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市制造业上市公司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2 10:59:2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锦州市制造业上市公司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李作伟1 1 李雯雯21.渤海大学 计财处,辽宁 锦州1210132.渤海大学 人事处,辽宁 锦州121013

【摘 要】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体现。文章采用因子分析法对201730 家辽宁省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构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可以从技术创新资源、技术创新强度、技术创新资本结构三个公因子加以衡量,锦州市制造业上市公司技术创新能力得分较低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资金链紧张,研发投入不足。

【期刊名称】《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期】2019(041)005

【总页数】6

【关键词】锦州市;制造业上市公司;技术创新能力;因子分析法

基金项目:锦州市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锦州市制造业上市公司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8JSLKT-40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要求从发展全局的高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在第十二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李克强总理指出:新一轮产业革命孕育兴起,全球创新活力竞相迸发,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因此,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对于我国由制造业大国转变成为制造业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根据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建立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方法确定影响因子,构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从技术创新资源、技术创新强度、技术创新资本结构三个维度分析锦州市制造业上市公司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之处,为增强锦州市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文献综述

(一)技术创新影响因素

Zahra Pearce(1989)分析企业实施技术创新活动的程度与企业管理者持股比例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二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1]。许庆瑞(2002)认为技术创新各影响因素的协调发展是发挥技术创新全面效益的基础,其中组织因素对企业创新活动效率的促进和提高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单纯的技术创新将使企业缺乏活力和丧失竞争优势[2]。陈功玉等(2005)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行为源于企业家的创新意识,是企业技术创新行为重要的内在动力[3]Christian Dirk 等人(2009)认为,研发活动是技术创新的主要驱动力,是其他任何创新管理工具都无法替代的[4]。谷炜等(2015)认为创新资源投入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要素,要获得技术创新能力,企业应着力加强技术创新经费和人员的投入[5]

(二)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周毓萍(2000)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分为企业资金、研发人员和研发设备的投入,新产品的生产、制造以及销售和新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和盈利的要求等方面[6]Nizar(2006)通过研究1993—2003年的学术文献,总结了评价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相关指标,包括企业特征、企业战略、组织结构、活动控制、组织文化、管理层以及功能性资产及策略7 大方面的相关指标[7]。卢方元等(2008)对大中型工业企业从创新投入、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创新产出以及创新环境支持等方面分析了技术创新能力,揭示了各地区在5 个技术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的优势和劣势[8]Puranam(2009)在其研究中指出技术创新成果能够通过专利来表现,同时强调其所指的专利必须是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中而得的专利[9]

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界定

杜伦德(Durand)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过程,包括研发、设计与工业化、采购、供应、制造、销售、企业管理等,即从技术创新过程的角度强调技术创新能力是动态变化的,在企业技术创新的不同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特点;巴顿(D.L.Barton)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管理相关要素的能力,这些要素包括掌握专业知识的人、管理系统、技术系统的能力及企业的价值观,即从资源要素的角度强调各创新要素之间的耦合决定最终技术创新能力;柏格曼(Burgelman)等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一系列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可利用资源及分配、对技术发展的理解能力、对行业发展的理解能力、结构和文化条件、战略管理能力,即从战略管理的角度整合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显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创新技术与创新要素、创新过程、创新战略相互融合而成的一种综合创新能力,企业拥有这种能力就能够将新思维与新技术转化为新的或先进的产品、服务或者流程,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系统化的概念,结合制造业的特点,遵循科学性、系统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选取10 个指标构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为了保证指标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于一些难以获取准确数据或数据不完整的指标暂时不纳入指标体系。

三、制造业上市公司技术创新能力实证研究

(一)样本选取

为确保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和因子分析的有效性,便于同类企业间的横向对比,本文选择2017年末辽宁省制造业A 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收集整理各上市公司年报及专业财经网站上的数据资料,采用适合因子分析的SPSS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二)因子分析

1.原始数据处理

在利用多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时,直接采用水平相差较大的原始指标值进行分析,会突出数值较高的指标在综合分析中的作用。为避免这种问题的出现,笔者采用数据标准化方法(Z分数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2.KMO 检验和Bartlett’s 检验

因子分析的第一步是KMO 检验和Bartlett's 检验。KMO 检验用于变量间的相关性检查,取值在01 之间,当KMO 统计量在0.5以上,表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s 检验用于检验相关阵中各变量间的相关性,若Sig.0.05(即p 值<0.05)时,说明各变量间具有相关关系,表明因子分析有效。

KMO and Bartlett’s 检验结果显示(见表2):KMO 值为0.722Bartlett’s 检验的相伴概率值为0.000,表明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数据进行评估是合适的。

3.提取公因子和命名

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到10 个变量的因子共同度大都在0.8 以上,说明变量空间与因子空间相互转化时,信息比较全面,因子分析效果显著。根据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与贡献率(见表3)可知,特征值大于1 的因子有3 个,它们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9.874%,说明保留前3 个因子能够概括79.874%的技术创新能力。

总之,通过因子萃取,得到制造业上市公司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主要因子F1F2F3。然后建立包括3 个公因子分量的原始因子载荷矩阵,经过varimax 旋转后得到对原始变量解释力更显著的因子载荷矩阵(见表4)

根据表4中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得到每个原始变量的因子表达式:

由因子表达式可以看出,营业收入(X1)、净利润(X2)、发明专利数(X3)、科技成果数(X4)、研发投入(X5)、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X6)在公因子F1 上有较高的负荷,因此F1 主要解释这6 个变量,并将公因子F1 命名为技术创新资源因子。

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X7)、研发人员比重(X8)在公因子F2 上有较高的负荷,因此F2 主要解释这2 个变量,并将公因子F2 命名为技术创新强度因子。

资产负债率(X9)、每股经营现金流(X10)在公因子F3 上有较高的负荷,因此F3 主要解释这2 个变量,并将公因子F3 命名为技术创新资本结构因子。

4.因子得分的结果和排名

制造业上市公司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见表5)。

采用回归方法计算出因子得分矩阵,并用因子得分函数表达三个公共因子得分如下:

由此可以得出样本中基于上述3 个公因子的得分情况,进而计算出上市公司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得分和排名(见表6)。

(三)构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模型

根据上述3 个公因子得分及各自的权数,可知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模型为:F=47.022% *F1 +19.06% *F2 +13.793% *F3/79.874%

四、数据分析

下面,我们以锦州市制造业企业吉翔股份为例,进行数据分析。

(一)技术创新资源因子分析

1.吉翔股份的营业收入为219890.97 万元,排名在第19 位,而与其资产规模相似的锌业股份营业收入为669952.75 万元,二者相差达到450061.78 万元。说明企业还需加强营业收入管理,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及时调整经营战略,以便制定正确的经营决策,不断提高营业收入。

2.吉翔股份的净利润为21965.09 万元,排名在第13 位,虽然与其他资产规模相似的公司相比差距不大,但是企业新增的影视业务占2017年度公司总体实现归母净利润的70%。说明企业主业的盈利能力较弱,应着力提高主业的创值能力。

3.吉翔股份的发明专利数和科技成果数均为零。说明企业技术创新成果少,研发投入带来的相应产出不显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

4.吉翔股份的研发投入为2581335.42 元,排名在第29 位,不仅与其资产规模相似的公司相比少,而且在整个辽宁省制造业上市公司中也非常低。

5.吉翔股份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占32%,排名在第14 位,说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较低,企业应保持并提高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保证企业内部技术创新政策的有效贯彻和实施。

6.综上可知,吉翔股份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的得分很低,主要原因在于其研发投入太少,其次是营业收入较低,再次是发明专利数和科技成果数不显著,但这与企业的研发投入少也有很大关系。

(二)技术创新强度因子分析

1.吉翔股份的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为0.12%,排名在第27 位,表明在企业营业收入较低的情况下,研发投入更低。

2.吉翔股份的研发人员比重为1.95%,排名在第28 位,表明该公司的人才储备明显偏低,不利于企业开展研发活动。

3.综上可知,吉翔股份在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和研发人员比重方面的得分均很低,主要原因在于:其一,母公司处置拥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子公司天桥新材导致研发人员和研发投入相应减少。其二,母公司用于技术创新的研发投入和人才储备不足。

(三)技术创新资本结构因子分析

1.吉翔股份的资产负债率为52.56%,排名在第19 位,由于该指标属于适度指标,说明企业的负债水平及债权人的风险程度一般,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具有一定的支付能力。

2.吉翔股份的每股经营现金流为-1.5577 元,排名在最后一位,导致该公司的技术创新资本结构明显偏低。说明凭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不足以用于企业的技术创新支出。

3.综上可知,吉翔股份在技术创新资本结构方面的得分很低,主要原因在于其每股经营现金流太少,无法保证公司有足够的资金用于技术创新。

五、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议

第一,企业应不断加强研发投入,为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提供物质基础。创新资源体现了技术创新的实际投入和产出,而研发投入对制造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最为显著。因此,锦州市制造企业应采取有效措施增加营业收入,同时提高研发投入在营业收入中的比例,以便为技术创新研发投入提供有力支持。

第二,企业应重视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培育,为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提供智力支持。企业可以通过建立研究机构培育自己的技术创新人才,也可以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引进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使其利用自身的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科技支撑。

第三,企业应实时监测资金流动和偿债能力,为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企业内部的金融环境差不仅对锦州市制造企业的发展有制约作用,也是制约辽宁省所有制造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要素。要不断扭转和改善企业的经营现金流,绝不能靠牺牲现金流增加企业的资产和盈利,这样做是一种短视行为,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第四,企业应树立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一理念,创造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内部环境。企业负责人应在内部的规章制度、机构设置、企业文化上为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供有力保障,尤其是在研发人才的流动、引进、培养、使用方面,建立客观公正的人才评价机制和薪酬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特别是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五,各级政府应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外部环境。放管服改革是推进产权制度、金融制度、市场机制和其他经济政策改革、处理好政府和企业关系的关键所在。通过放管服改革可以保障锦州市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不断优化,有利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全面推进。

综上所述,由于市场需求不足,效益大幅下降,辽宁省制造业发展进入了增长动力重构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锦州市制造业在这一大环境下更是步履维艰,面临着重重危机,但是危险与机遇是并存的。目前,国家对内推进高质量发展,对外建设一带一路,正是制造业大有可为之机,要继续苦练内功,增加技术创新投入,着力发展体现锦州特色和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高端装备,提升锦州市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锦州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Zahra, S.A.&Pearce,J.A.. Boards of directors and corpor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 a review and integrated model [J]. Journal of Management,198915):291-334.

[2]许庆瑞, 刘景江, 赵晓庆.技术创新的组合及其与组织、文化的集成[J].科研管理, 2002(11):38-44.

[3]陈功玉, 邓晓岚.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内部因素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12):89-92.

[4]Christian Rammer,Dirk Czamitzki,Alfred Spielkamp.Innovation success of non-R&D—performers: substituting technology by management in SMEs [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09,29(33):35-58.

[5]谷炜,杜秀亭,卫李蓉.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15(2):84-87.

[6]周毓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神经网络检验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7(6):62-63.

[7]Nizar Becheikh et a1.Lessons from innovation empirical studies i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A systematic review ofthe literature from 1993-2003[J].Technovation 2006(26):644-664.

[8]卢方元,焦科研.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区域差异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2):76-84.

[9]Puranam,P.,Singh,H.,Chaudhuri,S..Integrating acquired capabilities:when structural integration is unnecessary[J].Organization Science2009(2):313-328.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0a2e36f12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91.html

《锦州市制造业上市公司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