阳之下蓬勃向上、解脱尽重重束缚的无畏精神和品格。结尾写对昆明石榴的向往,妙趣横生,引人遐想。

 

九、写作特色

1.抓住特征,仔细描摹

本文既抓住了石榴的外在特征来写,如形状、大小、颜色、质地等,使读者能对所写事物有一个鲜明的印象,同时还赋予了石榴内在特征,如质朴隽逸的风度,不畏炎阳直射的品格,充满活力、蓬勃向上的精神等。

2.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开头部分概写,总领全文。中间部分围绕中心,分层展开,写得细腻传神。结尾部分简略生动,照应开头,点明文意。

3.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作者之所以喜爱石榴,是因为石榴的内在特征正好与作者的性格特征相契合;作者赞美石榴,实质上是要赞美那种英勇无畏的品格和敢于斗争、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十、课后习题解答

()这道题旨在引导大家把握石榴的外在特征,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这道题旨在引导大家通过理解夏天的心脏这一比喻,把握作者赋予石榴的内在特征,理解作者所托之志。

课文两次把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第一次在第三段,作者在描写石榴花时,说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这里主要是从花的色彩和外形的角度打比方,是第一个层次。第二次在第七段: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这里是从石榴热烈”“充满活力这一内在特征的角度打比方。心脏使人具有活力,而石榴能给火热的夏天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二者在这一点上是相似的。这是第二个层次。第二个比喻是核心,它是在第一个比喻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个比喻,准确形象地表现了石榴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内在特征。

()这道题旨在引导大家体会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学习精美的文学语言。题目中的两个例句都是比喻兼拟人,改后变为单纯的比喻句。作者本来是把石榴作为一个有情有义、充满生命力的人来写的,因而才会伸张起伞盖,才会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改后就失去了原文所具有的鲜活的形象和富有动感的表达效果。

()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8ad15440066f5335a8121e4.html

《石榴 郭沫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