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专题9微专题三十一自然灾害思维导图学案

发布时间:2019-04-26 08:48:4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9最新】精选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专题9微专题三十一自然灾害思维导图学案

1、滑坡的成因、危害与防治

1.长江下游某城市边缘分布着丘陵,丘陵的基岩上有黄土覆盖(如下图所示)。近年来,由于××区扩展,大量开挖山坡,该地在夏季暴雨后曾发生多起黄土崩塌、滑坡灾害。

阅读图文资料,简要分析该地黄土崩塌、滑坡多发的原因。

】】】】2.读图,回答问题。

上图所示甲、乙两地2014年先后发生了地震,相关情况见下表。

甲地损失比乙地大,主要是由于甲地的地震引发了__________灾害,此灾害是如何形成的?请利用表中两条信息加以说明。

2、洪涝的形成

3(2015课标Ⅰ,43,10)a示意某地区地形及M城位置,b示意M城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2011,该地区910两月降水量远超常年,M城被水淹80多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分析M城水患严重的自然原因。

4(2015课标Ⅱ,43,10)近年来,沿海地区城市遭受严重涝灾的现象时有发生。

读图,分析M市易出现重度涝灾的自然原因。

3、雾的形成

5、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右图示意美国地形分布状况。

1)、甲所在海域在一年中的某一季节海雾多发。推测海雾多发的季节,并说明理由。

1.自然灾害分布的一般描述

1)空间分布:集中分布在……地区,由……向……减少(或增加)

2)时间分布:主要发生在……季,……季多发,……季较少。

2.自然灾害成因的分析思路

主要从自然原因(气候、地形、河流、植被、土壤)和人为原因两方面综合分析。气象灾害侧重气候、河流等方面;地震、火山侧重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方面;滑坡、泥石流需要结合内、外力作用综合分析。

3.防灾措施

1)工程措施:修建各种减灾、防灾工程,如在河流沿岸建防洪大堤、防护林、实施护坡工程等。

2)非工程措施:加强灾害的宣传教育,树立减灾、防灾意识;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加强对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建立灾害应急机制,增强应急救援能力等。

1、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孔隙度大;人工开挖边坡,破坏了坡面地形的稳定性。(4分)暴雨容易诱发坡地黄土崩塌;(3分)雨水下渗,在基岩与黄土之间容易形成滑动面,造成黄土滑坡。(3分)

2、滑坡(崩塌、泥石流)

A信息:高山峡谷地区:说明:山体坡度大,岩体不稳定。B信息:植被稀疏;说明:地表松散物质裸露,容易滑落。C信息:地震发生时间为8月:说明:正值雨季,降水多。若答滑坡,则ABC任答两条。若答崩塌,则AB必答。若答泥石流,则C必答,AB任答一条。

3M城靠近河口,距海近,地势低平。(4分)全流域径流均汇集到M城附近入海。(2分)降水量大且集中。(2分)河水常受海潮顶托,下泄缓慢。(2分)

4、地处平原,地势低平,受南部山区洪水和河流上游汇水的共同影响;(3分)排洪通道少,且易受到潮水和其他河流洪水的顶托,排水不畅;(4分)处于台风过境或登陆区,台风常带来强降雨。(3分)

5、季节:夏季。理由:夏季水温高,海水蒸发旺盛,水汽充足;有加利福尼亚寒流流经,水汽易凝结成雾,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风力微弱。

单元滚动检测卷一 中国古代政治

(时间:60分钟 满分:70)     

(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

1.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C.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

D.决策体现原始民主色彩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中统治者以占卜决定国事可知,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的特点。

2.西周的分封制将土地与人民分封给诸侯,实际上(  )

A.打破了原有的部族组织

B.重新任命了部族首领

C.重建了新的生产关系

D.实现了贵族平等

答案 A

解析 西周分封制的目的在于加强周王室的统治,如把殷商遗民迁入姬姓封国,以加强监视,可见其改变了过去的部族组织,故B不正确,A正确;西周仍为奴隶社会,生产关系未改变,故C不正确;西周通过分封形成了以周王为核心的贵族等级体系,故D不正确。

3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这说明西周宗法制度确立的主要目的是(  )

A.削弱庶子政治权力 B.区别大宗小宗

C.规定嫡长子为世子 D.稳定统治秩序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中惧其散而无统也等信息,可知西周宗法制的目的在于稳定统治秩序。

4.《礼记·祭统》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国语·晋语》曰: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世袭制

答案 B

解析 材料突出了古代重、重同姓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维护政治统治的制度,强调了血缘的重要性,而世袭制则侧重权力、财富的传承,故选B

5.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

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

答案 C

解析 秦王取名从三皇”“五帝中分别取,表明功高三皇、盖过五帝,突出自我的功业。故答案选C

6.《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

A.朝议裁决 B.集权独断

C.世袭传承 D.政务繁忙

答案 B

解析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表明皇帝掌管天下一切事务的大权,反映了皇帝制度的特点是集权独断。

7.韩非子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君主)独制四海之内。下列制度中,最符合这一思想的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答案 D

解析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大意是:天下四方有事件发生,而要害在中央之地。圣人(非孔子)把持着要害之所,四方的诸侯都会来朝拜。其意思是要强化中央的权力,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力量,为此秦始皇推行了郡县制。因此答案选D

8.《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为赵钱孙李……”明为朱奉天运……”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  )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皇权的独尊

C.等级的森严 D.文化专制的扩展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宋、明分别以赵、朱作为百家姓的第一位,联系到赵、朱分别是宋、明两代的国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受封建社会中皇权独尊特点的影响。

9(加试题)《集解》引苏林曰:秦时无刺史,以御史监郡。秦始皇三十六年,在华阴平舒道有人对使者奉璧并诅咒今年祖龙死,于是始皇大怒,使御史观望。材料中秦御史的主要职责是(  )

A.负责监察工作 B.行使行政大权

C.掌管司法刑狱 D.组织史书编撰

答案 A

解析 御史负责监察工作。

10.秦朝规定九卿中的奉常掌宗庙礼仪,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九卿中有官员专门负责皇帝及其家属的饮食起居,这就反映出家国一体的观念,故选D

11.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

A.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中不考虑世系可知废除了贵族世袭制,而以个人亲信为基础体现了对官员的任命,形成官僚政治,故A正确。

12.在某古代史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甲戌,命江浙行省明年漕运粮二百八十万石赴京师。据你判断,该史书可能是(  )

A.《汉书》 B.《旧唐书》

C.《宋史》 D.《元史》

答案 D

解析 行省制创建于元代,故最早记载不会超过元代,故选D

13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隶属于(  )

A.宣政院 B.中书省

C.枢密院 D.行中书省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了中央对西域的管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四川、青海部分地区,故选A

14(加试题)唐朝杜牧说:自去岁前五年,执事者上言,云科第之选,宜与寒士,凡为子弟,议不可进……为子弟者,鱼潜鼠遁,无入仕路。材料反映了当时的选官制度(  )

A.层层推荐 B.注重门第

C.唯才是举 D.打击贵族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云科第之选,宜与寒士,凡为子弟,议不可进,可见杜牧主张科举制应该大量取用寒士而不是子弟寒士子弟相对立,可以推断子弟应指贵族子弟,凡为子弟,议不可进,说明当时选官制度旨在打击贵族。

15(加试题)“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与此制度相吻合的表述为(  )

A凡周之士,不()显亦世

B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D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官把卷看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的含义,可以判断出为隋唐的选官制度——科举制。A为世卿世禄制,B为察举制,C为九品中正制,D是科举制的特点。

16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  )

A.分封制 B.三省六部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答案 D

解析 中华文明的突出特点是具有统一性和连续性,形成这一特点的制度原因是中国实行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制度。在这一制度下,中华民族形成统一的文字、语言、自然经济特征等,从而凝聚了强大的民族向心力,维护中华民族统一成为历史传统和人心所向。

17.钱穆曾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王室之下,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六百年之久。据此,可以得出的合理推断是(  )

A.明以前政府权力完全被丞相掌控

B.废除丞相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C.明以前实行皇帝与丞相分权制度

D.丞相制度经过六百多年才被废除

答案 B

解析 由废宰相可知为明太祖时期,而政府王室”之下,则说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18.《明史·职官志》记载:洪武九年(1376),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1380)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明太祖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强化君主专制

C.提高行政效率 D.实现权力制衡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主要反映了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其原因在于丞相权力直接威胁到皇权,直接目的在于强化君主专制。

19.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贯的理念,那就是(  )

A.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弥合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从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其核心就是皇权至上,到清朝军机处的设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国家的一切军政大权全部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故选B

20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以下各项表述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秦朝创立皇帝制度和郡县制

B.汉武帝设刺史,监察地方

C.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

D.清朝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置

答案 D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加强皇权,削弱政府权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体现在中枢机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符合这一条件的为CD,而D使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选D

21.乾隆皇帝曾说:权衡悉由朕亲裁。嘉庆皇帝则盛赞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这两位皇帝如此得意,主要是因为(  )

A.清朝边疆政策行之有效

B.军机处的设立

C.宰相制度的废除

D.内阁的设立

答案 B

解析 军机处的设立有利于加强君主的权力,使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由此出现了乾隆皇帝和嘉庆皇帝在材料中的说法。

22.古代中国中央官制的中枢机构演变可分为三公、三省、二府和内阁军机四个时期。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汉武帝时建立了三公九卿制

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交付尚书省执行

C.明太祖废除了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

D.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简化了理政手续,提高了效率

答案 D

解析 三公九卿制始于秦代;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之间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中书省起草诏令必先经门下省审议,然后交付尚书省执行;明代设内阁,只备皇帝顾问,无决策权;军机处设立,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选D

23.起居注是职业史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清朝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撰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

A.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权力不再受到制约

D.记注官的设立削弱了相权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君主专制的演变。由材料可以看出,从汉、唐到清朝,皇帝对起居注的控制力越来越强,以至于起居注最后被取消。从本质上反映了皇权的不断加强。故选B

24(加试题)清朝政府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归流是指(  )

A.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进行管治

B.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纳入清朝版图

C.少数民族事务归属理藩院掌管

D.由中央政府派遣官员直接统治

答案 D

解析 取消土司衙门,改由朝廷派遣流官直接统治的变革,称为改土归流,答案为D

25(加试题)近代中国的版图在清朝初期基本确定,清朝加强边疆管理的经验值得借鉴。下列属于清朝边疆政策的是(  )

因地制宜处理好民族关系 西藏成为宣政院的直接辖区 重视边疆交通和军事防卫 在西南地区大规模进行改土归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 C

解析 西藏成为宣政院的直接辖区是在元朝,错误,故选C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请从第262728题中任选两题,每小题10分,共20)

26.在全国范围内废分封、行郡县,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是从秦朝开始的,并延续了两千多年,但秦朝却二世而亡。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古人就有不同的看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夏、商、周、汉封建(分封)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材料二 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

请回答:

(1)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材料一、二、三各是怎样评述的?(6)

(2)你认为郡县制的推行与秦朝灭亡有无关系?结合上述材料,应如何正确看待制度创新与王朝兴衰的关系?(4)

答案 (1)材料一:认为秦朝灭亡是由于采用了郡县制。

材料二:认为秦朝灭亡是由于秦朝的暴政激起了人民的反抗,而不是郡县制的过失。

材料三:认为郡县制的推行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2)没有关系。制度创新能促进社会进步,但王朝的衰亡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采用何种制度必须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

解析 本题以秦朝灭亡为背景,考查中国古代郡县制。第(1)题解题关键是读懂材料,准确概括。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正确认识制度创新与社会发展、王朝兴衰的关系,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谯让(责问)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皇明大政记》

材料二 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而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吾以谓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奴(宦官)也。——《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据所学知识回答,明朝的中枢权力机构发生了什么变化,材料中阁臣为什么无不惴惴惧者(4)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阁臣权力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6)

答案 (1)变化:废丞相,设内阁。

原因:阁臣拟旨,皇帝亲自批改,惟恐不合帝意。

(2)变化:阁臣的职责由拟旨改为批答,宦官权力居于内阁之上。

根本原因:皇权专制。

解析 第(1)题第一问,据材料中辅臣(内阁大臣)”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问据材料……审定……亦必更易数字等信息概括。第(2)题从材料中的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吾以谓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奴(宦官)可知阁臣权力的变化;根本原因要从制度层面分析。

28(加试题)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6)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4)

答案 (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2)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解析 第(1)题,结合汉代和魏晋选官制度的史实回答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的名称,结合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信息和所学知识中科举制的历史作用,从选官途径、官吏来源和参政素质等方面概括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第(2)题,结合材料二中儒家正统观念”“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从三方面概括回答。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21ec5a1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d4.html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专题9微专题三十一自然灾害思维导图学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