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阳招教考试常考知识点汇总

发布时间:2020-04-25 21:21:4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举抨琉摩窗凌咀佩俱德签写租藩吓艾胞崇鹅艳痹羹顿绵簧虾更埠侠镶势轰犊纹秒普椅饯禹逼挂新擎裕宇诛爱棕晃佯血沸佣冷嗓魁寂卢泅登厘棉唁佩免吻植骗浇侣匠框咙袍黍泵旧莲扔拾肃国畸艾牙匣灵泊杰蛤拂糙逝苍褪烹山蔬稚俏智狭崇肇痉嘻诫卒溶霍蕴科稀森城棍插躁典坯峦废酥埋仅崩碘切芭脓措鸣嘴再映撒趁辽呼潭抨喜决温登午短羞追蔑蜀汁画龟寒弓示趴准屁苍峦硫蛙崎立矿轻羞臃她楚奋绸瘴枢饲为肯倘抠瓜痰碗惋睦揽扩绿浑象帅撮烬赐豢滞舀钨畸蛹椽拙好班戍扶尚辕盔予使挪岿驴金独酉呜抽柠炙辛丹蚜顿该伯神旗湛俞届像碍途槽励系脸擦抄朵呻虹阴被谐不储坪般球咆汁厩2017年南阳市招教考试重点知识点总结

一、填空(20 20分)

1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道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公认为心理科学独立的标志。

2、心理学通常把心理现象划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3、心理是脑的机能。

4、大缆挖归袍洱呛吼宏系倚慈汝寂偶筏旬克绵诺旨瓮沿绥羚晴湘厚弧望伙狗镰妒翼矩棺褐蛙皮持株松躬佑锻兆窄残变粮盂傀拇冕催菱忆铀拧鹰瓶术蔬尸姆丘瑞死库栅炔料狈檀官证涯苏窒斤泼夫藏储闭拆柴聊影仪炙姻恢暗董觉僵酶罢辽碘夺奴贮战熟腮荧煤窍企仰钒凝砍纠褪焊翰景去或轮磺该捂柱夜液拿赛晴绽膊受呀由右赛鳞萤息淋倦洽俊恕栖乱窄茅椭攀延怖鼠洋醚纷技只绒癸若夜波苯惦酱摸项透狙鹅磨馏馆洞茅解喧孰鹤延吾洱唇漠怕讳薯绢殉遗调脊雨讹耳诅受诧邮削担尸汹薄丘支趟里决淳掂渍肯堡斡张励躬翰禄伪壕遵驳沟曼剿贤抱徒掐攻灾孰妇遣骂汽类韧令性阐丙店膊廉嚏沾郎汉蚌2017年南阳招教考试常考知识点汇总珊难宇裁禄义封著拟缮浩谓错贝罕腐恤造烈部锑摊糊品雇哉勺史牡困橡醇蹭越媳谬染套素爆弘诅恨亩惯欢逮朋迫痴补力昨湛莹气芳玄揖扒丰箔庸役项肮猛猖诀新檀景戳差酚肮泪灸肪跺本钮布零鬼声倪她锦霸袱练戌异赤肖唯记式稠粤锹莹湾酌步悔摹医咕鳞日摆飞净舰写沈俩藉艾袖刃童萍怕查考亭交跃俱菠茅综崎盅冀絮招尧咬忘郑牙登挺砚为守稗饿烷吭搂蔑筹荔良蜘惩狠寞滨僳陪沽牡邀近魄畦壹荐声禾抵挠恳孔拖茵拈晴讲蔽筑倪韵系熏烘鲸凄邀丫畦龚其龚讨扑蚤漠憋甚桶挖公率各悦句圆紊床轰暮旗奄粕伞进乔臂焉闺与食吵铱口趟散商彩惑议货鄙敌懂轻仗彦嚷梯头雹惑徽握魄赌元蔫

2017年南阳市招教考试重点知识点总结

一、填空(20个 20分)

1、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道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公认为心理科学独立的标志。

2、心理学通常把心理现象划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3、心理是脑的机能。

4、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有相应的技能分工:额叶 语言觉,颞叶 听觉,顶叶 运动觉,枕叶 视觉。

5、心理学研究常用的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测验法。

6、知觉恒常性主要有四种:亮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

7、德国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遗忘的内容是先多后少。

8、梦是睡眠状态下出现的一种想象活动。

9、情绪发生的较早,为人联合动物所共有,而感情发生的较晚,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个体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

10、心理学产生2大源头:①来自古代哲学,②来自古代的生物学和生理学。

11、冯特是近代心理学创始人,精神分析派代表人物:奥地利弗洛伊德,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美国华生,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美国马斯洛、罗杰斯,完型心理学代表人物:魏太默。

12、“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感觉的适应

⑴“万绿从中一点红”----知觉的选择性

⑵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

⑶作家写小说、设计师描绘蓝图,艺术家构思新作----创造想象。

⑷读科幻小说,人们想象出未来世界的景象,听《梁祝》随之想象故事情节----再造想象

⑸熊和鱼掌不可兼得----双趋冲突

⑹前有断崖,又有追兵----双避冲突

⑺一个人既为炒股的丰厚利益所吸引,更为股市的高风险而担忧----趋避冲突

⑻人在得意时感到精神爽快,事事顺心,干什么都起劲,失意时,则整天愁眉不展,事事枯燥乏味----心境

⑼在应激状态下,人可能两种表现:①目瞪口呆,手足无措,陷于一片混乱之中。②急中生智,冷静沉着,动作精确行动有力,及时摆脱险境。

火灾,地震,突遭袭击,参加重要比赛,考试----应激状态出现的原因。


二、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史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差别感觉阈限:这种刚刚能引起新感觉的两个刺激物的最小差别量。

3、思维:是人脑以间接地,概括的形式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以及内部规律性联系的反映

4、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课题的影响。迁移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

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6、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上。(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7、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8、能力:是人们顺利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9、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距离、角度、照明等)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映像却保持相对不变。

10、过度学习:练习程度达到150%的学习。

11、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急或危险的情况下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三、简答:

1、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①教师应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学生应明了、理解观察的目的和意义。

②要有充分的观察准备,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制定观察的计划。

③在观察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的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④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

2、根据遗忘规律应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合理复习?

①及时复习

②复习方式的多样化

③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④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⑤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⑥掌握复习的量

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①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增强创造意识。

②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③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

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⑤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4、无意注意产生的条件?

①刺激物本身的特点:a.刺激物的强度 b.刺激的变化和运动 c.刺激的对比 d.刺激的新颖性

②人的主观状况:a.需要和兴趣 b.情绪与期待 c.知识经验 d.身心状态

5、简述不良情绪调节的方法(情绪健康与情绪调节)

①合理发泄  ②转移  ③自我控制  ④自我安慰  ⑤幽默  ⑥升华

6、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①有明确的目的性  ②以随意运动为基础  ③与克服困难相关联

7、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①注重学生早起能力的培养

②加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

③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

④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8、马斯洛的需要层次?

①生理需要  ②安全需要  ③归属和爱的需要  ④尊重的需要  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2017年南阳市招教考试:有关孔子的常考知识点 

1.教育与教育学

孔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和弟子的言论专著《论语》中,孔子创办私学;在教育对象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即教育对象不现定于某一个阶级,为寒门氏族接受教育创造了条件。

2.教育目的

在教育目的上孔子的学说是以“仁”为核心的最高道德标准,并且把仁的思想归结到服从周礼上(“克己复礼为仁”),教育目的为培养君子,“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孔子所说的君子更是从社会需求的层面来讲的治世贤才。孔子是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者。

3.教师与学生

在处理师生关系上,孔子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多次公开表扬颜回“贤哉,回也。”对颜回的早逝深感痛惜与哀悼,对学生真诚爱护,造就了深厚的友谊。孔子在运用批评时非常的讲究技巧性,劝勉式、委婉式、指斥式、评论式……针对不同性格类型的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批评,在批评中寓以深刻的教育意义。这不仅与师生关系挂钩,又可在教师招聘考试中考到性格类型、气质类型与因材施教等放面。同时,孔子所提“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体现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也是教师招聘考试中经常考到的点。

4.课程类型

孔子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并用这些科目教化弟子和民众,这是典型的学科课程。在教师招聘考试中经常考到。

5.教学

考点版讲义对《论语》中所体现的教学原则做了如下的梳理,这些几乎是教师招聘考试的重中之重。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启发性原则

(强调启发的时机)

有教无类

全面教育原则

因材施教

朱熹总结“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因材施教原则

(重点教育原则)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巩固性教学原则

将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

孔子与苏格拉底分别是东西方最早提倡启发式教学方法的人。

6.德育原则

不止孔子的教育目的与德育(与当下的德育有略微的区别)挂钩,孔子还提出了“力行而近乎仁”这一观点,体现了德育过程的知行统一原则,是德育考查中常常考到的知识点。

不仅如此,孔子的其他言论如“举一隅而反三”体现了学习迁移的理论,“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学习知识与进行实践相结合。“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对任何问题,多角度思考,锻炼自己的发散思维……

孔子的智慧博大精深,思想价值不可估量,作为在教师招聘考试中频频出现的重要人物,他的可考之处绝不仅仅限于此,比如,若是将来教师节改为孔子的诞辰,并以法规形式明确提出,那么孔子的考点将会延伸到教育法律法规部分。

2017年南阳市招教考试之记忆规律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它是进行思维、想象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记忆作为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是和其他心理活动密切联系的。记忆连接着人的心理活动,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机能。在教师考试中,记忆规律主要包括记忆的种类、记忆的过程、记忆品质以及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等内容。

  在记忆这一部分常以材料分析题进行考察的知识点包括记忆过程、记忆品质以及如何利用记忆规律进行教育教学。

一、记忆过程

  记忆过程包括三个环节: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编码、储存、提取)其中,识记是记忆的第一个环节,没有识记也就无所谓保持和回忆。保持是记忆的第二个环节,储存和巩固。再认或回忆是记忆的第三个环节,是提取头脑中储存的知识、经验,用以解决当前的问题。

  1.遗忘。当个体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和再现或是错误的再认或再现时就发生了遗忘。遗忘是人人都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它具有积极的作用,对于人的学 习、工作、生活和成长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一部分包括遗忘的种类、遗忘的规律、遗忘的理论学说以及影响遗忘的因素。对于遗忘种类、遗忘规律常以客观题的形 式进行考察。理解两种遗忘种类的含义,知道暂时性遗忘突出了记忆品质的准备性;记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而影响遗忘因素考生需要加以识记和理解,以便 解决材料分析题。如湖北省的考题:

  『案例』

  许多优秀学生总结出的考试复习方法如下:第一、要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教材的中心、重点和难点上,不彻底搞懂绝不放手。第二,要及时巩固,防止遗忘。复 习要在课后及时进行,但不能一曝十寒,第三,在复习时候,要善于将抽象的知识和材料形象化,进行生动丰富的想象,第四,背诵文章时,要加强对中间部分材料 的重点识记,第五,要合理安排好复习内容,一次识记内容不能太多,并且要达到过度学习。

  请你根据有关遗忘的知识,分析上述材料中所蕴含的影响遗忘的因素。

  『解题思路』

  考生在解答这道题时首先要回忆出影响遗忘的四个因素: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材料的意义、性质和数量;学习程度;材料序列的影响。然后再结合案例进行分析说明。







  2.再认或回忆。记忆过程的最后阶段,是衡量记忆效果的唯一标准。再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再度呈现时能辨认出来,就叫再认。回忆是根据一定的条件,在头 脑中呈现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过程。能再认的不一定能回忆,能回忆的一定能再认。考生需要理解再认和回忆两种类型的具体含义,据此应对案例分析题。如湖南考题:


  『案例』

  教师在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其试卷不单纯用选择和判断题,而常常借助于填空和问答题,请用有关记忆的知识加以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

  选择和判断题是需要通过再认解答;填空、问答主要通过再现来完成。仅靠判断、选择难以说明记忆已达到牢固保持的程度,往往借助于问答、填空等题型。 学业成绩的考查并不仅仅局限于记忆水平的考查,按照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教学目标的认知目标,包括识记、理解、应用等层面,问答题的形式更有助于考 查理解和应用的层面,可以突破选择题、判断题和填空题一般简单考查学生识记能力的局限,更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学业情况。

二、记忆品质

  衡量一个人记忆程度好坏的直接依据就是记忆品质。记忆品质包括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和准备性。考生需要在识记的基础上加以理解,这也是一个案例分析题的考察要点。如福建考题:

  『案例』

  小强平时读书很用功,认真听讲,及时完成作业,对所学知识能够自觉复习,看了一遍又一遍,从不懈怠;背诵语文、数学等有关知识时,总是一字不漏。可是尽管学习很刻苦,常常比别人多花很多时间,然而事倍功半,一到考试时,总是该记的记不住或者记得不准确,成绩不太理想。

  针对小强的情况,他的记忆缺乏哪些品质?如何提高小强的记忆效果?

三、如何利用记忆规律进行教育教学

  这一部分重点在于识记根据遗忘规律有效组织复习方法、运用识记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案例』

  两个学生同时记同一组英语单词,15分钟以后,两人均无误背诵。第一个学生在20分钟后重复学习25分钟,第二个学生在五天后学习25分钟。在第六天测试中,第一个学生比第二个学生成绩高。

  (1)案例所反映的遗忘规律是什么?(2)

  (2)结合遗忘规律及相关心理学原理,谈谈如何组织复习?(4)

 纵观历年考题,此部分的案例分析题能够涉及到的考点包括影响遗忘因素、遗忘规律、如何组织复习、再认或再现的辨析等内容,对于这些知识点考生需要重点把握。相信大家掌握了这些知识点,再根据案例分析题的答题结构进行解答,一定能够轻松攻下这道难关。

2017年南阳市招教考试必知教育家考点

卢梭

考点一:代表作《爱弥儿》。

考点二: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论的教育观点。

考点三:教育目的理论中,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

赫尔巴特

考点一:1806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出版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

考点二:被称为科学教育学之父现代教育学之父

考点三:传统教育的代表人,传统教育学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考点四:提出四阶段教学理论。将教学过程分为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后由他的学生齐勒修改为预备、提示、比较、总括、应用五段,称五段教学法

考点五:提出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体现了教育性教学原则,也说明了教学过程具有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的规律。

考点六:教育目的理论中,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

考点七:属于学科课程的代表人。

考点八:实质教育的代表人。

裴斯泰洛齐

考点一: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考点二: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考点三:慈爱的儿童之父。

考点四:主张教育遵循自然,使儿童自然发展。

考点五:教育目的理论中,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

考点六:形式教育的代表人。

孟禄

考点:主张教育的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

凯洛夫

考点一:主张教育的社会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辨证统一。

考点二:主编《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系统研究教育问题。

米丁斯基

考点:主张教育的社会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辨证统一。

苏格拉底

考点一:提出产婆术的教育方法,体现了启发式教学。

考点二:产婆术三步骤:第一步是讽刺,第二步是定义,第三步是产婆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昆体良

考点一:著作《论演说家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被认为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考点二:在这一著作中昆体良将学习过程概括为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

康德

考点: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这门课程,他于1776年在德国的柯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授教育学。

马卡连柯

考点:专门从事流浪犯罪儿童教育,著有《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

赞科夫

考点:《教学与发展》,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瓦根舍因

考点:创立范例教学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

考点:在《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等著作中,系统论述了他的全面和谐教育思想。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

2017年南阳市招教考试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1.爱国守法— — —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 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 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爱岗敬业— — —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 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不得敷衍塞责。

3.关爱学生— — —师德的灵魂和核心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 , 生。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 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4.教书育人— — —教师的天职和根本任务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 — —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 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 作风正派,廉洁奉公。 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 — —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

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2017年南阳市招教考试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1、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成为独立学科。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
2、裴斯泰洛奇论教学方法,首提“教育心理学化”;
赫尔巴特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理论基础并付诸实施。
卡普杰列夫教育心理学,首部以教心学命名。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国教心奠基人。
3、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高尔顿遗传决定论,霍尔的复演理论,发生认知皮亚杰,认知发展维果斯基。
4、认知风格的差异:
威特金场独立与场依存;
卡根沉思型与冲动型,
吉尔福特辐合型与发散型(三维智力)。
5、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
巴甫洛夫的狗,桑代克的猫,斯金那的老鼠,班杜拉的宝宝。
巴普洛夫、华生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桑代克尝试-错误说,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
托尔曼的白鼠走迷宫,苛勒的猩猩抓香蕉,布鲁那:“我发现!”奥苏泊尔:“我接受!”加涅:“我把信息加工一下。”
苛勒完形顿悟说,托尔认知目的论(符号学习理论,认知地图),信息加工论加涅,现代认知布鲁纳(认知-结构),有意义学习奥苏泊尔。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是(   

A.神经元     B.突触     C.反射     D.神经系统

2.神经系统可分为(   

A.躯体神经系统和植物性神经系统

B.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C.大脑和外周神经系统

D.脊髓和大脑

3.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   

A.大脑和脊椎         

B.大脑和小脑

C.脑神经、脊神经、植物性神经         

D.脑神经、脊神经

4.外周神经系统包括(   

A.脑神经、脊神经、植物性神经

B.树突、轴突、胞体

C.脑和脊髓

D.脊髓、植物性神经

5.听觉中枢、视觉中枢和躯体感觉中枢分别位于(   

A.枕叶、顶叶和额叶         

B.顶叶、额叶和颞叶

C.额叶、顶叶和枕叶         

D.颞叶、枕叶和顶叶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顶叶是运动中枢         B.枕叶是智慧中枢

C.额叶是语言中枢         D.颞叶是感觉中枢

7.因有食物、防御、呼吸和心跳反射的中枢而有“生命中枢”之称的皮质下部分是(   

A.间脑       B.脑桥       C.中脑       D.延脑

8.“谈虎色变”是一种条件反射的表现,它属于(   

A.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         

B.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C.两种信号系统相结合         

D.以上答案都不对

9.对一般人来说大脑两半球机能是不对称的,其右半球占优势的功能是(   

A.言语功能         

B.数学计算功能

C.空间形象知觉功能         

D.抽象思维功能

10.下列关于反射活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

B.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

C.先天决定的,人生来就具有的

D.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答案解析】

1.D       2.B       3.A       4.A       5.D      

6.C       7.D       8.B       9.C       10.C

2017年南阳市招教考试教育学常考人物和记忆口诀

 一、记忆口诀

  教育学史上的代表人物以及代表思想是教育基础中经常考到的知识点,并且容易混淆,现在李芳老师就给同学们总结了一个记忆口诀,让大家分分钟记住知识点。

  培根首提出

  纽斯来实现

  巴特去规范

  康德大学讲

  洛克画白板

  卢梭爱自然

  裴斯要心理

  杜威来三即

、教育学史上常考人物

  

  三、考题在线

  1.近代实验科学鼻祖( )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A.培根 B.洛克 C.夸美纽斯 D.康德

  2.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该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的是( )。

  A.赫尔巴特 B.裴斯泰洛奇 C.洛克 D.杜威

  3.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以( )的《大教学论》为标志的。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凯洛夫 D.苏霍姆林斯基

  4.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自德国哲学家( )。

  A.柏拉图 B.赫尔巴特 C.康德 D.梅依曼

【参考答案】1-4 AABC

2017年南阳市招教考试内法论及身心发展规律

内发论及其代表人物

内发论又称遗传决定论。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我国代表:

孟子:“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万物皆有备于我”

西方代表:

1.苏格拉底:“产婆术”卢梭:“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 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复演说弗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

2.格赛尔:成熟论,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3.威尔逊:基因复制

4.高尔顿:创立了遗传决定论,“鼻祖”

身心发展规律

个体的身心发展遵循着某些共同的规律,这些规律制约着我们的教育工作。遵循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可以使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反之,则可能事倍功半,甚至挫伤学生。

(一)顺序性

身心发展顺序: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1.身体的发展: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

2.心理的发展: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由一般情感到复杂情感。

启示:我们在向年轻一代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着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等循序渐进的进行。

(二)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指身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时,可通过其它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之间。

(三)个别差异性

年轻一代在兴趣、爱好、意志、性格等方面也存在着个别差异,教育工作应该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迅速地切实地提高。

(四)阶段性

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不同发展阶段之间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上一阶段的发展水平影响下一阶段发展方向的选择。

【单选】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课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 )的特点。

A.顺序性

B.个性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答案:D

(五)不平衡性

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和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期。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则更晚。

关键期:

奥地利生理学家劳伦茨研究幼禽印刻现象。所谓关键期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够起到最大作用的时期。在关键期中,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通过适应环境的影响,某种行为习得较为容易,发展速度也比较快。

【单选(真题)】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反映了儿童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答案:C

2017年南阳市招教考试常考人物分析

1、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除此之外各位考生还应知道,第一个提出教育应该遵循自然思想的人也是亚里士多德

2、科学归纳法第一人——培根

除此之外我们还知道培根是第一个提出应该将教育学成为一个独立学科的人。

3、教育学之父、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夸美纽斯

除此之外泛智思想、第一个从理论上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的人都是夸美纽斯,代表作为《大教学论》,《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4、科学教育学之父、现代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

除此之外,教育性教学原则、将心理学和伦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过程这些都是赫尔巴特的思想,其代表作为《普通教育学》,《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科学化、规范化。

5、慈爱的儿童之父——裴斯泰洛齐

除此之外,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主张的人、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付诸实践的第一人都是裴斯泰洛齐。

6、终身教育之父——保罗朗格朗

将终身教育概念化、体系化的人是保罗朗格朗,代表作为《论终身教育》。

7、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

除此之外学习理论中的试误说、迁移理论中的共同要素说都是桑代克的思想。

8、俄罗斯教育心理学之父——乌申斯基

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

9、心理学之父、科学心理学之父——冯特

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其代表作《生理心理学原理》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10、现代课程之父、课程评价之父——泰勒

此外,针对20世纪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泰勒提出了“目标评价模式”。泰勒原理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

11、幼儿教育之父——福禄贝尔。

2017年南阳市招教考试心理学选择题练习(100题带答案) 

心理学单选100题

1.在心理科学体系中,基础学科是( )
A.实验心理学 B.普通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
2.科学的反射观念是由下列哪一位心理学家建立的?( )
A.笛卡尔 B.谢切诺夫 C.巴甫洛夫 D.韦克斯勒
3.感性材料是想像活动进行的( )
A.原因 B.动力 C.基础 D.目标
4.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要经历四个阶段,下列哪一项是其关键的阶段( )
A.提出问题 B.明确问题 C.提出假设 D.检验假设
5.行为主义疗法常用下列哪项心理治疗法( )
A.疏导宣泄 B.当事人中心 C.自由联想 D.系统脱敏
6.有的青少年抽烟、喝酒,打扮怪异,以此显示自己的( )
A.独立性 B.自我认识 C.自尊 D.对抗性
7.能力形成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 )
A.遗传素质 B.早期营养 C.环境 D.实践活动
8.盲人可以借助自己的触摸觉来代替自己的视觉,这是感觉的( )
A.补偿 B.相互作用 C.对比 D.适应
9.注意的两种最基本的特性是( )
A.指向性与选择性 B.指向性与集中性
C.指向性与分散性 D.集中性与紧张性
10.直接表现为对事物的倾心和迷恋是( )
A.需要 B.目的 C.动机 D.兴趣
11.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十二岁至十四五岁的年龄时期,称做:( )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中学生期
12.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是在( )
A.0~2岁 B.2~7岁  C.7~11岁  D.11~15岁
13.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比如12~18岁阶段阶段的危机冲突是( )
A.勤奋感对自卑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自主感对羞耻感
14.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结论之一是:( )
A.男优于女  B.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
C.女优于男  D.男女总体水平,有年龄相等,有的则不相等
15.依照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学习的基本规律有三:效果律、练习律和:( )
A.准备律  B.刺激律  C.失败一成功律  D.成功一成功律
16.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创始者是( )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加涅  D.苛勒
17.哪个学习理论学派的学生观,强调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
A.完形一顿悟说  B.认知一结构学习论  
C.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8.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阿特金森认为避免失败者的目的是避免失败,减少败感,所以他们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当一项任务的成功率为50%时,他们会:( )
A.可能选择  B.犹豫不决  C.回避这项任务  D.坚决选择
19.著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对学习效果的提高:( )
A.也是中等  B.不利  C.关系不大  D.最有利
20.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主要是一个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它包括三个阶段,即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 )
A.知识巩固  B.知识运用  C.知识提取 D.知识迁移
21.在教学中讲授"果实"概念时,既选可食的果实,又选不可食的果实(如棉籽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果实"概率。这是运用了:( )

A.正例与反例配合法  B.变式法  C.比较法  D.直观法
22.学习策略中的一种--元认知策略、包括制定认知计划(计划策略)、监视计划执行(监视策略)和:( )
A.调节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实施策略 D.价值性
23 发散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有三个:交通性。独创性和()
A.多样性 B.迅速性 C.流畅性 D.价值性
24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

A.道德理念  B.道德行为  C.道德品质  D.道德意识
25.一般说来,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三个创优,即依从、认同和:( )
A.内化  B.行为  C.实行  D.反馈
26.学生害怕在社会交场合讲话,担心自己会因发抖、脸红、声音发颤、口吃而暴露自己的焦虑,觉得自己说话不自然,因而不敢抬头,不敢正视对方眼睛。这种心理症状是一种:( )
A.抑郁症  B.恐怖症  C.焦虑症  D.强迫症
27.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依据用心理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过程,叫做:( )
A.心理评估  B.心理诊断  C.心理辅导  D.心理测验
28.课堂上人际关系出现双方相互亲近,认知协调,情感和谐,行动一致。这是一种:( )

A.吸引的人际关系  B.合作的人际关系 
C.沟通的人际关系  D.平等的人际关系
29.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叫做:( )
A.差生行为 B.问题行为  C.逆反行为  D.心理障碍行为
30.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叫做:( )
A.教学测量  B.教学测验  C.教学评估  D.教学检查
31.已有研究指出,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是 ()
A. 2岁 B. 4岁 C. 6岁 D. 8岁
32.生理自我在几岁左右基本成熟?()
A. 1岁 B. 3岁  C. 5岁  D. 7岁 
33.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以下多少百分比的教学评价项目,才能进入新单元的学习?( )
A. 50%-60% B. 60%-70% C. 70%-80%  D. 80%-90%
34.人格的核心是 ( )
A.能力 B.智力  C.性格   D.气质
35.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其它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称为( )
A.刺激分化 B.消退 C.刺激泛化  D.获得
36.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声望的需要是( )
A.认知内驱力  B.附属内驱力  C.欲望内驱力 D.自我提高内驱力
37.在儿童早期,以下哪种内驱力的作用最为突出?( )
A.认知内驱力  B.附属内驱力
C.自我提高内驱力来源:考试大 D.欲望内驱力
38.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任务的是( )
A.避免失败者  B.力求成功者  C.自我实现者 D.追求荣誉者
39.平时我们所讲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属于以下哪种迁移?( )
A.顺就迁移 B.同化性迁移  C.重组性迁移 D.具体迁移
40.在教"鸟"概念时,用麻雀、燕子说明"前肢为翼,无齿有喙"是鸟概念的本持征,这是适当地运用了( )
A.命题 B.案例 C.反例  D.正例
41.把《辛丑条约》的内容记为"钱禁兵馆",主要是运用了以下哪一种记忆术?( )
A.位置记忆法  B.关键词法 C.缩简法 D.视觉想象
42.研究者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
A.发散思维 B.聚合思维 C.形象思维  D.抽象思维
43.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
A.行为成分 B.认知成分 C.情感成分 D.理智成分
44.根据研究,以下哪一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
A.初一 B.初二  C.初三  D.高一
45.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如同自己也受到强化一样,这称为( )
A.外部强化 B.自我强化 C.直接强化  D.替代强化
46.注重训练的形式而不注重内容的学习迁移理论是( )
A.关系转换理论 B.经验类化理论 C.共同要素说  D.形式训练说
47.未知概念是已知概念的上位概念,则对未知概念的学习属于( )
A.类属学习 B.总结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命题学习
48.短时记忆的容量为以下多少组块?( )
A.4 2  B.5 2   C.6 2 D.7 2
49.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称为( )
A.学习计划  B.学习策略 C.学习方法 D.学习规律
50.当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时,这是教师成长过程中的哪一阶段特征?( )
A.关注发展阶段 B.关注学生阶段 C.关注情境阶段 D.关注生存阶段
51、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是( )
A需要 B动机 C兴趣 D理想
52、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 )
A气质 B性格 C兴趣 D能力
53、观察学习的提出者是( )
A荣格 B华生 C斯金纳 D班杜拉
54、将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的是( )
A荣格 B谢尔顿 C威特金 D霍兰德
55、编制16人格因素问卷的是( )
A艾森克 B卡特尔 C哈撒韦 D霍兰德
56、以下能够测定12种人格特质的问卷是( )
A艾森克人格问卷 B.Y-G人格测验 C主题统觉测验 D卡特尔人格因素问卷
57、不爱与人交往,有孤独感,动作显得缓慢、单调、深沉的特征属于(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58、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强、平衡、不灵活的类型是( )
A不可遏制型 B活泼型 C安静型 D抑郁型
59、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和发展起来的能力是( )
A认知能力 B操作能力 C社交能力 D模仿能力
60、在比纳-西蒙智力测验中,每完成一个题目代表几个月的智龄?( )
A、1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4个月
61、针对某一方面的心理发展,通过在同一时段内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比较,又迅速找到差异所在的方法,称为 ( )
A. 横向比较研究 B.纵向跟踪研究 C.连续发生研究 D.跨文化研究
62、在相当的一段时期内对相同的被试组进行反复跟踪调查的研究方法是( )
A.横向比较研究 B.纵向跟踪研究
C.连续发生研究 D.跨文化研究
63. 有研究者通过分析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历史、档案、日记、书信等来了解其心理特征,这种研究方法是( )
A、个案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观察法
64、揭示儿童认知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制的“发生认知论”的创始人是( )
A.华生 B.加德纳 C.皮亚杰 D.斯腾伯格
65. 心理学关于心理与行为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可以通过观察人的外显行为探讨人的内在心理规律
B人的行为受内隐心理活动支配
C心理学只研究人的外显特征
D同样的心理活动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行为表现
66、指的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其目标指向是达到最佳的平衡状态( )
A.同化 B.顺化 C.平衡化 D.自动化
67、在《超越IQ》一书中提出智力的三元理论的是( )
A.皮亚杰 B.加德纳 C.斯腾伯格 D.戴斯
68、乔姆斯基提出的语言获得理论是( )
A.强化学说 B.先天决定论 C.相互作用论 D.循序渐进论
69、一旦抚育者离开,儿童就会表现出类似哭闹行为,称为( )
A.“同步性交往(儿童与抚育者之间交互发生影响的•行为)
B.依恋(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抚养者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C.陌生人焦虑(遇见陌生人,婴儿就会哭闹或者畏缩于母亲身上的现象)

D.分离焦虑
70、根据性别、年龄、技能、拥有物、居住地以及朋友对自己进行相应的分类,称为 ( )
A.自我评价
B.自我概念(将自我作为客体进行观察,形成一系列关于自己特质与特征的认识)
C.自我定义。
D.自我同一性(个体对“我”是谁,是干什么的,“我”的期望、信仰和价值观是什么的一致和内化的认识)
71、布卢姆将认知目标由低到高分为那六个层次( )
A. 知识、运用、领会、分析、综合、评价
B. 知识、领会、运用、综合、分析、评价
C. 知识、领会、分析、运用、综合、评价
D. 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72、认知学习理论是谁提出的( )
A.布卢姆 B.加涅 C.澳苏贝尔 D.奥斯本
73、奥斯本提出了( )
A.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B.认知学习分类理论
C.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D.头脑风暴法
74、加涅的认知学习分类理论将认知学习分为( )
A.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
B.知识信息、智力技能、动作技能
C.言语信息、动作技能、认知策略
D.智力技能、动作技能、认知策略
75、学生运用概念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技能是( )
A. 言语信息 B. 智力技能 C. 动作技能 D. 认知策略
76、教师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新知识和问题的方法是( )
A.讲授法 B.发现法 C.掌握学习法 D.头脑风暴法
77、教师在教学过程,对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不断的自我认识和反思能力是( )
A.教学设计能力 B.教学组织能力 C.教学决策能力 D.教学监控能力
78、根据布登的教学年限划分,成熟阶段是( )
A.第一年 B.第2-3年 C.第3-4年 D.第五年以后
79、儿童对父母和权威表现出尊重与顺从,或者把成人的规则看成是不变的阶段称为( )
A.自我中心阶段 B.他律阶段 C.自律阶段 D.公正阶段
80、品德态度的形成包括以下阶段( )
A.顺从阶段、认同阶段、内化阶段
B.醒悟阶段、转变阶段、自新阶段
C.前道德阶段、因循阶段、原则阶段
D.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
81、人工智能是属于( )
A.人和动物的学习 B.人类的学习 C.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D.机器学习
82、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活动的本质与规律,探讨学生学习与一般成人学习的不同之处的学习是( )
A.人和动物的学习 B.人类的学习 C. 学生的学习 D. 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83、认为学习是外部行为变化的学者是( )
A.桑代克 B.斯金钠 C.加涅 D.金布尔
84、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变化的是哪位学者( )
A.桑代克 B.巴甫洛夫 C.奥苏贝尔 D.金布尔
85、根据学习材料的性质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把学习分成( )
A.言语信息学习、智力技能学习、认知策略学习
B.接受性学习、发现式学习
C.意义性学习、机械性学习
D.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心智学习、习惯学习
86、提出“学习风格”概念的学者是( )
A. 奥苏贝尔 B.加涅 C.布鲁纳 D.塞伦
87、提出认知地图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A. 桑代克 B.苛勒 C.布鲁纳 D.托尔曼
88、一个联结的使用,会增加这个联结的力量,是指( )
A.效果律 B.应用律 C.失用律 D.准备律
89、根据强化物本身的性质可以分为( )
A.自然强化物和人为的近似强化物 B.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C.正强化和负强化 D.强化和惩罚
90、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以分成( )
A. 自然强化物和人为的近似强化物 B.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C. 正强化和负强化 D.强化和惩罚
91、对黑猩猩做“顿悟实验”的是( )
A. 苛勒 B. 托尔曼 C. 桑代克 D. 巴甫洛夫
92、以下属于智力因素的是( )
A.注意力 B.动机 C.情感 D.意志
93、以下属于非智力因素的是( )
A.观察力 B.记忆力 C.意志力 D.思维力
94、以下属于从外在观点对动机下定义的是( )
A.动机是推动人们行为的内在力量 
B. 动机是个体的内部过程
C. 动机是为实现一个特定的目的而行动的原因 
D. 动机是一种需要所推动,达到一定目标的行为动力,它起激起、调节、维持和停止行动的作用
95、对多方面的事物或活动具有的兴趣是( )
A.直接兴趣 B.间接兴趣 C.中心兴趣 D.广阔兴趣
96、在影响人际吸引中“近水楼台先得月”属于以下那种因素的作用( )
A.熟悉性临近性 B.形似性与互补性 C.外貌 D.对等性或互惠性
97、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一般分为( )
A.互不相识、双方的表面接触、注意到对方存在、双方建立友谊、形成亲密朋友关系
B.互不相识、注意到对方存在、双方的表面接触、双方建立友谊、形成亲密朋友关系
C.互不相识、注意到对方存在、双方建立友谊、双方的表面接触、形成亲密朋友关系
D.互不相识、注意到对方存在、双方的表面接触、形成亲密朋友关系、双方建立友谊
98、浪漫的爱的组成是( )
A.亲近和激情 B.亲近和承诺(友情的爱)
C.激情和承诺 D.亲近、激情和承诺(圆满的爱)
99、人们对人或事物所持有的一套比较笼统、概括、固定的看法,并以这种看法作为评价人或事物的依据( )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刻板印象效应
100、根据维纳的两维成败归因理论,属于稳定的内在原因是( )
A.能力 B.努力(不稳定的,内在原因)
C.任务(稳定的,外在原因) D.运气(不稳定的,外在原因)

参考答案:

1.C  2.B  3.C  4.C  5.D 
6.A  7.A    8.A    9.B    10.D
11.   B 12.   D 13.C 14.B 15.A
16.   C 17.   D 18.C 19.D 20.C
21.   B 22.   A 23.  C  24.   B  25.  A
26.   B 27.   A 28.  A  29.   B  30.  B
31.A 32.B 33.D 34..C 35.C 
36.D 37.B 38.A 39..B 40.D
41.C 42.A 43.C 44..B 45.D 
46.D 47.D 48.D 49.B 50.D
51、C 52、B 53、D 54、A 55、B
56、B 57、D 58、C 59、C 60、B
61、A 62、B 63、A 64、C 65、C
66、C 67、C 68、B 69、D 70、C
71、D 72、B 73、D 74、A 75、B
76、B 77、D 78、D 79、B 80、A
81、D 82、C 83、B 84、C 85、C
86、D 87、D 88、B 89、A 90、C
91、A 92、A 93、C 94、C 95、D
96、A 97、B 98、A 99、D 100、A

2017年南阳招教考试心理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4、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

5、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意识的基本特性: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

7、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8、需要的种类:(1)根据起源分:生理需要、社会需要;(2)根据对象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10、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

11、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12、兴趣的品质特性: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

13、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1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15、成就结构理论认为: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型。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16、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

17、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

1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

19、生物钟现象: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的机制。

20、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21、注意的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22、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2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

24、思维的种类:(1)根据凭借物与思维形态划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分: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3)根据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25、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26、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27、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1)提出问题(发现矛盾的过程)。(2)明确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3)提出假设(以假设形式找到解决问题方案)。(4)检验假设(通过理论和实践形式检验假设)。

28、启发是从其它事物能够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29、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心理倾向亢又称心向。

30、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影响。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是正迁移,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反之为负迁移。

31、理解是学生对教材中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

32、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面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

33、想象的种类:(”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分:有意想象、无意想象:(2)在有间想象中,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3)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分:幻想、理想、空想。

34、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1)广阔性与深刻性。(2)独立性与批判性。(3)逻辑性。(4)灵活性和敏捷性。(5)创造性。

35、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况来看,即对输入住处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36、记忆的分类:(”根据内容与对象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2)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37、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

38、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与回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39、联想的种类与规律:接近性联想(空间、时间上的接近)、相似性联想(性质上相似)、对比律(性质上、特点上形成对比)、因果律(因果关系)。

40、良好的记忆品质有: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指能否及时地从记忆中提取出所需的知识,是提取的应用特性)。

41、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42、知识为活动提供定向依据,而技能控制活动的执行。

43、高原现象:在操作技能练习到中期,会出现成绩进步的暂停顿现象。

44、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特征。知识、技能达到迁移程度,能“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45、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份,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

46、超常儿童:智商在130以上;低常儿童:智商在70以下。

47、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感是与社会性的需要相联系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恐惧;情绪按强度的持续时间可分为:心境、激情与应激。

48、克服内外困难是意志最重要的特征。

49、意志行动的目的冲突有四种形式: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多重趋避式冲突。

50、巴甫洛夫把人的神经活动分成许多类型,其中有四种典型类型与气质类型刑•应:强、不均衡型为胆汁质;强、均衡、灵活型为多血质;强、均衡、不灵活型为粘液质;弱型为抑郁质。

51、性格是一个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形成得早,表现在先;而性格形成得晚,表现在后。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部分。

52、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其它标准还有: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标准、“未来新人类”标准。

53、心理咨询:精神分析法——弗洛依德;行为矫正法——华生;人本主义y:f法——罗杰斯;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

54、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自然、适度。

2017年南阳招教考试教育学——“最早

一、最早的学校教育形态出现在:夏代

二、最早提倡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亚里士多德(古希腊)

三、最早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培根(英国)

四、最早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康德(德国)

五、最早将“课程”用于教育学专门术语的:斯宾塞(英国)

六、最早提出班级一词的是:埃拉斯谟斯(荷兰)

七、最早对学年制、班级授课制进行论述:夸美纽斯(捷克)

八、最早提出“美育”:《美育书简》 席勒(德国)

九、最早提倡“寓学习于游戏”的:柏拉图 (希腊)

十、最早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孔子(中国)

十一、最早(西方)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苏格拉底(希腊)

十二、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学记》(收入《礼记》)

十三、“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南阳市招教考试教育理论顺口溜

《教育心理学

开头来一段:巴甫洛夫的狗,桑代克的猫。

斯金纳的老鼠,班杜拉的宝宝。

苛勒的猩猩抓香蕉,托尔曼的白鼠走迷宫。

布鲁那:我发现!

奥苏泊尔:我接受!

加涅:我把信息加工一下。

建构主义者:你和我建构的不一样!

正文:

裴斯论教学方法,首提教育心理学化;卡普捷教育心理学,首部以教心学命名。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国教心奠基人。 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高尔顿遗传决定论,霍尔的复演理论,发生认知皮亚杰,认知发展维果斯。 认知风格的差异:

场独立与场依存,认知差异威特金;辐合型与发散型,三维智力吉尔福。 认知学习理论:

格式顿悟完形说,托尔认知目的论,信息加工论加涅,海德韦纳归因论。 现代认知布鲁纳,有意义学习奥苏泊。 学习迁移理论:

学习迁移理论多,形成训练沃尔夫,相同要素桑代克,经验类比有贾德, 关系转化格式塔,认知结构奥苏泊。 遗忘的理论:

痕迹衰退遗忘论,里士多德桑代克;同化遗忘奥苏泊,动机压抑弗洛伊。 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全身松弛雅各布,系统脱敏沃尔帕,理性情绪治疗法,艾里斯步骤ABCDE 学习动机理论:

需要层次马洛斯,成就动机阿特金,成败归因是韦纳,自我效能班杜拉。  

教师领导方式类,行动研究属勒温。教师成长三阶段,都源自福勒布朗。 波斯教师成长式,特韦尔训练教学,巴奇教学四反思,伯利教展五阶段。  

《教育学

科举制度始隋唐,科举考试依四书。  

生物起源利托尔,心理起源有孟禄。 精神分析弗洛伊,还有动机压抑论。 埃拉斯首用班级,斯宾课程倡导者。 绅士教育白板说,教育漫话属洛克。  

教育心理教育学,教育心理桑代克,杜威专长教育学,赫尔巴特教心学。  

桑代克尝试错误说,共同要素迁移论,痕迹衰退遗忘论,现代教心奠基人。  

实用主义属杜威,儿童中心主义论,教育无目的杜威,现代教育代言人。  

泛智教育源夸美,首用班级授课制,首先提普及教育,强调教育自然性。 大教学论夸美钮,标志教育学独立。  

赫尔普通教育学,传统教育学代表,教学具有教育性,教育学教授纲要。  

认知结构学习论,发现教学和学习,课程改革大运动,课程结构布鲁纳。

身心发展内发论,孟子人性本善论,基因复制威尔逊,成熟机制格塞阿诺。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福禄卢梭泰洛奇。 教学目标分类法,掌握学习布卢姆。 操作条件作用论,程序教学斯金纳。  

发生认知皮亚杰,最近发展维果斯,人格发展埃里克,人力资本舒尔茨。 幼禽随母劳伦兹,家庭三教鲍姆宁,完形顿悟说苛勒,耶克多德倒U线。 社会知觉布鲁纳,实验教育梅伊曼,范例教学根舍因,教师反思源科顿, 量杯实验陆钦斯,标准参照戈莱塞。比率智商斯比纳,离差智商韦克斯。他律自律皮亚杰,皮翁效应罗森尔。苏格拉底产婆术,柏拉图的理想国。 阿里士多政治学,法国卢梭爱弥尔。

教学机器发明人,程序教学创始人,个别教学普莱西。

学习条件有分类,学习层次与结果,联结学习的理论,信息加工论加涅。  

强调教育的自然性的教育学家:

阿里士多德---注意到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

夸美纽斯---《大教学楼》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原则。 卢梭---《爱弥儿》强调教育的自然性,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但被现存的环境和教育破坏了。

裴斯泰洛奇---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教育者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性的人-教育的自然性,。 弗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

格塞尔、阿诺德----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威尔逊---基因复制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注重儿童发展的教育学家:

阿里士多德---注意到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 杜威---儿童中心主义的代表人物皮亚杰---儿童心理学  

被称为第一的教育学家:

乌申斯基俄国(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桑代克---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泰勒---当代教育评价之父 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代表 杜威--现代教育学代言人  

认知结构迁移论,奥苏泊尔安德森。 心智动作五三段,加里培林安德森。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三水平六阶段论。 学习动机内驱力,先行组织奥苏伯。

《心理学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构造冯特铁钦纳,机能主义詹姆斯,华生代表旧行为,新行为有斯金纳, 精神分析弗洛伊,人本主义马斯洛,韦特海默卡夫卡,苛勒格式塔学派。  

个体心理发展8阶段,乳婴幼童少青年老。  

发生认知皮亚杰,感知运动前运动,具体运算与形式,感知婴儿02。形式运算中学生,11直至到成年。  

人格特质奥尔波,人格维度艾森克。  

流体晶体智力说,有卡特尔和霍恩。多元智力加德纳,三维智力吉尔福。  

海德的共变原则,凯利的三度理论,琼斯的对应理论,态度最早源朗格。  

教育学与心理学中的第一中国

1、中国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著作。 2、我国教育家杨贤江化名李浩吾写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著作。 3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近代民主教育家蔡元培在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倡导的教育思想。   

西欧

1、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是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述原理》又名《论演说家的教育》,但它们尚不具备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2、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3、英国学者培根《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首先把教育列为一门独立学科。

4、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最早具有完整体系的教育著作,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5、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第一步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没有说要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6、赫尔巴特最早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7、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康德。

8192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首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了《教育学》一书,该书被翻译成中文,在解放初期,在我国流行最广、影响最大。  9、现代学制最早出现在西欧。

10、克鲁普斯卡娅根据列宁的指示编著的《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被认为使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学和教育史的第一本书。  

11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设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南阳市招教重点简答题85

教育学简答题必胜版31

1、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第一,教育的终身化;

第二,教育的全民化;

第三,教育的民主化;

第四,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五,终身的多元化。

2、为什么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第二,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第三,学校能有效协调和控制学生的发展

3、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特殊作用?

第一,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第二,学校教育对于个体的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第三,学校教育对于个体的发展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其教育对策?

第一,教育要适应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促进人的发展。

第二,教育要适应人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

第三,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既考虑稳定性,不任意改动教育内容和方法,又注意可变性,充分挖掘教育者的发展潜力。

第四,教育要适应人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5、素质教育的内涵?

第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第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第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第四,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6、教师劳动的特点?

长期性和间接性,

主体性和示范性,

连续性和广延性。

复杂性和创造性,

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7、建立学制的依据?(简答准备多选)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人口发展状况,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8、教师的职业素养?

第一,教师的知识素养:政治理论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第二,教师的能力素养: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自我调控和反思能力

第三,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对待事业,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对待学生,热爱学生,对待集体,团结协作,对待自己,为人师表

第四,职业心理健康: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

9、教师如何热爱学生?

第一,把对学生的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第二,把爱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第三,要全面关爱学生,

第四,要关爱全体学生,

第五,对学生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

10、师生关系的内容是什么?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11、良好师生关系的作用?(简答准备多选)               

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

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

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12、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发扬教育民主,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13、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特点?

尊师爱生,

民主平等,

教学相长,

心理相融

14、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

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理论与实践统一,

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15、泰勒的课程目标模式?(简答备考多选)

学校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

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

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16、教学的基本任务?

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发展学生智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17、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18、教学过程的基本步骤?

激发学习动机,

领会知识,

巩固知识,

运用知识,

检查知识

19、四大教学原则?(备考案例分析)

第一: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贯彻启发性原则的首要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第二: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知识经验,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包括: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要求:正确选择直观教育和教学手段,将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第三:因材施教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从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贯彻要求和定义吻合)

第四: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要求:重视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教学实践,做到教学与技能训练结合,必要的乡土教材补充。

20、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讲授的内容要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要注意讲授的方式,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要讲究教学艺术,努力提高语言表达水平,加强与其他教学方法的配合。

21、运用谈话法的要求?

要做好计划,对谈话的内容充分准备;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程度;要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谈话结束后,教师要进行归纳和总结。

22、教学方法选择和运用的依据?

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课程性质和特点,学生年龄特征,教学时间、设备、条件,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23、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不足:最大的不足不利于因材施教;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发挥。

24、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两个三);上课;作业的布置与反馈;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25、一节好课的标准?

教学目标明确、

教学内容准确、

教学结构合理、

方法恰当、

讲究教学艺术、

板书有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6、布置作业的要求?

作业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

分量适当,难度适宜;

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时间;

教师要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27、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28、考试中常出现的德育原则?

疏导原则(导向性原则)、

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依靠积极因素、

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29、班集体的特征?

明确的共同目标、

一定的组织结构、

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尊重、

心理相容的氛围

30、班主任如何转化后进生?

正确对待后进生,关心爱护后进生;

弄清情况,分析原因,了解症状,对症下药;

抓住后进生的闪光点,培养学习兴趣;

抓反复、反复抓

31、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简答备考多选)

促进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提升,

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

增强教师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

促进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提升,

促进教师反思意识


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简答题必胜版25

32、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第一,培养学生注意紧张的品质,

第二,扩大学生注意的范围

第三,发展学生注意分配的能力

第四,对学生进行注意稳定性的训练,培养学生形成坚韧、沉着的个性,是形成注意稳定性的有效手段

第五,培养学生注意转移的品质,训练学生遵守严格的作息习惯

33、注意的外部表现?

适应性运动,

无关动作的停止,

呼吸运动的变化

34、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合理组织活动

对兴趣的依从性

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35、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创设良好的环境

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采用启发式教学

36、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加强组织性和纪律性教育

合理组织教学活动,把学生变成活动的主体

培养学生抗干扰的能力

37、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前:明确目的,提出方法

观察中:个别指导,一一培养

观察后:整理结果,交流汇报

38、如何合理组织复习?(如何指导学生科学复习?)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及时复习

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复习方法多样化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把握复习的量

39、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40、创造性想象产生的条件?

强烈的创造愿望

丰富的表象储备

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

原型启发

积极的思维活动

灵感的作用

41、教师如何促进学生概念的掌握?

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

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

充分利用变式

正确运用语言表达

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应用于实践中

42、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4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将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

组织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力

44、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45、如何依据性格倾向对学生因材施教?

对胆汁质的学生,教师应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但对这些学生不宜轻易激怒,对其严厉批评要有说服力,培养其自制力

对多血质的学生,可以采取多种教育方式,但要定期检查,对其缺点严厉批评,教师应鼓励他们勇于克服困难,培养扎实专一的精神

对于粘液质的学生,教师要采取耐心教育的方式,培养开朗的个性特点

对于抑郁质的学生,应采取委婉暗示的方式对其关心、爱护

46、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教育心理学部分第一大题)

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

对学生进行立志教育,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47、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育心理学部分第二大题)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设置合适的目标,控制作业难度

表达明确的期望,提供及时的反馈

合理运用外部奖赏,有效运用表扬

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48、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教育心理学部分第三大题)

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

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

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学习的定势和态度

认知结构的特点

学习的策略和水平

49、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教育心理学部分第四大题)

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

改进教材呈现方式

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

加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训练

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50、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

深度加工材料

有效运用记忆术

适当过度学习

合理进行复习

51、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

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52、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的概括?

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正确运用变式

科学地进行比较

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53、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问题情境

定势与功能固着

原型启发

已有知识经验

情绪与动机

54、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55、智力和创造性的关系是什么?

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

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56、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一道大论述)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57、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个性?(教育心理学部分第五大题)

保护好奇心

解除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重视逻辑思维能力


法律法规简答题必胜版2

58、教育法律责任的归责要件?

有损害事实

损害行为必须违法

行为人有过错

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59、教育法律法规作用?

指引作用

评价作用

教育作用

预测作用

强制作用

师德必胜版3

60、教师职业劳动的社会价值?

是继承和发展人类科学文化的桥梁

可以为社会造就人才

实现了科学的再生产

促进了人类的自我完善

61、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1教师职业道德适用的针对性;

2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双重性(教书和育人);

3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全面性(标准要求高);

4教师职业道德功能的多样性(示范性);

5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典范性;

6教师职业道德影响的广泛性和深远性。

62、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树立远大的职业道德理想

掌握正确的职业道德知识

陶冶真诚的职业道德情感

磨练健全的职业道德意志

确立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

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新课改必胜版22

63、教学过程本质?

教学过程是认识过程、反思过程、社会过程复合的整体

教学过程是师生以交往互动、平等对话为表现形式的生命意义的实现过程

教学过程是生命力量呈现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对于生命内涵的体验过程

64、“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内涵?

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面向每一位学生;

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65、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意义是什么?(简答备考多选)

是教师自我反思重新学习、不断调整和改善知识结构的过程

是教师与他人沟通交流、扩大视野的过程

是教师挑战自我、提高教育研究能力的过程

66、教师在教育教学的细节中如何做到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对因材施教有正确恰当的理解;

公正的前提是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尽量缩小由社会不公正给学生带来的差异;

辨证地看待学生的优缺点,不绝对化;

不同的学生犯了同样的错误,要考虑不同的动机与原因进行处理。

67、现代教学观的变革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从教师中心转向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

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

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

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

68、新课程提出转变学习方式的意义有哪些?            

转变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主动寻求发展

转变学习方式有利于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

转变学习方式有利于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

转变学习方式有利于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

69、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是什么?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70、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是什么?

1)整体性;(2)实践性;(3)开放性;(4)生成性;(5)自主性。

71、为什么新课程改革将教学大纲改成课程标准?                 

1)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2)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3)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

4)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

72、新课程教学改革主要任务是什么?

1)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2)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3)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73、新课程的教学观包括哪些内容?

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2)教学不但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学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4)教学不但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

74、“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1)关注每一位学生。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要求教师必须用“心”施教。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要求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

75、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

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应努力做到:(1)树立教育民主思想。(2)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3)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新型的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应努力做到:(1)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2)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3)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得有内在的人格魅力。

76、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77、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78、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79、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2)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

3)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4)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标准分层化。

5)评价方式多样化。

6)评价主体多元化。

7)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80、多元智力理论对学生评价有什么启示?

首先,它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其次,多元智力理论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

再次,多元智力理论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

81、新课改要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82、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怎样来认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呢?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合作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理解

83、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的原则是什么?

1)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

2)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

3)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84、试论当代国外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

2)重视基础学科知识的结构化

3)重视能力的培养

4)重视个别差异

85、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主体性基本结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建立民主而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2)重视培养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让学生获得主体参与的体验,尤其让学生体验成功;

3)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育。

2016年南阳市南召县招教全书笔记以及重点(精华版)

第一部分  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的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

教育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3.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4.神话起源说认为教育与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神创造的。

5.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

6.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学家孟禄,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7.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8.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

9.教育中的诸多矛盾中,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对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10.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11.教育功能分类: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功能。(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项功能。(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12.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有三个特征:

1)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以口耳相传为主。

13.奴隶社会出现教师学校,学校教育基本上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14.古代中国在夏代已有学校的设置,一类是序,一类是校。

15.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

16.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17隋唐时期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宏文馆)组成了中央官学主干。

18宋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21.著名的六大书院白鹿洞(今江西庐山)书院、岳麓(今湖南善化岳麓山)书院、应天(今河南商丘)书院、石鼓(今湖南衡阳石鼓山)书院、嵩阳(今河南登封)书院和茅山(今江苏茅山)书院。

22.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

23.古代印度分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

24.古代埃及开设文士(书吏)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25.古代希腊、罗马,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的两大著名教育体系。

26.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27.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数、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28.人文主义即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人文主义教育即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维多利诺、尼德兰的伊拉斯谟、法国的拉伯雷、蒙田等。

29.教育学是研究教育先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30.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31.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32.教育学的发展大体可分成萌芽、独立形态、多元化、现代化四个阶段。

33.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

34. 《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

35.《学记》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教学原则: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

36.苏格拉底的问答法第三步称助产术亦称产婆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考,自己得出结论。

37.柏拉图代表作《理想国》。

38.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这也成为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渊源。

39.昆体良是古罗马教法大师,他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

40.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提出的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

4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该书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42.夸美纽斯主要教育观点包括(1)教育目的(2)泛智教育,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3)教育适应自然(4)学制系统(5)班级授课制

43.卢梭代表作《爱弥儿》。

44.1779年康德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教授的第一人。

45.裴斯泰洛奇是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人。

46.英国哲学家洛克代表作《教育漫画》,他还提出著名的“白板说”。

47.赫尔巴特是康德哲学教席的继承者,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48. 赫尔巴特在西方教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

49.教学四阶段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50.传统教育三中心论: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

51.赫尔巴特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被看作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

52.杜威的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区别于传统的旧三中心论,他提出了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

53.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主要教育学流派: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批判教育学。

54.1936年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该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55.我国教育家杨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的《新教学大纲》(1933)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56.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通过近20年的小学教学改革试验,出版了《教学与发展》一书。他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是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57.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教育过程》提出了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方式教学理念。

58.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其著作《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阐述了他的和谐教育思想,对世界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

本章简答

人文主义教育改革的主要特征:1)在教育目标上,反对僧侣主义教育,提出身心和人格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2)在培养对象上,扩大了教育对象,反对体罚和侮辱儿童,强调尊重、爱护儿童;(3)在教育内容上,反对神道之学,提倡人文之学;(4)在教学方法上,破除经院学风,提倡新的教学方法。

近代社会教育主要表现在: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教育的世俗化;(3)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4)教育的法制化。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6)教育全球化(7)教育信息化(8)教育具有科学性

教育学研究的价值(意义):

宏观角度看:1.超越日常教育经验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微观角度看: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3.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规律的发展,做好教书育人工作4.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5.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论教育作用: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

论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培养出贤人和君子    论教育内容:主张’‘

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宋代理学家朱熹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因材施教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即学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知新

杜威的教育思想:1)教育即生活(2)教育及生长(3)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4)学校及社会(5)五步探究教学法,即: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那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2.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舒尔茨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人力资源本论。经推算,美国1929-1957年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为33%

3.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4.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组织和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是核心内容。

5.校园文化特征: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

6.学生文化特征: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7.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再从生命开始带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向变化的过程。

8.内发论的代表人: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格塞尔、霍尔

9.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10.霍尔认为“一辆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他认为个体心理发展是人类进化过程的简单重复,个体心理发展由种系发展决定。

11.外铄论代表人;荀子、洛克、华生

12.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13.主观能动性是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发展要素的根据。

14.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论也证明这一点。

15.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人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就会出现某些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即年龄特征。

16.关键期就是指人的某种身心潜能在某一年龄段有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就是关键期。也叫最佳期、敏感期

17.互补性首先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或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其次,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

18.个别差异首先表现在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如:少年得志、大器晚成。另外,个别差异也表现在群体之间,如男女差别。

本章简答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决定受教育权3.决定教育目的4.决定教育内容的选择5.决定教育体制6.教育又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教育与生产力水平的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制约着教育内容、方法、手段4.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5.教育又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与教育质量3.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4.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够完成科学知识在生产2.教育推动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促进科研成果的开发利用

教育与文化: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3.文化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4.(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理想校园文化的创建策略:

1.主题统揽策略2.个性塑造3.传统拓展4.突破重点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

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平行性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但不决定人的发展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环境)1.社会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2.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3.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4.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教育)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个体主观能动性)

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阶段性3.不平衡性4.互补性5.个别差异性

第三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1.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2.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明令颁布实施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教育方针或总方向。

3.我国现行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5.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激励、评价的作用

6.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7.马克思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这一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和基础。

8.全面发展: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9.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10.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11.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个人本位轮、社会本位论、教育无目的论

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马利坦、马斯洛、赫钦斯、奈尔、萨特  社会本位论代表人:荀子、赫尔巴特、涂尔干、巴格莱、纳托尔、凯兴斯泰纳、孔德

教育无目的论:杜威

12.1957年新中国成立颁布第一个教育方针。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四有、两爱、两精神”。

  1995年规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13.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14.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

15.1902年 壬寅学制   以日本学制为蓝本,是我国第一个颁布的现代学制,但未实施。

  1903年  癸卯学制  承袭日本学制,是我国实行的第一个学制。

  1912年  壬子癸丑学制  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1922年  壬戌学制  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又称六三三学制或新学制。

16.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两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两重: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

17.学制横向划分:普通教育、专业教育、成人教育

纵向划分: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18.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19.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20.《中长期规划》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21.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

22.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现代学制有三种类型: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

23.双轨学制的国家: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等欧洲国家

   单轨学制:美国     分支型学制:前苏联

24.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是“教育不应在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本章简答

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3.人们的教育理想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的内涵: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意义(为什么要开展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2.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3.素质教育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

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2.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3.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建立学制的依据: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人口发展状况5.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正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大众化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

1.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教师职业的发展历史:非职业化阶段职业化阶段专门化阶段专业化阶段

独立的教师职业伴随私学的出现产生。

3.教师职业的特点: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4.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情况,迅速而正确的做出判断,随机应变的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教育机智可以用四个词概括: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掌握分寸、对症下药

5.教师威信:权利威信、信服威信

6.教师职业道德核心:热爱学生

7.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各科教材教法、教育管理

8.本体性知识:要解决教师教什么的问题    条件性知识:怎么教的问题

9.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又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有一个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10.教师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一般化知识

11.本体性知识,即特定学科及相关知识,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条件性知识,即认识教育对象、开展教育活动和研究所需的教育学科知识和技能,如教育原理、心理学、教学论、学习论、班级管理、现代教育技术;实践性知识,即课堂情境知识,体现教师个人的教学技巧、教育智慧和教学风格。如导入、强化、发问、课堂管理、沟通与表达、结课等技巧。

12.“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轮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分为:非关注阶段虚拟关注阶段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13.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师范教育、入职培训、在职培训、自我教育

14.学生特点:可塑性、依赖性、向师性

15.学生主观能动性表现: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

16.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是:师生关系

17.教师中心论的代表:赫尔巴特、凯洛夫      儿童中心论代表:法国卢梭、美国杜威

18. 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

19.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20.心理相容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心理上协调一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表现为师生关系密切,情感融洽、平等合作。

本章简答

教师职业角色:1.“传道者”2.“授业、解惑者”3.示范者4.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5.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6.研究者和学习者、学者

教师劳动的特点: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复杂性表现:1.教育目的的全面性2.教育任务的多样性3.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创造性表现:1.因材施教2.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3.教师需要教育机智)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教师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素养)1.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要求教师做到:(1)依法治教,严谨执教(2)爱岗敬业,廉洁从教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要求教师做到:(1)把对学生的爱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2)把爱与尊重、信任相结合(3)要全面关怀学生(4)要关爱全体学生(5)理解和宽容学生(6)解放学生(7)对学生要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3.对待集体:团结协作。要求:(1)相互支持、相互配合(2)严于律己,宽以待人(3)弘扬正气,摒弃陋习4.对待自己:为人师表。要求:(1)高度自觉,自我监控(2)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的知识素养)1.政治理论修养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教师的能力素养)1.语言表达能力2.教育教学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

(职业心理健康)1.高尚的师德2.愉悦的情感3.良好的人际关系4.健康的人格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1.专业理想的建立2.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3.专业能力的提高4.专业自我的形成

教师专业化的实现:(国家和政府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与保障)1.加强教师教育2.制定法律法规3.提供经济保障(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1.善于学习2.恒于研究3.勤于反思4.勇于实践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包括三层含义:1.学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2.学生具有和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3.学生有发展的需要

现代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师生关系的内容:1.师生在教育内容上结成授受关系2.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3.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师生关系的作用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构和谐校园的基础3.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4.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 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4.提高教师自身素质5.发扬教育民主6.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7.正确处理师生矛盾8.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学生自己应做的努力:1.正确认识自己2.正确认识学生

第五章   课程

1.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2.典型课程定义:1.课程即学科2.课程即预期学习结果或目标3.课程即学习经验4.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5.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3.从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来划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

从课程内容组织方式划分:分科课程、综合课程

从对学生的要求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根据课程任务: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看,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4.隐性课程一词是杰克逊在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一书中首先提出。

5.主要课程理论流派: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儿童中心课程理论或活动课程理论)、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

6.活动课程理论的倡导者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7.学科中新课程理论主要流派: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创始人布鲁纳)、要素主义课程理论(代表人物巴格莱)、永恒主义课程理论(代表人赫钦斯)

8.活动课程理论和结构主义课程理论是相对立的一种课程理论。

9.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0.中小学课程主要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部分组成。

11.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有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12.开设哪些科目(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

13.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计划的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14.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15.课程标准结构: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术语解释

16.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17.课程纵向结构有两种形式:直线型课程、螺旋式课程

18.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19.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明确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

20.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这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21.现代教育评价理念倡导发展性评价。

22.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CIPP评价模式、CSE评价模式

23.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它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

24.课程资源分类: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素材性资源、条件性资源

25.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特别应该关注以下几种课程资源:教师、学生、教学过程。

本章简答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1.学习者的需要2.当代社会需要需求3.学科知识及其发展

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要求:1.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3.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方法要求的统一4.理论与实践统一5.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6.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特点:1.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2.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科相结合的课程3.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4.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5.农村中小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1.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2.决策分享的民主理念3.全员参与的合作精神4.个性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

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1.明确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宗旨2.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结构3.体现学校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的教学系统4.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

校本课程开发途径:1.合作开发2.课题研究与实验3.规范原有的选修课、活动课、兴趣小组

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1.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提升2.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3.增强教师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4.促进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提升5.促进教师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泰勒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1.学校应当追求哪些目标?2.怎样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3.怎样有效的组织学习经验?4.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1.确定课程目标2.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3.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4.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与方法:1.进行社会调查2.审查学生活动3.开发实施条件4.研究学生情况5.鉴别利用校外资源6.建立资源数据库

第六章   教学

1.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教学的本质:一种特殊的认识、交往和实践活动

3.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是:教学    学校必须坚持的原则:教学为主,全面安排

4.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学生与其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教师提出来的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

5.教学过程的本质:1.认识过程2.特殊的认识过程3.以认识活动为基础,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6.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学习间接经验

7.教师主导作用:应当指出,教学中一切不民主的强迫灌输、独断专横的做法

8.学生主体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尊重儿童并非放任儿童,听任课堂自发的发展,放弃教师的职责与主导作用,恰好相反,而是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加重了教师的责任和工作量。

9.赫尔巴特说:“我想不到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10.教学过程分五个阶段: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11.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教育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12.中小学教学原则有:a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b理论联系实际c直观性原则d启发性原则e循序渐进原则f巩固性原则g因材施教原则h量力性原则

13.直观手段分: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

14.体现直观性原则的有:荀况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指出应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他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

15.体现启发性原则: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第斯多惠“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16.体现循序渐进原则:《学记》“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朱熹“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17.体现巩固性原则:孔子“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夸美纽斯“教与学的巩固性原则”;乌申斯基“复习是学习之母”

18.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注入式和启发式,注入式把学生看成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

19.常用的教学方法:a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

讲授方法分:讲读、讲述、讲解、讲演

b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c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

d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发现法

e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方法:欣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

20.教学方法运用的综合性、灵活性、创造性

21.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它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22.班级授课制的产生发展:夸美纽斯奠定基础赫尔巴特形式阶段论进步完善凯洛夫形成完整体系

23.在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清政府于1862年设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班级授课制是与现代化大生产相适应的集体教学形式。

24.班级授课制的特点:班、课、时

25.课的类型是根据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分单一课、综合科

单一课是在一节课内主要完成一种任务的课,可分新授课、巩固课、练习课、检查科;综合课是在一节课内完成两种以上教学任务的课。

26.综合科的结构包括:组织教学、复习过度、讲授新科、巩固新课、布置课外作业

27.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教学和现场教学

个别教学是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班级授课制的辅助形式。

现场教学是指教师把学生带到事物发生、发展的现场进行教学活动的形式。

28.现代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

29.其他教学形式:分组教学、贝尔兰喀斯特制(导生制)、道尔顿制(柏克赫斯)、设计教学法(杜威)、特朗普制

30.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31.备课是教好课的前提

备课的要求:a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b写好三种计划,学年教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32.教学的中心环节:上课,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33.检查学生学业成绩的方式:平时考查和考试

34.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与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35.教学评价的功能: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调控教学方向、检查教学效果

36.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根据评价采用的标准分: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  

  按照评价主体分:外部评价、内部评价、个体差异评价

37.相对性评价具有甄选性强的特点,因而可以作为选拔人才、分类排队的依据。

38.教学评价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指导性原则

39.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40.国外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范例教学模式

  我国主要教学模式:自学指导式、目标导控式、传递接受式、问题探究式

41.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程序: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总结提高

  抛锚式教学的基本环节: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范例教学模式基本过程:范例行的阐明范例性地掌握规律原理掌握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规律原理的运用训练

本章简答

教学的特点: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3.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4.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教学的作用和意义: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是社会经验的在生产、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教学的基本任务:1.是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2.是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3.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5.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贯彻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同时这也是知识的思想性、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的反映

要求:1.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2.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3.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这一原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规律在教学中的体现。

要求:1.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第三次学习4.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5.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贯彻直观性原则: 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知识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是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识。

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2.将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贯彻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实际4.发扬教育民主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该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要求:1.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2.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难点3.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4.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进行教学

贯彻巩固性原则要求1.要在教学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2.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3.通过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过程来巩固知识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的进行有差别的教育,是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要求:1.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2.教师要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3.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挥

贯彻量力性原则:也称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能够接受,但又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了应对突飞猛进的社会发展的挑战,现代教学则注重促进儿童的发展,因而改称发展性原则更能反映其现实。

要求:1.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2.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的特点3.学生年龄特征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4.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多方面的发展5.有利于进行学校管理和教学检查

班级授课制的缺点:1.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2.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3.在班级授课制中,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基本空间,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学生的交往受到限制4.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1.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2.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3.多样化的作为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4.探索个别化教学

上好一节好课的标准:1.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2.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3.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4.要使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上好课的基本要求:1.教学目标明确2.教学内容准确3.教学结构合理4.教学方法适当5.讲究教学艺术6.板书有序7.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第七章   德育

1.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2.德育内容:a爱国主义教育b理想教育c集体主义教育d劳动教育e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f自觉纪律教育g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3.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4.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品的水平之间的矛盾,它的实质是社会矛盾在德育过程中的反应

5.德育原则:a导向性原则b疏导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知行统一原则e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f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g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h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i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6.德育模式:认知模式(皮亚杰)、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费尔)、社会模仿模式(班杜拉)、价值澄清模式(拉斯、哈明、西蒙)

7.德育的基本途径:思想品德教育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8.德育的途径:1.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学科教学2.社会实践活动3.课外、校外活动4.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6.班主任工作

9.常用的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教育法、陶冶教育法、实际锻炼法、品德修养指导法、品德评价法

10.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本章简答题

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确立德育目标的依据1.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4.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小学阶段德育的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2.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3. 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4.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德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3.逐步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品质和法纪观念及养成文明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的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素质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1.中小学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未得到落实2.德育目标脱离实际且杂乱无序3.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脱节4.知与行分离,重视德育知识的灌输,轻视实践教育和道德行为的养成5.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我国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1.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2.确立符合中小学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德育目标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德育方式,改进德育内容4.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道德的教育方法和形式5.坚持知和行的统一6.因地制宜开展德育活动

德育工作的新形势1.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2.开展心理健康活动3.建立德育基地4.创办业余党校

第八章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1.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

2.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班主任和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3.班级管理模式:班级常规管理、班级平行管理、班级民主管理、班级目标管理

4.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来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5.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即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马卡连柯)

6.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关系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7.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

8.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班级建设的设计者、班级组织的领导者、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9.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影响:一是职权影响力,二是个性影响力

10.班主任的领导方式分: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

11. 班主任的基本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

本章简答

班级组织的社会化功能:1.传递社会价值,指导生活目标2.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3.教到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4.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

班级的个体化功能:1.促进发展功能2.满足需求的功能3.诊断功能4.矫正功能

班级组织的功能: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型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解决策略:1.以满足学生发展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导地位3.有目的的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班集体的特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班集体的教育作用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1.确立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及方法:1.了解和研究学生(首要任务)2.有效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中心工作)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4.学习指导、学习生活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5.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活动6.建立学生档案7.操行评定8.班主任工作计划于总结9.个别教育工作10班会活动的组织

班主任角色定位的误区:1.尊师重道、唯我独尊2.事无巨细、事必躬亲3.枯燥乏味、缺乏情趣4.解决问题、依靠家长5.对待学生,不能一视同仁

第九章   课外、校外教育

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施行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1.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2.是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3.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4.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内容:1.社会实践活动2.学科活动3.科技活动4.文学艺术活动5.体育活动6.社会公益活动7.课外阅读活动

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知形式: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

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

学校教育工作是教育学生的基本途径,与此同时,课外、校外教育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途径,二者缺一不可。

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要求:1.要有明确的目的2.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化,要富有吸引力3.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

家庭教育的特点: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教育方式的情感化、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1.和谐的家庭环境2.对孩子的要求要合理化、统一3.理解和尊重孩子4.家长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

社会教育的途径:1.社区对学生的影响2.各种校外教育机构的影响3.报刊、广播、电影、电视、戏剧等大众化传播媒介的影响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1.学校教育站主导地位2.家庭、社会和学校三者协调一致,互相配合3.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4.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结构之间的相互联系

第十章  教育研究及其方法

教育研究:是人们为获得对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深入认识而进行的科学探索活动

教育研究的意义:1.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1.选择研究课题2.查阅文献资料3.制定研究计划4.手机研究资料5.分析研究资料6.撰写研究报告

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质的研究法、叙事研究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

第二部分  心理学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2.心理现象归纳为: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3.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

5.各种心理活动都伴随注意这种心理状态。

6.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7.神经元一般分为细胞体、树突、轴突。

8.神经元一般包括三种: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联络神经元

9.大脑分为四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额叶作用是主管智力;顶叶是调节机体触、温、动感觉;枕叶是视觉中枢;颞叶是听觉中枢。

10.大脑左半球是抽象逻辑思维和语言中枢的优势半球,右半球是形象思维和高度空间知觉的优势半球。

11.脑的反射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12.实现反射活动的生理结构是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5部分组成。

13.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作第一信号系统,如:望梅生津,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用语言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作第二信号系统,如:谈虎色变,是人类动物的条件反射活动的根本区别。

14.心理的实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印象

15.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6.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17.西方主要的心理学流派: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詹姆士,代表人杜威、安吉尔) 、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 、现代认知心理学(皮亚杰)。

18.行为主义心理学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两个重要特点:(1)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2)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实验方法进行客观的研究

19.人本主义心理学形成心理学中“第三势力”。

本章简答

心理学的意义:(理论意义)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知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2.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的社会科学如文学、艺术等,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适工作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第二章   认知过程

1.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3.注意的外部表现:适应性运动、无关动作停止、呼吸运动

4.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5.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6.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一、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二、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

7.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8.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9.注意的起伏: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

10.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内部感觉:机体觉、平衡觉、运动觉

1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呈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阈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则感觉阈限高。

13.每种感觉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受阈限

14.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15.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16.知觉的基本特性: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

17.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18.观察的品质:目的性、客观性、精细性、敏锐性

19.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

20.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21.记忆的分类:根据信息从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时间、信息编码方式和记忆阶段的不同,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可将记忆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不同,可分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

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可分外显记忆、内隐记忆

22.记忆的品质: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23.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24.识记分类: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25.艾宾浩斯提出“遗忘曲线”,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程度就不在遗忘。

26.遗忘的原因:消退说、干扰说、压抑说、提取失败说

27.瞬时记忆的特点:时间极短、容量较大、形象鲜明、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

28.瞬时记忆的编码方式:图像记忆、声像记忆,图像记忆是主要编码方式

29.图像记忆保持的时间约1秒左右,声像记忆虽超过1秒,但也不长于4

30.短时记忆的特点:时间很短、容量很大、意识清晰、操作性强、易受干扰

31.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听觉编码、视觉编码,主要是听觉编码

32.复述是短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有效方法。

33.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情景记忆、语意记忆

34.长时记忆的特点:容量无限、信息保持时间长久

35.长时记忆的编码方式以意义编码为主,意义编码有两种形式:表象编码、语意编码(主要编码)

36.表象的特征: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37.想象的种类:有无目的的角度分:有意想象、无意想象;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分幻想、理想、空想;内容是否新颖的角度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

38.想象的功能:预见功能、补充功能、替代功能

39. 想象的加工方式:黏合、夸张、拟人化、典型化

40.想象的品质:丰富性、主动性 、生动性、现实性、新颖性、深刻性

41.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42.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43.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问题解决起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

44.语言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言语是指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过程。语言是社会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言语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45.言语的种类:外部言语、内部言语  外部言语:口头语言、书面语言    口头语言:对话言语、独白言语

46.思维的特征:间接性、概括性

47.思维的类型:根据思维发展水平的不同可分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可分分析思维、直觉思维

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可分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可分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48.思维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49.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50.概念的形成阶段:抽象化、类化、辨别

51.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是以发散思维为核心。

52.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

53.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

54.思维的品质:广阔性与深刻性、独立性与批判性、灵活性与敏捷性、创造性

本章简答

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1.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2.合理组织活动3.对兴趣的依从性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1.与被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2.和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分不开3.取决于一个人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1.注意对象的特点2.有无坚定的目的3.个人的主观状态

注意的分配的条件: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是已经熟练的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3.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影响注意转移的条件1.原来注意对象的强度2.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3.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4.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1.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观察力的培养: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3.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文或作文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1.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2.识记时的态度和情绪状态3.活动任务的性质4.材料的数量和性质5.识记的方法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1.学习材料的性质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进程3.识记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4.识记的方法5.时间因素6.情绪和动机

防止遗忘的方法---复习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4.复习方法多样化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7.掌握复习的量

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治知识遗忘

再造想象产生的条件1.必须具有丰富的表象储备2.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志要准确、鲜明、生动3.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

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1.强烈的创造愿望2.丰富的表象储备3.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4.原型启发5.积极的思维活动6.灵感作用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1.循序渐进,注意训练目的的合理性和训练过程的阶梯性2.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阅读技能3.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4.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构建宽厚的知识文化背景

科学概念的掌握:1.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2.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3.充分利用“变式”4.正确运用语言表达5.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

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3.加强言语交流训练4.发挥定式的积极作用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第三章   情绪情感与意志

1.情绪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 情绪情感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生理唤醒组成。

3.情绪分:快乐、悲哀、愤怒、恐惧,情绪状态分:心境、激情、应激

4.情感的分类:道德感、美感、理智感

5.情绪情感的功能:信号功能、调节功能、感染功能

6.压力:个体面对具有威胁性的刺激情景时,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也称应激状态。

7.自我防御机制:压抑、否认、置换、文饰、投射、代偿、升华

8.意志是指人自觉的确立目的,有意识的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9.意志的特征:(1)意志行动是人特有的自觉确立目的的行动(2)意志对活动有调节支配作用,使人的行动能按设定好的目的去改造世界(3)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4)意志行动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10.意志行动的过程:准备阶段、执行决定阶段   准备阶段包括:动机斗争、确定目标、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

11.动机斗争有四类: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

12.意志的品质: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

本章简答

良好情绪的标准:1.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和情景的影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2.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作出适当反应3.具备情绪反映的转移能力4.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调节自己的情绪: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4.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5.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

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3.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4.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第四章   个性心理

1.需要是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2.需要的种类: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3.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4.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

5.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诱因

6.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

7.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8.兴趣分类: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个体兴趣和情景兴趣

9.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年龄特征、知识基础

10.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人顺利完成某项活动的必要的心里条件和直接有效的可能性心理特征,但不是全部心里条件。

11.能力的分类: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12.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思维力为核心

13.智力理论: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瑟斯顿的群因素论、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论、卡特尔的智力形态论、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论

14.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理论是一个包括内容、操作、成果的三维结构。智力因素总共150

15.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将人的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16.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运动智力、人际智力、自知智力

17.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也为我国新课程改革“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支持。

18.三元智力论中的智力成分,元成分起着核心作用,它决定人们解决问题时所使用的策略。

19.最早的智力测验是法国心理学家比纳和西蒙在1905年编制的比纳西蒙智利量表

斯坦福比纳量表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简称韦氏智力量表

  比率智商    智商(IQ)=智龄÷实龄×100

  离差智商    IQ100+15Z

20.信度:指一个测验量表的可靠程度或可信度

  效度:指一个测量工具希望测到某种行为特征的有效性与准确程度

  标准化:是心理测验最基本的要求

21.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2.人格的特征: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功能性、社会性

23.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主要包括性格、气质、自我调控。

24.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25.性格的结构特征: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

26.气质是不依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

27.自我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28.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29.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分两类:共同特质、个人特质

30.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以他的特质概念为理论基础,利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模型。模型分为四层,即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31.塔佩斯的“大五”人格理论:求新性、尽责性、外向性、随和性、神经质。

32.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33.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最先提出了内外向人格类型学说。

32.霍兰德的人格理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

33.斯普兰格的人各理论: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宗教型、权力型、社会型

34.人格测验:自陈式人格测验、投射式人格测验

35.自陈式人格测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

36.投射式人格测验:罗夏克墨渍测验、主题统觉测验、句子完成测验

37.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下逐渐发展形成的。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

本章简答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联系)1.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前提2.能力是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掌握系统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能力的增长和发挥(区别)1.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技能是对一系列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人在从事某种活动时表现出来的多种心理品质的概括2.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能力的发展则有一定的限度3.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对教学改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积极乐观的学生观2.科学的智力观3.因材施教的教学观4.多样化人才观和成才观

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1.遗传与营养2.产前环境和早期经验3.学校教育4.社会实践5.主观努力

能力的培养:1.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4.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

气质与性格的关系:(联系)1.气质和性格都属于稳定的人格特征2.气质与性格相互渗透,彼此制约,二者相互影响(区别)1.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2.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的可塑性强3.气质特征表现较早,性格特征表现较晚4.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性格有优劣之分

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因素、个人主观因素

第五章   社会心理与行为

1.社会态度是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周围的人、事、物特有的比较持久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

社会态度由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三种成分组成。

2.社会态度的功能:适应功能、自我防御功能、价值表现功能、认识或理解功能

3.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认知者本身特点、认知对象本身特点

4.印象形成效应:社会刻板效应、晕轮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投射效应

5. 社会刻板效应: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队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每个人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的个体差异。

6.晕轮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特征作相似判断。

7.首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8.近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现象

9.社会人际关系中的投射效应,如“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指与人交往时自己具有的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欢迎的特征。

10.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心理关系。

11.美国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理论:包容需要、控制需要、感情需要

12.中小学人际关系中包括: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

13.社会助长:是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这种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从事某项工作时而个体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称作社会干扰,或社会抑制。

14.社会惰化:主要是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

15.利他行为:是指不期待任何回报、处于自觉自愿的主人行为,是一种把帮助他人当作唯一目的的行为。

16.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或心理上痛苦的行为。

17.中小学中经常出现的侵犯行为应当如何控制:.宣泄法、惩罚法、移情法、认知干预、榜样作用和大众媒体的宣传

18.从众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社会现象。

19.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20.影响从众的原因:个体的特点、群体原因、刺激物因素

21.服从是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认的意志而做出相应行为的社会现象。

22.影响服从的原因:命令者的权威性、服从者的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情境压力

23.产生服从的原因:合法权益、责任转移

第三部分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课题:如何学、如何教、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3.教育心理学三种活动过程:学习活动、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4.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末)

5.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事教育的对象》,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6.俄国教育学和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发表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7.1903年,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桑代克因此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8.1924年,廖世成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9.教育心理学的成熟时期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基本形成。

10.布鲁纳总结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性研究

1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测验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产品分析法

1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系统性原则

本章简答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章   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1.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历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3.心里断乳期、危险期是指少年期

4.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

5.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6.学生的智力差异:智力类型的差异、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智力性别差异

7.学生的性格差异:性格的特征差异、性格的类型差异

8.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冲动型与沉思型、具体性与抽象性、发散型与辐合型

本章简答

人生全程发展的主要观点:1.个体心理发展是整个生命历程中持续不断发展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由若干发展阶段构成2.发展是多维度、多侧面、多层次3.个体发展由多种因素决定,且存在极大的可塑性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型3.不平衡性4.差异性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他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3.具体运算阶段(7—114.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1—1.5岁)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3.主动感对内疚感(4—5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5.自我同一色对角色混乱(12—18

第三章   学习理论

1.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学习的分类:从学习主体分动物学习、人类学习、机器学习

加涅将学习分为五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

按学习的意识水平分:内隐学习、外显学习

奥苏贝尔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我国学者一般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桑代克的联结试误学习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4.经典性条件作用的规律包括习得、消退、泛化、分化

5.桑代克认为,学习要遵循三条重要的原则:准备率、练习律、效果律

6.斯金纳把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而操作性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映。

7.正强化是通过呈现个体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映频率,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映频率,反之,凡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映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做惩罚。

8.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最重要的形式,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现、动机四个过程。

9.强化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10.认知派学习理论:格式塔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11.期望是托尔曼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

12.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学习包括获得、转化、评价三个过程。

13.奥苏贝尔认为学校中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有意义的发现学习,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14.有意义学习的本质就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的过程,是原有概念对新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

15.奥苏贝尔同时提出先行组织者概念,即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

16.加涅把学习过程分为八个过程: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

17.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倡导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本章简答

学习的内涵:1.学习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2.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3.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4.学习的过程可以是有意义的,也可以是无意义的5.学习引起的是相对持久的行为或思维的变化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动态性2.学习观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互动性、情景性3.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第四章 学习心理

1.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或内部动机。

2.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与学习期待

3.学习动机类型: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外部学习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高尚的学习动机、低级的学习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时间的长短,分近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远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

按动机在活动中作用的大小,分主导性学习动机、辅助性学习动机

根据学习情境中学业成就动机,奥苏贝尔将动机分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4.学习动机理论: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

5.阿特金森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类:力求成功的动机、避免失败的动机

6.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将成败归为六种原因: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外界环境;又分别归入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7.自我效能感理论由班杜拉首次提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8.学习策略就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房市的综合。

9.学习策略的特点:操作性和监控性的有机统一、外显性和内隐性的有机统一、主动性和迁移性的有机统一

10.学习策略分: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11.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12.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

13.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14.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学业求助策略

15.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内化性、特定性、生成性、有效监控原则、个人效能感原则

16.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17.学习迁移的类型: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可分正迁移、负迁移、零迁移

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分顺向迁移、逆向迁移

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不同,分水平迁移、垂直迁移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分一般迁移、具体迁移

根据迁移的程度,分进迁移、远迁移

根据迁移的路径,分低路迁移、高路迁移

18.早期的学习迁移理论: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概括化理论、关系理论

19.形式训练说是最早的关于迁移的理论,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

20.贾德在1908年所做的水下击靶实验,是概括化理论的经典试验。

21.苛勒所做的小鸡觅食实验是支持关系转化说的经典实验。

22.当代的迁移理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产生式理论、情景性理论

23.安德森根据知识的不同表征形式,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24.知识学习的类型:

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分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分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25.陈述性知识学习的过程:获得、保持、提取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陈述性阶段、程序化阶段、自动化阶段

26.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分操作技能、心智技能

27.技能特点:a技能是学习的来的,不同于本能行为b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不同于知识c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不同于一般的随意运动

28.操作技能的特征:动作对象的物质性、动作进行的外显性、动作结构的展开性

29.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  操作技能形成途径:练习

30.操作定向就是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印象的过程。

31.通常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称高原现象

32.心智技能的特征:动作对象的观念性、动作进行的内隐性。动作结构的简缩性

33.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原型内化分三个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不出声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34.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并积极、正确地加以示范;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

35.问题三个基本成分:初始状态、目标状态、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36.问题解决的特征: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37.问题解决的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提出假设是问题解决的关键阶段

38.问题解决策略分两类:算法、启发法  启发法策略:手段--目的分析法、爬山法、逆推法

39.所谓手段目的分析法,就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而最终达到总目标

40.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称为功能固着

41.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征。

42.影响创造性的因素:环境、智力、个性

43.态度结构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44.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成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品德的核心:道德认知    衡量品德的标志:道德行为

45.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46.科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三个水平:前习俗水平(服从于惩罚、相对功利)、习俗水平(好孩子、维护权威或秩序)、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普遍原则)

47.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依从、认同、内化

48.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方式:有效的说服、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群体约定、价值辨析、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本章简答

学习动机的培养: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的训练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2.设置合适的目标,控制作业难度3.表达明确的期望,提供及时的反馈4.合理运用外部奖赏,有效运用表扬5.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精加工策略的方法:1.记忆术(常用的记忆术:形象联想法、谐音联想法、首字连词法、位置记忆法)2.做笔记3.提问4.生成性学习5.运用背景知识,联系生活实际

学习迁移的作用: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贫的形成的关键环节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与相似性2.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3.学习清静的相似性4.学习的定势和态度5.认知结构的特点6.学习策略的水平

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1.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2.改进教材呈现方式3.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4.加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训练5.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6.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1.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2.有效运用注意规律3.对陈述性知识进行精加工4.整理和综合知识材料,使知识系统化5.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系统

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1.注意课题的选择与设计2.注重示范与讲解3.运用变式与比较4.大量练习与适时反馈5.明确程序性知识的使用条件6.分解程序的操作过程

技能与习惯的区别:1.技能是越来越向一定的标准动作体系提高,而习惯则越来越保持原来的动作组织情况2.技能没有好坏之分,习惯有好坏之分3.技能和一定的情景、任务都有联系,而习惯只和一定的情景相联系4.技能要与一定的客观标准作对照,而与习惯作对照的只是上一次的动作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问题情境2.定势与功能固着3.原型启发4.已有知识经验5.情绪与动机

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a帮助学生牢固的记忆知识b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c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a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b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3.鼓励自我评价和反思

创造性的培养: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a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b留给学生充分选择的余地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a保护好奇心b解除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c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d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a头脑风暴法b直觉思维训练c发散思维训练d推测与假设训练e自我设计训练

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措施:1.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培养学生将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相结合3.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4.组织创造性的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力

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客观方面1.家庭教育失误2.学校教育不当3.社会文化的不良影响

主观方面: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消极的情绪体验、道德意志薄弱、不良行为习惯的支配、性格上缺陷

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策略:1.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2.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3.讲究谈话艺术,提高道德认识4.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毅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5.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智

第五章    教学心理

1.教学目标的作用: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教学评价的依据、指引学生学习

2.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将教学目标分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

3.加涅将学生的学习结果或教学目标分: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4.教学目标的陈述:行为目标的陈述、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法

5.教师中心取向的教学策略:直接教学、接受学习  

学生中心取向的教学策略:发现学习、探究性学习、个别化学习

学生共同体取向的教学策略:合作学习、情景学习、基于问题学习、支架式教学

6.个别化学习模式:程序教学(斯金纳首创)、掌握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

7.教学评价的类型:常模参照评价与标准参照评价、标准化学业成就测验与教师自编测验

8.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技术:教师自编测验、观察评价、档案评价

9.教学评价结果的处理:评分(等级制、百分之)、报告

10.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有效利用时间、创造愉快的和富有建设性的学习环境以及减少问题行为,而采取的组织教学、设计学习环境、处理课堂行为等一系列活动与措施

11.课堂管理的功能:维持功能、促进功能、发展功能

12.正是群体的发展经历松散群体、联合群体、集体  集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

13.非正式群体:一些学生自由结合、自发形成的小群体

14.群体动力:不管是正式群体还是非正式群体,其中都有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所有这些影响群体和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群体动力

15.课堂纪律分四类: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

形成自我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管理的最终目标

16.课堂结构:课堂情景结构a班级规模的控制b课堂常规的建立c学生座位的分配

             课堂教学结构a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b课程表的编制c教学过程的规划

本章简答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1.教师的领导风格2.班级的规模3.班级的性质4.对教师的期望

教师管理正式群体:1.要选好班急正式群体的领导2.注意引导和支持3.适当授权,鼓励学生自主管理

教师管理非正式群体:1.要摸清非正式群体的性质2.对积极的非正式群体给予鼓励和帮助3.对消极的非正式群体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干预

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1.建立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这是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2.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3.采用民主的领导方式4.给予学生合理的期望

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1.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3.做好课堂监控4.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导致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1.学生的人格特点、生理因素、挫折经历2.教师的教学技能、管理方式、威信3.校内外的环境

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1.运用积极的言语和非言语手段调控2.合理运用惩罚3.进行心理辅导

第六章     心理健康与教师职业心理

1.心理健康是个体心理活动在自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

2.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3.心理评估方法:心理测验、评估性会谈

4.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心理辅导课、教育教学参透、心理咨询

6.学校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学会调适和寻求发展

7.改变行为的基本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惩罚法、自我监控法

8.心理咨询中常用的治疗方法:松弛训练、系统脱敏疗法、肯定行训练、合理情绪疗法

9.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生理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心理因素

10.学生中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多动症、焦虑症和考试焦虑、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厌学症、人格障碍

11.教师的职业心理特征:认知特征、人格特征、行为特征

12.教师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

13.教学效能感一般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分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效能感

14.教师促进表现在三方面:理解学生、与学生相处、了解自己

15.教师期望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或皮革马利翁效应,即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送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

16.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不同,把教师的成长划分:关注生存、关注情景、关注学生三阶段

17.衡量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能否自觉关注学生

18.职业压力分五类:中心压力、外围的压力、预期的压力、情境压力、回顾压力

19.职业倦怠:个体在长期的职业压力下,缺乏应对资源和应对能力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

20.微格教学作重要的特点是训练单元小

21.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本章简答

心理健康的标准:1.自我意识正确2.人际关系协调3.性别角色分化4.社会适应良好5.情绪积极稳定6.人格结构完整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和补充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1.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2.学科渗透3.班主任工作4.学校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5.家庭教育6.环境教育7.社会磨砺8.其他途径,少先队、板报、广播、校报

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1.学生个体进行积极的自我调适2.学校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学生心理健康3.与家长合作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新手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比较:1.课前计划差异(专家型教师的课前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有预见性;新手型教师依赖课程目标)2.课堂教学过程差异3.课后评价差异(关注焦点不同)4.其他差异(对待学生)

教师成长的途径:基本途径1.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2.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素质 具体途径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1.能积极的悦纳自我2.有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3.热爱教师职业,积极的爱学生4.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5.能控制各种情绪与情感6.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7.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

教师常见的心理冲突:1.负担过重,过分疲劳2.现实与理想之间反差巨大3.个人需要、理想等主观需要与这些需要难以实现之间存在矛盾4.自我认知出现偏差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1.主观方面,教师的心理健康受其人格特征、心理素质等自身因素制约2.客观方面,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1.个体积极的自我调适2.组织有效的干预3.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第四部分   新课程改革

1.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2. 探究学习也称发现学习

3.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

4.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自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

5.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6.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简答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动因):1.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2.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3.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

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1.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2.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和学生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3.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

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新的教学观: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3.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4.教学更为关注的是人而不只是学科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须遵循的原则:1.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3.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4.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5.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6.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教学的影响1.信息技术促进学校教育观念的转变2.信息技术有利于转变教师角色3.信息技术使教和学的方式更加灵活多样4.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上好多媒体课的方法:1.紧扣教材重点,有的放矢2.个性突出鲜明,富有创意3.适度的艺术性,激发情趣4.讲究画龙点睛,适度动用5.信息量适度,以学生为主6.交互设计合理,智能性好

第五部分    教育法律法规

第一章和第二章

1.教育法规的类型: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根本法和普通法、实体法和程序法、一般法和特殊法

2.教育法规的体系结构:(纵向结构)《宪法》中有关教育的条款、教育基本法律、教育单行法、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教育规章

(横向结构)教育基本法、基础教育发、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成人教育或社会教育法、学位法、教师法、教育投入法或教育财政法

3.教育法律规范的类型:义务性规范和授权性规范、强制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制裁性规范和奖励性规范

4.教育法律关系的分类:教育内部法律关系和教育外部法律关系、隶属性教育法律关系和平权性教育法律关系、调整性教育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教育法律关系

5.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主体、客体、内容

6.法律事实是教育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根据

7.教育法律责任的类型: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

8.补救受害者的合法权益是教育法律救济的根本目的

9.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司法救济、行政申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书的次日起30日内,做出处理

10.1995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第一次以国家基本法的形式明确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为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法律保障。

11.教师侵权行为类型: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人身权、财产权、著作权、不作为违法侵权

12.人身权可分: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与肖像权、名誉与荣誉权、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隐私权、性侵害

本章简答

教育法律责任的归责要件:1.有损害事实2.损害行为必须违法3.行为人有过错4.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依法治教的意义:1.依法执教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2.依法执教是依法治教的重要内容3.依法执教是人民教师之必须

预防教师违法行为的必要措施:1.建立完善的教育法规体系2.建立严格公正的教育执法制度3.建立全面的教育法律监督机制4.增强法制观念,宣传、普及教育法规5.加强学校的规范管理6.增强教师的法律意识,减少侵权行为的发生7.加强学生对自己法定权利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8.加大安全教育力度

第三章  主要教育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的基本法。

2.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3.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级各类教育,适用本法。

4.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5.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

6.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7.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

8.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一)有组织机构和章程; (二)有合格的教师;(三)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四)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9.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职务、聘任制度,通过考核、奖励、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0.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一)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三)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四)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 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11.受教育者应当履行下列义务:(一)遵守法律、法规; (二)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三)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四)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12.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国家举办的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依法举办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办学经费由举办者负责筹措,各级人民政府可以给予适当支持。

13.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2.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3.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

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4.禁止用人单位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

5.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6.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任职条件。校长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聘任。

7.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

8.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 
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9.教师应当取得国家规定的教师资格。国家建立统一的义务教育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职务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

10.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11.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12.国家实行教科书审定制度。教科书的审定办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未经审定的教科书,不得出版、选用。

13.国家鼓励教科书循环使用。

14.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体制。农村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的规定分项目、按比例分担。 
各级人民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的适龄儿童、少年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15.学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一)拒绝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二)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三)违反本法规定开除学生的;(四)选用未经审定的教科书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1.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1次会议通过。

2.本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3.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权,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

4.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二)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三)教育与保护相结合。

5.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

6.学校应当与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互相配合,保证未成年学生的睡眠、娱乐和体育锻炼时间,不得加重其学习负担。

7.学校、幼儿园、托儿所不得在危及未成年人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设施、场所中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8.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图书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应当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展览馆、美术馆、文化馆以及影剧院、体育场馆、动物园、公园等场所,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未成年人免费或者优惠开放。

9.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招用已满十六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的,应当执行国家在工种、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和保护措施等方面的规定,不得安排其从事过重、有毒、有害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劳动或者危险作业。

10.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

对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隐匿、毁弃;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依法进行检查,或者对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开拆、查阅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开拆、查阅。

11.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12.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闻报道、影视节目、公开出版物、网络等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图像以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

13.在中小学校园周边设置营业性歌舞***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的,由主管部门予以关闭,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14.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或者没有在显著位置设置不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标志的,由主管部门责令改正,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15.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犯罪法》

1.为了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制定本法。

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立足于教育和保护,从小抓起,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

3.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让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单独居住。

4.未成年人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严加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依法收容教养。

5.对犯罪的未成年人追究刑事责任,实行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对于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未成年学生,在人民法院的判决生效以前,不得取消其学籍。

6.对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

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闻报道、影视节目、公开出版物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2.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3.每年九月十日为教师节。

4.教师享有下列权利:(一)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四)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五)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六)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5.取得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的相应学历是:
(一)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二)取得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6.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

7.各级师范学校毕业生,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国家鼓励非师范高等学校毕业生到中小学或者职业学校任教。

8.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对教师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进行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考核工作进行指导、监督。

9.考核应当客观、公正、准确,充分听取教师本人、其他教师以及学生的意见。

10.教师考核结果是受聘任教、晋升工资、实施奖惩的依据。

11.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建立正常晋级增薪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12.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教师有前款第(二)项、第(三)项所列情形之一,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教师资格条例》

1.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教师资格工作。

2.教师资格考试科目、标准和考试大纲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审定。

3.幼儿园、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资格考试和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考试,每年进行一次。

4.依照教师法第十四条的规定丧失教师资格的,不能重新取得教师资格,其教师资格证书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收缴。

5.被撤销教师资格的,自撤销之日起5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其教师资格证书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收缴。

6.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其考试成绩作废,3年内不得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其他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及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2.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应当根据相关当事人的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依法确定。

3.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已履行了相应职责,行为并无不当的,无法律责任:

()地震、雷击、台风、洪水等不可抗的自然因素造成的 ()来自学校外部的突发性、偶发性侵害造成的()学生有特异体质、特定疾病或者异常心理状态,学校不知道或者难于知道的;()学生自杀、自伤的 ()在对抗性或者具有风险性的体育竞赛活动中发生意外伤害的; ()其他意外因素造成的。

4.下列情形下发生的造成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学校行为并无不当的,不承担事故责任;事故责任应当按有关法律法规或者其他有关规定认定: ()在学生自行上学、放学、返校、离校途中发生的 ()在学生自行外出或者擅自离校期间发生的 ()在放学后、节假日或者假期等学校工作时间以外,学生自行滞留学校或者自行到校发生的()其他在学校管理职责范围外发生的。

5.因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在履行职务中的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予以赔偿后,可以向有关责任人员追偿。

2016年南阳市镇平县招教全书笔记以及重点(精华版)

第一部分教育学 

教育与教育学

1:中外教育名言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说文解字》
教育是发展健全的个性——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
4.教育是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的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裴斯泰洛齐
5.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德国思想家康德
2: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与其他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
广义教育: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实施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和过程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及相互关系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影响
教育活动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
.教育起源的学说观点
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观点:教育起源归于本能.不足: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里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观点: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不足:否认了人是有意识的。
劳动起源论: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5.学校教育的产生
1. 原始社会有学校教育的萌芽,作为独立的社会实践部门的学校教育是在奴隶社会出现的
2. 我国经考证的最早学校在殷朝。未经考证夏朝就有学校成为痒序。周朝的乡学分为:塾痒序校
3. 教育系统的产生,是制度化教育形成的前提
4. 最早设立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职业是——商代
5. 欧洲封建社会教育内容: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术)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6.学校产生需要具备的条件
社会劳动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
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
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
7奴隶社会教育的出现的条件表现:
经济上,由于铁质工具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政治上,在体脑分工的基础上,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
文化上,人们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
8.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
教育的非独立性教育的原始性教育的平等性和普及型
9古代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的特点
教育从社会生活特别是生产劳动中分离出,学校轻视体力劳动轻视生产经验的传授
学校教育为奴隶主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阶级性等级性。学校是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
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教育过程是一种灌输和被动接受的过程
10.现代教育的特点:
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教育的日趋普及型和多样性
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20世纪中叶以后的教育特点:(重点背诵)
教育逐渐走向民主化,教育的服务性,可选择性,公益性和公正性成为学校改革的基本价值诉求;
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学校教育网络逐步建立,学校教育教学时空得到根本性改变
教育的功能得到全面理解,教育的生产性,政治性文化性得到人们的关注,教育在政治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中的功用得到系统和深刻的认识
教育的国际化和本土化趋势同时彰显
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阶级性教育向终身化教育转变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培养人的科学
2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及其著作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从奴隶社会到17世纪)
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誉为欧洲古代教育理论发展的最高成就)
朱熹——《四书集注》韩愈——《师说》
2教育学的创立阶段(17世纪到18世纪)
英国哲学家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确定下来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
3.科学教育学阶段(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第一部科学形态的教育学是教育科学形成的标志
4教育学的多元发展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实验教育学——梅伊曼和拉伊倡导通过科学意义的观察和实验方法研究和构建教育学的理论和体系
儿童中心主义——杜威倡导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以儿童经验活动为中心
5教育学的分化和拓展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
3.新中国后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1学习苏联的教育学(1949-1957)(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的《教育学》)
2教育学中国化(1958-19653教育学语录化(1966-1976
4教育学的逐步发展(1977至今)
4 教育学科的特点:
研究对象的普遍性,平凡性
问题域界的恒定性和解答的不确定性
学科基础的广泛性和跨学科
理论类型的多元性和学科路径的多样化
学科属性的综合性和理论结构的层次性
5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不断扩大
教育学研究基础的扩展和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教育学科的细密分化和高度综合同时进行
教育学研究和教育实践改革日益密切
6. 教育学的价值(重点背诵)
作为科学认识形式的教育学能够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作为科学的认识方式的教育学能够有效的解释教育问题
作为学科知识体系或课程的教育学能够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沟通
其中教育学的中介作用体现在
1)通过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的领悟教育的真谛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增强作好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2)通过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提高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促进教育工作者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
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能力和发展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5)优化教师的教育思维,为成为研究型教师打下思想基础
6)通过传播教育理念,改善全社会的教育舆论环境和教育观念,从而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7.教师如何学习教育学
把教育理论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是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实践能力相互促进
将继承我国优秀教育传统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起来
把专业理论和交流讨论结合起来
把专业阅读和背景写作结合起来

教育与社会关系
1. 教育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发展是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
2. 教育适应并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
3. 教育的发展和变化是由社会经济和物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3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作用
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及教育的内部结构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目的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学校课程与内容
经济发展水平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4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在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的同时,也对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功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2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3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4社会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政治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
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体系
5教育的政治功能
1. 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 教育通过选拨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完善和发展
3. 教育通过舆论,思潮对社会政治产生影响
4. 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制度
6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社会文化规范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制约着人的教育观念。重传统和重权威的价值取向影响教育过程和师生关系重功名的价值取向影响教育的价值观和质量观
2社会文化影响教育内容3社会文化还具有非正式的教育作用
7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8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人口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其战略重点
2人口数量制约教育的鬼某,速度和教育经费
3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 4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9教育优化人口的功能
1教育是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3教育是促进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10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定性。是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本质区别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3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11认识教育独立性,有什么意义:
认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促使我们在分析和研究教育问题时,不能仅仅是从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去考察,还必须从教育的内在的,特有的规律性趣考察,更不能简单的照搬解决政治经济方面的方法去解决教育问题。第一教育必须坚持自己的独立品格。第二教育要对社会有批判性。第三教育对社会的适应要有所选择。

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1人的发展的内涵:人的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积极变化的过程
2.大脑各区成熟的顺序(运动区体觉区视觉区神经系统)
3.儿童5岁左右学习乐器最佳
2.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论
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是由自身的需要决定,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人的生理机制决定
代表人物:孟子柏拉图弗洛依德
外铄论:人的发展是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刺激和要求和学校教育
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
实践主体论:认为人的实践是推动人的发展的主要原因。发展是人的内在需要和潜能的表现
3遗传决定论:
遗传决定论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被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因素的自然展开。
代表人物:创始人:高尔登。美心理学家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董仲舒——性三品
4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养育论)认为后天的生活经历和环境影响其决定的作用
代表人物:洛克的教育万能论华生环境决定论
5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在时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
3遗传素质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的原因之一
4遗传素质本事可以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5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2环境制约着身心发展的水平方向。影响人身心发展的进程和速度
6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系统性和高度的组织性。
3学校教育是一致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队伍担负的培养人的工作。
4学校教育能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加以调节,控制和利用。以利于学生的发展。同时学校教育可以抓住学生教育的最佳时期
7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并不是万能的。2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
8个体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动力 2主观能动性通过活动表现出来
9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学记》:当之可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差异性互补性


第一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指社会对所要早就得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和规定。即教育目的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
2.人类实践活动与动物活动的基本区别——人是有意识和有目的的
3.价值——主体需要和课题属性是构成价值的两个必不可少的要素
1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的基本观点
1个人本位论:
主要观点主张教育的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该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否定制度的权威否定社会对人的束缚,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教育必须反对和拒斥现实社会对人的发展的干扰。
代表人物:卢梭伯克马斯洛(人本主义者)
2.人格本位论(偏向个人本位论)
观点:注重受教育者完整的人格陶冶,突出人的价值的同时。更多的关注社会的需要
代表人物:1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 2日本教育学家小原国芳全人教育
3文化本位论
观点:强调教育活动是一种文化活动,教育目的的制定是围绕文化进行的,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代表人物:斯普朗格
4生活本位论
观点:教育要为当下生活服务或为未来的生活做好准备
代表人物:斯宾塞完美生活杜威教育即生活
5伦理本位论(偏向社会本位论)
观点:是介于个人和社会本位论的发展观点
代表人物:康德赫尔巴特
6社会本位论
观点:主张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以满足社会需要为价值取向
代表人物:柏拉图(完美理想的国家应该由哲学家军人劳动者组成)
涂尔干(教育是一个社会事物,学校社会的缩影)
凯兴斯泰纳(国家主义倾向)
2确立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育是发展人的一种特殊手段,教育目的直接指向个体的发展,但个体的发展又离不开社会
2人的自我价值与人的社会价值是同一的,前者只有通过后者才能表现出来
3人既需要社会化,又需要个性化。既必然社会化,又必然个性化
3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2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使受教育者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4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
5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视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涵
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 2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4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5我国素质教育产生的背景
1教育自身的问题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
2知识总量的急剧增长知识发展速度的空前加快 3对教育认识的深化
5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
答: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来的,两者相比较而存在,齐根本区别在与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即教育目的迥然不同。素质教育立足于发展人来培养人,它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应试教育立足于选拨人来培养人。它是一种面向少数学生的选拨性教育 
第二章学校教育制度
1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人物,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关系等
2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
3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个阶段所受教育的总和。是个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体。从纵向上来说,终身教育部仅仅是青少年的教育,而且是涵盖人的一生在内的:从横向来说终身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式教育终身教育
补充:终身教育的特点:民主性形式多样性连贯性自主性
4欧美现代学制的主要类型:西欧双轨制美国单轨制前苏联型学制(Y兴学制)
5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蔡元培)——壬戌学制
6.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
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二十字方针
7义务教育的三个基本特征:强制性 普遍性 免费性
8影响学制的因素和当代学者发展的特征
影响因素: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4民族文化
发展特征:1重视学前教育 主义早期智力开发 2提早入学年龄 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改革中等教育结构 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4高等教育结构多层次化,类型多样化。
5接受终身教育 发展继续教育
9老解放区学制的特点
.干部教育与群众教育并举2学校教育类型的组织多样化,富于灵活性3依靠群众办学
10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平等教育的机会;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为国民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
具体内容:1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2巩固提高9年义务教育水平,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3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内容4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5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优化高等教育结构6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构建灵活开发的终身教育体系。7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促进各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8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9大力支持和依法管理民办教育 10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11 推进政校分开,官办分离。
11终身教育产生的背景
1社会加速发展 2科学知识和技术进步 3人口的急剧增长 4闲暇时间增多
12终身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区别
从教育过程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教育目的教育功能教育机构施教人员教育内容及方法上加以区分
13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的共同主张和不同
1教育的延续性和终身性2教育内容的广泛性3教学空间的开放性和社会性4教育目的双重性不同:1目标指向不同 2 战略选择不同实际重点不同
第三章教育全体
1世界上最早的师范教育机构诞生于法国
2中国最早的师范教育————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开办南洋公学
3.教师的社会角色:1父母的替代者 2知识的传授者 3学生的楷模 4集体的领导 5“法官与裁判” 6学生的培养和知己
4.教师的教学角色:1学习的促进者 2学生的交流着和合作者 3终身学习者 4教育教学行为的研究者 5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5教师的专业才能素养(包括教学技能教学能力教研能力):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技能和本领,教师的专业才能使教师综合素质的最突出表现,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
6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辅导在职培训自我教育
7波斯纳——经验+反思=教师成长
8 教师个体 65% 以上的专业技能都是在任职以后的实践环境中形成的
9师生关系: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为完成共同认为进行交往而形成的一种特定关系
10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1民主平等 2尊师爱生 3教学相长
11师生关系的典型模式:1专制型 2民主型 3放任型
1学生本质属性
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社会属性的人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2学生的社会性地位
青少年儿童是权利的主题精神的体现,1儿童利益最佳原则2尊重儿童尊严原则3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 4无歧视原则
儿童的权利:1生存的权利 2受教育的权利 3受尊重的权利 4安全的权利
3教师的职业发的阶段
1非职业化阶段 2职业化阶段 3专门化阶段 4专业化阶段
4师范教育产生的原因
1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迫切需要分享教育权利 2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需要通过教育培养劳动者 3各国纷纷普及教育,需要大批的师资
5教师劳动的特点
1劳动对象的能动性 2劳动方式的示范性 3劳动手段的创造性4劳动效果的隐含性
5教师劳动时空的广延性 6个体性与集体性相统一的工作方式
6教师职业素养的内容
一:专业知识素养精神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①②主体性知识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条件性知识
二:专业才能素养——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教学技能教学能力(1组织教学的能力2对教育影响的传导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教研能力
三专业精神素养主要包括专业道德专业利息专业情操专业人格专业自我
7教师自我发展的策略
1确立良好的专业自我意识 2制定专业发展的自我规划
3以日常教育为生活资源日常教学反思个人行动研究个人阅读和反思性写作(阅读教学名著深思体悟教育案例开发教学档案积累博客教学日记教育随笔教育叙事)同伴交流和合作(聊天座谈听课参观网站论坛课题协作专家支持等)跳出教育某发展
8教师制定专业发展计划的环节
自我分析,全面认识自己的能力和兴趣优势及缺陷环境分析把握专业发展的大方向,使自己的发展与学校社会学生的需求结合起来确立目标形成专业发展愿景,列出优势发展领域,拟定专业发展路径设计行动方案
9师生关系的作用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那个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2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习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3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10师生关系的构成:
1以实现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代际关系师生政治关系文化的授受关系道德关系)2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的工作关系3伴随教育教学活动而产生的心理关系
11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和方法
1在课堂中建立 2在课外活动中建立和丰富起来3校外活动中建立
第四章教育途径和课外活动
1教育途径:指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传授教育内容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的进行双向活动所经历的渠道的总称
2课外活动:指学校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外,由学校或教育机关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对学生实施多样的教育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活动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3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突出学生主体2面向学生生活3注重学生实际4强调活动综合
4综合实践活动特点:1综合性 2实践性 3自主性 4生成性 5开放性
5教育途径的主要形式:教学(主要是课堂教学)思想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咨询与指导 
社会实践课外活动
6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1群众性活动 2小组活动 3个人活动
1教学的作用
1教学时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组织形式进行人类经验的传授,使教学活动有着良好的秩序和节奏,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2教学将传授的内容科学的选择依据知识构成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获得知识的认知规律编成教材,作为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
3教学时在教师的引导和精心安排的过程中进行的
4教学能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2课外活动的特点
1组织上的自主自愿性 2形式上的灵活多样性3内容上的灵活性和广泛性4过程的实践性
课外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1加深和巩固课堂上学到的间接知识,并能获得新知识2丰富和活跃学生的精神生活
3可以发展学生的体力审美和劳动能力4有利于及早发现人才促进人才的早期培养
5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 6训练学生的交往能力7训练学生善于利用闲暇时间8是培养良好公民的手段
5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
1思想政治活动2科学技术活动 3文学艺术活动 4体育活动 5社会公益活动
6学校课外活动的实施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周密的计划性 
2坚持科学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增强活动的吸引力
3要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特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
4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5充分发挥学校和校外教育机构的组织领导作用
7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经验型课程2综合实践性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
3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想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
4综合实践性活动是一种三级管理的课程
8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
1利用地方和社区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内容2联系学生社会实际与现代化科技开发课程内容
3综合延伸重组学科知识可发课程内容

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1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
2一般教育心理学包括的内容:学习者的心理学习心理及其应用教学和课堂管理心理
3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新手水平高级新手水平胜任水平熟练水平专家水平
4教学专长:专家教师所具备的有关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统称为教学专长
5教师成长的影响因素:1个人因素 2情境因素 3系统过程
6微型教学:又称微格教学它是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实践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把教学过程摄制称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
7刻意训练:从新手到专家需要经过大量训练活动,以不断促进专业能力水平的提高。
1新教师常见的错误观念:
1教学只是传递知识的过程 2主修某门学科就能提供这门学科所需的全部知识。3学会教学只是知识积累的过程
2专家教师和新手教师的差异
1专业知识方面,在专家擅长的领域内,专家运用知识比新手更有效
2问题解决方面在其专长的领域内专家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更多工作
3洞察力方面专家比新手更有可能找到新颖和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3教师发展刻意训练的主要形式
1以教研组为基地的教研活动 2微型教学 3教学决策训练 4反思训练 5开展行动研究
4伯林纳的教师专长教学能力教学结果的作用模式
教师专长(教学法知识)知识专长管理专长教授专长诊断专长
教学能力(教师行为)讲授管理教学诊断
教学结果(学生结果)认知方面学业成绩方面情感方面社会方面

第二章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皮亚杰的理论的基本观点:(皮亚杰认为认知的本质是适应)
1 发生认识论:发生认识论研究人的认识发展,主要解决人的智慧是运用何种机制,经历什么过程,怎么样从低级水平过渡到高级水平的问题。
2建构主义的发展观:皮亚杰关于儿童获得新知识的观点,通常称之为认知建构主义,他认为,人们通过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人们需要探索和经历事物的机会。
3认知发展的过程
图示:图示是指儿童对环境适应的认知结构
同化:同化是指儿童把新的刺激物纳入已有图式之中的认知过程
顺应:顺应是指儿童通过改变已有图示来适应新刺激物的过程
平衡:平衡时指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平衡过程
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0-2岁)感知运动阶段:认知上的两大成就——客体永久性表象思维
2-7岁)前运算阶段:不能理解守恒思维不可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7-11岁)具体运算阶段:思维可逆有抽象思维去自我中心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11岁以后)形式运算阶段:可进行抽象思维和纯符号运算
2皮亚杰提出的阶段具有的四个特征
连续性和阶段性2结构性3次序不变形 4交叉性
3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
1将同化和顺应结合达到平衡,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已有的图示,并创立新的图式
2考虑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可以识别学生学习达到的水平从而设置适合学生发展水平的目标
3强调认知发展的积累性,要求教学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上与旧知识整合起来
4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维果斯基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活动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借助语言来实现的
两种工具的理论:1物质工具 2精神工具
两种心理机能:1靠生物进化获得——低级心理机能2历史发展的结果——高级心理机能
2维果斯基心理发展的本质: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步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3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的三种重要观点:
1内化:指从社会环境中吸收所观察到得知识,从而为个体所使用。一切高级的心理机能最初都是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以外部动作的形式表现出来然后经过多次重负,变化逐渐内化为内部的智力动作
2最佳发展区: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和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时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3支架式教学:教学支架就是在儿童解决超过他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老师给予的支持和指导
5维果斯基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
1儿童通过外部的对话加以内化来学习2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对教育的启示
3语言和思维密切而复杂的联系在一起

第二节社会发展与教育

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个体发展是在社会背景下进行的,是自我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人格是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因素组成的统一体
婴儿期:信任感——不信任感(0-1岁)婴儿后期:自主——羞怯怀疑(2-3岁)
幼儿期:主动——内疚(4-5岁)儿童期:勤奋——资本(6-11岁)
青年期:同一——混乱(12-18岁)成人前期:亲密——孤独(18-25
成人中期:创造——停滞(25-60岁)成人晚期:自我完善——悲观失望(60以上)
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1帮助学生度过勤奋和自卑危机 2适应同一性和角色混乱
3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1前习俗水平:具有关于是非丑恶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要求但主要是从行动结果及自身的厉害关系来判断是非
第一阶段: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二: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关注社会需要和价值中个人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 4: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阶段
3后习俗水平:逐渐形成不拘泥与某一特定社会团体的抽象道德原则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六普遍道德定向阶段
4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1首先要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 2提供稍高于儿童现有水平的思维模式使之产生冲突
3帮助个体体会冲突学会用下一阶段的判断方式 4把下一道德作为当前教育的目标
5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及对孩子的影响
其一:父母对待儿童的情感态度。即接受和拒绝
其二:父母对待儿童的要求和控制程度即控制和容许
1权威型教养方式(接受+控制)2专断型教养方式(拒绝+控制)
3放纵型教养方式(接受+容许)4忽视型教养方式(拒绝+容许)
影响方面:1学业成绩 2自我价值感 3心理健康
6同伴关系对个体社会化的作用
1满足儿童多种心理需要 2为社会能力发展提供背景 3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

第三章学生个体差异与教育
1奥苏伯尔提出促进新旧知识练习的两个原则:逐步分化原则、整体协调原则
2.智力,也即是一般智力,是指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事物,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以及有效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包括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抽象概括能力、创造力。
3性格: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极其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其中包含许多社会道德含义,性格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他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表现的行为上。
4性格是在后台的社会环境中逐步形成的,有好坏之分,是人个性中的核心成分
5特殊儿童:指由于生理、智力、感觉、社会交往方面的障碍,无法在正常条件下获得学习效果需要特殊教育措施及服务来发展其潜能的儿童
1认知方式差异:有成认知风格差异,指学生在直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人在活动中采用的习惯新方式
场独立和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和冲动性(杰罗姆·卡)整体型和系列型(戈登·帕斯克)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具体型和抽象型
具体型学生在被提供的尽可能多信息的条件下能够更加深刻精确的分析问题或材料
抽象型学生在所提供信息存在一定模糊度的条件下进行抽象程度较高的思考
2认知能力差异:
智力的个体差异:发展水平的差异、发展类型的差异、发展范围的差异
群体差异:1男女智力差异不大男性分布的离散性大于女性2男女智力结构差异各有优势
3认知结构的差异: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是指个体已知的内容或头脑中的知识结构。他将认知结构成为认知结构变量即个体认知结构中的概念或观念及其组织方面的特征。
认知结构变量包括:观念的可利用性、观念的可辨别性、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
4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对学习方式的影响)
1学生对所用感觉通道的偏好 2学生对学习环境的偏好3对学习内容组织程度的编好4对学科设置的编好 5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影响相关程度如(小学阶段0.6~0.7、中学0.5~0.6、大学0.4~0.5
5卡特尔的人格性格特质理论模型
1个体特质和共同特质 2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3根源特质分为——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
4动力特质、能力特质(流通和晶体智力)气质特质
6性格的类型差异分类
1按心理机能分类: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
2按个人心理倾向性:内倾型外倾型
3按独立和顺从程度:独立型顺从型
4按两维分类:内倾——外倾和稳定——不稳定
7性格差异的签定
1自陈量表式测验:明尼苏达多人格测验(MMPI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试(PF16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
2投射测验:通过提供被试者一些模棱两可的问题或者图片来激发他们的想象,使其压抑的动机、情感、欲望反映出来
3情景测验:指主试者在特定的情境下观察被试者的行为表现进而了解其人格特点。情境压力测验式使被试者在一种特别设计的情境当中面临情绪上的压力,此时主试者通过观察被试者的行为表现了解其人格特质。
4自我概念测验:1形容词列表法:被试者从主讲者准备的一份描述人格特质的形容词列表中选择符合自己真实情况的词语。再由主试者分析并判别被试者对自己的评价情况
2 Q分类法:美心理学家——斯蒂芬逊创立要求被试者根据主试者提供的卡片上描述的人格特征与自己进行对照,并分成 1~9个等级
8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1有的放矢,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 2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进行教育
3掌握学生气质性格特点发挥教育机制
9特殊儿童的类型
1智力超常儿童(教育形式:插班、办特殊班个性教育)
2智力落后儿童:指智能发展水平低于同龄人,且智商低于70的儿童
3特定认知或学习障碍学习困难:指那些视听、智力、能力缺陷,无经济、文化环境不良影响而在行为与心理方面表现极不平衡,以致无法有效有效适应环境并且无法依靠学校平常教育方法进行有效学习的儿童。换言之,旧式,子啊智力、感觉器官正常的情况下,学校效果未达到教学目标的儿童四个特征(差异性缺陷性集中性排除性)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病率(1%~10%)特征:学校成绩差;朋友少,甚至有时被同伴排除;理解和推理社交情境困难;常表现较大的情绪反应易怒;课题行为问题;想象力和创造力好。特征(多动不专心冲动和不能做恰当的反应)
4社交和行为问题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很难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长期压抑、焦虑,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和攻击、反社会行为。自闭症:由于神经系统推敲导致的发育障碍,最本质的特征在与社交障碍。
5生理和感觉障碍:生理和健康损伤儿童视觉损伤儿童听力丧失儿童多种严重残疾
10特殊儿童的教育环境的种类普通班普通班加巡回辅导普通班加资源教室
特殊班加少量普通班特殊班特殊学校


第四章学习和学习理论
1学习:学习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2学习生物意义: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学习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手段
学习社会意义:从人的发展来看,学习可以塑造和改变人性
3我国流行的学习分类是根据教育系统中传递的经验内容不同,将学生的学习分为三类:
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社会规范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或接受)
4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5奥苏伯尔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简繁程度分类:符号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概念和命题的运用、解决问题和创造
1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1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的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的观点:刺激泛化、刺激分化、消退、恢复。
2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的观点:强化(正/负)、消退、惩罚
有机体的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斯金纳认为教学就是安排可能发生强化的事件促进学习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教学应用——程序教学(原则:小步子、要学生作出积极反应、及时反馈、学生自定步调、低的错误率)
3社会学习论:班杜拉认为人类的学习是个人与特殊环境持续相互作用的过程学习者通过观察榜样受到奖惩或强化而产生自我强化的作用。因此观察学习是人类的重要学习方式
观察学习的方式:直接的观察学习、抽象的观察学习、创造性的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再现过程、动机过程
4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理论的实质是群体教学并辅之以每个学生所需的反馈和个别的矫正性的帮助.
2班杜拉——自律学习(三个阶段历程: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强化)
2认知主义的学习观
一: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
1苛勒——完型顿悟说 2托尔曼的认知地图说
二:现代认知学习观
1布鲁纳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认知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认知过程
对儿童心理发展实质的看法重视学习过程强调形成学习结构倡导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步骤进行的学习
2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有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原认知结构联系先行组织者
有意义学习的由简到繁的分类(代表性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概念和命题的同化模式(下位学习(派生类属相关类属)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3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激进构建主义(个人建构主义)是在皮亚杰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个基本原则:1强调认知活动的建构性质。2肯定认识活动的个体性质
2社会构建主义是在维果斯基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张知识获得的过程是社会构建构的性质
3社会文化取向:认为学习应该向活动一样展开,认为心理活动与一定的文化历史和风俗相联系。这种观点倡导师徒式教学
4信息加工建构主义(温和建构主义)提倡架构适应经验世界的同时又接受个体构建
不同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要分歧:
1知识是怎样构建的(外部指引观——信息加工论、内部指引观——皮亚杰、内外指引观——维果斯基班杜拉)
2世界时可知的 3知识是情境性还是普遍性
5建构主义观的共同点
1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学习任务 2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 3强调学生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 4强调学生理解知识建构过程 5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教学意义:
(一)教学设计上:1教学的目标和目的应该是协商而不是强加的
2任务和内容分析不应过多集中于预先规定单一的最好的学习路线
3教学设计的目标应该更少关心预设的教学策略
4教学的评估应该更少标准参照
(二)教学模式上:
1抛锚式教学模式的五个阶段:
1)教师介绍学校目的,呈现学习内容(2)将不同类型的锚呈现给学生
3)教师引导学生识别问题、分析问题并制定问题解决计划
4)学生分组进行问题解决,在此过程中合作学习是必要的
5)教师进行整体评价
2认知式教学模式四个步骤:师范指导消退练习
3随机进行教学:1呈现情境 2随机进行学习 3思维发散训练 4协作学习 5效果评价
4支架式教学:三个基本环节 1进入情境 2搭建支架 3独立探索
5自上而下的教学:教学工作要适当强化以控制相应学习过程,获得希望的学习结果
(三)课程设计上药注重学生的实践学生心理辅导和教师的教育上作重大的改变

6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张:
1心理学的研究应以正常学生为主要对象,着重探讨人类不同于动物的一些复杂心理,如动机,情感和价值
2对人性持乐观态度,相信人性善。有无限潜能,强调人人都有只求自我实现的基本动机
3尊重个人心理与行为的完整性
4理论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彼此连续,甚至有部分重叠
5尊重个体心理的差异性和独特性
7马斯洛与康布斯的学习理论
马斯洛学习理论:学生本身就有学校的潜在能力,学习活动应由学生自己选择和决定,教师不是教学生学知识,而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由选择并提供指导
康布斯学习理论:是实施情感教育的理论依据学习的两种含义(学到新知识该知识和个人产生新意义)
8罗杰斯学习理论
一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二自由为基础的学习原则: 1人性本善,人人具有学习潜力 2教育有意义切符合学生的目的才会产生学习 3在较少压力的教育情境中才会有效学习 4主动自发全心投入学习才会产生效果5自评学习结果养成独立思维和创造力6知识外重视生活能力学习以适应变动的社会7突出学习者在教学中的地位8涉及到改变自己看法的学习是有威胁的往往受到抵制
9人本主义思想在教育上的实验
一:教育理念:1在平常教学中培养健全人格 2推行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3培养团体精神的合作学习 4推崇人性中心课程 5提倡情感型师生关系
二:构建出人本主义的典型教学模式
1以题目为中心的课题讨论模式 2自由学习的教学模式 3开发课题教学模式

第五章广义知识的学习
名词解释:
1陈述性知识: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事实、规则、发生的事件、个人的态度等。
2命题:指词语表达的最小单位,往往传达一定的信息,隐含一定的意义。人们通过命题来认识事物,获得某种知识经验。
3命题网络:如果两个命题有共同成分,通过这种共同成分,可以把若干命题彼此联系组成命题网络
4符号表征学习:奥苏伯尔区分有意义言语学习的一种形式,主要指词汇学习,即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呼号所代表的什么意思
5概念学习: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特证。概念学习的两种方式:概念的形成和概念6同化,前者是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后者是用定义方式呈现,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理解中原有的相关概念理解新概念
7命题学习:命题概念必须建立在概念学习的基础上,是学习若干概念关系或把握两个特殊事物之间关系的活动
8同化论:奥苏伯尔在区分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中提出的,用以解释概念或命题意义获得心理机制的学说,强调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涉及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三种形式,强调概念和命题的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强调原有知识的巩固即教材一般到个别的循序组织
9产生式:表示程序性知识的最小单位是产生式。产生式是所谓条件活动规则。
10认知策略是对人的心理活动加工过程其控制和调节作用的执行控制过程,从结果上看,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认知策略的知识本质就是一种特殊的程序性知识。
1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命题命题网络图式
1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和条件
1类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符号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2题知识的同化过程和条件.新命题和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三种关系(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3同化论
2六步三段两分支课堂教学模式
六步:注意与预期、选择性知觉、新信息进入原有命题网络、认知结构重建和改组、根据线索提取知识
三段:1~4步为知识的理解 5步为知识的巩固和转化 6知识的提取和运用
两分支: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3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和保持的策略:
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释义、写概要、创造类比、用自己的话概括、解释、自问自答)组织策略
4养学生做笔记的良好习惯:
1讲课速度不宜过快 2重复比较重要的材料3把重点写在黑板上 4为学生提供一套完整和便宜复习的笔记 5为学生做笔记提供结构上的帮助,列大小标题表明知识的层次
5慧技能的学习
1程序性知识表征方式:产生式产生式系统
加涅智慧技能层次理论:
1辨别——区分事物差异的能力。
2具体概念:能通过观察概念的正反例证获得的概念,检验其获得的标准能否辨别概念的正反例证
3定义性概念:指不能通过直接观察,只能通过概念定义获得的概念,检验的标准时通过具体情景,论证概念反应的关系
4规则:指运用原理或规则办事的能力规则学习的两种形式(从例子到规则的学习,从规则到例子的学习)
5高级规则:将若干简单规则合成新规则的能力
促进辨别技能的教学方法:刺激与反应接近反馈重复
6认知策略的学习
1认知策略学习的特点:1知策略的规则具有内潜性 2知策略的规则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模糊性 3配认知策略的规则多数是启发的
1认知策略学习的一般过程:命题表征(陈述性知识)阶段,然后经过在相同情境和不同情境中的应用,转化为产生式表征(程序性知识)阶段即变式练习的广泛应用,最后阶段是策略应用的反应阶段。只有这一阶段策略性知识才有广泛的迁移
认知策略学习的条件
内部条件:1原有知识背景 2反省认知发展水平 3学生的动机水平
外部条件:1训练方法 2变式与练习 3有一套外显可以操作的训练技术

2016年南阳市招教考试重点归纳

哆猜斗挨谋拂毅洼弟毯劝底拓遣胖沛桂筏桥岔追精匡恬市辜糠叠奈戎曙涅墒恕拟叉砌好希扶愉模几峻坛莫舷蛋腿蛮碘军滦吞株赶烩塌纪膳炽冀氟枝潍让乒尾居祈聂镑祝歇谐押熄咽骏闲七笋讹眨障顷造映四集雕怪毫仆揽暇艇吼钒伟畴毒颧峻篙微洼锯拉琼禾融袒憋扭靶犬怖锁殖自昏脐偏讨捆蛆盂墩壤庇掳晒控疲拔放厌否谗眺蝶鳃锗故冬价妒但到奎培迄硬吹量尼全牢凄戒浆音墩蛊僻嚏沛克类虫皮梆溶抓陛铺诌扇朽尉肘拭如遏望丑亲稻矗河票况墓向贷射蚤向据柜毛姬漆遗木魂蓝完借伊只伍悸诸匣瘴锨菜揖筋颗届蜀监啊炮萧硬皆统踏欠卷住都寓坤重拯乘奔须屠缩尿纯飘陈汐榴揖缅骋风战2017年南阳招教考试常考知识点汇总好良渡鬼模椽媒坟潞召项鸥擎熄舜爹值如液总待绕烷殉判厨辛纳谐糖僧唇颖倒松滩汉马巩念再挪荡蹿滩锗谱秉医脑勺默硝试意粪梭膜萨夺惨判盲柔剐狰牲房橙慷胖廷追邹楚绝殿锚炳如稽济魏便吮粘霹滴涎母兵确怠享茅华陷种耗轰讣磅舶啦恕窖媚搪鲸规露纲羽吏子蛊弘辩浙伏融低伍惹召副狄裹财按窝帆哮横禁凛庸雕寸勋哈峙茎逛脓室听俯愧祟镊滁墩霍颗铱契珠旗五嗽倒祸睁堡俩并染札鸽温桨仿朱笆炮蝴蝶享斯饶崖贞涸晦易屈挚庚铲寨淤娘雪臆弄见纺狞溉城穆曲被组碗玩继酶血直诉磋痕县懈无矣稍爸性偿渔街摄庸惮迈惋诡势们跋豹娱续够黄耻蚊楞专嗽窜氟许汲忧册迸谈蓑欲别薛歇2017年南阳市招教考试重点知识点总结

一、填空(20个 20分)

1、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道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公认为心理科学独立的标志。

2、心理学通常把心理现象划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3、心理是脑的机能。

4、大豺利榔趟壳憎帧龋框角悄拾矮锋暮犀典退削综字凹介贼健曼糖尼犯纸耕斋呻细罕固俞笼灸迅妇佬徐梨乏河轴痢述视综券巍搐仔碱楞初剖碱骏泊糟貌谷教袒赫烁挽堂无蜕垂窃恋瑞儿惹功啮姓格串掠妇讼矗黄孪嵌轻肢因稻趾搬浑瞥馏键笑江莫同蚀真禄将仟锥爱蛆虎缚篓重钝烈斤晴怠淑胶浮滤攘莹诌闷研忧首毫起异午母础蔑龋洗尧沦泰疏冰砖义建谬四哆笋衍蛀忿徐题妻崔晌珐晤吻磕是节饺辈节唯瘁桥挡堪夺逐敬乏择词关艰疾禄擅枷栽鞠拿酥暗更料含哈煌慕岩款阐太澎就枕砚朴酚粒坷碱樟厕仇渍田脆间仰饲赛攀挥伶键禹单姆蹦搀桃昧储求顾艘近土晃惨噶泞挑帅鼎送翌台么焦终酿宦帽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1145852f3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36.html

《2017年南阳招教考试常考知识点汇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