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 2017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特色训练(新版)新人教版

发布时间:2018-08-22 02:31:4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二十二课 唐雎不辱使命

☆课文导读

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雎(jū)  跣(xiǎn)   祲(jìn 怫(fú)  缟(ɡǎo)  傀(ɡuī)

二、词语释义

1.通假字

故不错意也(“错”通“措”,安置。)

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

轻寡人与(“与”通“欤”,语气词,相当于“吗”。)

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

2.古今异义词

岂直五百里哉(直:古义,只,只是;今义,不弯曲。)

休祲降于天(休:古义,吉祥;今义,休息。)

长跪而谢之曰(谢:古义,道歉;今义,感谢。)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夫:古义,用在句首,作发语词,表示要发表议论,不译出;今义,夫人,丈夫。)

3.词类活用

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大,扩充。)

天下缟素(“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丧服。)

三、语句解读

1.判断句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者……也”表判断。)

2.倒装句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介宾后置,相当于“于先王受地”。)

四、作家作品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五、背景探视

战国末期,在诸侯国中以秦国为最强大。秦王想统一中国,加剧了一连串的对外兼并战争。公元前230年,它灭了韩国,接着又吞并了魏国。安陵是属于魏的一个小国,当时岌岌可危。秦王以为只要通过外交上的威胁,不用一兵一卒即可骗取安陵。唐雎受安陵君的委派,出使秦国。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况下,他不畏威胁,针锋相对地斗争,最后勇折秦王,不辱使命,胜利地完成了出使任务。

☆一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    )  然(    (   

素(    (    )  (   

2.下面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扑于殿上 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C.大王尝闻布之怒乎? D.轻寡人与。

3.下面是对秦王的三句话的不同理解,从中分别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

⑴“不错意”(

A.因为安陵地方太小,不值得用武力吞并。

B.不是不能用武力夺取,只是暂时不打算使用武力。

⑵“轻寡人”(

A.希望你们看清形势,不要误认为我们不能用武力夺取。

B.希望你们尊重我的建议,不要采取顽固的态度。

⑶“先生坐!何至于此!”(

A.请您坐下来谈判!何必用动武的方式来解决这么一个小问题呢!

B.请您坐下来!你们不愿“易地”就算了吧,何必动武呢!

4.选择下列句子的恰当译文,把字母填入括号内。

⑴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A.秦王不说话,安陵君就派唐雎出使秦国。

B.秦王不高兴,因为安陵君派了唐雎去秦国。

C.秦王不愉快,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去。

D.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⑵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A.秦王变了脸色,长跪着向唐雎表示感谢。

B.秦王变了脸色,长跪着向唐雎道歉。

C.秦王变了脸色,长时间跪着向唐雎道歉。

D.秦王的脸色表现屈服,长跪着向唐雎表示感谢。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B.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而安陵以五十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而游者……如倾盖交,虽欢易别

D.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二、整体感知

1.填空。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其中的秦王是指________________

(2)秦王的换地要求看似好意,实际上是一种____________行为。而唐雎的不答应实际上是一种_____________行为。

(3)“先王”是指_____________;“布衣”是指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寡人”是____________

2.下列各句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是古代帝王的敬称。

B.《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的,共三十二篇,分十二策。

C.“岂直五百里哉?”的“哉”是现代汉语“吗”的意思。

D.文中唐雎列举了四个平民中的有志之士的发怒。

3.下列句子分别揭示了秦王的什么态度,将备选答案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前倨后恭 B.以势压人 C.恐吓威胁 D.不可一世 E.虚伪狡诈

⑴“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⑵“安陵君其许寡人。”(

⑶“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⑷“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⑸“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4.从表达方式看,文章主要运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简析“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内阅读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字词。

⑴寡人谕矣( ⑵秦王色挠(

2.唐雎面对秦王以___________相威胁时,他以_______________作答,列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壮举,从气势上压倒秦王,充分展示了他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文段中的秦王则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君王形象。

3.翻译下列句子大意。

⑴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各句中的“之”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类的是(

A.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B.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C.皆布衣之士也。 D.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5.你认为唐雎能够永远保住安陵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阅读

2012·江西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5题。

戴胄犯颜执法

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眹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眹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②上:指唐太宗。③擢:提升。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⑥布:昭示。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

A、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 B、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

C、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D、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忿( )狱(

3、翻译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卿欲守法而使眹失信乎?

4、对弄虚作假者的处理,戴胄的意见与唐太宗的意见有何不同?戴胄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5、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

【答案】

☆写作小练笔

母爱是最无私的感情,它如春天的甘霖,悄无声息地洒落在我们的心田,温馨地滋润着我们生命的幼苗。请写出一首你最熟悉的歌颂母亲的歌曲名和一两句歌词,并加以品析。

☆作文素材

那些有学问对我有用处的书,我用吃橄榄的办法阅读,反复咀嚼,徐徐品味;那些有学问然而对我用处不大的书,我用吃甘蔗的办法阅读,啜其甜汁,吐其渣滓。

(节选自李国文《我的阅读主张》)

参考答案

一、1.jū fú jìn ɡǎo xiǎn náo 2.CA项“仓”通“苍”,B项“错”通“措”,D项“与”通“欤”。)3.B A A 4.D B 5.D(介词,从。A项:出使/派,让。B项:光着/只是。C项:交换/容易) 二、1.⑴战国策 秦始皇/嬴政 ⑵霸道 抵抗 ⑶已故的国王 平民 借代 帝王的谦称 2.C 3.E D B C A 4.语言描写 5.有力地反衬出唐雎坚强无畏的斗争精神。三、1.⑴明白,懂得。⑵屈服。2.天子之怒 布衣之怒、士之怒 专诸 聂政 要离 有胆有识,正义凛然 骄横狂暴、阴险、狡诈 3.⑴摘掉帽子,脱光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⑵他们胸怀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下征兆。4.D(其他三项中的“之”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D项中的“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不能。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弱小的安陵,最终还是抵挡不住秦的统一战争的步伐。四、1A(2)

2(1)愤恨(1)(2)案件(1)

3.你想要遵守法律而让我失去信用吗?(2)

4.戴胄认为应该流放;庸太宗认为应该杀死。戴胄的理由是判案应该依据法律,这样才能保全大的信用。(2)

5。戴胄向太宗进谏,提出不同直见,可见他是一个忠诚耿直的人;严格依照法律处理犯事的官员,可见他也是一个忠于职守、严亍执法的人。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1dd1295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56.html

《2016 - 2017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特色训练(新版)新人教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