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国卷一高考作文分析

发布时间:2015-02-06 07:03:0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2年全国卷一作文题解析

虞城县高中 王东旭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周末,我从学校回家帮着干农活。今春雨多,道路泥泞,我挑着一担秧苗,在溜滑的田埂上走了没几步,就心跳加速,双腿发抖,担子直晃,只好放下,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

     妈妈在田里插秧,看到我的窘态,大声地喊:“孩子,外衣脱了,鞋子脱了,再试试!”

     我脱了外衣和鞋袜,卷起裤脚,重新挑起担。咦,一下子就觉得脚底下稳当了,担子轻了,很快就把秧苗挑到妈妈跟前。

     妈妈说:“你不是没有能力挑这个担子,你是担心摔倒,弄脏衣服,注意力不集中。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2012年的全国卷Ⅰ高考作文依然延续了2011年高考作文出题的思路,是新材料作文。与2010年的漫画作文“小猫吃鱼”、2011年的新材料作文“最诚信的业主”相比较,今年的审题难度略微降低了。但是作文题目的开放性、哲理性、含蓄性依然存在。材料更加贴近考生生活,关注心态、心理、心灵。阐述了一个人如何才能挑得起原来自己认为挑不起的重担的生活哲理。

今年的高考作文材料与2006年江西卷的话题作文“雨燕减肥”有太多的类似之处。“雨燕减肥”采用的是寓言故事型材料,阐述的是青年一代该怎样去除累赘、放下包袱,该怎样“锻炼”自己,以迎接人生的挑战与风雨的洗礼的人生哲理。不过,2006江西卷作文属于话题作文,故事描述对象单一,立意角度单一,审题没有障碍,只要能正确理解关键词语“减肥”的象征意义,审题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而今年的作文材料,审题难度虽有所降低,但也不可大意。

一、 审题立意

今年的作文材料属于故事型材料,故事中有叙述的对象和情节,分析材料时,要求我们从形象到抽象,写作时则要求我们从抽象再到形象。

首先,我们要理清该材料中的对象:“我”、“妈妈”、“外衣”、“鞋子”以及“担子”。那么这些众多的对象中哪些是主要对象?哪些是次要对象呢?通过对材料的阅读,我们发现,唯有“我”、“妈妈”才是主要对象,因为在材料中只有他们才有主动性。而其他的均为次要对象,是被主要对象支配的对象。

其次,在分清主次对象的基础上,要弄清主要对象之间的关系。“我”和“妈妈”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母女(子)关系,更重要的关系是,“我”不知道如何挑起重担,在“妈妈”的指导下,我挑起了重担,“妈妈”为师,“我”则为“生”。

接着,要析清含义,这则简单的生活故事材料中显然蕴涵深刻的人生哲理,审题时我们应该认真分析,仔细揣摩。“我”开始“只好放下,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后来“一下子就觉得脚底下稳当了,担子轻了,很快就把秧苗挑到妈妈跟前”,是因为听从了“妈妈”的话,“脱了外衣和鞋袜,卷起裤脚”。

最后,要正确理解一些重要词语“担子”“外衣和鞋袜”的比喻义:“担子”可以是一项具体的工作,可以是一种伟大的事业,可以是应该担负的光荣使命或者责任等;“外衣和鞋袜”则是指多余的顾虑,心里的包袱,外在的压力等。

二、展开思维,选择角度

从材料的总体出发,故事的核心人物是“我”和“妈妈”,故事的核心情节是“我”挑担子,从无法挑起担子到轻松顺利挑起担子,抵达目的地,经历了“妈妈”关键性的点拨,由此,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论述:

1、从“我”开始不能挑起担子,到后来“脱掉鞋袜”,挑起担子的过程入手,可以把“心态与成败”“细节与成败”作为重要立意。

2、从“我”开始不能挑起担子,到后来“脱掉鞋袜”,挑起担子的结果入手,可以立意为:放下包袱,走向成功;甩掉多余的顾虑,轻松走向未来;放下就会自在;放下是最好的得到等

3、从“妈妈”的角度入手,可以把教育对孩子的实践能力培养的缺失作为重要立意:只有注重孩子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给孩子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4、从“妈妈”的鼓励和引导入手,可以把正确的鼓励和引导的意义作为重要的立意。

5从故事本身揭示的生活哲理入手,立意为:年轻一代,应该集中注意力,大胆放手,挑起自己原本不能挑起的重担。

三、写作误区

1立意平庸

    今年的作文由于降低了审题立意的难度,所以偏题跑题现象大大减少,但,与此同时,立意平庸,千篇一律的现场就必然出现。貌似简单的题目,但想得到高分却并不容易。有些考生的作文仅仅停留于“放下顾虑,处理好得失”的层面论述,探讨不能深入,文采和思想深度一般,就很容易落入窠臼,难以赢得阅卷老师青睐,获得高分。如果能深入探讨如何“放下”顾虑,深入到“放下”背后的原因——乐观,自信,有理想、希望、爱的支撑等,作文的档次便能更进一步。

2选材陈旧

不少考生考前会背一些“万能材料”,如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文天祥、贝多芬、爱迪生、牛顿、华盛顿等古今中外名人的事迹或名言以及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等,以备考场应急。而今年的作文材料,设题者侧重于对生活知识的考察,并集合了对考生的感悟力、联想力、理解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查。这些应急材料,如果不加合理分析,就用到作文中去,就会使文章有骨无肉,面目可憎,缺乏生机和厚重感。

   3、文体不明

从选择体裁的角度说,今年的作文题目比较适合写议论文和说理性的散文,因为这则材料本身阐释的就是一种人生的哲理,关注的是人的内心和生活的态度。有些考生在写作过程中,开头引用材料,得出观点,接着进入了记叙阶段,直到结尾,详细续写了一个故事或者事例,造成文体不明。虽然阅卷过程中淡化了对文体的要求,但是,明显的问题不明和不合时宜的文体创新,仍然无法“取悦”阅卷老师。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ee5febba1c7aa00b42acb0a.html

《2012年全国卷一高考作文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