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崂山韵

发布时间:2023-01-28 09:22:0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解析崂山韵作者:杜晓峰来源:《新课程·教师》2012年第08要:崂山韵是道教音乐的重要组成形式,在研究文献资料及当地采风的基础上,把自己收集、采访的崂山道教音乐的历史发展状况进行梳理。通过对崂山韵音乐的历史、艺术、文化等方面进行了考证与分析,对当代崂山道教音乐的现状、道教音乐的艺术魅力进行了深层次探究。关键词:道教音乐;崂山韵;审美特征道教音乐是中华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荟萃了历代的部分传统民间音乐、地方戏曲、宫廷音乐及其他宗教音乐。在历史上,中国的文化、人文、民俗等在不同层次都受到道教音乐的影响,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显露出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与外延。中国的道教分布极为广泛,道士们云游四海,修炼活动也是遍及大江南北,道教音乐也呈现出丰富多彩、五彩斑斓的特点。崂山,是我国海岸线上唯一的一座高度在千米以上的山峰,高大雄伟,很有气魄,风景秀丽。早在战国后期就被享誉为东海仙山,是道教发祥地之一。崂山的道乐则是道教音乐中独具特色的一大分支。唐代著名大诗人李白游崂山时写到我昔东海上,崂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诗人对崂山触景生情,流连忘返,如痴如醉。他与唐王朝宫廷乐师李筠一起云游此地时,将宫廷音乐曲牌带到崂山,促进推动了崂山道教音乐的发展,二人共创的《清平调·咏王母蟠桃峰》成为崂山道士沿用至今的步虚殿坛经韵曲牌,传授给太清宫的道士,成为太清宫沿用至今的早课经韵曲牌。一、崂山韵的起源崂山历史上,曾有很多的文人墨客来到此地。据《汉书》记载,汉武帝与方仙道的活动来往密切,紧密相关。载汉武帝在崂山祠神人于交门宫不其有太乙仙洞九,此其一也。公元前140年,张廉夫来崂山搭茅庵供奉三官并授徒拜祭,给崂山的道教奠定了坚实的根基。公420年,南北朝寇谦之,据说是最早制定了四大经韵,这些音乐,都对以后崂山韵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到金元时期,崂山道教大兴,道教全真派兴起,崂山各庙纷纷归属于北七真各门派。明代时期崂山及周边地区的道教兴盛不衰。至清代中期时,初步形成了崂山九宫八观七十二庵格局。蒲松龄等大文人也多次到太清宫等地暂住,精心研究崂山韵,对以后崂山道乐经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蒲松龄的小说《崂山道士》被世人传诵,为崂山道教文化增添了很多文化底蕴。另外,崂山道教音乐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形成风格独特的道乐体系。还吸收了其他宗教的经韵,流传至今的大赞”“六句赞等都吸收了佛教赞佛偈类经韵风格。在较为重大的庆典活动中,无论是在唱诵手段还是大型的器乐协奏时,都会唱诵和演奏神圣的经韵,如三清号”“接大驾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山东宗教志资料选编》载:太清宫道长在创立随山派后,静居太清宫数十年,除去立说和讲道外,又继承和发展了太清宫的十方韵,并借鉴其他曲风,进行改编,旋律抒情性强,曲调舒心优雅。史料中记载,在胶东地区的全真道观中,大多都在使用崂山韵。同时,在北方东北地区的若干全真教道观中,也有使用崂山韵的。崂山韵借鉴吸收了很多当地秧歌,胶东的民歌、戏曲等曲调,无论是在曲调还是曲式中,崂山韵都渗透了这些民歌戏曲的形式,突出了虔诚,平日不念,只在初一、十五念此韵。二、文革时期的崂山韵文革时期,政治色彩极为浓郁,由于倾思想的影响,崂山的道教遭受了重创,停滞不前。道长匡常修、刘子志等人,被迫还俗。在此时,大量的文物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太清宫里的古玩、字画、藏书、历代皇帝的真品全部都毁于一旦。道士们演奏的曲谱、乐器大部分也都所剩无几。崂山及整个胶东地区的整个科仪音乐活动全部终止。直到1978年,崂山又有了新的局面,新的发展,道教音乐像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了,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与发展。国家非常重视崂山道教的发展,为了道业可以传承,文革期间遭受迫害的道长们重新回到崂山,发展崂山音乐,崂山经韵经过这么多年的浩劫,现已遗留无几,虽经号称崂山第一经师匡常修道长传授,但目前崂山只流行早晚坛功课,其他如施食、大表等法事均在崂山绝迹。三、崂山韵的现状及审美特征崂山韵历经了一千五百年的发展,西汉时期道教音乐的深层次影响,唐代道教音乐的空前繁荣,明代第二次崂山经韵的高峰期。文革后崂山韵慢慢复苏,经当代热爱艺术研究的人的传承,使即将消失的崂山韵又渐渐恢复。崂山的道乐分布在各个宫观之中,在不同时期,因社会背景和文化层次的差异,使崂山道乐不断丰富和完善,形成特色鲜明的风格,具有一种高雅、庄严、神秘、悦耳的韵味,从而更具有音乐的艺术魅力。崂山道乐经韵,是崂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崂山庙会及其他民间祭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盛行于崂山太清宫的崂山韵及十方韵,是胶东地区道观使用的经韵,也是全真派宫观通用的乐谱,演奏形式也大都一致。虽然因历史的沿革变迁及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但是这一丰富而宝贵的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还是得以保存,它是鲁中地区道教音乐的典型代表,也是研究道教音乐传承的珍贵资料和活化石。崂山韵的曲谱,都是用工尺谱写的谱子,有固定的音名、唱名。但是在胶东的工尺谱中并没有记录,它们一般都是口传心授,以手抄曲簿为载体,是一个容纳丰富古代音乐作品和音乐信息的宝库。它与山东一带的地方语言和民间音乐联系紧密,以具有地方特色的崂山韵而闻名于道内。在已经恢复的边唱边念的崂山功课韵中,其中[大澄清]是早功课韵,也是第一个韵,崂山韵将此韵也称之为[步虚韵],《道教斋蘸科仪》说:现行[步虚]为四言:琳琅振响,十方肃清,海河静默,山岳吞烟,万灵振伏,冥慧洞清,大量玄玄也。此经韵以五声音阶为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音阶递进,旋法以变奏为主,节奏四平八稳,装饰音的巧妙运用,听起来不是那么呆板,有律动感。在弱拍上加入临时的变化音,增加了更多色彩。而这种变化体现为轻微渐变,因此经韵音调较为平和、安详。崂山韵晚功课吊挂的韵腔结尾都是在同一个主音上,追求稳定的效果,心态的平静,结构比较单纯平稳,自始至终比较平和,净化人们的心灵。崂山韵在整体的音乐形态中,始终追求着清雅磬淡、形简意远的自然风韵。此外,崂山韵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渗透这道家所推崇的清、虚、简、雅的品格和特征。道士们平时的早课与晚课,都有相配的音乐给予伴奏,深深沉浸在音乐之中,享受着音乐带来的美妙感觉,身临其境。道士们演唱经韵曲谱时,有一种凝聚力,使道士们演唱时能提高吐纳效果,抒发自己的情怀和内心的感受,有一种高雅脱俗的意境。崂山道教音乐有着历代高道的不懈努力,虽然经历了文革时期的停滞阶段,但是崂山道乐还能延续几千年的传承,还是在蓬勃向前地不断前进,不断发展,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崂山道教的多元性,自身的文化系统的发展,使其在道教音乐方面有了很高的音乐价值和学术价值,使这一丰富而宝贵的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注:论文系山东省文化厅课题《崂山道教概况及审美特征》立项成果之二,课题编号:2011091参考文献:[1]郭清礼.忆崂山匡常修道长[J].中国道教,20065.[2]周宗颐.太清官志平[M].青岛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务局,1987.[3]曹本冶,刘红.道乐论.1.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45.[4]史新民.宗教音乐卷.1.道教音乐,2005.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ead09cb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a0.html

《解析崂山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