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退休年龄的利弊分析及我国的选择

发布时间:2011-04-19 21:30:4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提高退休年龄的利弊分析及我国的选择

段家喜

【内容摘要】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所面临的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摆脱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和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在这一改革的不懈努力中,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和研究养老保险制度的学术界都在积极研究当今各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探讨出适合我国实际的改革措施。最近我国政府有关部门也表示考虑延长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以减轻白色浪潮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压力,进而引起激烈的争论。本文在回顾西方国家养老保险制度中退休年龄政策调整的基础上,对提高退休年龄的正面与负面效应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并提出我国改革的思路。



【关 词】退休年龄 效应 政策选择



    一、西方国家退休年龄政策的调整



    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如何摆脱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和实现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成为各国政府急需考虑和解决的问题。不可否认,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提高退休年龄被认为是有效化解人口老龄危机和缓解政府财政负担的重要手段,进而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采取了提高退休年龄的政策(见表1)。在部分男女退休年龄相同的国家,采取了对男女退休年龄同时提高的方法,如美国拟于2000—2027年间将男女退休年龄从目前的65岁提高到67;比利时则希望到2009年将男女退休年龄提高到65岁。而对于部分男女退休年龄不相同的国家,则希望逐步将男女退休年龄拉平,捷克目前男性60岁退休、女性57岁退休,计划在2007年将男女退休年龄分别提高到62岁和61岁;爱沙尼亚则计划在2010年将男女退休年龄统一到63岁。



资料来源:魏加宁《养老保险与金融市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P43

    尽管这一政策在西方国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各国改革的实践来看,在提高退休年龄的过程中均采取了比较谨慎的态度,通常需要花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才将退休年龄提高1—2岁。几乎没有一个国家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将退休年龄在短期内大幅度提高。同时退休年龄的提高也是有限度的,通常很少有国家将退休年龄延长至65岁以后。



    二、提高退休年龄的正面效应



    一般而言,提高退休年龄会产生以下影响:其一是降低制度赡养率,退休年龄提高,则退休人口相应下降,就业人口相应增加。其二是提高基金积累水平,退休年龄提高,则延长其缴费期间。其三是减轻支付压力,缩短制度支付养老金的时间。但提高退休年龄会对生产率产生影响,并将给劳动力市场带来就业压力,员工的退休不会为市场提供一对一的就业机会,但劳动时间的延长无疑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为此,笔者将养老保险中提高退休年龄的影响归纳为收入效应、支出效应、生产率效应和就业效应等四方面,前两者是提高退休年龄的正效应,而后者是提高退休年龄的负效应。



    ()提高退休年龄的收入效应



    在养老保险制度中,将人的一生分为工作期间与退休期间两个阶段,在工作期间受益人有缴纳保险费的义务,而在退休阶段则有领取养老金的权利。退休年龄的调整将改变被保险人工作期间与退休期间的划分,影响其缴费与领取养老金期间的长短。进而改变体制内的年龄结构,正在工作并缴费的人会增加,而退休并领取养老金的人会相应减少,这将降低制度的赡养率。



    提高退休年龄,将延长被保险人缴费期间,进而提高制度的收入,这是提高退休年龄的收入效应,也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提高退休年龄的初衷所在。假定职工t岁参加工作并加入养老金计划,开始缴费,Y岁退休,D岁死亡,第R期工资水平为,缴费率为c,累积利率为I,养老金计划的替代率为g,退休后年退休金为B。如果个人生存到新的退休年龄Y+h,个人多缴保费在原退休年龄Y时的精算现值为:

    

    其中h为退休年龄的提高年限。



    对于整个养老保险计划来说,当期增加的保险费收入为:

   

    其中为参加养老保险计划的当期Y岁到Y+h岁的在职人员数。



    ()提高退休年龄的支出效应



    退休年龄提高,在寿命预期不变的条件下,被保险人缴费时期延长的同时未来领取养老金的时期将缩短,这将减少制度的养老金总体支出水平并降低制度的债务。制度对个人养老金给付减少额在Y岁时的精算现值为:

    

    对于单个职工而言,则为制度对每个人减少的养老金债务额。



    对于整个养老保险计划来说,当期减少的养老金支出为:

    

    其中为参加养老保险计划的当期Y岁到Y+h岁的在职人员数。



    综上所述,退休年龄由Y提高到Y+H,平均对于每个职工而言,将产生+的正面效应,而对整个制度将产生+的正面效应。



    三、提高退休年龄的负面效应



    退休本身是一个劳动力替代的过程,提高退休年龄在改变就业人员年龄结构的同时,无疑会改变就业人员的知识结构,这是提高退休年龄政策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就业效应生产率替代效应,这也是西方国家对提高退休年龄政策持谨慎态度的原因所在。



    ()提高退休年龄的就业效应



    当把提高退休年龄作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措施时,必将使劳动年龄人口增加,劳动力供给增加,在劳动力需求一定下,失业的人数将增加,失业率必将呈上升趋势,政府将承担更多的失业救济费用,这就是提高退休年龄的就业效应。如图1所示,在原有退休年龄下,就业人数为Q1,工资率为P1,由于退休年龄的提高,劳动力供给曲线向外移动,在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的条件下,就业人数为Q2,工资率为P2。我们可以看到,在提高退休年龄的情况下,由于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导致工资率下降,就业的劳动力增加了Q2Q1。但由于退休年龄提高,可就业的人数增加Q3Q1,因此,仍然有Q3Q2的人员没有找到工作,这部分人并不完全是超过原有退休年龄的人,也有一部分青年的劳动力因工资率低而退出劳动力市场。

    很显然,老年人退出劳动力市场不会为年青人提供一对一的就业机会,但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劳动力的供给,从而为年青人提供新的就业机会。而在许多国家,养老产业得到快速发展,老年人的健康护理和生活关照也需要人,从这个意义上说,退休人员增加也为市场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提高退休年龄的生产率效应



    退休是新老劳动力替代的过程,部分年老的劳动力离开工作岗位,由年青的劳动力替代。退休年龄的提高将减缓新老劳动者替代的过程。由于教育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生产技术处于不断进步之中,因此,年青劳动力的生产率应该平均高于年老劳动力的生产率。这样,新老劳动力替代过程的减缓就会减缓技术进步与生产率提高的过程,导致生产效率的损失,这就是提高退休年龄的生产率替代效应



    在充分竞争市场上,劳动力的价格(工资率)等于边际产品价值,由图1可以看出,由于退休年龄的提高会导致劳动力的边际生产价值由原来的P1下降到P2,生产效率的损失量为(P1-P2)*Q



    提高退休年龄的就业效应与生产率效应取决于新老劳动力的替代程度,与一国经济发展程度、人口结构状况以及教育状况等因素有关联。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新生的劳动力供给不断增加,教育水平处于一个快速提高的过程,提高退休年龄在一定程度上会阻滞新技术的应用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对部分发达国家而言,由于劳动力处于紧缺状态,教育与生产技术也相对成熟,那么提高退休年龄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相对要小些。



    四、我国的现实选择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一项关乎国运、泽及子孙的大事,就如没有用之四海皆准的养老保险制度模式一样,也不存在普遍适用的改革手段。退休年龄的提高与否,无疑需要根据一国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及养老保险制度危机的症结等方面的因素来综合考虑采取措施所带来的正反两方面影响,做到决策科学、措施到位。结合我国的国情,对退休年龄政策的调整,提出如下建议。



    ()普遍提高退休年龄宜缓行



    我国是在未富先老的条件下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比其他国家更具特殊性和艰巨性。制度财务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家在制度中的责任与地位不明确。政府没有以适当的方式很好地承担由企业化的现收现付制向社会化的部分积累制转轨的转制成本,政府没有承担其在制度中应有的立法、财政与监管等责任。由于国家责任的部分缺位,目前在职职工(主要是国企职工)一方面要为自己将来的养老缴费,另一方面还要为已经退休的人员缴费,高缴费率与支付自然不在话下。因此,只要国家没有更妥善的方式承担责任,转制成本问题拖而不决,业已形成的空账不能完全做实,制度支付危机的问题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提高退休年龄只能减缓政府的财政压力,但其负面影响应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养老资源最终来源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丰富,这就需要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曾经一度中断,1978年后才逐渐恢复,许多新的生产技术与手段需要年青的劳动者学习并应用到生产中去,尤其是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需要年青的劳动力加强与国际的对话与交流,实现生产技术的引进与应用,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只有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才有用于养老分配的社会经济资源,老年人才能通过各种途径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更何况,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突出的社会经济问题,提高退休年龄无疑会恶化就业问题,增加失业保险制度的支付压力。由此可见,我国还不完全具备提高退休年龄的条件,这一措施的采取对于问题的解决也不能起到对症下药的根本性作用,普遍提高退休年龄宜缓行。



    ()适当提高女性退休年龄



    目前我国男女退休年龄是不同的,通常规定男性职工60岁退休,而女性职工55岁退休。这一男女退休年龄相区别的政策会产生两方面的影响:其一是女性就业未充分。女性就业时间人为缩短5年,使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劳动力的浪费。其二是导致男女在养老金待遇享受存在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制度上的男女不公平。在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下,由于女性工作经历较短,退休时的最终工资也较男性为低,但女性的平均寿命长于男性,则女性退休后从制度中领取养老金的时间远长于男性。这使得女性老年人口从养老保险体系中获得的日常养老收入低于男性,但从整个生命周期来看,女性一生从养老保险体系中领取的养老金总额会远大于男性。因此,适当提高女性职工退休年龄,有利于提高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性,也有利于女性的充分就业及其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但宜将这一改革放在一段较长时期内完成,从现有的社会经济人口条件来看,可先在5年左右的时间内逐步将女性退休年龄提高到57岁。



    ()可以施行弹性退休制



    我国各地区、各行业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有些地区(如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较低,有些地区(如上海等东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有些行业(如教育、医疗服务、制造行业)需要有经验的工作人员,而有些新兴行业和亟待改革的行业(如电子行业、金融行业等)又急需吸纳一批拥有最新技术与知识或者有海外经验的从业人员,加快新老劳动力的替代过程。因此,一刀切的退休政策可能导致经济效率的损失,而社会经济发展的多样性也为弹性退休政策提供了现实的基础。建议政府制定退休年龄的指导性政策,通过制度的设计与利益的激励,鼓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根据自身发展的状况自主选择退休年龄政策,不同的人群也可根据自己的偏好来选择退休年龄与时机。政府根据不同时期发展的状况积极引导劳动力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退休决策中的作用,使得个人在退休决策时达到最优化,个人在达到最优化的同时,社会经济也就实现了其帕累托效率。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0a266f9770bf78a6529548d.html

《提高退休年龄的利弊分析及我国的选择.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