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中考复习资料

发布时间:2019-09-12 20:10:4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雁门太守行复习资料 

1、本诗作者为唐代诗人李贺,字长吉,因其诗作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世称“诗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2、李贺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报国的精神。。 

3、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诗中只写了三个画面:白天,敌军压境,官军戒备森严; 傍晚,激战后的惨烈; 夜里,官军夜袭敌军阵地。 

 

4.赏析首联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5. 描绘“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面。 

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迎击。  赏析:运用夸张和比喻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6.“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磷开.”一句中“压”和 “开”字用的好,历来被人们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何处。 

“压” 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开” 依次排开的意思,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以死报国的决心(与摧照应)与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7、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话形容局势的危急。  

8.“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颔联赏析      

这两句从听觉视觉两方面描写战场, 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渲染了战场悲壮的气氛和战争的残酷,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塞上”泛指我国北边地区或长城附近。“燕脂”,即胭脂,形容边塞土地的颜色。“夜紫”指紫色的晚霞。塞上的泥土在晚霞的映衬下凝成胭脂色。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9、“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中,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营造苍凉悲壮的气氛的?试作简要分析。 

用呜咽的“角声”,肃杀悲凉的“秋色”营造了悲凉的气氛。  

10、“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画面描述: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11.“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临易水”的作用:“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无所畏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壮怀激烈的豪情。  

1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怎样理解? 

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渴望贤才,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   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奇才和将士的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称颂。  抒发了诗人忠君报国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和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愿.  

13、“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易县,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筑,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诗人引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人才和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的称颂。  

14.“易水”“黄金台”各是什么典故?表现了将士什么样的精神风貌? 

“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时刺客荆轲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悲歌,表现了将士们的无所畏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壮怀激烈的豪情。 

“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台上置黄金以招贤才,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表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15.  结合本诗分析李贺诗歌“奇瑰而又妥贴”的基本特色。  

(1)诗中色彩对比很鲜明,如用“黑云”暗示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    

2)用浓艳的色彩描写战争:在“黑云”“夜紫”的背景下,点染以“金鳞”“燕紫”“红旗”“黄金台”“玉龙”,画面色彩斑斓,用以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显得奇异诡谲。意象新奇,设色鲜明。这是李贺诗歌的突出特点。  

16、“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从有关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李贺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17、前四句写日落前情景。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  

18、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各用了一个典故,分别有什么作用? 

颈联用荆轲《易水歌》,表现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视死如归的精神。 尾联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既与战争地点吻合,又称颂了天子对人才的重视和将士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19.《雁门太守行》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绘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尽忠报国)的决心。  

20、“燕脂”:写出了战争惨烈,战士们奋勇杀敌的情怀,烘托肃杀凄凉的气氛 “压”:写出敌军人数众多,来势凶猛,敌我力量悬殊,说明我军将士处境危急 “开”:依次排开的意思,写出我军将士精神饱满,严阵以待,昂扬的斗志和以死报国的决心(与摧照应)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用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写出战争的惨烈 “易水”写出了将士“壮士一去不复返”的以死报国的豪情壮志  

21. 诗中描写了“黑”“金”“紫”“红”“黄”等各种色彩,有何作用? 

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了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雁门太守行》赏析练习题 

一、默写 

1、“诗鬼”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描写白天戒备森严,无比威严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3、《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4、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5、“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6.“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7.“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渴望贤才,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称颂。 

二、选择题。 

8.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8、对此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抒情浓郁的山水田园诗,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忠君爱国的真挚感情。    全诗一共八句,既有声音的描写,也有色彩的描写。 

   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而是从颜色入手。 

   诗人运用了“黑”“红”“金”“紫”“燕脂”等凝重的色彩,烘托肃杀而悲壮的气氛。 

(这是一首用乐府旧体写的边塞战争题材的诗,全诗用夸张的手法,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突出了将士的高昂士气和爱国热情。) 

三、简答题。 

9 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提示: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10、“黑云压城城欲摧”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该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在原文中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在人们常用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11、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两句诗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12、对于“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诗,王安石曾批评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甲光”,杨慎却称自己确曾见到过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不知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压城守军到阵也未必有日光前来 

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营造意境的手段。 

13、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说明。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卷。 

14、由“半卷红旗临易水”的“易水”,你联想到什么?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雁门太守行》中考试题汇编 

(一)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3 -24题。(4分】 雁门太守行      李贺[来源:__Z_X_X_K]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3.首句用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一个“压”字,把敌军的   人马众多(来势凶猛或交战双方力量悬殊)  情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2分) 23(2) 24.最后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引用典故表达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1、首句用压城的黑云暗喻                         ,一个“压”字把敌军的           的情况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2、阅读全诗,试从表现手法和内容两方面谈谈你对这首诗歌的理解。  

3、这首七言古诗,借用乐府就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4、颔联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的很壮美,其中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5、颈联中“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的刺客荆轲的《易水歌》。 

6、尾联中的“黄金台”,相传是战国的燕昭王所筑,引用这个典故,作用是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7、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是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这里所说的“报君”、“为君死”跟封建时代臣子的“愚忠”有着本质的区别,“君”这是中央集权的象征,“为君死”即为维护中央集权战死。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两句也可算得是诗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了。 

(三)  雁门太守行李贺 

1.这首诗用浓重的笔墨描绘了一幅 悲壮惨烈 的战斗场面,勾勒出将士们 以死报国的勇雄形象。 

2.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有下列三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正确,为什么?(      A孤城将破,将士们拼死守城 

B孤城将破,但将士们斗志昂扬,并趁夜出击 C孤城将破,远方援兵趁夜而至 

诗人把一个旷日持久的战争浓缩在一个昼夜里加以表现,诗中写了三幅画面,一是在白天将士们严阵以待,一是黄昏前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兵出其不意袭击敌人故答案是(B 作品注释 

⑴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雁门,郡名,位于山西代县。 ⑵摧:毁坏。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⑶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向日:迎着太阳。亦有版本写作“向月”。向:向着,对着。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开:依次排开,打开,铺开。 

⑷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⑸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凝,凝聚。 

⑹临:逼近,到,临近。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⑺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⑻报:报答。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聘人才、招揽隐士。  意:信任,重用。 ⑼玉龙:宝剑的代称。君:君王。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e143ffbd0d233d4b14e69f1.html

《雁门太守行中考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