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性经典散文 - 0

发布时间:2019-05-24 04:09:5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故事性经典散文

篇一:经典美文故事五则

经典美文故事五则

1.点赞的人是不是真的爱你

每天在朋友圈发那么多条喜讯,你吃了龙虾买了贵包玩了巴黎升了总监马上发帖子要招人,仿佛所有人都该为此喜大普奔。很多人点赞,不过,点赞的人都是真心吗?

我知道你又要说我心理阴暗了,不过你买了新车得12个赞,车玻璃被砸得到24个赞,手机掉厕所得到32个赞,你再试着发一条说自己得胃癌了,可能会有100多位站出来说"注意身体",得胃癌了还需要注意身体吗?

我们来做个测试吧,看看你听到以下消息后的反应。

一、你的一位前同事,彼此不算欣赏,突然有一天你在杂志上看到他神采奕奕的照片,他成为成功人士并在朋友圈大肆宣扬,你礼貌性地点了赞,但告诉我这一上午你是否整个人都不好了。

二、你一个朋友新买了辆宝马,硬要拉着你去兜风,沿途你夸奖了车的减震系统和操控性,请告诉我此刻你是否真的感到愉悦。

三、你一个大学同学上月带老婆回国工作,他就职于美国公司,年薪20万美元,一儿一女,在美国有两套房子,你在饭桌上盛赞,说好羡慕他。能说一下你此刻的真实心情吗?

四、下面轮到你走运,比如你刚拿到一笔投资准备租新办公室大干一场,你幼稚的把这当作好消息通知在酒会上遇到的每个人,然后问他们:“你最近干嘛呢?”你的动机是要分享快乐我知道,但你的行为基本是挑衅。换位思考,如果你的朋友投资失败从新开始打工,你表面上遗憾,但心中是否掠过一丝畅快:终于又回到和我一样的位置上,踏实许多有没有?

再说一个真实场景,有位女士听说她同学嫁得好、工作好、孩子好后,嘴上点赞,但转脸就给闺蜜打电话说:“快给我讲几个别人悲惨的故事安慰一下我吧??什么?不行这个不够惨,还有没有更悲惨的?我太需要抚慰了。”

这就是真实的世界,是人类心中长久的焦虑,但你大可不必为嫉妒感到自责,谁都这样。所有同类都存在潜在竞争关系,你不会去恨一只羊,因为你跟它需要的资源不同。比如早晨打车,司机看见你招手才过来的,但就是有个人抢在你前面拉开车门,在一座两千万人口的城市,这人从一个看不见的对手显身成看得见的对手,你会恨他。

人生是一场群殴,没有正义非正义可言。有句话讲:“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错而特错,就因为同根生才会相煎太急。你有没有见过非洲草原上狮群为争夺

领地是如何殊死搏斗的,新狮王为让母狮再次发情会咬死所有幼狮。但它们不会去理那些猎狗,越是条件接近的同类越是对手。

有时候你在朋友圈看到有人炫耀什么,会觉得自己受伤,即便他不是单独要挑衅你。但他占有更多资源就意味着你可能会少,最深层的潜意识是:我可能会因此在争夺交配权这件事上处于下风。所以你一旦抓住机会也会告诉别人“我过得好、过得好、过得特别好!”像是一次次的回击,仿佛听见大猩猩猛拍胸脯的声音,证明你也是需要重视的优势基因。

每当我看到有人在朋友圈大晒肉山酒海时,还是那种没什么新意的火锅、牛排、大腰子之类,心中会浮现出一个有趣的画面:一只豹子在草原上逮到一只羚羊,于是在树下大秀战利品,一会就跑来两只狮子,不仅抢走了羊,还咬碎它的头骨。朋友们咱幸亏是有法律啊!你要在1942年这么秀朋友圈也难逃一劫。前面讲的是动物界的物竞天择,进化到人类社会变成一种需要被关注的心理需求。看看阿兰.德伯顿在《身份的焦虑》序言里说的话:“我们的‘自我’或自我形象就像一只漏气的皮球,需要不断充入他人的爱戴才能保持形状,而他人对我们的忽略则会轻而易举地把它扎破。因此,惟有外界对我们表示尊敬的种种迹象才能帮助我们获得对自己的良好感觉。”说到底还是要证明自己是一枚好基因。

写这篇文章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解释一些下意识行为的根源,该秀还是要秀,只是建议大家更讲究秀得方式方法,不要变成那么明显的挑衅,一定要相信,不管你显摆什么,总会有人发笑。

提一句额外话,有些人总是发一句“鸡汤话”,然后紧跟自己一张大脸照,还是特别有待加工的脸,支持他(她)这样做的原因一定是有人点赞,真的够了,你没发现点赞的人都是你下属吗?他们是不是真的爱你?

亚洲的陌生人

在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向外寻找朋友之际,南太平洋的澳大利亚热情接待了他。在远东的地缘政治格局下,这个隐然成型的日澳同盟像是两只相互取暖的刺猬:它们都发现,自己在本地区没几个谈得拢的朋友。

就像它的地理位置一样,澳大利亚在历史上一直处于亚洲的边缘。这是一个位置尴尬的国家,某种程度上像是个走错了房间的陌生人。如果说菲律宾是一个“在亚洲的拉美国家”,那澳大利亚就是一个“亚洲旁边的欧洲国家”。这个国家在很长时间里(也许至今如此),弥漫的是一种英国的外省心态,有时连英国人都感到困惑不解:澳大利亚人原本是被英国抛弃的一群人,但却常常表现得比英国人更英国人。一贯毒舌的记者Johngunther曾说,对澳大利亚而言影响最大的六种进口物是:饲养绵羊、兔子和狐狸的引进、本土植被、土地价值,以及对英国的认同。最后一种也许影响最为深远。

在这种心态下,澳大利亚人谈论亚洲的时候常常就好像他们还是生活在欧洲。历史上,他们的眼光一直盯着欧美,政治人物对欧美政局有时比对澳大利亚本国的状况更关注。澳大利亚人的地理想象力一贯受英国历史影响,对欧洲了解得比亚洲多,对亚洲了解得比大洋洲多。毫无疑问,那时的澳大利亚并不会因为自己与亚洲近在咫尺就把自己算作是亚洲的一部分,这就像当年的惠灵顿公爵虽然出生在都柏林,但当爱尔兰人想认他为爱尔兰人时,他回答说:“你不能因为一个人出生在马厩里,就把他当作是一匹马。”

实际上,澳大利亚人最早觉悟到亚洲的存在时,伴随着的是一种大祸临头的强烈恐惧感——这种恐惧主要是担忧日本从海上入侵。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一度咄咄逼人,这造成了澳大利亚人一块难以治愈的心病,那就是对亚洲人入侵的焦虑。二战中日军的行动使这一恐惧变成了事实,不难理解,在二战结束时,澳大利亚曾是最积极主张审判日本天皇的国家,而现在最反对日澳同盟的也是二战老兵。在一百多年前,澳大利亚人甚至经常担忧自己堕落成热带文化,而带上某些“亚洲”特点,诸如身体“孱弱”、“懒散”和“胸无大志”。这些周期性的恐惧和焦虑,其根源是一致的,即如何处理澳大利亚毗邻亚洲(甚至作为亚洲一部分)这一事实。

然而,另一方面,亚洲又是一个机会之地。1919年,《布里斯班电讯报》总编T.w.heney就曾说:“每个澳大利亚的生意人都应该在自己的头脑中印上一幅中国地图。”一个庞大而蕴含无限机会的亚洲市场的想象,有时也左右着澳大利亚人的摇摆不定的决策。这不是说说而已,而是无可反驳的事实:澳大利亚在经济上早已和亚洲更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因此,虽然在文化上与亚洲距离遥远,但在对国家命运的考虑中,有时经济也会偶尔压倒文化因素。颇能表明这种摇摆与交战心态的,是当年一位澳大利亚记者谈及上世纪70年代以来对日本经济依赖的一番话:“过去受英国人和美国人的控制是够糟的,但是那时候我们至少还能用英语跟我们的老板交谈。”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d199dd8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f3.html

《故事性经典散文 - 0.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