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七年级上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11 09:23:1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新部编七年级上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杞人忧天

《列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宿        耶?

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

所寄            亡:________

奈何忧崩坠乎        奈何:________

若躇步跐蹈          跐蹈:________

亦不能有所中伤      中伤: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4)下面句子中杞人忧天这一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只因为被拉黑的人数少,就觉得制裁不文明旅游者没有除恶务尽,那是一种典型的杞人忧天。

B.尽管公司目前的发展形势可喜,但人们的顾虑并非是杞人忧天。

C.日本政府于2001年制定了今后50年内诞生30名左右诺贝尔奖得主的目标,针对此事韩国媒体用了杞人忧天来形容。

D.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会中心主任李稻葵在文章中称,担心中国经济崩溃是杞人忧天。

【答案】 1)天  / 宿/ 耶?

2)亡,同无;怎么;跳跃;伤害

3)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4C

【解析】【分析】(1)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此题要注意句式的整齐性。译为:天如果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2)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同。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舍然”“等字词的翻译。

4)杞人忧天,杞: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杞县一带。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C项成语使用不合语境。

故答案为:  / 宿/ 耶?

亡,同无;怎么;跳跃;伤害;

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⑷ C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根据文本内容可知,杞人忧天指为不必要或缺乏根据的事忧虑。根据这个语义可判断。

【附参考译文】

    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空气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也很高兴。

2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含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无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 已去。"友人便怒目:“非人战!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南朝  . 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管宁、华歆:汉末魏初时名士。:检,拾。:曾经,轩冤: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后借指官位爵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字词。

尊君在 ________

元方入门不 ________

华捉而掷去 ________

宁读书如 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3)结合[][]两文,说说我们应当树立怎样的交友之道?

【答案】 1)同;回头看;代词,代指金子;原来从前

2陈太丘(便)丢下(他)而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

管宁把席子开,与华散分席而坐,说:“你(已经)不是我的友了。

3以礼相待志同道合诚信交友(或真诚交友)。

【解析】【分析】(1)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通假字词,同:古今异词,回头看。

2)本题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句中的舍:放弃。去:离开。乃:才。子:指你。几个词是赋分点。

3)《陈太丘与友期》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管宁割席》,出自《世说新语·德行》,本篇通过管宁、华歆二人在锄菜见金、见轩冕过门时的不同表现,显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可知交友要志同道合,要诚实待人等。

故答案为:⑴① 回头看 代词,代指金子 原来,从前

陈太丘(便)丢下(他)而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管宁把席子开,与华散分席而坐,说:“你(已经)不是我的友了。

⑶ ①以礼相待;志同道合;诚信交友(或真诚交友)。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乙)文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 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掉锄,就像看到瓦石一样。华歡却捡起来,(但是着见管宁的神色不对劲)又扔了金于离开。两个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像往常一样读书,华歆却扔下书,出去观望。管宁就把席于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蒲松龄《狼》)

【乙】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选自《山海经》)

1)选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行甚远(点缀)

B.其一坐于前(狗)

C.夸父与日逐(行走)

D.欲得(喝水)

2)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一犬坐于前/

B./得饮

C. 目似瞑/学而时习

D.暇甚/与日去

3)下面是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最后一段以议论为主,点明了全文的主旨,饱含着讽刺的意味。

B.【乙】文夸父临死前弃其杖,化为邓这一情节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和夸父的形象,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魅力。

C.【甲】中屠暴起,以刀劈狼首中的字形象地刻画了屠户杀狼时的愤怒之情。

D.【乙】文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未至,道渴而死。

5【甲】文主要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屠户和狼的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启发?【乙】文中,夸父逐日遇到的困难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面对凶恶狡猾的狼,屠户依然要与之斗争;面对快速运行的太阳,夸父仍然要与之比拼。他们身上具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我们是否需要这种精神?请结合你的学习生活情况加以说明。

【答案】 1D

2B

3C

4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还没赶到大湖,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5动作描写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喝。勇敢(拼搏)精神。需要。学习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要战胜它们,就要有足够的勇气。

【解析】【分析】(1A缀行甚远连接,这里是紧跟的意思。B其一犬坐于前中的是名词做状语,像狗一样,不是C夸父与日逐走的意思。D.正确。故答案为D

2A.选项中分别为其中的代词,他B.选项中的的意思都是想要C.选项中的分别是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旧的知识D.选项中的分别是神情意志的意思。故选B

3C.【甲】中屠暴起,以刀劈狼首中的突然的意思,表明屠户杀狼时的动作迅疾,并不是表明其愤怒之情。故答案为C

4句中的变诈(狡猾奸诈)几何(多少)、止(只)几个词是赋分点;句中的至(到达)、道(半路上)、而(表顺承)几个词是赋分点,注意是省略句。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5从文章中的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等语句可以看出,文章主要采用了动作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乙】文中,夸父逐日遇到的困难是: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喝。这可以从文章中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可以看出来。从两篇文章所写的内容的来看,虽然事件不同,但屠户和夸父都表现出勇敢拼搏的精神和战胜男困难的勇气。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精神和勇气也是必不可少。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来阐述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D⑵B⑶C

⑷ ①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还没赶到大湖,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⑸ ①动作描写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喝。勇敢(拼搏)精神。需要。学习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要战胜它们,就要有足够的勇气。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平时要掌握常见的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结合具体句子的意思进行理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阅读感悟,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作答。

【附参考译文】

    【甲】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乙】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夸父就去北方喝大湖的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夸父丢弃他的手杖,他的手杖化成了桃林。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杞人忧天

《列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晚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赚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会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二处)。

者。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3)在括号里补充说话者的神态、语气,并说说自己补充的理由。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    ):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4)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说读完这则寓言后明白的道理。

【答案】 1)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2)那人释然而非常开心,开导他的人也释然而开心。

3有成竹;半信半疑;

理由:开导的人坚信自己的观点,是由构成的,处处都有,完全不用担心天塌下来,他希望杞国人也可以停止忧虑。杞国人接受了解释,但是还是根据自己的认知提出疑惑为什么日月星宿在气中能够不坠落?依旧认为天会塌下来。

4)寓言告诉我们不要为毫无根据的事情忧虑担心,完全是庸人自扰。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忧虑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比如考试前后的自我否定心理,认为自己不可以,没能力进而产生无端焦虑的消极心理。实际上我们无需胡思乱想,要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没有砍是跨不过的;即使处境艰难,也要保持积极豁达的心态,相信前路的柳暗花明

【解析】【分析】(1)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译为: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此题要注意把几个相关的意思划开。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舍然:释然,放心的样子。:开导。

3)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填写适当的词语。如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这是晓之者之语,是有根有据信心满满地讲道理,所以第一空应填胸有成竹。而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是杞人对这种说法的怀疑之语,所以第二个空应填半信半疑

4)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如告诉人们生活中不要为不必要的烦恼扰乱情绪,生活在胡思乱想之中。要学会放开,豁达开朗地对待生活的一切。世上本无事,庸人白扰之。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是否具有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状况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平时要注意分析事物之问的联系,防止主观片面性和盲目性。对于一些确实无法认知和解决的问题,我们也不要陷入无休止的忧愁之中而无力自拔。人生乐在豁达。

故答案为: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那人释然而非常开心,开导他的人也释然而开心;

⑶①有成竹;半信半疑;

理由:开导的人坚信自己的观点,是由构成的,处处都有,完全不用担心天塌下来,他希望杞国人也可以停止忧虑。杞国人接受了解释,但是还是根据自己的认知提出疑惑为什么日月星宿在气中能够不坠落?依旧认为天会塌下来

寓言告诉我们不要为毫无根据的事情忧虑担心,完全是庸人自扰。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忧虑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比如考试前后的自我否定心理,认为自己不可以,没能力进而产生无端焦虑的消极心理。实际上我们无需胡思乱想,要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没有砍是跨不过的;即使处境艰难,也要保持积极豁达的心态,相信前路的柳暗花明

【点评】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能力。本题考查断句。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用”“”“”“” “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根据语境在进行合理的想象,即可作答。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结和生活体验解答即可。

【参考译文】

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学而习之。时:时间

B.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

C.吾日三吾身。省:反省

D.思而不学则。殆:疑惑

2)下列划线词与为师矣一句中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先帝不臣卑鄙

B.一战

C.调素琴

D.美于徐公

3)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只要温习了学过的知识,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

B.“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谈论的是学习方法。

C.《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D.“四书指的是《尚书》《论语》《大学》《中庸》。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5)两千多年来,孔子闪烁着哲理光彩的语录,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请从文中选择一则,谈谈你的感悟。

【答案】 1A

2B

3C

4)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5)示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启发:学过的知识要及时复习,这样,才能对学过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

【解析】【分析】(1A项有误,按时的意思。故选A

2可以为师矣一句中凭借的意思。A.以:因为;B.以:凭借;C.以:来;D.以:认为。故选B

3A.错误,可以为师的前提是温故而知新,除了温习旧知识,还用善于思考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B.错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谈论的是珍惜时间;C.正确;D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故选C

4)此句重点词有:三军,军队;夺,改变;匹夫,指贫民百姓。

5)从文章中任选一则,结合内容和生活实际来谈感悟即可。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一句,意思是:温习学过的知识,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这就告诉我们:学过的知识要及时复习,这样,才能对学过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

故答案为:⑴A⑵B⑶C

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示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启发:学过的知识要及时复习,这样,才能对学过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和判断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辨析,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常用虚词的积累,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要结合材料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进行阐述。

【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6文言文阅读

岳柱八岁指瑕

    岳柱字止所,八岁观画师何澄画陶母剪发图,柱指陶母腕上金钏,诘之曰:金钏可易酒,何用剪发为之?何大惊异。观此可以知画理矣。

【注释】陶母剪发:晋朝政治家、军事家陶侃少年时家贫,一次朋友来访,陶母无力招待,便剪下自己的头发,卖钱换酒,招待客人。钏(chuàn):镯子  ⑶诘:问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

金钏可________

观此可以知画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诘之曰:金钏可易酒,何用剪发为之?

3)这则故事可以看出乐柱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答案】 1)换;道理

2)(岳柱)问他道:金镯子是可以换酒的,为什么要剪下自己的头发,卖钱换酒,招待客人呢?

3)乐柱是一个观察仔细、聪明伶俐、敢于挑战权威的孩子。

【解析】【分析】(1)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易:换。

2)本题注意关键词:诘:问。易:换。何:为什么。

3)本此文写岳柱在八岁的时候,指出了一幅作品的瑕疵,何澄一听十分惊讶于他的观察力,真想不到这一直未被发现的败笔,会由一个小孩子指了出来。看出岳柱是一个善于观察,多角度思考问题,聪明机智,敢于挑战权威的孩子。

故答案为:换;道理

(岳柱)问他道:金镯子是可以换酒的,为什么要剪下自己的头发,卖钱换酒,招待客人呢?

乐柱是一个观察仔细、聪明伶俐、敢于挑战权威的孩子。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要结合文中对人物描写的语句、相关的事例的理解和分析做出正确的概括。

【参考译文】

    岳柱,字止所,八岁时,观看画家何澄画《陶母剪发图》,岳柱指着陶母手腕上的金镯子,询问他说:"金镯子可以换酒,何必剪掉头发来换酒呢?"何澄十分惊奇诧异。看出这些就能明白绘画的道理了。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知之者不如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不亦________    ②知之者不如之者________

而知新________    ④汝知之乎________

学而不________    ⑥见不贤而内自________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关于学习,孔子提出了哪些观点?请结合实际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答案】 1:同,愉快;;好:喜欢;故:旧的(知识);诲:教导;厌:满足;省:反省

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别人不了解我(的长处)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4)例如:学习要经常温习,温故知新;学无止境,要好学不倦;学习要谦逊,不知满足;学习要善于自我反省;学习要认真踏实,不要不懂装懂;要善于向优秀的人学习等。

【解析】【分析】(1)解释文言词语,要熟记课文注释,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注意:说:通,愉快。故:旧的(知识)。省:反省,检查。

2)这句话意思是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而言又做到了哪些呢?据此可断句为: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愠:生气,发怒。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hào):喜欢,爱好。乐():以……为快乐。知:作动词用,知道。

4)要根据文章内容,分析孔子及其弟子学习方法或者学习态度是什么,然后再联系实际谈出自己获得的启示。先选择孔子在学习方法或者学习态度上的句子,然后谈启示。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本句话告诉我们学习要经常的复习,在复习的时候要有所得,这就是快乐的事情。孔子强调温习实践的重要性,温习和实践是巩固旧有知识,获得新知识、新体会的必不可少的方法。还强调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努力培养学习兴趣等。

故答案为:⑴ “:同,愉快; 好:喜欢;故:旧的(知识);诲:教导;厌:满足;省:反省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⑶ ①别人不了解我(的长处)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例如:学习要经常温习,温故知新;学无止境,要好学不倦;学习要谦逊,不知满足;学习要善于自我反省;学习要认真踏实,不要不懂装懂;要善于向优秀的人学习等。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于句意的理解,考生要结合句意进行断句。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阅读文章后的感悟,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阐述。

【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孔子说:由啊,我教给你的,你懂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而言又做到了哪些呢?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1)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划分两处)

狼。

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目似________

以诱敌________

其喉________

不诬哉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野有麦场/元方入门不

B.一狼径/待君久不至,已

C.刀劈狼首/修身

D.亦毙/择其善者而从

4)翻译下列句子。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

5)甲乙两文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点?作者对狼分别持什么态度?

【答案】 1)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2)闭上眼睛;原来是,大概是;咬;确实

3C

4想要从通道进入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或:想要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背。表面上假装亲昵,却心怀叵测。

5)阴险、奸诈、狡猾。甲文主要讥讽嘲笑狼的狡猾;乙文主要揭露狼心不改的本质并进行谴责。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技巧:分句;句子成分;关联词;虚词。稍长(两只狼渐渐地长大了(主人))/亦颇驯(还是很驯服)/竟忘其为狼(竟然忘了它们是狼)。

2目似瞑: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是一词多义:闭上眼睛;黄昏;幽暗;天黑,日落。盖以诱敌: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是一词多义:原来是;原因是;大概;发语词。将啮其喉:要咬他的喉咙。是一词多义:咬;侵蚀。信不诬哉:确实没有诬蔑它们啊!是一词多义:确实;信任;信用。

3A. 回头看/回头看。B. 离开/离开。C. /来。D. 代词/代词。故选C

4)本题注意:意,打算。隧,从隧道。以,来。阳,表面。为,是。而,但是。阴,暗地里。

5)结合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看出狼的阴险、奸诈、狡猾。【甲】结合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可知,作者对狼是持嘲笑、讥讽的态度。【乙】结合狼子野心,信不诬哉!可知,作者通过揭露狼的奸诈、狡猾的本质,对狼持谴责的态度。

故答案为: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闭上眼睛;原来是,大概是;咬;确实

⑶C

⑷①想要从通道进入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或:想要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背。表面上假装亲昵,却心怀叵测。

阴险、奸诈、狡猾。甲文主要讥讽嘲笑狼的狡猾;乙文主要揭露狼心不改的本质并进行谴责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断句,要结合现代语法,注意停顿。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和一词多义的用法辨析,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常用虚词和词义的积累,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意思,要注意对内容的梳理和概括。

【附参考译文】

    【甲】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起身,用刀劈砍狼的头,又劈砍几刀杀死了狼。屠户正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意图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杀死了这只狼。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

狼也是狡猾的动物,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乙】有个有钱人家偶然得到两只小狼,将它们和家狗混在一起圈养,也和狗相安(无事)。两只狼渐渐地长大了,还是很驯服。(主人)竟然忘了它们是狼。一天白天躺在客厅里,听到群狗呜呜地发出发怒的叫声,惊醒起来四周看看,没有一个人。再次就枕准备睡觉,狗又像前面一样(吼叫),(他)便假睡来等着(观察情况)。便发现两只狼等到他没有醒,要咬他的喉咙,狗阻止它们,不让它们上前。(那个人)就杀(狼)取它们的皮。(他)就说:狼子野心,确实没有诬蔑它们啊!凶恶的本性只不过是被深深地隐藏罢了。表面上装作很亲热,但背地里却心怀不轨,更不是只有野心罢了。禽兽并不值得说什么,这个人为什么要收养这两条狼给自己留下祸患呢。

9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解释文中划线字。

七十而心所欲(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划线的句子。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吾日三省吾身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________的修养。

【答案】 1)顺从

2)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凭这可以做老师了。

3)忠;信;习;品德

【解析】【分析】(1)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课内重点文言实词需要平时的积累识记,并且活学活用,学会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考试时,也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这句话的大意是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故的意思是顺从。

2)这道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这句话的重难点词语有:故,旧知识,学过的知识;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可以凭借。

3)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曾子说的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分别从替别人办事,与朋友交往,对待老师传授的知识三个角度在进行反省,反省的内容分别是忠、信、习。而这些都是关于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方面的。

故答案为:顺从

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凭这可以做老师了。

品德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完成。

【附参考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荀巨伯:汉桓帝时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人,生卒不详。胡:我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尊君在________

元方入门不________

胡贼攻郡________

不忍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3)【乙】文表现了荀巨伯的什么品质?你认为他这样做好不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同;回头看;恰好,正遇上;舍弃,丢下

2陈太丘丢下朋友先走(离开)了,他走(离开)后,友人才到。毁弃了道义来求得生存,这难道是我荀巨伯所干的吗!

3)【乙】文表现了荀巨伯道义至上,诚信第一的高贵品质,这种品格很值得赞扬。

【解析】【分析】(1)此题注意通假字词,如。古今异义词,委:舍弃。顾:回头看。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去:离开。舍:舍弃,抛弃。败义以求生:败坏道义而苟且偷生。邪:句末语气词,表疑问,相当于吗,呢。

3)第一问,《世说新语》写荀巨伯大老远去探望生病的友人,却遇上了战乱。荀巨伯不肯舍朋友而去,并且愿意牺牲自己以保全友人。入侵者被感动,撤兵而去,他的义举使得全郡得以保全。本文赞扬了荀巨伯重视友情、先人后己、舍身取义的高尚品质。第二问,荀巨伯主动愿意替别人承担危险,甚至不惜舍弃自我,成全他人的气度,这也是的一种体现。让我们见证到患难见真情的可贵,更让我们学习到读书人笃行真理的精神。

故答案为:⑴① 回头看 恰好,正遇上 舍弃,丢下

⑵ ①陈太丘丢下朋友先走(离开)了,他走(离开)后,友人才到。毁弃了道义来求得生存,这难道是我荀巨伯所干的吗!

【乙】文表现了荀巨伯道义至上,诚信第一的高贵品质,这种品格很值得赞扬。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把握及人物的评价。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附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重病的朋友,正好赶上胡贼攻打城池。朋友对巨伯说:"我如今就要死去了,你赶紧离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吗?"这时胡贼已经到了,问荀巨伯:"大军到了,整个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留在城中?"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性命。"胡贼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使整个城都因此获救。

1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献马贾祸

    周厉王使芮伯帅师伐戎,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芮季曰:不如捐之。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子无以应之则将哓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弗听,卒献之。

    荣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谮诸王,曰:伯也隐。王怒逐芮伯。

    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选自《郁离子·献马》)

【注释】捐:抛弃,舍弃。哓(xiāo):吵嚷,争吵。此指进谗言。谮:诬陷,中伤。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而多人之言/与朋友交而不

B.捐之/知之者不好之者

C.子获为不止一马/屠惧,投

D.献之/生年月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子无以应之则将哓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

3)文中共有周厉王、芮伯、荣夷公三个主要人物,请分别概括其中两个人的性格特点。

【答案】 1B

2)子无以应之/则将哓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

3周厉王:贪婪而昏庸。芮伯:忠诚却愚蠢。荣夷公:贪婪而狠毒。

【解析】【分析】(1A.信:相信诚信;B.如:比得上比得上;C.以:认为把;D.卒:终于死。故选B

2)这句话意思是:你没有东西应酬他们,他们就会在大王面前说你的坏话,大王必定相信他们的话,这样做是招引祸患啊。根据句子意思划分节奏即可。

3)文中共有周厉王、芮伯、荣夷公三个主要人物,找出与三人各自相关的描写分析作答。从王欲无厌”“多信人之言”“怒逐芮伯可以看出周厉王的贪婪昏庸;从芮伯不听忠告献马给周厉王最终获罪一事可以看出芮伯忠诚但不听劝告;从荣夷公向芮伯索要马匹不得而诬陷芮伯可以看出他的贪婪狠毒。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B

子无以应之/则将哓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

⑶ ①周厉王:贪婪而昏庸。芮伯:忠诚却愚蠢。荣夷公:贪婪而狠毒。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和辨析,要求考生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的积累,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现代语法特点进行断句,注意题干的限制要求。

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对文中人物描写的语句和相关事例的理解和分析,注意文中抒情和议论语句的理解概括。

【参考译文】

    周厉王派芮伯统帅军队讨伐戎,得到一匹良马,芮伯想把它献给周厉王。芮季劝阻说:不如舍弃这主意。大王贪欲不知满足,而且又好听信别人的谗言。现在因班师归来就献马给他,大王的左右近臣必定认为你不止得到一匹好马,就都要向你索求。你没有东西应酬他们,他们就会在大王面前说你的坏话,大王必定相信他们的话。这样做是招引祸患啊。芮伯不听劝告,终于把马献给了周厉王。

    荣夷公果然派人来向芮作索求东西,没有得到,就在大王面前诬陷中伤芮伯。周厉王大怒,将芮伯逐出。

    君子谈到这件事都说芮伯也有过错。你既然知道大王贪得无厌,却又诱导他的贪欲,这就是芮伯的过错啊。

1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解释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非学无以广   广________     ②无以成学   ________

年与时       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淫慢则不能砺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3)下面对文章理解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作者通过概述做人治学的经验,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在淡泊宁静中下功夫忌荒唐浮躁,只有这样才可以做一个可以治国接世之人。

B.“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C.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D.《诫子书》是一封语言质朴的家书,表明作者望子成龙,愿其达官显贵。

【答案】 1)增长;立志;逝去、消失

2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治性情。

3D

【解析】【分析】(1)本题注意名词用作动词,树立志向的意思。

2)重点词: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明志,明确志向;致远,达到远大目标;淫慢,放纵懈怠;险躁,轻薄浮躁。

3D.有误,《诫子书》是一封语言质朴的家书,表现了作者对儿子的期许,希望他能陶冶自己的情操,淡泊明志,而不是发财做官。故选D

故答案为:⑴① 增长 立志 逝去、消失

⑵ ①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治性情。

⑶ 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参考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1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上文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解释下列划线字

野有麦场________

一狼________

3)翻译句子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下列选项中不能表现狼狡诈本性的是(   

A.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B.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C.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D.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答案】 1)《聊斋志异》;蒲松龄

2)看(回头看);径直

3)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4B

【解析】【分析】(1)这道题考查对作家作品的了解。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写了三则与有关的故事,描绘了贪婪、凶狠、狡诈的狼的形象。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

2)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课内重点文言实词需要平时的积累识记,并且活学活用,学会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考试时,可以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大意: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顾:看(回头看)。大意:一只狼径直走开。径:径直。

3)这道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这句话的重难点词语有:变诈,作假,欺骗;几何,多少;止,只,只是。(4B狼不敢前,眈眈相向表现的是狼贪婪的本性。故选B

故答案为:《聊斋志异》 蒲松龄

⑵① 看(回头看) 径直

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⑷ B

【点评】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的把握,根据语段内容,明确作者和出处。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揣摩选项正误。

【附参考译文】

    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14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这则寓言选自《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中的指的是什么?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________

【答案】 1)吕氏春秋(或:吕览)

2)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使唤),不是在井中得到一个人啊。

3指的是对挖井后节省一个人的劳力,却误传为挖井挖到一个人,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这样一种情况。

4)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或:不要轻信传闻,应仔细辨别,深入调查研究。)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穿井得一人》出于《吕氏春秋》,其又称《吕览》,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得,得到。之,的。使,使唤。于,在。

3)本题考查内容分析。句子翻译。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像这样寻找到的传闻,还不如没有听到。可知这样的意思,是文章中这个传闻发展的过程的意思。故指:丁氏挖井后节省一个人的劳力,却误传为挖井挖到一个人,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这样一种情况。

4)本题考查主题。寓言的启示或者道理一般是对故事中的人或动物的行为、想法进行讽刺或者表扬。结合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可知,对于故事中那些邻居那种不经调查就胡乱传闻的行为是批评的。因此道理是: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或:不要轻信传闻,应仔细辨别,深入调查研究。)

故答案为:吕氏春秋(或:吕览)

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使唤),不是在井中得到一个人啊。

⑶ “指的是对挖井后节省一个人的劳力,却误传为挖井挖到一个人,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这样一种情况。

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或:不要轻信传闻,应仔细辨别,深入调查研究。) 

【点评】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的把握,根据语段内容,明确作者、作品。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明确指代内容。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道理。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附参考译文】

    宋国的一户丁姓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常常一个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被宋国的国君听说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只是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寻找到的传闻,还不如没有听到。

15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蒲松龄,世称________,清代文学家。

2)与屠乃奔倚其下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恐前后受

B.场主积薪

C.一狼洞

D.意将隧入以攻后也。

3)请用自己的话解释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的意思。

4)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5)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请至少说出三点。

【答案】 1)聊斋志异;聊斋先生

2C

3)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4)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狼的贪婪。

5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做一个机智勇敢的人,才能取得胜利。像狼一样的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面对危险要沉着冷静、勇敢机智。不要被貌似强大、凶恶的事物吓倒,首先要在心理上战胜对手。不要被貌似凶恶的事物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除恶务尽,要像屠夫那样将两狼齐毙,不留后患。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狼》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小说家。

2A.指代狼;B.指代麦场;C.与例句都是指代柴草堆;D.指代屠户;故选C

3)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关键词:乃悟:才明白。寐:睡觉。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这里有原来是的意思。

4)考查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中的”“”“”“等词语,可知是对狼动作的描写,表现狼的贪婪凶恶。

5)这是一种主观性较强题目。学生能谈出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根据文章最后一段作者的议论,作者指出狼的狡黠奸诈,而嘲笑其顷刻而毙的结局,也间接赞扬了屠户的勇敢机智。告诉我们:对于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屈服,不能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对付野兽必须如此,对付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也必须如此。要敢于斗争和坚持,取得胜利。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勇敢地面对,勇敢机智地进行斗争;因为退缩,忍让是没有出路的。不要被貌似凶恶的事物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等等。

故答案为:聊斋志异;聊斋先生;

⑵C

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狼的贪婪;

⑸①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做一个机智勇敢的人,才能取得胜利。像狼一样的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面对危险要沉着冷静、勇敢机智。不要被貌似强大、凶恶的事物吓倒,首先要在心理上战胜对手。不要被貌似凶恶的事物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除恶务尽,要像屠夫那样将两狼齐毙,不留后患。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解答这类题主要依靠的是平时的积累,非常必要记住关键性的文学常识比如:作者及其朝代,出处,及相关知识;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本题考查描写方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阅读句子,根据句子的理解来进行解答;

本题考查的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的。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设想合理即可。

【参考译文】

    一个屠户在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屠户在路上遇到了两只狼,紧随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他。屠户又把骨头投给它,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脚步,但是之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了。骨头已经没有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的处境很危急,担心前后受到狼的攻击。屠户看见田野中有个麦场,场主在里面堆柴,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向麦场,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着刀。狼不敢上前,眼瞪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起身,用刀劈砍狼的头,又劈砍几刀杀死了狼。屠户正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意图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杀死了这只狼。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

    狼也是狡猾的动物,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阅读练习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0d083e56a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f2.html

《新部编七年级上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