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八艳(一)

发布时间:2018-08-12 08:34:3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秦淮八艳(一)

大型浮雕《秦淮流韵》之秦淮八艳(吴为山) 说美人和说英雄不一样。英雄容易说,却没人说得清秦淮八艳究竟如何美丽。形容一个女子如何漂亮。无非

国色天香,沉鱼落雁,可是人们偏偏记住了秦淮八艳这几位。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历史上的秦淮河总是飘荡着这种伤感的情调,声音不绝于耳。还有一种

声音,就是在繁华的十里秦淮河上,许多人大把大把地砸银子,图的是醉生梦死。两种声音汇合在一起,于是

有了秦淮八艳,有了李香君和柳如是,有了董小宛和寇白门,她们艳绝风尘,风骨崚嶒,虽然沦落风尘,却比男

子汉大丈夫更爱国,人们不愿意,也无法忘掉这些风姿约绰,倾国倾城的名妓,并在诗文中一再提及,表达一种

赞叹有加、哀伤无限的不了情。 长期以来,史学家、诗词书画爱好者对秦淮八艳作了很多研究。“八艳”的故事

能流传不衰,为人们所传议,乃因“八艳”不是普通艺伎,其传奇具有民族气节,方能引起人们对她们的研究。

清初文人孔尚任政事之余,访谈江东父老,经过磨砺,写出传世戏剧《桃花扇》。清末,梁启超为《桃花扇》作

注,民国大史学家陈寅恪用了大量时间,研究编写《柳如是别传》。

风流不忘爱国,这是秦淮河桨声灯影中的缩影。说起来也真可悲,中国文化人有时候真没出息,由明到清

改朝换代的动荡时期,汉族士大夫没能耐复国,武不能收复失地,文不敢针砭时弊,结果只有一头砸进秦淮河的

脂粉堆,在美人圈里打滚,在琴棋诗画里度光阴。有这样的中国人,国家不亡才怪。

秦淮河畔的名媛美妓比比皆是,可谓“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分影照婵娟”。但最著名的当是明末清初的秦

淮八艳,她们是青楼中卓尔不群的女子,不仅秀外慧中,且多才多艺,诗画琴棋兼备。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们关心

政治,爱憎分明,颇有民族气节。

马湘兰

马湘兰,生活在明代的中晚期,祖籍湖南,工诗书,以画兰闻名于世。常在画中题名“湘兰子”,为人仗义,侠骨柔情。她与江南才子王稚登保持着三十年的爱慕之情,由于种种原因,两人长达半生的情缘终未结成正

果。湘兰终身遗恨,从此不嫁,在秦淮购地建造了“幽兰馆”,57岁病逝。

在秦淮八艳之中,马湘兰只有过一段柏拉图式的爱情史。她得以进入秦淮八艳,不是因为“艳”,因为论容

貌,她肯定不如同代八艳中的其他7位。主要还是因为她的文艺才华出类拔萃。日本东京博物馆中,收藏着一幅

中国明代的《墨兰图》,此画正是明神宗时期名妓马湘兰所作,被日本人视为珍宝。《墨兰图》上题了这样一首

诗:何处风来气似兰,帘前小立耐春寒。囊空难向街头买,自写幽香纸上看。偶然拈笔写幽姿,付与何人解护

持?一到移根须自惜,出山难比在山时。

马湘兰的绘画造诣很高,当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接连三次为《马湘兰画兰长卷》题诗,共72句,记载在

曹寅的《栋亭集》里。她的兰花长卷被故宫博物院作为图画精品入藏。

马湘兰绘画作品

李香君

李香君,娇小玲珑,时人誉之“香扇坠”,自幼卖入青楼,住秦淮河畔媚香楼。她与河南才子侯方域相恋,遭奸人陷害以死抗争,鲜血溅上侯方域所赠之扇,画家杨龙友点染成桃花一枝。后戏剧家孔尚任写成《桃花

扇传奇》一剧,流传数百年。

汉白玉李香君执扇倚石雕像

明崇祯十二年,当时人称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来金陵与李香君相识,两人相见恨晚,互相爱慕,李请侯赋

诗,自己唱曲子陪他,朝夕相处。后来,阉党阮大铖威胁侯方域,侯只得逃走去投奔抗清的将领史可法。临别时

李香君送侯到桃叶渡,唱《琵琶记》赠别,表示坚决等着他。崇祯十七年,李闯王破北京,朱由检自缢于煤山,

福王即位金陵,是为南明弘光朝。督抚田仰送金三百镒,想见香君,香君没有应允,田派人去抢她,她自杀未

死。血溅在侯方域送给她的扇子上,侯的朋友杨友龙蘸着血画成一枝桃花,后来李将扇子寄给侯方域,侯十分感

动,写成《李姬传》,孔尚任根据此事写成《桃花扇》,成为传诵千古的传奇。后来,李香君常在栖霞山葆贞观

附近的桃花涧浣纱,死后就葬在葆贞观附近,现墓冢已修葺恢复,为栖霞山一著名景点。

关于李香君的结局,也有其他说法,但不管到底有多少个结局,总是悲悯的,凄凉的,然她确实是忠烈的,

贞洁的。

歌散雕梁玉委尘,夕阳芳草吊江滨。伤心扇上桃花色,犹是秦淮旧日春。桃根桃叶怨飘零,商女琵琶不忍

听。寂寞秦淮春去尽,曲终空见数峰青。

——写李香君小影并题

溥儒

秦淮河上 李香君的故居《媚香楼》

“秦淮烟月板桥春,宿粉残脂腻水流。翠黛红裙貌无双,新筑红楼唤媚香......”这是清代袁枚女高足孙云风所

作的《媚香楼歌》长篇,囊括了李香君一生与情觞,使媚香楼名声愈响。

何谓媚香楼?这是当时名士杨友龙根据《左传》中“兰有国香,人服媚之”而题名。

“白骨青灰长艾萧,桃花扇底送南朝。”当年春灯燕子、玉树后庭的节拍在古城早已消逝,只留下点遗迹。民国十二三年,曾发现媚香楼界石,方知其楼临近原钞库街。当年戏曲理论家和教育家吴梅携高足卢冀野来此寻觅访古,作《高阳台.访媚香楼》词曰:“乱石荒街,寒流古渡,美人庭院寻常。灯火笙箫,都归雪苑文章。丛兰画壁知难问,问莺花可识兴亡......南朝气节东京并,王侯第宅荆棘,甚青楼寸土犹香。费沉吟、纨扇新词点缀荒场。”情溢词间,读来令人神往。

如今,原钞库街38号河厅河房,已新建“李香君故居媚香楼”,由三进楼房组成。

《桃花扇》 夹道朱楼一径斜,王孙初御富平车。青溪尽是辛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

——侯方域

孔尚任的《桃花扇》是一部历史和艺术结合的优秀传奇作品,它以复社党领袖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悲

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为主要线索,借儿女情寓沧桑感,在儿女浓情的哀怨诗篇里,交织着那动荡年代的历史风云。

以桃花扇发嬉笑怒骂,以桃花扇诛乱臣贼子,以桃花扇正世道人心!堪为“扇底兴亡,生花妙笔”。

董小宛

董小宛,本名董白,字小宛。又字青莲,秦淮八艳之一,才艺一时之冠,为南京礼部教坊的官方歌妓。她

的名与号与诗仙李白相同,是因仰慕李白而起。董小宛芳华绝代,曾在秦淮花冠大赛中摘得花魁。吴伟业有诗佐

证:“细毂春郊斗画裙,卷帘都道不如君。白门移得丝丝柳,黄海归来步步云”。我们从诗中可领略到董小宛艳丽的姿容和天仙般的气质。她不但仪容清秀且气质绝佳,才艺双全,是秦淮乐谱中的奇女子,董小宛才思敏捷,通诗达词,精琴善画,擅长演唱昆曲和刺绣,还精于烹饪食谱茶经和善作糖点,现在扬州名点灌香董糖、巻酥董糖都是当地的名特产。

董小宛后嫁“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襄(冒辟疆)为妾。清兵南下,冒襄举家南迁,董小宛历尽艰辛,护卫冒襄,待病好转,天下已由明变清,二人返回故乡,不为官而隐居。对待这段生活,小宛有诗云:“病眼看花愁已深,幽窗独坐抚瑶琴。黄鹂也似知人意,柳处时时弄好音。”

冒辟疆是复社的重要人物,青年才俊,风流倜傥,曾与陈圆圆有过交往和婚约,结识与错过都在阴差阳错之

间。冒、董之间的交往,由于董小宛的真诚与执着,俘获了爱情,终成正果。婚后,董小宛对冒辟疆倍加体贴,

一心相随,虽历经各种变故,但不改初衷,直至去世。董小宛去世时年仅27岁。冒辟疆曾作《影梅庵忆》以纪念

董小宛。

《孤山感逝图》

这幅梅花名作《孤山感逝图》是董小宛传世画作中最可靠的一幅,画上有董小宛的题诗:“孤山回首已无

家,不做人间解语花。处士美人同一哭,悔将冰雪误生涯。”鉴定中发现,这幅画作董小宛的字迹与辽宁博物馆

收藏的董小宛小楷扇面上的字迹一样。此画一直藏于泰州宫氏家,至晚晴由其裔宫本昂收藏;后售给创办上海文

明书局的书画鉴藏家廉泉先生,再被冯玉祥的部下孟宪章收藏。画面上共有民国期间七位大收藏家的收藏印章,

堪称流传有序。上海的崇源公司从一位海外收藏家手中将《孤山感逝图》征集到,拍卖估价为38万元至45万元。

柳如是

柳如是,幼即聪慧好学,才气过人,年青时爱着男装,与爱国文士交往,21岁时嫁给文坛领袖钱谦益,

钱氏娶柳后,为她盖了壮观华丽的绛云楼和红豆馆,这绛云馆曾在红楼梦里出现过,是宝玉怡红院的别称绛云

轩,由此佐证秦淮八艳对曹雪芹的影响。清军南下时,柳如是劝丈夫与其一起投水为国殉节,钱沉思无语,最后

走下水池试了一下水,说:“水太冷,不能下。”柳氏奋身欲沉池水中,却给钱氏拽住了。后来,柳如是又变卖

自己的金银财宝,资助抗清斗争。柳如是的诗篇、尺牍颇富风采,就文学和艺术才华,她可称为秦淮八艳之首。

近代著名学者陈寅洛读了她留下的《湖上草》等文稿后,亦有“瞠目结舌”之感,曰:“绝世之才,伤心之

语。”

柳如是的这幅画像曾经被影印在陈寅烙先生遗作《柳如是别传》中,只是其真迹辗转流传,踪影难觅,陈寅

烙本人也未能得见。如今画像已真迹重现世间,让人颇为感慨,因为那是一种对历史的断想,和对我们在时间中

经失去了的某些特质的追思。读辛弃疾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受到触动,这是柳如是名字的

由来。这个聪慧的女子沦落风尘,才华横溢、魄力其伟,被推为“秦淮八艳”之首。柳如是自由挥洒自己的生命

气场,她为人放达,追求一种独立的精神。她的画像和有关她本人的种种故事其实已经超越史料成为传奇,寄托

着今天的人们无法兑现的情怀。

清代程庭鹭摹绘的柳如是画像

金明池. 咏寒柳

有怅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更吹起,

霜条孤影,还记得,旧时飞絮。况晚来,

烟浪斜阳,见行客,特地瘦腰如舞。总一种凄凉,

十分憔悴,尚有燕台佳句。春日酿成秋日雨。念畴昔风流,

暗伤如许。纵饶有,绕堤画舸,冷落尽,

水云犹故。忆从前,一点东风,几隔着重帘,

眉儿愁苦。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

——柳如是

《柳如是别传》是陈寅烙先生的压卷之作。洋洋80万字,用了十年的时间,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老人而言,

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正是陈先生在卧榻沉思中追寻那种他唯恐失落的民族精神,自觉地承担起华夏文化的托

命,绝不是发泄愤懑情怀之作。他曾有诗曰“欲将心事寄闲言”,作为自己的一部“心史”之作,《柳如是别

传》其实是在“事变”中写“事变”,把身世与历史感揉成一团,浓缩着陈先生的人生哲学。从根本上说,在这

部“怒骂嬉笑”的书中,带有哲理性的头等大事。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4bbaf26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12.html

《秦淮八艳(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