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期末复习题

发布时间:2021-01-1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期末复习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图所示是小李同学的学习笔记,其中空格处的内容应是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2.唐初实行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开元十年,唐玄宗接受张说建议,募兵13万,充当京师宿卫;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抓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忧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这一变
A.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B.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 C.增强了唐政府的边防实力 D.适应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3.下表内容是不同史籍关于唐神龙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记述。据此能够被证实的历史事实是

A.皇帝武则天传位于皇太子 B.武则天以太后身份称帝 C.武则天仍旧被尊号为皇帝 D.武氏被迫移住上阳宫
4.李世民曾与长孙皇后论及国事,后对曰:“妾以妇人,岂敢豫闻政事?”。武则天为唐高宗皇后,参与朝政,与高宗并称“二圣”。据此可知,唐高宗时期 A.皇权走向了衰落 B.国家核心决策过程异变 C.出现“垂帘听政” D.外戚逐步把持朝中政局
5.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俸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吴兢《贞观政要·论君道》)材料反映了唐太宗的言论与哪一思想比较接近 A.以民为本思想 B.休养生息思想 C.峻法严刑思想 D.和忍求安思想
6.唐朝大多数藩镇的主要功能或“戍边”或“防盗贼”或“防骄藩”,为唐中央提供钱粮,有序地维持着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行。有学者认为: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破坏了唐王朝的政令统一,但同时藩镇间相互制约,又维系着唐王朝的统治”。这表明 A.藩镇都是割据势力 B.藩镇公开与中央对抗 C.藩镇延续唐朝统治 D.唐政府掌握军事权力
7唐太宗时期,孔颖达与颜师古等人受诏撰为《五经义赞》又经诸儒考证,书始布下,每年明经,依此考试。玄宗时,初置玄学博士,习《老子》《庄子》等,亦曰道举,每岁依明经举。还亲自注释《道德经》颁示天下。这主要体现了唐代 A.主导思想由尊孔转向崇道 B.私家研究促进文化发展地证 C.宗教兴衰取快于皇帝喜好 D.政治统治借助多元思想
8.唐朝时期,为加强对地方监察,曾设立十道按察区(后增至十五道),由于部分按察使由驻在州刺史担任,故而监察事务与地方事务融为一体,“道”逐渐成为地方一级行
政区划。材料表明
A.加强对地方监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监察制度变革推动了地方机构的调整
B.监察官不能由地方行政官员兼任 D.行政官员兼任监察官成历史趋势
9.据《唐六典》载,在长安城共有114坊,东市和西市各占2坊,每处坊、市皆有围墙。此外,110坊以朱雀大街为界由万年县、长安县分半统辖。东西市共4坊中,亦有城墙与其他居民区坊院隔开,正北面为唐朝中央机构所在地。这种布局体现了 A.中央和地方分片管理首都治安 C.长安是当时全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B.政府对商人和市场的严格管制 D.中央机构“南面而王”遵循传统礼制
10擅发兵是中国古代军事法中的严重犯罪行为。唐律疏议中记载:“擅发兵十人以上,徙一年,百人,徙一年半,每百人加一等,千人,绞;其寇贼卒来,欲有攻袭,即城屯反叛,若贼有内应,急需兵者,得便调发。虽非所属,比部官司亦得调发给与,并即言上。”这反映出唐朝
A.高度集权和灵活分权相结合 B.地方政府的职能权限得到拓展 C.唐末藩镇割据局面持续和扩大 D.三省之间相互牵制的作用削弱
11唐太宗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为此,唐太宗
A.重视发展生产 B.扩充国学规模 C.注重虚心纳谏 D.加强边疆管理
12.两晋之际,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此时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由此可见,引发人口大规模流动的原因是 A.北方自然环境恶化 B.南方气候宜人 C.南方相对安定 D.南方统治政策宽松
13.唐王朝为改善民族关系,曾对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实行和亲。这里所说的少数民族 A.匈奴
B.吐蕃
C.鲜卑
D.女真
14.唐朝前期,地方上的死刑要报大理寺和刑部复核,还要在处决犯人之前向皇帝请示
三次,以确保没有冤判和错判;唐朝后期,各地方的武将在其藩镇内判处的死刑不向皇帝上奏,更不交刑部和大理寺复核。这种变化反映 A.政府谨慎对待死刑判决 B.唐政府死刑审核权下放 C.唐朝后期中央集权削弱 D.唐朝地方郡县各自为政
15.司马光曾谈及唐初名臣裴矩道:“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这种现象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A.贞观之初的社会经济得以复兴 B.唐太宗虚怀纳谏
C.唐朝初期吏治清明、学术自由 D.三省六部制发挥了实效

二、材料分析题 16
材料 贞观元年,唐太宗将全国划为十道,置军府634个,其中关中地区占261个,占全部军府的41%,形成了“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的格局。还将骠骑府、车骑府改为折冲府,以折冲都尉、果毅都尉分任正、副统将。所有军府均隶属于12卫府及东宫六率。折冲府分为三等,担任宿卫、镇戍和征战的任务。至此,府兵制趋于定型和成熟。《新唐书·兵志》称:“府兵之道,居无事则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杜渐,绝祸乱之萌也。”军府和地方长官无隶属关系,但州刺史也负有一定的军事责任。如征发府兵时,朝廷向州刺史、折冲都尉同时下符契,会同勘契后才能发兵。又如对练兵也有检查督促职责,加上州刺史品位较一般折冲都尉为高,故习惯上有上下级关系。
——摘编自《中国古代兵制·唐朝兵制》
1)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兵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兵制改革的积极意义。
17.秦始皇、唐太宗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帝王,也是有作为的政治家。阅读下列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史记》

材料二:“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自古功德兼隆,又汉以来未之有也。”

——《新唐书·太宗本纪》
1)材料一“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具体指的是什么?其建立中央集权统治的制度和具体措施有哪些?
2)与秦始皇相比,唐太宗在统治政策上有哪些不同的表现?为巩固中央集权又采取了哪些措施?你如何理解“自古功德兼隆,又汉以来未之有也”的评价。 3)由上述帝王的主要活动,概括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大特征。



参考答案
1B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著名的谏臣,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文景之治是西汉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出现的盛世;C选项错误,开元盛世是唐玄宗时期的盛世;D选项错误,康乾盛世是清朝康熙和乾隆时期出现的盛世。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B 【详解】
唐玄宗时期开始实行的募兵制,由于国家供给衣食,士兵与将领之间关系密切,虽然可以增强唐政府的边防力量,但是时间久了就成为割据力量,威胁中央,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故答案为B项,排除C项。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导致均田制被破坏,以均田制为基础的府兵制走向了崩溃,不得不实行募兵制,A项颠倒因果关系,排除;兵制的变化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D项。 【点睛】
本题考查对唐朝兵制变化的理解,需要考生将府兵制与募兵制进行比较,结合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史实来回答。府兵制兵将分离,防止武将专权,但也造成了军队战斗力弱的缺陷;而募兵制导致兵源充足,兵将不分,军队战斗力增强的同时,容易造成武将专权,严重威胁中央集权,唐后期的藩镇割据就是明证。 3C 【解析】
表格材料三处提及皇帝信息,说明武则天被尊为皇帝属于事实,C正确;表格只有一处说明武则天传位于皇子,难以证明事实,A错误;太后身份只有第三个史料能说明,B错误;D中被迫说法不符合事实,排除。 4B 【解析】 【详解】
材料表明李世民时期皇后不参与国事,唐高宗皇后武则天参与朝政,说明唐高宗时期国家核
心决策过程发生异变,故B正确;结合所学,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皇权,A错误;C项不能体现材料主旨,并且材料也无法体现,排除;材料说明皇后参政的问题,与外戚无关,排除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妾以妇人,岂敢豫闻政事?”“武则天为唐高宗皇后,参与朝政”,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5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俸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体现的是唐太宗以民为本思想,所以答案选AB C D三项含义与材料主旨不相符合。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 6C 【详解】
从材料可以看出,唐代的藩镇具有防卫功能,并且还可以“相互制约”,可以“维系”唐朝的统治,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说明藩镇都是割据势力,表述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藩镇公开与中央对抗和唐政府掌握军事权力的相关内容,故BD项错误。 7D 【解析】
从材料来看,唐朝在不同时期所重视的思想是有一定差异的,不仅包括儒家,还有道家,所以体现出政治思想的多元化,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说法错误,不能仅仅从这件事上就得出这样的结论;B选项错误,材料还是强调的是政府的努力;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一点。 8C 【详解】
考查唐朝监察制度。材料中“监察事务与地方事务融为一体”、“‘道’逐渐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说明监察制度的变革推动了地方机构的调整,C项正确;选项A与题无关,料并未强调加强中央集权,排除;根据材料“由于部分按察使由驻在州刺史担任,故而监察事务与地方事务融为一体”可知选项B错误;材料只涉及唐朝一朝内容,无法反映出整个历史发展趋势,排除D

9B 【详解】
据材料“《唐六典》载”“长安城”“每处坊、市皆有围墙”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朝长安城的坊市格局,市有地点限制,说明政府对市场的管理严格, B符合题意;A与材料无关;C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D与材料无关。 10A 【详解】
材料主要体现了唐高祖和唐太宗在制定唐初制度的时候,坚持了高度集权和灵活分权相结合的原则。上奏皇帝和请示上级,这些都反映了集权。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先不上奏,先不请示,而把决定权交给相关的官员,这又是一种分权。这种有条件的分权目的还是要及时灵活地处理突然出现的紧急情况,A项符合题意;中国古代地方政府的职能历朝历代基本没有太大的异变,故B项不符合题意;CD两项与材料无关,故CD不符合题意。 11A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以民为本”、“以食为命”、“禾黍”等关键词判断,唐太宗非常重视发展农业生产,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扩充国学”信息,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纳谏”信息,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边疆管理内容,D错误。 12C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由于北方战乱才导致北民南迁,而北民之所以南迁就是因为南方相对安定,选项C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北方战乱,南方安定,而非北方自然环境恶化和南方自然环境宜人,排除AB;材料未体现南方的统治政策,排除D 【点睛】
解题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即由于北方战乱才导致北民南迁。 13B 【解析】
641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能力。唐朝唐王朝为改善民族关系与少数民族吐蕃实行和亲政策,年,唐太宗派人护送文成公主到吐蕃,与赞普松赞干布结婚。其后还有金城公主下嫁赞普赤德祖赞,并结成联盟,将唐朝的先进文化带到了吐蕃。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蕃关系(课标外)(华东师大版) 14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给出唐朝前期和唐朝后期的死刑案件的审判方式。可以看出唐朝前期中央对此拥有绝对的权力,可是唐朝后期权力明显弱化。合所学知识可以得知唐朝在安史之乱之后中央集权被削弱,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不满足唐朝后期的行为;B选项没有反映出实质;D选项没有体现唐朝前期的特点。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的死刑制度
【名师点睛】大理寺,官署名。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位九卿之列。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明清时期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为"三法司"。清末新政改称为大理院,民国初年北洋军阀政府亦袭此名,为当时的最高审判机关。 15B 【解析】 【详解】
材料的意思是说裴矩谄媚于隋朝而忠诚于唐朝,不是他的本性发生了变化。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为奸伪;国君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奸伪就会变为忠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君主英明臣子就会正直的现象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唐太宗虚怀纳谏,B正确;社会经济得以复兴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吏治清明、学术自由与材料内涵信息不符合,C错误;三省六部制属于社会制度,与材料中虚怀纳谏无关,D错误。 161)特点:兵民合一;体制完备;州刺史与折冲都尉相互牵制
2)意义: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保障了国家赋役来源,稳定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 【解析】
依据材料中“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车骑府改为折冲府,以折冲都尉、果毅都尉分任正、副统将”的信息归纳回答。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均田制结合、保障了国家赋役来源、稳定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中央集权的加强”等归纳回答。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府兵制,解答此类试题首要知道材料中关键信息,结合府兵制特点从
均田制的角度思考回答。
171)史实:灭六国,完成统一;
制度与措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三公九卿
2)表现:经济:轻徭薄赋、修养生息;政治:宽政安民、稳定统治;用人:举贤授能、兼听纳谏;法治:疏缓刑罚、依法治理;民族政策:开明政策、和平相处。 措施:三省六部与科举制
评价:唐太宗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臻巩固。 3)特征: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加强 【解析】 【详解】
1)史实:材料一“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具体指的是灭六国,完成统一; 制度与措施:建立中央集权统治的制度和具体措施有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地方实行郡县制。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2)表现:据所学可知,经济:,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政治:吸取隋亡的教训,反复强调“存百姓”思想,稳定统治;用人:知人善任,虚怀纳谏。用人不避仇怨,不拘门第、民族,兼收并用;法治:减轻刑罚、依法治理;民族政策: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许多少数民族尊称其为“天可汗”,纷纷归依唐王朝。
措施:为巩固中央集权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皇权;选官制度完善科举制。 评价:夲问可从唐太宗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的积极作用,如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臻巩固等角度分析。
3)特征:结合所学并结合上述帝王的主要活动可知,加强对地方控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是其基本特征。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d76bd8131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ae.html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期末复习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