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2019年辛苦整理)

发布时间:2019-04-13 19:46:5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公共基础知识——科学发展观

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50 题)
1、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 )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形势
2、党的十七大,是我们党在()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
A、改革发展 B、改革调整 C、开放巩固 D、改革开放
3、( )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中国现代化 D、社会主义
4、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把()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改善民生 C、以人的发展为中心 D、以经济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
5、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 )。
A、权为民所用、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享 B、权为民所享、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C、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D、权为民所享、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6、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 )。
A、密切联系群众 B、理论联系实际 C、独立自主 D、实事求是
7、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首先是要提高( )。
A、拒腐防变的能力 B、抵御风险的能力 C、领导发展的能力 D、应对危机的能力
8、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过去五年,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 )政策不断加强。
A、爱农支农 B、支农爱农 C、爱农惠农 D、支农惠农
9、过去五年,市场体系不断健全,宏观调控继续改善,政府职能加快转变,进出口总额大幅增长,实施( )战略迈出坚实步伐,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
A走出去” B推出去” C引进来” D迈出去
10、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 )。
A、奠定了主权国家的基础 B、提供了前提条件
C、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D、提供了物质基础
11、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各项外交工作积极开展,同各国的交流合作广泛加强,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 )作用。
A、引导性 B、建设性 C、指导性 D、领导性
12、十六大以来,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扬( )、开拓进取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A、勇往直前 B、艰苦奋斗 C、与时俱进 D、求真务实
13、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 )。
A、改革开放 B、快速发展 C、与时俱进 D、社会和谐
15、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 )。
A、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路线
B、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加快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D、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
A、最新成果 B、最新运用 C、最新理论 D、最新思想
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 )。
A、思想基础 B、理论基础 C、政治基础 D、政治保障
18、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我国未来的三大历史任务是( )。
A、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B、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党的建设、经济建设
D、继续新型工业化建设、维护世界和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9、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必须把提高( )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
A、推动事业发展的开拓创新能力 B、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C、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 D、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201982 9 月,党的十二大召开,第一次提出了( )崭新的命题。
A、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C、发展是硬道理”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 )的新机遇新挑战。
A、经济国际化 B、经济全球化 C、贸易全球化 D、贸易全球化
22、党的十七大报告将过去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扩展为工业化、( )、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A、科学化 B、信息化 C、规范化 D、集约化
23、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 )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
A、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社会公平正义 C、民主法治 D、诚信友爱
24、又好又快发展是( )的本质要求,是在经济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A、科学发展观 B、可持续发展观 C、八个统筹 D、以人为本
25 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保障发展的( ),坚持以人为本,使发展成果由广大人民共享,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出现两极分化。
A、普惠性 B、协调性 C、效益性 D、均衡性
26 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提高发展的( ),低投入、高产出。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防止增长代价过大。
A、普惠性 B、协调性 C、效益性 D、均衡性
27、以人为本中的是指( )。
A、全体党员 B、统治阶级集团 C、最广大人民群众 D、工人阶级
28、应当怎样认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之间的辨证关系?( )。
A、生产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生活富裕是生产发展的结果,生态良好决定着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可持续程度B、生态良好是基础,只有生态良好了,才可能有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
C、生活富裕是基础,生产发展和生态良好是目的
D、由于我国经济增长的资源代价过大,国家应当把主要精力从发展生产转移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保护生态环境上来29、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坚持把( )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
A、改善人民生活 B、解决民生问题 C、提高人民生活 D、民生问题
30、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以 GDP 作为衡量政绩的重要指标。为了追求政绩,一些地方上马了大量的形象工程 低水平重复建设更是屡见不鲜,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严重。这种现象( )。
A、忽视了科学技术的关键作用 B、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体现
C、表明宏观调控具有缺陷 D、依靠市场调节可以克服
3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
A、行动指南 B、重大战略思想 C、重大指导方针 D、必然要求
32、经济发展必须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结构,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其实质是( )。
A、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B、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C、效益是企业的生命,必须着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D、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33、统筹兼顾的基本内涵是( )。
A、既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
B、既坚持建设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又要建设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
C、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D、既要发展,又要解决人民的利益问题
34、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实现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也就是要( )。
A、统筹城乡发展 B、统筹区域发展 C、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D、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5、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 )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A、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
B、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
C、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以大带小
D、统筹城乡、功能完善、以大带小
36、目前,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仅为 33%,比发达国家落后 20 年,相差 10 个百分点。2004年中国 GDP 占世界的4%,却消耗了世界 1/4 以上的钢产量,30%的煤和 50%的水泥,同时带来了大气、水土、植被、土壤的破坏和污染的严重后果。上述事实说明我国( )。
A、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
B、市场监管体制还不完善
C、生产力较为落后
D、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的
37、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 )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依法自愿有偿
C、尊重农民意愿
D、公平合理合法
38、一些地方圈地搞开发,从局部看,减少一小片耕地,似乎并不影响国家粮食安全;但从全局看,如果每个地方都如此蚕食耕地,中国 13 亿人的吃饭问题就成了天大的问题。上述事实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必须( )。
A、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B、承认矛盾的客观性
C、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D、提问题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39、与循环经济不同的是,以往我们是以资源换增长 这种做法( )。
A、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B、忽视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C、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D、割裂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40、把握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要求决策者( )。
A、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B、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利益的实现奠定物质基础
C、努力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D、首先考虑弱势群体的利益
41、考虑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要求我们( )。
A、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B、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必考虑外部的风险和挑战
C、把从战略高度运筹大国关系作为外交政策的基石
D、学习国际社会先进的发展理念
42、推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就是要( )。
A、把环境效益置于评价体系的首位
B、充分考虑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
C、在我国杜绝污染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D、取消GDP
43、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决策,是用( )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
A、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4、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 )。
A、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路线
B、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加快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45、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继续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要以( )为主线。
A、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 B、理论建设和制度建设
C、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46、当前我国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 )。
A、合理利用社会资源,避免资源浪费
B、节约使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C、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47、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 )有机统一。
A、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
B、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民主党派参政议政
48、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 )。
A、统筹城乡发展
B、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C、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49、我们所提倡的以人为本,主张( )。
A、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B、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C、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50、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我们要用全面的、实践的、群众的观点看
待政绩,追求政绩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 )。
A、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B、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C、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二部分:填空题(50 题)
1、首次以中央决定的形式阐明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及其内涵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2、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3、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4、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5、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
6、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是(改善人民生活)。
7、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8、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具有内在联系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发展生产力)。
9、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的关系。
10、我党提出立党为公中的的意思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 2020 年比 2000 年翻两番。
12、作为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促进作用的是(党内民主)。
1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改善民生)。
14、科教兴国战略形成的理论依据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5、当前我国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使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1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17、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经验。
18、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自主创新能力)。
19、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主体)的观点。
20、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1、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2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3、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主题。
24、(经济发展)是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25、又好又快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在经济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26、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保障发展的(普惠)性,坚持以人为本,使发展成果由广大人民共享,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出现两级分化。
27、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提高发展的(效益性),低投入高产出,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防止增长代价过大。
28以人为本中的的意思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9、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0、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具体体现和最终目的。
31、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32、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根本标志是(人的发展状态)。
33、人 的全面发展的内函包括( 全面满足人的需求、全 面提高人的素质、全 面发挥人的才能)。
34、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包括(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一切归人民共享)。
35、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36、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全面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7、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的重点是(增强诚信意识)。
38、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9、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40、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首先就是要遵循(自然规律)。
41、(1982)年 9 月,邓小平首次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
4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核心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43、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放在首位的是(思想建设)。
44、(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45、(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4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民生问题)。
47、(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8、实现社会和谐,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49、创新社会理念和管理方式要坚持(以人为本)。
50、社会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价值取向)方面的根本要求。

第三部分:判断题(30 题)

1、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理论联系实际。 (错)
2、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对)
3、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 (对)
4、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必须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行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 (错)
5、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 (对)
6、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 (对)
7、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错)
8、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保障发展的效益性,坚持以人为本,使发展成果由广大人民共享,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出现两极分化。 (错)
9、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提高发展的效益性,低投入、高产出。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防止增长代价过大。 (对)
10、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社会。 (错)
1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 (对)
12、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和改革创新是内在统一的。 (错)
13、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制 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原则上要公开听取意见。 (对)
14、科学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错)
15、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对)
16、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党的基本路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障 (错)
17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错)18、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实现发展的协调性,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防止发展不能永续。 (对)19、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 (对)
20、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错)
2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城乡居民收入较大增加,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建立。 (错)22、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总结过去五年工作中提到: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 (对)23、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过去五年,各 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农 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对
24、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必须大力发展(劳动)粗放型产业。 (错)
25. 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发展战略。 (错)
26. 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战略 (错)
27.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对)
28. 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土地家庭承包经营 (对)
29.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错)
30.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是促进和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对)

1. 十六间四中全会上讲的两个趋向是指那两个趋向?
答:即在工业化初期,农业支持工业,是一个普遍的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也是一个普遍的趋向。
2. 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五个统筹包括那些内容呢?
答: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3.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当前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呢?
答: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消除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障碍。
4. 对党的最根本考验是什么?
答:能不能始终带领人民走在时代前列,能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不能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5.“八荣八耻的内容?
答: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5. 中国共产党在这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答: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6. 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答:(1)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4)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5)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7.党的四项基本原则?
答: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8、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之间关系
答: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成的。物质文明建设是基础,但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也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物质文明建设最终也很难搞好。
9、为什么要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来强调?
答:一方面,进过长期发展,我们积累了较为雄厚的物质技术条件,可以在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有更大作为
另一方面,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不适应等问题的存在。

10、五个统筹
答: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紧急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1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答: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1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哪里?
答: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过大内需和促进国名经济持续发展。
14 十六间四中全会上讲的两个趋向是指那两个趋向?
答:即在工业化初期,农业支持工业,是一个普遍的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也是一个普遍的趋向。
16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当前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呢?
答: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消除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障碍。
17 对党的最根本考验是什么?
答:能不能始终带领人民走在时代前列,能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不能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28、如何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认识和处理地区差距问题?
答:一 要看到各个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的现象。
要高度重视和采取有效措施正确解决地区差距问题。
解决地区差距问题需要一个过程,应该把缩小地区差距作为一条长期坚持的重要方针。
29、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答: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30、为何要确立以共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答: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二、我 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 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邓小平理论笔记

1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一、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 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找到了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找到了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创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级邓小平理论。
2 两大理论成果的共性: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①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②包含了中国民族的优秀思想③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V
3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建党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遵义会议。
4 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标志着我们党恢复了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5 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明了新时期的前进方向。
6 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①系统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②完整地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③确立了我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7 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①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②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加快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8 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进一步阐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进一步阐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并就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做出全面部署,确定了跨世纪发展的宏伟蓝图,明确回答了国际国内普遍关注的邓小平同志逝世后中国怎样继续前进这个重大问题。
9 △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①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②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③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的挫折的历史经验并④借鉴其他国际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10△原因:四新
①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②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成果,抓住“蛇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③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④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111978年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12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是在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13,近二十年的历史性转变:①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③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4,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坚持和发展、创新
15△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
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5.31
16 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是全面推进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的基本问题。
“三个代表”:就是必须始终①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②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③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①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②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③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三、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17☆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性:①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内在要求,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没有实事求是,②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③两者统一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18△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 +
意义: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的进行。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全面改革的进行。③邓小平同志在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中一以贯之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决了关系党的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做出了两大历史性贡献○19。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是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
〈江泽民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充分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前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与哲学第4章有关)
三个解放:①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②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③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19,两大历史性贡献:一是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同志,维护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二是成功地找到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
2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 社会主义的本质
1 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一系列错误观点:①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②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③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④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⑤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
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①这一科学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②这一科学概括,为我们坚持公有制有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出了明确的方向。③这一科学概括,突破了吧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①“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联系在一起是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目的是发展生产力,又要通过改革来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是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必然结果。③“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V
体现:①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②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最终目标的统一;③从静态的角度规定了社会主义性质;④从动态的角度提出了社会主义任务。
4,根本原则:①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②共同富裕。
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的按劳分配,维护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归根到底只能是根据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实际要求,根据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实际进程来确定。
二、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
5△确立的理论依据:①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②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③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并为将来向共产主义过渡奠定必备的物质条件。
6△客观依据: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是经济建设,这是对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和②社会主要矛盾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最重要结论,是③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①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和时代特征,决定了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矛盾的解决,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
③大力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
④总之,“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5.31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不同。(7.1
7△“三个有利于”:①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②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③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意义:理论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标准在社会发展中运用的生产力标准的深化与发展,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科学总结,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排除了离开生产力的标准抽象争论姓“社”姓“资”的教条主义干扰。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一、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对我国现阶段国情的特指: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①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②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①发展水平(基本特征):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②实现目标: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4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内容:①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社会主义不发达阶段;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以后,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④我国在此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长期的。
6△意义:①理论上在党的纲领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概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②政治上指明方向,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又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反对右倾和“左”倾错误;③实践上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出发,为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提出了科学的客观依据,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取得成功和胜利;④实践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之所以在实践中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气势磅礴的推动作用,归根结蒂就是因为它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现实。(与哲学2章有关)
7,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落后的生产,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8△基本路线:(①主体:)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②主要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③方针、方法:)自力更生、艰苦创业,(④目标:)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9,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10,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
1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意义和作用:立国之本。①四项基本原则规定了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领导力量和指导思想,②决定着国家的性质和发展方向,③关系着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命运,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发展的根本前提和根本保证。
12,四项基本原则的三方面政治保证作用:①保证有一个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②保证有一个团结稳定的环境;③保证有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
13△实行改革开放是①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②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③是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
14△改革的性质:既是一场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我们的改革是全面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革命。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第一、二次革命的异同点:不同:①条件②内容与对象③革命形式与手段④目标;相同: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马克思主义指导下
①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来说,②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③从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
15△改革的作用: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6△改革的特点:①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创新;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限于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17,判断改革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
18☆邓小平理论的关于改革的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主要内容:①我们的改革是全面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②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③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更好地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意义: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上实行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决策,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9,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①概括了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主要经验,②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③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④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总纲。
20,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是关系党和国家兴衰成败的问题。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21△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①发展是硬道理。②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的动力。③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22,基本纲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
23,地位:①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②适当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③是这些年来最主要经验的总结。
4 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一、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1,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①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②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③到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3,战略重点:①农业,②能源和交通,③教育和科学
4,我国发展战略的特点:①既有雄心壮志,又坚持实事求是。②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归宿点。③注重了社会全面协调发展。④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
5,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各个部门、各种所有制、以及各个地区之间的组合构成以及他们在社会生产总体中所占有的比重。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
6,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①产业结构不合理;②地区发展不协调;③城镇化水平低。
7,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方向:①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②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③逐步推进城镇化,努力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④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⑤继续完成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8,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意义:把经济结构问题解决好,才能扩大国内需求,增加有效供给,也才能切实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9,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重点和关键:经济结构中最重要的是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和关键。
产业结构:指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每个产业部门内部的联系和比例。
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①农业基础薄弱;②工业素质不高;③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一、二、三产业还不协调。
10,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1,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
12,提高农民收入,实施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共同进步
13,加快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和优化工业内部结构,振兴支柱产业,发展高科技产业
14,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三、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
15☆“两个大局”思想:①沿海地区要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②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
“两个大局”思想是邓小平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理论依据。(哲学依据: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16,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与基本原则
意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我国面向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部署。
原则: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调发展。
17,正确处理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关系。
18△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意义:促进经济发展、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保持社会稳定和实现地区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义。
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9,两个根本性转变:①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②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质是以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经济效益为中心。
20,根本转变的必要性:①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②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③迎接国际经济技术发展的挑战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21,基本要求: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22,关键:在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经济运行机制。
23,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主要特征:①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高低,首先要以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程度为基本依据。②社会主义的经济效益,也要符合解决社会劳动时间的要求。③社会主义的经济效益,要把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结合恰里进行考察,处理好二者的相互关系。
24,提高经济效益的意义:①提高经济效益可以缓解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资金严重短缺的矛盾。②提高经济效益能够增加供给,缓解供需矛盾,更好地满足需要。③提高经济效益能供加速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
25,坚持速度、比例和效益的统一:①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必须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②比例协调、结构合理是实现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③提高经济效益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中心环节。
五、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2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7△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①经济发展有赖于科技进步和知识型劳动者成长;②科技进步和知识型劳动者的成长又都依赖于教育的发展;③经济法快速发展也为科技、教育的发展创造条件。
科教兴国战略:是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具体体现,是指坚持教育为本,把教育和科学技术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
28△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人口问题是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不仅要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自然资源,净化更多的生产和生活排出的废料,为社会经济的顺利发展创造条件。只有有效地控制人口合理利用资源、有效地保护自然环境,国民经济才能持续发展,社会才能全面进步。
〈江泽民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其确立这一制度的依据。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依据: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②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在所有制结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重大突破。
2△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的性质以及他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
①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大生产相适应的,同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②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③公有制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拥有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力量,控制生产和流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柱,国家财政征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④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生产资料不再是剥削手段,而是用以不断发展生产,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经济基础。
3,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4,公有制经济,包括:①国有经济②集体经济③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有制经济发生的变化:①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国有经济的比重减少,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下降;③公有制经济采取多种实现形式。
6,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7,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①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②自然垄断的行业,③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④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
8,集体所有制经济: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
9,农村集体经济的改革。
实行家庭按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初步构筑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
基本政策:①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②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③以劳动所得为主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10,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的多样性
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指资产或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公有制可以采取独资企业、股份合作制、合作社、股份公司等形式,在经营方式上可以实行公有公营、公有民营、租赁或承包经营等方式。
11,目前城乡大量出现的多种多样的股份合作制经济是兼有股份制和合作制的特点的一种公有制实现形式。他是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
三、 非公有制经济
12,个体经济的性质、地位及其作用
个体经济,指在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从事个体劳动和个体经营的私有制经济。个体经济具有规模小、工具简单、操作方便、经营灵活等特点。
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3,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谋取利润为生产经营目的的私有制经济。
14,外资经济,包括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外商投资部分和外商独资企业。发展外资经济,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和资金,学习国外企业的管理经验,扩大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等。
四、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15☆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客观必然性:①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经济前提。②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和劳动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而仅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③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其客观必然性在于:①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决定多种分配方式并存;②多种经营方式决定多种分配方式存在;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
1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①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方式的主体,但不是唯一的分配原则。②按劳分配通过商品货币形式实现。③按劳分配还不能直接以每个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作为分配尺度,而只能依据通过商品交换所实现的价值量所曲折反映的劳动量为分配尺度。④按劳分配不是在全社会以统一的标准实行,而主要是以企业为单位进行。
17△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信息、管理才能等。(与政经5章)
除按劳分配还存在以下几种分配方式:①按劳分配以外的劳动收入②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收入③经营收入④资产收益⑤资本收入
18△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重要表现。
客观经济根据:①按劳分配的必然结果;②按要素分配的政策;③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所造成的优胜劣汰。
19,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①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原则。②我国现阶段的收入政策时,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进效率的前提下体现公平。
20,规范收入分配,防止两极分化
措施:①保护合法收入,②取缔非法收入,③整顿不合理收入;④调节过高收入
五、 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21,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民的基本生活全力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22,建立和健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①是适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需要。②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搞活企业的需要。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④减轻国家负担,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需要。⑤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广大农民利益的需要。
23,建立和健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要求和目标
基本要求:就要保证社会成员在遇到生、老、病、残、死和事业是能够获得物质帮助,又要有利于树立社会成员的参与意识,减轻国家和企业负担,促进生产发展。
目标: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律化和现代化,提高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
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必然性:①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市场取向的改革,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模式的确立提供了实践基础。②理论探索的必然结果: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多城中的经验教训和改革开放实践中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冲破了禁区,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内涵:①计划与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②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市场经济可以与公有制相结合,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③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④计划与市场可以有机结合。⑤市场经济能有力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是①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②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明了方向;③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道路;④实现计划与市场的有机结合;⑤克服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⑥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国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意义:①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②有利于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接轨;③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
4,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市场机制是指价格、竞争、供求等市场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调节功能。他作为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具有自发性、事后性和微观性等特点。
计划机制是计划指标、经济杠杆和经济政策等计划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调节功能。它具有自觉性、事先性、宏观性等特点。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共同特点:①经济市场化;②企业经营自主化;③政府调控间接化;④经济运行法治化。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己的特征:①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国有企业通过公平竞争发挥主导作用;②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共同富裕为目标;③在宏观调控上,能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的长处。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①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②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③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④建立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⑤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9,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10,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1,公司制式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
12,现代企业制度基本特征:①产权明晰;②权责明确;③政企分开;④管理科学
四、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13,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是指社会主义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体。商品市场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包括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与信息市场和房地产市场。
14,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
五、建立和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15,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6,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宏观经济管理方式,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17,宏观调控的目标、任务、手段和政策
7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开放
一、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开放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①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②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③新科技革命使整个世界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④新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2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3△对外开放的客观性表现:①生产社会化、国际化的客观要求;②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作用和意义:①进行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对外开放;②提高我国经济建设的效益要求对外开放;③改变二元经济结构要求扩大对外开放;④实行对外开放,也是我国生产力长期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4△坚持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统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而对外开放可以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对外开放理论:①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②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③坚持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统一;④发展、学习、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注意防止资本主义的消极影响。
5 实行对外开放,要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江泽民指出〉:在过去长时期内,我们在对待资本主义问题上,往往只看到或更多看到的是社会主义同他对立和斗争的一面,而很少看到社会主义同他还有学习、借鉴、合作和利用的一面。
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6 实行分步骤、多层次、逐步推进的对外开放战略。
7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
8 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新格局
对外开放和我国加入WTO的意义:既是我国20多年对外开放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又是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新起点,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三、 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内容和形式
9 发展对外贸易和对外技术交流
10,加强国际资金往来,积极合理有效的利用外资
11,促进国际劳务合作和国际旅游业的发展
8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一、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1△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①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内在属性、必然要求。我们党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三大重要目标和重要任务之一,而且认为它是社会主义制度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和重要表现。
②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政治保证
③民主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保证,使发展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2△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①资产阶级民主是建立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的,是为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②资产阶级民主的实质是在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下,实行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③资产阶级民主是形式上的民主;社会主义的民主是真正的、广泛的、新型的民主。④社会主义民主还体现在人民内部的平等关系和个人与社会的正确关系。
联系: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是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过程中形成和完善起来的。
3 民主政治建设的紧迫性与长期性:①我国还没有根本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的状态,更不具备高度民主所需要的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②封建意识残余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长期存在,封建专制的影响;③认识在我国具体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客观规律,需要一个过程。
二、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4△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①具有广泛的民主性或民主的广泛性;②更鲜明地表达了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两个方面的密切联系、不可分割,防止曲解和片面性;③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是我国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个创举和成功经验;④实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这一国体的政权组织形式即整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国家性质。
5,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①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也就是和会注意民主制度的建立;②民主政治需要人民民主专政来组织领导;③国内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能激化;④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进一步完善人民民主专政。
6△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不能照搬西方三权分立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三权分立制度是指把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议会、政府、法院独立行使并相互制衡的制度。
7,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①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
②我国的多党合作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
③中共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
⑤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是: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⑥发挥民主党派监督作用的总原则:发扬民主,广开言路。
⑦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
三、改革政治体制,发展民主,依法治国
8△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目标:
政治体制改革:是指那些同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实现形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的具体的政治制度,如领导制度、组织形式、工作方式等,而不是指对基本政治制度的改革。
必要性:①我国政治体制本身存在着弊端;②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③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和稳定发展的需要。
目标: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任务: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9△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①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②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③必须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邓小平指出〉: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要看三条:①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②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③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10☆依法治国的含义、内容、必要性和重大意义
〈江泽民指出〉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内涵:①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②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③依法治国所依据的法是宪法和法律;④依法治国的方式是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治理国家;⑤依法治国的目的是保证国家各项活动依法办事、依法治国,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意义:①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②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必然要求和基本保证;③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④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⑤是维持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优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5.31
内容和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1,建设法治国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①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性;②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③推进政治体制改革;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着重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9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地位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区别于其他社会的重要标志。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任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①它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重要保证;②它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③它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④它是中国赢得同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重要精神条件。
3△实施以德治国,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所有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都要按照一定的法规体系来进行,同时,市场经济有要求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人们在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如诚实守信等的职业道德、公共道德前提下去追求自己的利益,所以市场经济活动行为,既要受一定法律规范,又要受一定的道德规范。
〈江泽民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
4☆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①物质文明的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不可缺少的基础;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建设不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保证它的正确的发展方向;③两个文明的建设,既互为条件,又互为目的。
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①必须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②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③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内容
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根据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根据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7△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①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7.1)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社会主义大的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五爱)
《纲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②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使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觉悟的重要条件。
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
8,重在建设的含义
9,坚持“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双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双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0 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国两制”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1,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愿望。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邓小平集中全党智慧,逐步形成“一国两制”的构想。
二、“一国两制”的理论(方针和政策)
3,“一国两制”理论的基础和依据:①毛泽东、周恩来的和平统一祖国的思想是这一理论的思想来源;②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原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这一理论的理论基础、思想基础;③我国进行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的现状,是这一理论的客观现实基础;④当代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是这一理论的时代背景。
4☆“一国两制”理论的内容
“一国两制”即“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涵义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基本内容包括:①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央政府在北京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其基本涵义的核心是: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②两制并存;③高度自治;④和平谈判。
5,“一国两制”理论的重要意义:①在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丰富了我们党的统一战线理论,丰富了和平共处思想,运用于解决国内问题。②在实践上它是解决祖国统一的最佳途径,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和振兴提供了强大动力,有利于祖国大陆和香港、澳门、台湾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个特色,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对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处理,就是“一国两制”。
三、“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
6,香港、澳门回归对祖国统一大业的意义:①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②标志着我们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③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做出了新的贡献。
7,我国政府对回归祖国后的香港、澳门的方针政策。在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下,香港、澳门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保持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法律基本不变,简称为“一国两制”、“港(澳)人治港(澳)、高度自治”的方针。香港、澳门享有基本法赋予的高度自治权包括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中央人民政府依法管理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外交事务和防务。
8△江泽民在19951月发表的重要谈话中重申了党和国家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江八点”
9,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①采取和平的方式,有利两岸社会的共同发展,②有利于两岸同胞感情的融合和团结,是最好的方式,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a,针对制造“台湾独立”的图谋和干涉中国统一的势力,b,是为争取实现和平统一提供必要的保障。
10,中国政府坚持捍卫一个中国原则。①如果出现台湾被以任何名义从中国分割出去的重大事变,②如果出现外国侵占台湾,③如果台湾当局无限期地拒绝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两岸统一问题,中国政府只能被迫采取一切可能的断然措施,包括使用武力,来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完成中国的统一大业。
11 社会主义的外交战略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总体国际形势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定国内外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客观依据特别是对外战略的根本客观依据。
①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②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③科技进步日新月异;④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⑤世界的力量组合和利益分配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7.1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邓小平国际战略的核心思想,是贯彻它整个外交思想的主线。
〈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
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理论的科学内涵主要有: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最突出的矛盾、最根本的变化、最主要的特征,和平与战争、发展与贫穷是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②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共同要求,是世界发展的主流。③和平与发展是世界有待解决的两大课题、两大任务、两大目标。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旱河,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的基本特点,基本态势。④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南北问题。(与世经2章有关)
3△当今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
表现:①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的发展;②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③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着重大而又深刻的调整;④各种区域性、洲际性的合作组织空前活跃;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实力在增强。在可预见的将来,“一超”多强之间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多极化趋势将在一超多强并存于竞争中逐步向前发展,但世界新格局的最终形成还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影响: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可能的,争取一个良好的国际和平环境和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我们要积极推动多极化趋势和大国关系的调整朝着有利于实现我国在新世界的三大任务的方向发展。
4△经济全球化进程是国际形势发展中出现的一大新变化:①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任何国家回避不了的;②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③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给各国各地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④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发展更趋艰难,南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⑤我们需要的是世界各国平等、互惠、共赢、共存的经济全球化。
二、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5,邓小平赋予独立自主根本原则的新内容的主要变现:①提出了真正的不结盟,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要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折来决定自己的立场,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②必须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要把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始终放在第一位,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③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与安全,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对我国主权的侵犯与干涉。
6△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就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7.1
7△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8,中国外交工作的立足点:加强同第三世界即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9,中国在当今世界的地位与作用
三、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10,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11,国际旧秩序的内容和实质
12,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新秩序
12 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力量
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
2,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3,农民是我国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
4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5 新出现的社会阶层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里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做出了贡献。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它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6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7△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繁荣,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
8△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与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的:①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的权利;③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④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⑤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的颠覆与破坏。
9,在新时期,搞好民族工作,最重要的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科学文化事业。 V
三、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
10,统一战线仍然是新时期我党的一个重要法宝
在新时期,统一战线具有团结、沟通、协调和自我教育的四大功能。
11,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两个联盟: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联盟;②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的联盟。
12,基本任务: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为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服务。
13,特点:我国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基础上的,它是社会主义性的统一战线。
14,人民政协的性质: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我国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③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职能:加强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13 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一、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
〈江泽民指出〉:“我们党要始终成为中国现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这是对党的性质、根本利益和历史人物的新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坚持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是有中国现代历史的发展、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的。①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正确方向;②才能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进步和成功。③才能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创造一个安定团结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④才能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有效地组织和领导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党的建设
3☆按照“三个代表”的思想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
2000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到了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21世纪,中国共产党把自己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进一步解决了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提出依据:①根据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经验、现实需要;②着眼于新世纪党面临的严峻考验提出来的。这些考验包括国际大局变动、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等诸方面的发展新变化、党的干部队伍整体性的新老交替。③是总结世界上一些执政党丧失执政地位的教训提出来的。
〈江泽民指出〉:“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对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对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实际作用。我们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必须始终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把握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5.3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党的先进性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精神。
“三个代表”是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4,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加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 +
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主要应看他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对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要求党员首先在思想上入党。能否自觉地为实现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是否符合党员条件,是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
5,加强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

毛泽东思想概论

【考试分析】

毛泽东思想概论部分要求掌握的内容包括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从历年真题来看每年分值1-2分,均为识记型知识点,内容绝大多数来自江苏人民出版社的《综合基础知识》,复习备考时以此书为基础,适当延伸展开即可。

【考点精讲】

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代背景;俄国十月革命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

②毛泽东思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历史产物。大平天国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等失败的原因——

③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

④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

⑤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进程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①萌芽时期(19211927)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到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

李大钊、瞿秋白、邓中夏等党早期领导人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初步而独到的论述。

毛泽东思想萌芽时期重要著作:

1.《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2.《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指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此书的调研过程以及成书过程奠定了毛泽东依靠农民革命的思想

②形成时期(19271935)土地革命战争的前期

“八七会议”(19278月)提出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基本路线;(八七会议的成果: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三湾改编”(19279月)提出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毛泽东思想形成时期重要著作: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反对本本主义》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③成熟时期(19351945)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

把毛泽东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第一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的是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

1935.1遵义会议 1.结束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初步形成了以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在极端危机的时刻挽救了中国红军和中国革命

1935.12瓦窑堡会议 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1937.8洛川会议 制定了全面抗日的路线 减租减息。

1938.9六届六中全会 毛泽东向全党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 “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文艺为政治服务”

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形成时期重要著作:

1938.10《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首次使用“实事求是”概念。向全党提出了“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

1939.10<共产党人>发刊词》提出了三大法宝的理论体系,并提出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这个根本的思想原则

1939.12《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系统地阐明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应分为两步走,首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概念

1940.1《新民主主义论》对“新民主主义”做了阐述,包括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并提出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战略设想

1941.5《改造我们的学习》科学地阐释了“实事求是”概念

1943.6《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第一次从哲学角度对群众路线做了概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945.4《论联合政府》提出党的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④继续发展(19451976)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以后

1949.3西柏坡 七届二中全会 阐明了工作中心由农村转向城市

1956.9中共八大分析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确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时期重要著作: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将革命进行到底》

《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论人民民主专政》

《论十大关系》

《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和科学体系

科学涵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是它的集中概括。

科学体系:(略)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1、近代中国社会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特点。

主要矛盾:

基本特点:可以从帝国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封建剥削制度、民族资本主义、当时国情长期不统一和发展不平衡、人民受压迫等几方面理解(略)。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略)

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无产阶级成为领导者除了一般无产阶级的基本优点外,还有三个特殊优点:

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的革命时代的终结。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伟大开端。立,标志着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提出:19484月,毛泽东中完整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的形成。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人民大众,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无产阶级。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其主要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无产阶级必须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而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则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关键。

新民主主义的特点:

3、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奋斗,就是要建立人民自己的政权,这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这是我们的主要经验和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三大经济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五种经济成分: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主要法宝()。

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为主要形式。

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主要是由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所决定的。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提出了的思想,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其原因:中国革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国革命必须以武装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中国社会的性质决定了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是是农民土地革命。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的多次奋斗说明,革命在城市首先取得胜利可能性已不复存在。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与特殊规律决定。

新型人民军队的建设的基本原则: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

中国革命中的统一战线包含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和农民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二是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

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经验。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的建设

是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要内容和显著特点。

延安整风的主要内容:反对主观主义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党的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略)

四、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

1、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思想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与主要矛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义社会。它是一个带有过渡性质的社会。主要矛盾(了解):1949-1952年,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的矛盾;1952年后至1956年,国内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条件。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及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经济条件;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政治保证;

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兴起——国际因素。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略)

3、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总结

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农业:的原则,从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手工业: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和平赎买。对的政策,对;从中国国情出发,在工业中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等低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然后发展为单项公私合营,再发展到全行业公私合营等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把对经济制度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中国已经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五、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的探索成果

1、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工作。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

2、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动力。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毛泽东指出:在政治上要实行的方针;在经济要实行的方针 ;在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上要实行的方针;在科学文化工作上,要实行的方针。

3、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

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中国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实现“四个现代化”(1964年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两步走”战略。

4、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

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提出“两个务必”。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5、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探索的意义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

六、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

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陈云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鞍钢宪法的“两参一改三结合”等)。

2、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实现民族平等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建设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我国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科学事业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待历史和传统文化采取的方针;对待外国文化采取的方针。判断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言论和行动的是非标准中,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这两条。

3、社会主义国防建设和对外关系

建设现代化的强大国防。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反对霸权主义。

七、掌握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19305月,《反对本本主义》第一次提出思想路线的问题)。

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其内涵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重大意义。

【真题回顾】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有(ABC )(2009年江苏真题A类)

A帝国主义 B封建主义C官僚资本主义 D小资产阶级

2、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标志是( D )(2009年江苏真题C类)

A 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理论的形成B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的形成

C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 D 新民主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

3、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关于执政党建设的会议是( B )(2009年江苏真题A类)

A七大 B七届二中全会 C八大 D十七届四中全会

4、五四运动以前的历次革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 )(2007年江苏真题A类)

A.没有先进阶级的科学革命理论作指导B.没有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

C.没有分清谁是真正的敌人,谁是真正的朋友D.没有实行革命的统一战线

5、毛泽东指出的中国无产阶级所具有的自己的特殊优点和特点是(BCD )(2007年江苏真题B类)

A.人数众多,且与农民有天然的联系,便于发动广大农民群众

B.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具有革命的彻底性

C.和农民有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D.人数虽不多,但集中在沿海、沿江大城市,便于组织

【模拟练习】

毛泽东思想概论模拟试题

1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1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内最早提出反对教条主义任务的领导人是(A,2001,理科)

A.毛泽东 B.刘少奇 C.周恩来 D.张闻天

219305月,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B2002年,理科)

A.论证了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关系

B孕育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方面的思想

C提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

D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3、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下列毛泽东的科学著作中,写于这个时期的有(CD,2006)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反对本本主义》

C《新民主主义论》 D《论联合政府》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1、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是(D,1992,理科)

A.武装斗争问题 B.党的建设问题

C.统一战线问题 D.农民问题

2、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所要建立的国家体制是(D,1992,文科)

A.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 B.无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

C.工农民主专政的共和国 D.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

3、毛泽东所说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从娘肚子里带出来的老毛病”是指(A,1994,理科)

A.软弱性 B.妥协性 C.动摇性 D.两面性

4、区别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B,1996,文理科)

A.革命指导思想不同 B.革命领导权不同

C.革命前途不同 D.革命对象不同

5、在近代中国社会的诸矛盾中,最主要的是(A,2000,理科)

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C.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D.反动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6、“统率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一观点的错误实质在于(C,2000,理科)

A.抹煞农民阶级的革命性 B.夸大资产阶级的作用

C.放弃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D.忽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7、毛泽东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总政策的著作是(C,2000,理科)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新民主主义论》

C.《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D.《论人民民主专政》

8、抗日民主政权的“三三制”是指(C,2001,理科)

A.进步势力、中间势力、顽固势力各占三分之一

B.共产党、国民党、民主党派各占三分之一

C.共产党员、党外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

D.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各占三分之一

9、毛泽东指出,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根据是(C2002年,理科)

A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 B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

C认清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 D认清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10、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目的是(D2003)

A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B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面貌

C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人民共和国

D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11、毛泽东首次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科学概念的著作是(B,2004)

A.《共产党人发刊词》 B.《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C.《新民主主义论》 D.《论联合政府》

12、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提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是(ADE,1987,文理科)

A.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B.发展经济,保障供给

C.公私兼顾、劳资两利 D.保护民族工商业

E.没收蒋、宋、孔、陈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13、抗战时期,中共在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中,争取中间派和实行“三三制”政权的理论根据是(BD,1994,文科)

A.将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加以区别

B.将民族资产阶级与大资产阶级加以区别

C.将小资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加以区别

D.将开明绅士及一般地主与大地主阶级加以区别

E.将英美派大资产阶级与亲日派加以区别

14、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的土地改革必须注意的基本原则是(BD,1996,理科)

A.地主不分田 B.满足贫农和雇农的要求

C.保护中小工商业 D.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

E.保存富农经济

15、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ABC,2002年,文科)

A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B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中国革命的动力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D中国革命的前途是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E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1、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提出了(B,1987,文理科)

A.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B.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C.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

D.实行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

2、“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毛泽东提出这一论断的会议是在(B,1993,理科)

A.中共五大 B.中共八七会议

C.中共湘赣边界一大 D.中共六大

3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的中心任务是(A,2000,理科)

A.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 B.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

C.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D.反对官僚主义以整顿作风

4、“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期间用这副对联形象地讽刺了(A2006年)

A主观主义的学风 B宗派主义的党风

C党八股的文风 D官僚主义的作风

5、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所说的“伟大的工程”是指(C2002年文科)

A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夺取全国胜利

B建立并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建设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D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国家、新社会

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是(C2004)

A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B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C没收封建地主阶段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D保护民族工商业

7、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护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其原因主要是(A2004)

A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

B党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变化

C全国大陆即将解放

D中国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8、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着两个联盟。其中基本的、主要的联盟是(B2006年)

A工人阶级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

B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同农民、小资产阶级等其也劳动人民的联盟

C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同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D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

9、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中间势力包括(ACE,1987,文理科)

A.中等资产阶级 B.小资产阶级 C.开明绅士

D.知识分子 E.地方实力派

10、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存在与发展的客观条件有(ADE,1994,理科)

A.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

C.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政策的正确 D.第一次大革命的影响

E.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发展

11、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主要法宝”有(BCE,1998,理科)

A.群众路线 B.统一战线 C.武装斗争 D.独立自主 E.党的建设

12、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两头”是指(AC,2005年)

A无产阶级 B农民阶级

C地主大资产阶级 D城市小资产阶级

4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

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正确方针是(D,1988,文理科)

A.利用、团结、教育 B.利用、团结、改造

C.利用、限制、批评 D.利用、限制、改造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是(B,1992,文科)

A.管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B.没收官僚资本

C.赎买民族资产阶级的财产 D.剥夺地主阶级的土地和财产

3、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所采取的政策是(D,1993,理科)

A.限制 B.征用 C.没收 D.赎买

4、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是(C,1994,理科)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

C.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中共十三大的召开

5、中国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在利润分配上采取的政策是(D2002年,理科)

A统筹兼顾 B劳资两利 C公私兼顾 D四马分肥

6、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建立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于(C2004)

A新民主主义性质 B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C半社会主义性质 D社会主义性质

7、对个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原则是(ACE,1988,理科)

A.自愿互利 B.互助合作 C.典型示范

D.公私兼顾 E.国家帮助

8、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成分有(ABCDE,1995,理科)

A.国营经济 B.合作社经济 C.公私合营经济

D.个体经济 E.资本主义经济

950年代,我国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创造的国家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有(ABCE,1997,理科)

A.加工订货 B.统购包销 C.经销代销

D.租赁承包 E.公私合营

10、我国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主要有(ABE,2001,文理科)

A.在土地改革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引导个体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B.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

C.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集体经济体制

D.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农业生产责任制

E.采取从互助组到初级合作社到高级合作社的逐步过渡形式

5 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的探索成果

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B,2001,理科)

A.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C.进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 D.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2、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C2002年,理科)

A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C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D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3、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政策主要有(ACD2004)

A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B有理、有利、有节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长期共存、相互监督

E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1959年底至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有(AB2004)

A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B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C发达的社会主义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E社会主义高级阶段

6 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

1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提出,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C,2001,理科)

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问题

B.将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国的问题

C.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

D.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问题

21963年,周恩来指出,领导机关最容易犯的一种政治病症是(D2002年,文科)

A享受主 B教条主义 C经验主义 D官僚主义

7 掌握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1、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概括的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有(BCE,1996,理科)

A.阶级分析 B.实事求是 C.群众路线 D.调查研究 E.独立自主

2、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在学风问题上曾经反对过的主要错误倾向是(BC2004年)

A投降主义 B经验主义 C教条主义 D冒险主义 E机会主义

3、“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这段话所反映的思想观点是(A2005年)

A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B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D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2012山东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单项选择知识点280

1.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2.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和发展。

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把握事物的度。

5.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6.实践的科学含义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7.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真理的2种不同属性。

8.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最基本的首要的是:生产实践活动。

9.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0.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11.自由王国实际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

12.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萌芽的代表著作是:《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3.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及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4.“二次革命论”是由谁提出来的:陈独秀。

15.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6.全国第一块农村根据地是:井冈山根据地

17.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会议是:国民党一大

18.19311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地点是:江西瑞金

19.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中心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0.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是:国营经济

21.毛泽东正式向全党全国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文章是:《论十大关系》

22.1974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的重要观点是: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的观点

23.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

24.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十六大

25.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判断: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26.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2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执政党地位的:社会基础

28.执行社会主义宏观调控职能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

29.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

30.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1.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是:集体主义

33.邓小平提出的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核心是:发展

34.“一国两制”构想的起初提出,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

35.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36.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37.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辨证关系

38.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

39.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

40.一个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41.感觉、知觉和表象,这是: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42.不属于生产力实体性要素的是:科学技术

43.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这一范畴是指:推动社会进步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

4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45.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46.社会进步的含义指: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47.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的不平等条约是:辛丑条约

48.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最迫切的任务是: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49.“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内容是:土地革命

50.在革命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中,基本的主要的联盟是:工农联盟

51.毛泽东指出,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根据是:认清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

52.我党提出把工作重点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会议是:七届二中全会

53.新民主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54.1949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选举谁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

55.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指出我国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56.我党对待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采取的政策分别是:没收 和平赎买

57.“一五”计划确定的优先发展的重点是:重工业

58.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要求是:时代主题的转换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

59.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始终做到:三个代表

60.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61.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改革

62.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63.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中心环节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64.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指: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运动方式

65.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被确立下来是在:党的“十五大”

6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取决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67.坚持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放在首位的应该是: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

68.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其显著特点是: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69.台湾问题的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70.党的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

7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72.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73.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是指:作为物质普遍属性的客观实在性

74.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证明了:物质是意识产生的基础

75.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76.认识的本质在于:能动反映

77.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者,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犯了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78.生产关系范畴所反映的是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物质经济关系

79.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80.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81.实现人的价值的根本途径在于:在社会实践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82.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在:五四运动中

83.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

84.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85.标志中国革命由国民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的会议是:遵义会议

86.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一文中所说的中产阶级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

87.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范畴

88.统一战线的根本问题是:领导权问题

89.解放战争时期,揭开战略决战序幕的是:济南战役

90.毛泽东明确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任务的会议是:六届六中全会

91.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标志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92.毛泽东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提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论述的文章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93.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实践基础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9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9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决定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

96.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97.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98.我国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是: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

9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00.个体劳动者的主要收入属于:劳动收入

101.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为主的股份合作制经济的性质属于:集体经济

10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1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

104.“一国两制”构想,在实践中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

105.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是因为: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基本的主力军

106.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实践性

107.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

108.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109.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或状态

110.唯物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后者是以唯心主义为基础的

111.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112.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是: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懂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13.与剩余价值理论一起并称为马克思一生两大贡献的是:唯物史观

114.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是:加速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115.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无产阶级领袖是历史的主人

116.人的本质是随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117.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得到真正的传播是在:十月革命

118.中国共产党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七大

119.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是:国营经济

120.毛泽东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总政策的著作是:《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121.192711月到193512月瓦窑堡会议之前,中国共产党在政权问题上的基本主张是建立:工农民主政权

122.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12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础是:新三民主义

124.国民党统治区第二条战线斗争的先锋和主体是:学生运动

125.标志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反动政权覆灭的历史事件是:解放南京

126.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的过渡时期是指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27.19564月,毛泽东提出我国发展科学、艺术的基本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28.1978年至1982年是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

12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质是保持党的:先进性

130.三个有利于标准有明确的针对性,它是针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姓资姓社问题

131.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其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32.我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是:梯次推进

133.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应该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134.国家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给予物质保证的社会安全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

135.政治体制是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实施形式

136.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137.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国

138.按照三个世界的理论,中国属于:第三世界

139.系统阐述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纲领性文件是: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

140.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基础上

14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是: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142.意识能动作用最重要的表现是: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14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是指: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144.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4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46.列宁说“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14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突出的表现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148.人民群众的主体是: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在内的劳动群众

149.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根据: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

150.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从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说明: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具有多样性

151.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应依据他:对社会的贡献

152.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是在:土地革命战争前的中期

153.20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辛亥革命

154.毛泽东在哪次会议上对新民主主义五种经济成分作了具体分析: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55.新民主主义文化同旧民主主义文化相区别的主要标志是:是否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

156.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157.“一切反对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反映的战略战术思想是: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158.针对抗战胜利后国际国内复杂的形势,中共中央制定的基本方针是: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

159.为加强中国共产党对工农红军的领导,明确提出“支部建在连上”是在:三湾改编

160.1950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土地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61.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所指的过渡时期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162.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关系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163.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1987年当的十三大是邓小平理论:形成轮廓

164.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16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是:当代世界的新变化

166.邓小平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发展

167.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其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68.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必须始终: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169.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170.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71.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172.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指:把“建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7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174.在台湾问题上,我们的立场是: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175.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性质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176.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最主要区别是:创立了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

177.哲学上的二元论是:唯心主义的一种形式

178.“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和经验来塑造鬼神的”,这个论断的哲学依据是:各种意识形式都是物质的反映

179.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它要求人们用整体的观点去认识事务。

180.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181.认识的主体是指: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182.真理一元论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正确的认识只有一个

183.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工具的水平

184.国家的本质是:阶级压迫的暴力工具

185.阶级斗争诸形式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政治斗争

186.人的本质归根到底是受:社会物质关系决定的

187.毛泽东思想被正式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七大

188.毛泽东指出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孙中山

189.1940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190.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

191.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192.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的土地政策是:减租减息

193.毛泽东首次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是在:中国七大

194.中国共产党最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9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196.在党的八大上,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观点的是:陈云

197.20世纪60年代初,最先支持和提倡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领导人是:邓子恢

198.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和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是: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

200.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中,体现生产关系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201.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02.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203.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204.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社会稳定

20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政治保证

206.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207.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必须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08.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立场是:独立自主

209.依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行政管理权

210.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

211.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是: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212.所有唯物主义都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213.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的观点是:唯心论

21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15.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是:量变是在度的范围内变化,质变是超出度的范围的变化

216.认识的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17.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218.在全部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社会生产关系

219.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220.关于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下列错误的是: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21.人的价值是贡献与满足的统一,这是指: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222.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约80年间中国人民革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的科学革命理论的指导

223.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是:南昌起义

224.中国共产党人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重要文献是:《反对本本主义》

225.大革命失败后建立的南京国民党政权的性质是:城市合办和乡村豪绅阶级政权

226.国民党反动政权存在的基础是:官僚垄断资本主义

227.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也是其区别于旧军队的根本标志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28.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思想的大会是:中共四大

229.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30.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在当时的战略和策略是:不要四面出击

231.1953年至1956年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232.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讲话中,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233.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关系是:继承和发展关系

234.坚持与时俱进,最重要的是:要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富于创造性

235.建国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结底,就在于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3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237.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指:地区经济梯次推进

238.党的“十五大”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指: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3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40.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41.我国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242.现价段,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43.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繁荣和发展

244.“一国两制”的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245.我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是:民族团结和合作

246.辩证法所要回答的问题是:世界的状况是怎样的问题

247.把物质说成一种或者几种可直接感知的有形实体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248.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249.事物的肯定方面是指:事物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250.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内容活跃易变,形式相对稳定

251.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252.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合

253.上层建筑的两个方面组成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254.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5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它所遵循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256.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上升过程

257.近代中国之所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根本原因在于:帝国主义的入侵

258.19481230日,毛泽东在以下哪篇文章中首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将革命进行到底》

259.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是:无产阶级领导

260.“工农武装割据”就是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的紧密结合

261.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思想的大会是:中共四大

262.直接影响到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大法宝作用发挥的是:党的建设的状况

263.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谈判斗争的焦点是:军队和政权的问题

264.把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的文件是:《五四指示》

265.毛泽东在1941年精辟论述“实事求是”原则的著作是:《改造我们的学习》

266.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267.被毛泽东誉为“鞍钢宪法”的鞍钢企业管理制度是:“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

268.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特征是:和平与发展

269.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

270.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

27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272.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27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能够: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74.决定我国现阶段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状况

275.民主首先是:一种国家制度

276.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们服务

277.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关键是:扩大出口

278.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外国人占据和统治中国领土的历史彻底结束

279.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

280.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实质是:各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人民内部矛盾

山东公共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对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共同基础的科学反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8、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无机物的反映特性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促进了人脑,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促进了意识的形成。

9、意识的本质

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意识不等同于客观事物,而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的观念形态。

10、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

联系的复杂性、多样性: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发展产生不同影响和作用,所谓规律,就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作用。

系统论扬弃了先分析后综合的传统科学方法,开拓了从整体出发,从事体与部分的有机联系中认识把握事物的新方法。它要求人们综合地、系统地考察事物,并在动态中协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向整体的最优化方向发展。系统论运用和证明了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有力地驳斥了孤立、片面地认识事物的形而上学观点

11、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发展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事物的相互联系产生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的发展与事物的联系同在,具有客观普遍性。

发展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任务事物都作为过程而存在,整个世界就是“过程的集合体”,对具体事物来说,过程是这一事物产生、发展、死亡的历史;对整个世界来说,过程就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史。

12、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及其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及互相转化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性质。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动因的基本观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事物及其各个侧面,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其矛盾各有特点:不同质的事物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矛盾的各个侧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1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唯物辩证法是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为基本特征,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原因在于:

1)对立统一学说提示了事物辩证法的根本内容。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对立的联系,归根结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个联系,是事物最本质、最根本的联系。

2)对立统一学说阐明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事物的发展,是自身矛盾所引起的自已运动和自我发展。

3)对立统一学说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它规律之中。

1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可知论和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的基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哲学引进了科学的实践观和辩证法,阐明了认识的本质,解决了怎样才能认识世界的问题,从而消除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实现了认识论的根本性革命。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消除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所造成的认识脱离社会实践的消极直观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辩证法贯彻于认识过程,阐明了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过程,消除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僵死不变的形而上学缺陷;由于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的引入对历史发展和历史意识问题作出了唯物和辩证法的解释,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5、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

1)生产实践: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其它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2)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中最为主要的实践形式是建立和调整生产关系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和处理阶级关系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

3)科学实验:

1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7、认识的辩证发展

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表面现象的反映,是来自客体的各种刺激和主体的感知系统的相互作用的产物。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低级形式,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主体运用人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形成对客体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需要的条件:

1)必须把理发认识即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

2)要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指导人们实践的计划、方案、办法;

3)要将理论、计划、办法交给群众,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必然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错误。

在认识过程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认识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发展规律。

18、真理和谬误的相互转化

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主要分为两种情形:

1)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和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的。另一方面,在不同条件下,不同的范围内,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谬误也可能转化为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又是相对的。

2)失败和错误为正确的认识、为成功准备条件。

19、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属于认识范畴,是一种意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其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客观性是真理之所以成为真理的根本条件,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客观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是惟一的,真理多元性以认识的多元性取代真理的一元性,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实质上否认了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可能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

20、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

1)任何真理都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发展是无限的,绝对的。

21、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和条件性。

真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有限的。

2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神学史观、英雄史观、人道主义史观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23、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构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生产方式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主要表现在: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3)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更替和变革

24、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社会意识的构成可分为:

按社会意识的主体构成: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按社会意识的结构划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心理还可分为个人心理和群体心理,阶级心理是阶级社会中一种主要的群体心理,民族心理也是人类社会十分重要的群体心理;社会意识形式是一种抽象化、系统化的,具有相对稳定形式的、自觉的社会意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它们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另一类是各种自然科学以及一部分社会科学,它们本身没有阶级性,可为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阶级服务。

25、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

生产力对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形式和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体现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相对独立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作用两个主要方面。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只有那些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才构成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两个部分。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政府机构、党团、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制度和设施。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宗教思想、文艺思想等意识形态诸种形式。

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上层建筑的性质,直接受经济基础的决定,间接受生产力的制约。

26、阶级和阶级斗争

阶级的产生:剩余价值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是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阶级对立的实质就是一部分人能够占用另一部分人的劳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分析方法是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

27、国家、国体和政体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在本质上,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由于国体不同,先后出现过奴隶主阶级专政等不同类型的国家。

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相同国体的国家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政体。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只有根据国体才能判明国家的性质,政体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国体是无产阶级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第二部分 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首先,邓小平理论是总结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的产物。

近代,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精神批判,产生了近代空想社会主义成为社会主义思想史的开端;马恩继承空想社会主义的优秀思想成果,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运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和一般规律,找到了埋葬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现实力量。

其次,当代国际形势的新发展所形成的新的时代特征,要求社会主义顺乎世界潮流,反映时代变化,这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国际大背景。

2、邓小平理论的探索与实践过程

十二大以后,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及时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初步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

十二大到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十三大系统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阐述了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理论方面取得的成果,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阶段、任务、动力、条件、步骤以及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问题,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轮廓。

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基本内容做了全面的概括和论述,并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至此,邓小平理论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3、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首要问题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其二者的共同要求是:人的主观认识要符合客观实际,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首要问题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首先,我国已具备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特征: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文化;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经济基础。

其次,我国尚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社会主义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归根结底取决于主要矛盾的解决,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述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础,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7、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首先,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其次,就我国来说,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

最后,发展生产力,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条件。

8、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判断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

1984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共同特征:企业的自主经营,资源配置的市场性,经济活动的开放性,完善的市场体系,市场管理的法制性,宏观调控的间接性,市场竞争的平等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特征: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在宏观调控上,能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手段的长处。

4)在政治制度上,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政权是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11、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目标与指导方针

十五届四中全会指出了2010年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适应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需求,基本完成战略性调整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十五届四中全会同时指出了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3)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相结合;(4)建立现代企业制度;(5)推动企业科技进步;(6)全面加强企业管理;(7)建立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8)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10)推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12、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式和特征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专家经营为特征的新型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的形式:个人业主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

我国要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特征:

1)产权清晰

主要是由法律明确界定出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权利和企业法人财产权利,实现出资者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

2)权责明晰

指所有者(出资者)同企业经营者有各自明确的权利和责任。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权益,即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并以其出资额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企业依据其全部法人财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财产保值增值的责任。

3)政企分开

企业和政府之间不存在行政机构的隶属关系,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4)管理科学

指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系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建立合理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除了全面理解和把握以上四条基本特征外,还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环节:①继续推进政企分开;②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形式;③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④面向市场着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13、市场体系的内容及相互关系

市场体系是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体,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是市场体系的最基本内容,是市场体系的三大支柱。

市场体系内部各类市场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要使市场体系的整体功能得到发挥,必须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

14、市场体系中的各类市场

1)商品市场

狭义的商品市场是指有形的物质产品的交换场所,其主要功能有:为商品交换的实现提供条件;评价商品;影响供求。商品市场主要包括消费资料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

消费资料市场的特点:多样性、层次性、分散性、流动性。

生产资料市场的特点:购买者以各类企业为主;以中间产品的交换为主;生产企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变化小但需求量大;需求相对稳定,决定了生产资料市场有可能相对集中和相对独立,有利于发展期货市场。

生产资料市场的功能:制约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制约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结构;制约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

2)金融市场

金融是指货币资金的融通,包括货币的发行、流通和回笼,货款的吸收和提取,货款的发放和收回,投资资金的筹集等一切与货币流通有关的活动。

金融市场的主要作用:引导资金合理配置资源;聚集资金扩大生产规模;影响利率实现宏观调控;提供竞争改善经营管理。

3)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进行流通和交流的场所。其作用是运用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推动人才的合理流动,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劳动力市场上流动的是人的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两个方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供求是由市场机制决定的,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在于: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具有流动性;具有相对稳定性;具有双向选择性。

4)房地产市场

房地产的市场组织形式主要有六种:

A.土地的一级市场。由国家采取公开拍卖、招标、协议等方式出售或划拨土地使用权。

B.房地产开发市场。主要包括资金筹措和建筑施工两大环节的活动。

C.房地产交易市场。指有组织、有领导建立的有形房地产交易市场。包括所有与房地产经营有关的活动,如集资建房、房屋互换、房地产信托代办、新房出售和预售、旧房的买卖和租赁。

D.商品销售市场。有两种形式:房屋产权出售;房屋使用权的转让。

E.房地产金融市场。

F.涉外房地产市场。

5)技术和信息市场

广义的技术市场是指技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包括技术商品的开发、应用和流通的全过程;狭义的技术市场是指技术商品交换的场所。

6)期货市场

狭义的期货市场是指期货交易的场所,即期货交易所;广义的期货市场是指构成期货交易的全部要素,包括交易所、经纪公司、结算所、期货交易者等。

15、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宏观调控体系与现代企业制度、市场体系、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构成社会主义社会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要求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宏观调控的目标: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公平的收入分配;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

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

1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党的十五大明确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而且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17、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

1)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纲领,起到补偿劳动者收入损失的功能。

2)社会救助。其目的是帮助社会成员获得最低限度的生活条件,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低纲领。

3)社会福利。一个国家的社会福利状况,是其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反映,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高纲领。

4)社会优抚。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特殊纲领。

5)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是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纲领。

18、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完善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包括:建立和完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宏观经济调控,健全市场体系,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在于: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19、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是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

深入、扎实、持久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

20、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思想建设是要解决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要解决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互质问题。

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发展协调共进的方针是:必须围绕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要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反对斗私批修大批判的错误作法。

21、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战略

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和首要任务。

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是我国外交为之奋斗的基本目标。

22、一国两制的形成和发展

1979年邓小平同志出访美国时表示:只要台湾和大陆统一,我们将尊重台湾的生活方式和现行制度。首次表达了一国两制的思想。

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撒切尔夫人时,对关于恢复香港主权问题,明确提出可以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法解决。

1984年第六届人大二次会议将一国两制作为基本国策。

199771日,香港回归祖国。

19991220日,澳门回归祖国。

第三部分 法律

1、法的概念和本质

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段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行为规范体系。

共同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基本特征:(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3)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4)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规范作用:作为由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法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

社会作用: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2、法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1)法与经济 

法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引导作用;促进作用;保障作用;制约作用。

法在规范微观经济行为中的作用: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调整经济活动中各种关系;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纠纷;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2)法与政治、政策

法受政治制约体现在: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影响法的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发展的变化;政治活动的内容更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变化。

党的政策指导法制建设的各个环节,社会主义法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和形式,同时又对党的政策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3、法律制度的相关概念

法的制定: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专门活动,一般也称为法律的立、改、废活动。

立法的指导思想:我国现阶段立法的指导思想,必须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不能以别的思想为指导,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

立法的基本原则:(1)立法必须以宪法为依据;(2)立法必须从实际出发;(3)总结实践经验与科学预见相结合;(4)吸收、借鉴历史和国外的经验;(5)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标准,立足全局,统筹兼顾;(6)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7)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与及时立、改、废相结合。

法的渊源:(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自治条例、单行条例;(6)行政规章;(7)国际条约。

法律部门:(1)宪法;(2)行政法;(3)民法;(4)婚姻法;(5)经济法;(6)劳动法;(7)环境法;(8)刑法;(9)诉讼法;(10)军事法。

4、法律实施中的相关概念

法律实施包括执法、司法和守法。

法律适用的要求:准确,指适用法律时,事实要调查清楚,证据要准确;合法,指司法机关审理案件时要合乎国家法律的规定,依法办案;及时,指司法机关办案时在正确、合法的前提下,还必须做到遵守时限。

法律适用的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法律关系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以现行法律存在为前提的社会关系。它不属于物质关系,而是一种思想关系。

违法的分类:刑事违法、民事违法、行政违法、违宪行为。

5、宪法的基本理论

宪法是规定国家根本制度、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实际对比关系、规范国家权力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根本法。

宪法的法律特征: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根本问题;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程序上,宪法的制定和修改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宪法的政治特征:宪法是民主政治的法律化;宪法是对民主政治的保障;宪法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宪法规范国家权力,保障公民基本权利。

西方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权力分立与制衡原则。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

6、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

2)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

4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

5)以参政议政和互相监督作为多党合作的主要内容。

6)以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统一祖国、振兴中华为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目标。

7)以宪法为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原则。

7、复合制国家结构形式

复合制国家结构形式分为联邦和邦联两种。邦联是几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基本共同目的结成的比较松散的国家联合体,邦联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国家,不是国家主体。联邦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国组成的复合制国家,其基本特征有:

1)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是联邦与各成员国的关系,各成员国以下的政府才是地方政府。

2)联邦与各成员国的权力及相互联系多由宪法或法律规定。

3)除联邦宪法外,各成员国还可以有自己的宪法。

4)除联邦国籍外,有的国家的各成员国公民还可以有自己的国籍。

5)各成员国加入联邦后不再有完全独立的主权和外交权。

8、国家机构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组织其他中央国家机关,决定重大国家事项,罢免其他中央国家机关组成人员。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委员。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解释宪法和法律,监督宪法实施,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任免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决定重大国家事项,审查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合宪、合法性,对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进行监督。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国家主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国家机关,其主要职权有: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公布法律,任免国家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发布特赦令、戒严令,宣布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令;代表国家接受外国使节;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件和重要协定。

3)国务院

组成: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秘书长组成国务院常务委员会。

4)中央军事委员会

组成:主席、副主席、委员

5)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任期五年,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任期三年。

6)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自治权:根据本地方的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政策,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停止执行;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主管理地方财政;组织本地方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

7)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9、行政法概述

行政法上的行政公共行政,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国家与公共事务的决策、组织、管理和控制。

行政法的一般渊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

行政法的特殊渊源:法律解释,有权解释包括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地方解释;其他规范性文件;国际条约、惯例。

10、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职权必须基于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行政职权必须依据法律行使;行政授权、行政委托必须有法律依据,符合法律要求。

行政合理性原则:行政行为应符合立法目的;行政行为应建立在正当考虑的基础上,不得考虑不相关因素;平等适用法律规范;符合自然规律;符合社会道德。

行政应急性原则

11、行政行为概述

行政行为的主要特征有:从属法律性;裁量性;单方意志性;效力先定性;强制性。

行政行为合法的条件:A.行政行为的主体合法;B.行政行为应当符合行政主体的权限范围;C.行政行为的内容应当合法、适当;D.行政行为应当符合法定规定。

行政行为无效的条件:A.行政行为具有特别重大的违法情形或具有明显的违法情形;B.行政主体不明确或明显超越相应行政主体职权的行政行为;C.行政主体受胁迫做出的行政行为;D.行政行为的实施将导致犯罪;E.没有可能实施的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撤销的条件:A.行政行为合法要件缺损;B.行政行为不适当。

12、行政法概念及渊源

行政法上的“行政”有其特定的涵义,它是指公共行政,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国家与公共事务的决策、组织、管理和控制。

行政法的渊源指行政法规范和原则表现形式,分为一般渊源和特殊渊源。

一般渊源:①宪法;②法律;③行政法规;④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⑤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

特殊渊源:①法律解释,有权解释包括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地方解释;②具他规范性文件;③国际条约、惯例。

13、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1)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职权必须基于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行政职权必须依据法律行使;行政授权、行政委托必须有法律依据,符合法律要求。

2)行政合理性原则:行政行为应符合立法目的;行政行为应建立在正当考虑的基础上,不得考虑不相关因素;平等适用法律规范;符合自然规律;符合社会道德,如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

3)行政应急性原则:存在明确无识的紧急危险;非法定机关行使了紧急权力,事后应由有权机关予以确认;行政机关作出应急行为应受有权机关的监督;应急权力的行使应该适当,应将负面损害控制在最小的程度范围内。

14、行政主体的职权与职责

行政职权是国家行政权的转化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行政立法权;②行政决策权;③行政决定权;④行政执行权;⑤行政强制执行权;⑥行政命令权;⑦行政处罚权;⑧行政司法权。

行政职责主要包括:依法履行职务,遵守权限规定,符合法定目的,遵守法定程序。

15、行政行为的效力与特征

行政行为的效力:确定力、拘束力、公定力、执行力。

行政行为的特征:从属法律性、裁量性、单方意志性、效力先定性、强制性。

16、行政法律行为成立与无效的条件

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①行政行为的主体合法;②行政行为应当符合行政主权的权限范围;③行政行为的内容应当合法、适当;④行政行为应当符合法定程序。

行政行为的无效条件:①行政行为具有特别重大的违法情形或具有明显的违法情形;②行政主体不明确或明显超越相应行政主体职权的行政行为;③行政主体受胁迫作出的行政行为;④行政行为的实施将导致犯罪;⑤没有可能实施的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无效的法律后果:①行为相对方可在任何时候请示有权国家机关宣布该行为无效;②有权机关可在任何时候宣布相应行政行为无效;③行政行为被宣布无效后,行政主体通过该行为从行政相对方获得的一切均应返回相对方;所加予的一切义务均应取消;对相对方所造成的实际损失,均应赔偿。

17、行政立法的程序与原则

根据国务院《行政法制定程序暂行条件》规定及近年来的立法实践,行政立法的程序包括:①规划;②起草;③征求意见;④审查;⑤通过与签署;⑥发布与备案。

行政立法的原则:①依法立法原则;“依法”中的法指宪法和法律,也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②立法民主原则;③加强管理与增进权益相协调原则。

行政立法的分类:

1)依据立法权的来源不同,可分为一般立法与特别授权立法;

2)依据立法主体不同,可分为中央行政立法和地方行政立法;

3)依据立法内容、目的不同,可分为执行性、补充性、试验性立法。

18、具体行政行为

1)行政征收

行政征收是指行政主体根据法律规定,以强制方式无偿取得相对方财产所有权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征收的主要内容:①税收征收;②建设资金征收;③资源费征收;④排污费征收;⑤管理费征收;⑥滞纳金征收;

2)行政许可

行政许可的分类:①以许可的范围为标准分为一般许可和特殊许可;②以许可的程度为标准分为排他性许可和非排他性许可;③以其能否单独使用为标准分为独立的许可和附条件的许可;④以是否附加履行义务为标准分为权利性许可和附义务许可;⑤以其存续时间为标准分为长期许可和附期限许可;⑥以许可的内容为标准分为行为许可和资格许可。

3)行政确认

行政确认的形式:①确定;②认可;③证明;④登记;⑤批准;⑥鉴证;⑦行政鉴定。

4)行政监督

5)行政处罚

19、行政合同与行政指导

行政合同:行政合同是指行政主体为了行使行政职能,实现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相互之间或者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经过协商一致以明确各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所达成的协议。

行政指导:行政指导是指行政主体在其职责、任务或其管辖的事务范围内,为适应现实社会与经济生活的需要,基于国家的法律原则和政策,在相对方的同意或协助下,适时灵活地采取非强制手段,以有效地实现一定行政管理目标为目的,不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20、行政程序的概念及原则

行政程序是提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和实施行政活动过程中所遵循的方式、步骤、顺序以及时限的总和。

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程序法定原则;相对方参与原则;效率原则;程序公正原则。

行政程序的主要制度:资讯公开制度;公开调查制度;通知制度;说明理由制度;听证制度;时效制度;职能分离制度;辩论制度;回避制度;行政救济制度。

21、行政违法及其分类

行政违法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侵犯受法律保护的行政关系,对社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尚未构成犯罪的和为,可分为以下几类:

1)根据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行政主体的违法与行政相对方的违法。

2)根据行为的方式和状态的不同,可以分为作为行政违法和不作为行政违法。

3)根据行为的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实质性行政违法和形式性行政违法。

22、行政责任的种类与方式

行政主体承担行政责任的具体方式有:通报批评;赔礼道歉,承认错误;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返还权益;恢复原状;停止违法行为;履行职务;撤销违法的行政行为;纠正不适当的行政行为;行政赔偿等。

公务员承担行政责任的具体方式有:通报批评;行政赔偿。

行政相对方承担行责任的具体方式有:承认错误,赔礼道歉;接受行政处罚;履行法定义务;恢复原状,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等。

23、行政赔偿案件处理程序及特点

行政赔偿义务机关收到受害人的赔偿请示书后,应首先对书中陈述的事实和理由进行审查和确认,自赔偿义务机关收到审请之日计算,赔偿义务机关逾期(二个月)不予赔偿或赔偿请示人对赔偿数额有异议时,赔偿请求人可自期间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行政赔偿案件与其他行政案件的区别:(1)赔偿诉讼不能直接单独向法院提起;(2)赔偿诉讼当事人按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分担举证责任;(3)赔偿诉讼可适用调解;(4)赔偿诉讼中法院的司法权不受特别限制;(5)在赔偿诉讼中,法院不得向赔偿请求人收到任何费用。

24、行政复议基础知识

行政复议的原则:合法原则;公正原则;公开原则;及时原则;便民原则

可提起行政复议的抽象行政行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下列规定不合法,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一并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对该规定的审查申请:

1)国务院部门的规定;

2)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规定;

3)乡、镇人民政府的规定。以上所列规定不含国务院部、委会规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规章。

根据《行政复议法》第8条规定,不服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分或其他人事处理决定或者不服行政机关对民事纠纷作出的调解或者其他处理的,不能通过行政复议途径解决。

对海关、金融、国税、外汇管理等实行垂直领导的行政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

25、行政复议程序

1)复议申请

复议申请期限为自知道该具体行为之日起六十日内,但是法律规定的申请期超过六十日的除外,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法定申请期限的,申请期限自障碍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

2)行政复议的受理

行政复议机关应在收到申请后五日内进行审查,决定不予受理时应书面告知申请人,对不属于本机关受理的行政复议申请,应告知申请人向有关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受理日期自行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收到之日起计算。

复议申请人可自收到不予受理决定书之日起或者行政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3)复议案件的审理

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应当自受理日起七日内,将复议申请书复印件发送被申请人,被申请人应在十日内做出书面答复,并提交相关材料。

在行政复议过程中,被申请人不得自行向申请人和其他有关组织或个人收集证据。

行政复议决定做出前,申请人经说明理由,可以撤回行政复议申请。

除法律规定的例外情况,行政复议期间具体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

4)做出复议决定

行政复议机关应当自受理之日起六十日内做出复议决定,但是法律规定的行政复议期限少于六十日的除外,情况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做出行政复议决定的,经行政复议机关的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并告知申请人和被申请人,但是延长期最多不超过三十日。

26、行政诉讼基本知识

行政诉讼特有基本原则:(1)人民法院特定主管原则;(2)行政诉讼期间具体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原则;(3)被告负举证责任原则;(4)不适用调解原则;(5)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的原则;(6)司法变更权有限原则。

行政诉讼管理的分类主要有:

1)级别管辖:基层、中级、高级、最高人民法院

2)地域管辖:一般地域管辖、特殊地域管辖、共同地域管辖

3)裁定管辖:移送管辖、指定管辖、转移管辖

行政诉讼参加人有:原告、被告、共同诉讼人、第三人、诉讼代理人。

第一审程序中无论哪一级人民法院,都应当依法组成合议庭,一律实行公开审理,不能书面审理,除法律规定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外,应一律公开审理,并于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做出一审判决,如延长判决,需上级法院批准;二审判决时间在二个月内。

27、行政诉讼的判决、裁定、决定

行政诉讼判决可分为:(1)维持判决;(2)撤销判决;(3)履行判决;(4)变更判决;(5)行政赔偿判决;(6)确认判决。

撤销判决适用的五种情形指具体行政行为证据不足,适用法律、法规错误,违反法定程序,超越职权,滥用职权。

行政诉讼裁定是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过程中,针对行政诉讼的程序性问题所作出的裁判。

行政诉讼决定是人民法院对行政诉讼过程中就判决、裁定以外所涉及诉讼的事项作出的司法处理,其范围是:(1)有关管辖;(2)关于诉讼期限;(3)关于回避事项;(4)有关再审案件;(5)在司法实践中也会遇到《行政诉讼法》中没有规定的事项,如指定法定代理人,确定不公开审理,承担诉讼费用等,这些事项往往以决定方式作出处理。

28、犯罪的基本知识

犯罪是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犯罪的阶级性是犯罪的本质属性。

犯罪具有以下特征:(1)严重的社会危害性;(2)刑事违法性;(3)应受刑罚处罚性。

1997年修改后的新《刑法》赋予公民对某些犯罪采取绝对防卫而不受限度限制的权利,即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强奸、抢劫、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犯罪人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

29、刑罚中主刑和附加刑

主刑指审判机关对犯罪分子判处刑罚时,只能独立适用,不能附加适用的刑罚,主要分为:

1)管制,是对犯罪分子不实行关押的刑罚,期限为三个月以上,二年以下。

2)拘役,对犯罪分子就近予以监禁,期限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

3)有期徒刑,除《刑法》第55条、第69条规定外,期限为六个月以上,十五年以下。

4)无期徒刑。

5)死刑,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

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30、刑罚的具体运

1)量刑,其一般原则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2)累犯,普通累犯指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后或者赦免后,在五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罪人,特殊累犯是指两次犯危害国家安全罪的犯罪分子。

3)自首和立功,对于有立功表现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4)数罪并罚,管制最高不超过三年,拘役最高不超过一年,有期徒刑最高不超过二十年。

5)缓刑,缓刑不是刑种,而是刑罚运用的一项制度,拘役的缓刑考验期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不能少于二个月;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不能少于一年。

6)减刑,有期徒刑不能少于二分之一,无期不能少于十年。

7)假释,必须是已执行了一定的刑期,有期徒刑的,必须执行原判刑罚二分之一以上;判处无期的,实际执行十年以上。累犯及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十年以上刑罚的不得假释。

8)时效

31、贪污贿赂罪及渎职罪

贪污贿赂罪包括以下罪名:(1)贪污罪;(2)挪用公款罪;(3)受贿罪;(4)行贿罪;(5)向单位行贿罪;(6)介绍贿赂罪;(7)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8)隐瞒境外存款罪;(9)集体私分国有资产罪。

渎职罪的种类:(1)滥用职权罪;(2)玩忽职守罪;(3)徇私舞弊罪;(4)泄露国家秘密罪;(5)徇私枉法罪;(6)私放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罪;(7)司法工作人员玩忽职守罪;(8)司法工作人员徇私舞弊罪;(9)行政执法人员徇私舞弊罪。

32、民法的基本原则

1)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民事权益的原则;

2)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原则;

3)公平、诚实信用原则;

4)遵守法律和国家政策的原则;

5)尊重社会公德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

33、法人的概念及成立条件

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依法成立;(2)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4)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法人的特征:(1)独立的社会组织;(2)具有独立的财产;(3)承担独立的责任。

34、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条件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条年,是指决定民事法律行为成立的必要条件,如不具备,便是无效的民事行为,不发生行为人预期的法律后果。它可分为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

1)实质要件。《民法通则》第55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①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②意思表示真实;③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

2)形式要件:《民法通则》第56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取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其他形式,法律规定用特定形式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主要有:①口头形式;②书面形式;③默认形式

35、物权与所有权

物权具有追及权和优先权,物权按不同特点可分为:①所有权与其他物权;②主物权与从物权;③动产物权和不动产物权;④准物权。

财产所有权所具有的四项权能:占有、使用、收益、处分。财产所有权是惟一完全的物权。

债终止的原因或方式有:履行、抵销、提存、双方协议、混同、公民死亡或法人终止。

36、合同法相关基本知识

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不适用《合同法》而是适用其他法律规定。

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

合同无效的几种情形:①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②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③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④损害社会公共利益;⑤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效力未定合同:①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订立的合同;②无权代理人以他人名义订立的合同;③无权处分人订立处分他人财产的合同。效力未定的合同经追认权人追认后,自始有效,否则,自始无效。

37、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亦称智力成果权,是指公民法人对自己创造性的智力活动成果依法享有的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在内的民事权利。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发现权、发明权和其他科技成果权。知识产权的法律特征包括:

1)它是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两方面内容的一种民事权利;

2)它的客体必须是有能为人感知的客观表现形式和首创性、新颖性;

3)它具有专有性、时间性和地域性。

著作权中的人身利益为内容的权利包括:①发表权;②署名权;③修改权;④保护作品完整权。著作财产权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再现作品获得报酬权;二是演绎权。

38、人身权

人身权分为人格权和身份权两大类,人格权包括: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姓名权(法人为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法人亦有)。身份权包括:公民的荣誉权、著作权中的署名权和发表权,监护权,在婚姻、家庭关系中的身份权。

保护人身权的责任方式主要有:①停止侵害;②消除影响、恢复名誉;③赔礼道歉;④赔偿损失。

39、财产继承权

继承制度中的基本原则: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继承权原则;继承权男女平等原则;养老育幼、互济互助原则;互谅互让、团结和睦原则;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原则。

法定继承人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法定继承人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40、诉讼时效

下列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①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②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③延付或者拒付租金;④寄存物被丢失或损毁的。

《民法通则》第139条规定:“在诉讼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继续计算。”第140条规定:“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自中断时起,诉讼时效重新计算。”

41、公司法的概念及原则

公司是指按照公司法设立的企业法人。按照股东对公司所负责任不同划分为五类:无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两合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两合公司。

公司法的原则: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相分离;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公司实行权责分明、管理科学、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内部管理体制;设立公司和国有企业改建为公司,必须符合法定的条件和程序;公司必须依法经营,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保障公司职工的合法权益。

42、关于有限责任公司的法律规定

成立条件:股东符合法定人数;股东出资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有限责任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

国有独资公司不设股东会。

债券发生法定条件:净资产额不低于人民币6000万元;累计债券总额不超过公司净资产额的40%;最近三年平均可分配利润足以支付公司债券一年的利息;筹集的资金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债券的利率不得超过国务院限定的水平及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条件。

43、关于股份有限公司的法律规定

外国公司属于外国法人,其中中国境内设立的分支机构不具有中国法人资格,外国公司对其分支机构在中国境内的经营活动承担民事责任。

44、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律规定

设立全民所有制企业应具备的条件:产品为社会所需要;有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的必要条件;有自己的名称和生产经营场所;有符合国家规定的资金;有自己的组织机构;有明确的经营范围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企业可基于下列原因之一终止:违反法律、法规被责令撤销;政府主管部门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决定解散;依法被宣告破产及其他原因。企业终止应当进行清算并向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

45、合伙企业法律制度

设立合伙企业需要的条件:有2个以上合伙人,并且都是依法承担无限责任者;有书面合伙协议;有各合伙人实际缴付的出资;有合伙企业的名称;有经营的场所和从事合伙经营的必要条件。

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合伙企业进行清算前,合伙人不得请示分割合伙企业的财产。合伙企业存续期间,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合伙人可以向合伙以外的人转让其在合伙企业中的全部或部分财产数额。

46、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

在中国境内设立合资经营企业,必须经国家对外贸易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并且要保证外商投资比率不少于25%,董事会是合资经营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

中外合资企业与中外合作企业的区别:(1)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属于契约式的合营企业,中外合作者按合同中约定的比例享受收益和承担风险;(2)中外合资企业都是中国法人,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则无此限制。

外商独资企业的组织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经批准也可为其他责任形式。

47、市场管理法

1)反垄断法律制度

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垄断类型:行业垄断、经济垄断、行政垄断

违反垄断法的责任主要有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三种类型。

2)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

不正当竞争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方要包括经济、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等形式。

3)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

消费者权益争议解决的途径:与经营者协商和解;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4)产品质量法律制度

四个产品质量方面的国际公约:《关于产品质量适用法律的公约》、《使成员国产品责任法互相接近的指示草案》、《关于人身伤害产品责任欧洲公约》、《关于对有缺陷产品的责任指令》。

5)证券法律制度

证券法的基本原则是: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和自愿、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证券市场的主体:证券投资者、证券公司、证券登记结算机构、证券交易的服务机构、上市公司和证券交易所。

6)票据法律制度

《票据法》中所称票据,是指汇票、本票、支票。

票据行为是以发生票据上的权利义务为目的所实施的要式法律行为,包括出票、背书、承兑和保证等。

7)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律制度

48、宏观调控法基本知识

我国现有已制定和颁发的能源法律制度主要有:《电力法》、《煤炭法》、《节能法》。

财政法在理论上由财政管理体制法、财政收支管理法、财政活动程序法构成;在立法实践中,财政法包含了预算法、国债法、政府采购法和转移支付法。

在我国税收体系中,税收各类包括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特定行为税和资源税;税收征收管理制度则包括税务管理、税款征收、违反税法的法律责任和税务争议的解决程序等方面。税收具有无偿性、固定性、强制性特征。

会计法的原则:真实、完整、合法;审计法的原则:依法审计原则、独立审计原则、客观公正原则、强制性原则、保守秘密原则。

对外贸易法的原则:国家实行统一的对外贸易制度;依法维护公平、自由的对外贸易秩序;坚持平等互利;准许货物与技术自由进出口,逐步发展国际服务贸易。

49、社会保障法

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则:普遍性原则;平等性原则;国家、用人单位、个人责任分担的原则;基本社会保障与提高生活质量相结合的原则;社会保障水平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原则。主要分为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法、社会福利法、优抚安置法。

我国社会保险法包括医疗、疾病、失业、老年、工伤、生育、伤残和遗属八个项目。

优抚安置是优待、抚恤、安置三种待遇的总称。优待是指对义务兵家属和抚恤补助对象发给由群众负担的优待金;抚恤是国家对伤残人员和牺牲、病故人员家属所采取的物质抚慰形式,包括伤残抚恤和死亡抚恤;安置是提对复员退休军人、军队离退休干部及其随军家属和无军籍退休退职职工的安置。

第四部分行政管理

1、政府职能的发展变化

自然状态下的政府职能主要为御外安内,一方面表现为统治职能的极端强化,另一方面表现为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职能的相对弱化;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主要为御外安内建设公共设施;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主要有: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稳定宏观经济,调节社会分配,维护市场秩序。

2、政府职能的重要地位

政府职能体现了公共行政的本质要求,是公共行政的核心内容,也是公共行政的本质体现,直接体现公共行政的性质和方向;政府职能是政府机构设置的根本依据;政府职能的转变是行政管制体制和机构改革的关键;政府职能的实施情况是衡量行政效率的重要标准。政府职能的实施手段主要是依法行政。

3、政府的基本职

1)政治职能,政治职能亦称统治职能,主要包括:军事保卫职能;外交职能;治安职能;民主政治建设职能。其中,以通过政府活动,推进国家政权完善和民主政治发展为目的的民主政治建设职能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

2)经济职能,主要包括:宏观调控;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市场监管。市场必须在一定的规则下才能够有效运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市场经济也称为法制经济

3)文化职能,主要包括: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教育;发展文化事业;发展卫生体育事业。

4社会职能,主要包括:调节社会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提高人口素质,实行计划生育。

4、影响与制约政府职能转变的因素

1)社会环境的变迁。社会环境变迁是决定政府职能转变的外在动因。

2)公共行政的科学化。公共行政的科学化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在动力。要按照统一、精简、高效的原则大力精简机构和人员;要按照权责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和界定各级各部门的事权和职能分工。

3)技术手段的创新。技术手段的创新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保障。举例:政府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工具可以间接、宏观地对市场进行调控;政治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发展使政府的机构设置和组织运作更加合理有效。

4)传统行政文化的影响。传统行政文化是影响政府行政职能转变的因素。如何吸收精华、剔除糟粕,克服传统行政文化不良因素所带来的惰性和惯性,是政府职能能否发生实质性转变的重要因素。

5、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

政府职能转变,不仅包括政府职能内容的转变,还包括政府行政职能方式的转变、政府职能的重新配置以及相应政府机构的调整和改革。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政府职能的外部转移。指政府将不属于自己的职能还给企业以及社会中介组织,防止政府职能的越位,将属于政府自己的职能收回,防止政府职能的缺位

2)政府职能的系统转移。在纵向层级之间要按照必要的集中与适当的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职能范围,明确各自的权力和责任;在横向部门之间要按照相同或相近的职能由一个部门承担的原则,合理配置和划分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要在管理运行上按封闭原则进行分类。

3)行政管理方式的转变。行政管理方式,即政府行使能的方式,包括工作方式、工作作风、运行程序等,管理手段的转变,就是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一行政手段,转向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6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政企分开

1)政企分开的主要内容:政府与企业社会职能的分开;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开;政府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与行政职能的分开。

政府不应直接管理企业,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得随意截留企业的权利,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

2)政企分开的主要措施:解除政府主管部门与所办经济实体和直属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大量裁减专业经济部门和各种行政性公司,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加强和改善国有企业的监管方式。

作为过渡性措施,要保留部分专业部门,主要职能为制定行业规划和引导行业产品结构的调整。

7、国家机构的组成

国家机构由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国家检察机关、国家军事机关组成。政府机关为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政机构的行政权力与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权力、国家审判机关和国家检察机关享有的司法权力,分工不同,相互合作,共同构成国家权力系统。

8、群众组织

群众组织亦称人民团体、群众团体,包括各种依法定程序成立的群众团体、专业团体、群众自治组织等,如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三大群众团体;文联、红十字会、慈善会等专业团体;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等群众自治组织。

9、机构编制管理

机构编制管理是行政管理的基础工作之一,是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政治体制状况以及行政管理科学化程度,通过运用技术手段综合分析,以确定国家各类法定组织的职能范围、职责权限、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并进行调控和监督,以实现国家管理系统的精简、统一、高效。

我国的机构编制工作采取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领导体制;其在编制管理方面的主要任务是:职能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管理。

政府机构的名称一般包括域名(地理位置或管理范围)、矢名(管理内容)、格名(表明规格级别)。

三定:定职能、定机构、定人员编制。

10、政府机构设置原则

1)职能优先原则,即:职能是机构存在的前提;科学界定政府总体职能;科学配置和划分政府职能;以政府职能是否顺利实现来检验政府机构设置的合理性。

2)完整统一原则,即:政府职能是完整统一的;行政权力是完整统一的;政府机构设置是完整统一的。

3)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相适应的原则,在实际应用中,应遵循以下几条规律:

在管理对象和内容不变的情况下,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管理幅度事务的难易程度成反比;管理幅度同管理者的能力以及管理手段的先进程度成正比;管理幅度与下属人员的能力成正比关系;管理层次与组织效率成反比。

4)权责一致原则,指在机构设置中,要使机构的职权与职责相称、平衡,它包含三层意思:设计合理的职位体系;权责相称的制约机制;奖惩分明的激励机制。

5)精简与效能原则,即做到机构设置要精简;人员编制要精干;办事程序要简化。

6)依法设置原则

11、政府机构改革

政府机构改革的动因: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精简机构和人员的需要;减轻财政负担的需要;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

1982年机构改革。一是提出干部的四化,即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特别在解决干部队伍老化和领导职数过多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并将其写入宪法。

1988年机构改革。一是提出转变政府职能的概念,并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政府机构改革的关键;二是提出政企分开、党政分开原则,初步理顺党政关系、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的关系、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央政府同地方政府的关系。

1993年机构改革。一是在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机构改革的目标;二是强调了转变职能的根本途径是政企分开;三是提出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概念,扩大了机构改革的内涵。

121998年机构改革目标与原则

改革目标: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原则:一是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来,把生产经营的权力真正交给企业;二是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调整政府组织机构,实行精兵简政,加强宏观经济调控部门,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部门,适当调整社会服务部门,加强执法监管部门,发展社会中介组织;三是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和权限,明确划分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相同或相近的职能交由一个部门承担,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四是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体系的法制建设,实现政府机构、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

13、垂直管理部门

垂直管理部门的工作业务、人事任免、经费拨付,均由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决定,其职能具有专属性、执法性、监控性特点,目前,实行中央业务主管部门垂直管理的机构有中国人民银行、海关、国家税务等系统,实行省级垂直管理的机构有地方税务、工商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管理等系统。

14、我国公务员制度建立的过程

1)第一阶段19841193年,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创立。这一阶段主要以研究、草拟、修改公务员法规为重点,以克服传统人事行政弊端为背景,以实现国家公务员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为落脚点。

第一阶段可分为如下三个小阶段:19821986年,制定《国家行政槎 作人员条例》;19861988年,将上述条例更名,并在党的十三大和七届全国人大会议上,分别将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作为政治体制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形成了公务员制度的三大要件:人事部、国家行政学院、公务员法规;19891993年,根据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的精神,先后在审计署、海关总署、环保局、税务局、统计局、建材局6个部门和深圳、哈尔滨两个市进行试点,并于1993814日正式颁布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

2)第二阶段以全面施行、分步推进、不断完善各项配套的法规为重点,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深化为背景,以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公务员队伍为落脚点。19931996年,根据统筹规划、从上而下、由易到难的原则,积极而稳妥地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公务员制度。

15、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色

1)同西方文官制度比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搞政治中立;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国家公务员不是独立的利益集团;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国家公务员不搞两官分途;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

2)同传统人事制度比较:具有比较完善的法规体系;具有比较科学的竞争激励机制;具有正常的新陈代谢机制;具有廉政勤政的保障机制。

16、国家公务员建设高素质、专业化

完善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公务员,已在党的十五大和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确定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

国家公务员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公务员队伍学风:刻苦钻研,积极探索,民主研讨,求真务实。

当前在业务精通方面普遍缺乏敬业乐业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高素质的内涵主要包括:思想政治上的高标准与道德品质上的高境界;理论素养与知识运用上的高水平;廉政勤政建设上的高风尚、高效率;业务上的精通;身心上的健康。

专业化指公务员队伍建设的专业化,主要体现为身份职业化、职业专门化、知识与能力专业化,其内涵主要包括:科学决策与有效执行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学习创新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表达能力。

17、公务员制度的发展目标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目标: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创造一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建立一套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形成一套法制完备、纪律严明的监督体系。

18、国家公务员录用制度

录用原则: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德才兼备、因事择人。上述几个原则是以竞争为核心的有机整体一,公开是竞争的前提,平等是竞争的保证,择优是竞争的目的,考度是国家公务员录用的基本竞争方式。

新录用的国家公务员,要进行为期一年的试用,在试用期内应接受培训;省以上政府工作部门按照特殊规定录用无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应当安排在基层工作一至二年;试用期满合格的正式任职,不合格的,可以原岗位上延长试用期,最多不超过半年,也可调换岗位延长试用期,最多不超过9个月,期满仍不合格的,取消录用资格。

19、受纪律处分的公务员考核办法

受警告处分的公务员,对其进行考核,但在受处分的当年不得定为优秀等次;

受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的公务员,对其进行考核,但在受处分期间只写评语,不定等次,在解除处分的当年及以后,按正常情况对待。

受党内警告处分的公务员,处分当年参加考核,但不得定为优秀等次;

受党内严重警告的公务员,处分当年参加考核,因与职务行为有关的错误而受严重警告处分的,确定为不称职等次,因其他错误而受严重警告处分的,只定评语不定等次。

受留党察看处分的公务员,处分当年参加考核,确定为不称职;留党察看一年处分的第二年,参加年度考核,只写评语不确定等次;受留党察看二年处分的,第二年和第三年参加考核,只写评语不确定等次。

受开除党籍处分的公务员,处分当年参加考核,确定为不称职;第二年和第三年参加考核,只写评语不定等次;

涉嫌违犯党纪被立案检查的公务员,可以参加考核,但在其检查期间不确定等次,结案后,相应按上述办法处理。

20、公务员奖励的种类及权限

公务员奖励的种类有嘉奖、记三等功、记二等功、记一等功、授予荣誉称号五种形式。其具体的权限为:

嘉奖、记三等功,由县(地)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设市(地)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批准。

记二等功,由市(地)以上人民政府或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批准。

记一等功,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人民政府或国务院工作部门批准。

国务院授予荣誉称号,经国务院人事部门审核后,由国务院批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授予荣誉称号,经本级政府人事部门审核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国务院工作部门授予荣誉称号,经国务院人事部门审核后,由国务院工作部门批准。

21、公务员行政处分的原则及种类

公务员行政处分的原则:依法定事由,经法定程序;适用行政纪律一律平等;行政处分的轻重与国家公务员违纪行为应承担的纪律责任相适应;惩前毙后,治病救人,惩戒与教育相结合。

行政处分的种类有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共六种。根据违纪行为的错误性质、情节轻重、危害程度、责任大小,参照本人的一贯表现和认错态度,区别对待:对于违反行政纪律情节较轻,造成一定不良后果的,给予警告或记过处分;对违反纪律,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严重损失的,给予记大过、降级;对严重违纪,不适合继续任现职的,给予撤职;对严重违纪,不适合继续在政府任国家公务员的,给予开除。

22、公务员处分的权

1)给予国务院任命的国家公务员行政处分和给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选举产生的国家公务员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处分,须报国务院批准。

2)给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选举的公务员撤职、开除处分,须先由本级人大罢免或人大常委会免职,再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在罢免和免职前,国务院认为必要时可以停止或撤销其职务。

3)给予国务院各组成部门任命的正副司局长包括相当职务的国家公务员行政处分,由本部门决定后执行,报国务院备案。

4)给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国家公务员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处分,由本级人民政府决定后执行,报本级人大常委会备案并报国务院备案,给予这些国家公务员撤职、开除处分,先由本级人大常委员免职,再由本级人民政府决定后执行,报国务院备案。

23、解除公务员行政处分的期限

警告处分自决定之日起满半年;记过、记大过、降级处分自决定之日起满一年;撤职处分自决定之日起满两年。被处分人员在受行政处分期间有特殊贡献的,可以提前解除行政处分。提前解除期限不得超过原行政处分解除期限的一半。

24、公务员培训的根据、原则和类型

根据: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职位的需要。其原则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公务员培训类型主要有:

1)新录用人员培训。在试用期间进行,不少于10天。

2)晋职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30天。

3)专门业务培训。

4)更新知识培训。每年不少于7天。

25、国家公务员辞退制度

有五种情形之一的:连续两年不称职的;不胜任现职又不接受其他安排;因单位调整、撤销、合并或者缩编减编制员额需要调整工作,本人拒绝合理安排的;旷工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15天,或一年内累计超过30天的;不履行公务员义务,不遵守公务员纪律,经多次教育仍无转变或者造成恶劣影响,又不宜给予开除处分,应当辞退。

被辞退的公务员可以领取低于国家办事员最低工资、高于社会救济的辞退费,工作连续一年以上两年以下,发三个月;连续满四年,发四个月;连续满两年以上,每增一年增发一个月,最多不超过二十四个月。辞职的公务员不能领这部分费用。

26、行政领导体制的类型

1)按照负最后决策职责的不同,分为首长制、委员制和混合制。混合制中成效的好坏关键在于领导的素质和作风。

2)按照上下级之间享有的决策、指挥监控职权的大小分为集权制、分权制和均权制。

3)按业务性质和管辖范围,分为层级制、职能不同制和并用制。层级制也称直线制分级制系统制,其特点在是有利于指挥统一,节制严明,相互衔接,行动迅速,但有时难免草率;职能制亦称分职制机能制幕僚制,其特点在于分工精细,专业明确,有力于推动专业化和高效化。

4)按指挥监控权是否集中或分散于一个或多个主体的不同,分为完整制和分离制。完整制也称集约制一元统属制,俗称一元化领导;分离是也称独立制多元化统属制,俗称多元化领导

27、非领导职务指数的限制

八个非领导职务:巡视员、助理巡视员、调研员、助理调研员、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科员、办事员。

国务院各部门的巡视员和助理巡视员职数,不超过该部门司局级领导职数的三分之一,其中巡视员不超过40%,调研员和助理调研员职数,不超过处级领导职务职数的75%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设置的巡视员、助理巡视员职数,不超过厅(局)级领导职务职数的三分之一,巡视员不超过30%,调研员和助理调研员职务职数,不超过处级领导职数的50%

省辖市(行署、州、盟、直辖市的区)人民政府机关设置的调研员和助理调研员,不超过处级领导职务职数的三分之一,其中调研员不超过30%,主任科员和副主任科员职数,不超过科级领导职务职数的50%

县级(地辖市、旗、省辖市的区)人民政府机关各部门,设置主任科员和副主任科员职数,不超过科级职务职数的50%

28、行政领导职务晋升的条件

1)在近两年度考核为优秀或近三年年度考核为称职以上。

2)晋升科、处级正职,应分别任下一级职务两年以上;晋升科、处、司、部级副职,应分别任下一级职务三年以上。

3)晋升处级职以上领导职务,一般应具有五年工龄和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晋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副职和国务院各工作部门司级副职,应具有在下一级两个以上工作部门任职的经历,晋升地(市)级以上政府机关处级以上职务的,需有三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

4)晋升科级正副职,应具有高中、中专以上文化;晋升副处级到正司级职务,应具有大专以上文化;晋升副部级职务,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29、行政决策转向科学决策的标志

1)决策主体由个人转向集体。

2)决策过程由主观随意转向程序化。

3的相对分离。

4的相对分离。

5)决策手段的运用日益增强,量化和技术化,成为现代科学行政决策的标志。

30、行政执行基本知识

行政决策执行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

编制行政执行计划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进行工作安排;进行人力安排;进行物力安排;进行时间安排。

行政执行通过确定目标、衡量成效、纠正偏差三个步骤,对决策执行进行控制。

31、行政协调的分

1)以协调的主客体及其内容为标准,可划分为三种:与外部环境的行政协调;内部纵横向的行政协调;内外部、纵横向人际关系的行政协调。

2)以协调所解决的中心问题及其具有的性质为标低头不语,可划分为四种:以解决与外部环境之间矛盾冲突为中心的,即适应性的行政协调;以解决内部纵横向之间矛盾冲突为中心,即结构性的行政协调;以解决内部运作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矛盾冲突为中心,即动态性的行政协调;以解决内外部、纵横向之间矛盾冲突为中心,即沟通性的行政协调。

3)以协调所涉及的管理层次和管理手段为标准,可划分为:高层协调,中层协调,基层协调;权责体制协调与规制协调,利益协调与心理协调。

32、行政监督

法制是加强依法监督的保证,教育是加强依法监督的基础。

行政监察机关依照法律拥有检查权、调查权、建议权和一定的行政处分权。

监察机关受理的申诉指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不服行政机关给予的行政处分决定向监察机关提出的申诉,它不包括不服监察机关的行政处分的申诉,也不包括不服原处理决定而要求重新处理的申诉。同时,人大、政协、工青女等单位所属的工作人员,不服本单位给予的行政处分而的申诉,不属于监察机关受理的申诉范围。

审计机关拥有检查权、调查权、建议权和处理权。

33、行政系统的外部监督

我国行政系统的外部监督主要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监督、政党监督和社会及舆论监督。

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计划和财政算、决算;审查政府的法规、规定和命令;质询和询问;代表视察和执法检查;罢免政府组成人员。

人民检察院的监督范围为:法纪检察、经济检察、侦查监督、监所监督。

社会舆论监督的形式有:提出批评和建议;提出申诉、控告和检举;信访监督;新闻宣传,舆论曝光;民主协商。

 

第五部分 公文写作与处理

1、写作基础知识

主题是文章的统帅和纲领,是文章的核心;主题源于材料,主题不能先行,必须从实际出发,从材料中引出主题。实用文体主题的表现表式主要有:①直接阐述;②单一集中;③以意役法;④片言居要;⑤善用标题。

文章结构安排的环节主要包括:选择角度;设置线索;安排层次;划分段落;设计开头与结尾;处理过渡和照应等。文章的结构应达到严谨(严密精细,无懈可击)、自然(顺理成章,开阖自如)、完整(匀称饱满,首尾圆合)、统一(和谐一致,通篇一贯,决不相互抵触,自相矛盾)

文章常用的表达方法有叙述、描写、议论、说明,其中议论的方法又可具体分为:①例证法;②喻证法;③类比法;④对比法;⑤反驳法;⑥归谬法。

语言运用的基本要求:合体、得体,准确、顺达,简洁、明快,生动、有力。

2、公文的特点和种类

公文,也称公务文件,是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和使用的具有规范体式和法定效用的信息记录,其区别于图书、情报、资料等事物的个性点主要有:①由法定作者制发;②具有法定的现实执行效用;③具有规范的体式;④履行法定的程序。

根据不同的标准,公文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如下分类:

1)根据形成和作用的公务活动领域,公文可分为通用公文和专用公文两类。

2)根据内容涉及国家秘密的程度,公文可分为对外公开、限国内公开、内部使用、秘密、机密、绝密六类

3)根据行文方向,公文可分为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三类。

4)根据内容的性质,公文可分为规范性、领导指导性、公布性、陈述呈请性、商洽性、证明性公文。

5)根据处理时限的要求,公文可分为平件、急件、特急件三类。

6)根据来源,在一个机关内部可将公文分为收文、发文两类。

3、政府系统的通用公文文种

1)规范性文件

条例。用于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作全面、系统的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的规章不得称“条例”。

规定。用于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作部分的规定。

办法。用于对某一项行政工作作比较具体的规定。

2)领导指导性文件

命令(令)。用于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旅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奖惩有关人员;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

决定。用于对重要事项或重大行动作出安排。

指示。用于对下级机关布置工作,阐明工作活动的指导原则。

批复。用于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

通知。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发布规章;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有关单位需要周知或者共同执行的事项;任免和聘用干部。

通报。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情况。

3)公布性文件

公告。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法定事项。

通告。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4)陈述呈请性文件

议案。用于各级人民政府按法律程序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

请示。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

报告。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者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调查报告。用于反映调查研究的成果,揭示事物的真相与规律。

5)商洽性文件

函。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答、询问和答复问题;向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等。

6)会议文件

会议纪要。用于记载和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

4、党政机关的通用公文文体

1)规范性文件

条例。用于党的中央组织制定规范党组织的工作、活动和党员行为的规章制度。

规定。用于对特定范围内的工作和事务制定具有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2)领导指导性文件

决议。用于经会议讨论通过的重要决策事项。

决定。用于对重要事项作出决策和安排。

指示。用于对下级机关布置工作,提出开展工作的原则和要求。

意见。对于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

通知。用于发布党内法规、任免干部、传达上级机关的指示、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发布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有关单位共同执行或者周知的事项。

通报。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交流重要情况。

批复。用于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

3)公布性文件

公报。用于公开发布重要决定或者重大事件。 

4)陈述呈请情文件

报告。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请示。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

5)商洽性工作

函。用于机关之间的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向无隶属关系的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等。 

6)会议文件

会议纪要。用于记载会议主要精神和议定事项。

5、公文文体与结构常识

应用文体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殊属性主要有直接应用性、全面真实性、结构格式的规范性。

公文属于特殊应用文,其区别于一般应用文的特殊性特征表现为:被强制性规定采用白话文形式;兼用议论、说明、叙述三种基本表达方法。

公文的基本组成部分有:标题、正文、作者、日期、印章或签署、主题词。

公文的其他组成部分有文头、发文字号、签发人、保密等级、紧急程度、主送机关、附件及其标记、抄送机关、注释、印发说明等。

印章或签署均为证实公文作者合法性、真实性及公文效力的标志。

6、公文格式排版规定

保密等级:“绝密”“机密”“秘密”标注后,加“★”,必要时加期限(如机密★5年),3号或4号黑体。

紧急程度:“急”或“特急”,在保密等级下一行,字号字体同保密等级。

发文字号:位于文头下方,居中;如有签发人,居左,两者排一行,3号或4号仿宋字。

签发人:发文字号右侧,空一格,字号字体同发文字号。

标题:标题由作事、事由、文种组成(可省),字数一般不超过50字;除出现法规、规章的标题外,不用书名号;具体形式有齐肩形、正梯形、倒梯形、除号形,公文如经会议讨论通过或批准的,应加题注,即用圆括号居中

附件:附件应标明标题、件数、份数。在正文以下日期以上,排出附件号。

注释:注释排在日期下方,用4号或小4号仿宋体。

7、公文的稿本

1)草稿。不具备正式公文效用,常有“讨论稿”“征求意见稿”“送审稿”“草稿”“初稿”“二稿”“三稿”等稿本标记。

2)定稿。具备正式公文效用,是制作公文正本的标准依据。有法定的生效标志(签发等)。

3)正本。正本是格式正规并有印章或签署等表明真实性、权威性、有效性的标。

4)试行本。在试验期间具有正式公文的法定效力。

5)暂行本。在规定的暂行时间内具有正式公文的法定效用。

6)副本。正本复份(与正本同时印刷)在外形上与正本没有区别,具有相同的法律效用;作为复印件的公文副本(如抄本、复印件)不具备公文的法定效用,需加注“副本”字样标记。

7)修订本。可以标题结尾处标作:“(修订本)”,也可在标题下做题注,在圆括号内注明“某年某月修订”。

8、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合“法”、求实、合体、简明、严谨、准确、规范、完整、清晰、耐久。

9、行文规则

可以采用越级行文方式的情况:一是由于情况特殊紧急,如逐级上报下达会延误时机造成重大损失;二是经多次请示直接上级机关而问题长期未予解决;三是有上级机关交办并指定直接越级上报的具体事项;四是出现需要直接询问、答复或联系不涉及被越过的机关职权范围的具体事项;五是需要检举、控告直接上级机关等。

行政机关不能迳向党的组织发布指令性公文,一般也不得以行政机关名义迳向党的组织报告工作或请求指示或批准。

10、公文写作的语言运用

公文语言的特点:庄重、准确、朴实、精练、严谨、规范。

公文中需用历史年号时,要先标出公历年份,再注历史年号并加圆括号,如1912年(民国元年)。

数量表示时,表示增加时用倍数或分数,表示减少时只能用分数。

11、各种文种的撰写

1)规范性公文。规范性公文一般包括文件标题、发布或通过或批准的日期、章题、正文;规范性公文的标题由事由(问题)、文种两部分构成;正文中开始部分的制定目的是规范性公文的核心内容与指导性“纲领”。

2)决定。标题由发文机关、事由、文种组成。

3)决议。其性质、功用与决定没有大的差别,特点在于必须经过会议讨论通过或批准。

4)通知。标题由发文机关、事由、文种组成。

5)通报。标题由发文机关、表彰或批评的对象与事实性质(情况)以及文种(通报)。

6)批复。标题写明发文机关、事由、文种,必要时也可在标题中标明“同意”“批准”与否的态度。

7)通告。标题由发文机关、事由、文种构成,有时可省略事由或只标注文种。

8)请示。标题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与文种构成。

9)函。依格式正规、郑重的程度,函有公函、便函之分;依行文主动与否,函又可分为发函、复函。格式正规、郑得、涉及相对重要问题的是公函;相对灵活(略去标题、发文字号等)并涉及一般具体事项的是便函。

12、公文处理的基本原则

1)法制原则。指处理方法手段、程序手续、行为准则与方法规化、制度化。(2)实事求是原则;(3)全面技师原则;(4)时效原则;(5)集中统一原则;(6)党政分工原则;(7)保密原则;(8)简化原则

13、收文处理的一般过程

1)公文的收受与分流

签收。指履行规定的确认、清点、核对、检查、签注手续后,收到公文。登记形式有薄式、卡片式、联单式

外收文登记。由外收发人员在完成签收工作后,对收文情况做简要记载。

启封。外收文登记完成后,统一交由内收发人员,统一启封或径送有关领导亲启。

内收文登记。由内收发人员对收文情况做详细记载。

分办。有关人员将公文分送有关领导、有关部门工作人员阅知办理。

摘编。文件管理人员对部分准备投入办理过程的重要文件编写文摘、提要、综述、汇集有关数据资料。

2)办理收文

拟办。由部门负责人或有关具体工作人员提出处置意见,供有关领导审核定夺。

批办。机关领导者或部门负责人提出处置意见。

承办。有关工作人员按意见具体处置公文所针对的事务和问题。

注办。由承办人签注公文承办情况,以备忘待查。

3)组织传阅与催办查办

组织传阅。使公文有工作人员中的有效传阅活动。

催办。由公文处理管理机构或承办人对公文承办过程实施的催促检查。

查办。由公文处理管理机构或其他专门组织对重要公文实际执行情况进行的核查协办工作。

4)处置办毕公文

包括:阅卷归档、清退、暂存、销毁。

14、发文处理程序与方法

1)文稿形成

拟稿。撰拟公文文稿。

会商。当公文内容涉及其他有关同级或不相隶属机关或部门的职权范围,需征得其同意和协助。

核稿。文稿在送交有关领导签发或会议通过前,由专人进行全面核查。

签发。指由机关领导人或被授以专门权限的部门负责人对文稿终审核准之后,批注正式定稿。按签发人身份、地位及工作程序的不同,签发分为正签、代签、核签、会签等数种。

2)公文的制作

注发。定稿形成后,批注缮写印发要求的活动,以使签发意见进一步具体化、技术化。

缮印。制作供对外发出的公文。

用印或签署。在印毕的公文上盖发文机关公章,或请有关领导签名。

3)公文的对外传递

分装。按规定具体拣配和封装公文。

发出。将分装完毕的公文以适当的方式发给受文者。

4)处置办毕公文

包括:阅卷归档、暂存、销毁。

15、公文销毁的方式和范围

销毁的主要方式有:焚毁、重新制成纸浆、粉碎、清洗消磁(磁盘、磁鼓、磁带)。

以各种方式销毁公文均应履行如下程序手续:由文书部门组织对公文进行鉴定;确认应销毁后逐文逐件核定造册;呈请本机关或上级机关有关领导审定批准;获准后再行销毁。任何个人均不得私自销毁公文。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7f73c50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27.html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2019年辛苦整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