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语文教学论文:横向求同,纵向求异——对语文学科“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发布时间:2023-01-20 13:28:3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3语文教学论文:横向求同,纵向求异——对语文学科“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2013语文教学论文:横向求同,纵向求异——对语文学科“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思考新高考
横向求同,纵向求异
——对语文学科“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思考 且行且思-智慧语文教育
“同课异构”是不少学校经常开展的一种校本教研活动。当前,各地“同课异构”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即“横向同课异构”和“纵向同课异构”。所谓“横向的同课异构”,就是针对同一篇文本,由不同老师根据自身的教学理念、教学个性和对文本的解读,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然后一起执教,让参与研讨活动的教师通过对这些课堂的全方位的比较,共同探讨一堂课最恰当有效的教学内容、最合适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寻求最佳的教学效果。所谓“纵向的同课异构”,就是由一位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多次执教同一篇文本,然后让参与研讨活动的教师通过对这些课堂多角度、多向度的比较,共同探讨其中异构的价值所在,从而达到改进教学、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因为同课异构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能让参与研讨活动的教师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执教者(或同一执教者)对同一篇文本的不同处理,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截然不同教学效果,能为参与研讨活动的教师提供多方面学习和借鉴的课堂教学资源,所以深受广大一线教师的欢迎。
如何让语文学科的“同课异构”研讨活动更有实效?笔者以为,语文课堂的同课异构活动,应该从语文学科教学内容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的基本特点出发,要更加注重“横向求同,纵向求异”
所谓“横向求同”,主要是指语文学科在开展横向同课异构研讨活动时,参与研讨活动的教师应该把研讨的重心落实在如何“求同”上。因为语文学科和其它数理化学科相比,教学内容上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不同的教师在执教同一篇文本,由于自身的教学理念、本素质、教学经验与教学个性的差异,课堂上所呈现的教学内容、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课堂实施的路径几乎都不一样。所以,在横向的同课异构活动中,所谓的“异构”已经非常清晰地呈现在每一位听课老师的面前,根本无需再去多做探求。而真正具有研讨价值的是我们如何透过“异”的表象,探求“同”的本质,最终达到异中求同,寻找到一篇文本真正合宜的教学内容和恰当的教学重心,实现教学更加有效的目标。
我们不妨看下面的一个横向同课异构的例子。201111月,江苏师范大学举行了一次名师教《老王》的同课异构研讨活动,登台执教的是余映潮、黄玉峰和程翔三位老师,都是当今中学语文界大名鼎鼎的老师。三位名师在对《老王》的文本解读、教学内容的确定、课堂艺术的展示等方面,都呈现了完全不同的面貌。那么,我们参与这样的横向同课异构活动,关注与探求的就不是三位名师课堂上呈现的“异”,而是要努力透过这些“异”的表象,探求“同”的本质。
余映潮和黄玉峰老师执教的班级是高中学生,虽然两位名师在课堂上呈现的教学内容、课堂形式和风格都不相同,但他们都紧紧扣住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与鉴赏”两个关键词,把教学的重心全都落实在了对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上。余映潮老师从散文的文体特征出发,主要通过对文章的手法欣赏、语言欣赏、意蕴欣赏,将文章的思路、主旨、语言及手法等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在一起,逐层递进,强化了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的培养。黄玉峰老师则主要针对高中生鉴赏能力中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目标进行设计,教学生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阅读文章,读出文章更深层的东西,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阅读意识,
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鉴赏能力。程翔老师执教的班级是初中学生,他的教学设计,则针对初中生的“质疑和理解能力”的培养目标进行设计,课堂上所有的学习活动全都围绕“质疑与理解,合作与探究”来进行的,学生的学习活动指向集中,学习效果明显。三位名师教《老王》,尽管课堂呈现的内容、形式和风格都不一样,但课堂教学的效果却是一致的——环节简明,中心突出,都高效率完成了课堂教学设定的目标。正如特级教师经志芹在观摩之后所写的文章《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以三位名师教<老王>为例》中所说:“三位名师对《老王》一文的解读不同,教学的切入点不同,教学处理方式也迥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都以课标为统率,将教学內容有机整合到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培养上,在课堂上抓住一点重锤猛敲,教材在他们的手里只不过是语文能力培养的一个凭借,这就使课堂教学重点突出,张弛有度,达到了有效且高效的目的。《语文建设》2012.3)那么,作为一线教师参与这样的研讨活动,我们聚焦的就不是名师独特教学风格的“异”,而是他们如何把课标的要求化为具体有效的教学行为上,如何把课堂的着力点全部集中到学生语文能力素养的提升上,如何真正做到“用教材教”教学理念的“同”上。
所谓“纵向求异”主要是指参与同一位老师多次执教同一篇课文的“纵向同课异构”活动时,我们研讨的重心应落实在“求异”上,应着重研讨与探究这位教师如何在文本研读、思路研磨和创新设计方面步步深入,最终达到谋求课堂教学的有效与高效的过程。 我们不妨也看一个课例,苏州的刘恩樵老师在其《同课亦须纵向异构》《语文教学通讯B2011.10期)一文中,谈了自己三教澳大利亚小说家泰格特的小说《窗》的磨课历程。刘老师第一次执教《窗》主要抓住小说的“三要素”展开,设计了“梳理情节、把握人物、理解主题”三个教学环节,从课堂教学的效果来看,因为教学的内容的选择处理相对分散,着力点不够集中,教学重点不够突出,使得整堂课的教学显得比较平淡,平稳有余,精彩不足。第二次执教则是在第一次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进行提炼和集约化的设计,整堂课的教学抓住“窗、景、墙”三个字,紧扣小说的环境与人物、人物与主题展开,不仅课堂切入的角度新颖,着力点集中,而且有效地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自主阅读、自主表达、自主探究”的阅读理念。再从整堂课的教学过程看,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凸显学生的学习活动,突出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训练。但从整堂课的课堂推进来看,可能因为课堂上学生对文本的阅读还不够深入,教师的整体设计又对学生的理解与思维能力的要求偏高,学生在课堂上似乎有些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课堂的教学效果并没有能够达到教者的预期。而,第二次的“异构”虽然在第一次的基础上有了突破和提升,但刘老师依然觉得存有不少缺憾,于是又进行了第三次的“异构”,第三次异构在第一、第二次的基础上,刘老师进一步把目光聚焦在新课标倡导的“阅读与感悟”这两个关键词上,教学设计安排了“读文、说文和悟文”三个环节,通过“读文”,夯实基础,一步一步引领学生读进本文中去,然后通过“说文”把自己的理解感悟表达出来,再进一步联系生活启迪人生,最终一堂课学生不仅收获了关于文本的理解,获得了关于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人生感悟,更收获了阅读文本的思路和方法,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刘老师三次执教,三次异构,三次磨砺,就像刘老师自己在执教之后反思所述的那样,“磨课是艰辛的活。连续三天,真是一场折磨。但,三天磨课,三次上课,确实让我有了一种蜕变的感觉。我觉得,我对阅读课的理解正是在不断的异构中得到了提升。
参与刘老师这样“纵向同课异构”的研讨,我们要关注与研讨的不仅是刘老师每一次执教的明显变化,更要能够透过异的表象探求异的本质,要进一步追问每一次变化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从对这些不断变化的原因追问中,逐步梳理出教师教学理念的演变、教学思路的明晰、教学设计的创新和教学效果的彰显。只有这样,方能达成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所追求的理想效果。
总之,同课异构作为一种普遍开展颇受欢迎的校本教研活动,我们只有找准了方向、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a4ddf9402020740bf1e9b00.html

《2013语文教学论文:横向求同,纵向求异——对语文学科“同课异构”教研活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