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能源供给安全综合评价及障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8-10-24 06:56:4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区域能源供给安全综合评价及障碍因素分析
作者:薛静静 史军 王娜
来源:《阅江学刊》2017年第04

        摘要:构建区域能源供给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依据客观值运用熵值法赋予指标权重值,确定评价标准值,运用集对分析和障碍度方法对20052010年中国各省能源供给安全水平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和分析。中国区域能源供给安全状况不理想,省域差异明显,仅有极少数省份能源供给安全等级较高。人均能源生产量、区域能源产量占中国总产量的比例、自给率和科研经费所占比例是中国区域能源供给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且生产多元化指数的重要性明显上升。各省区市应从自身资源基础和实际出发,推动能源技术进步,开发潜在能源,推动能源供应多样化,加强能源储备建设。

        关键词:能源供给安全;集对分析;能源荒;能源储备

        中图分类号:X24F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分类号:1674-7089201704-0057-08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能源安全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使能源的可持续供应越来越困难,能源安全面临诸多问题。传统意义上的能源安全,主要是从国家尺度上进行研究,区域能源安全涉及较少。近年来,区域能源安全问题日趋严重,例如我国夏季、秋末冬初常常爆发严重的煤油气电荒。自主能源技术创新较少,能源安全管理机制欠缺,种种原因加剧了区域依赖外部能源的局面,同时也是导致煤油气电荒频发的重要原因。区域之间既面临着一些共性的能源安全问题,也存在很大的区域差异,如能源生产大省和能源消费大省亟需解决的能源安全问题就有所不同,因此,要对不同区域的能源供给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理性认识,以此为前提,不断提升区域能源供给安全水平,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目前,较多学者对国家能源安全进行了研究,相关的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但是,学界对中国区域能源供给安全评价的研究尚较为薄弱。刘立涛等按能源可持续利用情况把中国划分为五大区,并分别定位了各区域的能源功能,即能源强不可持续区、能源不可持续区、能源弱可持续区、能源可持续区与能源强可持续区。 刘立涛、沈镭:《中国能源分区情景分析及可持续发展功能定位》,《自然资源学报》,2011年第9期,第1484-1495页。刘立涛等构建了供应稳定性与使用安全性能源安全评价模型,借助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了中国区域能源安全的时空演进特征。刘立涛、沈镭、高天明等:《中国能源安全评价及时空演进特征》,《地理学报》,2012年第12期,第1634-1644页。 丁毓良研究认为:我国区域能源安全水平最高的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居中,西部地区最低;东北地区能源安全与城市化的协调性最高,其次为东部和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协调性最差。丁毓良:《中国能源安全区域差异及其与城市化的协调性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第42-47页。 沈镭等从区域能源安全的复杂性入手,运用复杂科学理论,阐述了区域能源安全系统的复杂性特征,运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和模型,提出了基于人地关系的区域能源安全复杂性框架模型,进行分省(区)能源安全评价。沈镭、刘立涛、张艳:《区域能源安全复杂性的理论分析框架与实证研究》,《中国能源》,2010年第11期,第30-36页。 苏飞等界定了能源安全供给脆弱性的概念,运用因子分析法定量评价了中国各省区市十五时期的能源安全供给脆弱性。苏飞、张平宇:《基于集对分析的大庆市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地理学报》,2010年第4期,第454-464页。 刘立涛等选取广东作为能源输入区代表,陕西作为能源输出区代表,对1995—2008年两省的能源安全展开实证分析。刘立涛、沈镭、张艳:《中国区域能源安全的差异性分析——以广东省和陕西省为例》,《资源科学》,2011年第12期,第2386-2393页。 张艳等采用情景分析法和IPAT方程,对中长期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能源供需状况、能源安全压力情景进行探讨。张艳、沈镭、于汶加等:《我国东部沿海区域能源安全情景分析预测》,《中国矿业》,2014年第3期,第35-40页。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461fb05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8b.html

《中国区域能源供给安全综合评价及障碍因素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