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重点笔记

发布时间:2019-03-23 16:27:4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该书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并记载闭第一首妇科方剂是 四乌贼骨芦茹丸

2.《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3.《达生篇》中提出的临产六字真言是 ,忍痛,慢临盆

4.《金匮要略》开创了妇产科辨证论治和外治法治疗妇科病的先河。

5.宋代:妇产科开始独立分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历史上第一部妇科与产科合论的妇产科专著“妇人血为根本”。

第一章女性解剖生理特点

1、子宫,又名女子胞、胞宫、胞脏、子脏、子处、胞室、血室。2子宫的功能是:排出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排出恶露),特点是亦藏亦泻,藏泻定时。

3、阴道是连接子宫与阴户的通道,也是胎儿娩出的通道,故又称产道、子肠。

4、阴户:又称四边、产户,指女性外阴,包括阴道前庭及其两侧的大小阴唇,前面的阴蒂和后面的阴唇系带,会阴。5《诸病源候论》“已产属胞门,未产属龙门;未嫁属玉门。”

6、月经,是子宫定期出血的生理现象;月经来潮标志女性发育成熟;月经周期一般28~30天;每次月经持续的时间称经期,正常为3~7天。定期两月一至者为“并月”;三月一至者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至者为“避年”;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者为“暗经”;妊娠早期,个别妇女仍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胎儿者称为“激经”。

7、月经产生机理:月经的产生是肾天葵冲任子宫相互调节,并在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协调作用下,子宫定期藏泻的结果。《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人脉虚,太冲脉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8、天葵:天葵者,葵水也,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作用,天葵源于先天,男女皆有,由肾中之真阴所化生,在肾气的推动下趋于成熟。天葵是月经产生的动力。

9、月经周期的四个阶段:

1)月经期即行经期,此期血海由满而溢,血室正开,子宫泻而不藏,通过阳气的疏泄,胞脉通达,推陈出新,使经血从子宫下泄,故气血以下为顺;

2)经后期即阴长期,血室已闭,子宫藏而不泄,通过神奇的封藏,蓄养阴精,使经血长,为“重阴”阶段;

3)经间期经过经后期的蓄养,阴精充沛,冲任气血充盛,重阴必阳,在肾气的推动下,阴阳转化,阴精化生阳气,出现氤氲之侯,乐育之时,的候;

4)经前期阳长期,经前期后,阳气逐渐增长,达重阳状态,此期阴精与阳气皆充盛,子宫胞脉气血满盈,已为孕育做好准备。若胎元已结,则肾气封藏,子宫继续藏而不泄;若未孕育,则在阳气的鼓动下,子宫胞脉通达,泻而不藏,经血得以下泄。

10.带下:广义带下为泛指带脉以下的疾病,即妇女经、带、胎、产病;狭义的带下指女子阴中流出的液体。

11.生理性带下:为润泽于阴户和阴道内无色无臭。粘而不稠的液体。

12.受孕前提:肾气充盛,天葵成熟,冲任二脉功能协调,子宫藏泻有期,月经正常。其条件为男女生殖之精适时结合。

13.正常孕妇整个妊娠期约289天,即10个妊娠月;预产期的推算,是从末次月经的首日开始算起,月数加9(或减3),日数加7(阴历则加14)。

14.足月临产的特征:胎位下移,腰腹阵痛,下腹坠胀而有便意,隐刀有少量血水排出(见红)。

15、产褥期:分娩结束后,产妇的脏腑与胞宫逐渐恢复到正常未孕的状态,此期间需要6周,称为产褥期。

16、恶露:分娩后从子宫排出的余血浊液,称为恶露。

17、正常分娩者,产后半小时即可开始哺乳。

第二章 产妇的生理特点:阴血骤虚,阳气易浮

1.胞宫具有 行月经 主胎孕 的作用。

2.玉门:指阴道口及处女膜。

3.冲任督带与女性的生殖生理:冲任督三脉同起于胞中,而络于带脉。冲任督带四脉与十二正经相交会,冲脉为血海,为十二经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司人体精血津液,主妊养胞胎;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带脉约束上下行之诸经。脏腑所化生的气血通过十二正经汇集于冲任督带四脉而作用于奇恒之腑胞宫,最终使得胞宫得以行使其行月经、主胎孕等生殖生理功能。

4.月经是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月月如潮,经常不变,故有“月信”、“月事”、“月水”之称,以示月经有“节律性”的周期性。

5.第一次来月经称为月经初潮,初潮的年龄多在13~14岁。

6.月经周期一般为21~35天,平28天。正常经期为3~7天。

7.正常每月月经量约为30~50ml超过80ml为月经过少,低于20ml为月经过少。

8.并月:身体无病而月经定期两个月来潮一次者,称为并月。

9.居经:身体无病三个月来潮一次者称为“居经”,又称“季经”。

10.避年:身体无病一年一行者称为“避年”。

11.暗经:终生不潮但是能受孕的,称为暗经。

12.激经:受孕初期仍能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称为“激经”,又称“盛胎”、“垢胎”。

13.天癸(考过)含义——天癸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的一种物质。属于阴精。(来源于先天,禀受于父母,藏于肾中,受肾中精气资助,赖后天水谷精微滋养,在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成熟,当肾气充盛之后,始能泌至而发挥作用;进入绝经期后,又随着肾气的虚衰而逐渐竭绝)

作用——使任脉所司之精、血、津、液旺盛畅通,使冲脉广聚脏腑之血,下注于胞宫,从而使胞宫在脏腑、经络、气血、共同作用下开始有节律地定期藏泻。是月经产生的动力。

14.月经产生的主要机理是: -天癸-冲任-胞宫轴

15.月经产生的机制:(考过)是肾气、天癸、冲任、气血作用于胞宫,并在其他脏腑、经络的协同作用下使胞宫定期藏泻的生理现象。(如图)

1)肾气-天癸-冲任-胞宫轴学说: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主生殖;天葵源于先天之肾气,需要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当肾气盛则蓄极而生;冲为血海,任为阴脉之海;胞宫形态似腑,功能似脏,是藏泻功能的靶子。

2)其他脏腑、经络的协同作用

3)气血充盛与和调是月经产生的重要条件

16.肾在月经中的作用。JD

答:月经的产生,是肾-天癸-冲任-胞宫轴互相调节,并在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协调作用下,子宫定期藏泻的结果。肾气在月经产生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元阴元阳之宅,冲任之本,并能促进天癸的的成熟。故有“经水出诸肾”之说。

17.从中医角度叙述肾在月经产生中的主导地位。LS

答:五脏的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血、津液。肾藏精、肝藏血、脾生血、心主血、肺主气、气帅血,在月经产生的生理中起主导作用。

①肾藏精,主生殖,是指肾具有生成、贮藏和施泻精气的作用,发挥其化生月经、主生殖的功能。

②肾为天癸之源,天癸至,月事以时下,天癸竭,月经断竭。

③肾为冲任之本,任通冲盛,月事以时下,任虚冲衰则经水断绝,然冲任的通盛以肾气盛为前提。

④肾为气血之根,血是月经的物质基础,气为血之帅,气血和调,经候如常,然气血之根在于肾,气血久虚,常从肾治,补肾益精,生化气血,以调经助孕。

⑤肾与胞宫相系,胞宫司月经,肾与冲、任、督脉相关,与胞宫相系,直接影响月经的产生与调节。

⑥肾与脑相通,直接参与月经的调节。

⑦肾为五脏阴阳之本,肾气调节机体的代谢和生理活动是通过肾中阴阳来实现的,肾中阴阳平衡协调才能维持机体生理,包括月经生理的正常。

综上所述,肾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位点对月经的产生发挥主导作用。

第三章 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1、病因:淫邪因素;情志因素;生活因素;体质因素;环境因素;病理产物致病。

2、病机: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子宫、胞脉、胞络受损。

第四章 妇女疾病的诊断概要

1、月经病的辨证要点:月经期、量、色、质的变化。

2、带下病的辨证要点:带下量、色、质、气味的变化结合全身症状、舌脉。

3、妊娠病的辨证要点:首先要辨明是胎病抑或母病;其次要辨别胎之可安与不可安;最后结合脏腑气血进行辨证。

4、产后病“三审”(考过):

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无恶露停滞;

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的盛衰;

再审乳汁的行与不行和饮食的多少,以察胃气的强弱。并结合脏腑气血进行辨证。

第二节 辨证要点及常见证型

1.脏腑辨证证型:肾气虚、肾阴虚、肾阳虚;

肝气郁结、肝郁化火、肝经湿热、肝阳上亢、肝风内动;

脾虚血少、脾虚湿盛、脾失统摄、脾气下陷。

2.气血辨证证型:气病(气虚、气郁、气滞)、血病(血虚、血瘀、血热、血寒)。

第五章 妇科疾病的治疗方法

补肾法是治疗妇科的疾病最重要的治法

1、根据妇女血常不足、气常有余的特点,治疗时要注意固护精血。

2、滋肾补肾的代表方有:杞菊地黄丸、真武汤、内部丸、肾气丸。

补益气血法包括:补气固摄;养血益精。

调理奇经包括:温补奇经;滋养奇经;通理奇经;镇安奇经;固摄奇经。

3、周期疗法:结合月经周期在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行经期不同时期的肾阴阳转化、消长节律和气血盈亏变化的规律,遵循滋肾养血补肾活血调补肾阴肾阳活血化瘀的原则,采取周期性用药的方法。

4、《金匮要略》开创了中医妇科学外因冲洗、阴道纳药外治法之先河。

月经病

月经先期

一、定义: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日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亦称“经期超前”、“经行先期”、“经早”、“经水不及期等。

二、病因病机:主要是气虚和血热。气虚则统摄无权,冲任不固;血热则热伏冲任,伤及子宫,血海不宁,均可使月经先期而至。

三、鉴别诊断

与经间期出血的鉴别

 

月经先期

经间期出血

出血时间

提前1—2

月经周期第12—16天排卵期

出血量

每次大致相同

较月经量少,与经期出血形成出血量一次多、一次少的现象

四、辨证论治

1.气虚证

 脾气虚证 补脾益气,摄血调经 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心脾两虚)

肾气虚证 补益肾气,固冲调经 固阴煎或归肾丸

2.血热证

 阳盛血热 清热凉血调经 清经散

 阴虚血热 养阴清热调经 两地汤

 肝郁血热 疏肝清热,凉血调经 丹栀逍遥散



月经后期

一、定义: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者,称为月经后期,亦称经行后期月经延后月经落后经迟等。

  一般认为需连续出现两个周期以上。青春期月经初潮后1年内,或同绝经期,周期时有延后,而无其他证候者,不作病论。

二、病因病机:虚者多因肾虚、血虚、虚寒导致精血不足,冲任不充,血海不能按时满溢而经迟;实者多因血寒、气滞、痰湿等导致血行不畅,冲任受阻,血海不能如期满盈,致使月经后期而来。

三、鉴别诊断 

与妊娠的鉴别(早孕)

 育龄期妇女月经过期未至,应首先排除妊娠。早孕者,有早孕反应,妇科检查宫颈着色,子宫体增大、变软,妊娠试验阳性,B超检查可见子宫腔内有孕囊。月经后期则无以上表现,且以往多有月经失调病史。

四、辨证论治

1.肾虚证 补肾养血调经 当归地黄饮

2.血虚证 补血益气调经 大补元煎

3.血寒证

虚寒证 扶阳祛寒调经 温经汤(《金匮要略》)或艾附暖宫丸

实寒证 温经散寒调经 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4.气滞证 理气行滞调经 乌药汤

5.痰湿证 燥湿化痰,活血调经 芎归二陈汤



月经先后无定期

一、定义:月经周期时或提前时或延后7天以上,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又称“经水先后无定期”、“月经愆期”、“经乱”等。

二、病因病机:主要是肝肾脾功能失常,冲任失调,血海蓄溢失常。其病因多为肝郁、肾虚、脾虚。

三、鉴别诊断

  与崩漏相鉴别 本病以月经周期紊乱为特征,一般经期正常,经量不多。崩漏是以月经周期、经期、经量均发生严重紊乱为特征的病证,除见周期紊乱,并同时出现阴道出血或量多如注,或淋漓不断。

四、辨证论治

1.肝郁证 疏肝理气调经 逍遥散

2.肾虚证 补肾调经 固阴煎

 若肝郁肾虚,症见月经先后无定期,经量或多或少,色黯红或黯淡,或有块;经行乳房胀痛,腰膝酸软,或精神疲惫,舌淡苔白,脉弦细。治宜补肾疏肝调经,方用定经汤。

3.脾虚证 补脾益气,养血调经 归脾汤



月经过多

一、定义: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而周期基本正常者,称为月经过多,亦称“经水过多”。

二、病因病机:主要病机是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常见的病因有气虚、血热、血瘀。

三、鉴别诊断

与崩漏鉴别 崩漏在大量阴道出血时的症状与经过多相似,但崩漏的出血无周期性,同时伴有出血时间长,淋漓日久不能自止,与月经过多而周期正常,或经期正常显然不同,结合病史及有关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四、辨证论治

1.气虚证 补气摄血固冲 举元煎或安冲汤

2.血热证 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保阴煎 + 地榆、茜草、马齿苋

3.血瘀证 活血化瘀止血 失笑散 + 益母草、三七、茜草

月经过少

一、定义:月经周期正常,月经量明显减少,或行经时间不足2天,甚或点滴即净者,称为月经过少

二、病因病机:虚者多因精亏血少,冲任血海亏虚,经血乏源;实者多由瘀血内停,或痰湿内生,痰瘀阻止冲任学海,血行不畅发为月经过少。临床以肾虚、血虚、血瘀、痰湿为多见。

三、鉴别诊断

与激经的鉴别 激经是受孕早期,月经仍按月来潮,血量少,无损胎儿发育,可伴有早孕反应,妊娠试验阳性,B超检查可见子宫腔内有孕囊、胚芽或胎心搏动等。

四、辨证论治

1.肾虚证 补肾益精,养血调经 归肾丸或当归地黄饮

2.血虚证 养血益气调经 滋血汤或小营煎

3.血瘀证 活血化瘀调经 桃红四物汤或通瘀煎

4.痰湿证 化痰燥湿调经 苍附导痰丸或二陈加芎归汤



经期延长

一、定义: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行经时间超过7天以上,甚或淋漓半月方净者,称为经期延长

二、病因病机:发病多由气虚冲任失约;或热扰冲任,血海不宁;或瘀阻冲任,血不循经所致。临床常见有气虚、虚热、血瘀等。

三、鉴别诊断

与崩漏相鉴别 漏下者阴道流血淋漓不断,易与经期延长混淆,其鉴别要点是:漏下除阴道流血淋漓不断,甚者延续数十日或数月不等之外,尚有月经周期紊乱;本病行经时间虽在七天以上,但往往在2周内自然停止,且月经周期正常。

四、辨证论治

1.气虚证 补气摄血,固冲调经 举元煎 + 阿胶、炒艾叶、乌贼骨

2.血热证

虚热证 养阴清热止血 两地汤合二至丸或四乌贼骨一藘茹丸或固经丸

②湿热证 清热去湿,化瘀止血 固经丸 + 败酱草、鱼腥草

3.血瘀证 活血祛瘀止血 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或桂枝茯苓丸加味

经间期出血

一、定义:两次月经中间,即氤氲之时,出现周期性的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经间期出血

二、病因病机

  

三、鉴别诊断

 1.月经先期 月经先期的出血时间非经间期,个别也有恰在经间期这一时间段出现周期提前,经量正常或时多时少,基础体温由高温下降呈低温开始时出血;而经间期出血较月经量少,出血时间规律地发生于基础体温低高温交替时。

 2.月经过少 月经过少的周期尚正常,仅量少,甚或点滴而下;经间期出血,常发生在两次月经的中间时期。

 3.赤带 赤带排出无周期性,持续时间较长,或反复发作,可有接触性出血史,妇科检查常见宫颈糜烂、赘生物,或子宫、附件区压痛明显;经间期出血有明显的周期性,一般23天可自行停止。

四、辨证论治

1.肾阴虚证 滋肾养阴,固冲止血 两地汤合二至丸

2.脾气虚证 健脾益气,固冲摄血 归脾汤

3.湿热证 清利湿热,固冲止血 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

4.血瘀证 化瘀止血 逐瘀止血汤



崩漏

一、定义: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崩与漏出血情况虽不同,然二者常交替出现,且其病因病机基本一致,故概称崩漏

二、病因病机:崩漏的发病是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严重失调。主要病机是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使子宫藏泻失常。常见病因有脾虚、肾虚、血热和血瘀。

  一般情况特点:多发生在天癸新至天癸将绝这些特殊生理时期。

三、鉴别诊断

1.月经先后无定期 主要是周期或前或后,即提前或退后7天以上2周以内,经期、经量基本正常。

2.经间期出血 崩漏与经间期出血都是非时而下,但经间期出血发生在两次月经中间,颇有规律,且出血时间仅2-3天,不超过7天左右自然停止。而崩漏是周期,经期,经量的严重失调,出血不能自止。

四、崩漏的治疗原则及治崩三法

  崩漏的治疗,多根据发病的缓急和出血的新久,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掌握和运用塞流澄源复旧的治崩三法。

塞流 即是止血,用于暴崩之际,急当塞流止血防脱。

澄源 即正本清源,亦是求因治本,是治疗崩漏的重要阶段。一般用于出血减缓后的辨证论治。

复旧 即固本善后,是巩固崩漏治疗的重要阶段,用于止血后恢复健康,调整月经周期,或促排卵。治法补肾,扶脾,疏肝,三经同调,各有偏重。

五、急症处理

崩漏属血证、急证。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暴崩之际,急当塞流止崩,以防厥脱。视病情和条件可选择下列方法和方药。

  1.补气摄血止崩,方选独参汤或丽参注射液

  2.温阳止崩,急投参附汤,亦可选参附注射液或六味回阳饮

  3.滋阴固气止崩,急用生脉注射液或参麦注射液,煎剂方选生脉二至止血汤

  4.祛瘀止崩 ①三七末3-6g,温开水冲服;②云南白药,温开水冲服;③宫血宁胶囊

  5.针灸止血,艾灸百会穴、大敦穴(双)、隐白(双)

  6.西药或手术止血,主要是输液、输血补充血容量以抗休克或激素止血。

六、辨证论治

(一)出血期辨证论治 出血期以塞流、澄源为主。

1.脾虚证 补气摄血,固冲止崩 固本止崩汤或固冲汤

2.肾虚证

肾气虚 补肾益气,固冲止血 加减苁蓉菟丝子丸 + 党参、黄芪、阿胶

肾阳虚 温肾益气,固冲止血 右归丸 + 党参、黄芪、田七

肾阴虚 滋肾益阴,固冲止血 左归丸合二至丸或滋阴固气汤

3.血热证

虚热证 养阴清热,固冲止血 上下相资汤。

实热证 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清热固经汤。

4.血瘀证 活血化瘀,固冲止血 逐瘀止血汤或将军斩关汤。

(二)止血后的治疗 止血后以复旧为主,结合澄源。

  崩漏止血后治疗是治愈崩漏的关键。但临证中个体化治疗要求较高。

对青春期患者,有两种治疗目标:一是调整月经周期,建立排卵功能以防复发;二是调整月经周期,不强调有排卵;对生育期患者,多因崩漏而导致不孕,故治疗要解决调经种子的问题;更年期患者,主要是解决因崩漏导致的体虚贫血和防止复发及预防恶性病变。

七、预防与调护

  重视经期卫生,尽量避免或减少宫腔手术;及早治疗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月经先期等出血倾向的月经病,以防发展成崩漏。崩漏一旦发生,必须及早治愈,并加强锻炼,以防复发。崩漏调摄首重个人卫生防感染,次调饮食增营养,再适劳逸畅情怀。



闭经

一、定义:女子年逾16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周期已建立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者或月经停闭超过了3个月经周期者,称闭经。前者称原发性闭经,后者称继发性闭经

二、病因病机:虚者,多因肾气不足,冲任虚弱;或肝肾亏损,精血不足;或脾胃虚弱,气血乏源;或阴虚血燥等导致精亏血少,冲任血海空虚,源断其流,无血可下,而致闭经。实者,多为气血阻滞,或痰湿流注下焦,使血流不通,冲任受阻,血海阻隔,经血不得下行而成闭经。临床常见有气血虚弱、肾气亏虚、阴虚血燥、气滞血瘀、痰湿阻滞、寒凝血瘀或虚实错杂的复合病机。

三、鉴别诊断

1.少女停经 少女月经初潮后,因此时正常性周期尚未建立,可有一段时间月经停闭,但绝大部分可在1年内建立,一般无需治疗。

2.育龄期妊娠停经

3.围绝经前停经

4.还需与避年、暗经相鉴别

四、治疗原则

  闭经的治疗原则应根据病证,虚者补而通之,实者泻而通之,虚实夹杂者当补中有通、攻中有养。切不可不分虚实概以活血理气通之。

五、辨证论治

1.气血虚弱证 益气养血调经 人参养荣汤

2.肾气亏损证 补肾益气,调理冲任 加减苁蓉菟丝子丸 + 淫羊藿、紫河车

3.阴虚血燥证 养阴清热调经 加减一阴煎 + 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

4.气滞血瘀证 理气活血,祛瘀通经 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

5.痰湿阻滞证 健脾燥湿化痰,活血调经 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 + 当归、川芎

6.寒凝血瘀证 温经散寒,活血调经 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痛经

一、定义: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

二、病因病机:

  痛经病位在子宫、冲任,以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为主要病机。

  经期前后,血海由满盈而泄溢,气血盛实而骤虚,子宫、冲任气血变化较平时急剧,易受致病因素干扰,加之体质因素的影响,导致子宫、冲任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不通或不荣而痛。经净后子宫、冲任气血渐复则疼痛自止。

  常见病因病机有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与气血虚弱、肾气亏损。  

三、急症处理

  痛经发作时,可选择下述治法、方药以缓急止痛。

1.针灸,对原发性痛经有较好疗效

实证 毫针泻法,寒邪甚者可用艾灸。

主穴:三阴交、中极;

配穴:寒凝者,加归来、地机;气滞者加太冲;腹胀者,加天枢、气穴;胁痛者加阳陵泉、光明;胸闷者加内关。

虚证 毫针补法,可加用灸法。

主穴:三阴交、足三里、气海;

配穴:气血亏虚加脾俞、胃俞;肝肾不足加太溪、肝俞、肾俞;头晕耳鸣加悬钟。

2.田七痛经胶囊、痛经丸、丹莪妇康煎膏

四、辨证论治

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以及疼痛的程度辨虚实寒热。一般而言,痛发于经前或经行之初,多属实;月经将净或经后始作痛者,多属虚。痛在少腹一侧或双侧多属气滞,病在肝;小腹是子宫所居之地,其痛在小腹正中常与子宫瘀滞有关;若痛及腰脊多属病在肾。隐痛、坠痛、喜揉喜按属虚;掣痛、绞痛、灼痛、刺痛、拒按属实。灼痛得热反剧属热,绞痛、冷痛得热减轻属寒。痛甚于胀,持续作痛属血瘀;胀甚于痛,时痛时止属气滞等。

1.气滞血瘀证 理气行滞,化瘀止痛 膈下逐瘀汤

2.寒凝血瘀证 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少腹逐瘀汤或温经散寒汤

3.湿热瘀阻证 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清热调血汤 + 车前子、苡仁、败酱草或银甲丸

4.气血虚弱证 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圣愈汤或黄芪建中汤或养血和血汤

5.肾气亏损证 补肾益精,养血止痛 益肾调经汤或调肝汤

6.阳虚内寒证 温经扶阳,暖宫止痛 温经汤(《金匮要略》)+ 附子、艾叶、小茴香

月经前后诸证

经行乳房胀痛

一、定义:每于行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乳房作胀,或乳头胀痒疼痛,甚至不能触衣者,称经行乳房胀痛

二、病因病机

1.肝气郁结 恚怒忧思,郁结伤肝,肝失条达,冲脉隶于阳明而附于肝,经前、经行时阴血下注冲任,冲气偏盛,循肝脉上逆,肝经气血壅滞,乳络不畅,遂致经行乳房胀痛。

2.肝肾亏虚 素体肝肾不足,或久病失血伤阴,经行则阴血愈虚,肝肾愈见不足,乳络失于濡养,因而经行乳房胀痛。

三、辨证论治

1.肝气郁结证 舒肝理气,和胃通络 逍遥散 + 麦芽、青皮、鸡内金

2.肝肾亏虚证 滋肾养肝,和胃通络 一贯煎或滋水清肝饮 + 麦芽、鸡内金

3.胃虚痰滞证 健胃祛痰,活血止痛 四物汤合二陈汤去甘草

经行头痛

一、定义:每遇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以头痛为主要症状,经后辄止者,称为经行头痛

二、病因病机

1.肝火 情志内伤,肝郁化火。冲气挟肝气上逆,气火上扰清窍而经行头痛。

2.血瘀 瘀血内阻。足厥阴肝经循颠络脑,经行时气血下注于胞宫,冲气挟肝经之瘀血上逆,阻滞脑络,脉络不通,不通则痛,因而经行头痛。

3.血虚 素体虚弱,或大病久病,长期慢性失血,或脾虚气血化源不足,或失血伤精致精血亏虚,经行时精血下注冲任,阴血益感不足,血不上荣于脑,脑失所养,遂致头痛。

三、辨证论治

1.肝火证 清热平肝息风 羚角钩藤汤

2.血瘀证 化瘀通络 通窍活血汤

3.血虚证 养血益气 八珍汤 + 首乌、蔓荆子

4.痰湿中阻证 燥湿化痰,通络止痛 半夏白术天麻汤 + 葛根、丹参

经行感冒

一、定义:每值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感冒症状,经后逐渐缓解者,称经行感冒,又称“触经感冒”。

二、病因病机

1.风寒 素体虚弱,卫阳不足,经行气血益虚,卫气不固,风寒之邪乘虚侵袭肌表腠理,不得宣散,皮毛闭塞,风寒束表而出现一系列风寒表证。

2.风热 素体不健,或阳盛之体,或内有伏热或痰热,经行血下,腠理疏而不密,风热外袭,或风邪与内热相结,郁于肌表,发为风热感冒之证。

3.邪入少阳 素体虚弱,经行之后,抗病能力更加降低,外邪犯表后很快内犯少阳,出现寒热往来少阳证。

三、辨证论治

1.风寒证 解表散寒,和血调经 荆穗四物汤

2.风热证 疏风清热,和血调经 桑菊饮 + 当归、川芎

3.邪入少阳证 和解表里 小柴胡汤

经行发热

一、定义:每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以发热为主症者,称经行发热

二、病因病机

  本病属内伤发热范畴,主要责之于气血营卫失调。

  临床常见有肝肾阴虚、血气虚弱、瘀热壅阻发热。

三、辨证论治

1.肝肾阴虚证 滋养肝肾,育阴清热 蒿芩地丹四物汤

2.血气虚弱证 补益血气,甘温除热 补中益气汤

3.瘀热壅阻证 化瘀清热 血府逐瘀汤 + 丹皮

经行身痛

一、定义:每遇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以身体疼痛为主证者,称经行身痛

二、病因病机

1.血虚 素体血虚,或大病久病后,以致气血两虚;经行时阴血下注胞中,气随血泄,肢体百骸缺乏营血灌溉充养,筋脉失养,不荣而身痛。

2.血瘀 素有寒湿稽留经络、关节,血为寒湿凝滞,经行时气血下注冲任,因寒凝血瘀,经脉阻滞,以致气血不通而身痛。

三、辨证论治

1.血虚证 养血益气,柔筋止痛 当归补血汤 + 白芍、鸡血藤、丹参、玉竹

2.血瘀证 活血通络,益气散寒止痛 趁痛散

经行口糜

一、定义:每值经前或经行时,口舌糜烂,如期反复发作,经后渐愈者,称经行口糜

二、病因病机:多由心、胃之火上炎所致。其热有阴虚火旺,热乘于心者;有胃热炽盛而致者,每遇经行阴血下注,其热益盛,随冲气上逆而发。

三、辨证论治 阴虚火旺证 滋阴降火 知柏地黄汤或上下相资汤

胃热熏蒸证 清胃泄热 凉膈散

经行泄泻

一、定义:每值行经前后或经期,大便溏薄,甚或水泻,日解数次,经净自止者,称为经行泄泻

二、病因病机

1.脾虚 素体脾虚,经行时气血下注血海,脾气益虚,脾虚失运,化湿无权,湿浊下渗于大肠而为泄泻;或肝木乘脾,而致腹痛即泄。

2.肾虚 素体肾虚,命门火衰,经行时经水下泄,肾气益虚,不能上温脾阳,脾失温煦,运化失司,致成经行泄泻。

三、辨证论治 脾虚证 健脾渗湿,理气调经 参苓白术散

肾虚证 温阳补肾,健脾止泻 健固汤合四神丸

经行浮肿

一、定义: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头面四肢浮肿者,称为经行浮肿

二、病因病机

1.脾肾阳虚 平素思虑劳倦过度,损及脾肾,经水将行,精血流注于胞,脾肾益虚,阳气不运,气化不利,水湿停滞,溢于肌肤,遂发浮肿。

2.气滞血瘀 情志内伤,肝失条达,疏泄无权,气滞血瘀,经前、经时冲任气血壅滞,气滞益甚血行不畅,气机升降失常,水湿运化不利,泛溢肌肤则滞而为肿。

三、辨证论治 脾肾阳虚证 温肾化气,健脾利水 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气滞血瘀证 理气行滞,养血调经 八物汤 + 泽泻、益母草



经行风疹块

一、定义:每值临经时或行经期间,周身皮肤突起红疹,或起风团,瘙痒异常,经净渐退者,称经行风疹块,或称经行瘾疹

二: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风邪为患,缘于素体本虚,适值经行,气血益虚,风邪乘虚而入,郁于皮肤肌腠之间而诱发本病。本病有内风、外风之别,内风者,由血虚生风所致,外风者中风邪乘经期、产后、体虚之时,袭于肌腠所致。常见病因有血虚、风热。

三、辨证论治 血虚证 养血祛风 当归饮子

风热证 疏风清热 消风散



经行吐衄

一、定义: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周期性的吐血或衄血者,称经行吐衄。常伴经量减少,好像是月经倒行逆上,亦有“倒经”、“逆经”之称。

二、病因病机

1.肝经郁火 肝司血海,素性抑郁,或恚怒伤肝,肝郁化火,冲脉隶于阳明而附于肝,经行时冲气旺盛,冲气挟肝火上逆,血热气逆,灼伤血络,迫血上溢,故上逆而为吐血、衄血。

2.肺肾阴虚 素体阴虚,经行时阴血下溢,阴血亏虚,虚火上炎,灼肺伤络,络损血溢,以致吐衄。

三、辨证论治

1.肝经郁火证 清肝调经 清肝引经汤

2.肺肾阴虚证 滋阴养肺 顺经汤加牛膝或加味麦门冬汤。

经行情志异常

一、定义:每值行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烦躁易怒,悲伤啼哭,或情志抑郁,喃喃自语,或彻夜不眠,甚或狂躁不安,经后复如常人者,称为经行情志异常

二、病因病机:多由于情志内伤,肝气郁结,痰火内扰,遇经行气血骤变,扰动心神而致。常见病因有肝气郁结、痰火上扰、心血不足。

三、辨证论治

1.肝气郁结证 疏肝解郁,养血调经 逍遥散

2.痰火上扰证 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生铁落饮 + 郁金、川连

3.心血不足证 补血养心,安神定志 甘麦大枣汤合养心汤去川芎、半夏



绝经前后诸证

一、定义: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而出现明显不适症候,如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面浮肢肿、情志不宁等症状,称为绝经前后诸证

二、病因病机

  主要病机为:肾虚为主,常见肾阴虚,肾阳虚,肾阴阳俱虚,并可累及心、肝、脾。

三、辨证论治

1.肾阴虚证 滋养肾阴,佐以潜阳 左归丸合二至丸加制首乌、龟甲

2.肾阳虚证 温肾扶阳 右归丸加减

3.肾阴阳俱虚证 阴阳双补 二仙汤合二至丸 + 菟丝子、何首乌、龙骨、牡蛎

  

经断复来

一、定义:绝经期妇女月经停止1年或1年以上,又再次出现子宫出血,称为经断复来

二、病因病机

1.脾虚肝郁 脾气不足,加之思虑劳倦,或忧郁过度,使脾气愈伤。中气不足,脾失所统,肝失所藏,冲任失顾,而致经断复来。

2.肾阴虚 老年妇女肾阴本虚,加之房劳损伤,复伤肾精。肾精不足,肝失润养,相火妄动,热扰冲任,而致经断复来。

3.湿热下注 脾主运化,脾虚运化失职,郁久化热则湿热内生,或恣食膏粱厚味,或感受湿热之邪,湿浊下注,损伤带脉,迫血妄行,故致经断复来。

4.湿毒瘀结 素体虚弱,或房劳所伤,或经期、产后不洁,湿毒秽浊之邪乘虚侵及冲任、胞宫,日久瘀结,血不归经,故致经断复来。

三、鉴别诊断

1.宫颈癌 阴道不规则出血,常为接触性出血,或见血性带下,量时多时少,也可大量出血;严重者可见下腹胀痛,腰痛,一侧或两侧下腹痉挛性疼痛;妇科检查见宫颈糜烂严重或呈菜花样改变;需行宫颈TCT检查,阴道镜检查及活检以确诊。

2.宫颈炎 表现为宫颈糜烂或息肉时均可见接触性出血,官颈刮片细胞学检查示巴氏I级。TCT呈良性反应。

3.宫颈结核 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伴白带增多,局部见多个溃疡,甚至呈菜花样赘生物。可局部活检以确诊。

4.子宫肉瘤或子宫内膜癌 子宫出血反复量多,子宫增大等,需作诊刮以确诊。

四、辨证论治

1.脾虚肝郁证 健脾调肝,安冲止血 安老汤

2.肾阴虚证 滋阴清热,安冲止血 知柏地黄丸 + 阿胶、龟甲

3.湿热下注证 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易黄汤 + 黄芩、茯苓、泽泻、侧柏叶、大小蓟

4.湿毒瘀结证 利湿解毒,化瘀散结 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去滑石,加黄芪、三七

5.血热证 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益阴煎 + 生牡蛎、茜根、地榆



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

一、定义:指绝经后短时间内由于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导致骨吸收亢进,全身骨量减少,骨骼脆性增加,极易发生骨折的一种与绝经有关的代谢性骨病,属原发性骨质疏松,受累期多为绝经后34年,可延至70岁妇女。本节讨论的是围绝经期即55岁之前的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

二、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与肾虚密切相关,肾精亏虚是其主要病因。绝经后肾气衰退,肾精亏虚,或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因房劳多产,或因久病伤肾,耗伤肾精,肾精气亏虚,骨髓化生乏源,导致本病发生。

三、辨证论治

1.肾精亏虚证 补肾填精益髓 左归丸

2.阴虚内热证 滋阴清热,补肾强筋 知柏地黄丸

3.阴阳两虚证 补肾壮阳,益髓健骨 二仙汤 + 菟丝子、五味子、肉苁蓉、杜仲、茯苓

4.脾肾两虚证 益肾健脾 大补元煎



带下病

带下过多

一、定义: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局部及全身症状者。古代有“白沃”、“赤白沥”、“下白物”等名称。

二、病因病机

  主要病机:湿邪伤及任带二脉,致任脉不固,带脉失约。

  湿邪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有外湿、内湿(脾肾肝功能失调)的区别

三、辨证论治

带下的量、色、质、气味为辨证要点。色淡、质稀属虚寒;色黄、质稠、有秽臭属实热。

1.脾虚证 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完带汤

  脾虚湿蕴化热 健脾祛湿,清热止带 易黄汤

2.肾阳虚证 温肾培元,固涩止带 内补丸

3.阴虚夹湿证 滋肾益阴,清热利湿 知柏地黄汤

4.湿热下注证 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 止带方

  肝经湿热下注 清肝利湿止带 龙胆泻肝汤

  湿浊偏甚 清热利湿,疏风化浊 萆解渗湿汤

5.热毒蕴结证 清热解毒 五味消毒饮 + 土茯苓、 败酱草、鱼腥草、薏苡仁

【外治法】

  实证带下病多结合白带检查结果配合外治法治疗。

1.外洗法 蛇床子散煎汤趁热先熏后坐浴,若阴痒溃破则去川椒。亦可酌情选用洁尔阴、肤阴洁、皮肤康等洗剂。

2.阴道纳药法 洁尔阴泡腾片、保妇康栓等,适用于阴道炎;双料喉风散、珍珠层粉等,适用于宫颈糜烂及老年性阴道炎。

3.热熨法 火熨、电灼、激光等,使病变组织凝固、坏死、脱落、修复、愈合而达到治疗目的,适用于宫颈糜烂者。术后禁房事2个月。



带下过少

一、定义:带下过少是指带下量明显减少,导致阴中干涩痒痛,甚至阴部萎缩者。

二、病因病机

  主要病机:阴液不足,不能润泽阴户。

  肝肾亏损、血枯瘀阻是导致带下过少的主要原因。

三、辨证论治

  带下过少一病,虽有肝肾阴虚、血枯瘀阻之不同,其根本是阴血不足,治疗重在滋补肝肾之阴精,佐以养血,化瘀。

1.肝肾亏损证 滋补肝肾,养精益血 左归丸 + 知母、肉苁蓉、紫河车、麦冬

2.血枯瘀阻证 补血益精,活血化瘀 小营煎 + 丹参、桃仁、牛膝

妊娠病

妊娠恶阻

一、定义: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甚至食入即吐者,称为“妊娠恶阻”,亦称“子病”、“病儿”、“阻病”。

二、病因病机

恶阻的发生,主要是冲气上逆,胃失和降所致。临床常见病因有脾胃虚弱、肝胃不和,并可继发气阴两虚的恶阻重症。

三、鉴别诊断

1.葡萄胎 恶心呕吐较剧,阴道不规则出血,偶有水泡状胎块排出,子宫大小与停经月份不符。多数较停经月份大,质软,HCG水平明显升高,B超显示宫腔内呈落雪状图像。而无妊娠囊、胎儿结构及胎心搏动征。

2.妊娠合并急性胃肠炎 多有饮食失宜史,除恶心呕吐外常伴有上腹部或全腹阵发性疼痛,肠道受累时伴有腹泻,大便检查可见白细胞及脓细胞。

3.孕痈 妊娠期急性阑尾炎,开始于脐周或中上腹部疼痛,伴有恶心呕吐,24小时内腹痛转移到右下腹;查体腹部有压痛、反跳痛,伴肌紧张,出现体温升高和白细胞增多。

四、。辨证论治

1.脾胃虚弱证 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香砂六君子汤

2.肝胃不和证 清肝和胃,降逆止呕 橘皮竹茹汤或苏叶黄连汤 + 法半夏、白芍、

枇杷叶、柿蒂、乌梅

若呕吐剧烈,持续日久,见气阴两虚之象,治宜益气养阴,和胃止呕,方用生脉散合增液汤。

  

妊娠腹痛

一、定义:妊娠期间,因胞脉阻滞或失养而发生小腹疼痛者,称为“妊娠腹痛”,亦称“胞阻”。

二、病因病机:主要是气郁、血瘀,血虚。、血寒,以致胞脉、胞络阻滞或失养,气血运行失畅,“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

三、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异位妊娠、胎动不安、妊娠合并卵巢囊肿蒂扭转、孕痈相鉴别。

1.异位妊娠 输卵管妊娠破裂前也有小腹疼痛,与本病相似,输卵管妊娠破裂或流产后,则突然出现一侧下腹部撕裂样剧痛,常伴昏厥或休克;检查下腹压痛、反跳痛明显,尤宜患侧为甚。内出血多时,叩诊有移动性浊音;可通过B超、后穹窿穿刺等检查鉴别。

2.胎动不安 出小腹疼痛外,常有腰酸、小腹下坠、或阴道少量流血等症状,临证不难鉴别。

四、辨证论治

1.血虚证 养血安胎止痛 当归芍药散 + 首乌、桑寄生

2.气滞证 疏肝解郁,养血安胎 逍遥散

3.虚寒证 暖宫止痛,养血安胎 胶艾汤 + 巴戟天、杜仲、补骨脂

4.血瘀证 养血活血,补肾安胎 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异位妊娠

一、定义:受精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发育,称为异位妊娠,俗称“宫外孕”。

异位妊娠与宫外孕的区别:异位妊娠包括输卵管妊娠、卵巢妊娠、腹腔妊娠、阔韧带妊娠、宫颈妊娠及子宫残角妊娠。宫外孕则仅指子宫以外的妊娠,不包括宫颈妊娠及子宫残角妊娠。

二、病因病机

  异位妊娠的发病机理与少腹宿有瘀滞,冲任、胞脉、胞络不畅,或先天肾气不足,后天脾气受损等因素有关。

三、异位妊娠的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有停经、阴道不规则出血、腹痛及相关体征,妇科检查、尿妊娠试验、B超、后穹隆穿刺可明确诊断。

(一)未破损型

  病史:多有停经史及早孕反应,可有盆腔炎病史或不孕史。

  临床表现:多无明显腹痛,或仅有下腹一侧隐痛。

(二)已破损型

  病史:同未破损型。

  临床表现:停经、突感下腹一侧撕裂样腹痛、阴道不规则出血、晕厥与休克。

四、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妊娠腹痛、胎动不安、黄体破裂、急性阑尾炎、急性盆腔炎、卵巢囊肿蒂扭转等相鉴别。

五、急症处理及手术适应证

(一)急症处理

1.患者平卧,立即测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及观察患者神志;

2.急查血常规、血型及交叉配血,或作回收自身血准备;

3.立即给予吸氧、输液。可用50%的葡萄糖液20ml加丽参注射液1Oml静脉推注,或用5%葡萄糖液500ml静脉滴注。必要时输血。

4.有条件者可同时服用参附汤回阳救逆,或服生脉散合宫外孕号方 (赤芍、丹参、桃仁)以益气固脱,活血化瘀。

  若腹腔内出血多者,或经以上处理休克仍不能纠正者,应立即手术治疗。

(二)手术适应证

1.停经时间长,疑为输卵管间质部或残角子宫妊娠者;

2.休克严重,内出血量多或持续出血,虽经抢救而不易控制者;

3.妊娠试验持续阳性,包块继续长大,杀胚药无效者;

4.愿意同时施行绝育术者。

六、辨证论治

1.未破损期 活血化瘀,消癥杀胚 宫外孕Ⅱ号方 + 蜈蚣、全蝎、紫草

2.已破损期

①休克型 益气固脱,活血祛瘀 生脉散合宫外孕Ⅰ号方

②不稳定型 活血化瘀,佐以益气 宫外孕Ⅰ号方 + 党参、黄芪

③包块型 活血祛瘀消癥 宫外孕Ⅱ号方

七、预防与调护

1.减少宫腔手术及人工流产术,避免产后和流产后的感染。

2.积极治疗慢性盆腔炎、盆腔肿瘤等疾病。有慢性盆腔炎病史的病人在怀孕前宜做输卵管通畅检查,以减少异位妊娠的发病率。

3.对曾有盆腔炎史、不孕史、放置宫内节育器而停经者,应注意异位妊娠的发生。

4.对异位妊娠破损的病人,宜平卧或头低位,以增加脑血流量及氧的供给。给予吸氧、保暖。

5.对有生育要求的异位妊娠术后患者,仍应积极治疗盆腔炎症以通畅输卵管。



胎漏、胎动不安

一、概念

  胎漏: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时下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酸、腹痛、小腹下坠者,称为“胎漏”,亦称“胞漏”或“漏胎”。

  胎动不安: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小腹下坠,或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

二、病因病机:主要病机是冲任损伤、胎元不固。常见病因有肾虚、血热、气血虚弱和血瘀。

三、鉴别诊断

  胎漏、胎动不安是以胚胎、胎儿存活为前提,首辨胚胎存活与否,并要与妊娠期间有阴道出血或腹痛的疾病相鉴别。

四、辨证论治

  本病首辨胎元未殒或已殒,胎元未殒宜保,按本病辨证论治;胎元已殒则应去胎,按堕胎、小产处理。治疗以补肾安胎为大法。

1.肾虚证 补肾健脾,益气安胎 寿胎丸加党参、白术或滋肾育胎丸

2.血热证 清热凉血,养血安胎 保阴煎或当归散

3.气血虚弱证 补气养血,固肾安胎 胎元饮。

4.血瘀证 活血化瘀,补肾安胎 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五、预防与调护

  流产大多是可以预防的。应提倡婚前、孕前检查,在夫妇双方身体最佳状态下妊娠,未病先防。孕后首忌交合,以静养胎。调畅情怀,生活有节。已病防变,及早安胎。围产保健,母子平安。



堕胎、小产

一、概念:凡妊娠12周内,胚胎自然殒堕者,称为“堕胎”;妊娠12-28周内,胎儿已成形而自然殒堕者,称为“小产”或“半产”。怀孕一月不知其已受孕而殒堕者,称为“暗产”。

二、病因病机:发病机理主要是冲任损伤,胎结不实,胎元不固,而致胚胎、胎儿自然殒堕离宫而下,多由胎漏、胎动不安发展而来。常见病因有:肾气虚弱、气血不足、热病伤胎和跌仆伤胎。

三、鉴别诊断

  本病诊断的关键是妊娠物是否完全堕出或产出,需与异位妊娠、葡萄胎相鉴别,经妇科检查、B超、后穹隆穿刺多可区分。

四、辨证论治

  本病的治疗原则以下胎益母为主,若胎堕完全者应按产后处理,宜调养气血为主。

1.胎堕难留证 祛瘀下胎 脱花煎或生化汤加益母草

  主要证候:妊娠早期,阴道流血逐渐增多,色红有块,小腹坠胀疼痛,或妊娠中晚期,小腹疼痛,或有羊水溢出,继而阴道下血量多,或伴心悸气短,面色苍白,头晕目眩;舌质正常或紫黯,舌边尖有瘀点,脉滑或涩。

2.胎堕不全证 活血化瘀,佐以益气 脱花煎加人参、益母草、炒蒲黄

  主要证候:胎殒之后,尚有部分组织残留于子宫,阴道流血不止,甚至出血如崩,腹痛阵阵紧迫;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五、预防与调护

  堕胎、小产一旦发生,需立即到医院就诊,以防止大出血造成失血性休克。产后宜宣畅情志、避风寒、慎起居,增加营养以调补气血。



滑胎

一、定义:凡堕胎或小产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者,称为“滑胎”。

二、病因病机:导致滑胎的主要机理有二:其一为母体冲任损伤;其二为胎元不健。

三、辨证论治

  本病主要以滑胎者伴随的全身脉证作为辨证依据。根据有关检查,排除男方因素或女方非药物所能奏效的因素,针对原因辨证施治。治疗滑胎应本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孕前宜以补肾健脾,益气养血,调理冲任为主;孕后即应积极进行保胎治疗,“预培其损”,坚持用药。

1.肾虚证

肾气不足 补肾健脾,固冲安胎 补肾固冲丸

 肾阳亏虚 温补肾阳,固冲安胎 肾气丸去泽泻,加菟丝子、杜仲、白术

 肾精亏虚 补肾填精,固冲安胎 育阴汤

2.脾肾虚弱证 补肾健脾,养血安胎 安奠二天汤

3.气血虚弱证 益气养血,固冲安胎 泰山磐石散

4.血热证 清热养血,滋肾安胎 保阴煎合二至丸加白术

5.血瘀证 祛瘀消癥,固冲安胎 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胎萎不长

一、定义妊娠四五个月后,孕妇腹形与宫体增大明显小于正常妊娠月份,胎儿存活而生长迟缓者,称为胎萎不长

二、病因病机:主要机理是气血不足以荣养其胎,而致胎儿生长迟缓。主要病因有气血虚弱、脾肾不足、血寒宫冷

三、辨证论治

1.气血虚弱证 补气益血养胎 胎元饮

2.脾肾不足证 补益脾肾,养胎长胎 寿胎丸合四君子汤

3.血寒宫冷证 温肾扶阳,养血育胎 长胎白术散加巴戟天、艾叶



子满

一、定义:妊娠5-6个月后出现腹大异常,胸膈满闷,甚则遍身俱肿,喘息不得卧者,称子满,又称“胎水肿满”。

二、病因病机:多由脾胃虚弱,土不制水,水渍胞中所致,或因胎元缺陷,发展为畸胎。

三、辨证论治

  为本虚标实证,治宜标本兼顾,本着治病与安胎并举的治则,健脾消水而不伤胎。

  主要证候:妊娠中期后,腹部增大异常,胸膈满闷,呼吸短促,神疲体倦,四肢不温,小便短少,甚则喘不得卧;舌淡胖,苔白,脉沉滑无力。

  治法:健脾利水,养血安胎。

  方药:鲤鱼汤加黄芪、桑白皮或当归芍药散。

子肿

一、定义:妊娠中晚期,孕妇出现肢体面目肿胀者,称为“子肿”,又称妊娠肿胀。根据肿胀部位、性质和程度不同,又有子肿、子气、脆脚、皱脚等名称。

  子肿:头面遍身浮肿,小水短少者,属水气为病;子气:自膝至足肿,小水长者,属湿气为病;皱脚:两脚肿而肤厚者,属湿;脆脚:两脚肿而皮薄者,属水。

二、病因病机:脾肾阳虚、水湿不化,或气滞湿停为妊娠肿胀的主要机理。

三、辨证论治

  首先要分清水肿、气肿。治疗应治病与安胎并举,以运化水湿为主,适当加入养血安胎之品,慎用温燥寒凉、峻下、滑利之品,择用皮类利水药,以免伤胎。

1.脾虚证 健脾利水 白术散加砂仁或健脾利水汤。

2.肾虚证 补肾温阳,化气行水 真武汤或肾气丸

3.气滞证 理气行滞,除湿消肿 天仙藤散或正气天香散



子晕

一、定义:妊娠期出现以头晕目眩,状若眩冒为主症,甚或眩晕欲厥,称妊娠眩晕,又称子晕。子晕有轻重之分,若发生在妊娠中后期,多属重证,往往伴有视物模糊、恶心欲吐头痛等,多为子痫先兆。

二、病因病机:主要机理是阴血不足、肝阳上亢或痰浊上扰。脏气本虚,孕后精血下注养胎,阴分必亏,阴不潜阳,肝阳化火生风;或妊娠中期后,胎体渐大,影响气机升降,气郁犯脾,脾虚湿聚,化为痰浊,肝阳夹痰浊上扰清窍。

三、辨证论治

1.阴虚肝旺证 育阴潜阳 杞菊地黄丸加石决明、龟甲、钩藤、白蒺藜、天麻

2.脾虚肝旺证 健脾化湿,平肝潜阳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钩藤、丹参、蔓荆子

3.气血虚弱证 调补气血 八珍汤加首乌、钩藤、石决明



子痫

一、定义:妊娠晚期或临产前及新产后,突然发生眩晕倒仆,昏不知人,两目上视,牙关紧闭,四肢抽搐,全身强直,须臾醒,醒复发,甚至昏迷不醒者,称为子痫,又称子冒妊娠痫证

二、诊断

1.病史:孕前可有或无高血压史、肾病史、糖尿病史、家族高血压病史;双胎、多胎妊娠,羊水过多,葡萄胎病史;子痫病史等。

2.临床表现:妊娠后期,或正值分娩时,或分娩后,忽然眩晕倒仆,昏不知人,两目上视,牙关紧闭,四肢抽搐,角弓反张,须臾醒,醒复发,甚或昏迷不醒。

3.检查:妊娠前或妊娠20周前可有或无高血压史,妊娠20周后血压升高到14090mmHg,或较基础血压升高3015mmHg,伴蛋白尿、水肿即可诊断为子痫前期。

三、鉴别诊断

主要与妊娠合并癫痫发作相鉴别:癫痫既往有类似发作史。发作前一般无头痛、头晕、眼花、胸闷,亦无高血压、水肿、蛋白尿等症状与体征。

四、急症处理原则

  一经确诊,立即住院治疗,积极处理。治疗原则为解痉、降压、镇静、合理扩容,必要时利尿、适时中止妊娠,中西医配合抢救。



妊娠小便淋痛

一、定义:妊娠期间出现尿频、尿急、淋沥涩痛等症,称“妊娠小便淋痛”,或妊娠小便难,又称子淋

二、病因病机:病因总因为热,机理是热灼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常见病因有阴虚津亏、心火偏旺、膀胱湿热。

三、辨证论治

1.阴虚津亏证 滋阴清热,润燥通淋 知柏地黄丸加麦冬、五味子、车前子

2.心火偏亢证 清心泻火,润燥通淋 导赤散加玄参、麦冬

3.湿热下注证 清热利湿,润燥通淋 加味五苓散



妊娠小便不通

一、定义:妊娠期间,小便不通,甚至小腹胀急疼痛,心烦不得卧,称妊娠小便不通,古称转胞胞转

二、病因病机:主要是胎气下坠,压迫膀胱,致膀胱不利,水道不通,溺不得出。属本虚标实证,临床有肾虚、气虚之分。

三、辨证论治

  本病以小便不通为主,但其实质是肾虚或气虚。治疗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以补气升提助膀胱气化为主,不可妄投通利之品,以免影响胎元。

1.肾虚证 温肾补阳,化气行水 肾气丸去丹皮、附子,加巴戟天、菟丝子

2.气虚证 补中益气,导溺举胎 益气导溺汤

产后病

一、概念: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

二、特征:三冲--冲心、冲胃、冲肺

三病--痉、郁冒、大便难

三急--呕吐、泄泻、盗汗

三、病因病机:1.亡血伤津;2.元气受损;3.瘀血内阻;4.外感六淫或饮食房劳所伤

(多虚多瘀)

四、产后病的诊断及产后三审

先审少腹痛与不痛,以征恶露之有无;

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征津液之盛衰;

再审乳汁行与不行及饮食多少,以征胃气之充馁。

五、产后病的治疗原则:“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

六、产后用药三禁:即禁大汗以防亡阳,禁峻下以防亡阴,禁通利小便以防亡津液。

产后血晕

一、定义:产妇分娩后突然头晕眼花,不能起坐,或心胸满闷,恶心呕吐,痰涌气急,心烦不安,甚则神昏口噤,不省人事,称为“产后血晕”。可与西医“产后出血”和“羊水栓塞”互参。

二、病因病机:血虚气脱:神无所养,魂无所主;

   瘀阻气闭:瘀血上攻,扰乱心神。

三、鉴别诊断

1.产后郁冒 虽都可见眩晕症状,但产后郁冒是因产后亡血复汗感受寒邪所致,症见头眩目瞀,郁闷不舒,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而产后血晕则多由产后阴血暴亡,心神失养,或瘀血停滞,气逆攻心所致,晕来势急,病情严重,临床诊断时以不省人事,口噤,甚则昏迷不醒为其特点。

2.产后痉病 口噤不开为二病的相似之处,但产后痉病多由产时创伤,感染邪毒,或产后亡血伤津,筋脉失养所致,其发病时间较产后血晕缓慢,其症状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角弓反张为主,二者易于鉴别。

3.产后子痫 虽都可见神志不清,但产后子痫除了产前有头晕目眩、头面及四肢浮肿、高血压、蛋白尿等病史以外,尚有典型的抽搐症状,可与产后血晕相鉴别。

四、急症处理

  中医治病应本着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治疗原则。当产后血晕发生休克时,应首先抗休克,促其复苏,采取下列措施:

1. 立即将产妇置于头低脚高的仰卧体位,同时予以保温。

2.针刺眉心、人中、涌泉等穴,强刺激以促速醒。

3.丽参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静脉推注或点滴,迅速补充血容量以抗休克。

4.结合西医有关产后出血的原因,即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凝血功能障碍等,进行中西医结合抢救。



产后发热

一、定义:产褥期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他症状者。

二、病因病机:1.感染邪毒:正邪交争

   2.外感:营卫不和

  3.血瘀:瘀滞气机

   4.血虚:虚阳外浮

三、诊断

1.病史:妊娠晚期不节房事,或产程不顺(难产、滞产),接生不慎,产创护理不洁;或产后失血过多;或产后不禁房事;或当风感寒;或冒暑受热;或有情志不遂史。

2.临床表现:产褥期内,尤以新产后出现发热为主,表现为持续发热,或突然寒战高热,或发热恶寒,或乍寒乍热,或低热缠绵等症状。若产后24小时之后至10天内出现体温38℃,大多数情况下表示有产褥感染。除发热之外,常伴有恶露异常和小腹疼痛,尤其以恶露异常为辨证要点。

3.检查:

  妇科检查:软产道损伤,局部可见红肿化脓。盆腔呈炎性改变,恶露秽臭。

  辅助检查:血常规检查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宫腔分泌物或血培养可找到致病菌。B超检查见盆腔有液性暗区,提示有炎症或脓肿。产后发热的关键是早期诊断,以排除感染邪毒证,因此证最急最重,常危及生命。

四、急症处理

  感染邪毒所致的产后发热,是产科危急重症,若治疗不当或延误治疗可使病情进一步发展,邪毒内传,热入营血,或热陷心包,甚则发展至热深厥脱危重之候。此时应参照产褥感染,积极进行中西医结合救治。

  1.支持疗法:加强营养,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病情严重者或贫血者,多次少量输血或输血浆。

  2.热入营血:高热不退,心烦汗出,斑疹隐隐,舌红绛,苔黄燥,脉弦细数。治宜解毒清营,凉血养阴。方药用清营汤加味。或用清开灵注射液。

  3.热入心包:高热不退,神昏谵语,甚则昏迷,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而数。治宜凉血托毒,清心开窍。

  4.热深厥脱: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亡阳证候,急当回阳救逆,方用独参汤、生脉散或参附汤。

五、辨证论治

1.感染邪毒证 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加减或解毒活血汤加减。

  若持续高热,小腹疼痛剧烈,拒按,恶露不畅,秽臭如脓,烦渴引饮,大便燥结,舌紫暗,苔黄而燥,脉弦数者,为热毒与瘀血互结胞中。

  治宜清热逐瘀,排脓通腑

  方用大黄牡丹汤加败酱草、红藤、益母草

2.外感证 养血祛风,疏解表邪 荆穗四物汤加防风、苏叶或参苏饮

  若外感风热,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身疼痛、咳嗽痰黄、口干咽痛、微汗或无汗、舌红、苔薄黄、脉细数,治宜辛凉解表、疏风清热。方用银翘散。

  若邪入少阳,症见寒热往来、口苦咽干、默默不欲饮食、脉弦,治宜和解少阳,方选小柴胡汤。

  若产时正值酷暑季节,症见身热多汗、口渴心烦、体倦少气、舌红少津、脉虚数,为外感暑热,气津两伤。治宜清暑益气,养阴生津。方用王氏清暑益气汤。

3.血瘀证 活血化瘀,和营退热 生化汤加丹参、丹皮、益母草或桃红消瘀汤

4.血虚证 补血益气,和营退热 补中益气汤加地骨皮



产后腹痛

一、定义: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小腹疼痛,称为产后腹痛。其中因瘀血引起者,称儿枕痛

二、病因病机:气血两虚,不荣则痛;瘀滞子宫,不通则痛。

三、鉴别诊断

1.产后伤食腹痛 多有伤食史,痛在脘腹,常伴有胃脘满闷,嗳腐吞酸,呕吐腹泻,大便秽臭,舌苔垢腻等,而恶露无异常改变。

2.产褥感染腹痛 小腹疼痛剧烈,持续不减且拒按,伴有发热恶寒或高热寒战,恶露时多时少,色紫暗如败酱,气臭秽。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洪数。

3.产后痢疾 可有产后腹痛窘迫症,里急后重,大便呈赤白脓血样,大便常规检查可见多量红细胞、白细胞。

四、辨证论治

1.气血两虚证 补血益气,缓急止痛 肠宁汤或当归生姜羊肉汤或内补当归建中汤

2.瘀滞子宫证 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生化汤加益母草或散结定疼汤或补血定痛汤

产后身痛

一、定义: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肢体或关节酸楚、疼痛、麻木、重着者,称为产后身痛。又称产后遍身疼痛产后关节痛产后痹证产后痛风,俗称产后风

二、病因病机:主要是产后营血亏虚,经脉失养或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稽留关节、经络所致。常见病因有血虚、风寒、血瘀、肾虚。

三、鉴别诊断

1.痹证 本病外感风寒型与痹证的发病机理相近,临床表现也相类似,二者病位都在肢体关节。但本病只发生在产褥期,与产褥生理有关,痹证则任何时候均可发病。若产后身痛日久不愈,迁延至产褥期后,则不属本病,当属痹证论治。

2.痿证 二者症状表现均在肢体关节。产后身痛以肢体、关节疼痛、重着、屈伸不利为特点,有时亦兼麻木不仁或肿胀,但无瘫痿的表现;痿证则以肢体痿弱不用、肌肉瘦削为特点,肢体关节一般不痛。

四、辨证论治

1.血虚证 养血益气,温经通络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当归、秦艽、丹参、鸡血藤

2.风寒证 养血祛风,散寒除湿 独活寄生汤或趁痛散、防风汤

3.血瘀证 养血活血,化瘀祛湿 身痛逐瘀汤加毛冬青、忍冬藤、益母草、木瓜

4.肾虚证 补肾养血,强腰壮骨 养荣壮肾汤加秦艽、熟地



产后恶露不绝

一、定义:产后血性恶露持续10天以上,仍淋漓不尽者,称产后恶露不绝

2、病因病机:主要病机为冲任为病,气血运行失常。常见病因有气虚、血瘀、血热。

三、鉴别诊断

1.子官黏膜下肌瘤 产后阴道出血淋漓不尽,B超提示宫内无胎盘胎膜残留,或可提示黏膜下肌瘤,HCG阴性。

2.绒毛膜癌 本病25%发生于正常妊娠足月产23个月后,除产后阴道出血淋漓不尽外,可见转移症状,如咯血、阴道紫蓝色结节,可拍胸片,查尿HCGB超、诊刮等辅助诊断。

四、辨证论治

1.气虚证 补气摄血固冲 补中益气汤加艾叶、阿胶、益母草。

2.血瘀证 活血化瘀止血 生化汤加益母草、炒蒲黄。

3.血热证 养阴清热止血 保阴煎加益母草、七叶一枝花、贯众。

  

缺乳

一、定义:产后哺乳期内,产妇乳汁甚少或无乳可下者,称“缺乳”或“产后乳汁不行”。

二、病因病机:主要病机为乳汁生化不足或乳络不畅。常见病因有气血虚弱、肝郁气滞、痰浊阻滞。

三、辨证论治

1.气血虚弱证 补气养血,佐以通乳 通乳丹

2.肝郁气滞证 疏肝解郁,通络下乳 下乳涌泉散

3.痰浊阻滞证 健脾化痰通乳 苍附导痰丸合漏芦散



产后抑郁

一、定义:产妇在分娩后出现情绪低落、精神抑郁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是产褥期精神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西医称之为产褥期抑郁症

二、病因病机:心脾两虚、瘀血内阻、肝郁气结致心神不守。

三、辨证论治

1.心脾两虚证 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归脾汤或养心汤或茯神散

2.瘀血内阻证 活血逐瘀,镇静安神 调经散或芎归泻心汤

3.肝郁气结证 疏肝解郁,镇静安神 逍遥散加夜交藤、合欢皮、磁石、柏子仁



产后小便不通

一、定义:新产后产妇发生排尿闲难,小便点滴而下,甚则闭塞不通,小腹胀急疼痛者,称产后小便不通,又称产后癃闭

二、病因病机:产后小便不通的主要病机是膀胱气化失司所致。若肺脾气虚,肾阳不足,气机阻滞或瘀血阻滞,可导致膀胱气化失常,发为小便不通。常见的病因有气虚、肾虚和血瘀。

三、辨证论治

1.气虚证 补气升清,化气行水 补中益气汤去升麻,加桔梗、茯苓、通草,或用春泽汤

2.肾虚证 温补肾阳,化气行水 济生肾气丸或金匮肾气丸

3.血瘀证 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加味四物汤或小蓟饮子



产后小便淋痛

一、定义:产后出现尿频、尿急、淋沥涩痛等症状,称产后小便淋痛,又称产后淋产后溺淋。 

二、病因病机:主要病机是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常见的病因有湿热蕴结、肾阴亏虚、肝经郁热

三、辨证论治

1.湿热蕴结证 清热利湿通淋 加味五淋散加益母草,或八正散,或分清饮

2.肾阴亏虚证 滋肾养阴通淋 化阴煎或知柏地黄汤

3.肝经郁热证 疏肝清热通淋 沉香散

妇科杂病

一、定义:凡不属于经、带、胎、产疾病范围,而又与妇女解剖、生理特点密切相关的各种妇科疾病,统称为妇科杂病。

二、范围:癥瘕、盆腔炎、不孕症、阴冷、阴痒、阴疮、阴挺、妇人脏躁。

三、病因病机:寒热湿邪、七情内伤、生活因素、体质因素诸多病因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其病机主要是肾、肝、脾功能失常,气血失调,直接或间接影响冲任、胞宫、胞脉、胞络而发生妇科杂病。

四、杂病的治疗:重在整体调补肾、肝、脾功能,调理气血,调治冲任、胞宫,以恢复其生理功能,并注意祛邪。



癥瘕

一、定义:妇人下腹结块,伴有或胀、或痛、或满、或异常出血者,称为癥瘕。癥者有形可征,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瘕者假聚成形,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一般癥属血病,瘕属气病。

二、病因病机:主要是由于机体正气不足风寒湿热之邪内侵,或情志因素、房事所伤、饮食失宜,导致脏腑功能失常,气机阻滞,淤血、痰饮、湿浊等有形之邪凝结不散,结聚下腹胞宫,日月相继,逐渐而成。常见病因有气滞血瘀、痰湿瘀结、湿热瘀阻、肾虚血瘀。

三、鉴别诊断

  首先应与妊娠子宫及尿潴留鉴别;然后识别妇科良性癥瘕所涉主要病种,如卵巢良性肿瘤、子宫肌瘤、盆腔炎性包块、陈旧性宫外孕。

四、辨证论治

1.气滞血瘀证 行气活血,化瘀消癥 香棱丸或大黄蟅虫丸

2.痰湿瘀结证 化痰除湿,活血消癥 苍附导痰丸合桂枝茯苓丸

3.湿热瘀阻证 清热利湿,化瘀消癥 大黄牡丹汤加木通、茯苓

4.肾虚血瘀证 补肾活血,消癥散结 补肾祛瘀方或益肾调经汤

盆腔炎

一、定义:女性内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炎症,称为盆腔炎。可分为急性盆腔炎和慢性盆腔炎。

二、病因病机

1.急性盆腔炎:热毒炽盛;湿热瘀结。

2.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虚血瘀。

三、急慢性盆腔炎的诊断

1.急性盆腔炎的诊断

1)病史:近期有经行、产后、妇产科手术、房室不洁等发病因素。

2)临床表现:呈急性病容,辗转不安,面部潮红,高热不退,小腹部疼痛难忍,赤白带下或恶露量多,甚至如脓血,亦可伴有腹胀、腹泻、尿频、尿急等症状。

3)检查

  妇科检查:小腹部肌紧张,压痛、反跳痛;阴道充血,脓血性分泌物量多;宫颈充血,宫体触压痛拒按,宫体两侧压痛明显,甚至触及包块;盆腔形成脓肿,位置较低者则后穹隆饱满,有波动感。

  辅助检查:血常规检查见白细胞升高,粒细胞更明显。阴道、宫腔分泌物或血培养可见致病菌。后穹隆穿刺可吸出脓液。B超可见盆腔内有炎性渗出液或肿块。

2. 慢性盆腔炎的诊断

1)病史:既往有急性盆腔炎、阴道炎、节育及妇科手术感染史,或不洁性生活史。

2)临床表现:下腹部疼痛,痛连腰骶,可伴有低热起伏,易疲劳,劳则复发,带下增多,月经不调,甚至不孕。

3)检查

  妇科子宫触压痛,活动受限,宫体一侧或两侧附件增厚、压痛,甚至触及炎性肿块。盆腔B超、子宫输卵管造影及腹腔镜检有助于诊断。

四、鉴别诊断

1.急性盆腔炎的鉴别诊断

异位妊娠 输卵管妊娠流产、破裂者,腹腔内出血,临床表现为腹痛、阴道流血,甚至晕厥,与急性盆腔炎相似。盆腔炎者高热,白细胞显著升高。异位妊娠者HCG+)。后穹隆穿刺,异位妊娠者可吸出不凝固的积血,盆腔炎者则为脓液,可资鉴别。

急性阑尾炎 与急性盆腔炎都有身热、腹痛、白细胞升高。盆腔炎痛在下腹部两侧,病位较低,常伴有月经异常;急性阑尾炎多局限于右下腹部,有麦氏点压痛、反跳痛。

卵巢囊肿蒂扭转 常有突然腹痛,逐渐加重,甚至伴有恶心呕吐,一般体温不升高。

2.慢性盆腔炎的鉴别诊断

子宫内膜异位症 以进行性加重的痛经为特征,病程长,与慢性盆腔炎相似。后者的特点是长期慢性疼痛,可有反复急性发作,低热,经行、性交、劳累后疼痛加重。子宫内膜异位症平时不痛,或仅有轻微疼痛不适,经期则腹痛难忍,并呈进行性加重。

卵巢囊肿 慢性盆腔炎形成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者,需与卵巢囊肿者鉴别。前者有盆腔炎病史,肿块成腊肠型,囊壁较薄,周围有粘连,活动受限,卵巢囊肿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周围无粘连,活动自如,常无明显自觉不适,偶于妇科体检中发现。B超可资鉴别。

五、辨证论治

急性盆腔炎

1.热毒炽盛证 清热解毒,利湿排脓 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

2.湿热瘀结证 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仙方活命饮加薏苡仁、冬瓜仁。

慢性盆腔炎

1.湿热瘀结证 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银甲丸或当归芍药散加丹参、毛冬青、忍冬藤、田七片

2.气滞血瘀证 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膈下逐瘀汤

3.寒湿凝滞证 祛寒除湿,活血化瘀 少腹逐瘀汤

3.气虚血瘀证 益气健脾,化瘀散结 理冲汤



不孕症

一、定义:凡婚后未避孕,有正常性生活,同居2年而未受孕者,称为不孕症。从未妊娠者古称全不产”,西医称原发性不孕;有过妊娠而后不孕者,古称“断绪”西医称继发性不孕。

二、病因病机:①肾虚;②肝气郁结;③瘀滞胞宫;④痰湿内阻。

三、不孕症的诊断  

1.询问病史 结婚年龄、丈夫健康状况、性生活情况、月经史、既往史(有无结核、阑尾炎手术、甲状腺病等)、家族史、既往生育史。对继发不孕者尤需问清有无感染病史。

2.体格检查 注意第二性征的发育,内外生殖器的发育,有无畸形、炎症、包块及溢乳等。

3.不孕症特殊检查

卵巢功能检查 了解卵巢有无排卵及黄体功能状态。如BBTB超监测排卵、阴道脱落细胞涂片检查、子宫颈黏液结晶检查、宫内膜活检、女性激素测定等。

输卵管通畅试验 常用输卵管通液术、子宫输卵管碘油(或碘水)造影及B超下输卵管过氧化氢溶液通液术。

免疫因素检查 如抗精子抗体(ASAB)、抗内膜抗体(EMAB)。

子宫腔镜检查 怀疑有宫腔或宫内膜病变时,可做宫腔镜检查或作宫腔粘连分离。

腹腔镜检查 上述检查均未见异常,或输卵管造影有粘连等,可做腹腔镜检查,可发现术前未发现的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等。

排除垂体病变 当怀疑垂体病变时,如催乳素反复升高或伴有乳头溢乳,应作头CTMRI检查,排除垂体病变引起不孕。

四、辨证论治  

1.肾虚证

肾气虚证 补肾益气,温养冲任 毓麟珠(又名调经毓麟丸)

肾阳虚证 温肾暖宫,调补冲任 温胞饮或右归丸

肾阴虚证 滋肾养血,调补冲任 养精种玉汤

2.肝气郁结证 疏肝解郁,理血调经 开郁种玉汤或百灵调肝汤

3.瘀滞胞宫证 逐瘀荡胞,调经助孕 少腹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

4.痰湿内阻证 燥湿化痰,行滞调经 苍附导痰丸



阴痒

一、定义:妇女外阴及阴道瘙痒,甚则痒痛难忍,坐卧不宁,或伴带下增多等,称为阴痒

二、病因病机:肝经湿热;肝肾阴虚。

三、诊断

1.病史 有不良的卫生习惯,带下量多,长期刺激外阴部,或有外阴、阴道炎病史。

2.临床表现 妇人前阴部瘙痒时作,甚则难以忍受,坐卧不宁,亦可波及肛门周围或大腿内侧。

3.检查

 妇科检查 外阴部皮肤粗糙,有抓痕,色素蜕变,甚则皲裂、破溃、黄水淋漓。

 实验室检查 白带镜检正常或可见念珠菌、滴虫等。

四、辨证论治

1.肝经湿热证 清热利湿,杀虫止痒 龙胆泻肝汤或萆薢渗湿汤,外用蛇床子散。

2.肝肾阴虚证 滋阴补肾,清肝止痒 知柏地黄汤加当归、栀子、白鲜皮。

外治法

1.熏洗盆浴:蛇床子30g,百部30g,苦参30g,徐长卿15g,黄柏20g,荆芥(或薄荷)20g(后下)。亦可选用市售洁尔阴、洁身纯等中药制剂。

2.阴道纳药:根据白带检查结果,针对病源选药。



阴疮

一、定义:妇人外阴部结块红肿,或溃烂成疮,黄水淋沥,局部肿痛,甚或溃疡如虫蚀者,称阴疮。又称阴蚀阴蚀疮。本病多见于西医的外阴溃疡前庭大腺脓肿

二、病因病机:主要由热毒炽盛或寒湿凝滞,侵蚀外阴部肌肤所致。  

三、辨证论治

1.热毒证 清热利湿,解毒消疮 龙胆泻肝汤

2.寒湿证 温经散寒,除湿消疮 阳和汤或托里消毒散



阴挺

一、定义:妇人子宫下脱,甚则脱出阴户之外,或阴道壁膨出,统称为阴挺。常合并阴道前壁和后壁膨出。也称阴脱阴菌阴痔产肠不收”“葫芦颓 。本病相类于西医的子宫脱垂、“阴道壁膨出”。

二、病因病机:子宫脱垂与分娩损伤有关。产伤未复,中气不足,或肾气不固,带脉失约,日渐下垂脱出。亦见于长期慢性咳嗽、便秘、年老体衰之体,冲任不固,带脉固摄无力而子宫脱出。常见病因有气虚、肾虚。

三、分度:根据患者平卧,用力屏气时子宫下降的程度,划分为3度:

  度:子宫颈下垂到坐骨棘以下,但不超越阴道口。

轻型:宫颈外口距处女膜缘<4cm

   重型:宫颈已达处女膜缘。

  度:轻型,宫颈脱出阴道口,宫体仍在阴道内;       

     重型,宫颈及部分宫体脱出阴道口。

  度:宫颈及宫体全部脱出至阴道口外。

三、辨证论治

1.气虚证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补中益气汤加金樱子、杜仲、续断。

2.肾虚证 补肾固脱,益气升提 大补元煎加黄芪。

计划生育

避孕

一、工具避孕

1.宫内节育器

 适应证:已婚育龄妇女,愿意选用而无禁忌证者均可放置。

 ②禁忌证:放置节育器前,必须排除妊娠的存在,如已发现妊娠者,应先终止妊娠;生殖器官炎症,如急性盆腔炎、阴道炎、重度宫颈糜烂等;月经紊乱,如近3个月月经过多,月经频发或不规则阴道流血,重度痛经等;生殖器肿瘤、宫颈口过松、重度子宫脱垂等;严重的全身性疾患,如心力衰竭、重度贫血等;严重的出血性疾患。

 ③放置时间:月经干净后37天;人工流产术后,其经过顺利且宫腔在1Ocm以内,无感染或出血倾向者;自然流产转经后;足月产及孕中期引产后3个月或剖宫产术后半年。

 ④节育器的取出与换置

  *取器指征:放置年限已到需更换者;计划再生育;宫内节育器并发症较重,治疗无效者;宫内节育器变形或异位者;要求改用其他避孕措施或节育者;已绝经半年以上,或丧偶、离婚者;有感染化脓、嵌顿等并发症。

  *取器时间:月经干净后37天,或绝经后半年至一年为宜;如因为盆腔肿瘤需取出,则随时可取;带器妊娠者,妊娠终止时同时取出;疑有感染者,术前、术后应给予抗生素治疗。 

  *更换节育器:旧节育器取出后,可立即放置新的,或待下次月经干净后再放置。

2.阴道隔膜 阴道隔膜俗称子宫帽,适于每次性交时使用。

3.阴茎套 亦称避孕套,由男方掌握,适用每次性交时使用。

二、药物避孕

1.适应症:凡身体健康、愿意避孕且月经基本正常的育龄妇女均可使用。

2.禁忌症

 ①严重高血压、糖尿病、肝肾疾病及甲状腺功能亢进者不宜应用;

 ②血栓性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血液病及哺乳期不宜应用;

 子宫肌瘤、恶性肿瘤或乳房内有肿块者不宜应用。



人工流产

负压吸引术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 妊娠6-10周要求终止妊娠而无禁忌证者;妊娠6-10周内因某种疾病而不宜继续妊娠者。

2.禁忌证 生殖器官急性炎症,如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等(治疗后方可手术);

各种疾病的急性期,或严重的全身性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

妊娠剧吐酸中毒尚未纠正者;

④术前相隔4小时两次体温在37.5℃以上者。

3.人工流产并发症的诊断与防治:

1)人流综合征

诊断要点 头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甚至晕厥,心率减慢<60/分,心律不齐,血压下降。多在吸引术中或结束时发生。

处理 轻者平卧休息,待其自然恢复;重者心率<50/分,予阿托品0.5mg静脉注射,并吸氧。

预防 手术轻柔;扩张宫颈缓慢;负压不宜过高;勿反复、过度吸刮;过于紧张者术前予止痛处理。

2)子宫穿孔

诊断要点 无底感,宫腔深度超过应有深度;吸引过程中突感阻力消失或有突破感、无底感;腹痛剧烈,甚至内脏牵拉感;内出血或腹膜刺激征象;吸出物有脂肪、肠管等组织。

预防及治疗 子宫穿孔较小,穿孔后无吸引操作,症状较轻,宫腔内容物已清除干净,无内出血征象则可保守治疗。若上述征象在胚胎未吸出前发生,则应换有经验医师避开穿孔部分完成吸宫术,术后保守治疗,有内出血或内脏损伤征象应及早剖腹探查。

3人流不全

诊断要点 术后阴道持续或问断出血超过10天,或出血量大于月经量,夹有黑血块或烂肉样组织;人流术后腰酸腹痛,有下坠感,常在阵发性腹痛后出血增加;妇检示子宫稍大,较软,宫口松弛;HCG阳性或未降至正常;B超示宫腔内有组织残留。

 预防及治疗 流血不多可用抗生素加中药;流血多应立即清宫,术后用抗生素加缩宫剂;合并大出血、休克应抢救休克,好转后清宫;伴有急性感染可应用大量抗生素,轻轻夹出大块组织,感染控制后清宫;所有宫腔刮出物均送病理检查。

4宫颈或宫颈管内口粘连

 诊断要点 术后闭经或月经过少,伴周期性下腹坠胀、肛门坠胀感;子宫稍大,压痛、宫颈举痛及附件压痛明显,探针探宫腔不顺,进入后流出暗紫色血液;继发不孕或反复流产或早产;子宫碘油造影示宫腔狭窄或充盈缺损或不显影;宫腔镜可观察粘连部分、形态及萎缩内膜面积。

处理 宫颈内口粘连可探针分离后使用宫颈扩张器扩张至78号;宫腔粘连可探针或4号扩张器伸入宫腔摇摆分离;或宫腔镜直视分离,然后置入宫内节育器,口服炔雌酮;分离术后抗生素预防感染,并服中药调经。

预防 避免负压过高;吸管进出宫颈口不带负压;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3天预防感染。

5)人流术后感染

①诊断要点 术后2周内出现下腹疼痛、发热、腰痛、阴道分泌物浑浊等症状;白细胞增高、中性为主;妇检示子宫体稍大而软,压痛,双侧附件增厚或有包块压痛明显。

 治疗 广谱抗生素1周以上。

预防 严格把握适应证;术中无菌操作;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注意外阴卫生,术后禁性交1月。



药物流产

目前药物流产以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腺醇配伍为最佳方案。

1.适应证 正常宫内妊娠孕7周以内,自愿要求药物终止妊娠的健康妇女;

   高危人流对象;

   对手术流产有恐惧心理者;

剖宫产术后半年内,哺乳期。

2.禁忌证 

肾上腺疾病或与内分泌有关的肿瘤、糖尿病、肝肾功能异常、血液病或血栓性疾病患者;

 心血管系统疾病、青光眼、胃肠功能紊乱、哮喘、高血压及贫血患者;

 过敏体质者;

带器妊娠或疑宫外孕者;

 妊娠剧吐;

生殖器官急性炎症;

 ⑦长期服用利福平、异烟肼、抗抑郁药、西咪替丁、前列腺素抑制剂、巴比妥类药物者;

 ⑧距医疗单位较远而不能及时就诊者。



经腹输卵管结扎术

1.适应证 自愿接受绝育手术而无禁忌证者;患有严重全身疾病不宜生育者。

2.禁忌证 ①全身性急性感染性疾病、急慢性盆腔感染,腹壁皮肤感染等;

全身情况不良,不能耐受手术者;

严重的神经官能症者或对绝育手术有顾虑者;

24小时内有两次间隔4小时的体温在37.5℃或以上者。

女性生殖功能的调节

一、卵巢的功能及周期性变化

1.卵巢的功能:卵巢为女性的性腺,其主要功能为产生成熟卵子并排卵、产生女性激素和多肽激素等局部调节因子,这两种功能分别称为生殖功能和内分泌功能。

2.卵巢的周期性变化

1)卵泡的发育及成熟 新生儿出生时卵巢内可约有10万~50万个卵细胞。在妇女一生中,能发育至成熟而排卵的卵细胞约有400500个。成熟卵泡直径约为1823mm左右。

2)排卵 排卵一般发生在28天的月经周期中间,或下次月经前14天左右。卵子可由两侧卵巢轮流排出,也可由一侧卵巢连续排出。

3)黄体的形成与退化 排卵后的78天(相当于月经周期22天左右),黄体发育达最盛期,直径约12mm,色黄,突出于卵巢表面。若卵子受精,则黄体继续发育为妊娠黄体,到妊娠10周后开始退化,由胎盘逐渐取代其功能。若卵子未受精,黄体于排卵后910天(即月经周期第2425天)开始萎缩,黄色消退,细胞变性,性激素的分泌量也减退,约至周期的28天子宫内膜不能维持而脱落,形成月经来潮。

二、卵巢分泌的激素及其功能

  卵巢主要产生雌激素、孕激素和少量的雄激素。

1.雌激素的生理作用

 能促进卵泡的发育。

 能促使子宫发育,子宫内膜增生,肌层增厚;能增加子宫平滑肌对催产素的敏感性和收缩力;能使子宫颈管黏液分泌量增多,质变稀薄,易拉成丝状,以利精子通过。

 能促进输卵管发育,并加强输卵管节律性收缩,有利于孕卵的输送。

 使阴道上皮细胞增生和角化,细胞内糖原增多,保持阴道呈弱酸性。

 促进乳腺腺管细胞增生,乳头、乳晕着色,乳房组织中脂肪积聚,通过对催乳素分泌的抑制而抑制乳汁分泌。

 对丘脑下部和垂体的反馈调节,有抑制性负反馈,也有促进性正反馈作用,即抑制脑垂体促卵泡素的分泌,促进脑垂体产生黄体生成素,因而间接对卵巢功能产生凋节作用。

 ⑦促进水与钠的潴留。

 ⑧促进骨中钙的沉积,青春期后加速骨骺闭合。

2.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使子宫内膜由增生期转变为分泌期,降低子宫肌肉的兴奋性,以利孕卵植入和胚胎发育。

 抑制子宫颈内膜的黏液分泌,并使之黏稠。

 抑制输卵管蠕动。

 使阴道上皮细胞脱落、糖原沉积和阴道乳酸杆菌减少,酸性降低。

 促进乳腺腺泡发育,大剂量孕激素对乳汁的分泌有一定抑制作用。

 对正常的妇女有使体温轻度升高的作用,排卵后基础体温可上升0.3℃~0.5℃。

 ⑦对丘脑下部和脑垂体仅有抑制性的负反馈作用,因而抑制脑垂体前叶黄体生成素和促卵泡素的释放。

⑧促进水钠排泄

3.雄激素

  妇女体内雄激素主要来源于肾上腺皮质,卵泡外膜细胞和卵巢间质细胞可以产生极少量雄激素。雄激素可促使阴毛、腋毛的生长,促进蛋白合成,促进肌肉生长和骨骼的发育,有促进红细胞生成的作用,提高性欲。大量雄激素与雌激素有拮抗的作用。

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在一个月经周期内,其组织学变化可分为以下三期:

1.增生期 (卵泡期

  行经时功能层子宫内膜剥脱,随月经血排出,仅留下基底层。在雌激素影响下,内膜很快修复,逐渐生长变厚,细胞增生。增生期又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增生早期:约在月经周期的57日,此期内膜较薄,约12mm

 增生中期:约在月经周期的第810日,此期特征是间质水肿明显,腺体数增多、增长,呈弯曲形;腺上皮细胞表现增生活跃,细胞呈柱状,且有分裂相。

 增生晚期:约在月经周期的第1114日,此期内膜增厚至35mm,表面高低不平,略呈波浪形。组织内水肿明显,小动脉增生。

2.分泌期 (黄体期)

  为月经周期的后半期。排卵后,卵巢内形成黄体,分泌雌激素与孕激素,能使子宫内膜继续增厚,腺体增大。分泌期也分早、中、晚三期。

 分泌早期:约在月经周期的第1519日。

 分泌中期:约在月经周期的第2023日。

 分泌晚期:约在月经周期的第2428日。此期为月经来潮前期。子宫内膜厚达10mm,并呈海绵状。

3.月经期

  在月经周期的第14日。体内雌激素水平更低,已无孕激素存在。内膜中血循环障碍加剧,组织变性、坏死加重,出血较多,可直接来自毛细血管和小动脉的破裂,或间接来自破裂后所形成的血肿,也有部分来自血管壁的渗出及组织剥脱时静脉出血。变性、坏死的内膜与血液相混而排出,形成月经血。



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轴的相互关系

1.反馈作用

  女性的性周期是以月经的周期性变化为标志,而月经周期的调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主要环节在于下丘脑下部-垂体-卵巢三者之间协调作用,称为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A),又称女性性腺轴。

2.调节功能

  循环中雌激素当低于200pgml时对垂体FSH的分泌起抑制作用(负反馈)。因此,在卵泡期,随卵泡发育,由于卵巢分泌雌激素的增加,垂体释放FSH受抑制,使循环中FSH下降。当卵泡发育接近成熟,卵泡分泌雌激素使循环中雌激素达到高峰,循环中雌激素浓度达到或高于200pgml时,即刺激下丘脑GnRH和垂体LHFSH大量释放(正反馈),形成循环中的LHFSH排卵峰。成熟卵泡在LHFSH排卵峰的作用下排卵,继后黄体形成,卵巢不仅分泌雌激素,还分泌孕酮。

妇产科特殊检查与常用诊断技术

一、妇科检查

1.双合诊 是盆腔检查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方法。用以检查子宫位置、大小、质地、活动度以及有无压痛;了解宫旁、附件等有无增厚,包块位置、大小、质地、形状以及压痛。

 方法:检查者一手戴手套,食、中两指或食指伸入阴道内,了解阴道宫颈情况;随后将阴道内两指放在子宫后方,并上抬,同时另一手在腹部配合检查子宫的情况,当两指移至阴道侧穹窿,腹部的手移向相应的一侧,则检查附件情况。

2.三合诊 经阴道、直肠、腹部联合检查称为三合诊。了解后位子宫大小、子宫后壁、子宫直肠陷凹骶骨韧带及骨盆腔后部病变。凡疑有生殖器结核、恶性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炎性包块等,三合诊尤显重要。

 方法:检查者一手戴手套,将食指伸入阴道内,中指伸入直肠,了解子宫或附件与直肠的关系,及直肠的情况。

二、妇科特殊诊断技术

1.基础体温测定

定义:基础体温(BBT)是指机体处于静息状态下的体温。

 临床应用:检查不孕原因,指导避孕和受孕,协助诊断妊娠,协助诊断月经失调。

  基础体温测定

2.阴道脱落细胞检查

 ①应用:了解体内性激素水平,可用于闭经、功血诊断。

 ②涂片种类及标本采集 阴道涂片:了解卵巢功能。

   宫颈刮片(防癌涂片):早期发现宫颈癌。

3.宫颈黏液检查

1宫颈黏液结晶检查

  ①宫颈黏液结晶的分类与周期变化

  型:典型羊齿状结晶,主梗直而粗硬,分支密而长。

  型:类似型,但主梗弯曲较软,分支少而短,似树枝着雪后的形态。

  型:不典型结晶,其特点为树枝形象较模糊,分支少而稀疏,呈离散状态。

  型:主要为椭圆体或梭形物体,顺同一方向排列成行,比白细胞长23倍,但稍窄,透光度大。

 ②临床应用:预测排卵期,籍以指导避孕与受孕。

2宫颈黏液拉丝试验:与宫颈黏液结晶检查结合,作为了解卵巢功能的简便方法。

4.常用女性内分泌素测定

1垂体促性腺激素测定 包括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激素(LH)。

  闭经患者测定垂体促性腺激素有助于鉴别垂体性闭经和卵巢性闭经。前者垂体促性腺激素水平低,后者垂体促性腺激素升高。

2垂体泌乳素(PRL)测定 垂体肿瘤、下丘脑疾病、颅咽管瘤等,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低下、闭经-溢乳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早衰、黄体功能欠佳,药物作用如氯丙嗪、避孕药、雌激素、利血平等,神经精神刺激,长期哺乳等,均可引起PRL增高。

3雌二醇(E2)测定 临床主要用于:

 监测卵巢功能;判断闭经原因;诊断无排卵;

监测卵泡发育 使用药物诱导排卵时,测定血E2作为监测卵泡发育、成熟的指标之一,用于指导HCG用药及确定取卵时间。

 ⑤诊断女性性早熟 临床多以8岁以前出现第二性征发育诊断性早熟,血E2水平升高,>275pmo1L为诊断性早熟的激素的指标之一。

4孕酮(P)测定 临床应用主要作为排卵的标准之一,血P达到16nmo1L以上,提示有排卵。

5睾酮(T)测定

  卵巢男性化肿瘤,血T明显增高;用于鉴别两性畸形;评价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效果。

此外,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测定,对妊娠及相关疾病的诊断和监测亦很常用。

5.活体组织检查

1外阴活组织检查 适应证:确定外阴白色病变的类型及排除恶性病变;外阴部赘生物或久治不愈的溃疡需明确诊断及排除恶性病变。

2宫颈活组织检查 适应证:宫颈溃疡或有赘生物需明确诊断者;宫颈细胞学检查巴氏分级级以上者;有宫颈接触性出血或可疑宫颈癌者;宫颈特异性炎症。

6.诊断性刮宫术

1适应证 子宫异常出血,需排除或证实子宫内膜癌、宫颈管癌者。

   月经失调需了解子宫内膜变化及其对性激素的反应者。

   不孕症,了解有无排卵。

   疑有子宫内膜结核者。

   因宫腔残留组织或子宫内膜脱落不全导致长时间多量出血者。

2禁忌证 急性或亚急性生殖道炎症。

   疑有妊娠要求继续妊娠者。

   急性或严重的全身性疾病。

    手术前体温大于37.5℃者。

3注意事项

  不孕症或功血者,应在月经前或月经来潮12小时内诊刮,以判断有无排卵或黄体功能不良。

  术前查清子宫位置及大小,术中注意无菌操作,轻柔操作,切忌反复刮宫。

  双子宫、双角子宫或纵隔子宫,应将两处宫内膜全部刮除。

  术前有阴道出血者,术前术后应予预防感染治疗。

  术后两周内禁止性生活、盆浴。

7.后穹隆穿刺

适应证 明确子宫直肠凹陷积液性质;

   明确贴近阴道后穹隆的肿块性质。

8.输卵管通畅检查

1输卵管通液术 有手感通液术、B超下通液术、腹腔镜下通液术、治疗性通液术4种方法。

2子宫输卵管造影术

适应证 ①不孕症 经输卵管通液术检查,显示输卵管不通或通而不畅者;输卵管整复或粘堵手术后,观察手术效果。

  习惯性流产 检查有无宫颈内口松弛或子宫畸形。

  确定生殖器畸形的类别。

禁忌证 ①急性或亚急性生殖道炎症;

  严重的全身性疾病;

  产后、流产后、刮宫术后6周内;

  停经不能排除妊娠者;

  过敏性体质或碘过敏者。

9.超声检查 常用的方法有B型显像法、多普勒超声法两种。其中最广泛使用的是B型超声经腹壁及经阴道探查法。其临床应用主要有:

  鉴别增大的子宫;

  鉴别胎儿存活或死亡;

  胎儿头径测量;

  探测多胎妊娠;

  探测胎儿畸形;

  胎盘定位;

  ⑦探测羊水量;

  ⑧探查宫内节育器;

  ⑨盆、腹腔包块的定位和(或)定性。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69e7646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a3.html

《中医妇科学重点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