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豪斯走出的跨界公共艺术经典赫伯特·拜耶与《双重升腾》

发布时间:2018-10-05 13:10:2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包豪斯走出的跨界公共艺术经典赫伯特·拜耶与《双重升腾》

  [摘要]赫伯特?拜耶是现代平面设计的代表人物,无衬线字体的发明人,同时是公共艺术经典作品《双重升腾》的作者,在他身上公共艺术的跨学科特性体现得格外鲜明。通过分析《双重升腾》的开创意义、形式语言、与环境关系和设计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开放的教育背景、基于平面的形式敏锐度、多样化的技能以及人性化的设计理念等因素在一位典型跨学科公共艺术设计者成长历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公共艺术;跨学科;包豪斯;设计

  [Abstract] Herbert Bayer is a representative modern graphic designer who developed sans serif typeface and designed the classical public artwork named Double Ascension. He remarkably embodied the cross-disciplinary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art in his works. By analyzing the innovative significance formal language and design process of Double Ascens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environment it was found that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the open education high sensitivity to graphic-based forms diverse skills and human-centered design concept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representative cross-disciplinary public artist.

  [Key words] Public Art CrossDisciplinary Bauhaus Design

  艺术家跨界是公共艺术创作与设计领域的显著特征,我们能够很容易地列举出一长串如雷贯耳的名字,如画家出身的帕勃罗?毕加索、费尔南多?波特罗、新宫晋、关根伸夫;建筑师出身的弗兰克?盖里、托尼?史密斯……可以说,这些跨界艺术家是公共艺术跨学科与多元特征的最生动缩影,对这些大师中的任何一位进行个案研究,皆有助于我们认识公共艺术与不同学科交叉互动的本质规律。困难的只是从何种视角出发,挑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位。如果从跨界的广度入手,我们可以挑选那些在不同领域都有涉足的艺术家,如维托?阿康奇;但如果从跨界的深度着眼,就有必要挑选那些在原本领域已经取得里程碑成就并转战公共艺术的艺术大师。基于此,从现代设计的摇篮――包豪斯学院走出的赫伯特?拜耶(Herbert Bayer),其作为现代平面设计的代表人物,无衬线字体的发明人,又作为公共艺术经典《双重升腾》的作者,自然进入我们的视线(图1)。

  一、《双重升腾》顺应时代潮流与拜耶的开放设计思维训练

  1973年落成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阿尔科广场的作品《双重升腾》(Double Ascension,国内也有译为《双重阶梯》),是作为公共艺术家的赫伯特?拜耶的代表作。这件作品以强烈的构成为设计出发点,露面之始即带给人们极大视觉震撼。当时正是构成型公共艺术作品在美国建筑环境中刚刚开始崭露头角的年代。比如约瑟德?里维拉(Jose de Rivera)就喜爱运用带有张力的曲线来限定空间,从而在各个角度都形成了符合黄金比例及其他形式美法则的轮廓与内部结构,作品用线虽然简单却形态优美,体积虽小却深沉大气。其代表作是1967年落成于华盛顿的美国历史与技术博物馆(现为美国历史博物馆)的《无限大》(图2)。美国权威艺术史学者H?H?阿纳森(H?H?Arnason)曾对此发表过精辟的见解:“几何形构成,使那些围绕着新式摩天大楼的空间,那些艺术博物馆公园或者新的大学组合建筑群的空间非常动人。这种基本中立性的艺术很适宜于配合建筑。” [1]

  就如同对构成性公共艺术的实践一样,这种把握时代潮流并将其付诸实施的敏锐度贯穿拜耶的整个设计生涯,但如果回溯到他的教育阶段,就会发现这种对先进性的追求以及敏锐的把握相当大程度上来自他在包豪斯接受的教育。赫伯特?拜耶1900年出生于奥地利,21岁时进入著名的包豪斯学院学习,在这所孕育新思想的设计院校中,受到了康定斯基和纳吉等著名大师的栽培,并在多个方面展现出自己的天分。两位大师没有将对拜耶的教学置于自己的威权体系之下,而是全力启发他的思路,拓展他的潜能。正是在这种开放氛围与大师时时的鼓励之下,拜耶将自己的潜能专注于字体设计这样一个尚无人触及的领域。特别是对当时德国盛行的繁缛的歌德式字体进行改造,需要一种完全开放式的思维。经过努力,当时只有25岁的拜耶成功发明今天所说的“通用体”,新一代的全小写和无衬线字体广泛运用于包豪斯的出版物上。此后,他一次次展现出自己对于设计潮流的把握进而引领,可见教育阶段并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熟练的技能,更多是要通过教师言行的浸润带给学生开放性的思想。学生接受的标准答案越少,得到的鼓励越多,就会越少“这样不行”“那样走不通”的思维桎梏,而多了“这样应该可以”的探索勇气。而有这样胸怀的教师往往在自己的事业上也能取得大师级的成果,从而教学相长,良性循坏。

  二、《双重升腾》非比寻常的视觉美感与拜耶基于平面设计的形式敏锐度

  匈牙利著名美学家阿诺德?豪泽尔在《艺术社会学》中指出:“艺术质量和艺术完成自己任务的先决条件是成功的形式。所有艺术皆自形式始,尽管不以形式终。一件作品要进入艺术领域必须具有最起码的艺术形式,若要进入最高境界,那么就要花大气力。”[2]因此,《双重升腾》取得里程碑一般的地位,相当大程度上来自其非比寻常的视觉美感。

  事实上,相对于里维拉,拜耶的贡献在于开创性地以长方体为基本形态元素完成渐变构成,并认识到这一选择能产生比线构成更强烈的视觉效果。《双重升腾》更大的形式贡献在于其具有两个对称的垂直轴心。所有长方体分别沿着两个轴心进行等距旋转,并在顶端重合,从而使作品在各个角度实现了渐变的视觉美感,双轴心为作品带来了相较于其他基于渐变的构成作品很难实现的对称与均衡感。鲜艳的橙红色与深黑灰色产生鲜明对比,虽然所有长方体的喷涂都是一致的,但由于光线照射角度与反光因素,使得阶梯中的所有体块似乎都具有不同的色阶,能动水体使得这种色彩又是活跃的,仿佛这种色彩不是喷涂在表面而是从体块内部照射出来一样,富于蓬勃的生命力。这样在视觉美感上追求卓越的构成型公共艺术在《双重升腾》之前不存在,之后也很罕见,更不必提极少主义者那些锈迹斑斑的巨大铁板。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图3)。

  首先,无论是在平面设计、绘画、摄影、建筑等领域,拜耶都展现出了身为一位形式大师的天分,事实上正是由于在平面设计领域进行过大量形式研究,与雕塑家出身,一般被认为正统公共艺术设计师关注细节、结构和肌理不同,拜耶比大多数雕塑出身的公共艺术设计师展现出了对纯粹形式问题更强的重视。如果我们将《双重升腾》与拜耶早年的平面设计作品进行对比分析,会发现两者在基本元素使用、色彩对比关系的运用等方面几乎如出一辙。如果我们进一步将《双重升腾》与同时期或稍后具有代表性的构成性公共艺术作品,如詹姆斯?罗萨蒂的系列作品进行比较,可以感受到前者更关注不同角度的形式美感而非不稳定感。鲜明的视觉美感是拜耶在平面设计、字体设计和摄影创作中一贯坚持的,在《双重升腾》及其周边环境的设计中,我们又一次见到这种由平面设计衍生出的简洁、抽象、明快的特点。跨学科的知识碰撞与激荡,在《双重升腾》及其周边环境的设计中焕发出自己的魅力,并成就了自身的经典地位(图45)。

  三、《双重升腾》和环境的一体设计与拜耶的多样化技能

  《双重升腾》的另一大成功之处是与建筑环境的高度融合,但以往国内学术界囿于资料不足对此了解有限。随着部分设计过程资料的公开,我们逐渐了解到这种高度和谐的效果并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单纯的橙红色与深黑灰色建筑背景的对比使然,而是宏观地对建筑、广场、喷泉和雕塑进行系统设计的结果。这需要来自甲方的坚定支持,更需要扎实的技巧。事实上,拜耶鲜为人知的一面是一位出色的建筑设计师。他曾在阿斯彭广泛开展多方面的设计工作,其中的代表是恢复了惠勒歌剧院。在这里的辛勤工作也为他带来了至高的荣誉――丹佛艺术博物馆以拜耶的名字命名的一所画廊。在这里他还为自己和妻子设计了包豪斯风格的住所。这座住所还为他带来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机会,大西洋里彻费尔德公司(Atlantic Richfield Company,简称ARCO,即阿尔科)主席罗伯特?安德森(Robert O. Anderson)为这座建筑所倾倒,直接敲开门自我介绍,才成就了两人一段伟大的友谊。正是因为对建筑设计的熟悉,以及拥有ARCO公司艺术总监的职位,拜耶才拥有对办公楼广场、喷泉水池进行一体设计并全面协调的权力,保证了最为系统的作品最终效果。

  凭借着深厚的建筑素养与扎实且全面的设计技能,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面对已经由马丁建筑设计事务所(A.C. Martin & Associates.)完成的相对冷漠、理性的办公楼,拜耶展现出了自己在建筑与环境设计领域的至高造诣。完成后的喷泉和雕塑都不是空间中的孤立存在,而是由视觉联结和物理连接与建筑和广场组成一台和谐的“四重奏”。视觉上对比鲜明,作品与喷泉的方圆对立,作品的长方体块在模数上与建筑尺度相合,从而体现了高层次的和谐。一些细节也体现了拜耶的深厚功力,比如喷泉被设计为跌水形式,赋予空间以极大的流动性。再比如公共艺术主体使用了当时属先进的铝合金材质,能够和喷泉的水体长期共存而不腐蚀。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拜耶晚年为丹佛设计中心完成的另一件大型公共艺术《铰接墙》上,这件作品85英尺高(约合26米),使用了与《双重升腾》不同的渐变构成方式,较短的渐变幅度不断反复,保证了作品垂直向上发展,也具有很突出的视觉效果(图6)。

  四、《双重升腾》以人为本与拜耶的健康合理设计思想

  《双重升腾》得到人们广泛赞誉的,除了卓绝的视觉美感以及与建筑的和谐统一之外,还在于这是公共艺术领域早期对公众感受给予极大关注的一件作品。ARCO总部广场原本由于尺度不亲人而令人们不愿久留,而且光照严重不足,但是经过拜耶的设计,这一广场由于喷泉和雕塑的存在变成了一个人体尺度相对适度的空间。环形的跌水与适合360度观赏的《双重升腾》是如此和谐,就好像在邀请人们坐、听、摸一样,成为了一个极为友好的空间。这与其后许多大型公共艺术作品在与公众关系上保持对立形成了鲜明对比,比如塞拉的《倾斜之弧》就阻断了所在华盛顿联邦政府广场上员工们的交通流线,也阻碍了视线,后在争议和诉讼中拆除。那么,在公共艺术理念还未深入人心的20世纪70年代初,《双重升腾》为什么能够在公众关系和谐上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这很大程度上与拜耶领先于时代、体现人性关怀的设计思想分不开。从早年为了社会进步推动字体设计改革就是如此。在美国已工作多年,但他依然对出现的“有计划废止”理念持批判态度。他认为这种风靡美国设计界的思想偏离了健康合理的设计轨道,导致了大量宝贵的不可持续物质资源的浪费。他还在文章中多次提倡,要为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设计,而不要过度聚焦于商业价值。《双重升腾》及其周边环境的人性化设计就是这一设计思路的最直观体现(图7)。   五、《双重升腾》设计过程中调动多方面资源的能力与拜耶的商业意识

  抵制商业至上的设计思路与积极提升设计的商业意识并不矛盾,拜耶一直注重运用商业的力量推广自己的设计,使自己健康合理的设计产品为更多人服务。早在1928年,他就担当了时尚杂志的柏林办事处的艺术总监。赫伯特?拜耶于1938年来到美国时,正值美国现代设计初创时期,各行各业对工业设计以及其他领域的艺术设计人才有着旺盛的需求。拜耶从1946年就受雇于著名的工业家沃尔特?佩普基,并随其来到美国科罗拉多州阿斯彭,他帮助佩普基创建著名的阿斯彭研究所,这一非营利性的组织通过培训和组织会议,在促进美国设计人才与商业领袖对界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他又进入ARCO公司,设计了公司总部各处的装饰挂毯、室内设计、标识设计等,并负责鉴定公司不断扩大的艺术藏品。即使75岁以后,拜耶隐退到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巴巴拉(Santa Barbara),ARCO公司依然为他设计的最后一件大型公共艺术作品――《彩虹门》提供了大部分资金。《双重升腾》也是如此,当时美国NEA(国家艺术基金会)和GSA(联邦总务管理局)还没有正式推出“百分比计划”,能够运用企业资金完成这样大型的公共艺术,是成功调动经济力量使设计付诸实施的经典案例(图89)。

  结语

  通过对拜耶公共艺术设计经历的几方面分析,我们在深化对于《双重升腾》认识的同时,也进一步认识到跨学科是如何给公共艺术的创意与设计带来知识的碰撞与思想的激荡。高等院校在培养公共艺术本科人才的时候,应当从包豪斯的成功中汲取经验,以开放性的思维和多样化的技能武装学生。我们也进一步认识到社会各界需要在经济发展、制度建构等方面共同努力来营造培养不拘一格、富于创造力的人才需要的这样一种氛围。一言以蔽之,公共艺术跨学科人才的培养是大势所趋,但无法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业内人士甚至整个社会艰苦细致的长期努力和坚持。

  参考文献:

  [1] H?H?阿纳森.西方现代艺术史[M].邹德农译,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

  [2] 阿诺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学[M].居延安编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66.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db42c3f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b1.html

《包豪斯走出的跨界公共艺术经典赫伯特·拜耶与《双重升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