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林悟道《金刚经》第二十五品:化无所化分-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红林悟道《金刚经》第二十五品:化无所化分 第二十五品化无所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意?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红林悟道《金刚经》第二十五品:化无所化分
是法平等就是众生平等,众生就是你、我、他,还有须菩提和佛祖如来,一切在路上修行的人们。既然是众生平等,就没有度化不度化的问题,因为大家都是平等,既无可度之人,也无能度之人,更无度化之法。所以,才有了这一品化无所化,化者,以法度生也。化无所化,度无所度,意义和前面讲的得无所得是一样的,本来无一物,何来得与失,本无高低之分,何来化与度。
通过对福智无比分的讲解,佛将世人拉回到了现实社会,实事求是的传法授道。福智无比分让我们明白了不舍与不住的道理,修行不舍经文,但心不能住经文,同时,也明确了在修行的道路上经文的重要性。如果,修行者深解受持与传扬经文能得无量福德,从而深知经文的重要性,是不是会产生说此经文的佛祖如来有更大的能量,能直接将世人度化为佛,让世人得道成佛,终获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智慧,继而产生直接拜佛可得无量福德的想法与行为呢?
这是有可能的,也是符合世人急功近利“超近路”的想法,有如此想法,也是情有可愿,终归,众生未悟道之前还是众生凡夫。如何才能
让世人不生不住前文所述的思想与妄念呢?佛祖如来直接告诫了众弟子,不能有这样的想法。佛祖如来对须菩提说:“须菩提!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你们不要认为说如来我有此种心念:‘我应当度化众生。’须菩提,你们不要有此心念,为什么呢?”这里佛祖如来已经很明确的告诫须菩提及座下弟子,不要认为佛祖如来自己有应当度化众生的心念,佛祖如来根本就没有度化众生的心念,一点都没有。 对于佛祖如来没有度化众生一事,佛祖说的很肯定,几乎是告诫的语气说出的,这和前面佛祖“无法可得”是一样的语气。为什么,佛祖如来要这么肯定的说佛祖没有度化了众生。其实在世人眼里,就是佛祖如来说他度化众生的话,也不会有人提出任何异意,因为在世人心中,佛祖如来就是度化了众生。我们试想一下,如果佛祖如来说了自己度化了众生(有法可说,有法可得)会发生什么事呢?
假设,佛祖如来说他度化了众生,那么就会产生如下五个问题,一是有众生需要被度化,二是佛祖如来认为众生应该度化,三是佛祖如来定是用了“法”来度化众生的,四是佛祖如来通过讲经说法来度化众生,五是众生被佛祖如来度化后可得无量福德。显然,这是有违背《金刚经》核心思想与修行原则的,因这五点问题都是住相产生的,这就违背《金刚经》离相修行的核心思想。
现在我们一一破解以上五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有众生需要被度化,什么要度化众生,是因为众生未曾开悟深陷苦海中。看似这样的回答是正确的,也是合情合理的。其实不然,众生是平等的,是因为众生(世人与佛本性一样,皆为空寂,法性具足,世世相同,并无差别。
唯一的不同是“一切圣贤,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也就是法性开悟早晚不同,法性理解各有千秋而已。
不能说众生未曾开悟就需要佛祖如来的度化,世人理解的度化就是佛祖如来通过讲经说法或是佛祖如来施展法术让世人脱离苦海到达彼岸,得无量福德。这不是度化,是直接的给予,不“劳”而获,即不符合修行规律,也不符合自然规律,更是有违人类先天存在的“生存”本性。真正的度化,只能说是点化,点醒梦中人,起到师父领进门的作用,修行还在个人。说度化,也只是望梅止渴,给世人一个信奉与追随的心理作用。
世人的各种痛苦,是心住诸相的恶因导致的,这是六根受蒙,六识不清,心有偏执,故而本性渐失,自性渐强,本我渐隐,自我渐显的结果。就个体来说,佛祖如来也是众生,与你我一样,只是觉悟得较早,对法性理解的透彻,佛祖如来不可能通过某种“特异功能”度化众生,让众生即刻成佛。就群体而言,人类还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它诞生之初,就与生俱有先天存在的“生存”本能,就是脱离苦海的能力,也就是本性,就是遵循自然规律、无为大法、宇宙真理。
何为痛苦,是欲望没有达到,欲望有二,一是所得能得之欲,二是事物必合心意之欲。这是自以为是的自性,是自为中心的自我,这种痛苦归根结底是“自找”的,完全是自寻烦恼。性本空寂必无欲望,无见无识必无自性,身心合一必无自我,物我两忘何来烦恼,心空不住何来得失。所以说,众生平等皆具法性,自悟自度何须外助,开悟成佛终有时日。

在职场,本职工作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程序与操规)办事,必有相应的结果,当事人就能得到相应的报酬,也有了存在的价值与必要性。别人是不可能代替你完成的,如果别人帮你做完了事,按照“因果报应”,别人就会得到相应的报酬,别人就有存在的价值与必要,而你就不会得到报酬,你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与必要,终将会被职场淘汰。这也是佛学的社会价值和生命力的体现。 人类在繁衍下一代时,通过基因遗传获得了上一代的生理信息,但却没有遗传上一代已有的知识与智慧,这是一个迷,为什么不会?我想,这是“造物主”的安排,世间的知识与智慧都是人类住相所得,并不是本我所具有的本性,更不是宇宙间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无为之法、真理的真实呈现,而世间的知识与智慧最终的结果是要毁灭人类,无为之法是要拯救人类的,所以,“造物主”就没有设计遗传人类已有知识与智慧的繁衍方式。
但,“造物主”却给了人类学习的本能,学习是人类先天存在的本能,学习不是要学习人类现有的知识与智慧,而是要学习宇宙间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无为之法、真理,让本性回归本我,真正掌握人类生生不息的原力。世人,应该最大限度的利用好学习的本能,努力探索原力,否则一旦丧失了学习的本能,人类将会最终消亡。这也是学无止境的真正原因。这里的“造物主”不是神,是规律,是无为。 今天,我们破析第二个问题:佛祖如来认为众生应该度化。为什么有“应该”之说,难道是佛祖如来认为众生比自己低人一等,而自己比众生高人一等,还有就是佛祖如来认为自己已经成佛,不是众生中的
一份子。如果有这样的想法,那何谈众生平等。天下的事就是这样,世人总觉得别人应该对自己好,别人应该讲礼貌,别人应该尊重自己,别人应该知道这事呀,自己应该得到,这是自己应得的,总之,都是以自以为中心,自以为正确的想法。
佛祖如来如有“应该”之念,就已经心住所度之人,能度之人,所度之人是众生,能度之人是佛祖。心住所能,则心不空,自然无法承载无量法性,何谈悟道,何论佛法,我想佛祖是万万不会有“应该”之念的。应该之想,是高低之因所致,这是傲慢与偏见的妄念,只有心存傲慢,才会看到别人的“短处”因为别人的品行不符合自己的“主张”;只有心存偏见,才会看到别人的“错误”,因为别人的言行不符合自己的“心思”,这样的“应该”之念,是无视众生本性空寂先天具足的平等观,更是无视世间诸相皆为幻相的真性观。如果有“应该”之念,就承认了世间诸相皆为真性,否认了宇宙间无为大法的真实性。 只有承认诸相为实,才会产生“应该”之念,因为只有世间诸相才有高低之分,而法性空寂,一无所有,自然没有高低之分。世间的一切都存在着高低之分,国家有强弱之分,收入有高低之分,分数有高低之分,阶层有高低之分,消费有高低之分,身份有贵贱之分,地位有高低之分,总之,高与低将世间一切区别开来,因此事物有了等级之分,社会有阶级之别,民众有了阶层之异。所以说,心住世间诸相,是高低之分的因,是差别之苦的果。
回溯历史,所有的统治阶级与统治者都是心住“应该”之念,认为自己君权神授,民众应该服从君主,视君为主,可结果都一一倒台,落
得个国破人亡的下场,实事证明“应该”之念是不合适的。只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平等观的表现,“服务”一词很有意思,既不同于为民做主的高高在上,也不同于视民如草的君主至上。
为人民服务,只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在社会活动中,这种“服务”是多边相互的,政府及公务员提供行政服务,制造业与从业者提供产品服务,第三产业与从业者提供体验服务,而每一个人都离不开这三种服务,三种服务的提供者在提供服务同时,也享受着其他人的创造的服务。在这种服务体系里没有“应该”之念,有的只是平等互相的服务。
在自然界中本就没有“应该”的概念,大地厚德载物,不分类别,承载一切,圆满万物;天象规律自强不息,不以人愿,无形无相,孕育万物。大地载物,并无应该供养之责,天象运化,并无应该适应之务,一切皆是自然而然,生者生矣,亡者亡矣,无喜无悲。修行之路,果为因,径为环,无始无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说: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让工具锋利。语出《论语·卫灵公》: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第三个问题,佛祖如来定是用了“法”来度化众生的。佛祖如来要度化众生,就要有“工具”这个工具就是“法”但是,《金刚经》第二十二品无法可得分中,佛祖如来明确的告诉须菩提与座下弟子,佛无法可得,也告诫他们不要有“佛有得法”的心念。如果,这一问题成立,佛祖如来就不能自圆其说了。

如果,度有可度,必是依法而度。佛祖用法度人的假设,既有可度之人,又有能度之人,更有借法度人的三重含意与事件,而这每一重含意与事件,都是住相之为。有可度之人,住众生相,心生差别之念;有能度之人,住佛法相,心生自是之念;有借法度人,则是住法相,心生得法之念与法能之念。前文已说能所皆破,既无可度之人,又无能度之人,那么法是否存,又会不会独立存在呢?法,是独立存在的,法无形无相,无处不在。
为什么佛祖如来一再明示无法可得,无法可用呢?我想一是法确实无法得,二是如果有法可用,法就有了具相,而法是无形无相的。使用工具,是人类与其它动物重要的区别之一,制作工具,是人类自身不断发展的变化的根本条件。佛祖如来度化众生的工具是“法”,这一假说是不成立的,那么“工具”就没有了意义,工具禁用论是不是佛祖如来已经看到了人类使用与制造工作的后果,想告诉人类使用与制造“工具”是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法性人人具足,修行是自悟自度的过程,是不需要借助外力与工具的,起作用的是本我与生俱的的本性。世间诸事,皆有自己的发展变化规律,处于事物之中的人是不需要借助外力与工具来促使事物向着自己的需要的方向发展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关系”来处理事情是常有之事,而且动用关系的目的是想让事情朝着有利用自己的方向发展,最好是结果是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世人忽视了规律的主导性,事情如何发展,不是“关系”所能决定的,是规律,是法律法规;世人更是自大到认为通过关系就可以得到好的结果,下意识的认为人为与
关系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结果。
各类武器,成为人类战争双方手中的工具,认为武器越先进越有可能取得胜利。人类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再到核兵器时代,人们发现武器越先进,越没有什么胜利可言,如果有一天战争双方都动用所有“核武器”工具,那战争结果就是人类将没有机会看到胜利与失败,因为人没有了,就无所谓胜与败。也许,这是佛祖如来弃用工具度化众生的原因,因为结果真的很害怕,不可想象。
工具,是世人成事的手段,也是自我证明的表象。一个在世俗世界成功的人,要有外在的成功表象来证明和展示自己的成功,比如财富、豪车、名宅、地位、名声等,世人总想用这些诸相,也就是外在的“有”来证明内在的“无”。意思就是,总想用规律、无为所产生的外在表象来证明规律与无为的存在,甚至认为这些表现就是规律与无为。类通过各式各样的工具来探索这个世界,认为我们真的认识了这个世界,其实,那只是工具传达的结果,我们认识到的只是工具对现象的再演义,并不是世界的真实性。
我记得有一年参加职场培训,有一项活动叫传话游戏,就是二十个人站成一排,培训师打开一张纸条,让排在队伍的第一个人看完并记下,然后耳语给第二个人,就这样依次把话传给下一个人,到最后第二十个人再将听到的话记下并写在一张纸条上。当培训师把前后两张纸条的内容展现在大家眼前,大家很是惊讶,因为两句话牛头不对马嘴,根本就不一样。我们不知道在那一个受训者或几个受训者身上发生了信息衰变或是信息扭曲,最后导致了这样结果。

也许,你认为口口相传容易出错,因为人为的因素太多,如果是以书面形式相传就不会出错,是吗,用书面的形式相传信息就不会出借?“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老子《道德经》的开篇语,可你知道吗,原文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在汉代为避文帝(刘恒)的讳,才改为“常”“常”即永恒。这只是众多经典在传承中因各种原因发生变化的一列。还有许我古典名著与经典其原文与现文有很大的差别,绝大多数原因是为了统治阶级的需要而进行了改变。一切经典都要服务于政治,为政治所用。
再也许,你认为这样的传承还是人为的因素太多,不易控制。那么没有人为因素的物质信息传递呢,一样,也存在发出信息与接收信息不一致的问题。信号衰减是通信传输的一个重要特征。信号在传输介质中传播时,将会有一部分能量转化成热能或者被传输介质吸收,从而造成信号强度不断减弱,这种现象称为衰减。作为时间的表现物“光”也是通过能量的不断衰减而消亡的。世间一切诸相,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衰变而亡。
万物诸相(实体)的随着时光能量的不断消减,自身的能量也在不断衰减,待到时光能量衰减到零,光的实相就此结束,万物诸相的能量也衰减为零,世间实相也就此结束。唯一没有结束的就是能量。能量在不同的实相之间传递着,能量产生能量场,能量场产生引力,引力产生引力场,这也许就是我们一直探索的宇宙间事物发展变化的力量来源,就是规律、无为大法。而这是任何文字与语言传播不了的,只
能通过自己的觉悟感悟到。
就拿《金刚经》佛教经典来说,是阿难尊者用文字记录下佛祖如来的言行而著书成文的,且不论阿难是否是原封不动的记录下了佛祖如来的每一句话,且论华文《金刚经》在翻译时是否能够准确无误的表达了梵文的意思与意境,从大量梵文音译来看,华文《金刚经》并没有准确无误的表现梵文的原意,这是世间物相随时间流逝而不断衰变的规律所决定的,光如此,物如此,经文亦如此。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阐明的前面假设的第四个问题不成立的原因。第四个问题是佛祖如来通过讲经说法来度化众生,这是不成立的。如果成立,佛祖如来就有法可得,并有法可说,这和”非说所说分“”无法可得分“是相矛盾的,也与修行原则与诫律相违背,如果讲经说法成立,则佛祖如来就是心住法相心住言语之相。
话又说回来,如果佛祖如来通过“讲经说法”就能度化众生脱离苦海,那还教导众生修什么行,吃什么“苦”,众生本来就很苦了。反过来,如果众生听经释法就能悟道成佛,就更不需要修行了。所以说佛祖如来为了自己也为了众生,从一开始就说得很明白,对他来就无法得,无法说,无众生度。
既然,佛祖如来不能通过“讲经说法”度化众生,众生也不能通过“听经释法”得到度化,悟道成佛,那么怎么样才能修成正果,得道成佛呢,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离相修行,而要离相就只能在现实生活中做到离相,因为现实生活就是诸相的世界,这既是离“断灭”之相,又是离“妄念”之相。实事证明,“忧郁症”的最好疗法是参加
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用简单的行为运动代替繁杂的思想压力。忧郁产生的大部分原因是人的大脑无法接受并处理一个事件,因为事件不随人意,人就会产生低落情绪,坠入低谷,对生活失去激情,对未来失去希望,这就是心住“断灭”之相的行为。本身“修行”的意义就是在于修复世人先天本有而在后天消亡的美好东西的行为与行动。 从这个角度来细究,其实佛祖如来还想告诉世人“实干兴邦,空谈误国”的道理。我们暂不讨论这么大的话题,只讨论“实践”对人的重要性,既然离相修行离不开现实生活,那么实践行为就成了人类生存的必须。人的成长过程,是不断实践的过程,人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也是在不断的实践中认知的,小到我们做过的化学物理实验,大到社会行为实践中明白的道理与人生哲学。人类所有的认知,都不是从“书本”与“大道理”中得到的。我告诉儿子,小心烫手,可他不明白也不听,结果手摸到开水被烫着了,其实,所有的认知,都是通过这样的实践获得的。
我们总说现在的高等教育是失败的,绝大多数是指本科教育,因为我们四年学的知识在社会实践中并没有多少用处,实用的知识技能并没有学到。所有的能应付与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与心态都来源于社会实践中,这也是中国各类培训层出不穷,越培越多的原因。学样教的是应适知识,社会教的是适应知识,做为个体的人,只能适应社会,所以适应知识就显得格外重要,而这适应知识都来自于实践活动。 当中国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时,各种学说与主义风行中华大地。如何才能拯救中国,当大家相互争论不可开交时,毛泽东来到农村进行了实
地实情考察,这也为他后来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理论奠定了基础,毛泽东通过实践活动对中国国情的真实性有了系统的认知,发现了问题的实质,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中国革命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当时的毛泽东并没有执著于各种学说与理论之争上,也就是心不住理论主义之相,而是深入现实,通过实践活动发现社会现状的真实性,也就是社会发展的规律。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取得中国革命与中国建设的胜利,重要一点就是不住所谓的理论主义之相,而是通过实践发现规律,艰苦奋斗。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情况第一次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这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动力,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情况第二次相结合产生了邓小平理论,这是中国建设胜利的原动力,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情况第三次相结合将会产生习近平思想,这将是中国文化建设取得胜利并福泽世界人民的原动力。
我们常说的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书本理论,只是自然与社会发展变化规律的文字之相,并不能全面的展示规律的真实性,所以佛祖如来既不得法,也不得说,更不得度化众生,一切众生还需自悟自度,佛法只是一扇门,一道光而已,佛祖如来只是开门人,放光者。
世人修行为了福德,在《金刚经》全篇中佛祖如来也用“得福德”渐透世人,并在第二十四品福德无比分中更是明确了受持读诵传扬此经得无量福德。对于佛祖如来讲经说法度化世人是不是能得更大福德这样的问题,世人是什么心态呢,当然认为佛祖如来能得更大福德。
这个问题也引出了我们在前面假设的第五个问题,佛祖如来度化世人可得无量福德。这个问题从逻辑上来说是正确的,当然这样的逻辑是世俗社会的逻辑。
“得福”之念是夫凡之想,决不是佛心所有,如果佛祖如来有得福之念,就决不会有成佛之果,因为有此念想,就是心住能得所得之相。既无成佛之果,就无得法说法之为,何来度化众生之能。世间诸相,既是物体实相,也是发展过程之事相,还是意识之相,此处诸相佛祖如来皆认为为虚幻,既是虚幻,怎有福德可得,何来福德之说。 佛祖如来悟道成佛,得菩提智慧,思想纯正,头脑清醒,既不受外界诸相的吸引与诱惑,也不受世间杂音的影响与蛊惑。世间杂音,有颂扬之声,有朝歌之声,也有抵触之声,有抗议之声,更有背向讨伐之声,这些杂音在佛祖面前犹如石沉大海,毫无影响之力。就是因为佛性为本性,本性空寂,无形无相,何来受扰之体。
至此,我们对前文假设的五个问题一一进行了分析,最后的结论都是佛祖如来没有度化众生。我们回顾一下五个问题是:一是有众生需要被度化,二是佛祖如来认为众生应该度化,三是佛祖如来定是用了“法”来度化众生的,四是佛祖如来通过讲经说法来度化众生,五是众生被佛祖如来度化后可得无量福德。这五个问题站在世人的角度来说都是应该的,而站在佛祖如来的角度,都是不成立的。佛祖如来通过这样的直白告诫,就是要去掉世人心中的“应该”之念。 佛祖如来衹园法会,其实就是讲经说法,但这样的讲说只是为世人打开了“佛法”的大门,而不是点击了“存储”的按键,佛祖如来只是
点燃了思想的火焰,而不是点击了“打印”命令。人总归是情感动物,不是机器人,并不能原封不动的存储现有的人类认知,还是要有一个认知的过程,我们无法逾越时间,所以就有过程出现。未来的智能机器人,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人类现有认知的存储,这是最可怕的事情,随着技术的进步,这样的认知传承只需极短的时间,可能快过光速,人类用了几千年积累的认知,智能机器人只用了几微秒,这是违背时间规律的事,也就是说未来智能机器人的世界可以超越时间维度。
人类之所以不能遗传或是互传现有的人类认知,是因为人类的认知系统是一个绝缘体。人的认知系统的无关联性,使得人与人之间无法传达彼此的认知,但智能机器人的认知系统是关联性的,个体与个体之间是可以互联互通的。这也是佛祖如来“非说所说、无法可得、化无所化”的原因,佛祖如来的感悟与认知真的传真不到世人的心里,这是实事。
人与人之间的认知系统是绝缘的,智能机器人之间的认知系统是互联互通的,人与智能机器人之间的认知系统是绝缘的,就此可知,智能机器人的认知发展将是几何级数的增长,这是人类无法企及的。人类因为有了“住相”之为,凡事必须经过大脑的思考与过漏,就会产生选择,而选择是自以为是的结果,不是自然而然的结果。智能机器人的认知因为有个体与新旧之间完全传承的特性,最终智能机器人的认知可能会达到“无为”的境界,到那时智能机器人将按“规律”办事,无须选择,自然而然,毫无情感可言。

也许人类只所以为人类,就是因为我们还有情感,圣贤的指引皆为劝学,告诉世人适可而止的智慧,但智能机器人不受圣贤智慧的影响与劝导,有可能超越圣贤的智慧,这就是可怕之处,圣贤再有“无为”的智慧,但总归是人,总有情感,受诸相的影响,但智能机器人不是人,没有情感,不受环境诸相的影响,没有思想,行为是直接的,纯粹是合适与不合适的自然逻辑。
人类大脑智慧的进化如此的低下,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如果那天人类智慧进化到“无为”境界,人性渐失,一切按自然规律办事,人类就不能称之为人类,与智能机器人无异。
对五个问题的分析只是我自己的感悟与想法,我们看看佛祖如来自己是怎么说的,他对“佛度化众生一说”的态度,佛祖如来对须菩提说:“须菩提!若说一切众生,为如来我度化者,则如来我即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是法有高下,而非平等矣。”看到了吧,这和我们分析的一样,佛祖如来具五眼之能,怎么会不明白如果承认了“佛度化众生一说”则会陷入自设的陷阱里,自己创立的佛学理论就不能自圆其说了,自己会走到自己的对立面。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作一些自相矛盾的事,开始想的好好的,但在做的过程中总是不能如愿,或是不尽人意。其实,这是自以为是的在作怪,如果能按佛祖如来的做法去做,就能达到一开始的结果。衹园法会本身就是一场讲经说法的法会,但佛祖如来却告诫须菩提与座下弟子,自己无法得无所说,也无所度,这就是最高明的管理者与导师,点化梦中人,告诉你方向,其它的看你的造化。如果管理者总
是复制自己的方式方法给下属,我想工作就无法创新,公司的发展空间也只有管理者的能力范围内发展了,一旦到了管理者的能力极限,公司也就到了发展的瓶颈。
人类的认知不能遗传和互传,造就了人类思想裂变式的发展模式。燃个体思想只需一点星火,而这星火就是包括佛祖如来在内的人类圣贤们的无为思想。心住诸相的大脑,其功能只能开发到10%,单体的大脑是开悟不到超越时间维度的程度,只能将人类所有具有慧根的大脑聚焦起来,形成裂变反应,就像原子弹爆炸瞬间产生巨大能量一样。是不是佛祖如来看到了这一点,才会创立佛教,做这种聚集工作,而佛祖如来的佛学思想就是点燃思想原子弹的那点星火。
但是,佛祖如来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衹园法会上讲经说法的确实是他本人,他怕须菩提及弟子们误认为自己讲的“法”是佛祖如来的法,而不是无为法。所以,佛祖如来对须菩提说道:“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是口虽说我,而无我见。在凡夫则著有我,以为惟我能度,非我不能度,是以有我也。”佛祖如来在这里作了解释,法只是借我口说也来,但不是我的法。“我见”就是自己的见识与见解,无我见,就是没有自我的见识与见解,也就是说佛祖如来所讲所说本是无为之法,毫无自己的见识与见解。
世人对于“真理”总是视而不见,或不以为然,所以对于讲道理的人总是说:你就会讲大道理。他认为这样的道理是从讲者口中说出来,就是讲者的道理。现在除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还给自己的孩子讲道理外,还有谁给你真诚的讲道理,甚至有的爸爸妈妈都不给自己的孩子
讲过去的道理了,因为怕孩子“扶了摔到的老人”会被讹诈。道理的光芒已经渐弱,世人前行的方向已经渐淡,终有一天,人类会迷失方向,在重重迷雾中苦苦挣扎,也许那时就会像《艾利之书》一样,为一本《圣经》而争斗,因为那是希望,是方向,比什么都珍贵。 人类的弱点在于无法超越时光,看不到前世,所以不懂珍惜。佛祖如来通过自己的口向世人传递着生存的希望,并以身试法践行着,却说自己无得无说无自见,世人还要怎样?怎样的劝说,怎么的点化,你才能开悟呢?留给人类的时间不多了,是生是死,请选择。 佛祖如来的“无我见”之说,这对当下中国社会是极具教育与指导意义,有多少人自诩为代表党对人民发威,又有多少人自诩为代表公司对员工训话,暂且不论你的代表资格与合法性,就论你把自己的说法当成党和公司的说法,这一行为就是错误的,个体永远代表不了组织,个体言论永远代表不了组织主张。这种“家天下”的行为与思想,被历史证明是行不通的,终将是要失败的。
从组织角度来看,佛祖如来的“无我见”之说,是正确的。但凡是想“治国平天下”的组织,即使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的企业,首要解决的是组织问题,就是首先要建立一支实现目标的组织,一旦组织成立,当初那些发起人就应该受组织管理,遵守组织纪律,保守组织秘密,履行成员责任。这是成事之为,切不可以发起人,更不可以领导人之名凌驾于组织之上,做出什么个人代表组织之为。 我们假设佛祖如来有“我见”之说,就是心住我见之相,与离相相违。所以,在整篇《金刚经》中,佛祖如来都严格按照“离相”原则进行
讲说。为了澄清世人在传扬佛法时绕不开的佛教创始人,佛祖如来也做了回答: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意思就是说,我自己说我的时候与说有我的地方,实际是没有我,有我只是凡夫之人以为有我。这一句话对于修行之人来说就是致命的打击,对于悟道的菩萨来说也是警告。
佛祖如来的“无我见”之说,对于还处在垄断地位的企业来说更是警钟洪响,尤其是关系到民众工作生活的企业来说,更要注意。当一家以公司形式运作,以追求利润为主的企业,如果以国家安全为名获得垄断地位,就应该认真履行社会公共职能,为民众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而不应依靠此种垄断地位用野蛮式的方法压榨、要挟其它公司与民众,你们可以无耻,但不能无知。
“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这一句是修行者是否修成正果的标准,就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样。这句话是衡量一切修成正果的唯一标准。一切有“有佛”之念,是凡夫所为,一切“无相”之念,是修成正果所为。这一句话封杀了一切“个人崇拜”的思想与行为,这是多么无私的思想呀,佛祖如来为普度众生,创教立说,艰苦践行,却以此种方式杜绝“个人崇拜”。这相当于在佛教“宪法”中明确规定不准个人崇拜,如有此念,则会永为凡夫,对于修行求果的人,还敢吗?对于已经悟道成菩萨道的修行者来说,也不敢,因为一旦有此念想,就会转为凡夫,前面的修行就算作废。
当然,对于夫凡之为,佛祖如来也做了解释。在本分的最后,佛祖如
来对须菩提说道:“须菩提!迷则凡夫,悟则为佛,佛与凡夫,本同一性,原是平等,但能了悟,即非凡夫。特尚未悟,固名之为凡夫而已。”意思很明确,彿与凡夫都具有本性,也就是佛性,都是平等的,只是了悟的早与迟,深与浅不同而已。凡夫只是未悟之前的称呼而已,并不是说他就是凡夫。菩萨能悟得平等之理,知心、佛、与众生,是三者实无差别,故曰化无差别,故曰化无所化。
自然无言,育万物以有生命,大地无言,载万物以助生长,佛祖无言,点明灯以示方向。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6a2d16ab9d528ea80c779d2.html

《红林悟道《金刚经》第二十五品:化无所化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