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中的物理现象

发布时间:2015-08-11 13:44:5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在历年的公务员考试中,物理化学现象一直都是常考点,无论是国考还是省考,出现的频率都极高,有的是让你判断在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是物理现象还是化学现象,有的则是给你一些诗句或成语让你判断是物理现象还是化学现象,这些物理化学现象有的十分相近,判断起来有些困难。

  如2015年国考常识第18题:

  下列俗语与对应的成语,二者本意所指属于同一物理现象的是( )。

  A. 宝剑锋从磨砺出——百炼成钢

  B. 酒香不怕巷子深——近朱者赤

  C. 小小秤砣压千斤——举重若轻

  D. 近水楼台先得月——海市蜃楼

  这道题考察的就是成语和诗句中的物理现象,正确答案为B。因为 A项,“宝剑锋从磨砺出”指经过了磨砺才得来的,是物理现象;“百炼成钢”指铁经过反复锤炼才成为坚韧的钢,是化学现象。B项,“酒香不怕巷子深”指的是分子扩散作用;“近朱者赤”指靠着朱砂的变红,也是分子的扩散作用。C项,“小小秤砣压千斤”指的是杠杆原理;“举重若轻”指举起沉重的东西像是在摆弄轻的东西,形容力气大。D项,“近水楼台先得月”指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是一种光的反射;“海市蜃楼”是一种因光的折射和全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

  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和成语我们经常会使用,但其中的物理现象却很少有人细究,所以在公务员考试中我们要将其重视起来。下面给大家总结一下生活中以及诗句中的物理现象,帮助大家迎战即将到来的2015年吉林省公务员考试和2016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

  一、古诗中的物理现象:

  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光沿直线传播。点光源(这里我们粗略地将"明月"当作点光源)发出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人),物体向光的表面被照明,在背光面的后方形成了一个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这就是物体的影。当然,由于"明月"的发光面比较大,发光面上的每个发光点,都可以看做一个点光源,它们都在物体背后造成影区,这些影共有的范围完全不会受到光的照射,叫做本影。本影周围还有一个能受到光源发出的一个部分光照射的区域,叫半影。因而,以上的"对影成三人"的现象便是由本影和半影而产出的。

  2.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光的反射。磷峋的山座和天空中的云彩映入明镜般的水中,湖光山色,倒映成趣。而山色与云彩之所以会映在水中,是光的反射的结果。不论是透明的物体还是不透明的物体,都要反射一部分它表面上的光。#p#副标题#e#

  1.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宋·俞文豹《清夜录》:光的反射。

  2.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秋浦歌》:光的反射。

  3.澹然空水带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温庭筠《利州南渡》:光的反射。

  4.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光的折射。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到另一种介质,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一部分光进入到后一种介质中去,并且改变了原来的传播方向这就是光的折射。覆盖在地球表面的大气,越是接近地面越稠密,折射率也越大。这种密度分布不均匀的介质中,光并不是直线传播的。我们可以粗略地认为地球表面上空气是由许许多多水平的气层组成的,每一层的密度都不相同。当然机越接近地平线时,光线在大气中偏折就越明显。因此,李白说它是"碧空尽"。

  5.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光的折射,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海市蜃楼”。折射中还有一种特殊的现象--全反射现象。是由于光在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而产生的。当气压一定时,空气密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对光的折射率也随之减小。夏天,海面上的空气温度比空中低。远处的山峰、楼阁发出的光线射向空中时,由于空气的折射率下层比上层大,光线不断被折射,越来越偏离法线方向,进入热气 层的入射角不断增大。当光线的人射角增大到临界角时,就会发生全反射现象,人们就会看到远方的景物悬在空中。

  6.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钟声通过空气传到客船,根据声音的音色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

  7.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相庐江寄广陵旧游》:声源的振动,使周围的空气产生疏密的变化,形成疏密相间的纵波,这就是声波。声波振动的能量通过声波传入人耳使耳膜发生振动,人们就产生了声音的感觉。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声波的反射是很普通的现象,我们讲话时发出的声波,碰到障碍物时就会反射回来。"寒磐满空林"就是声波反射的真实写照。

  8.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置酒》:相对运动。物质是在不停的运动的,山边的月和人相对运动。由于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就必须假定某个物体是不动的,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不动的那个物体叫参照物。诗中,李白就假设地球不动,即以地球为参照物,人与月亮沿同一方向运动。

  9.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是杜甫《赠卫八处士》:把追及运动的物理现象融入诗句之中。两物体若以同时的速度,同方向前进,则不可能追上。刘云平在他月夜中,也以星星为参照物描述了追及运动"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南斗拌斜"。#p#副标题#e#

  1.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李白《望庐山瀑布》:是香炉峰瀑布的水汽在日光照耀下产生的折射现象,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

  2.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李白《夜宿山寺》:这里的“高”指的是声音的音调高。不过天宫里人不会听到你说话的声音,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3.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从“问姓”中想起初见的“旧容”,可见声音中有一种特征让诗人唤起了十年前的记忆,这种特征是音色。

  二、成语中的物理现象:

  1.震耳欲聋:指声音的响度大。

  2.引吭高歌:指声音的响度大。

  3.低声细语:指声音的响度小。

  4.悦耳动听:指声音的音调好。

  5.掩耳盗铃: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声音。

  6.余音未止:其中的原因是虽然停止敲击物体,但物体依然还在振动,还在产生声音。

  7.弦外之音:确实存超出人的听觉频率范围的声音,如超声、次声,我们根本听不到。

  8.隔墙有耳: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9.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人在崇山峻岭中大喊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回声,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10.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声音遇到物体会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11.闻其声知其人。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根据声音的音色就能分辨出熟悉的人。

  12.但闻其声,不见其人。声波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当波长大于障碍物的尺寸时,声波可以绕过障碍物,并且固体还可以传声,因此能听见声音;而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视线极易被障碍物挡住,故看不见人。

  1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烧开水时,壶底的水吸热,汽化形成气泡。水没烧开时,这些气泡由底部上升,遇到上层温度较低的水,气泡内部的水蒸气又会液化成水,气泡体积逐渐缩小至消失。气泡的一涨一缩,激起水的振动,从而发出响声。水开时,壶底的水与上层的水的温度相等,气泡上升过程中不断有水蒸气产生,体积变大,到水面后破裂,振动较小,故“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14.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表明声音可以在空气和水中传播。

  2015下半年的吉林省公务员考试悄然临近,以上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古诗及成语中的物理现象,生活中还有很多现象也存在着许多的物理知识,多做生活的有心人,在考试中也有利于我们决胜公考。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fc54d4233d4b14e852468d8.html

《公务员考试中的物理现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