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发布时间:2018-07-02 02:12:3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近年来,众多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远远低于同年龄阶段的其他群体,在总体上,大学生有20%30%左右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约占总体的10%左右。大学时期是一个人生理和心理发展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又是一个人发展进程中从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重要阶段。现代大学生所面对的时代到处充满了激烈竞争和挑战这些都特别容易使得他们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所以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主要障碍之一。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既有个体自身的心理素质,也有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就大学生的具体现状而,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一下四个方面: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体心理因素

一、社会因素

1.社会元素多元化

首先从大环境来讲,当代中国发展速度令世界惊叹,中西文化的冲突、世界各种元素的混合、各种思想的涌入,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心理、行为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大学生是社会中最活跃、最敏感的知识者,他们往往最敏锐地感受到这种变化的冲击。但是又由于大学生的心理正处于真正成长与成熟的阶段,所以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加之从小受到的传统文化教育日渐减少,而对新的价值体系并没有完全建立,所以很容易就产生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非理性思想和行为,这些无孔不入地侵蚀着求知欲强烈而辨别力尚弱的青年大学生。面对传统观念和现代观念的差异,正面思想教育和世俗流行观点的分歧,他们常常感到难以适应,陷入压抑、不安、不知所措的心理状态。

2.就业工作竞争化

的世纪是人才的世纪。早在上个世纪,人们就发现到这点。但是,随着高校数目的扩增,高校学生的扩招,人才也不是一个稀缺的群体,这带来的就是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国自上世纪末改革开放以来,好多机制并没有得到完善,社会上偶尔会出现一些不公平、不和谐的局面,这都对大学生产生了较深的影响。刚踏入社会,对初出茅庐、自名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来讲,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加之我国许多机构单位正在进行人事制度改革,生产自动化、机械化,社会的下岗失业人数逐年增多,社会向大学生们提出了日益苛刻的用人标准,人才市场的不规范更深刻地刺激着他们的心理,他们既希望参与竞争又担心失利,既希望手中握有更多的机会,又担心失去原有的保障,无形中增加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是敏感的大学生,这种压力感和紧迫感就越明显,以致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未进入社会之前就感到紧张、恐惧,从而导致心理失衡。

二、学校因素

1.生活环境改变

离开了父母,远离了熟悉的家,来到了陌生的学校,面对众多的同学,生活完全改变了。告别了独立自在的生活,正在前方的是集体谦让的日子。吃饭靠集体食堂,衣食住行、经济开支、待人接物等都要靠自己处理,大学的饮食习惯、气候条件、语言习惯、作息制度、卫生习惯等都有可能与自己原有的情况差别很大。这些都使大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感到不习惯、很陌生,对他们的环境适应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加之中国中小学应试教育制度以及家庭娇生惯养,这些都让大学生在之前缺失了独自生活的能力。如果不能尽快适应这种环境,这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来讲无疑是很大的影响。

2. 学习环境压力

大学生,尤其是一些重点院校的大学生是同龄人中的幸运儿,是来自各地的佼佼者,他们走过了颇为辉煌的中学时代,不少同学不仅是学习上的尖子,还担任过学生干部,获得过许多荣誉,大都具有自信、好强等心理特点,他们携带着家长、亲友、老师的赞许走进了高等学府。孰知入学后发现山外有山、强中有强,部分同学失去了在中学时的学习优势,自卑之情油然而生。而大学中竞争的内容还不仅仅局限于学习成绩,眼界学识,文体特长,社交能力、组织才干等都成了比较内容,一些同学产生了被同学超过的危机感和落在后面的紧迫感,还有的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从理想化的自尊一下子跌落到盲目的极端自卑,在心理上不容纳自己,产生焦虑心理。

三、家庭因素

1.家庭教育方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一点不假。父母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人格特征和心理素质。首先,家庭教育态度、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性格特征。民主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子女形成开朗、大方、善于思考问题等良好性格,专制或过分严格会使子女形成谨小慎微、孤僻退缩、缺乏自信等不良个性;父母对孩子缺乏认可和关爱,孩子就会产生孤独无助甚至反社会心理;过分地溺爱子女、过分地保护则容易使子女缺乏独立性、适应性和自我意识;其次,家庭中父母之间、亲子之间关系是否和谐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

2. 父母期望值过高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思想,体现了父母的艰辛,但是这也无形之中给大学生们施以压力。为了子女的升学,许多父母都煞费苦心,不惜一切代价,特别是贫困家庭,父母节衣缩食,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他们的子女身上,这样一种来自父母的强烈期望,一方面可以成为大学生们勤奋学习的动力,但另一方面也可能适得其反,这些家庭的子女在心理上背负着更大的责任。学业有成是他们给父母的最好回报,于是父母的期望成为大学生难以承受的心理负担。

四、个性心理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个体的人格特征

人格又称个性,指人在各种心理过程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是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和特征。人格特点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学生个性已日趋成熟,但是部分同学的个性特征中存在着不良方面,如怯懦、自卑、孤僻、狭隘、冲动、易偏激、以自我为中心等。在一些研究和咨询中发现,不少心理障碍的类型都与人格缺陷有着特异性的联系。如偏执性人格障碍导致固执、多疑、难与同学相处;强迫性人格障碍具体表现为过分的自我束缚、自我怀疑,常常紧张、苦恼和焦虑。许多神经症都有着特定的人格特征为其发病基础。

2.自身价值观念的影响

心理学认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的心理健康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大学生追求一种能够充分实现自我价值,即发挥自己才干,使自己获得诸方面满足的生活,这不仅是可以理解的,而且社会应为之提供有利的环境与条件。重要的是,应该认识到,真正可贵的个人价值是与社会责任相联系、相统一的。没有责任的个人价值是流于虚幻的“价值”。而不少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一心只为自己打算,丝毫不考虑他人和社会,这样,不仅难有良好有人际关系,而且个人愿望不满足的痛苦经常困扰着他,焦虑不安会经常与之为伴,尤其是遇到挫折或达不到预期的结果,就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陷入自我利益的漩涡中,难以达到健康稳定的心理平衡状态。

3.认知方式的影响

每个人生活在世界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挫折。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正确的认知压力、选择有效的应对方式。同样的环境,同样的挫折,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认知方式、有着不同的承受能力,结果也就截然不同。以辩证的思维认知方式看待问题,可以增强个体的人心理承受能力,使人平静地看待成败、正确地面对挫折,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而大学生由于阅历浅,社会经验不足,独立生活经验不够,对社会、对自己常常缺乏正确的全面认识,不能客观辩证地看待问题,采取孤立、不变、僵死地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把失败和挫折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结果,把不愉快的经历、暂时克服不了的困难凝固化。这种认知方式,常常使人产生偏见、形成偏执。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5fd838302d276a200292ed5.html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