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课教育 军人为什么不提倡常回家看看

发布时间:2020-01-19 17:14:2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课教育---军人为什么不提倡常回家看看

授课目的:通过教育,使官兵进一步能够正确处理“大家”与“小家”的关系

授课要点: 1 、常回家看看体现了父母亲情儿女孝心是人之常情

2、军人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我们不能常回家看看

3、把孝心转化为安心军营立足本职的动力

授课内容: 

    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中央电视台99春节文艺晚会推出的歌曲《常回家看看》,响彻大江南北,深受人民欢迎。《常回家看看》的确是一首好歌,它唱出了中华民族尊老、养老、扶老敬光的优秀品德;唱出了中华儿女想念亲人,渴望亲情的良好愿望,也唱出了父母长辈们对儿女晚辈不期待与祝福。对于常人来说常回家看看,自然无可厚非。儿子绕膝床前尽孝天伦之乐那的确是一件很幸福,很快乐的事。那么,对于我们身穿国防绿担负保家卫国特殊使命的军人,常回家看看到底适不适合呢?

    今天,我就这个问题和大家谈一谈。

    一、常回家看看体现了父母亲情儿女孝心是人之常情。

    中国素以礼仪之帮着称于世。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自古就有“不孝为先”的说法。我国历史上也流传着许多孝敬父母的生动事例。其中成语故事“卖儿养母”最为大家所熟悉。这个故事说得是古代有一孝子,家境十分贫寒,一年大旱,田中颗粒无收,他把家中仅有的一点余粮留给年迈的老母吃,可老母疼爱活泼伶俐的小孙子,她又把这些粮食给小孙子吃,宁可自己挨饿。这位孝子为了让母亲吃饭,一咬牙背着老母偷着把自己的儿子卖了。这则故事的真实性虽然有待考证,但故事中孝子的孝心确实令我们后人十分感动。

    儿女都父母身上掉下来的肉。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我们孝敬父母实乃天经地义,但是由于生活、工作等自然规律各种原因,人们不可能在父母身前膝后守护一生,寸步不离,50%以上的人长大后,都不能同父母居住在一起。而儿女是父母的亲生骨肉,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远行的孩子。父母对子女的感情,的确象孟郊在《游子吟》中写的那样: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归来迟。父母对子女的期盼也的确象歌中所唱的,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只图个平平安安,团团圆圆,这是天下所有父母最大的心愿。讲到这里,我不仅又想起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熊岳的望儿山,大家都熟悉,可能有很多首长和同志们都去过,也曾被那位善良的母亲的盼子之情感染过。故事说的是儿子出海打鱼,三日未归,老母亲心急如焚,最后爬到山顶眺望儿子归来的航标,她就这样伫立着,哭干了眼泪,哭瞎了眼睛,也没有看见儿子的踪影,最后化成一蹲石像。这个故事是可以让我们看出天下所有父母的舐子之情。正象一位诗人说的那样:你就这样伫立着,伫立着,千百年来,把对儿女的思念站立成一道永恒的风景。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能把自己的满腔的爱,乃至自己的生命毫不保留地奉献给自己的子女,那么,作儿女的,抽点时间回家看看,“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尽尽自己的孝心,给父母一点扶慰更是人之常情。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传统道德素来倡导尊老敬贤。现阶段,我国宪法又明确规定,儿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说到这里,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知道每年春节为什么总是出现客运高峰期的原因。逢年过节,作儿女的都想回家看看。尤其是“中秋”、“春节”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即使是远隔万水千山,漂洋过海,也要赶回家团聚。

    军人也是人,军人最懂得爱的真谛。军人的情感与常人相比,更加丰富细腻、真挚、热情、奔放。常回家看看,在父母膝前尽尽孝心,合家团圆既是普通百姓的心愿,也是我们军人的心愿,那么,我们能不能象歌中所唱的那样,抽点时间找点空闲常回家看看呢?这正是我要讲的第二个问题:“军人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我们不能常回家看看。”

    二、军人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我们不能常回家看看。

    (一)我们担负着保家卫国的神圣职责,这一职责决定了我们不能常回家看看。“抵抗侵略,保卫祖国”是我们人民军队的神圣职责。国无防不立,家无丁不安。仗可以千年不打,国不可一日无防。国家的安全与稳定是同我们军人的职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有的同志觉得,现在是和平时期,军队没有必要搞得那么紧张,杯弓蛇影大可不必,常回家看看也未尝不可。孰不知,和平的表象下却蕴藏着许多潜在的危险,当今世界,霸权主义依然存在,且有日渐昌盛之势。当前的科索沃危机,就很能说明问题。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导弹袭击,更为我们十二亿国人,尤其是给我们中国军人敲响了警钟,它警示我们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切不可麻痹大意。更何况我国的周边情况并不太平,台独分子一直报着他们的“黄粱美梦”不放,西方分裂主义者对雪域高原垂涎已久,南海诸岛尚没有风平浪静,日美防卫协定近又签订,朝韩两国最近又发生武装冲突......在这样一种国际环境下,作为特殊使命的军人,切不可图一时之孝,而丧失报国之大义,为一时之快,而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军人既已穿上国防绿,就要胸怀祖国,担负起守护万里江山的千斤重担。我们应该感到欣慰,为国尽忠就是为父母尽了最大的孝心。 

    古有“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马革裹尸还的悲壮,今有骑马挂枪走天下,祖国到处都是家的豪放。正因为有了千千万万的军人尽职尽责,不“常回家看看”,才有了他人的“常回家看看”。当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为了早日驱退洪魔,造福天下,难道我们能说他不想回家,不愿在父母面前尽尽孝心吗?今天,在部队,就在我们身边,同样有许多因工作所需,多年不够回家的战友。某高炮旅副政委谭兴万从军20多年来,很少抽出时间回家看望父母,与家人团聚,人们问他“不想回家看看吗?”他说:“不想,那是撒谎,但穿上了军装,这就很正常了。”

    (二)条令条例的有关规定不允许我们常回家看看。

    部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担负着特殊的使命。军人不可能象地方人员那样说走就走。部队官兵探家休假是有严格规定的,回家探亲,安排在什么时间什么时侯走,都要由上级或部队任务情况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规定:战士服役期间内可享受探亲假一次15天。休假也并不是想走就走,也不能因为大家都想家,就让大家一起回去,即使是休假了,中途由于任务需要被临时召回部队的情况也是常有的。军人,就是要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绝不能置纪律条令于不顾,冒然干出逾假不归、私自离队等傻事来。

    (三)想家更不能做出违纪的事情。

    刚才讲过,部队的许多规定决定了我们不能常回家看看。但并不是军人就不能回家看看。只要工作允许,战士按一定比例休假,这也是有明确规定的。当战友们都有回家看看的愿望,有回家的想法不可能同时得到满足时,有的能够正确理解,工作不受什么影响,有的却因回家心切,出现了一些违纪情况,既影响了部队建设,又影响了自己的成长进步,使得好事变成了坏事。

    某连战士王刚,入伍第二年向连队提出了探家申请,当时连队正准备外出演习,便没有满足他的愿望,他对此未能正确理解背上了包袱,工作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后发展到私自离队,逃回家中,最终受到了纪律处罚。在这里,还需要特别跟大家交待的一点是,虽然条令规定服役满两年方可有正常休假探家,但对于不满两,家中确有特殊情况,非需要战士本人回去处理不可时,组织也会酌情给予考虑的,希望大家节不要象王刚那样冲动,干出私自离队的傻事来。

    三、把孝心转化为安心军营立足本职的动力。

    回家看看,尽尽孝心,虽然无可厚非,但是在军营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对于我们军人这个特殊的职业,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处理不好,很容易发生问题。王刚的例子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那么,我们应怎样对待这份纯厚的孝心呢?我认为,应该把这份孝心转化为安心军营,立足本职的动力,用高标准的工作、过的硬的军事素质和军人的荣誉来尽自己的孝心,给父母一个安慰。

    我连班长姜作臣,入伍四年没有回过一次家,在家,他是父母的独子,全家的希望;在部队,他是连队的党员,得力的骨干。连队干部多次问他回不回家,主动要求给他报假,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说:“给父母尽孝心,天经地义”,但我认为床前侍奉,端屎倒尿是对父母尽孝;安心军营,有所作为,对父母也是尽孝,我只不过是想用优异的工作成绩来向父母汇报,给他们以抚慰。姜作臣入伍四年来,几乎获得了一名战士所能获得的所有荣誉,什么“优秀士兵”、“学雷锋标兵”、“军事训练标兵”、“三等功”等红皮证书摞起来足足有一尺高。姜作臣的父母在给连队党支部的信中说:“我们很想念我们的儿子,家中就他这一根苗,但是我们更想让他在部队有所作为,在部队干好了,就是对我们的最大孝顺”。

    战友们,让我们把对父母的孝心,常回家看看的愿望化为工作的动力,以优异的工作成绩,以过硬的军事素质,以军人崇高的荣誉,以辛勤的汗水换取累累硕果,向父母尽孝吧!

讨论题: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军人为什么不能常回家看看?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29baca0f524ccbff121848f.html

《团课教育 军人为什么不提倡常回家看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