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 索

发布时间:2020-04-18 20:45:2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并积累“锱铢迟疑盘桓千钧之力战战兢兢”等词语

2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简述故事内容

3学习本文用简洁的语言精练的细节刻画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课前安排学生诵读课文小说语言精妙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整体感知小说描绘的情节和场景

2通过合作研究探讨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仔细体会并深入理解小说语言的运用之妙鼓励学生结合已有的阅读经验研讨交流进一步把握对人物性格和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从而感悟小说的独特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知马帮汉子沉着冷静从容勇敢的人物形象学习他们乐观豪迈的生活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积累生字新词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用简洁的语言精练的细节刻画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件展示“溜索”并作简介)溜索是一种原始的渡河工具通常用两条或一条绳索分别系于河流两岸的树木或其他固定物上一头高一头低形成高低倾斜的态势渡河者把皮带或绳索系于腰间绳上挂以铁制滑轮借倾斜之势滑过河溜索不仅可以溜渡人还可以溜渡货物牲畜等溜索是交通不便的临江山区人民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人类改造和战胜自然的象征是一种不畏艰险勇猛顽强的山地性格的写照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山区的大部分溜索已为桥梁所取代只有极少数边远地区仍在使用溜索我们即将学习的这篇课文展现的就是怒江大峡谷中一群靠溜索过河的马帮汉子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阿城1949年生于北京作家编剧其创作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作品以白描淡彩的手法渲染民俗文化的氛围透露出浓厚隽永的人生逸趣寄寓了对宇宙生命自然和人的哲学玄思代表作有小说《棋王》《树王》《孩子王》等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sāi)      (ǒu)

(duò) (jiǎo)

(zōng) (suǐ)

() 西(diān)

(duò) ( zhū)

(nián) (huán)

(qǐng) ()

战战(jīng)

(2)词语释义

探视察看

盘桓回环旋绕

顷刻极短的时间

涓涓细水慢流的样子

森气森严可畏的气势

蓦地出乎意料的突然

迟疑拿不定主意犹豫

战战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

锱铢比喻极微小的数量锱和铁是古代重量单位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

千钧之力形容力量之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三十斤

三、合作探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划分层次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9):“我”和驮队一道来到怒江边,准备溜索过江。第二部分(10~24):在首领的指挥下,驮队陆续溜索过江。第三部分(25):过江后,驮队继续上路。

()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小说开篇便写到怒江峡谷之险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作者是采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的

答案示例:①作者运用了烘托的手法,通过“我”远眺感觉怒江“深远似涓涓细流”,俯瞰江面“蓦地心中一颤”,烘托出峡谷的险峻气势。②作者描写怒江峡谷的险峻时,不时变换角度,将“我”的远眺、俯瞰与听觉相结合,多角度展示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③通过“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等心理描写充分表现出“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让读者如临其境。

2本文用了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①“前边牛们死也不肯再走”写出了牛面对怒江峡谷时的惊恐,烘托出峡谷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牛的惊恐和“我”“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的惊恐相互映衬。此时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我”和牛的惊恐万状与领队的冷静、沉着形成鲜明对比。②牛溜索前“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溜索中“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它们和等待溜索的“哀哀地叫着”的牛一起烘托出峡谷的险恶,又反衬出赶牛溜索的汉子们的沉着、果断、熟练。③牛溜索渡河后急急地要离开峡谷边,显示出它们仍然惊魂未定,这从侧面更加烘托出怒江峡谷不同寻常的险恶。

3文中是怎样写马帮汉子们过溜索的

答案示例:写汉子们过溜索的动作,三次使用了“小”字。第一次,写精瘦的汉子“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的一下小过去”;第二次,“三条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第三次,“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岸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这几个“小”字的活用,将人快速划过怒江峡谷时,愈来愈小的视觉感受和情状传神地表现出来。作者将普通的“小”字用得这般有创意,堪称运用语言的高手。

4文中描写领队的文字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

答案示例:“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从容不迫,胸有成竹。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表现他认真负责,关心部下。瞟一眼,问一声: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一声呼哨、最后一个过溜索:虽腿有残疾却动作麻利、身手非凡,气定神闲、粗犷豪迈。

5小说处处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但从头到尾没有出现“我”字试分析“我”这个隐形形象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答案示例:①“我”作为故事的亲历者,能够增强故事的真实感(效果)。②小说的叙述者,起线索作用:用“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串联情节,使情节更简洁、更集中。③过溜索的参与者,烘托环境:“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写“我”面对峡谷时的表现,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④过溜索的参与者,反衬主要人物:“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僵着脖颈盯住天”“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等表现,与领队及汉子们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领队及汉子们的勇敢无畏。⑤体验者(代言者),代替作者抒情、议论,体现主旨及情感价值趋向:“我”从战战兢兢不敢过溜索到受到领队及汉子们勇敢无畏的精神影响逐渐变得坚强,彰显了文章的主旨——对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赞美,对平庸、畏难的消极态度的厌弃。

()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对比赏析第2自然段“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和第25自然段“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两句

答案示例:第2自然段中这句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铃铛急响,似乎和牛马一样满是惊惶;同时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马帮拥挤而缓慢地向山口行进,进一步渲染了紧张的气氛。第25自然段中这句话,“铃铛朗朗响着”与前文“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照应并形成对比,表现出驮队顺利渡河后轻松愉悦的氛围。

2怎样理解第3自然段“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中的两个“懒懒”

答案示例:这两个“懒懒”表现的情绪不同。“我”的懒懒一问表现了“我”漫不经心,没有意识到危险临近;领队的懒懒一答表现的是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经验丰富。

3第5自然段“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一句写得很妙请作简析

答案示例:此句化静为动,赋予绝壁以“飞快垂下去”的动感,形象地表现出峡谷的幽深、陡峭,让人触目惊心,也为后文写牛马的胆怯做了铺垫。

4说说第6自然段中是怎样描写“我”初见怒江时的各种感受的

答案示例:本段前两句中,“亮亮”“涓涓”“隐隐”三个词充满了光泽感、线条感和声乐感,传神、到位地表现出在高处眺望怒江时的视听感受。“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等心理描写充分表现出“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让读者如临其境。末句“叫声漫开,撞了对面的壁,又远远荡回来”,又用声音形成的空间感,形象地展示出两岸峭壁的距离感。

5怎样理解第7自然段“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两句对首领和马的描写

答案示例:前一句写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与“我”和牛的恐惧形成鲜明对比,再次表现了领队的从容、镇静。没有无数次风雨的历练,难以走到今天,不愧是马帮首领啊!后一句表面写马的沉静雄傲之态,与前文对牛的描写形成对比,实则以马写人,彰显了领队沉雄撼人的气势。

6第11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细节描写。“移来移去”一词看似普通、直白,却真实地写出了人居高向下看到的飞鹰在空中滑翔的姿态,足见作者观察、用笔之细致。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而且翅膀尖上的羽毛也被风吹得抖,反衬出瘦小汉子的英勇。

7简要赏析第23自然段的描写

答案示例:这一段将马帮汉子对着怒江撒尿的情景写得十分逼真。把“万丈下的怒江”比喻为“一股尿水,细细流着”,看似粗俗,实则很有表现力。马帮汉子的豪放粗野,俯瞰万丈峡谷之下的怒江情景,不用这样的比喻,似乎难以表现出来,这正是作者运用语言艺术的高明之处。

()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简要概括这篇小说的中心主旨

答案示例:小说描写了“我”和一群马帮汉子在怒江峡谷的一次溜索经历,表现了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的勇气,赞美了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

答案示例:①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②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③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④“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炼中成长。

2举例简析本文洗练新颖的语言艺术

答案示例:①用词简练精妙。小说开篇写马帮首领“用小腿磕一下马”,这里不用“打”“抽”等词,而用“磕”,写出了首领与马的默契关系。唯有“磕”字能表现马帮首领对马的熟练驾驭和埋在心底的怜爱。写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一个“扎”字写尽了鹰飞的疾速、迅猛的特点。写峡谷的陡峭:“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绝壁”本是静止不动的,但在马帮汉子们眼里,却是“飞快垂下去”的。这里化静为动,赋予绝壁以动态,有力地表现了峡谷幽深、陡峭的特点,让人触目惊心,为后文写牛马的胆怯做了铺垫。写首领:“眼睛细成一道缝,先望望天,满脸冷光一闪,又俯身看峡,腮上绷出筋来”。不说“眯”而言“细”,以形写形,凝练新颖;“闪”“绷”将首领的神态写得栩栩如生。

②比喻新奇,巧妙传神。如写马帮在峡谷行走的缓慢:“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将马帮缓慢行进的状态喻为“极稠的粥”,比喻新颖别致,巧妙传神。

③平中见奇,回味无穷。如“那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被风吹得抖”,用“移来移去”写天空中的鹰,初读甚觉普通、直白,细品才发现鹰在空中滑翔的姿态,不就是“移来移去”的吗没有仔细的观察和思考,难以写出这样的词句,我们似也很难再找出其他字眼替换这个词语了。再如,“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首领缓缓移下马”,“稳稳”“缓缓”这些极普通的词语,却写出了首领的从容、镇静和胸有成竹。没有无数次风雨的历练,难以走到今天,不愧是马帮首领啊!写瘸腿的马帮首领高超的溜索技艺,也同样如此:“猛听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腰背颤一下。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拐着腿弹一弹,走到汉子们跟前。”“尖”“飞”“跃”“拐”“弹”等词语的运用,将马帮首领溜索、下索时的麻利动作和气定神闲的风度刻画得如在目前。

④人物语言明快洗练。“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们漫声应道:‘不消。”多么简洁的对白!汉子们之间的默契可见一斑。再如,首领“曲着眼望那鹰,说:‘蛇’几个汉子也望那鹰,都说:‘是呢,蛇。”。每次对话都惜墨如金,鲜明地突出了马帮汉子彪悍而木讷的性格特点。

()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山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有七八里谷地。大约是那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央高出如许,愈近峡口,便愈低。

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黏汗,近着峡口,倒一株大树,连根拔起,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

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一块巨石和百十块斗大石头,昏死在峡壁根,一动不动。巨石上伏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芯子,与石头们赛呆。

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许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

顺路上去,有三五人家在高处。临路立一幢石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着。愈近人家,便有稀松的石板垫路。

中午的阳光慢慢挤进峡谷,阴气浮开,地气熏上来,石板有些颤。似乎有了噪音,细听却什么也不响。忍不住干咳一两声,总是自讨没趣。一世界都静着,不要谁来多舌。

走近了,方才辨出布旗上有个藏文字,布色已经晒退,字色也相去不远,随旗沉甸甸地垂着。

忽然峡谷中有一点异响,却不辨来源。往身后寻去,只见来路的峡口有一匹马负一条汉,直腿走来。那马腿移得极密,蹄子踏在土路上,闷闷响成一团。骑手侧着身,并不上下颠。

愈来愈近,一到上坡,马慢下来。骑手轻轻一夹,马上了石板,蹄铁连珠般脆响。马一耸一耸向上走,骑手就一坐一坐随它。蹄声在峡谷中回转,又响又高。那只鹰又出现了,慢慢移来移去。

骑手走过眼前,结结实实一脸黑肉,直鼻紧嘴,细眼高颧,眉睫似漆。皮袍裹在身上,胸微敞,露出油灰布衣。手隐在袖中,并不拽缰。藏靴上一层细土,脚尖直翘着。眼睛遇着了,脸一短,肉横着默默一笑,随即复原,似乎咔嚓一响。马直走上去,屁股锦缎一样闪着。

到了布旗下,骑手俯身移下马,将缰绳缚在门前木桩上。马平了脖子立着,甩一甩尾巴,曲一曲前蹄,倒换一下后腿。骑手望望门,那门不算大,骑手似乎比门宽着许多,可拐着腿,左右一晃,竟进去了。

屋里极暗,不辨大小。慢慢就看出有两张粗木桌子,三四把长凳,墙里一条木柜。木柜后面一个肥脸汉子,两眼陷进肉里,渗不出光,双肘支在柜上,似在瞌睡。骑手走近柜台,也不说话,只伸手从胸口掏进去,捉出几张纸币,撒在柜上。肥汉也不瞧那钱,转身进了里屋。少顷拿出一大木碗干肉,一副筷,放在骑手面前的木桌上,又回去舀来一碗酒,顺手把钱划到柜里。

骑手喝一口酒,用袖擦一下嘴。又摸出刀割肉,将肉丢进嘴里,脸上凸起,腮紧紧一缩,又紧紧一缩,就咽了。把帽摘了,放在桌上,一头鬈发沉甸甸慢慢松开。手掌在桌上划一划,就有嚓嚓的声音。手指扇一样散着,一般长短,并不拢。肥汉又端出一碗汤来,放在桌上冒气。

一刻工夫,一碗肉已不见。骑手将嘴啃进酒碗里,一仰头,喉结猛一缩,又缓缓移下来,并不出长气,就喝汤。一时满屋都是喉咙响。

不多时,骑手立起身,把帽捏在手里,脸上蒸出一团热气,向肥汉微微一咧嘴,晃出门外。肥汉梦一样呆着。

阳光已移出峡谷,风又窜来窜去。布旗上下扭着动。马鬃飘起来,马打了一串响鼻。

骑手戴上帽子,正一正,解下缰绳,马就踏起四蹄。骑手翻上去,紧一紧皮袍,用腿一夹,峡谷里响起一片脆响,不多时又闷闷响成一团,越来越小,越来越小。

耳朵一直支着,不信蹄声竟没有了,许久才辨出风声和布旗的响动。

赏析:小说以“我”的耳闻目睹为线索,描写了神奇的峡谷与质朴的边民,观察细致,笔法老练,用语奇崛,文字简洁,注重细节描写,极具艺术张力。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从其在小说中的地位来看,峡谷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一个自然形象,与骑手一样具有重要的审美意义,所以峡谷的描写是小说不可缺少的内容;从形象塑造上来看,峡谷是骑手活动的主要空间,所以峡谷的描写对塑造骑手形象、表现骑手性格起着关键作用;从艺术表现上来看,峡谷的描写使人与物有机结合,峡谷的原始沉静与骑手的孤独沉默相辅相成,互为比照映衬,产生了更好的艺术效果;从思想内涵上看,峡谷的描写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的原始美与生命力的赞叹之情,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也使小说的主题更为鲜明。

四、课堂小结

小说《溜索》以其独特的视角传神凝练的语言舒徐有致的节奏层层烘托表现了滇西马帮的生活用词凝练以少胜多是这篇小说的一大特色我们都知道诗歌的语言讲究凝练含蓄小说同样如此文学批评家郭枫曾说过“阿城的小说语言近乎中国文学中的古典诗的手法明白一点说阿城的小说语言的特色是说的少说的淡说的轻”学完《溜索》读过《峡谷》后我们都能感受到郭枫的评价无疑是切中肯綮的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

f0d4babea9d5a916cea0fb2e88d015c7.png6bf3e302ba20fbc44156f0b1cf012ff7.pngc25816c88cc004d469b2e9383d6302b9.png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664a5ef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2e.html

《溜 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