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全集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发布时间:2019-11-08 08:36:5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文言文阅读专题

金华、丽水

文言文阅读

天石砚铭(并序)

〔宋〕苏轼

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顾无贮水处。先君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

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发书笥,忽复见之。甚喜,以付迨、过.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选自《苏轼文集》第二册)

【注释】①纱縠行:苏轼故里,在四川眉山。②发墨:指砚台磨墨易浓。③先君:这里指苏洵。④祥:吉祥之

兆。⑤主:以……为主,着重于。⑥当涂:地名。⑦迨、过:苏迨、苏过,苏轼的儿子。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释义不同的一组是 B 

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3)文中”“都是指父亲将砚交给儿子,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有何异同?

因以轼,曰:是文字之祥也。

甚喜,以迨、过。

4)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苏轼在砚铭中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你认为苏轼对的看法与刘禹锡是否相同?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

【分析】译文:

  苏轼12岁时,一天在纺织后院的空地上,与小朋友挖地做游戏。忽然,发现一块奇异的石头,形状像条鱼,肤色温润,呈浅绿色,表里均有星星点点银色的细花纹,敲敲能发出铿锵悦耳的声音。他试着拿它当砚使,很容易发墨,可惜没有储水的地方。他的父亲说:这是一方天砚啊!凡是石材好的砚台,不在乎外形怎么样!于是,当即把这块砚头送给了苏轼,苏轼说:““这砚是文字吉祥的象征。于是,苏轼把它当成宝贝来使用,并在上面刻上铭文,说:既然我接受了上天的赐予,今后不可以使其易主。或以品德为高,或要保全形体。如果两者都有,那我取什么呢,仰人鼻息,跪人脚下,这样的人世间还少吗?

  元丰二年(1079)秋七月,我获罪,全家人颠沛流离,书籍散乱。第二年赶赴黄州,砚台找不到了,我以为丢失了。七年(1084))七月,船行到当涂地界,翻开书箱,忽然又看见了它,心中大喜。于是把它交给儿子苏迨和苏过。装砚的匣子虽然不十分精致,却是先先父亲手雕刻的啊。不可以交换。

【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奇异

B.写/

C.第二年

D.寻找

故选:B

2)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这是一方天砚啊!凡是石材好的砚台,不在乎外形怎么样。故停顿应为: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3)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掌握。作答时,需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其表情达意上的效果。赐是赐予的意思,一般用来长辈给晚辈或上级给下级某物,这个词语体现了苏轼对父亲的敬重。而付是交给的意思,有托付的意味,表现了作者的郑重。这两个词语都表现了作者对这方砚的珍视。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细读文本,然后正确翻译后可分析作答。根据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一句可知作者认为德相对于形来说是最重要的。这与《陋室铭》中惟吾德馨的观点是一致的。

答案:

1B

2)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3)赐是赐予的意思,体现了苏轼对父亲的敬重与感恩,付是交给的意思,表现了苏轼把天石砚交给儿子时的郑重与期待,这两个词语都寄寓了苏轼对天石砚的珍爱之情。

4)相同,天石砚无贮水之处,从形来说,不免有些遗憾,但它色泽温润,质地细腻,发墨甚多,是天生的好砚,这才是砚之德所在,苏轼以砚喻人之德,极称德之可贵,这和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点评】句子划分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动宾(动补)之间要停顿。

3.发语词和句首关联词、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4.语句倒装处要停顿。

5.承前指示代词之后要停顿。

6.句中转折连词前要停顿。

7.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确定朗读节奏。

8.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嘉兴、舟山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青衣捕盗

有聂姓者,以人命诬服。公昭雪之,献女书儿为婢。公鉴其诚,纳之。公夫人御下严,箕帚而外,课以针指。书儿不能学,日加鞭挞,俯首顺受而已。

后公以挂误,解组归。时枣树林有盗首曰赛张青刘标。公稔之,戒备而行。时已薄暮,闻林中鸣镝声,公股栗,夫人色如土。侍从仆御,无不色变。书儿从容进曰:么么鼠辈,何敢犯大人驾?如渠不欲生,婢子手戮之可也。乞公前骑,徒手而去。叱盗曰:贼狗奴,识得河南聂书儿否?盗笑曰:我辈但要得钱儿钞儿,书儿何所用哉!书儿怒曰:若辈死期至矣,敢戏言!盗亦怒,骤发一弹,书儿右手启两指接之;又一弹,接以左手;第三弹至,以口笑迎之,噙以齿,腾身而起,吐口中丸,大笑曰:贼奴技止此耶?一盗解铁拐而前,书儿手夺之曲作三四盘揉若软绵掷诸地。笑曰:尔娘灶下棒,亦持来恐吓人,大可笑也。群盗罗拜马前乞命。书儿曰:汝等何足污我手。喝令去。

从容回骑,禀白于公曰:托大人福庇,幸不辱命。公及夫人皆异之。继而问曰;汝具此妙技,何不能拈一针?书儿曰:长枪大剑,婢子年十一二时,搏弄惯矣。一针入手,不知作何物,是以不能学耳。又问:鞭挞时何便俯首受?曰:老父命婢子来报公大德,小有忤犯,是报怨也,婢子何敢!

【注释】选自清代沈起凤《谐铎》,有删减。青衣,古代指婢女。针指:此处指缝纫、刺绣等针线活。挂误:这里指官吏受牵累被处分撤职。稔(rěn):熟悉。渠:第三人称。

16.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公鉴其 危急存亡之秋也 惶诚恐

B. 时已 莫辞酒味 厚积

C. 汝等何污我手 为外人道也 挂齿

D. 公及夫人皆 焉,借旁近与之 思迁

17. /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书儿手夺之曲作三四盘揉若软绵掷诸地。

18. 同样是刻画女中豪杰,为何本文浓墨重彩地描写书儿与强盗厮杀的过程,而《木兰诗》中有关战场厮杀的内容却一笔带过?写出你的发现。

【答案】16. C

17. / / / 地。 评分标准:共3分。每处1分。

18. 参考示例:

《木兰诗》意在塑造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热爱生活,美丽可爱的形象(也隐含着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所以略写战场厮杀场面;本文详写书儿与强盗厮杀的经过,意在通过对比反衬的手法来塑造书儿,把书儿武功写得越是高强,越能与她虽日受鞭挞,仍能俯首顺受 ”的情形形成强烈反差。从选文看,意在突出书儿的知恩图报、孝顺的品质。两文之所以有这样不同的安排,主要是因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倾向不同。

【解析】选自:《谐铎》 作者:沈起凤 年代:清

16. 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为C项,意思都是值得

17. 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可以断为:书儿手夺之/曲作 三四/盘揉若软绵/掷诸地。

点睛: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18. 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两文之所以有这样不同的安排,主要是因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倾向不同。《木兰诗》意在塑造木兰孝敬父母,热爱生活的形象。从选文看,意在突出书儿的知恩图报、孝顺的品质。

杭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姚长子墓志铭

[]张岱

姚长子者,山阴王氏也。嘉靖间,倭绍兴,由诸暨掩至鉴湖铺。长子方踞稻床打稻,见倭至,持稻叉与斗。被擒,以藤贯其肩,嘱长子曰:引至舟山放侬。长子误以为吴氏之州山也。道柯山,逾柯岭,至化人坛。自计曰:化人坛四面皆水断前后两桥则死地矣盍诱倭入乃私语乡人曰:吾诱贼入化人坛矣,若辈亟往断前桥,俟倭过,即断后桥,则倭可擒矣。及抵化人坛,前后桥断,倭不得去,乃寸脔姚长子,筑土城自卫。困之数日,饥甚。我兵穴舟窒袽以诱之。倭夜窃舟为走计,至中流,掣所窒舟沉,四合蹙之,百三十人尽歼焉。乡人姚长子,葬于钟堰之寿家岸。

无主后者,为牛羊践踏之墟,邻农且日去一锸,其不为田塍道路者几希矣。余为立石清界,因作铭曰:

一人,醢百三十人,功不足以齿;醢一人,活几千万人,功那得不思。仓卒之际,救死不暇,乃欲全桑梓之乡;旌义之后,公道大著,乃不欲存盈尺之土。悲夫!

【注】脔(luán):切割成小块。穴舟窒袽(rú):在船上凿洞用败絮塞住。袽:败絮。蹙(cù)逼近。主后:此处指继承人。去一锸(chā):挖走一锹土。几希:很少。醢(hǎi):将人剁成肉酱的酷刑。旌义:表彰(姚公的)义举。

1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山阴王氏也(被雇用的人) B. 嘉靖间,倭绍兴(盗贼)

C. 乡人姚长子(以……为义) D. 为牛羊践踏之墟听任)

17. 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化人坛四面皆水断前后两桥则死地矣盍诱倭入

18.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若辈亟往断前桥,俟倭过,即断后桥,则倭可擒矣。

仓卒之际,救死不暇,乃欲全桑梓之乡。

19. 基志铭是刻在墓碑上,叙述死者生平事迹并表达追思的铭文。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写这篇基志铭的用意。

【答案】16. B 17. 化人坛四面皆水/断前后两桥/则死地矣/盍诱倭入?

18. ①你们急速前往(化人坛)截断前桥,等到倭寇一过,就截断后桥,那么倭寇就可以抓住了。

仓促之间,(姚长子)无暇顾及自身安危,却想着保全家乡父老。

19. 称颂姚长子牺牲自己保全家乡的壮举,弘扬其大义;感慨百姓对其墓的践踏,警示世人要保护好义士的遗存,世代铭记像姚长子那样的义士。

【解析】

16. 试题分析:B项加点词解释错误倭寇绍兴 一句中为动词,意为侵犯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化人坛四面皆水/断前后两桥/则死地矣/盍诱倭入?此题要注意把几个不同的意思划开。注意标志性的虚词。断句题主要考查两点,一是语感,二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本句主要从理解的角度去判断

18. 试题分析:1注意表复数,若辈你们即往后省略化人坛,翻译时注意省略部分要加上,翻译成等到2)这里仓卒仓促救死不暇前省略主语姚长子,翻译时注意加上,另外保全朵梓父老乡亲。翻译时,注意句子的连贯性。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19. 试题分析:分析作者写这篇基志铭的用意。在《姚长子墓志铭》中,作者为姚长子这位以自己的牺牲为代价,计歼倭寇百三十人,解救全乡百姓于劫难的佣仆树碑立传,赞颂其风节功绩:醢一人,活几千万人,功那得不思?仓卒之际,救死不暇,乃欲全朵梓之乡。焉知作者树碑立传的目的,是借姚长子这位典型人物,赞颂抗倭义烈,赞颂抗清英雄。其中所蕴涵的爱国之情,是显而易见的。

湖州

3. 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君子养心,莫于城。([战国]《荀子》)(______

君子不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张衡《应问》)(______

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小人则以石玉而又炫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_____

2)由上面三句话推断君子的内涵,下面没有提到的一项是(_____

A.诚实守信 B.重德修身 C.内敛含蓄 D.轻财重义

【答案】 (1). ⑴①善:好, (2). ②患:担心,忧虑 (3). ③为:当作,作为。 (4). 2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患:担心,忧虑。

文言文阅读

与子俨等疏(节选)

【东晋】陶渊明

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将有限也。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氾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

【注释】与子俨等疏:写给俨等五个儿子的书信;大分:指寿命;役:从事。班荆:在地上铺荆草,席地而坐。同财:共同使用财产,指没有分家。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景行:比喻光明磊落的品质。至心:至诚之心。

14. 根据成语,推断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鲍叔、管仲,分财无猜(两小无猜)

2)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没齿难忘)

15. /”给文中划线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

16. 根据文意,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亲旧不遗,亲戚不弃,固然可贵;旧友不离,更是让人感动不已。

B. “自恐大分将有限也,是说生命将到达终点。这是写此书信的背景。

C. “然汝等虽不同生,意在告诫孩子们,非一母所生,要适当保持距离。

D. “汝其慎哉,吾复何言,是勉励孩子们,要审慎对待,理解良苦用心。

17. 上文举鲍叔、管仲等六人的事例,有什么用意?

18. 结合上文和学过的陶渊明的诗文,写出你对陶渊明的认识。

【答案】14. ⑴无猜:没有猜疑,没有猜忌。 ⑵没齿:终身,一辈子.

15. 汝辈稚小家贫/每役荣水之劳/何时可免 16. C

17. 希望兄弟五人能够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徳,同心同德团结友爱.

18. 从学过的诗文看,陶渊明是一个安贫乐道,忘怀得失,热爱田园生活的人。例如《饮酒(其五)》便写出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从本文看,陶渊明面对孩子们的劳役之苦和将来的生计问题,感到歉疚和担忧;同时又反复交代他们要相亲相爱,所以他又是一个至情至性的父亲。

【解析】选自:《与子俨等疏》 作者:陶渊明 年代:东晋

参考译文:

自从患病以来,身体逐渐衰老,亲戚朋友们不嫌弃我,常常拿来药物给我医治,我担心自己的寿命将不会很长了。你们年纪幼小,家中贫穷,常常担负打柴挑水的劳作,什么时候才能免掉呢?这些事情总是牵挂着我的心,可是又有什么可说呢!你们兄弟几人虽然不是一母所生。但应当理解普天下的人都是兄弟的道理。鲍叔和管仲分钱财时,互不猜忌;归生和伍举久别重逢,便在路边铺上荆条坐下畅叙旧情;于是才使得管仲在失败之中转向成功,伍举在逃亡之后回国立下功劳。他们并非亲兄弟尚且能够这样,何况你们是同一父 亲的儿子呢!颖川的韩元长,是汉未的一位名士,身居卿佐的官职,享年八十岁,兄弟在一起生活,直到去世。济北的汇稚春,是晋代一位品行高尚的人,他们家七 代没有分家,共同拥有财产,但全家人没有不满意的。《诗经》上说:对古人崇高的道德则敬仰若高山,对古人的高尚行为则效法和遵行。虽然我们达不到那样 高的境界,但应当以至诚之心崇尚他们的美德。你们要谨慎做人啊,我还有什么话好说呢!

14.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无猜:没有猜疑,没有猜忌。

15. 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可以根据句意来划分,句意为:你们年纪幼小,家中贫穷,常常担负打柴挑水的劳作,什么时候才能免掉呢?

点睛: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1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逐项进行分析即可。C项理解分析错误,然汝等虽不同生,意在告诫孩子们要团结有爱。

17. 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上文举鲍叔、管仲等六人的事例,是希望兄弟五人能够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徳,同心同德团结友爱

18. 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并联系陶渊明的主要作品来分析。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陶渊明是一个安贫乐道,忘怀得失,热爱田园生活的人。

衢州

5.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读音。

1未复有能其寄者(______

2之乘,战于长勺(____

Ayū B yù

【答案】 (1). (1)B (2). (2)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本题注意根据词语在句中的意思选择读音。未复有能与其寄者意思是:参与,这里指欣赏的意思,因此应读yù。

6.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臣于草庐之中 将军宜枉驾

B. 河曲智臾以应 亦死

C. 陶后有闻 妍明媚

D. 邹忌八尺有余 讲信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为A,意思都是拜访。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B:通/逃跑。C:很少/有光彩的。D:长,这里指身高/培养。

五)文言文阅读

【甲】宋买臣(节选)

[东汉]班固

朱买臣,宇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刈新櫵,卖以给食。担来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载相随,数止买臣毋歌讴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入吴界,见其故妻、妻夫治道。买臣駐车,

呼令后车载其夫妻,到大守舍,置园中,给食之。居一月,妻自经死,买臣乞其夫钱,令葬。

节选自《汉书·朱买臣》

【乙】越妇言

【唐]罗隐

买臣之贵也,不忍其去妻,筑室以居之,分衣食以活之,亦仁者之心也。

一旦,去妻言于买臣之近侍曰:吾秉箕帚于翁子左右者,有年矣。每念饥寒勤苦时节,见翁子之志,何尝不言通达后以匡国致君为己任,以安民济物为心期。而吾不幸离翁子左右者,亦有年矣,翁子果通达矣。而向所言者,蔑然无闻。岂四方无事,使之然耶?以吾观之,矜于一妇人,则可矣,其他未之见也。又安可食其食!乃闭气而死。

选自《古代小品文鉴赏辞典》,有删减

【注释】毋:wú,不要。经:上吊。乞:qì,给,蔑:消失。矜:夸耀。

18. 用原文填空。

甲文省略号处,略去了朱买臣的境遇变化,这个变化可以用乙文中 ___”一词来概括;甲文中朱买臣"置园中,给食之的原因,乙文中有一种说法是2__”,而宋妻认为是3__

19. 乙文是对甲文中哪一内容的具体解系?(

A. 好读书 B. 不治产业 C. 求去 D. 妻自经死

20. 用自已的语言概括朱妻的人生经历。

21. 甲乙两文或显或隐地写了朱妻之羞,请分别写出她因何而羞。

【答案】18. (1). 通达() (2). 仁者之用心(不忍) (3). 矜于一妇人() 19. D

20. (1)离朱而去(2)被朱收留

21. 1)羞于买臣歌讴道中,且阻止之后愈益疾歌。 (2)羞于自己在买臣饥寒勤苦、胸怀大志时离开了他。 (3)羞于被买臣收留。

【解析】甲文选自:《汉书》 作者:班固 年代:东汉

乙文选自:《古代小品文鉴赏辞典》 作者:罗隐 年代:唐

甲文译文:

朱买臣,字翁子,是吴地人,家里贫困,喜爱读书;不善于置办财产家业,常常割草砍柴卖了来购取粮食。担着一捆柴,边走边高声诵读文章;他的妻子也背着柴跟随着他,多次阻止朱买臣,让他不要在路上高声唱诵,朱买臣唱诵声更大,妻子对此感到羞愧,要求离开他,朱买臣笑着说:我五十岁命该富贵,现在已经四十多了,你辛苦了很久了,等我富贵了,我要报答你的恩德。妻子气愤地说:像你这样的人,最终就是饿死在沟里罢了,怎么能够得到富贵呢!朱买臣没办法留住她,就听任她离开了。朱买臣做了太守,进入吴县境内,朱买臣见到他原来的老婆,夫妻二人正在打扫道路;朱买臣停下车,叫后面的车辆载上他们夫妻一起到太守府,把他们安置在园里,供应他们饮食。住了一个月,那女人就上吊死了,朱买臣给她丈夫钱,让把她安葬了。

乙文译文:

朱买臣地位变高的时候,没有痛恨他的前妻,建房子让她居住,分衣服食物让她生存,这也是仁爱之人的心意啊!

一天,前妻对朱买臣的身边侍从说:我在朱买臣的跟前做这做那,好多年了。每次想到忍饥挨冻勤勉苦读的时候,看见买臣的志向,何尝不曾说过官运亨通以后,把匡正国家、辅助国君作为自己的使命,把安抚平民救济百姓作为心愿。而我不幸离开买臣也好多年了,买臣果然官运亨通了。天子赐给爵位,任用他,让他衣锦还乡,这也达到顶点了。但他从前所说的话,了无声息再也听不到了。难道是天下没有处理的事情使他这样吗?亦或是急于求富贵而没有时间考虑呢?依我看来,他只是在一个妇人面前夸耀就满足了,其他的没有发现能做什么。又怎能吃他的食物呢?于是自缢而死。

18.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细读甲乙两文,然后正确翻译后可分析作答。根据甲文中买臣驻车,呼令后车载其夫妻,到太守合可知此时买臣已经做了太守,这一点从乙文中的通达可以得到印证。甲文中朱买臣置园中,给食之体现了他的仁爱之心,这一点与乙文中的亦仁者之用心也相同。根据乙文中的以吾观之,矜于一妇人,则可矣可完成第三空。

19.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细读甲乙两文,正确翻译后可知,乙文是对甲文中朱买臣的妻子为什么会自缢而死的原因的解释,故选:D

20.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细读甲文可知,朱买臣的妻子因为嫌弃朱讴歌于道中,而与他离婚,当朱买臣富贵后看到她窘迫的现状收留了她,她觉得羞愧,就自杀了。据此分析可作答。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然后迅速阅读题干,有针对性地锁定答题范围,并迅速提炼出相关信息。概括文章的内容,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在概括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21.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细读文本,然后正确翻译后可分析作答。根据乙文中朱买臣的前妻对朱买臣的近侍说的话可知,她羞愧的原因有三个,一个是自己没有看出朱买臣有远大的志向,自己有眼无珠。二是因为自己有眼无珠,离开了朱买臣。三是因为在自己落难时,朱买臣不计前嫌收留了她。

绍兴

3. 用现代汉语给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作注释。

1数月,其马胡骏马而归。 (《塞翁失马》)

2之不以其道,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马说》)

3)一鼓气,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居:____ ②将:____ ③策:____ ④食:____ ⑤作:____ ⑥再:____

【答案】 (1). ①居:经过 (2). ②将:带领 (3). ③策:用鞭子打 (4). ④食:通,喂 (5). ⑤作:振作 (6). ⑥再:第二次

【解析】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要求学生注意识记、积累,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考查”“”“”“”“”“的意思,其中是名词作动词;是通假字;是古今异义词,要注意识记与积累。

(四)古诗文阅读

阅读古诗文,完成下列小题。

清白堂记(节选)

[]范仲淹

一日,命役徒芟而辟之,中获废井。即呼工出其泥滓,观其好恶,曰:嘉泉也。乃扃而澄之,三日而后汲视。其泉清而白色,味之甚甘,渊然文余,绠不可竭。当大暑时,饮之若饵白雪,咀轻冰,凛如也。当严冬时,若遇爱日,得阳春,温如也。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盖山泽通气应于名源矣。又引嘉宾,以建溪、日铸、卧龙、龙门之茗试之,则甘液华滋,悦人襟灵。

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可为官师之规。因署其堂,曰:清白堂。又构亭于其侧,曰:清白亭。庶几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其名哉!

宝元二年记。

【注释】清白堂:在绍兴府山上。芟(shān):除草。扃(jiōng):关锁。绠(gěng):原指井绳,此指提水。饵:吃。忝(tiǎn):玷污。

14.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绠不可 _____ 2)三日而后 _____ 3人襟灵_____

15. 给文中画横线部分断句。(用断三处)

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盖山泽通气应于名源矣。

16.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曲线句子的意思。

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可为官师之规。

17. 文中的嘉泉有何特点?作者为何详写嘉泉?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18. 下列两个句子一意蕴丰富,你从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范仲淹?请简要分析。

1)庶几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其名哉!(《清白堂记》)

2)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19. 结合《清白堂记》的相关内容,阅读王十朋的《清白堂》,品析画线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清白堂

【南宋】王十朋

钱清地古思刘宠,泉白堂虚忆范公。

印绶纷纷会稽守,谁能无愧二贤风?

【注释】钱清:在绍兴市西北。刘宠:东汉时期任会稽太守,整治官吏,抚恤百姓,政绩卓著。

【答案】14. (1). 1)完,尽 (2). 2)打水,取水 (3). 3)使(人的心情)愉悦

15. 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盖山泽通气/应于名源矣。

16. 我喜爱它(井泉)的清白和有德义,(它)可以成为官吏们效法的榜样。

17. 井泉特点:晶莹澄清,味道甘美,渊然不竭;暑凛冬暖,应于名源;以茗试之,甘液华滋,悦人襟灵。详写嘉泉是为了突出它的美好品质,表达对它的喜爱之情,为下文作者阐述为官之道作必要的铺垫。

18. 读到了一个爱国爱民、有着高尚为官节操和远大政治理想的范仲淹。第一句感叹句,作者极力希望自己没有玷污清白这个名节,努力做一名清明廉洁、克己奉公的好官。第二句反问句,表达了作者努力追随古仁人的强烈愿望,学习他们忧国忧民,奋发向上,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伟大精神。

19. 作者在清白堂,联想到命名者范仲淹和会稽太守刘宠,赞美他们清正为民的风范;勉励自己,也告诫后继者应该秉承二贤遗志,以清白自律,教化百姓。

【解析】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除了平时注意识记与积累外,在答题时还要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断。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考查”“”“的意思。其中是使动用法,需要注意。

15. 试题分析:此题较容易,注意标志性的虚词,注意雨作云蒸山泽通气结构的对称。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要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虚词、结构的对称、人称的转换,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如果是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本题要注意”“”“官师”“的意思。

点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17. 试题分析:此题属于信息筛选题,基本是对人物的某种品质、物象的特征、事情的原因、说明的道理、得出的启示、作者的情感等的分析,注意找到对应的文中的相应的句子,然后翻译,注意题干的要求是用原文的语句回答,还是用自己的话概括。此题可以从晶莹澄清,味道甘美,渊然不竭;暑凛冬暖,应于名源;以茗试之,甘液华滋,悦人襟灵这几个方面概括井泉特点。作者详写嘉泉的原因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内容方面,是为了突出它的美好品质,表达对它的喜爱之情。结构方面,是为下文作者阐述为官之道做铺垫。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鉴赏人物形象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查:一方面是分析概括人物的性格、品质;另一方面是分析概括人物的志趣、才干。此题首先需要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庶几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其名哉!的意思是或许停留在这清白堂,登上这清白亭,没有玷污它们的名字吧!从这一感叹中,我们可以看到范仲淹希望自己没有玷污清白这个名节,努力做一名清明廉洁、克己奉公的好官。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意思是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从这一反问中,我们可以看到范仲淹努力追随古仁人的强烈愿望,学习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综上所述,我们读到了一个爱国爱民、有着高尚为官节操和远大政治理想的范仲淹。

19. 试题分析: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答。此题从诗歌的标题清白堂和诗歌的前两句钱清地古思刘宠,泉白堂虚忆范公,可以看出作者在清白堂,联想到范仲淹和刘宠,赞美他们清正为民的风范。印绶纷纷会稽守,谁能无愧二贤风?这一反问,既是勉励自己,也是告诫后继者应该秉承二贤遗志,以清白自律,教化百姓。

义乌

3. 用现代汉语给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作注释。

1数月,其马胡骏马而归。 (《塞翁失马》)

2之不以其道,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马说》)

3)一鼓气,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居:____ ②将:____ ③策:____ ④食:____ ⑤作:____ ⑥再:____

【答案】 (1). ①居:经过 (2). ②将:带领 (3). ③策:用鞭子打 (4). ④食:通,喂 (5). ⑤作:振作 (6). ⑥再:第二次

【解析】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要求学生注意识记、积累,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考查”“”“”“”“”“的意思,其中是名词作动词;是通假字;是古今异义词,要注意识记与积累。

阅读古诗文,完成小题。

清白堂记(节选)

[]范仲淹

一日,命役徒芟而辟之,中获废井。即呼工出其泥滓,观其好恶,曰:嘉泉也。乃扃而澄之,三日而后汲视。其泉清而白色,味之甚甘,渊然文余,绠不可竭。当大暑时,饮之若饵白雪,咀轻冰,凛如也。当严冬时,若遇爱日,得阳春,温如也。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盖山泽通气应于名源矣。又引嘉宾,以建溪、日铸、卧龙、龙门之茗试之,则甘液华滋,悦人襟灵。

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可为官师之规。因署其堂,曰:清白堂。又构亭于其侧,曰:清白亭。庶几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其名哉!

宝元二年记。

【注释】清白堂:在绍兴府山上。芟(shān):除草。扃(jiōng):关锁。绠(gěng):原指井绳,此指提水。饵:吃。忝(tin):玷污。

14.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绠不可 2)三日而后 3人襟灵

15. 给文中画横线部分断句。(用断三处)

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盖山泽通气应于名源矣。

16.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曲线句子的意思。

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可为官师之规。

17. 文中的嘉泉有何特点?作者为何详写嘉泉?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18. 下列两个句子一意蕴丰富,你从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范仲淹?请简要分析。

1)庶几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其名哉!(《清白堂记》)

2)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19. 结合《清白堂记》的相关内容,阅读王十朋的《清白堂》,品析画线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清白堂

【南宋】王十朋

钱清地古思刘宠,泉白堂虚忆范公。

印绶纷纷会稽守,谁能无愧二贤风?

【注释】钱清:在绍兴市西北。刘宠:东汉时期任会稽太守,整治官吏,抚恤百姓,政绩卓著。

【答案】14. 1)完,尽 2)打水,取水 3)使(人的心情)愉悦

15. 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盖山泽通气/应于名源矣。

16. 我喜爱它(井泉)的清白和有德义,(它)可以成为官吏们效法的榜样。

17. 井泉特点:晶莹澄清,味道甘美,渊然不竭;暑凛冬暖,应于名源;以茗试之,甘液华滋,悦人襟灵。详写嘉泉是为了突出它的美好品质,表达对它的喜爱之情,为下文作者阐述为官之道作必要的铺垫。

18. 读到了一个爱国爱民、有着高尚为官节操和远大政治理想的范仲淹。第一句感叹句,作者极力希望自己没有玷污清白这个名节,努力做一名清明廉洁、克己奉公的好官。第二句反问句,表达了作者努力追随古仁人的强烈愿望,学习他们忧国忧民,奋发向上,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伟大精神。

19. 作者在清白堂,联想到命名者范仲淹和会稽太守刘宠,赞美他们清正为民的风范;勉励自己,也告诫后继者应该秉承二贤遗志,以清白自律,教化百姓。

【解析】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除了平时注意识记与积累外,在答题时还要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断。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考查”“”“的意思。其中是使动用法,需要注意。

15. 试题分析:此题较容易,注意标志性的虚词,注意雨作云蒸山泽通气结构的对称。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要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虚词、结构的对称、人称的转换,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如果是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本题要注意”“”“官师”“的意思。

点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17. 试题分析:此题属于信息筛选题,基本是对人物的某种品质、物象的特征、事情的原因、说明的道理、得出的启示、作者的情感等的分析,注意找到对应的文中的相应的句子,然后翻译,注意题干的要求是用原文的语句回答,还是用自己的话概括。此题可以从晶莹澄清,味道甘美,渊然不竭;暑凛冬暖,应于名源;以茗试之,甘液华滋,悦人襟灵这几个方面概括井泉特点。作者详写嘉泉的原因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内容方面,是为了突出它的美好品质,表达对它的喜爱之情。结构方面,是为下文作者阐述为官之道做铺垫。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鉴赏人物形象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查:一方面是分析概括人物的性格、品质;另一方面是分析概括人物的志趣、才干。此题首先需要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庶几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其名哉!的意思是或许停留在这清白堂,登上这清白亭,没有玷污它们的名字吧!从这一感叹中,我们可以看到范仲淹希望自己没有玷污清白这个名节,努力做一名清明廉洁、克己奉公的好官。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意思是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从这一反问中,我们可以看到范仲淹努力追随古仁人的强烈愿望,学习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综上所述,我们读到了一个爱国爱民、有着高尚为官节操和远大政治理想的范仲淹。

19. 试题分析: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答。此题从诗歌的标题清白堂和诗歌的前两句钱清地古思刘宠,泉白堂虚忆范公,可以看出作者在清白堂,联想到范仲淹和刘宠,赞美他们清正为民的风范。印绶纷纷会稽守,谁能无愧二贤风?这一反问,既是勉励自己,也是告诫后继者应该秉承二贤遗志,以清白自律,教化百姓。

宁波

3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1)寡廉耻,而俗不长厚也。(司马相如《喻巴蜀檄》) A 

A.少。例 陶后鲜有闻 B.新鲜。例 芳草鲜美

2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 B 

A.苟且。例 故不为苟得也 B.如果。例 苟富贵,无相忘

3)人无过?改之为贵。(王阳明《寄诸弟》) B 

A.仔细。例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B.谁。例 吾孰与徐公美

4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中庸》) A 

A.有人。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有时。例 或置酒而招之

【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释的词语都属于文言文里多义词,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对文言词语用法的积累;同时要认真读句子,结合句子内容去理解词语的意思;遇到生僻的词,还可联系句子和上下文推断这个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解答】(1)句意:缺少好品德和耻辱感,而且当地社会风气也不淳朴诚实。鲜:少。对照选项,与A解释一致,故选:A

2)句意:如果立志于仁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苟:如果。对照选项,与B解释一致,故选:B

3)句意:人谁能没有过错?能够改正错误就是难能可贵的。孰:谁。对照选项,与B解释一致,故选:B

4)句意:有的人天资聪慧,能自然地从日常生活中获取经验和知识,有的人是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或:有人。对照选项,与A解释一致,故选:A

答案:

1A2B3B4A

【点评】解答此题,一是注意平时学习时加强对文言实词的积累,二是要联系句意理解词语的意思,三是特别注意多音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等现象。

8.(16分)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与知识连结,更懂

1)初中已学的修造记”“游览记”“器物记,下面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A 

①《岳阳楼记》②《核舟记》③《醉翁亭记》④《满井游记》⑤《小石潭记》

A.①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③//②⑤D.④⑤/②③/

【与篇章连结,更懂

2)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①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包含了作者哪些感叹?

【与材料连结,更懂

3)阅读下面《宋史范仲淹传》中的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范仲淹)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材料二:夷简①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仲淹顿首谢曰: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

材料三:延州②诸砦③多失守,仲淹自请行,迁户部郎中兼知延州。

【注释】①夷简:人名。②延州:地名。③砦,同

【任务一】材料一中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A.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B.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C.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D.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任务二】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相关注释,为下列句中加点字选择正确义项。

①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族人 B  A.丰富,充足 B.供给,供养

②帝谕仲淹使释前 B  A.遗憾,心感不足,不满意 B.怨恨

【任务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坚守的信条,请联系三则材料,说说他是怎样践行的。

【分析】译文:

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思想感情的表现不同,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环境好而高兴,也不因为自己遭遇坏而悲伤;在朝庭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君王。这就是进入朝延做官也担忧,辞官隐居也担忧。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的忧愁之先就忧愁,在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解答】(1)本题考查对这种文体的掌握。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①③是修造记,④⑤是游览记,②是器物记,故选:A

2)①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文言文句子要抓住翻译的关键得分点,得分点基本上都是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并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句中重点词语是:微:没有;斯:这;与:一起;归:归依。句意为: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②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主旨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文末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根据文章内容可以看出一方面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另一方面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滕子京的勉励。

3)【任务一】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因母亲在世时家中贫穷,以后虽然显贵,没有宾客就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故停顿应为: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故选:D

【任务二】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为:喜欢施舍给予别人,在里巷中设义庄,以赡养族人。赡,供给,供养。故选:B

②句意为:皇帝告诫范仲淹让他消除先前的怨恨。憾,怨恨。故选:B

【任务三】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一非宾客不重肉”“衣食仅能自充可看出范仲淹生活简朴;根据材料二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看出范仲淹以国家大事为重,不计个人私怨;根据材料三仲淹自请行可以判断范仲淹心系国家,心系百姓。综上述,整理作答。

答案:

1A

2)①(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②示例1:有对世人的感叹,有对朋友的感叹,也有对自己的感叹。

示例2:当今世上志同道合的人何其少啊!老朋友啊,让我们一起努力,追寻古仁人的脚步!

3)【任务一】D

【任务二】①BB

【任务三】范仲淹心系百姓,在乡族中设置义庄,赡养族人,自己及家人却过着非宾客不重肉衣食仅能自充的俭朴生活;以国家大事为重,不计个人私怨;为了边境安宁,主动请缨,抵御外敌等;这些都是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体现。

【点评】古今异义

  1.气象万千(古义:事态; 今义:天气变化)

  2.微斯人( 古义:如果没有;今义:微小)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古:景象;今:看)

  4.横无际涯(古:广远;今:与相对)

  5.浊浪排空(古:冲向天空;今:全部去除掉)

  6.予观夫巴陵胜状(古: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今:丈夫,夫人)

  7.前人之述备矣(古:详尽 今:准备)

  8.增其旧制(古:规模 今:制度)

温州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16题。

[]祁彪佳

出寓园,由南堤达豳圃,其北堤则丰庄所从入也。介于两堤之间,有若列屏者,得张灵墟书曰“柳陌”。堤旁间植桃柳,每至春日,落英缤纷,微飔偶过,红雨满游人衣裾,予以为不若数株垂柳,绿影依依,许渔父停桡碧阴,听黄鹂弄舌,更不失彭泽家风耳。此主人不字桃而字柳意也。若夫一堤之外,荇藻交横,竟川含绿,涛云耸忽,烟雨霏微,拨棹临流,无不率尔休畅矣。

(选自《古代小品文鉴赏辞典》)

【注释】豳圃:与文中的“寓园”“丰庄”均为地点名称。落英缤纷:语出《桃花源记》,意在表现桃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景象。桡:与下文的“棹”都指船桨。 彭泽家风:指像陶渊明归隐后那样的生活风貌。主人:作者自称。荇藻交横:

13.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意思相同的一项。(4分)

(1)予以为不数株垂柳(

A. 卿言多务,孰孤(《孙权劝学》) B.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2)拨棹流(

A. 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B.把酒风(《岳阳楼记》)

14.文中多处借用前人佳句。参照注释,完成注释。(3分)

15.结合语境,说文解字,赏析语句,选择正确的理解。(4分)

1)微飔偶过,红雨满游人衣裾(

word/media/image7.gifA.“飔”为形声字,形旁为“风”,其意为“风”。此句生动写出了风吹雨打,花瓣纷纷飘落,洒满游人衣襟的情景。

B.“飔”为形声字,音同“思”。“飔”读音轻柔,传达出柔和细腻之感。此句生动表现微风吹拂,红花如雨一般飘落,撒满游人衣襟的情景。

2)许渔父停桡碧阴,听黄鹂弄舌(

word/media/image8.gifA.“弄”有“演奏乐器”之义,写出了黄鹂鸣叫如乐音清脆,悦耳动听,惹人喜爱。

B.“弄”有“戏耍”之义,写出了黄鹂在枝头吵吵闹闹,声音嘈杂,让人听了心生厌烦。

16.作者为什么将种着桃柳的那条路取名“柳陌”?结合全文,加以分析。(4分)

13.4分)(1A 2B

14.3分)示例1;语出《记承天寺夜游》,意在借交错纵横的水草表现堤外湖水的清澈。

示例2;语出《记承天寺夜游》,意在表现堤外水中水草纵横交错,柔美飘逸。

15.4分)(1B 2A

16.4分)在作家看来,桃花“缤纷”不及垂柳“绿影依依”,绿树绿荫还可以让渔夫停舟小憩,这种景象,颇有“彭泽家风”,让作者很是自得。如此意境,轻松舒畅。作者取名“柳陌”,正是想表现自己与陶渊明心灵相通,寄托他闲适括谈的人生志趣。

台州

(五)文言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19题。

义猫

[]宣鼎

有某翁者,救死恤生,利人爱物,人皆仰之。然厄于命,家中落拓。有饥猫倾侧将毙,翁睹之恻然,伺之。自此猫不他往,恋恋依翁侧。翁每饭必食以腥,即外出,必嘱家人尽心爱养。

  是年秋涝,粒米无收。翁家乏食,借贷无门,典质已尽。猫更无从得食,嗷嗷于侧。小女子责之曰:“人尚无食,汝欲食耶?汝不念平日养育恩勤,何以报德,而反嗷嗷取憎耶?”猫呦然似诺,一跃登屋去。

未几,猫衔一物掷翁怀中,视之,妇女旧抹额也,上缀宝珠二十余,光明圆正,值千金。翁惊讶失色,曰:“猫虽通灵,但窃取之物,污我品行,且恐失物之家,冤及婢仆,性命攸关,奈何?”其妻女曰:“翁言虽是,但井上之李岂无主者廉士尚且取之所谓饥不择食也。况此物自至,必天神怜翁,假手以济,岂尽狸奴力耶?姑先质资度岁,暗访物主,明告其故而归之,似亦无伤。”翁不得已,姑从之。

次年遍访,无失物家。乃赎珠而货之,缘是起家。

(选自《夜雨秋灯录》,有删改)

[注释]①典质:典当。②抹额:妇女束在额前的巾饰,一般多饰以刺绣或珠玉。③狸奴:猫的别称。④质资:这里指抵押宝珠换钱。

16.解释下列各组加点的词。(8分)

1)【食】翁每饭必以腥 设酒杀鸡作(《桃花源记》)

2)【已】借贷无门,典质 然志犹未(《隆中对》)

3)【故】明告其而归之 广数言欲亡(《陈涉世家》)

4)【从】翁不得已,姑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狼》)

17.用“/”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限断三处)(3分)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有饥猫倾侧将毙,翁睹之恻然,伺之。

19.文中老翁因卖了宝珠而起家。你如何评价老翁卖掉宝珠这一行为?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3分)

(五)文言文阅读(16分)

16.1)喂养,给……吃 食物(2)已经 停止(3)原因 故意(4)听从,顺从 跟随,跟从

评分标准:共8分。每空1分。

17. / / /

评分标准:共3分。每处1分。

18.有一只饥饿的猫倒在地上快要死了,老翁看到它心生同情,就去照料这只猫。

评分标准:共2分。意思相近即可。

19.【示例1】老翁的做法是合情合理的。因为宝珠是老翁所收养的猫衔来的报恩之物,而且当初他家生活艰难,他只是暂时将宝珠抵押来换钱度日,后来又遍访失主不得,最后才卖了宝珠。

【示例2】老翁的做法不妥。因为老翁救助饥猫不是为了得到回报,如果卖了宝珠就玷污了他的品行;猫衔来的宝珠毕竟属于他人,且价值贵重,卖了有可能冤及别人;尽管暂时找不到失主,还可以继续寻找。

评分标准:共3分。结合文章内容,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仅有自己的观点,但没有结合文章内容,给1分;观点和内容不一致,不给分。意对即可。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d9796ce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bc.html

《浙江省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全集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