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孤独的励志故事

发布时间:2019-04-26 15:58:1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关于孤独的励志故事

真正优秀的人一定觉得自己是孤独的,他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秀来源于一份孤独.下面是 给大家整理的关于孤独的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

关于孤独的励志故事1

小时候,他很孤独,因为没人陪他玩。他喜欢上画画,经常一个人在家涂鸦。稍大一点,他便用粉笔在灰墙上画小人、火车、还有房子。从上小学开始,他就感觉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别人说,这个孩子清高。其实,我跟别人玩的时候,总觉得有两个我,一个在玩,一个在旁边冷静地看着。”他喜欢画画和看书,想着长大后做名画家。

高考完填志愿时,父母对他的艺术梦坚决反对。他不争,朝父母丢下一句:如果理工科能画画他就念。本来只是任性的推托,未曾想父母真找到了个可以画画的专业,叫“建筑系”。

建筑师是干嘛的?当时别说他不知道,全中国也没几个人知道。建筑系在1977 年恢复,他上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时是1981 年,不只是建筑系,“文革”结束大学复课,社会正处于一个如饥似渴的青春期氛围。他说,当时的校长是钱锺书堂弟钱钟韩,曾在欧洲游学六七年,辗转四五个学校, 没拿学位就回来了,钱钟韩曾对他说:“别迷信老师,要自学。如果你用功连读三天书,会发现老师根本没备课,直接问几个问题就能让老师下不来台。”

于是到了大二,他开始翘课,常常泡在图书馆里看书,中西哲学、艺术论、历史人文……看得昏天黑地。回想起那个时候,他说:“刚刚改革开放,大家都对外面的世界有着强烈的求知欲。”

毕业后,他进入浙江美院,本想做建筑教育一类的事情,但发现艺术界对建筑一无所知。为了混口饭吃,他在浙江美院下属的公司上班,二十七八岁结婚,生活静好。不过他总觉得不自由,另一个他又在那里观望着,目光冷洌。熬了几年,他终于选择辞职。

接下来的十年里,他周围的那些建筑师们都成了巨富,而他似乎与建筑设计绝缘了,过起了归隐生活,整天泡在工地上和工匠们一起从事体力劳动,在西湖边晃荡、喝茶、看书、访问朋友。

在孤独中,他没有放弃对建筑的思考。不鼓励拆迁、不愿意在老房子上“修旧如新”、不喜欢地标性建筑、几乎不做商业项目,在乡村快速城市化、建筑设计产业化的中国,他始终与潮流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使他备受争议,更让他独树一帜,也让他的另类成为伟大。

虽然对传统建筑的偏爱曾让他一度曲高和寡,但他坚守自己的理想。“我要一个人默默行走,看看能够走多远。” 基于这种想法,过去八年,从五散房到宁波博物馆以及杭州南宋御街的改造,他都在“另类坚持”,“我的原则是改造后,建筑会对你微笑。”

他叫王澍,今年49岁,是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

2012525日下午,普利兹克奖颁奖典礼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王澍登上领奖台。这个分量等同于“诺贝尔”和“奥斯卡”的国际建筑奖项,第一次落在了中国人手中。

“我得谢谢那些年的孤独时光。”谈起成功的秘诀,王澍说,幼年时因为孤独,培养了画画的兴趣,以及对建筑的一种懵懂概念;毕业后因为孤独,能够静下心来思考,以后的很多设计灵感都来源于那个时期。

尽管张楚在歌中唱道:“孤独的人是可耻的,生命像鲜花一样绽开,我们不能让自己枯萎。”但我们也不能忘记另外一句话:“真正优秀的人一定觉得自己是孤独的,他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秀来源于一份孤独。”

王澍是孤独的,但中国地产第一品牌的形成应该感谢这份独守;张海迪是孤独的,这位轮椅上的作家以惊人的专注和坚守,完成了常人难以想像的著作;阿甘和许三多是孤独的,却凭借特有的真诚和韧劲惊艳了世人。

关于孤独的励志故事2

1987年出生,我今年刚好26岁。

工作已经五年,在社会这个酱缸里混了五年,在这个肖申克监狱里待了五年。

26岁,终于鼓起勇气,拿起石头,伴着雷声,在监狱的地下水管上砸出了一个洞。

就在大前天凌晨,终于收到了一封让我望穿秋水的邮件。凌晨四点听到了手机的邮件推送铃声,打开邮箱,颤抖着双手哆哆嗦嗦的登陆网申系统,竟然是一封佐治亚理工学院的博士生录取通知。三年多来的努力,在连收六封拒信之后,终于有了结果。那一刻,我明白了杜甫的“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从小到大的20多年里,我几乎一直在循规蹈矩。别人上学我也上学,别人高考我也高考,别人上大学我也上大学,别人工作我也工作。种种原因,三年前我萌生了出去读书的念头。这是我第一次自己决定自己走什么样的路。这种感觉是如此的强烈,以至于我觉得我都有点理解佛教故事里的“弘誓大愿”是什么意思了。

这一路上的艰辛,说出来估计会很矫情。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道路有多么艰难,但既然决定了,就应该走下去。就像老罗从前教GRE的时候说的,“失败只有一种,那就是半途而废”。从那以后,我开始了上班画图,空闲时间学习的漫漫征程。三年的时间,做了几十个设计项目、考了GRE、考了托福、考了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完成了研究生申请流程。这时候我才明白,从前的自己是多么的不努力,如果从18岁开始就这样努力,何至于会有今天?

但过去的终归已经过去,再也无法改变。王小波老师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我也正是如此,却也只能“休恋逝水、苦海回身、早悟兰因”。过去的都已经无法改变。我只能尽力去改变那些我能改变的未来。

本科成绩低、无实验室经历、无科研经历、无发表论文、无海外交流经历,这些是我的过去。托福三项满分,总分114GRE数学满分,总分326,中国最年轻的一级注册结构,佐治亚理工的博士生录取,这些是我的现在。我的未来,还在路的前面。

当然,很多事不能强求,我也不认同很多励志故事里舍家撇业、和男友/女友分手的桥段。对我来说,爱情和家庭是最重要的,也是我做所有这些事情的动力。我绝对不会本末倒置。不能说做的很好,但至少没有不放在心上。从高中时候的初恋,一直走到今天的婚姻,成为彼此的精神伴侣,我觉得这是我最大的成就,甚至比留学申请成功还要好。

很多人不理解我,为什么要出去读书?有一注证书,有接近五年的甲级院工作经验,不错的工作还是有很多的。可是,我不想要一眼看到头的生活。就像毛姆老师在《刀锋》里借主人公之口说出的,“你知道,我有个看法,觉得我这一生还可以多做点事情,不能够光卖股票”。我也觉得,我这一生可以做很多事情,我可以去看看这个世界,可以去“晃膀子”。

26岁的前几个月几乎是我至今为止最难熬的一段时间。隔三差五的拒信,让我心都快凉了。老婆要开始申博士后了,我这边还没结果,她到底申那些学校?我要是没结果要不要先去陪读?去了再申把握大不大?这些问题闷在心里,几乎让我精神崩溃。幸运的是,我终于收到了录取,那些心血终于没有白费。肖申克监狱的水管已经砸开,但前面不是光明,而是更黑暗的下水道。安迪;杜弗雷,爬过了这段恶臭无比的下水道,终于在漫天大雨中重见光明。对于我而言,前面的道路可能更加艰难。但我要做的,就是哪怕再难也要坚持下去。照顾好我的家庭,珍惜这次机会,完成漫长的博士生征程,真正做到学有所成。

我总是觉得孤独,当我看到留学论坛里好些人在兴奋的讨论国开行、建设部之类去哪些哪些大学招人的时候,我就觉得异常的孤独。但就像叔本华所说的,“要么是孤独,要么就是庸俗”。我不会去想别人的、世俗的感受,我只追求内心的、精神的满足。这就是26岁的我所想的。

就像毛姆写的,“也许不太实际,另一方面也许很实际。总之非常之有趣。你决计想象不到读《奥德修纪》的原文时多么令人兴奋。仿佛你只要踮起脚伸出手来,天上的星星就能碰到似的”。

我也要去摸星星,哪怕去的路上荆棘满地。

关于孤独的励志故事3

《会说话的虎尾兰》是一本书,松益从小就喜欢摸著虎尾兰滑滑的叶片,对著它说话,同学干脆叫他“虎尾兰”。

蔡松益年幼时被诊断为自闭症者,并有轻度视力障碍。他的坚持、他的追根究底,一度成为生命的阻碍,不过他努力融入社会,开发自我潜能,如今是台湾第一位取得硕士学位的自闭症者。

谈起自己写书的过程,蔡松益说最初他只是单纯想把自己成长的故事写下来,让更多人知道自闭症者如何学习、如何长大,其间遇到什么样的挫折,一路上有多少人帮他忙,所以他架设了一个博客贴文纾发感受。写着写着竟然超过十万字,获得各界热烈回响,最后还出书,是他完全始料所未及的。

当然,每个成功的故事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辛酸,也都有个在背后默默支持的人。站在蔡松益背后的,就是蔡妈妈王素延。《爱悦读》的主持人刘怡均,她以自身研究大脑科学的专业问蔡妈妈,一路陪伴松益成长,历经什么样的艰辛?蔡妈妈回答只有“充实” 两个字可以形容,她笑说儿子固执起来就像头牛,完全无法沟通。但转念一想,如果不是松益的固执,又怎么会一头钻进景观研究领域,成为人人称羡的硕士?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对我们家人来说,或许就因为上天少替松益开了一扇门,才让我们有了与其他家庭不一样的窗,并看见不同的世界。”这是蔡妈妈的肺腑之言之言。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8a1a15c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e6.html

《关于孤独的励志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