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试题:17招教案例 河南72套案例汇总(终极版)-面试组整理(笔试)

发布时间:2020-02-15 23:16:5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7郑东新区

2、案例分析(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在讲解完“颗颗穗粒多饱满”这句话之后,斯霞老师要求小学生用“饱满”这个词语造句。有的学生说:“麦子长得饱满。”有的学生说:“豆角长得饱满。”斯霞老师忽然走到教室门口,转过身,胸脯略微挺了挺,头微微扬了扬,两眼炯炯有神。她问学生:“这是不是精神饱满?”学生齐声回答:“是。”斯霞老师接着说:“让我看看大家的精神怎样?”同学们也挺了挺胸脯,坐得端端正正,“饱满”这个词,被学生理解和掌握了。

问题:请运用教学原则相关知识对该案例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斯霞老师的做法是正确的,我们应该向她学习。斯霞老师的做法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性、启发性的教学原则:

1)斯霞老师运用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该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斯霞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联系实际生活,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2)斯霞老师运用了直观性原则。该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斯霞老师用抬头挺胸的动作,使学生理解“饱满”一词,体现了直观性原则。

3)斯霞老师运用了启发性原则。该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斯霞老师要学生用“饱满”这个词造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由植物的饱满到精神的饱满,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了启发性原则。

总之,斯霞老师的做法是正确的,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正确运用教育理论,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

2.小刚是某中学初二学生,一天下午放学后,小刚在操场上和同学打篮球,同班女生小静看见他脸上有许多汗珠,就上前用餐巾纸为他擦汗,这一举动恰好被从一旁经过的班主任田老师看见。田老师当即把他俩叫到办公室,他先给小静看了两页日记(这是田老师私自从小刚放在课桌内的日记本上撕下的,上面记录了小刚对另一名女生的好感),又对小静说,小刚是个花花公子,脚踏两只船。田老师责令小刚从明天开始不准进教室上课,好好反省自己的错误。由于不堪忍受老师的羞辱,小刚当天便离家出走了,几天后才被家人找回来。随后,小刚的家长一纸诉状将田老师告上了法庭,要求田老师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

问题:请运用教育法规相关知识对该案例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田老师的做法是错误的,违背了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小刚的家长要求田老师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的做法是合理的,我们应该引以为诫。

1)根据我国《教师法》第八条规定,教师应当履行如下义务: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根据我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案例中田老师跟小静谈话的过程中说小刚是个花花公子,脚踏两只船,羞辱小刚,并责令小刚好好反思自己的错误,这种做法没有尊重小刚的人格尊严,违背了《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

2)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规定:未成年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案例中,田老师私自查看小刚的日记,并将小刚的隐私传给小静看,这种行为侵犯了小刚的隐私权。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九条和第四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学生享有“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权利,田老师因怀疑小刚早恋而长时间不让其进教室上课,这种行为侵犯了小刚的受教育权。

总之,田老师的做法是错误的,违背了《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作为老师,我们应该遵守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做到依法执教。

3.在罗斯主持的一项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研究者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三组,每天学习后进行测验。第一组每天测验后都告知其学习结果;第二组是每周告知其学习结果;第三组则从不告知其学习结果。从第八周开始,仍对第二组每周告知其学习结果,第一组和第三组进行对调,即研究者不再对第一组告知其学习结果,而对第三组每天告知其学习结果。如此又进行8周后,比较三个组在过去16周内的学习成绩。结果表明:第一组在前8周成绩最好,而后8周成绩直线下降;第三组在前8周成绩最差,而后8周成绩直线上升;第二组的学习成绩始终处于中等水平。

问题:请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对该案例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1)反馈指在学习与练习过程中信息的返回传递。一般来讲,反馈来自两个方面,即内部反馈和外部反馈。内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的感觉系统提供的感觉反馈。外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有时也称结果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只有通过反馈,学习者才知道自己的动作是否合乎要求。其中准确的结果反馈可以引导学生矫正错误动作、强化正确动作,并鼓励学生努力改善其操作,作用尤为明显。影响反馈效果的因素有:①反馈的内容;②反馈的频率;③反馈的方式。

(2)在本案例中,前八周,第一组、第二组和第三组不同的是反馈的频率不同,第一组的成绩好于第二组,第一、二组都好于不做学习反馈的第三组,说明及时反馈对学生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后八周,第一组不给反馈,第三组每天给予学习反馈,第二组维持原有反馈,结果第一组成绩直线下降,第三组成绩直线上升,而第二组成绩不变。再次证明准确及时的反馈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它可以引导学生矫正错误,并不断改善其学习,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2017郑州管城中学

3、案例分析(共1小题,共11分)

4.张子琪的英语似乎都没考及格过。为了让她能考个好高中,张父费功夫给她找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辅导老师。

张子琪见到辅导老师时说,她一点也不喜欢英语课,老师教得不好,很讨厌英语老师的教学方法,所以基本放弃了英语课,理所当然考不及格。

在以后几周的辅导中,辅导老师总是鼓励张子琪自己多思考、多开口,而不是等着老师帮助,逐渐培养她对学好英语的信心;同时,辅导老师还教她理解运用各种词汇、句子、语法,甚至经常引用英文电影中的经典对白来强化记忆和应用。张子琪慢慢在变化,感受到英语语言的魅力,学习也在进步,并意识到通过自己努力学好英语不是难事。张子琪享受到英语成绩进步的喜悦,并懂得了使用学习策略的重要性。张子琪明白了,无论是否喜欢英语老师,上课学习都是自己的事。并且现在上课她都能听懂,而且主动发言、提问,英语老师也经常用惊喜的眼神关注她了。

随着英语成绩的好转和大幅的提高,张子琪的信心越来越高,考及格已经不是标准了,她感觉英语完全成为她的强项。她不但课堂上用心听讲、做笔记,课下更积极主动地练习,还经常去公园里的“英语角”主动和几个美国人交流,看英文版的电影更是成了她的爱好。

问题:针对以上案例请运用有关学习动机的理论知识分析以下问题:

1)张子琪原来的想法对她的课堂行为及考试成绩有什么影响?3分)

2)张子琪后来对英语取得好成绩的归因有哪些?4分)

3)张子琪的观念改变是如何影响她的学习策略的?4分)

【参考答案】1)韦纳把人经历过事情的成败归结为六种原因,即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界环境。又把上述因素按性质分别归入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外界环境属于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因素。张子琪不喜欢英语课,英语学得不好,她认为是由于老师教得不好,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外界环境中的因素,而没有从自身找原因,这样她就对自己的行为不用负责,因此学习动机不高,学习成绩也不会提高,甚至会越来越差。

2)在这六种原因中,努力程度属于内部不稳定可控制的因素,能力属于内部稳定不可控制的因素。①努力归因,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要进行努力归因,即无论成功或失败都归因于努力与否。当学习归因于努力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②能力归因,当学生学习成功时归因于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使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相应的学习行为,从而推动学习的进行。案例中,张子琪后来的学习动机提高了,是因为她意识到通过自己努力学好英语不是一件难事,并享受英语进步的喜悦,感觉英语完全成为她的强项了,是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努力程度和能力两个方面。

3)张子琪的观念改变对于她的学习策略的影响体现了如下几个原则:①主体性原则是指在学习策略教学中应该发挥和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它既是学习策略训练的目的,又是必要的方法和途径。案例中的辅导老师总是鼓励张子琪自己多思考、多开口,而不是等着老师帮助,这培养了张子琪学习的主动性,体现了主体性原则。②内化性原则是指在学习策略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实践各种学习策略,逐步将其内化成自己的能力,熟练掌握并达到自动化水平。案例中的张子琪在学习中把好的学习方法应用在自己的学习中,如做笔记、课下主动练习,与外国人沟通、看英文版电影等。③特定性原则是指学习策略一定要适合于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类型。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及学习动机类型,帮助学生选择学习策略或改善对其学习不利的学习策略。案例中辅导老师根据张子琪的特点选择针对性的方法来帮助她提升。个人效能感原则是指学生在执行某一任务时对自己胜任能力的判断和自信程度,它是影响学习策略选择的一个重要动机。案例中的张子琪随着英语成绩的提高,信心也越来越大,感觉英语都变成她的强项了,体现了自我效能感对学习策略的影响。

2017管城小学

五、案例分析(共1小题,共10分)

5.课堂上,小学四年级语文老师在讲授课文《长城砖》。老师按照课文讲述一块普通的长城砖被送到美国展览,前来参观的景象让人兴奋:“从美国各地赶来参观的人,排成一条望不到头的长龙,经过那个镀金架子,每人只允许停留七秒钟”。

人们纷纷发表着自己的感慨,一对华侨老夫妻相互搀扶着走来观看长城砖,满含热泪地说:“长城砖啊!我们看到了你,就仿佛看到了祖国!”一位尖嗓子的男孩兴奋地喊道:“我们的历史老师也说过,万里长城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里程碑!”“确实了不起!”一位宇航员神采飞扬地说,“我在宇宙飞船上,从天外观察我们的星球,用肉眼只能辨认出两个工程:一个是荷兰的围海大堤,另一个就是中国的万里长城!”

当讲到一位宇航员的感慨时,突然有个学生说:“不,老师,这个宇航员说得不正确,因为在宇宙飞船上根本看不到长城。”同时,另外一个学生马上也说:“荷兰的围海大堤,中国的万里长城都看不见。”老师亲切地问第一位学生,“你怎么知道这位宇航员说得不正确?”学生回答:“我曾在一本科普读物上看到白岩松采访杨利伟时问他:‘有没有看到大家都在说的长城?’杨利伟的回答推翻了无数人信奉多年的一个事实:‘看地球景色非常美丽,但是我没有看到我们的长城’。”老师接着又问另一位学生,他说他也是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的。这位老师高兴地对同学们说:“你们真了不起!课本上有些知识确实有事实错误,老师有点落后了。关于在宇宙飞船上能否用肉眼辨认出荷兰的围海大堤和中国的万里长城,课后我们再研究、核实,好吗?”

问题:

1)该老师的做法体现了新课程的哪些理念?(6分)

2)对这一教学片段你还能提出哪些建议?(4分)

【参考答案】1)①从教师观的角度来分析,新课程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和引导者,在对待师生关系山,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新课程强调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案例中的语文老师在面对学生的疑问时,没有发火,没有否定学生,而是耐心地与学生交流,大力赞赏学生,并且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研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

②从教学观的角度分析,新课程倡导全面发展的、交往互动的教学观,提倡教学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案例中的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只讲书本知识,忽视学生,而是在学生提出疑问后,关注学生,亲切的与学生交流、互动,鼓励学生去探讨问题,体现了全面发展及交往互动的教学观。

③从学生观的角度来分析,新课程倡导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案例中的语文老师在学生提出疑问之后,并没有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是选择以学生为主体,暂时性的接受学生的疑问,体现了该教师树立的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④从评价观的角度来分析,新课程倡导教师要树立现代教育评价的理念,倡导发展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评价对象的发展。案例中的语文老师在面对学生的疑问时,大力赞赏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体现出该教师树立了现代教育的评价理念,其对学生的评价在于促进评价对象的发展。

(3)新课程提倡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案例中的语文老师不应仅仅执行之前设计好的课程,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放到课后去研究、讨论,而是应该借此契机,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对此问题进行研究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思考。案例中的语文老师在面对学生的问题时,由于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故需要放到课下去解决此问题。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再次发生,该老师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

2017郑州高新区

4、案例分析(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6.李老师是八(三)班的班主任,班级日常工作非常繁忙,但是他仍然坚持认真备课、上课,按时批改作业,对工作从不敷衍塞责。同时,李老师还抽出时间加强业务学习,大胆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专业素养。教学中他发现有的同学学习很用功,但课堂上主动性不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李老师就组织演讲比赛、口语交际训练等活动,激发他们的积极主动性,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问题:请运用教师职业道德相关知识对该案例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案例中的李老师在工作中遵循了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终身学习以及关爱学生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

(1)李老师的教育行为体现了爱岗敬业的师德规范要求。爱岗敬业的师德规范要求教师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得敷衍塞责。案例中的李老师作为班主任,在繁忙的工作中坚持认真备课、上课,按时批改作业,对工作从不敷衍塞责,说明李老师遵循了爱岗敬业的师德规范要求。

(2)李老师的教育行为体现了教书育人的师德规范要求。教书育人的师德规范要求教师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案例中的李老师针对班级中学习用功但主动性不够、不善于表达自己想法的学生,组织相应的班级活动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人际交往能力,说明李老师遵循了教书育人的师德规范要求。

(3)李老师的教育行为体现了终身学习的师德规范要求。终身学习的师德规范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案例中的李老师在工作之余抽出时间加强业务学习,大胆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专业素养,说明李老师遵循了终身学习的师德规范要求。

(4)李老师的教育行为体现了关爱学生的师德规范要求。关爱学生的师德规范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案例中的李老师针对班级中学习用功但主动性不够、不善于表达自己想法的学生,组织相应的班级活动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人际交往能力,说明李老师遵循了关爱学生的师德规范要求。

7.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对黑猩猩的问题解决做了叠箱实验。在单箱实验中,苛勒将香蕉悬挂于黑猩猩笼子的顶板使它拿不到,但笼中有一只箱子,要想得到香蕉,必须利用箱子的高度。在实验中,黑猩猩并没有表现出盲目的尝试与错误,在四处打量周围环境后,饥饿的黑猩猩突然将箱子移近香蕉,爬上箱子,取下了香蕉。在更复杂的叠箱实验中,黑猩猩要想得到香蕉,必须把笼内不同方位的两个箱子移近香蕉,叠放在一起,然后爬上箱子才能取到香蕉,在顿悟了箱子之间的重叠与香蕉之间的距离后,黑猩猩也很快解决了这一问题。

问题:请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对该案例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1)苛勒等人通过著名的黑猩猩实验,对学习的原因做出了解释,认为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学习过程中知觉的重新组织,不是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而是突然的顿悟。因此,学习不是一种盲目的尝试,而是由于对情境的顿悟而获得的成功。所谓顿悟,就是领会到自己的动作和情境,特别是和目的物之间的关系。案例中黑猩猩为了取到香蕉,并没有不断尝试,而是观察四周,产生了顿悟,最后利用箱子取到了香蕉。

(2)苛勒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形成新的完形。在解决更复杂的叠箱实验中,黑猩猩在顿悟了箱子之间的重叠与香蕉之间的距离后,也成功取到了香蕉,这体现了关系转换说的理论。关系转换说认为迁移是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关系的结果,是对情境中各种关系的理解和顿悟。学习迁移的重点不在于掌握原理,而在于觉察到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

2017郑州经开区

5、案例分析(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8.语文课堂上,李老师正在给同学们讲授《为你打开一扇门》一课。突然,从窗外传来一阵急促的“的嘟”——“的嘟”声,这声音犹如一块巨石落入平静的水面,教室里顿时喧闹起来。坐在靠窗边的同学站了起来,趴在窗台上向外张望,其他的同学更是着急,他们有的站在椅子上,有的一蹦一跳,脖子伸得老长,有的索性冲出座位,也涌到窗前,争先恐后地向外张望——原来是两辆红色的消防车由南向北从窗前驶过……李老师面带微笑、冷静地看着同学们,等教室里恢复平静后,灵机一动放弃了原来的教学内容,而让同学们把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想说出来,写下来。结果,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说得头头是道,写得也很精彩。

问题:请运用教育学相关知识对该案例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1)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情境是不断变化的,教师会随时面临挑战,这些挑战造成的干扰往往会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若能用一两句话、一两个动作或活动排解开,就会变不利为有利,取得更为理想的教育效果。案例中消防车的经过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扰乱了正常的课堂秩序,打乱了李老师的教学进程,但李老师并没有因此慌乱,而是引导学生将所见、所闻、所想说出来,写下来,既考虑到了学生的特点,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显示出李老师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修养。

2)教师应树立现代学生观,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教师还应树立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促进新的教学内容的生成,实现教学的动态灵活发展。案例中,李老师还坚持开放的教学观,李老师突破预定计划而“创造性地教学”,凸现了课程的多元创新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兴趣、情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和爱护学生的求知欲,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来拓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捕捉了这一偶发事件,把它转变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活教材,引导学生并指导他们学会了正确、全面、有条理地观察事物,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9.某学校八年级学生小明和小刚喜欢上网玩游戏,经常结伴去网吧上网。一次因为贪玩,他们俩上课半个多小时后才到学校。班主任王老师非常生气,对他们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责令他们写出深刻检查,写不完不准进教室上课。两个学生趁王老师不注意,又跑到学校附近的河边玩耍,结果学生小刚溺水而死。

问题:请运用教育法律法规相关知识对该案例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1受教育权是学生最基本的权利,每个学生都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班主任王老师责令小明和小刚在上课期间写检查,并且写不完不准进教室上课的行为,侵犯了小明和小刚的受教育权。

2)学生不仅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也应履行相应的义务,小明和小刚在上课半个多小时之后才到学校,没有履行《教育法》第四十四条规定的“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义务。

3)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九条第九款规定,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或者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违反工作要求、操作规程、职业道德或者其他有关规定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对发生学生伤害事故负有责任的组织或者个人,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因此,在本案例中,学校应承担主要责任,进行相应的损害赔偿。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因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在履行职务中的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予以赔偿后,可以向有关责任人员追偿。因此,学校在进行赔偿后有权向班主任王老师追偿。

幼儿题不做10.幼儿园开学了,小(三)班来了一名坐不住、爱说爱动的小朋友——陶陶。一天上美术课时,他一会对同学动手动脚,一会儿又大声说话,张老师就说:“你如果好好听课就奖励你一朵小红花。”陶陶立刻安静了下来。午休时,别的小朋友都按要求准备上床睡觉了,就陶陶非要去玩玩具,怎么劝也不去睡。他这样一闹,别的小朋友也不睡觉了,也要去玩玩具。张老师看到这一情况后,就对所有小朋友说:“谁能先躺在床上睡10分钟,谁就可以先玩玩具,谁今天中午不睡觉,下午就不能玩玩具。”这时,小朋友全都迅速地跑到自己的床上安静地躺下了。

问题:请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对该案例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处罚法和自我控制法。(1)在代币奖励法中,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当学生做出教师所期待的良好行为后,就发给他们数量相当的代币作为强化物。当幼儿园学生陶陶认真听课时,就奖励其一朵小红花。张老师用小红花这种代币使陶陶表现出良好的行为。(2)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当陶陶和某些同学在午休期间不睡觉要找玩具玩时,班主任用“谁先睡觉10分钟下午就可以玩玩具”来强化学生安静睡觉的行为。另外,张老师提到“谁不睡觉下午不能玩玩具”这种说法如果实施的话就属于处罚法。

17许昌市建安区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1.数学课上,老师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讲完了规定的内容,老师问:“同学们听懂了吗?”全班学生大声说:“听懂了!”老师又问:“谁还有没听懂的地方,请说出来老师再详细解答下。”某同学站起来怯生生地讲了不懂的问题,老师认真做了解答,最后老师说:“记住今后要专心听讲啊。”

问题:请对这位老师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评价。

【参考答案】 对该老师的教学行为应辩证的来看

1)该老师的教学行为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材料中该老师能够针对学生的疑问耐心解答,说明其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认真负责,这是值得肯定的地方。

2)按照新课程理念,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知识基础不同,对教师的讲授,有听不懂的地方完全是正常的。案例中,教师认为学生有疑问就是上课没有专心听讲,显然是武断的结论。

3)该老师的教学行为违背了现代教育评价的理念。现代教育评价的理念是发展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以被评价者的发展为本,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评价对象的发展,它基于评价对象的过去,重视评价对象的现在,更着眼于评价对象的未来。教师应对学生勇敢提问的行为提出表扬,善于发现学生行为中“闪光”的一面,多鼓励学生,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然而该老师在解答问题后,对学生说今后要专心听讲,忽视了学生对待学习态度认真的一面,给学生提供了一种不恰当的评价,有可能会打击学生今后提问的信心,这是该教师做法欠妥的地方。

12.刚从师范院校分配来的郝老师担任初中二年级的班主任。同一办公室的孙老师出于关心,以“过来人”的身份劝告郝老师:“这个班的学生非常调皮,所谓‘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体罚学生固然不好,可是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只有对他们凶一点,严格控制他们的言行,才能树立你的威信。否则,这个班就没法带了。”郝老师似有所悟。

问题:运用班级管理的教育理论指出孙老师劝告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你的措施。

【参考答案】(1 材料中孙老师的班级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型。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是“应试教育”,高度重视课堂教学,重视考试成绩,以教师为中心。在这样的背景下,班级管理成为教师实施个人专断管理的活动过程,班主任过度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及个人权威,学生被动的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缺乏自主性。这种领导方式明显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孙老师认为学生“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只有严格控制他们的言行,才能树立教师的威信,这说明孙老师倡导并实行的是专断型、权威型的班主任领导方式。

2)郝老师首先应积极地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特点等,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第一步,也是班级管理的基础;其次,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尽可能地开发,确保学生的长久发展;然后,贯彻班级管理原则,坚持自主参与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班级管理;再次,与科任教师加强联系,积极配合,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为学生的改变提供环境支持;最后,提高个人的专业素质和人格魅力,这是提高教师威信的有效途径。

17河南焦作博爱县----教育理论1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

13.在一次授课过程中,有位学生突然指出老师对某个问题的解释有错误,该老师当时就恼怒起来:“某某同学,算你厉害,老师不如你,以后老师的课就由你来上好了。”全班同学随着老师一起嘲笑这位学生,该学生从此在课堂再也不主动回答问题了。

问题:

1.请你结合案例,说明该老师违反了哪条教学原则,并说明该老师的做法有哪些不当之处。

2.你认为该老师应如何处理课堂中学生的提问和质疑?

【参考答案】1.该老师违反了启发性教学原则。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启发性原则的要求之一是发扬教学民主,它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出质疑,等等。案例中的老师在面对学生的质疑时,恼羞成怒,严厉斥责学生,并且引发全班同学一起嘲笑这个学生,这种做法不利于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而且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违反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2. 当面对学生的提问和质疑时,老师要保持沉着冷静,具有较高的教育机智。在面对学生学生的提问与质疑时,教师不应恼怒,而应对学生的积极思考提出表扬,心平气和地与学生交流和沟通,了解学生是怎么理解的,然后再将问题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发扬教学民主,真正做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遵循启发性教学原则。

17河南焦作博爱县----教育理论2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

14.在学校组织的跑操过程中,中学生陈某故意绊倒昨天与其发生争执的同学李某,致使李某摔断了两颗门牙。

问题:对这起事故谁应担负责任?请说出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这起事故由陈某依法承担相应责任。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十四条规定,因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与其职务无关的个人行为,或者因学生、教师及其他个人故意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造成学生人身损害的,由致害人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案例中陈某故意绊倒李某,致使李某摔断门牙,造成李某人身损害,应该由致害人陈某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除此之外学校还应承担次要责任,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四条规定,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活动或者校外活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学校要承担责任,在案例中学校组织活动,没有明确指出学校是否进行安全教育,所以应由学习承担次要责任。

15.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孩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男孩:“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经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问题:请谈谈案例中陶老的“四颗糖”对教育工作者的启示。

【参考答案】1.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要允许学生犯错误。案例中的陶老师没有因为小男孩打同学而责骂他,反而通过给糖果的方式教导他,给他以表扬和激励。

2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观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对待学生要做到尊重赞赏,帮助引导。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播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尊重每一位学生,案例中的陶行知先生没有因为小男孩打同学而生气,而是尊重他通过给他糖,一步步的引导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正是做到了教师观的相关要求。

3.从德育上看,教师对待学生要做到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采用品德评价法。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加以肯定,通过激励、表扬的手段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案例中的陶行知先生面对犯错误的男孩,并没有批评指责,而是通过奖励糖块的方法表扬男孩的优点,启发学生自己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改正错误。

4.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教师要做到教书育人,关爱学生,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待学生要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要能够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案例中陶行知先生没有因为小男孩拿砖头砸同学而打骂他,而是对他循循善诱,给予了他同样的关心和爱护,做到了教书育人,关爱学生。

17河南南阳方城县

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7分)

16.小明是班长,班主任要求他放学后“留意”那些常去网吧同学的去向,并及时报告老师。后来,发展到上课有哪些人玩手机,做作业有哪些人抄袭之类的事,都要他暗中“监视”定期汇报。一段时间下来,班主任老师“无事不晓”,同学们个个“心中忐忑”。于是小明渐渐被同学们疏远了,他开始感到孤立、孤独;而自从发现小明是老师的“眼线”之后,连最要好的朋友也离他而去,小明内心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

问题:请你结合新课程的相关理念,对此案例进行分析。

(1)案例中班主任的做法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相关理念?(2分)

2)请你分析案例中班主任的做法是否正确。(5分)

【参考答案】1)班主任的做法不符合新课程的相关理念。违背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违背了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观,学生观,案例中的老师让小明监视同学不利于小明合同学的发展,不符合新课程的相关理念。

2)材料中班主任的做法是不正确的,违背了新课改的相关理念

1.材料中的的班主任违背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材料中的老师出发点是想让同学们好好学习,但是他的方式不对,他安排小明去监视学生,导致同学们人心惶惶,不利于同学们的发展,而且小明自己也被同学们疏远,感到孤立孤独,也不利于小明的发展,没有做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2.材料中的班主任违背了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观,教师观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对待学生要尊重赞赏,帮助引导,教师要做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案例中的班主任让小明去“监视”同学、做“眼线”容易培养学生阴暗的人格,这对学生的人格和心理健康都是不利的,班主任的做法极为不妥。而且班主任“无事不晓”是通过学生小明出卖同学而做到的,这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发展。

3.材料中的班主任违背了新课程倡导的以人为本的学生观,首先要认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其次学生是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案例中的老师安排小明当眼线,不利于小明的发展,老师事事监视学生,没有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不利于同学们的发展。

17河南南阳镇平县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7.13岁的男孩王征,生性顽皮好动。但现在,不管是课堂上还是走路时,他总是用一只小手捂住半个脸,独自一人,不愿正面与他人接触。因为他的脸上刻着一个“贼”字,而刻字人正是他的班主任老师——一个有一大堆荣誉证书、工作兢兢业业的优秀教师。提起当时的情景,小王征至今心有余悸。那天上体育课时,王征从同学的文具盒里拿走了十元钱,结果被班主任老师用锥针在左脸颊上刻了个“贼”字,并涂上红墨水,以示“训诫”。王征说:“从那以后,同学们都说他是‘贼娃子’。”班主任老师说:“王征这个学生纪律差、学习差,坏毛病特别多。为了教育本人,也为了对社会负责,以后不至于铁窗里多一个坏分子,基于这种心理,所以我当时较了个劲。这个字是不太光彩的一个字,也是一个很丢人的字。刺激一下他,从他的心灵上挽回一些自尊心,然后呢,使他学会自爱。”

问题:(1)请结合案例谈谈如何认识班主任老师的惩罚行为。(4分)

(2)请设计对待像王征这类学生的教育方案。(6分)

【参考答案】1)该老师的做法是错误的

该班主任老师的惩罚行为违背了爱国守法、关爱学生的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学生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案例中的班主任老师在学生脸上刺字的行为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属于变相体罚。爱国守法要求教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

②从新课程角度来说,该班主任没有做到尊重学生帮助和引导学生的教师观。在新课程背景下,如果班主任遇到像王征这样的学生,要做的第一步不是想着怎么去惩罚,首先尊重这样的学生,进而是去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去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这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次,根据了解到的实际情况,分析学生这样的原因,并找学生谈话,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走向一条正确的发展之路。

教师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没有认识到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观告诉我们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案例中的老师因为王征暂时的错误行为,便否定了王征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严重违背了学生观的要求。

班主任老师在学生脸上刺字,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严重侵害了学生的人格尊严权和身体权、健康权。

2

<1> 对于王征这样的学生,在德育时应该遵循因材施教、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等原则,在对王征教育时,一方面严格要求,另一方面照顾到王征的自尊心,不伤害其人格,尊重并信任王征,认可王征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2>在进行德育时,可以采用说理教育法和品德评价法,让其明白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并积极的加以改正。

<3>对于王征这样的后进生,班主任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教育:①改善王征的人际关系,消除其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②保护王征的自尊心,培养他的集体荣誉感;③讲究谈话艺术,提高王征的道德认知,不能采取案例中不恰当的做法;④锻炼王征与诱因做斗争的毅力,巩固其良好的行为习惯;⑤针对王征的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智,对其因材施教。

18.某校化学教师赵某参加了县教育学会组织的为期一天的学术研讨会。事先未向学校请假,也没有和教同班课程的其他教师调课,致使他所任教的两个班各有一节化学课没有上。学校按旷职论处,按照本校的有关规定,扣发其当日的工资和本月全勤奖,并在全校职工大会上提出批评。教师赵某对学校做出的处理决定不服,向这所学校的主管部门提出了申诉。其申诉理由是依据《教师法》第7条第2款规定,教师“享有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要求返回扣发的工资和奖金,在全校职工大会上取消对其所做的批评。

问题:试用《教师法》分析学校和教师赵某谁做得对。

【参考答案】赵老师的做法是错误的,学校的做法是正确的。我国《教师法》第二章第七条规定,教师有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但教师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首先履行自身的义务,《教师法》第八条规定教师需要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案例中赵老师为参加学术研讨会,致使两个班的化学课没有上。赵教师没有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因此赵老师的做法是错误的。学校按照本校规定,扣发赵老师当日工资和全勤奖并提出批评的做法是正确的。

19.案例三: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使用得到了加强。然而,前两天在某市举行的教学公开课评比中,大量使用电脑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老师反而没有获奖,理由是电脑多媒体虽然先进、信息量大,能使课堂丰富多彩,但用多了并不是好事,有可能使学生思维退化。校长举了一个例子,他说:“语文课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有的老师把文字的东西变成图像、声音,用多媒体一下子展现出来,看似很热闹,但学生进行想象的机会被抹杀了。数学也是这样,有的时候数学课上会出现一个情景,要想证明这个题目,得加一条辅助线,辅助线加在哪里,老师鼠标一点,啪,出来了,但是这并不是学生认识的过程,而是强加给学生的,长期这样训练的结果是什么?是学生对事物的探索能力降低了。”

请你根据教育学相关原理,回答下列问题:

(1)你如何评价材料中校长的观点?(4分)

(2)你认为应该如何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6分)

答案:(1)校长的观点是正确的。若适度将多媒体教学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则会极大地优化教学过程,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如果过度使用多媒体技术,则会带来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抹杀学生的想象力等问题。

2)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注意科学性,即多媒体资源的选择要恰当。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手段和媒体,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率。

②注意适度性,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量要适当。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教学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故多媒体技术手段不是越多越好,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多媒体技术,实现媒体与教学的有效整合。

③注意适时性,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在使用时,时间分配要合理。教师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时要注意把握好时机。例如:当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有困难时,可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的思维铺线搭桥,化抽象为具体,突破教学难点。

④注意综合性,多种教学方式要综合使用。教师应将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使用,不能完全抛弃传统教学方式、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实际,因时制宜地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20.案例四:王老师是一位青年教师,工作热情非常高,他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经常要求学生不要讲脏话,不要乱扔废纸……而这位教师讲课情急时,常常“笨猪”“死脑子”不绝于耳。吸烟后,随手将烟蒂抛在课桌下面……在其教育下的班级会怎样呢?虽然王老师没少磨嘴皮子,没少用各种惩罚手段。但是班上学生说脏话的现象、纸屑杂物随处可见。王老师百思不得其解。

问题:请你帮助分析一下,王老师教育的班级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后果,作为一名班主任应怎样教育学生才能有良好的效果?

答案:(1)王老师教育的班级产生这样后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王老师没有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没有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没有做到“身教”。教师职业道德中的为人师表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努力做到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发挥良好的示范作用好的教育效果。

案例中的王老师虽然对学生提出了各种要求,但是自己却是满口脏话,乱扔垃圾,没有为学生做好榜样,没有做到为人师表。

②,王老师缺乏必要的教师威信,这也是他没能管理好班级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师应形成良好的威信,不仅需要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还要注重良好的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而案例中的王老师经常飙脏话、乱扔垃圾这些都是缺乏必要的道德修养及良好仪表风度的体现,自然没有威信,不能很好的管理班级的学生。

③王老师由于管理方式的不当,没能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案例中王老师的班级很明显管理混乱,缺乏一致的班级目标,得力的班级核心和正常的秩序等。

、班主任要教育好学生,必须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班主任要制定一个班级目标,用积极的目标要求和引导全班同学。目标保持一致,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言之有理,以理服人,循循善诱地教导学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不能一味采取惩罚手段去教育学生。

2)班主任要教育好学生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班主任要制定一个班级目标,用积极的目标要求和引导全班同学。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言之有理,以理服人,循循善诱地教导学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不能一味采取惩罚手段去教育学生②教育时要遵循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运用陶冶陶冶教育法,教育者应做到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发挥良好的示范作用。③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要关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鼓励和期许,这样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才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王老师的做法有对学生的侮辱和不尊重,自然不会收到好的教育效果。④班主任要注意以正面教育为主,多为学生树立一些正面的榜样,让学生来学习,多给学生一些积极的正面的激励和暗示,依据心理学的罗森塔尔效应,这样的教育效果一定会更好。

17河南特岗县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1.记得在一个寒冬的早晨,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因为昨晚课外辅导班下课太晚,早自习铃声响过,我才走进教室。这时赵小明匆匆忙忙从我身后冲进来。我大声说:“赵小明,你为什么又迟到?把手从裤兜里拿出来,站好!”这时,我听到有人唏嘘:“自己手不也伸进裤兜里吗?自己不也是刚到教室吗?”我心头一惊,正要发作的火一下子熄灭了,并陷入了沉思:平时,一些看起来很微不足道的细节,都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同学们板演后随手把粉笔往讲台上一扔;学生干部管理班级时用教鞭敲击讲台,这不都是我的行为在学生身上的再现吗?

请运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知识对该教师的做法进行分析。

答案:材料中老师的做法是不恰当的,违反了职业道德中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等原则。

1),为人师表是教师在处理其与自己的关系时应遵循的原则要求。倡导“为人师表”就是要求教师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教师工作具有特殊的意义。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影响学生。案例中的“我”,在早自习铃声响过之后才走进教室,却对几乎同时进班的小明同学发火;这些做法都没有体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师德要求。

2),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之一。教师要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对学生要因材施教。教师职业道德具有教育人、感化人的作用。案例中的“我”不问明原因,就对迟到的学生大声训斥,说明没有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也没有因材施教。这些都违背了教书育人的师德规范要求。

22.赵老师是学校公认的好教师,在师范院校就读期间,为了成为一名称职的语文教师,除了认真学习本专业各门课程,他还广泛涉猎了其他专业知识。在从事语文教学之后,他经常阅读中外名家名著。从教近10年来,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与科研水平,他还不断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的知识,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和实践智慧。

请从教育学角度分析赵老师的知识素养。

答案:案例中赵老师具备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等知识素养。

1)赵老师具备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这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也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必备基础。案例中的赵老师为了成为一名称职的语文教师,除了认真学习本专业各门课程、还广泛涉猎了其他知识,这就体现了他具有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2)赵老师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师的知识不仅要“专”,而且要“博”,教师的专业知识应建立在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之上。案例中的赵老师从事语文教学之后,他经常阅读中外名家名著,就体现了他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3)赵老师具备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其中,教育学、心理学及各科教材教法是教师首先要掌握的最为基本的教育学科知识。案例中的赵老师不断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的知识。这体现了他具有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4)赵老师具备丰富的实践性知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基于教师个人的经验积累,在对待和处理教育问题时体现出的个人特质和教育智慧。案例中的赵老师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和实践智慧。这体现了他具有丰富的实践性知识。

23.在一节数学课上,学习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之后,李老师让前后桌的每4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班级学生的座位是按照他们的身材高矮编排而成的)讨论“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李老师告知学生:“你们小组内部每个人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还要为你们小组同伴的学习负责。”学生立即讨论起来。

“晾衣架是三角形的。”

“我家空调下面的支架是三角形的。”

“我的风筝是三角形的。”

……

当学生讨论时,李老师适时地介入、引导,促使学生畅所欲言。

问题:请运用教学方法的相关理论对案例中李老师的做法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李老师的做法值得学习。

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讨论法。(A)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其优点在于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B)案例中李老师组织学生讨论“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领会和运用知识。

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②要善于在讨论中启发引导学生;③做好讨论小结。案例中,李老师在讨论前让学生明确讨论的任务,既要对自己负责,又要对同伴的学生负责,调动起学生的讨论积极性。在讨论过程中能适时地介入、引导,使学生畅所欲言.讨论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C)

16郑州东区。中原区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1-2题每小题8分,1-2题每小题9分,共25分)

24.李老师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为了做好本职工作,她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改进教学方法。在日常教学中,她关心每一位幼儿的成长,也能针对不同幼儿的发展特点因人施教。淘淘是个有思想、有个性的小朋友,可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力不集中,也不愿意上课。于是李老师就利用其好奇心特别强的特点,通过课前与小朋友做游戏来吸引淘淘的注意力,当淘淘加入到游戏活动中时,就及时在班上表扬了淘淘。由此吸引了他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上课的兴趣。为了促使家园教育同步,她主动与家长沟通,虚心接受家长提出的合理化建议。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李老师多次被评为幼儿园优秀教师。

问题:请运用教师职业道德知识对该案例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该老师的做法符合24字的教师职业道德,值得我们赞赏和学习。

1)该老师做到了终身学习。(A)终身学习是教师在处理其与自己发展的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原则要求,终身学习要求老师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B)案例中的李老师为了做好本职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改进教学方法,是遵循终身学习的师德规范的体现。(C)

2)该老师做到了爱岗敬业。(A)爱岗敬业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认真辅导学生。学生的学习是有个性的、有个体差异的,因而集体教学与个别辅导必须结合起来。(B)案例中的李老师热爱自己的工作,并且在进行集体教育的同时兼顾了学生淘淘好奇心强但对上课没兴趣的个性特点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个别教学。这是李老师遵循爱岗敬业的师德规范的体现。(C)

3)该老师做到了教书育人。(A)教书育人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对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B)案例中的李老师关心每一位幼儿的成长,针对不同幼儿的发展特点因人施教。即遵循了这一师德规范。(C)

4)该老师做到了为人师表。(A)为人师表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尊重家长。在处理与家长关系时,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学生家长的人格等。(B)案例中的李老师为了促使家园教育同步,主动与家长沟通,虚心接受家长提出的合理性建议。即遵循了这一师德规范。(C)

5)该老师做到了关爱学生。(A)关爱学生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关爱学生的范围是全体学生,关键是做到对学生平等公正。(B)案例中的李老师关心每一位幼儿的成长,对不认真听讲、不愿意上课的学生进行积极教育。即遵循了这一师德规范。(C)

作为一个老师,我也会做到终身学习,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关爱学生。

25.青年教师丁某为了备考研究生,向学校申请辞掉班主任工作,学校考虑到临时更换班主任不利于学生思想的稳定,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就没有批准他的申请。丁老师认为学校不支持他报考研究生,便对班主任工作消极懈怠。当班上一名学生突发疾病时,由于他没有及时处理,致使该患病学生因贻误最佳治疗时机而造成视力严重下降。学校也为此没有同意其报考研究生。

问题:请运用教育法规知识对该案例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丁老师的做法是不作为侵权行为,不符合教育法规。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九条规定,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作出处理。(A)案例中,丁老师为了备考研究生,向学校申请辞掉班主任工作,学校没有批准他的申请。丁老师可以提出申诉,但不应该对班主任工作消极懈怠。(C)

2.案例中班主任丁老师的行为是不作为侵权行为.(A)不作为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以一定的不作为致人损害的行为。根据我国《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学校和教师负有保护学生的法定义务。如果教师没有积极履行保护职责或阻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即构成不作为侵权。(B)案例中,作为班主任的丁老师没有对突发疾病的学生进行及时送往医院救治,导致学生视力严重下降,是教师的不作为侵权行为的体现。(C)

3.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因学校教师或其他工作人员在履行职务中的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赔偿后可向有关责任人员追偿。(A)本案例中,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学校对丁老师有追偿权。(C)

4.《教师法》第七条规定: 教师有“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的权利。

案例中学校侵犯了教师的培训进修权。(A)案例中的学校,没有同意丁某的申请,侵犯了丁某的进修权。丁老师可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通过教师申诉的途径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C

所以,该老师和学校的做法都不正确。

26.有关研究表明: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词汇量的多少明显影响到阅读能力的高低。但是当掌握的词汇量达到35004500的时候,就会出现约8个月左右的滞留时间;达到65007500时,就会出现约12个月左右的滞留时间;当词汇量达到了950010500的时候,平均滞留约18个月。也有人曾经研究收发电报中动作技能的进步,结果发现,在收发报练习1528天之间,成绩一度停顿下来,虽有练习,但成绩却不见提高甚至下滑。

问题:请运用心理学知识对该案例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1)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通过应用不同形式的练习,可以使个体掌握某种技能。一般来说,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动作的精确性、速度、协调性等会逐步提高。

2)虽然不同的学习者的练习曲线存在差异,但也具有共同点,表现在:①开始进步快。②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即高原期。通常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称为“高原现象”。在本案例中,学习英语过程中的滞留时间和收发报练习中的成绩停顿即是高原现象。③后期进步较慢。在本案例中,随着词汇量的增加,英语学习出现的滞留期越长,说明练习后期的进步缓慢,但坚持练习还会有提升。④总趋势是进步的,但有时出现暂时的退步。整个练习过程中,成绩往往会有一些波动起伏现象。而且,多数情况下,练习曲线反映出来的技能的进步是先快后慢;也有少数情况可能出现先慢后快的趋势。在本案例中,体现了这一特点的是:在收发报练习成绩停顿时,虽有练习,但成绩却不见提高甚至下滑。

3)“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①学习方法的固定化;②学习任务的复杂化;③学习动机减弱;④兴趣降低;⑤心理和生理上的疲劳;⑥意志不够顽强。高原现象一般在学习中期出现,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高原现象”。在教学中组织练习时,应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增强学习动机。另外,还需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并且及时进行反馈。具体表现在:①练习需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先简后繁;②正确掌握练习速度,保证练习质量;③适当安排练习的次数和时间;④根据练习时间、内容和途径的不同采取多样化的练习方式。

16郑州二七区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27.五年级学生陈哲,上课时不是动手摸同学衣服、扯同学的头发,就是东张西望、转身和别人说话,要么就是一个人晃椅子,玩小东西,还喜欢搞“恶作剧”,影响附近的同学学习。老师批评他或暗示他之后有一定效果,但过不久又恢复原状。

陈哲在家里任性、冲动,想做什么、想要什么,一旦父母不能满足时,便大喊大叫、摔打东西,甚至离家出走。陈哲的父亲比较粗暴,看到孩子不听话,烦了就骂、急了就打,只要听老师说陈哲违反纪律了,陈哲回家肯定挨揍。陈哲的母亲则过于宠爱他,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不在乎那几个钱,陈哲想买什么都尽量满足。有时陈哲发脾气、摔东西,母亲也只是叹气,舍不得管孩子。

陈哲还爱看娱乐电视节目,节目不完决不罢休。在父母的再三催促下才做作业,一边做作业还一边玩,注意力难以集中。陈哲在班里成绩排在倒数,考试经常不及格。但家长和老师发现,其实陈哲脑子不笨,一旦认真学习,比其他同学接受还快。

问题:假如你是陈哲的班主任,你将如何帮助他改变现状?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第二节儿童多动症P519

【参考答案】1)陈哲在上课时的表现,已经有儿童多动综合征的特点。儿童多动综合征(简称多动症)是小学生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征。高峰发病年龄为810岁。而陈哲在课堂上的行为就具有了这些特点:①活动过多;②注意力不集中;③冲动行为。陈哲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家庭原因。陈哲在家里受到的家庭教养方式是父亲的专制和母亲的放纵,这导致陈哲的性格出现问题。母亲对陈哲过于溺爱,让他随心所欲,导致他表现出任性、自私、野蛮、无礼、蛮横无理、胡闹等行为表现。

2)帮助陈哲改变现状的措施有:①对陈哲的家庭给予指导,要促使陈哲父母尽量给他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多尊重他,给他一定的自主权,给予他积极正确的指导,不随意打骂也不无限度娇惯他。这样才能使陈哲慢慢地变得活泼、自立、友好、合作、思想活跃。②班主任可以让陈哲父母根据陈哲的多动症表现的程度,请专门的心理辅导人员对他进行合适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从根本上减少那些不良行为。③班主任可以同任课教师一起,在课堂上对陈哲的行为进行合理的引导,提高对他的期望,多表扬他积极的好的表现,减少对陈哲不良行为的关注,慢慢改变他的行为方式。④针对陈哲爱看娱乐节目,节目不完决不罢休,可以利用普雷马克原理,即用高频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父母可以要求陈哲写完作业就可以看自己喜欢的节目。用喜欢的电视节目强化陈哲认真完成作业这一行为。⑤“陈哲一旦认真学习,就比其他同学接受还快。”因此老师和家长要发现孩子自身的特质,注意个别差异,因材施教。⑥老师和家长要注意培养陈哲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从以下六方面入手:第一,彰显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第二,逐步提出要求。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家长和老师要从陈哲的实际出发,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有计划地逐步扩展。第三,指导具体的学习方法。老师和家长要有耐心,一步一步地指导陈哲正确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第四,制定规范、适当制约。针对陈哲一边做作业一边玩、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家长和教师应当制定一定的行为规范,逐步培养陈哲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五,反复实践与外部强化相结合。老师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并及时检查与督促,同时老师可以利用外部强化来塑造和巩固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第六,开发专门的学习习惯培养课程。

28.案例一一天,班里的学习尖子朱小东给语文老师说:“老师,您好,我向您提个建议,你布置的字词我早已写过了,能不能再给我布置点别的作业,我不想再机械地抄写这些词语了,真没意思。”

案例二又到了交作业的时间了。“老师,董小明的作业又没写。他每次这样的实践作业都不写。”小组长认真地向老师汇报。老师把这些没交作业的同学叫过来大声训斥,询问原因,他们仿佛也很无辜:“老师,不是我们不写作业,而是这样的作业我们不会写。”

问题:请结合案例现象,说明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合理有效地布置作业。

教育学:第六章第四节布置作业的要求P167

【参考答案】1)在新课改背景下,布置作业需要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案例一中的老师经常给学生布置抄写字词的作业,没有考虑到尖子生和后进生的不同能力需求,进而导致尖子生对作业产生厌烦情绪。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布置难易度不同的作业,以促进不同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2)在新课改背景下,布置作业需要分量适宜、难易适度,并且作业形式要多样,具有多选性。案例二中的老师给所有学生都布置了实践作业,但是有一部分学生不会写这种作业,最后就有很多学生不交作业。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难易适度,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并且布置的作业要多样化,要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愉快地做作业,并且取得进步。

29.在课堂教学中有的学生“吃不饱”,而有的学生“吃不了”,成绩好的学生越学越有劲,而成绩差的学生越学越没信心,以致对课堂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导致学校教育对这部分学生来说逐渐失去了吸引力。即使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在新的教学方式被普遍采用的教学中,积极参与的学生与消极被动的学生同时存在,喜欢表达与沉默寡言的学生依然如此,发展迅速的学生与停滞不前的学生差异明显,即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不仅没有在新课程新方法中被消除,而且还有扩大化的倾向。

问题:请运用相关教育理论知识对此案例现象进行评析。

1.教学原则P1552.个别教育工作P2163.转变学习方式,注重现代学习方式的独特性、4.学生的认知差异p376

【参考答案】1)教学原则中指出量力性原则,也称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能够接受,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材料中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和课堂中学生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体现出这位老师违背了这两条原则。

3)班主任必须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好学生的个别教育工作,注重先进生和后进生的发展,只有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班集体才能健康地发展。案例中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不仅没有在新课程新方法中被消除,而且还有扩大化的倾向”说明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做好个别教育工作,没有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4)转变学习方式,注重现代学习方式的独特性。独特性同时也意味着差异性,学生的学习客观上存在着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实际具备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准备以及学习能力倾向不同,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内容和任务的学习速度和掌握它所需要的时间及所需要的帮助不同。案例中的学校课堂教学忽视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要求所有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运用同样的学习条件,以同样的学习速度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并要求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和质量。这种“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致使很多学生的学习不是从自己现有的基础出发,结果导致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现代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差异,并把它视为一种亟待开发和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化和教师指导的针对性。

5)案例中的教师没有针对学生的认知差异进行教学。认知差异包括认知类型差异和认知水平差异。材料中的老师没有对学生按认知水平和智力水分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出现部分学生“吃不饱”“吃不了”的现象。

30.王老师每次教完生字后,总是让学生回去每个生字抄10遍,准备第二天听写。但学生的生字听写成绩总是不理想。王老师想,肯定是抄得还不够,又让学生每个生字抄20遍甚至30遍,但学生的听写成绩仍没有提高。王老师逐渐意识到,重复抄写对生字的掌握效果并不明显。经过思考,王老师向学生宣布了自己的新规定:废除生字抄写作业,但要学生保证第二天的听写过关。于是,学生练习的方法多种多样:除了重复抄写外,有的学生采用口读、手写、心记“三管”齐下的方法;有的学生采用将生字做成卡片,随时随地记一下的办法……结果,学生的听写成绩非但没下降,还大有提高。

问题:请运用教学规律和教育理论的知识来评析王老师“新规定”的意义。

P147教学规律和P98学生观

教学规律: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

学生是处于发展迅速时期的人,他们身心的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学生是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受教育对象。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

【参考答案】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我们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意味着制约学生的主动性。相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案例中的王老师在实施“新规定”之前,通过让学生重复抄写生字20遍甚至30遍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听写能力,但并未收到良好的效果,这时的王老师只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并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甚至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所以教学未取得良好效果。后来实施了新规定,不再让学生抄写生字,而是让学生自己选择记忆生字的方法,结果,学生的听写成绩提高了,这说明实施“新规定”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最终使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

2)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他们身心的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此外,学生是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受教育对象。作为教师,要知道虽然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具有先天的权威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只是一个被动者。忽视学生主动性存在的学生观在根本上是错误的。如果教师不珍惜甚至滥用学生的依赖性和向师性,那么这将会阻碍学生的发展。案例中王老师的“新规定”符合学生的本质属性,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3)新课程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而且重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案例中王老师实施的“新规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采用不同的练习方法掌握生字,王老师在其中则扮演着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角色。

4)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要求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要转变单一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案例中的王老师转变原来的单一的被动式的教学方式,建立“新规定”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促使学生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习,这种做法是值得肯定的。

16郑州航空港区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28份,第39分,共25分)

31.有的老师认为,孩子在课堂上就应该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听课,不喜欢那些与老师有不同观点、爱发表自己意见的学生。小学语文教师周某在讲授课文《邱少云》时,正讲在兴头上,一名小男孩站起来提问:“老师,为什么蓝蓝的天上没有闪闪的星?为什么邱少云身上带着子弹、手榴弹而不爆炸呢?”周老师不耐烦地说:“你总喜欢这样钻牛角尖,书上一直就是这么写的。”小男孩只好怏怏地坐下,整节课再也没有发言。

问题:请运用教育理论知识对该案例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材料中周老师的做法是错误的,我们应该引以为戒。

①周老师没有发挥教师应有的教育机智来解决突发情况。教育机智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情况,迅速而正确的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周老师简单粗暴的处理学生的发问,没有运用到教育机智。

②周老师的做法违背了现代教学观的要求。现代教学观强调,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开放与生成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材料中的教学事例表明教师遵循的是传统的教学观,在这种教学观的指导下,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这种教学方式违背了现代教学观,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创建和学生的健康发展。

③周老师的做法违背了现代学生观的要求。现代学生观强调,学生是独特完整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过程并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或技能训练,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参与。材料中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接受,而忽略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违背了现代学生观。

④周老师的做法违背了素质教育观的要求。现代素质教育观强调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材料中的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给出的回答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发挥教师应有的教育机智去化解这些“怪”问题,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⑤周老师的做法违背了教师观的要求。教师观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在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教师要善于引导,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材料中的教师面对学生的问题,没有进行合理的引导,而是以不耐烦的态度应对,不利于良好教育效果的取得。

⑥周老师的做法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材料中周老师未就小男孩的个别差异进行有针对的教学。

总之,材料中周老师的做法是错误的,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引以为戒。

32.16岁的明明是一所封闭式管理中学的住宿生,在夏季的一天下午放学后,他与另外三名男同学不顾学校和老师再三强调的纪律,悄悄躲过值日和巡逻老师的严格管理,擅自翻越学校足以保障学生安全、符合国家规范的三米高的围墙,到校外一条河里游泳。在游泳过程中明明不幸溺水,学校闻讯后第一时间将其送往医院抢救,但明明终因抢救无效身亡。

请运用教育法规知识对该案例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①本案例属于学生伤害事故,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八条规定,发生学生伤害事故,造成学生人身损害的,学校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承担相应的事故责任。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十三条规定,在学生自行外出或者擅自离校期间发生的造成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学校行为并无不当的,不承担事故责任;事故责任应当按有关法律法规或者其他有关规定认定。

②案例中,学生的溺亡是由于学生擅自离校造成的,且学校围墙等也符合国家规范、足以保障学生安全,学校及时对学生抢救、行为并无不当,因此,学生及其监护人应负责任。

33.1968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做了一个实验,研究者从小学每个年级中抽出部分学生进行了一个非言语智力测验,并告诉教师这个测验能预测学生未来的智力发展。然后研究者随意抽取20%学生的名字,告诉教师这些学生是有发展潜力的。过了八个月后重新测试,发现那些随意抽出的学生各方面都获得了较大的进步,成绩明显提高。

问题:请运用心理学知识对该案例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教师期待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即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送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本案例说明了教师期望的重要性。教师对学生要多加鼓励,让学生了解到他是有能力和希望成为好学生的。在教师的积极鼓励、循循善诱下,学生就会更加自信,努力学习,朝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积极发展。

16郑州惠济区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9分)

34.案例一章老师在给学生上阅读课时,一只小猫突然跳到教室窗户外面,有学生看到后兴奋地喊起来:“外面有小猫!”同学们立刻把目光都移向窗外,好奇地问:“在哪儿啊?”显然,他们的注意力转到了外面的那只小猫身上。章老师灵机一动,也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急切地问:“在哪里?”章老师跟着孩子们手指的方向望去,果然有一只漂亮的小猫在窗台走了几步就跑了,同学们只好回到座位上,意犹未尽。章老师见状打开了话题:“同学们,你们为什么喜欢这只猫啊?”“因为好看,因为它长得很美丽……”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个不停。教室顿时又变得热闹起来。下课铃声响了,章老师笑眯眯地对大家说:“今天晚上的抄写作业取消了,回家后每人写一篇短文,描述你们看到的那只小猫,并把自己的心情写进去。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查相关的资料,明天在课上我们一起交流。”

问题:根据案例一,作答12题。

1.结合案例一,谈谈章老师的做法符合现代教学的什么理念。(6分)

2.结合案例一,谈谈章老师的这种教学方法的积极意义及对你今后工作的启示。(8分)

【参考答案】

1.章老师的做法是对的,值得我们学习。

①章老师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恰当运用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情况,迅速而正确的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章老师把突发事件转化为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合理运用了教育机智。

②章老师的做法符合现代教学观,值得我们学习。新课程倡导全面发展的教学观,教学重结论更要重过程,教学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新课程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倡导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在案例中,当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小猫身上时,章老师并没有斥责学生,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在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平等交流,并根据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向,体现了现代教学观。

③章老师的做法符合启发性教学原则。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章老师不断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小猫的特点,生动活泼的学习。

④章老师的做法体现了教学的双边性规律。双边性规律指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材料中章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学习,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正体现这一规律。

总之,我们应该向章老师学习,把教学观落实到教育教学中。

2.1)积极意义:此次教学活动中章老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了教与学的关系,既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把两个积极性很好地结合起来。

2)启示: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案例中的章老师在遇见突发情况时,没有批评学生,而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体现了其对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运用。②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不仅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案例中的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③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践行现代教学观理念,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师不要只注重结论更要重教学过程,教学中不仅关注学科更要关注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案例中的章老师在同学们的注意力转移后,并没有批评他们,而是与他们共同讨论,引导学生学习方向的转换,体现了其具有良好的教学观。④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应该恰当运用教育机智,把突发事件转化为有意义的教学活动。案例中当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小猫身上时,章老师能够根据课堂情况调整教学方向,具有教育机智。

16惠济

6、案例分析题

35.案例二李某,初一女生,小学时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一直很好,进入初中后,学习依旧刻苦努力,但心理压力十分沉重,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用在了文化课学习上。刚开始,她的文化课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与此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她怕看到老师和家长期待的目光,后来一遇到考试就紧张,常伴有口干、恶心、呕吐、吃不好、睡不好,有时甚至手指哆嗦、腹泻等。考试就像一块巨石压在她的心上,成绩也每况愈下。

问题:根据案例二,作答12题。

1.结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谈谈学生李某产生此状况的原因。(7分)

2.如果李某在课后找到你谈心,你将如何做?(8分)

【参考答案】1、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特点有:1.自尊感增强,初中生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得到认可,当社会评价不一致时,他们的自尊得不到满足就容易自暴自弃。2.出现自卑感,自卑感时指一种轻视、不相信自己的一种自我体验。自卑的人热衷于与人比较,他们对自己有很高的期待,但无法接受自己的失败,因为它们对自己缺乏客观、清醒的认识,无法悦纳自己。一旦失败受挫,就容易自我怀疑否定,引发一系列心理困扰。3.自我开始分化,初中生开始关心自己形象,按自己的意愿塑造自己,当“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发生矛盾,他们会自责,对自己不满意。案例中李某正处于这一时期,心理没有完全成熟,不能很好地权衡学习与生活,学习动机过强缺乏放松;由于他的自尊心过强和出现自卑感使她过于在意他人的评价而无法正确客观的认识考试和学习,因此出现了考试焦虑症。该症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1)学校的统考和应试教育体制使学生缺乏内在自尊;(2)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3)学生的个性过于争强好胜,缺乏对失败的耐受力缺乏相对应试技能等。据案例可知,李某对于考试成绩的追求可反映出现代考试教育制度对于学生考试焦虑的影响;教师和家长的期望过高给李某造成的心理压力也是其考试焦虑的影响因素之一;另外李某的个性特征和对失败的耐受力较低也是促使其形成考试焦虑的重要因素。

3. 李某学习刻苦努力但心理压力十分大,几乎将全部时间用在文化课的学习上。对此,首先引导其正确认识自我,对成败进行正确归因,增强自信心;其次要正确看待考试,学习时也要注意劳逸结合;最后教给李某一些应对考试焦虑的方法。常见的应对考试焦虑的方法主要有:(1)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等方法;(2)采用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如“我能做好这次考试”;(3)锻炼学生的性格,提高挫折应对能力;(4)往最好处做,不要计较最后结果;(5)考前要注意调节情绪。总之,既要让李某树立自信心,明确学习的目的和学习的方向,也要鼓励她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生活,尽可能减负。同时,也要让其树立起正确的考试观和学习观,正确面对学习和生活。

16管城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36.“你这是变相体罚,知道吗?你在众人面前让他站到一边,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以后他在同学面前还怎么抬头?只不过看你才工作,否则我电话打到教育局,你的饭碗就没了。”

“对不起,小祺妈妈,我当时提醒了他好几次,他一直跟别的同学讲话,我一时着急,是我考虑不周,以后我一定注意。”从小刘老师慌乱的甚至有点低三下四的道歉声里,大家基本明白了事情的大概:课堂上,小祺一直跟别的同学讲话,几次提醒无效后,刘老师让他站到一边,过了五分钟才让他坐下,结果课间就接到了家长的电话。

“不就是让他站几分钟吗?如果这也叫变相体罚,学生还能不能批评了?他将来走上社会还能经受一点挫折吗?”年轻的张老师有点忿然。“刘老师,你应该跟他妈妈讲,只站了几分钟,你又没有用语言讽刺挖苦他,这算不得变相体罚,你可以让她到班级找同学调查,你又没有做错什么,没有必要跟她道歉。你问问她,如果她是老师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有多年班主任工作经验的马老师给小刘老师支招。

小刘老师叹了一口气说:“学生成绩考不好,最多说你能力有问题,可是涉及到体罚或者变相体罚那就是师德的问题。那可是摊上大事了。要是她打个电话到校长那里,或者打到教育局,没事也会有事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知道他的家长这样,以后少管就是了。”

问题:请对上述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惩罚”进行评析。

【参考答案】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 “教育惩罚”是值得商榷的。

刘老师的行为属于“教育惩罚”。 教育惩罚是指对个体或集体的不良行为给予否定或批评处分,旨在制止某种行为的发生。体罚是指用触及身体皮肉等有损身体健康和侮辱人格性质的方式来惩罚学生的方法,如罚站、罚跪、打手心、拧耳朵等。变相体罚是指没有接触被罚人身体,但以非人道方式迫使被罚人做出某些行为,使其身体或精神上感到痛苦的惩罚方式。案例中刘老师提醒小祺的时候没有使用挖苦和讽刺等侮辱性语言,体罚的定义中也没有对罚站时间的限定,此外,刘老师的这种惩罚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具有教育性,也有待考证。这些都反映出体(惩)罚的相关界定仍然不是十分清晰,因此,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家长对“惩罚”的看法存在争议也就不可避免了。我们不能有超越法律法规之外的惩罚,但草木皆兵,矫枉过正也会造成很多后果。例如,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变本加厉,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变弱,教师职业倦怠等。

要解决诸如此类的现实问题,可以构建积极教育惩罚的策略:①理清概念,明确惩罚(体罚)是非。教育法规进行详细的规定可以使教育者的教育惩罚有法可依,既能教书育人,又能有效保护教师和学生的权益。②家校联合,构建合理申诉制度。这样既能维护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也能让家长的权利和义务得到宣传和保障。③教师要提高修养,提升教育惩罚艺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控制情绪,把握好教育惩罚的实施尺度和时机,同时也要让学生意识到教师对学生的爱护。

总之,作为教师,应意识到惩罚同样是一种教育方式,既不能滥用,也不能完全没有惩罚。只要符合法律规范,出于爱的目的,做到公平公正、合理,可以运用教育惩罚。

37.有一名学生,在老师上课板书时,常用两手食指敲打桌沿,发出“哒哒哒”的响声。有的老师警告说:是谁!查出来要处分。可是总是禁而不绝。

后来,一位音乐老师找到了这名学生。他怯生生地站在老师面前等待批评和处分。但老师没有责备他,笑着说:“你参加乐队打鼓好吗?”学生愣了,以为老师讽刺他,不敢答话。老师接着说:“学生乐队缺一名鼓手,我觉得你有条件当。但是,你在上课时要认真听课,遵守课堂纪律,不要再敲桌子了,好吗?”学生点点头,泪水却扑扑地掉了下来。后来,这个学生敲鼓进步很快,上课也不敲桌沿了。

问题:(1)请结合德育方法说明两则教学设计中教师的做法有何不同。(4分)

2)请简述两位教师的做法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怎样的影响。(5分)

【参考答案】1)第一位老师的做法违反了品德评价法,品德评价法是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德育方法。案例中第一位老师的做法过于粗暴,简单对学生进行了批评,但是没有达到激励或抑制的效果,最终并没有促使其品德健康的形成和德育的发展。

第二位老师(音乐老师)正确运用了说理教育法和实际锻炼法。说理教育法是通过语言说理,使学生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的认识的德育方法。实际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使其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案例中音乐老师通过对学生讲道理,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导他们自己去学习的方法。

2)两种方式下的教学方法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

第一种教学方法①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②不利于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正确认识自己,形成自我;③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最终导致学习的被动性。

第二种教学方法: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②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③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④有利于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⑤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16安阳市直

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8.小刚在班级中成绩一般,经常被老师和同学所忽视,有一天上数学课,他在那里折飞机,为了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他把飞机投向了空中,数学老师当场批评了他。

问题:(1)请你用行为主义的理论分析这个数学老师处理问题的方法及其效果。(4分)

(2)请你用其他的学习理论,提出更好的处理方法。(6分)

【参考答案】1)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数学老师所采取的方法是惩罚。惩罚是指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反应的过程。在本案例中,老师的做法不仅不会改变小刚的不良行为,反而满足了他渴望被老师和同学注意的需要。

(2)数学老师可以采用消退法来消除小刚的不良行为。消退是一种无强化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案例中小刚在课堂上折飞机并把飞机投向空中,是为了得到老师或同学的关注(强化),老师与同学可以不予理睬,不给予其希望得到的强化,那么此类行为就会逐渐减少。

39.初三学生王某平时特别贪玩,经常瞒着父母逃学,学习成绩很差,班主任薛老师采用罚站、罚抄作业等措施均无效果,最后建议学校开除王某,理由是王某的成绩可能会影响学校中考的升学率,学校采纳了班主任的建议,将王某开除学籍。

问题:(1)本案例中法律主体有哪些?(3分)

(2)运用相关法律分析本案例。(7分)

【参考答案】1)该案例涉及的法律主体有学生王某、班主任薛老师、学校和王某的父母。

2)第一,薛老师采用罚站、罚抄作业等措施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第二,学校采纳薛老师的建议开除初三学生王某的学籍,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各级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学,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有义务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七条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

16周口联营中专教师招聘考试

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0分)

40.在一次公开课上,执教老师对一个胖乎乎的男孩说:“请你把这段课文给大家读一下,好吗?”“老师,现在我不想读。”这名学生不顾有听课老师在场,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愿。“你有权保持沉默。”执教老师笑容依然,“我们会耐心等待,以后再欣赏你的精彩表现。”果然,在后半节课上这个学生主动发言,以自己精彩的朗读博得了听课老师和学生的热烈掌声。

问题:请分析这位老师在处理这一事件中所体现的教育教学素养。

【参考答案】案例中该教师的处理体现了教师的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职业心理健康

(1)道德素养要求对待学生:热爱学生。教师热爱学生要把爱与尊重信任相结合,要理解和宽容学生,对学生要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案例中教师的言语和表现充满了师爱,体现了热爱学生。

(2)知识素养要求教师掌握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知识。教师的教育科学知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实践知识是基于教师个人的经验积累,在对待和处理教育问题时体现出的个人特质和教育智慧。案例中教师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正确的学生观,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学生在公开课上不愿读课文的时候,教师给学生保持沉默的权利,没有因为学生在公开课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去批评学生。教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自己公开课的配合者,充分尊重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

(3)能力素养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机智。在教学中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要求教师运用教育机智来解决问题。在公开课上,学生大胆地表示自己不想读,这时候教师没有因为学生当着其他老师的面表达自己所想而生气或者逃避,而是因势利导,开玩笑一样地鼓励他,给了学生希望的“台阶”。后半节课学生积极表现,圆满地解决了问题。

职业心理健康的构成是指一个优秀教师所应有的心理素质。包括高尚的职业道德、愉悦的情绪情感等。案例中教师对学生大胆表达自己想法的处理,体现了该教师高尚的师德和积极稳定的情绪。

16南阳新野县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8分)

41.有些老师说,他们没有学过教育学,但一样办了几十年的教育,还有些教师说,孔子也没有学过教育学,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万世师表。

问题:你认为上述观点正确吗?请运用所学的教育学原理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该观点是片面的。因为:

1)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这样才能避免盲目摸索,更有效率地实现教育目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实践依据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这些教师认为没有教育理论,一样可以进行教育实践,他们都忽略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

2)教育理论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意义十分重大。从理论功能上讲,掌握教育原理有助于解释教育实践、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从实践意义上讲,掌握教育原理有助于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提高教育质量、总结经验、探索规律,还可以为学习其他相关学科提供坚实的理论根基。缺少理论的指导,教育实践就难以取得成效;

3)孔子是个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的教师,但他不仅拥有经验,还有丰富的教育理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都是孔子总结教学经验而提出来的教学理论。这些理论反过来直接指导了教育教学实践。因此,真正重视教育实践的人,是不应也不会轻视教育理论的。

16濮阳工业园区

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一小题8分,第二题9分,共17分)

42.张老师在讲一道数学题时,按照教师用书的解法,一步步地列出思路,答案刚写出来,一个学生站出来说:“老师,这道题解法太繁杂,我有更简单的!”张老师毫无准备,不耐烦地说:“你比教材更厉害吗?”学生脸涨得通红,欲言又止。班里的气氛也一下子紧张了起来。

问题:请根据教育学相关知识分析张老师的做法。(8分)

【参考答案】张老师的做法不符合新课改的相关理念及教学规律,是错误的。

(1)学生独立意义的人,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张老师直接否定学生的想法,并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2)新课程所倡导的是交往与互动、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张老师只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并没有体现此教学观。

(3)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中提到,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教师行为来看,教师应该尊重、赞赏学生,并对学生张老师帮助和引导。而材料中张老师却直接否定学生给出的答案,没有做到尊重和引导。

(4)该案例中张老师的做法也是其缺乏“教育机智”的表现。教师在处理此类事件时应遵循冷处理原则,不要急于下结论。而材料中张老师直接批评学生,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5)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双边性规律。

(6)的教依赖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教,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也要重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观能动性。案例中张老师没有顾及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是一味的主导,没有做到两者相统一。

43.王老师在教文言文《桃花源记》时,提了一个问题:“‘率妻子与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境’是什么意思?”学生根据课文的注释,马上回答是“与世隔绝的地方”的意思。为了让学生对比古今词义的区别,王老师又追问:“‘绝境’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一下子把学生问懵了,课堂上出现了“冷场”的局面,王老师接连问了几个学生都没有答出来。课后,教师进行了认真的教学反思。第二天给另一个班上课时,王老师及时改变了提问策略。在学生找出“绝境”在课文中的意思之后,王老师请学生们思考:“请问你们都有什么困境?”一个学生答道:“我的困境是物理题。”王老师接着问:“那么,你所用的‘困境’是什么意思呢?”学生想了想说:“是‘绝境’的意思。”于是,王老师再次请大家思考:“‘绝境’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词义有什么差别?”学生们纷纷举手并给出正确的答案。(注:教学对象为七年级学生)

问题:请运用有关教学理论对此案例进行分析评价。(9分)

【参考答案】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主导对学生客体的教育与改造,只是学生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外因,学生的主体活动才是学生获得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内因。材料中王老师并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学习,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2)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有: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案例中这位教师在第一堂课中提出的问题:“‘绝境’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意思?”出现了课堂“冷场”的局面,这是由于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在教学反思后的第二堂课上,学生们能够紧跟问题思考,最后“纷纷举手并给出正确的答案”,这说明学生们的积极性被成功地调动起来,证明教师的启发有了效果。

3)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有: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进行教学。案例中,第一堂课中王老师的问题之所以没有得到学生的回应,正是他直接把难题摆了出来,没有遵循由易到难的顺序导致的;改进后的第二堂课中,王老师先问了容易的问题,学生们做出回答之后再一步步地引导其到目标问题。这样通过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们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老师的问题。

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有: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案例中王老师在第一堂课中的问题没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为“绝境”这个词被单独拿出来直接让学生解释,学生无法联系已有的经验。而到了第二堂课,王老师先问了“请问你们都有什么困境?”当学生说出了自己的困境之后,王老师再让学生思考刚才说的“绝境”是什么意思。这成功地让学生将理论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因此他们很快就明白了这个词的现代意义,接下来也就可以与课文原意对比了,这节课最终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5)新课程强调教师要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案例中的王老师通过教学反思之后,对第一次上课中效果不好的环节进行了修正,第二次上课时对相同的环节进行处理就得到了很好的效果。这说明王老师的教学反思是积极有效的,教师都应该经常通过教学反思来改进自身的教学。

16河南新乡市红旗区教师招聘考试

七、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6分)

44.某学校学生暴力殴打同学的视频曾在网络上被传播,引起了社会极大的关注和讨论。有人认为是学校的德育工作出了问题,有人则认为是社会环境影响导致的结果。

问题:请结合相关德育原理就这种争论发表自己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1)要使德育目标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就必须使德育目标建立在客观、科学的基础上。德育目标的确立要考虑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所以案例中针对这一现象,学校在确立德育工作的目标时应重视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确保德育目标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改善社会环境,防止校园暴力事件的再次发生。

2)狭义的德育则专指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学校是实施德育的重要场所,因此为了防止的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学校要改善德育工作。

3)在德育工作中,要遵循德育的一致性性与连贯性原则。教育者应主动协调多方面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前后连贯地教育学生,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所以针对案例中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加强合作,共同致力于学生德育的培养。

15郑州二七区教师招聘考试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2分)

45.以下是两位老师在课间的对话片段:

张老师:现在的这些学生,一点都不踏实,好高骛远,浮躁。上节课,班里进行测试,一个同学竟然要求我给他提示一下作文的写作思路,平时作文课时,我总是教育学生们怎么审题,这倒好,测试时又忘了。我要求平时测验要像毕业考试一样严格认真,考生是不能问这问那的,这样考出来的分数才真实。

肖老师:评价应该重结果,更应该重过程,学生学习水平的真实,比分数的真实更重要。我认为平时考试,学生看不大懂题目要求的时候,老师可以给学生适当的点拨。

问题:请运用新课程理念的有关知识,评析两位老师的观点。(7分)

【参考答案】张老师的做法不符合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评价观,肖老师的做法符合,值得学习。

1)新课程改革提倡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主张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使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案例中张老师的观点违背了新课改的精神,过于关注评价的结果,而忽视了评价过程,这种评价方式是片面的,不利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的实现,也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肖老师“不仅重结果,更应该重过程”的观点,符合新课改的“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重视过程与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寻找改进问题的办法,更有利于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46.阅读案例,回答问题:

案例一:小女孩对豆芽产生兴趣,于是就想让妈妈种豆芽,面对女儿的要求,母亲鼓励说:“我们来试试吧!”虽然一次次失败,但是在女儿面前,母亲总是一副信心十足的样子——“我们再试试吧!”

当年的这个小女孩现在已完成学业拿到奖学金,目前在瑞典进行研究工作,她回忆说:“妈妈那句‘我们来试试’就像神奇的肥料,养育着我的好奇心,让我枝繁叶茂。”

案例二:广告《凤梨》讲述的是泰国一对母女相依为命,以卖现切水果为生。一天放学,小女孩在自家水果摊前,望着同学们围着冰棒摊,人手一支吃着,很是羡慕。夜里,妈妈看着熟睡的女儿,突发奇想把凤梨切成冰棒的样子,塞入冰桶中。第二天,小女孩放学后,开心吃着妈妈特制的“冰棒”说:“也许可以拿来卖。”

小女孩抱着冰桶,来到大街上叫卖,可一支也没有卖出去。妈妈鼓励她到市场去看看,去看看叔叔、阿姨怎么做生意?

妈妈看着女儿自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且付出行动,凤梨冰棒热销,单车的铃声一响,小客人们即蜂拥而上,母亲推着水果车欣慰地看着,返家途中,妈妈心想:“哪天要是我不在她身边,我相信,她也能过得很好。”

问题:案例反映了什么教育?请结合自身实际工作,谈谈新课改下教师在这种教育中的作用。(7分)

【参考答案】1)①案例一反映了探究性学习的教育,探究学习也称为发现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依托的学习,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即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案例中的母亲在面对小女孩种豆芽的请求时,并没有直接给小女孩买来豆芽,而是不断地带领小女孩去尝试,在探索尝试的过程中去找到种豆芽的方法,这就体现了探究学习的实质,即使学生不断探究、发现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②案例二反映了自主学习的教育,自主学习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学生自主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是一种独立主动的学习方式。案例中的小女孩在没有妈妈的帮助下独自去卖凤梨冰棒,刚开始卖的并不好,后来通过自己观察别人卖菜的方式,学会了叫卖的方法,最后冰棒热销,体现了小女孩独立主动的精神,也反映了自主学习的实质,即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觉主动地去学习。

(2)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角色和行为都要发生极大的变化。

在角色上:教师要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角色,帮助和引导着学生发展。

在行为上:教师要尊重、赞赏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来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来自主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精神和创新能力。

47.近来,某家长发现正在上六年级的孩子小浩总是拐弯抹角、闪烁其词地要零花钱,再三追问下,孩子犹豫了半天才道出实情。原来班主任为了激励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把班级分为10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有6名学生,月评成绩倒数后三名的学生,要买10元钱以上的奖品给前三名的学生。小浩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因此每次各科月评他总是后三名。所以,每次月评都少不了他买的奖品,以至于大家都叫他“买单狂”。小浩还说,自己也想提高成绩,但是又得不到帮助,虽然自己暗自很努力,总未能取得好成绩。他感觉很伤自尊,情绪一直非常低落,甚至不想在这个班级上课了。

家长随后给班主任打电话沟通,老师却回答:“自尊心是自己树立的,不是别人给的。”并说他们不认为有什么不对,其目的也是为了孩子好。

问题:请运用德育原则的有关知识,对该班主任的做法进行分析评判。(8分)

【参考答案】1)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应坚持疏导原则,贯彻这一原则要在教育过程中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案例中的班主任每次都让月评中的后三名买东西,而小浩因此还被大家称为“买单狂”,这种做法是以批评惩罚为主,而非以表扬、激励为主,这样长期下去不会使学生取得进步,反而会使学生更加自卑,进而产生厌学情绪。

2)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应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现状,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教师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案例中的班主任是按照同一个标准来评判全班学生,没有注意到学生的个别差异,也没有给诸如小浩这样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辅导和帮助,从而使“差生”更“差”,“优生”更“优”,这样不利于全体学生发展,更不利于后进生的发展进步。

3)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应坚持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师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尊重热爱学生的态度,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发展状况出发,提出适度的要求,并坚定不渝地贯彻到底。材料中的小浩感觉很伤自尊,情绪一直非常低落,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而当其家长与班主任沟通时,班主任却说自尊心是自己树立的,不是别人给的。这体现了该班主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尊重信任学生,没有把严与爱有机结合起来,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提出适度的要求,而是一味地按照统一的标准来严格要求学生,这样下去只会导致像小浩这样基础薄弱的学生成绩越来越差,自尊心和自信心也越来越低,并不能起到促进“后进生”进步的作用。

48.以下是一位教师在教《环境污染》时的课堂教学结构:

1)学生通过看近年来环境污染的视频录像,如雾霾、黑水河等,并提出问题;

2)为学生提供一些高耗能企业、高污染企业的生产情况(文字、录像、图片等),让学生尝试推想:“大气为什么会有雾霾、河流为什么会变脏变臭?”

3)为学生提供模拟实验的材料,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自己所做的推想;

4)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

5)通过阅读材料,结合前面研究,讨论怎样保护环境。

问题:

1)该教师采用的何种教学方式,该方式主要包含哪几个阶段?(5分)

2)该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有何积极意义?(5分)

【参考答案】1)该老师采用了发现法进行教学。发现法分为四个阶段:①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解决或必须解决的问题;②促使学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某些材料和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③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④根据实验获得的一定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的基础上引出结论。

2)①运用发现法教学时,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获得经验和知识,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因此发现法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

②运用发现教学法教学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处于主要地位,而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客体,因此发现教学法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③发现教学法以学生独立探究和作业为主,教师的讲授、指导以及学生的阅读、练习服务于独立探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师的知识讲授和指导,忽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因此运用发现教学法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

15郑州航空港区

五、案例分析题(本题共3小题,第1小题8分,第2小题9分,第3小题8分,共25分)

1.河南省淮滨县某乡教学点有一位刘老师,多年来,他一人承担着该教学点四个年级近30名学生(复式教学班)的教学工作。他既是校长,也是该教学点所有学科的任课教师;既是炊事员,也是承担护送学生上学、放学路上安全工作的保安。30余年来,不管是风和日丽,还是刮风下雨,无论是狂风呼啸、大雪纷飞,还是冷风凄凄、阴雨绵绵,刘老师坚持用自己家里的小船摆渡学生到淮河南岸去上学。在刘老师的精心培育和照顾下,不少学生考上了大学,走上了各行各业的工作岗位。20156月,刘老师被推荐参加了感动中原的“河南省道德模范”的选拔,他在平凡岗位上的默默奉献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

问题:请运用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知识对该案例进行分析。

p578教师职业道德】

【参考答案】1)刘老师的行为体现了爱岗敬业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就是要求教师对工作高度负责,对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深厚的感情。案例中,刘老师一人承担着该教学点四个年级近30名学生的教学工作,而且坚持工作了30余年,既是炊事员,又是护送学生的保安,这反映了刘老师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和高度负责,是爱岗敬业职业道德的体现。

2)刘老师的行为体现了关爱学生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学生要求教师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案例中,刘老师承担护送学生上学、放学路上安全工作,而且30余年来,不管是风和日丽,还是刮风下雨,无论是狂风呼啸、大雪纷飞,还是冷风凄凄、阴雨绵绵,刘老师坚持用自己家里的小船摆渡学生到淮河南岸去上学,这都是他保护学生安全的行为表现,体现了他关爱学生的职业道德。

50.某中学一名物理教师在怀孕期间,所在学校为了照顾她,将其调整到政教处工作。这名女教师休满三个月产假后来校上班,校长找其谈话说:“你现在的工作已安排了人,你看你想做什么工作?”这位教师说:“我想教课。”校长说:“好吧,我们研究研究。”

学校研究的结果是:由于该教师在政教处的工作岗位已安排了人,又因学校不缺物理教师,故无法为其安排工作,学校决定将其解聘,让该教师自己找单位。该教师不得已向教育局提出申诉。经区教育局有关部门与学校多次协调后,学校留下了这名教师。工作虽然安排了,但这名教师觉得己经得罪了学校领导,最后还是离开了这所学校。

请运用相关教育法律知识对该案例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1)根据我国《教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①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②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③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教师有前款第②项、第③项所列情形之一,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案例中的女教师没有出现上述三种情形,而学校以各种“非正当”理由将其解聘的行为,是不正确的,侵犯了该教师的合法权益。

2)根据我国《教师法》第三十九条规定,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做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做出处理。案例中女教师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向教育局提出申诉,经区教育局有关部门与学校多次协调后,学校留下了这名教师。这说明了教育申诉提供了救济,可以更切实地保障教育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3)工作虽然被安排了,但这名教师觉得己经得罪了学校领导,最后还是离开了这所学校。这说明该教师的法律意识还不够,不能很好地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

51.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某中学的班主任张老师非常重视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为此,他为本班学生开设了关于学习方法的讲座,从理论上讲授各种学习方法,并对讲座内容进行书面考试。一个学期结束之后,该班学生能够背诵出各种学习方法的内容,但学生们各门功课的考试成绩并没有提高。(8

问题:请运用学习心理的相关知识对该案例进行分析。P429

【参考答案】1)张老师的出发点是为了教会学生学习策略和方法,但是没有收到效果,这主要是因为没有把握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3)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训练应注意遵循以下原则:①主体性原则,指在学习策略教学中应该发挥和促进学生的主体作用。张老师只是开设了关于学习方法的讲座,从理论上给学生讲解了各种学习方法,而没有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②内化性原则,指学生能够不断实践各种学习策略,逐步将其内化成自己的学习能力。张老师仅仅是讲授各种学习方法,而没有给学生练习时间,因此学生不能够将其讲解的学习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方法。③特定性原则,指学习策略一定要适合于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类型。张老师没有对学习方法进行深入了解,因而没有强调不同类型的学生应该适合什么样的学习方法。④生成性原则,指在学习过程中要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的材料重新进行加工,产生某种新的东西。张老师在讲解学习方法之后,仅仅是对讲座内容进行书面考试,并没有让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重新加工,因而才会导致学生的成绩没有变化的结果。

15郑州金水区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0分)

52.某校四年级学生刘峰,经常迟到、旷课、上游戏厅,甚至打架、敲竹杠,学习成绩就更不用说了,门门功课挂红灯。尽管老师多次教育,仍不见好转,还是经常旷课、打游戏,向同学借钱,同学不借就打同学,以至班里同学见了他都躲的远远的。虽然偶尔也有进步,但是没过两天又恢复原样,以至老师对他失去了信心。

不过,这个学生并不是一无是处,他百米赛跑速度惊人,在校运会上,他连续两年获得百米赛冠军,为班级争得了荣誉。除此以外,他还特别喜爱画画,象棋也走得非常棒。

问题:假如你是刘峰的班主任老师,请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应如何对待这样的学生。(10p579 p191 p195

【参考答案】1)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这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关爱学生的要求,案例中的刘峰学习成绩暂时落后、不太守纪律。但不能因此就对他讽刺、挖苦,而是要更加尊重和关心他,让他感受到班级的温暖。对于他偶尔的进步适时的给予表扬,激励他不断进步。

2)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教书育人的要求。刘峰虽然成绩不好但是他速度惊人,在校运会上,他连续两年获得百米赛冠军,特别喜爱画画,象棋也走得非常棒。如果我是他的班主任,我会给他提供充分发挥其特长的机会,让他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同时在他感兴趣的活动中帮助其培养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激发他对学习的兴趣,促进他各项能力的发展。

3)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以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针对类似刘峰这样的学生,教师一定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同时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此外,教师还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4)该班主任还应采用德育的实际锻炼法来教育刘峰。案例中,针对刘峰在赛跑、画画等方面的成绩比较好,该班主任应该让他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使其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

5)该班主任还应采用德育的品德评价法来教育刘峰。案例中,刘峰不守纪律,学习成绩不好,但擅长赛跑和画画,因此,该班主任通过对他的优点和进步给予肯定和奖励,对其缺点给予批评、惩罚而予以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

15郑州经开区

五、案例分析题(本题共3小题,第1-28分,第39分共25分)

53.在日常教学中,王老师不仅像别的老师那样经常关注那些能说会道、反应灵敏的学生,她还经常关注那些比较胆小,很少回答问题的学生。有的时候这些学生可能过于紧张答不出来,王老师就会让他坐下来放松一下,语气温和地对学生说:“没关系,以后经常练习就好了。”在课下,王老师主动与学生交往,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还经常主动与家长沟通,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

问题:请运用教师职业道德知识对该案例进行分析。(9p578

【参考答案】总:该案例中王老师的做法遵循了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规范,是值得提倡的。

分:(1王老师的做法践行了关爱学生这一教师职业道德规范。A关爱学生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B案例中“王老师不仅像别的老师那样经常关注那些能说会道、反应灵敏的学生,她还经常关注那些比较胆小,很少回答问题的学生”即体现了王老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把关爱给每一位学生。C

2王老师的做法践行了教书育人这一教师职业道德规范。A教书育人要求教师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B案例中“王老师对于那些比较胆小、紧张而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经常给予鼓励并增加他们的信心。在课下,主动与学生交往,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这体现了王老师是循循善诱的引导教育学生,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C

3王老师的做法践行了为人师表这一教师职业道德规范。A为人师表要求教师团结协作,尊重家长。B案例中的“她还经常主动与家长沟通,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体现了王老师尊重家长,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C

总:总之,案例中王老师的做法践行了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54.某学生在小学阶段虽然学习不努力,但在小升初考试中侥幸过关。升入初中之后,一连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班主任找他谈话了解情况时,他总认为是自己的运气不好,或者是老师出的题目太难。可是,一个学期之后,他的成绩仍然没有起色,渐渐产生了厌学情绪,不愿意看书,也不想上学。

问题:请运用学习动机理论对该案例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对归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把人经历过事情的成败归结为六种原因,即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界环境。又把上述六项因素按各自的性质,分别归入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A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改变其不正确归因,从“努力归因”和“现实归因”两个方面入手,提高学习动机。①“努力归因”,无论成功或失败都归因于努力与否的结果。因为学生将自己的成败归因于努力与否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学习困难或成绩不佳时,一般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将来会取得成功的期望。②“现实归因”,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现实归因,以帮助学生分析除努力这个因素外,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还有哪些,是智力、学习方法,还是家庭环境、教师等因素。这些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其学习成绩,并尽力指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自信心。这种归因训练的好处在于,在学生做“努力归因”时联系现实,在做“现实归因”时又强调努力。B案例中的学生将考试失利归因于运气或任务难度,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运气和工作难度属于外部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学生将失败归因于运气,易对学习本身失去兴趣和信心,产生厌学情绪。还将失败归因于题目难度,这放大了客观因素对于成败的影响,忽视了主观。该学生的归因行为实不可取的。C

55.张老师是某中学的教师,他认真备课,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他的课很受学生欢迎。但是张老师对学生的要求过于严格,他不能容忍学生不认真听课,经常对在课堂上说话、做小动作的学生采取罚站,甚至用不许进教室听课的方式惩罚他们。

问题:请运用教育法规知识对该案例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总:案例中张老师的行为需要一分为二地看待。

分:教育法规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为调整教育与经济、社会、政治的关系,调整教育内部各个环节的关系而制定和发布的教育法律、法令、条例、规程、制度等规范文件的总称。A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有“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义务。B张老师认真备课,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的行为履行了这一义务。C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有“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义务。B案例中张老师对做小动作的学生采取罚站,甚至用不许进教室听课的方式惩罚学生则违反了这条规定,没有做到关心爱护学生。C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首先张老师让学生罚站就是体罚行为,这违法了。接着张老师用不许学生进教室听课的方式惩罚他们,严重地侵犯了学生的合法权益。C

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八条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学生。B案例中张老师不许学生进教室听课方式惩罚他们,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

15洛阳新安县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8分)

56.在课堂组织教学方面,大多数教师主要关注两方面:一是将课堂纪律组织好,让学生进入“听讲”状态;二是把学生的思维“组织”到教师的思维之下,使学生都能顺利“接收”老师所讲的内容。而有的教师则努力把思维推向自己的反面,促使学生在听课时对教师保持一种怀疑和警惕的状态。

问题:分析在上述两种不同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发展会有什么差异?(9分)

【参考答案】1)第一类教师是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A这类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接收者的位置上,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这样做,学生整天处于被动应付、简单重复的学习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被消减,思维和想象力被扼杀,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被摧残,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导致学生主体性缺失。B案例中教师把学生的思维“组织”到教师的思维之下,使学生都能顺利“接收”老师所讲的内容,这正是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的体现。C

2)第二类教师运用的是启发式的教学方式。A这类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发现和探究者的位置,不断地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地探究学习,这样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通过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B案例中教师把学生思维推向自己的反面,促使学生在听课时对教师保持一种怀疑和警惕的状态,体现了启发式的教学方式C

57.宋老师在地理课上,展示多媒体课件画面:人类共同的家园——聚落。(课前已要求学生进行了资料的收集、筛选和整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七嘴八舌话聚落”的游戏。游戏规则:尽可能多地说出你所了解的关于聚落的知识或问题,为使更多的同学有机会参与游戏,请不要说重复的知识或问题。

课堂上学生们兴趣盎然、七嘴八舌、踊跃发言,叙述了许多列入中外世界文化遗产的聚落,提出了有关聚落的种种疑问。师生互动、共同解决学生的质疑。最后,宋老师展示辩论赛题:正方——聚落应该发展;反方——聚落应该保护。要求学生自行组成两大组进行辩论。在这过程中,正反方唇枪舌剑展开辩论,宋老师担任主持并适时进行点评和表扬。

问题:请你阐述该案例中所体现的新课程思想。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是怎样实施这一课程理念的。

【参考答案】1.该案例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观。A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和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B案例中,宋老师带领全班同学学习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口语交际能力锻炼,大家的个性也得以发展;采用辩论赛这种创新的教学形式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C

2)该案例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A全面发展的教学观要求教学重结论更要重过程,教学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交往与互助的教学观要求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要求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B案例中,宋老师并没有直接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探究、辩论的过程中理解消化知识,与学生进行互动,共同解决学生的质疑。C

3)该案例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师观。A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观要求,教师角色变化方面,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看,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促进者;教师行为变化方面,新课程强调尊重和赞赏、帮助和引导。B案例中,宋老师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引导学生学习,体现了帮助引导,践行了促进者的身份,辩论赛中表扬学生又是赞赏的表现。C

4)该案例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观。A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B案例中,宋老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要求使学生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学生畅所欲言,重视了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己搜集、整理、交流和辩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C

5)该案例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观。A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B案例中,宋老师要求学生课前进行资料的收集、筛选和整理,就是自主学习的体现;课堂上学生们兴趣盎然、七嘴八舌、踊跃发言,叙述了许多列入中外世界文化遗产的聚落,提出了有关聚落的种种疑问,又是探究学习的体现;辩论赛也是以小组为单位的一种学习方式,体现了合作。C

6)该案例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观。A现代教育评价的理念是发展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以被评价者的发展为本,重视被评价者的起点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评价对象的发展。B案例中,宋老师的评价行为都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出发点,以表扬激励为主,充分体现新课程倡导的评价观。C

7)该案例体现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A一切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B案例中,宋老师的教育行为践行了这一核心理念,所有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培养个性也得以彰显。C

2.实施: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要具有一切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思想。其次,教师要找准定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帮助引导学生,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最后,在教学过程中,要认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注重教学方式,倡导新的学习方式,避免终结性评价,与学生多沟通交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8.某老师的困惑:为了充分体现评价的激励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我不遗余力地表扬学生,该表扬的我大力表扬,不该表扬的我也表扬,该批评的我一句话也不说。可是一段时间下来,我美好的愿望并没有得到理想的回报。学生头脑中的纪律意识越来越淡薄,我万不得已稍加批评,他们恨不得跟我对着干;更要命的是,学生产生了“表扬疲劳症”,我很难看到表扬的激励作用。

问题:针对这位教师的困惑,谈谈你的看法和建议。(10分)

【参考答案】1)表扬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鼓励学生表现出期望行为并对其适当的行为进行强化。A教师对学生的肯定性评价具有积极的强化作用,能鼓励学生产生再接再厉、积极向上的心态,赞扬、奖励一般比批评、惩罚更具激励作用。B①表扬的方式比表扬的次数更重要。当表扬是针对某一行为结果,并且具体可行时,表扬就是一种有效的激励因素。②表扬应该是针对优于常规水平的行为,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平常就做得比较好,那么就不宜对他达到常规水平的行为进行表扬。而对那些平时表现不佳,但是有所进步的学生,教师就应该给予表扬。③表扬和奖励对学习具有推动作用,但使用过多或者使用不当,也会产生消极影响。案例中的老师该表扬的大力表扬,不该表扬的也表扬,该批评的一句话也不说,导致表扬失去了有效性,不能起到激励作用,反而有消极影响。C

(3)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奖励,当然,对于某些学生而言,适度而善意的批评有时也能促进学习。表扬的有效性取决于它的具体性、可靠性以及行为结果的依随性,教师在运用表扬与批评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做到客观、公正、全面、恰到好处,既要赏罚分明,又要以理服人,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5安阳城乡示范一体区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0分)

59.不知不觉将性格底色刷成自卑

十几年前,我是一个差生。

以中考为例,数学、物理、化学加起来我考了119分。若不是文科成绩还凑合,高中生活什么样,我根本无缘体会。我曾研究过我为什么成为了差生,这得追本溯源到小学五年级时的转学。

起初是在新学校不适应,后来我发现新班主任根本不喜欢我。在路上碰见,我向她问好,她只用鼻子哼哼几下,那架势仿佛寄人篱下的继女讨好地喊后妈“妈妈”,得到的却是不耐烦。我做错一道题是错,忘写某样作业是错,作文中出现一个新奇的比喻——“雪,是老天爷挠下的头皮屑”,更是错。班主任说:“教出这样的学生,我觉得丢人。”然后我被罚站。同学们挤眉弄眼呵呵笑,我愤懑兼郁闷地低着头。此后,我便有些厌学。

其实,即使这样我的成绩也不算差,只是老师塑造了我差的形象。但这期间,厌学情绪持续酝酿,并在一年后爆发,那时,我已是初中生。

我的数学课本下永远放着一本与学习无关的书,三毛、琼瑶、亦舒……随后,一张张卷子堆在抽屉里,大多写着鲜红的三十几分、四十几分。发展到高二末期,150多分的数学卷子,我的分数是29分。

我总觉得,因为是差生,我对世态炎凉有了更早、更深的体会。

不止一次,我和老师说话,明明请教问题,她就是不回答,只是把我晾在一边;再问,她就是从眼镜片的上方直直地看我,仿佛要把我的羞耻心看得破胸而出。

…………

时至今日,每每在大庭广众下被指责或被批评,我总有种错觉——瞬间被投掷到小学五年级的课堂,老师读“雪,是老天爷挠下的头皮屑”然后停顿一下,严厉批评,我站在教室中央,同学们挤眉弄眼地说:“头皮屑,头皮屑。”或者在医院、银行,我填表、办手续不太明白时,询问工作人员,又得不到回应,我便有些讪讪,脑海里一次次闪过老师从眼镜片的上方射出的直直的目光……

这种差生感不止一次在遭遇粗暴或冷漠时出现。每次接受新的工作任务或者其他什么挑战时,我的第一反应都是“不行”;即便一定要做,心中也会浮现出一句话:“我比他们差,所以我要加倍努力。”也许是少年时代长达六七年的差生经历,不断被人灌输“你差”“你错”,不知不觉中,我的性格底色已经被刷成了自卑。

问题:(1)请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教师的行为。(10分)

2)既然作为一名人师,如何才能做一名合格的人师?(10分)

【参考答案】1)从教育学角度来说:

①该教师的做法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教育观。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材料中,该老师对学生进行有差别的对待,没有面向全体学生;并且当学生提出不一样的答案时对学生进行严厉批评,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教育。

②该教师的做法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现代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来开展教育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发展潜能。材料中该老师没有看到学生身上的优点,否认了学生的发展潜能。

③该教师的做法违背了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和引导者的。教师的角色不只是向学生传授某方面的课本知识,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发展实际以及教育目标、要求,在特定的环境中采用特定的教学方法,通过特定途径来促进学生的成长,教师角色的性质就在于帮助学生成长。材料中该老师的教育方式过于专断,没有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角色。

④该教师的做法没有践行现代的评价观。现代的评价观要求教师采用发展性与激励性评价。在材料中,该老师没有采用发展性与激励性评价,针对学生非常规的答案,一味地对学生进行批评,没有体现现代评价观。

⑤该教师没有遵循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材料中,当学生的答案与预想的不一致时,该教师没有把这个答案当做课堂的出彩点反而认为阻碍了课堂的正常教学,违背了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

⑥该教师没有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材料中,该教师没有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⑦该教师的做法没有体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材料中的老师趾高气扬、高高在上的教育姿态,没有体现教学上的民主平等。

心理学角度来说:

①该老师的做法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创造性思维是指用独特,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材料中,当学生提出不一样的答案时该老师对学生进行严厉批评,阻碍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②该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教师期待。教师期待也叫做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即教师的期待或明或暗地传递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教师期待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朝自己所期待的正确方面发展,从正面引导学生、真正做到“多一把尺子衡量,就多一个好学生”。材料中的老师没有对学生进行教师期待,一味地批评指责学生,没有看到学生身上的

闪光点。

总:该教师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我们要引以为戒。

2)①作为一名老师要遵守以下几点: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②作为老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鼓励创新和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同时,改变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和考核制度;再次,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和期望,使学生向着老师期望的方向发展;最后,老师要创造轻松、自由的班级氛围,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

15信阳浉河区教师招聘考试

八、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分,每小题5分,共10分)

60.“我真不知道爸爸妈妈怎么那么好奇,我发现他们经常偷翻我的书包和抽屉,我抗议了很多次,可他们就是改不了,而且有时不当场抓住他们,他们甚至都不承认。”

“老师总是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好像问题都出在我们的身上,他们怎么不想一想自己的错。他们为什么不能学一学农民,庄稼出问题的时候,农民可是把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的,他们从来不会对自己的小苗发火。”

问题:你认为以上两种说法中,家长和教师的行为有何不妥之处?

【参考答案】1)上述家长的行为是违法的,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A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对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隐匿、毁弃;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依法进行检查,或者对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开拆、查阅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开拆、查阅。B同时,父母对孩子的了解和教育不应采取这种极端的方式,应通过合理的沟通来了解和教育孩子。C

2)该教师的行为没有体现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观。A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和引导者的。教师的角色不只是向学生传授某方面的课本知识,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发展实际以及教育目标、要求,在特定的环境中采用特定的教学方法,通过特定途径来促进学生的成长,教师角色的性质就在于帮助学生成长。B上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总是从学生身上找原因,将责任归于学生,不能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是缺乏教学反思意识的表现,不利于自己教师职业的成长。C

3)该教师的行为没有体现现代评价观。A现代的评价观要求教师采用发展性与激励性评价。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要看到学生的优点,进行赏识教育。(B)材料中的老师没有对学生采取发展性与激励性评价,只是一味地怪罪。没有践行现代评价观。C

61.中学生小敏,小学时成绩非常优秀,曾连续三年获得学校的“三好学生”称号,在市里的小学数学竞赛中获一等奖,兴趣爱好广泛。但在升入初中的第一次测验中,她没有考好,从此她便失去了自信,上课不注意听讲,作业马马虎虎,各科成绩下滑,成绩越来越差。数学老师还在她的试卷上批道:“卷面潦草,思维混乱!”她开始讨厌上学,甚至对学习恨之入骨。

问题:请你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对小敏的情况进行分析;作为她的老师,你应该如何帮助她?

【参考答案】1)小敏的情况属于习得性无助。A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其形成的原因是连续的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B)案例中的小敏由于一次失败而丧失信心,导致上课不认真听讲和完成作业,继而学习成绩下滑甚至厌学,即是形成了习得性无助的结果。(C)

(3)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①培养和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案例中的小敏因一次没考好而失去自信,因此,要根据小敏的学习情况,降低提问难度,创造机会使其体验成功;同时,教师要相信学生,多肯定和鼓励学生,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其树立自信,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②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长期消极的归因不利于学生的个性成长,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反馈的作用,并在反馈中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学生正确归因,重塑自信。针对上课不注意听讲,作业马马虎虎的情况,可以引导小敏将其学习失败归因于自己内部的、可控制因素(如努力程度)。③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改进对学生的评价,通过适当的表扬和批评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肯定或否定的强化,从而巩固其正确的学习动机。教学条件下的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同样具有教育性,有效运用评价手段对学生形成学习迁移具有积极的作用。从小敏的学习成绩变化来看,她原来是个成绩不错的学生,升入初中后的第一次考试退步,使她对学习失去了信心,从此变得态度消极、不主动,而此时教师没有及时鼓励她、帮助她重新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反而用粗鲁的评语来评价她的学习状况,小敏从此就变得更加消极、厌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教学评价的作用,积极评价能够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迁移,消极评价则会产生消极态度的迁移。

15许昌县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40分)

62.在一次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研讨会上,老师们纷纷发言:

王老师:“在我的课堂上,气氛比较沉闷,学生很少发言,即使发言也只是按照书本的答案回答。”

李老师:“我们老师非常赞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可不知道如何去做。”

张老师:“在学校里,考试是个指挥棒,如果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答题时答案五花八门,学生怎能通过考试?”

问题:请结合创造力培养的有关知识,说明以上三位老师的困惑。(6分)

【参考答案】案例中的三位老师的困惑来自创造力培养。A创造性是由人的认知能力、个性倾向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行为结果。因此,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索创造性的培养途径:

1)培养创造性认知能力:①培养创造性的知识基础;②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①保护好奇心;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创设有利的社会环境: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4)培养创造型的教师队伍。B

案例中王老师:要创造积极、活泼、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创造欲望。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和教师,大胆质疑,敢于发言。

李老师:应掌握开发创造力的具体方法。如智力激励法(脑风暴法或脑轰炸法)、信息交合法、联想法、统摄法(任举其中两种即可)

张老师:改革评价机制,评价方式多元化。具体做法:评价目的的激励化、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评价标准的统一性和个别性。(C)

63.九年级学生唐彤为了能考上个好高中,经常是加班加点、题海战术,总是压力很大。然而,不知何时他感觉抽烟后精神倍爽,似乎学习更有精神。一天课间,唐彤溜到卫生间抽烟释压,正当他抽得起劲时,班主任王老师突然走了进来。王老师看到瑟瑟发抖的唐彤,什么都明白了。王老师严肃地对唐彤说:“学习成绩不见长,抽烟本事倒有了!你等着受处分吧!”脸色煞白的唐彤哀求道:“我以后再也不敢了,请不要处分我。”王老师怒道:“没门!”第二天,学校宣布了对唐彤的处分决定。

问题:根据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评析王老师的做法。假如你是王老师,你会怎样做? 7分)

【参考答案】1)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显然,案例中王老师的做法违背了这一理念。

2)如果我是王老师,①首先我会了解唐彤抽烟的原因。这样就会了解到唐彤抽烟是为了释放学习压力,而不会看到他抽烟就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②为唐彤提供释放学习压力的健康方式,同时指导唐彤的学习方式。唐彤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考上好高中,但是学习却不得其法,因此才导致压力大。③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可以对唐彤进行因材施教,为他提供适合他实际情况的学习方法,并进行一定的指导。同时,引导他正确看待考高中这一事件,缓解唐彤的精神压力。④协调好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做到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核心,共同教育唐彤。

64.小袁曾是班上有名的“差生”,不但成绩拉全班的后腿,还经常惹“乱子”。有一次他要参加学校美术兴趣小组。鉴于他的表现,起初,我不想同意,后来一想,还是让他去参加吧,也许借此契机能促使他转变。于是,我批准了他的请求。不久,学校举办“第二课堂展览“,我们班有一幅美术作品获了大奖。没想到这幅作品竟出自小袁之手。我在班会上,称赞他心灵手巧,敢于创新。说也奇怪,从此以后,小袁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学期结束,他还被评上了文明学生。

问题:(1)案例中小袁的变化对你有哪些启示?(3分)

2)请说明你在教育实践中是如何转变“差生”的。(5分)

【参考答案】1)①对待师生关系上要尊重赞赏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选择,同时还要关心、爱护、体贴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②教师要抓住契机,通过表扬和奖励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增加他们以后良好行为的出现频率;③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看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允许学生犯错误④在日常教育中存在着教师期待的自我实现预言效应,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送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因此教师要对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期待。

(4)所谓“差生”,也就是常说的“后进生”,通常指那些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暂时落后、不太守纪律的学生。后进生是一个相对概念,班主任在运用时应谨慎。后进生一般具有如下心理特征:不适度的自尊心;学习动机不强;意志力薄弱。对于后进生的教育,班主任应注意:①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②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案例中的老师并没有因为小袁是有名的“差生”而不批准其参加兴趣小组或进行指责,尊重了他的人格;得奖后,老师及时表扬和鼓励,增强了小袁的自信心,激发了小袁的学习动机,进而学习成绩得到提高,表现也越来越好。

65.教室内的最后一张桌子,被极不和谐地摆在角落里。这个位置该怎么安排呢?起初,我是让高个子学生坐在那里,可时间久了,家长有了微词,怕自己的孩子坐在角落里影响学习,学生也渐露不悦之态。正当我苦恼之际,几个调皮捣蛋的学生进入了我的视线,我眼前一亮,何不用来惩罚学生呢?于是那个角落就成了“屡教不改”者的专座,美其名曰“思过角”。为了给学生一线希望,我宣布:何时改过,何时再坐到前面来。可没想到他们不但“不思悔改”,反而越来越放肆。我陷入了沉思。

后来,我又推出“信得过专座”,郑重宣布:坐在那个角落说话、做小动作,老师不易发现,可见它是滋生坏习惯的温床,抵抗力弱的人不能沾边,只有自我约束力量强、大家信得过的学生方可入座,凡要获得这个专座,需自我申请,然后经老师、同学审批。一下子,这个位子成了一种荣耀,成了最高的奖赏,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申请,连那些经历过“思过角”的调皮鬼,都努力要坐上“信得过专座”,结果,所有坐过那个角落的学生,学习、纪律都越来越出色,家长赞成,我也舒展了眉头。

问题:(1)同一个座位,名称的更换却产生了不同的效果,从座位名称更换中可以看出师生观有什么不同?(3分)

2)在教育实践中你是如何认识和处理师生关系的?(6分)

【参考答案】

1)同一个座位从“思过角”到“信得过专座”,这里面蕴含了教师的学生观的转变。“思过角”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统的学生观,即对学生持一种僵化的发展观,认为学生现在怎么样,以后就是怎么样的。“信得过专座”则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

2)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在全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从根本上说,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于教师。为此,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①了解和研究学生;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③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④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⑤发扬教育民主;⑥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⑦正确处理师生矛盾;⑧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⑨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新课程提倡的学生观,尊重信任学生,同时提出要求,促进学生发展。

66.以下是某校“如何布置学生的作业”主题研讨会上的发言摘要:

数学教研组长:有其他学科教师说数学作业太多了。其实,作业题量并不多,可以说是会者不多、多者不会。

英语教师甲:数学作业怎么不多?考试前卷子铺天盖地,题目又难,学生为了一道题“死”在那里,时间全给磨掉了。

英语教师乙:学生的英语课后作业很少,学生作业多在其他学科上。

物理教师:英语也有笔头作业的啊!学生不是回去抄单词、抄课文?其实口头背背就能达到目的了。

英语教研组长:道理上是这么说。可是其他学科都有笔头作业,只有英语是口头作业,学生肯定忙着做笔头作业去了;还有,口头作业到底做没有,我们无法核实,质量无法监控。

化学教师:我要说的是,别人作业不减,我也不减;别人作业不多,我的作业也不会多。我一个人减少作业量,出了问题还不是我倒霉,“不负责任”这个黑锅我可背不起。

物理教研组长:平心而论,物理作业偶尔多一些,但大部分时间作业量很小。

语文教研组长:语文作业也是这样,除非写作文、做卷子,平时作业量不多。

班主任甲:加在一起就多了,尤其是考试前,学生拼命做作业,还是完不成,谈何系统复习?你们还要围着我叫,要我加强作业管理。这不是要我的命吗?

年级组长甲:应该是班主任围着学科教师叫,各科都要限量。

班主任乙:我有这个权利吗?学科教师一句话就能把我噎死:“学生这个学科的考试成绩出了问题你负责!”

政治教研组长:可能我们要分析这样两个问题——增加作业的数量,学生考试成绩会怎样?减少作业的数量,学生的成绩又会怎样?

化学教研组长:现在大家都在说分层数学,我们能不能来个分层作业?

问题:请结合新课程理念,就“如何布置学生作业”这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10分)

【参考答案】

1)无论是课内作业还是课外作业,作用都在于加深和加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巩固,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技能、技巧。通过作业的布置、检查和批改,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知识或技能方面的缺陷并加以纠正,同时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做出评价并提出进一步学习的建议。显然,案例中各位学科老师的说法均体现了“为了作业而留作业”的思想,这些做法是不合理的。

2)布置作业的要求包括:①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②分量适宜、难易适度;③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④作业反馈清晰、及时。材料中老师们在布置作业时并没有考虑学生的需求,只是为了布置作业而布置。题目难,学生为了一道题“死”在那里;英语老师布置口头作业,学生完成情况无法核实,质量无法监控。不符合作业布置要求。

3)在教学过程中,各科老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的方式布置作业。

15河南驻马店市遂平县

五、案例分析题

(幼儿类)67. 两会期间民生话题总是热点,教育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早教、学前、中小学,许多家长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头疼不已。本届两会上,早教贵族化、择校高收费、师资缺乏等问题,引发许多政协委员热议,委员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近年来,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婴幼儿(0~3岁)的早期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家长们的重视,各类涉及婴幼儿早期智力开发、情商训练的早教园、早教中心等早教机构不断涌现。政协委员刘桂芳在《关于规范婴幼儿早期教育机构管理的建议》的提案中说,这一新生事物,应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刘桂芳表示,目前各类早教机构在快速发展中,出现了不少问题:一是缺乏健全的行业规范。早教行业的课程设置、学费价格、从业人员资质等没有统一标准,早教工作处于主管部门、权威教材、行业标准“三不明朗”的尴尬境地。二是商业化运作行为扭曲教育规律。不少早教机构为投家长所好,忽视教育的科学性,随意编制课程,对2~3岁的婴幼儿开设“数学”“英语”“绘画”等课程,拔苗助长,违背孩子正常成长规律。三是安全保障存在隐患。大多数早教机构租写字楼作为早教场所,存在卫生、安全方面的隐患,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造成严重后果。

问题:针对以上材料,对案例中刘桂芳提出的早教问题提出建议。

【参考答案】1)加强立法,从法律层面严格规范早教机构的运行机制,规范行业标准。

2)正常情况下,幼儿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按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材料中不少早教机构为投家长所好,忽视教育的科学性,随意编制课程,对2~3岁的婴幼儿开设“数学”“英语”“绘画”等课程,严重违背了婴幼儿身心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对2~3岁的婴幼儿来说,托幼机构应重点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作的发展以及社会交往的能力,而不是揠苗助长进行知识性的学习。

3)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排除安全隐患,加强安全教育和宣传的力度和审查。引起大众对早教机构的安全的重视,同时倡导早教机构开展安全教育。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bd1ef3509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91.html

《教师招聘考试试题:17招教案例 河南72套案例汇总(终极版)-面试组整理(笔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