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课外阅读材料(1)

发布时间:2016-04-01 12:27:4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儒家的“孝道”观念

【综述】

据统计,《论语》中“孝”出现19次,“父”出现25次,“母”出现10次。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儒家从先秦以来一直提倡的,“身为人子,若孝之则必行之孝礼,反之,则为不仁不义之徒。如是而已,是为孝也。”儒家是诸子百家中最强调“孝”的学派,认为孝顺是人性自然的发展。儒家关于“孝”的论述非常多。

【孝字解释】

“孝”字是上下结构,“上有老,下有子”。“老”代表着年老的双亲,“子”代表子女。“孝”即是“做子女的,顺承父母”;同时“子”背着“老”,涵意即说父母年老体衰行动不便,须子女背着代步,其中充满着感恩、报恩、关怀之意。

【儒家亲孝观】

1、 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

2、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中庸》)

3、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

4、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 《孝经》卷一《开宗明义章》

【拓展】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1)于其父母昆(2)弟之言。”

【注释】 (1)间:非难、批评、挑剔。 (2)昆:哥哥,兄长。

【译文】 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什么异议。

【评析】一个人是不是孝,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父母兄长以及邻居说了算。见出孝在当时就是光荣模范的人物了。

【孝顺应该怎样做】

无违:不违背礼(合乎礼)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可见,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

养亲:物质生活上高度关怀和用心赡养、护理父母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敬亲:和颜悦色,发自内心的孝敬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安亲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终身孝亲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补充】关于孝的问题,孔子不主张愚孝

一天,曾参有了过失――锄草时,误伤了苗,他的父亲曾皙就拿着棍子打他。曾参没有逃走,站着挨打,结果被打休克了,过一会儿才渐渐苏醒过来。曾参刚醒过来,就问父亲:"您受伤了没有?“

鲁国人都赞扬曾参是个孝子。孔子知道了这件事以后告诉守门的弟子:“曾参来,不要让他进门!“ 曾参自以为没有做错什么事,就让别人问孔子是什么原因。

孔子说:"你难道没有听说过舜的事吗?舜作儿子时,父亲用小棒打他,他就站着不动;父亲用大棒打他,他就逃走。父亲要找他干活时,他总在父亲身边;父亲想杀他时,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他。现在曾参在父亲盛怒的时候,也不逃走,任父亲用大棒打,这就不是王者的人民。使王者的人民被杀害,难道还不是罪过吗?"

在父亲失去理智的时候,拿着大棒乱打,如果打死、打伤或者打成残废,他冷静后会感到十分懊悔。这会给父亲的心灵上留下沉重的阴影,永远无法摆脱。这是“不逃”给父亲造成的精神创伤。真正的孝子要逃避父亲的盛怒,避免给父亲造成精神伤害。

很显然,上述“父叫子死”的说法,孔子是不同意的。不该死的,就不能轻易地死去,即使有父命。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0009e8dddccda38366baf14.html

《《论语》课外阅读材料(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