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病

发布时间:2018-06-30 18:03:2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2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1节 阳明病纲要

1、阳明病提纲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一作寒)是也。——阳明病提纲

胃家实包括阳明热证和阳明实证

阳明热证燥热之邪与有形之物相结,而弥漫全身,称之“有热无积之无形实邪”

阳明实证燥热与宿食相合形成燥屎,而邪阻肠道,称之“有热有积之有形实邪”

(胃家包括胃与大肠,实指邪入阳明,胃肠功能失职,邪从燥化,病以里热实为特征)

2、阳明病外证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身热阳明里热炽盛,蒸腾于外

汗自出阳明里热太盛,迫津外泄

不恶寒无太阳表证;反恶热里热炽盛,病有恶热之感

3、阳明病主脉

(186)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伤寒广义伤寒,非单指太阳伤寒,三为约略之数

里热炽盛,气血涌沸,故脉应之而大

第2节 阳明病病因病机

(179)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一云络)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阳明病病因与分类

1、原发性阳明病(自病,正阳阳明):阳明直接受邪,引起阳明胃家邪热炽盛的原发病,与胃家素有内热,或宿食,病邪入里化燥成实有关,故谓之胃家实

2、继发阳明病(转属):太阳阳明(脾约)汗后津伤,脾土受约,津液偏盛与膀胱,肠中津少,大便变硬,其特征是小便数,大便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故称脾约。少阳阳明误治伤阴,误用汗吐下利小便,损伤津液,邪热入里,化燥成实,特点是胃中燥实烦,大便难,故又称大便难。

(181)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 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太阳病误治伤津转阳明的证候

(183)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汗出而恶热也。——阳明初感

(184)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185)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然者,是转属阳明也(伤寒里热亢盛)。

188)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 然微汗出也。

第3节 阳明热证

1、栀子豉汤证

(22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 (公对切)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 。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1、阳明热证误治后的变证

脉浮而紧——浮是里热外扬,紧为邪热成实

咽燥、口苦——阳明外证

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热盛津伤

身重——热盛伤气

2、误下后变证

1、误用辛温发汗的证治:躁,心愦愦 (公对切)反谵语——津伤热盛,热扰心神

2、误用温针:怵惕烦躁不得眠:误汗,以火疗热热势燎,心神不安

3、阳明热证:误下后邪热热扰胸膈的证治

病因病机:误用下法,胃中空虚,邪热乘虚,留扰胸膈,心中

证候:心中懊恼热扰胸膈

舌上苔者舌上有黄白腻苔垢,乃无形邪热内扰所致

治法:清宣余热

三、与伤寒辨脉浮紧

228)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 ,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阳明病下后余热留扰胸膈的证治

2、白虎汤证

(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病因病机:邪入阳明,胃热炽盛,无形邪热充斥于外

证候:脉浮滑热盛于外,内表里具热

舌上干燥而烦阳明里热炽盛

治法:辛寒清热

方药:白虎汤(知母石膏甘草粳米)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口中麻木不仁,言语不利,食不知味)、面垢、(又作枯,一云向经)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1、三阳合病邪热偏重于阳明阳明证治

证候:三阳合病实为阳明里热独盛

腹满邪气内盛,胃气不能通畅

身重,难以转侧阳明热盛,伤津耗气

口不仁胃热炽盛,津液受伤

面垢热势蒸腾遇上,面部油垢

谵语,遗尿热扰神明则谵语,热盛神昏则膀胱失约,故遗尿

自汗出热血津泻

2、邪热偏重于阳明的治禁

1、禁汗:发汗,则谵语。误发其汗,则津液外泻,里热炽盛,谵语更盛

2、禁下: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误下,阴竭于下,阳无所付而上越

3、白虎加人参汤证

(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热盛的证治的证治及禁例

病因病机:邪入阳明,胃热炽盛,津气两伤

证候:渴欲饮水里热炽盛,伤津耗气

无表证无太阳表证,当有汗大出,大烦渴不解,脉洪大

治法:辛寒清热,益气生津

方药:白虎加人参汤(人参:红参,党参,太子参)

治禁:伤寒(脉浮,发热,无汗)表证未解,当先发汗解表,若兼有里热,可解表清里。

2526

临床应用:知母:人参=53降血糖效果最好,用于糖尿病属肺胃热盛、口渴喜饮的病人

(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阳明里热亢盛津气两伤的证治

(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吐下后热结在里,热盛津伤的证治

证候:表里具热:表热身热,自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的阳明证

里热舌上干燥而烦

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里热炽盛,津气大伤

时时恶风热极汗多,气随津泄

与太阳表证辨恶风

(222)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承接221阐述热盛津伤的证治

4、猪苓汤证

(223)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病机:阳明误下,水热互结下焦,膀胱气化失职

证候:脉浮发热阳明误下,余热内存,里热外扬

渴欲饮水下后津伤,余热未清

小便不利水热互结下焦,膀胱气化失职

治法:育阴润燥,清热利水

方药: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

方义:猪苓,茯苓,泽泻——淡渗渗湿利水泄热

阿胶——育阴润燥

滑石——甘寒,清热,祛湿通窍而利小便

临床应用:外感热病经治疗后,余热未尽,气化失司,热水互结,阴液受损的病证

后世用来小便不利或淋沥、口渴欲饮的证候

与五苓散辨

(221)222)(223阳明三清法 热在上焦者,清宣邪热——栀子豉汤;

热在中焦者,辛寒清热——白虎汤

热在下焦者,养阴清热利水——猪苓汤

(224)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猪苓汤禁例

第4节 阳明实证

1、承气汤证

(1)调胃承气汤

(24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吴鞠通善)

病因病机:邪热阳明,燥热成实,腑气不通

证候:太阳病三日,发热不解——病转阳明

蒸蒸发热者——胃热炽盛,如热气蒸腾,当有箴然汗出

或有心烦,谵语,腹涨满,不大便等——燥热成实

治法:邪热和胃,软坚润燥

方药:调胃承气汤(甘草,芒硝,大黄)温顿服之,少少温服之

105)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249)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阳明燥实腹满的证治

207)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阳明内实郁热的证治

(2)小承气汤

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214)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试探疗法

病因病机:阳明病汗多津伤,胃肠燥干,燥热成实,腑气成实

证候:谵语——阳明热盛,热扰心神

发潮热——阳明热盛,日晡时为盛

脉滑而急——里热结实,未至燥坚程度

试探法:1、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肠中燥屎移动,浊气下趋,表明

内有燥屎,可更服以泄之

2、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非燥屎阻结,多为大便初硬后溏,内无气滞,故药

后不转气,勿服之

禁例:明日又不大便——里虚——气血两虚,肠道失运

脉反微涩————里虚——微为阳气虚衰,涩主血少 故难治

治法:攻补兼施

250)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3)大承气汤

(220)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 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二阳并病转属阳明腑实

病因病机:邪热阳明,燥屎阻结,气机阻滞,腑气不同(痞满燥屎具盛)

证候:二阳并病,太阳证罢——表证已罢,邪入阳明

但发潮热——阳明里热成实

手足 汗出——阳明里热蒸腾迫津外泄

大便难——燥屎阻结

谵语——浊热上扰心神

方药:大黄,枳实,芒硝,厚朴

治法:攻下实热,荡涤燥结

(256)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239)病患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215)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217)汗(汗一作卧)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238)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恼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241)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212)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一云顺衣妄撮怵惕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病因病机:伤寒误治,津液夺劫,邪从燥化,内归阳明,热结成实

证候:不大便五六日——邪从燥化,热结成实

日晡所发潮热——阳明经气旺于**时,热结于腑,此时热势最高

不恶寒——阳明外证,当有身热证

独语如见鬼状——肠中燥屎结聚,浊气上扰,神明内扰

阳明腑实重证:病因病机:阳明里实阻滞,胃热亢极,津液将耗竭,正虚邪实

证候:发则不识人——胃热亢极,神实昏迷

循衣摸床——热极神绝,神明将亡

惕而不安——热极阴绝,正虚神伏,神不守舍

微喘直视——里实阻滞,气机上逆则微喘,热极津枯,则微喘直视

预后:脉弦者生——脉见弦长,是津液尚存,正气犹存,有一线生机

涩者死——脉短涩,则是正虚邪实,热极津绝,预后不良

治法:微者——症状较轻,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重者——发则不识人,则泄热去实,芳香开窍醒神,可用安宫牛黄丸,增液承气汤等

242)病患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一作息)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25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3)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4)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三急下证 252253254 急下存阴

都体现一个急字,病势较快,病情较急。252最为严重,253254稍有差别,然同为里热炽盛,津液耗伤,腑实已成,且阳热呈亢盛之势,阴液有消亡之虞,故急下,即所谓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姜春华 “截断疗法”)

2、润导法

(247)趺阳脉(足阳明胃经)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脾约的脉证和治法

病因病机:胃热津亏,脾土受约,肠道失濡,传导不行。

证候:趺阳脉浮而涩——浮为胃中有热,谓之“胃气强”

涩为脾阴不足,气血流行不畅,合脾约

小便数——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

大便则硬——胃热津亏,脾土受约,肠道失濡,传导不行

治法:润肠滋燥,软坚通便

方药:麻子仁丸(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

审证要点:1、小便数,大便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胃热津亏所致,但是燥热不炽,燥实

不甚

2、虽有数日不大便证,但无潮热谵语,腹满,拒按等阳明腑实证

3、下法辨证

4、下法禁例

第5节 阳明病变证

1、发黄证

(1)茵陈蒿汤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阳明湿热蕴结偏离的证治

病因病机:湿热郁结中焦,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

证候: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湿热郁结中焦,腹结不解,热不外越,郁蒸于上

小便不利——湿热内蕴,水湿不得下泄

渴引水浆——热淤在里

身必发黄 ——湿热熏蒸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

腹满或便秘——湿热壅滞,气机不畅

治法:清热泄湿,利胆退黄

方药:茵陈蒿汤(茵陈蒿,栀子,大黄)

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260)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补叙236阳明湿热蕴结偏里发黄的证治

证候:身黄如橘子色——黄色鲜明属于阳黄,身目小便具黄,乃湿热蕴蒸,胆汁外溢

小便不利——湿热蕴碣,水湿不得下行

腹微满——湿热蕴结,腑气壅滞

(二)栀子柏皮汤证

261)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阳明湿热蕴结,热重湿轻的证治

病机:湿热蕴结中焦(热重于湿),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

证候:身黄——阳黄

发热——寒热蕴结,不能宣发于外

心烦懊恼,口渴苔黄——湿热内郁

治法:清热利胆,兼以泄湿退黄

方药:栀子柏皮汤(栀子,甘草,黄柏皮)

(三)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262)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病因病机:湿热郁结,胆汁外溢,兼有表邪

证候:身必黄——湿热郁结,胆汁外溢

发热恶寒,无汗,身痒——

治法:解表清理,利湿退黄

方药: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潦水,下雨后地面上积聚的雨水)

麻黄、连翘,杏仁,赤小豆,大枣,桑白皮,生姜,甘草

临床应用:阳黄兼有表证

(4)寒湿发黄证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一作温)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论寒湿发黄,证治及禁例

病因病机:表病过汗,损伤中阳,或脾胃素虚,感受寒邪,寒湿中阻,肝胆疏泄失常

证候:身目为黄——身黄目黄,小便黄,黄色晦暗,乃寒湿中阻,胆汁外溢

畏寒身倦,脘闷腹胀,食少便溏,苔白脉缓——寒湿内盛

治法:于寒湿中求——温中散寒,除湿退黄

方药:茵陈术附汤,茵陈四逆汤

治禁:不可清下

与湿热发黄辨证

(5)欲作谷疸证

(195)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6)被火发黄证

200)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2、血热证

第6节 阳明病辨证

1、辨中风中寒

(243)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吴茱萸汤。

————辨阳明中寒的呕逆的证治

病因病机: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证候:食谷欲呕——阳明中寒,浊阴上逆

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缓物理——胃中虚寒

治法:暖肝温胃,降逆止呕

方药:吴茱萸汤(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暖肝温胃,通阳泄浊,降逆止呕良方

————上焦有热的证治

病因病机:上焦有热,胃失和降

证候:食欲呕吐——上焦有热,胃失和降

得汤反剧——上焦有热,用吴茱萸汤以疗热,必拒不受

治法:清上焦邪热

方药:栀子生姜豉汤,黄连汤

2、辨虚证实证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e919888d4d8d15abe234e9e.html

《阳明病.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