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产生与演变

发布时间:2023-03-22 08:11:3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的产生与演变
我国是一个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古今各类书籍数量巨大。不完全统计,我国古代出版的图书有18万余种,其中流传至今的有8万余种。辛亥革命至建国前,出版的图书约10万余种。建国后至今出版的图书约200多万种。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国家的兴衰、国民素质的提高、科学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知识,而知识的重要载体是书。那么书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发展成现代图书?书的产生应追溯至商代有文字记载时期。最早的书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已具有了文字的象形、形声、指事、会意四种形式。以甲骨文为载体的书被称为甲骨书

从商周到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青铜器书到秦代刻于石头上的文字称为石头书最著名的当属石鼓文,原刻约有700字。《墨子》一书中曾多次提到书之竹帛,镂之金石,琢之盘盂,传遗后世子孙的话,指的就是以竹帛、金石、盘盂为载体的文字。

古人在甲骨、金石、盘盂上刻的文字,我们称之为原始的。因为它们毕竟不是正式的书,随着历史的发展,古人发现竹木也可以作为书写的材料,于是简策版牍便开始出现,这是我国最早的正式的书。简策版牍形式的书在我国古代通行约1700多年。其作为文字的主要载体,为传播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用竹片作为载体的书叫做竹简,用木片作为载体的书叫木简,在竹简、木简上刻上文字的书叫简书,把这些简书用绳子编连在一起叫简策。用木版作为文字载体的叫版,写上字后叫版牍

简版的书写是用毛笔蘸墨书写而成。简书写成后,用丝绳或麻绳编连成策,叫简策。文字短的编成一策(册),文字长的就编成数策(策与册通),后来就成为书的册数单位了。

简策流行时期,据史料记载,约始于商代,止于东晋末年,流行1700多年。据《尚书·多士》记: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荣夏命。而到了东晋,恒玄帝(改号为楚)曾下令废止简策的使用,他在诏令中说: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

随着丝织品的产生,又产生了帛书,帛书就是写在丝织品上的书。古代丝织品有帛、缯、缣、素等。帛是丝织品的通称,故帛书也叫缯书、缣书、素书。帛书通行的时期,大致是公元前七世纪到公元三世纪约1000年的时间。《韩非子》一书中有先王寄理于竹帛之语。可见早在春秋时期已有在缣帛上写字的现象了。到战国时期,以缣帛写字者增多,《太平御览》中有刘向为孝成皇帝典校书籍二十余年。皆先书竹,改易刊定,可以缮写者以上素。上素就是抄写在

缣帛上,说明这一段时间是简书、帛书并存时期。在《北堂书钞》中载有:选《许子》十卷,贫不及素,但以纸耳。这是东汉书法家崔瑗给葛元甫的信中的一段话,大意是崔瑗向葛元甫表示自己用不起缣帛,只能用纸抄写《许子》十卷相送。这件事说明了这一时期是简书、帛书、纸写书并存时期。随着纸书的兴起,逐渐代替了简书、帛书。

纸写书的产生,首先取决于纸的发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造纸术、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精华。纸和印刷术的发明不仅为我国而且为世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后汉书·蔡伦传》说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纸,缣贵而简重,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天下莫不从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自东汉蔡伦发明造纸书之后,纸在民间普遍使用,纸写书也就逐渐兴起,纸写书(或称写本书)是以纸为载体书写而成的书。这里之所以称为纸写书,一是区别于在纸写书之前的简帛书,是为了区别于在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发明之后的印刷书。

雕版印书就是以雕版印刷技术(即将文字反刻在一整块木板上,再着墨印在纸上)印刷的书。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改变了自商殷至初唐近两千年来一直沿用手写方式写书的状况。手写方式进度缓慢,复本靠抄写数量有限,影响了图书的广泛传播。汉晋以来,文化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汉武帝提倡兴太学,援经书,为文人开辟了入仕之途以来,著书、读书风气大盛,对书的需求日益增长。纸的发明,对雕版印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市场和物质基础。雕版印刷术的出现对图书的大量印制和广泛传播具有重大意义。

泥活字印书和木活字印书。泥活字印书就是用胶泥制成反文单字,用以排版印刷而成的书。活字印书改变了雕版印刷大量使用雕版的方法,是我国图书印刷方面的又一个重大发明。泥活字印刷术是宋人毕升在11世纪中叶、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发明的,此发明在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中有翔实记载。由于泥活字印刷技术难度较大,未能广泛流传使用,留下的印书也很少。随着人们对活字印刷的认识和技术改进,经过200多年到元代,由农学家王桢创造了木活字印刷术,并印刷了大量图书。这些书称为木活字印书。

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到明代就有了铜活字印刷。铜活字印书就是以铜铸成的反文单字排版印刷而成的书。相传铜活字印书的创始人是明代华燧。由于铜活字印刷更为方便,容易掌握,印书较多,一直沿用到鸦片战争前。最著名的铜活字印书是清雍正四年至六年(公元17261728),清内务府曾用铜活字印制了《古今图书集成》这部大型类书,全书共一万卷,分装成5024册,当时共印64部。

我国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术首先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周边国家,然后又传到中亚、近东,并通过波斯传入欧洲,成为近代印刷技术的先导。到15世纪中叶西方印刷技术开始兴起,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创造,先是德国人J·登堡发明了铅合金铸字和印刷机及油墨在内的凸版印刷术。接着意大利人M·

尼圭拉发明了雕刻凹版印刷技术。此后,印刷技术在欧洲迅速传播,到1875年美国人R·巴克雷采用间接转印方式进行印刷。1904年美国人I··鲁贝尔发明了将金属印版上的图文通过包有橡皮布的滚筒转印到纸上的胶印技术。这些新的印刷技术于鸦片战争(1840年)前后开始传入我国,逐渐取代了在我国使用了长达1200年之久的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进入了近现代印刷术印刷图书的新时期。到20世纪我国的现代印刷技术又有了新的飞跃发展,采用了激光照排,电子分色图像制版,高速胶印刷,在装订上采用了联动等新的装订技术,使现代图书的印刷和装订质量都远远超出古代书的精美。这就是现代书的形成。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a10872c82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53.html

《“书”的产生与演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