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发布时间:2020-05-01 01:02:3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的新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新特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与各国外交关系的建立和友好关系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2)能力目标:

①通过指导学生将新中国外交的方针政策与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相互对照,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

②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特点和基本方针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综合分析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③通过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和外交成就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历史比较法,引导学生探究新中国初期的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不同;

2)运用历史材料,借助现代教学设备,实现历史情景再现,提出历史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思考问题;

3)归纳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和外交成就。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介绍与分析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与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培养学生从史实中吸取教益,提高自身思想素质的能力;

2)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万隆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本节第一个重点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是由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也与当时国际形势有着密切联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本节另一个重点,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也为确立新型的国际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

难点:本节难点是新中国初期基本方针确立的原因。另一个难点是亚非会议。学生对亚非会议为什么能在与会国彼此之间存在各种矛盾和分歧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取得巨大成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中要围绕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和各国代表团的共同努力,来分析亚非会议成功的原因。教学中必须补充相应知识,互相讨论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结论。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

准备五组材料,制成幻灯片文件,依次播放:图片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时的情景;图片2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时的情景;图片3: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的情景;图片41946年蒋介石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材料5: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国建交原则的文字或音像材料。

前四组材料,重点让学生回顾近代历史上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主权的破坏情况。然后通过和第五组材料的对比,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再结合导言中周恩来的话“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说明新中国外交与近代半殖民地屈辱外交的本质区别,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由此导入新课。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背景:(1)二战后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即两大阵营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战后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与激烈斗争。国际帝国主义,特别是美国对新中国充满敌意,他们从政治上进行孤立、经济上进行封锁、军事上进行威胁,妄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2)新中国的外交公告阐述了建交的基本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惟一的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新中国都愿意与它们建立外交关系。

2、内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具体表现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外交方针

内容

意义

另起炉灶

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改变了过去半殖民地的地位,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一边倒

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维持独立和主权

【备课资料】关于“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学术观点

关于建国初“一边倒”外交方针研究,有以下三种学术观点:

观点一:二战后出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在这种国际背景下,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无法与其中任何一个集团相抗衡,为了生存,新中国必不可避免的要倒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观点二:“一边倒”在保卫新中国及远东地区和平与安全方面虽然曾起过有限度的积极作用,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一边倒”不是新中国对外政策惟一的和最好的选择,因为它使“我党吃过自封的老子党企图控制我们的苦头”。

观点三: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是从外交角度来理解、论述“一边倒”政策,但这只是浅层次的含义。其实,在重大的国家政治和国家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上,中苏两国不仅很少有一致的地方,而且后来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并导致了国家关系的破裂。从更深层次上说,“一边倒”政策所表明的实际上是把中国社会发展道路锁定在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上。

3、外交成就:

①建国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英国、荷兰等8个国家承认了新中国)

【备课资料】建国初期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部分国家

国家

建交时间

国家

建交时间

苏联

1949.10.3

阿尔巴尼亚

1949.11.23

保加利亚

1949.10.4

印度

1950.4.1

罗马尼亚

10.5

缅甸

1950.6.8

匈牙利

10.6

丹麦

5.11

捷克

10.6

印尼

4.13

朝鲜

10.6

瑞典

5.9

波兰

10.7

瑞士

9.14

蒙古

10.16

芬兰

10.18

民主德国

10.27

②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备课资料】《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4912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率领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政府首脑第一次出访活动。访问期间,毛泽东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就中苏双方有关的重要政治和经济问题举行了会谈。1950120 日,中国政务院总理兼外长周恩来抵达莫斯科,参加双边会谈。

214日,周恩来总理兼外长同苏联外长维辛斯基在莫斯科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条约于同年411日起生效,有效期30年。条约共6条,主要内容为: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制止任何国家的侵略与破坏和平;当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日本盟国之进攻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缔约国双方均不缔结、也不参加任何反对对方的同盟、集团或行动;双方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将进行彼此协商;双方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中苏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经济援助,进行经济合作。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提出的原因:

1)中印两国在近代都遭到列强的侵略,国家主权、领土主权被肆意践踏;

2)独立后都面临巩固新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重要任务;

3)两大阵营严重对立,世界并不太平。作为邻国,和平共处对于维护地区稳定尤为重要。

2、提出:1953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内容: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后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后改为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意义:

①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②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备课资料】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理解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各原则间的相互关系: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必备条件和基础,它构成了核心部分;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贯彻五项原则的保证;平等互利是实现共处的条件;和平共处则是出发点和必然结果。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二战后的历史表明,唯有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国家关系最可靠、最有生命力,最能促进国际局势的稳定与健康发展。遵循这些原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也可以和睦相处;违背这些原则,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会发生尖锐的对抗。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自首倡至今,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当今公认的现代国际法和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最好方式,也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日内瓦会议:

1)召开背景:朝鲜停战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2)目的:和平解决朝鲜与印度支那问题

3)召开:

时间:19544

地点:瑞士日内瓦

参会国:苏、美、英、法、中

4)内容:

美国代表极力阻挠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在朝鲜问题上未能达成任何协议。但在印度支那问题上,由于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合理建议,推动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备课资料】日内瓦会议上的周恩来

根据朝鲜停战协议,1954年1月在柏林召开了苏、美、英、法四国外长会议。会议于2月19日发表公报,建议1954年4月26日在日内瓦举行会议,以期对朝鲜问题取得和平解决,并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问题。

日内瓦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大国身分参加的重要国际性会议,中共中央对此十分重视,决定派周恩来率代表团前往参加。 4月1日,周恩来一行人启程飞莫。在莫斯科,周恩来同赫鲁晓夫等人进行了多次圆桌会议形式的商谈。赫鲁晓夫先谈了对即将召开的日内瓦会议的设想和看法。他说:“这是一次带政治性的国际会议,但对它不必抱有过大的希望,不要期望解决什么问题。它可能根本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周恩来则代表中国政府从不同的角度谈了对日内瓦会议的不同考虑。他说:中国、朝鲜、越南能够一同出席这次会议,这本身就是一件不同寻常的事,是我们的一个胜利。我们能够利用这次机会,阐明对各项问题所持的原则立场和对若干有关问题作出解释和澄清性的说明,如果能解决某些问题就会有更大的收获。周恩来还一再声明:中国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国际会议,缺乏国际斗争的知识和经验,中苏之间必须保持密切联系,随时交换意见,互通情报,统一口径,以便协同行动。

对周恩来的这些要求,赫鲁晓夫等都给予了肯定的答复。双方达成了一致的看法,由苏联方面草拟具体方案。周恩来对此也比较满意。这恐怕是周恩来与赫鲁晓夫交往中最愉快的一次。

在周恩来回国的前一天晚上,赫鲁晓夫设宴招待周恩来。酒宴上,兴高采烈的赫鲁晓夫一边和周恩来拥抱旋转,一杯接一杯地干杯,一边踢踏着他的腿脚,在宴会厅的空地上跳起了他最为拿手的乌克兰民间舞蹈“戈巴克”,并不时地“喊”几句俄罗斯民歌。

宴会的气氛轻松热烈,周恩来的情绪也非常高涨,在赫鲁晓夫、米高扬等人的轮番劝酒中,也豪爽地连连干杯。可能是饮酒过量,加之过度疲劳,周恩来感到不支而呕吐。莫洛托夫等人赶紧把周恩来送回宾馆,并一个劲地道歉。回国后,周恩来为此专门向毛泽东作了自我批评。毛泽东微笑着说:“这是常有的事,算不得丢丑。”

4月中旬,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正式任命周恩来为出席日内瓦会议的中国代表团首席代表,张闻天、王稼祥、李克农为代表。另外,为了锻炼新中国的外事工作人员队伍,代表团还吸收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专家近200人。

4月26日,举世瞩目的日内瓦会议在日内瓦国联大厦开幕。

日内瓦会议的第一个议程是朝鲜问题。参加会议的除五大国和朝鲜双方外,还有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等12国。会议由泰国、苏联、英国三国首席代表旺亲王、莫洛托夫、艾登轮流主持,后期同印度支那问题的讨论平行进行。

朝鲜问题的讨论,正如周恩来在会前就预计到的那样,形成了一个“僵局”。

会议一开始,朝、中、苏三国代表为公平解决朝鲜问题作了巨大努力。4月27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外务相南日提出实现朝鲜和平统一的三点方案:一、举行国民的全朝鲜选举,以组成朝鲜统一政府;二、一切外国武装力量在六个月内撤出朝鲜;三、对维护远东和平具有最大关心的相应国家保证朝鲜的和平发展,并为朝鲜的和平统一创造条件。第二天,周恩来发言,完全支持南日提出的这个公平合理的方案。

但美韩顽固坚持不解决问题的立场。这样,会议开了三天,周恩来就在致电中央的电报中作出初步判断:“根据三天会场情况看来,朝鲜问题的讨论形成敷衍局面,因美国不打算解决问题,法国对朝鲜问题又不便发言,英国也表示不想发言。”

日内瓦会议关于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讨论吵了整整一个半月,除小组会外,先后举行了15次全体会议,美国自始至终没有提一项积极性的建议,会议没有取得丝毫进展。

6月15日,日内瓦会议举行讨论朝鲜问题的最后一次全体会议,艾登担任会议主席。南日首先发言,他说:如果会议不能在通过自由选举实现朝鲜统一的问题上取得谅解,那么我们也应当在其他一些问题上,首先在维护朝鲜和平问题上取得谅解。他提出了保证朝鲜和平状态的六点建议。周恩来支持南日提出的六点建议,莫洛托夫主张与会各国发表宣言,保证不采取任何可能足以对维持朝鲜和平构成威胁的行动。他们三人发言后,主席艾登说:在我的名单上没有要求发言的名字了。这时,有人突然建议暂时休会,得到主席同意。

40分钟后,重新开会,美国代表、副国务卿史密斯首先发言否绝了朝、中、苏提出的所有建议。

几个人接着发言后,一位泰国代表宣读了一份包括美国等十六国的共同宣言,结论是:“由本会议进一步考虑与研究朝鲜问题是不能产生有用的结果的”,这就意味着,这些国家想把在日内瓦会议上继续讨论朝鲜问题的大门完全关死。

这时,周恩来站了起来,压住怒火,以平静的口气缓缓地说道:十六国宣言是在断然表示要停止我们的会议,这不能不使我们感到极大的遗憾。情况虽然如此,我们仍然有义务对和平解决朝鲜问题达成某种协议。他建议通过决议:“日内瓦会议与会国家达成协议,它们将继续努力以期在建立统一、独立和民主的朝鲜国家的基础上达成和平解决问题的协议。关于恢复适当谈判的时间和地点问题,将由有关国家另行商定。”周恩来说:“如果这样一个建议都被联合国军有关国家所拒绝,那么,这种拒绝协商和和解的精神,将为国际会议留下一个极不良的影响。”与会各国都感觉到了,周恩来最后这句话的分量是很重的。

周恩来的发言引发了以后广泛流传于外交界的一场妙不可言的舌战。

比利时代表斯巴克马上解释:“莫洛托夫和周恩来的建议与十六国宣言并不矛盾。我们不同意,只是因为它们的精神已被包括在停战协定与十六国宣言中了。”

周恩来马上反驳:“斯巴克的说法没有根据。朝鲜停战协定并没有如我们建议的规定。中国代表团带着协商和和解的精神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国际会议,如果我们今天提出的最后一个建议都被拒绝,我们将不能不表示最大的遗憾。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将对这一事实做出判断。”

斯巴克又解释道:“我说的是周恩来的建议与我们起草十六国宣言的精神是一致的,说到头我毫不反对周恩来建议的精神。我相信,英国代表与我其他的同事持有与我相同的态度。”

周恩来毫不示弱,起立发言:“如果说十六国宣言与中国代表团的建议有着共同的愿望,那么十六国宣言只是一方面的宣言,而日内瓦会议却有十九个国家参加。我们为什么不可以用共同协议的形式来表达这一共同愿望呢?难道我们来参加这个会议却连这一点和解的精神都没有吗?我必须说,我是在第一次参加国际会议中学到了这条经验。”

周恩来的发言合情合理、富有说服力,比利时外长、老外交家斯巴克和许多与会代表一样被周恩来的诚意所打动,发言表示:“为了消除怀疑,我本身赞成以同意票决定我们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的建议。”尽管史密斯又气又急,但各国都无人反对,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只好说:“我可否认为,这个声明已为会议普遍接受?”美国代表史密斯急了,马上起立说:“在请示我的政府以前,我不准备表示意见。”

周恩来再一次以缓慢而沉重的语调作了发言:“我对比利时外交大臣所表现的和解精神感到满意。会议主席的态度也值得提及。然而我必须同时指出,美国代表立刻表示反对并进行阻挠,这就使我们大家都了解到美国代表如何阻挠日内瓦会议并且阻止达成即使最低限度的、最具有和解性质的建议。”周恩来补充说:“我要求把我刚才的发言载入会议记录。”

有关朝鲜问题的这最后一次会议,时间超过五个半小时。主席在裁决所有这些发言都将载入会议记录以后,宣布会议闭幕。

日内瓦会议上历时51天的关于朝鲜问题的讨论,终于在美国的阻挠下没有达成任何协议而结束。但这个讨论的意义又是巨大的,正如周恩来在1954年7月8日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57次会议报告中所讲的:“在全世界人民面前证明了苏联、中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是在寻求用协商方式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是用各种建议求得达成协议,达成朝鲜的民主统一、民族独立。”“美国在表面上很凶,但背后却很虚弱。艾登6月26日在国会演说时也曾说:朝鲜问题并没有在议程中抹掉。朝鲜问题虽然没有达成任何协议,但问题已看得很清楚,再打起来的可能性是很小了。”

周恩来在会上所表现出的宽阔的政治家的胸怀和高超的斗争艺术,给与会者及国际社会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使新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初露锋芒。

5)意义: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2、亚非万隆会议:

1)背景: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二战后,一大批亚洲国家摆脱了长期的殖民统治,赢得了政治独立。如中朝人民抗美战争和印度支那人民抗法战争的胜利;北非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和突尼斯爆发了反帝武装斗争,撒哈拉以南非洲很多国家的人民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展开了反对帝国主义的群众运动,黑暗的非洲大陆出现了民族解放的曙光。

2)召开:

⊙时间:19554

⊙地点:印尼的万隆

⊙参会国:亚、非29国的首脑或代表

3)内容:

①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

②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

【备课资料】“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及理解

1955年4月18日,代表了世界人口将近三分之二的29个亚非国家代表,第一次在没有任何西方殖民主义国家代表参加的情况下,聚首万隆举行了七天紧张的亚非会议。会议中,周恩来总理三次力挽狂澜

■第一回合:伊拉克代表首先发难 总理发言掷地有声

在万隆会议召开之初,总体上还是倾向于亲善和合作。但是好景不长,这种和谐的局面在第一天会议快要结束时被打破,伊拉克的发言人法迪尔·贾马利开始疯狂地攻击共产主义。他宣称当时世界上存在着三股扰乱和平和和谐的国际性势力,而第三股就是共产主义。他声称共产党已经创造了一种“新形式的殖民主义”,并号召非共产党国家认真对待共产主义危险的严重性。贾马利的发言犹如向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瞬间激起了轩然大波。第二天,大会公开发言形式继续急剧恶化。

周恩来当机立断,抓住时机发表了演说,第一句话就掷地有声地指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先前紧张的会场气氛一下子松弛了下来,也打破了美国妄图让万隆会议演变为一场意识形态大战的阴谋。周恩来巧妙的语言既申述了中国的立场,又给与会者留下了一种自我克制、通情达理的印象。最为重要的是,周恩来发言中一贯始终的中心思想———求同存异,实际上为与会国提供了互相合作的基本准则,而这也是后来被称为“万隆精神”的主干。至此,周恩来以他的真诚和机智巧妙化解了第一次危机。

■第二回合:锡兰总理节外生枝 周总理机智巧避锋芒

两天的公开发言结束之后,万隆会议进入秘密会议阶段。这个阶段,锡兰总理科特拉瓦拉充当了第二次进攻的号手,当时锡兰的反共立场非常极端和强硬。他直截了当地说:台湾应成为一个独立国家,并建议将台湾置于联合国或者亚洲国家的共同托管之下。在随后举行的会议上,科特拉瓦拉又公然提出要向反对西方殖民主义一样反对苏联殖民主义。共产主义与反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的论争眼看就要剑拔弩张了。

但是第二天,当科特拉瓦拉一改前一天语调,委婉地说他昨天的发言无意把会议引向分裂。为什么他一夜之间在语气上发生了这么明显的变化呢?人们注意到,在前一天下午的会议结束后,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周恩来和科特拉瓦拉才从会议室里并肩走出来。随后周恩来发言称,自己和科特拉瓦拉已经在私下通过交谈彼此取得了谅解,虽然他无法同意科特拉瓦拉新式殖民主义的解释,但他赞赏科特拉瓦拉积极的精神。周恩来就这样化解了科特拉瓦拉所设置的障碍。

■第三回合:中立国与结盟国家激烈交锋 周恩来选择时机后发制人

随后中立国家与亲西方的国家为中立和结盟问题又吵得不可开交,在这个过程中,周恩来几乎一言未发,其实他是在冷眼观察,等候时机。当中立国领导人印度总理尼赫鲁被亲西方国家攻击的异常愤怒时,周恩来不失时机地站了出来,灵巧地避开争论,重申求同存异的主导思想,宽宏大量地建议把有人不喜欢的共处改为联合国宪章中的和平共处,将5项原则改为7项原则。周恩来充满和解精神的讲话再次平息了争论,使误入歧途的会议又回到了正确的轨道。

理解:“同”:一是指与会亚非国家的遭遇相同,都曾沦为西方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二是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坚决反对殖民霸权的斗争。

“异”:指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存在差异。

“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过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

(4)意义:

①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代表着国际舞台上一种新兴力量的崛起。

②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我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③倡导的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建立友好、团结和合作关系,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的“万隆精神”,在会议结束后日益深入人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学小结:

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帝国主义在华不平等条约特权,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开拓出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新中国开始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国际舞台。

新中国外交的突出成就是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为世界各国所接受,至今还被工人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和争端的基本准则。

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在会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充分说明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这在旧中国的外交史上是绝对没有的。

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中因势利导扭转了会议的被动局面,推动会议向前发展,为会议的成功作出重大贡献。这次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和团结,挫败了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这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精彩的一笔。中国代表团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为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分歧和国际纠纷树立了可遵循的准则。亚非会议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高,会后中国与许多亚非国家纷纷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课后练习解答:

本课测评: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案提示:方针:新中国初期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成就:在建国的第一年里,同苏联等17国建交,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政策;积极同邻国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在会上提出了合理化建议,推动了会议的进展,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声誉。

学习延伸:

联系新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和旧中国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不同的地位与作用,谈谈你对这两种观点的看法。

答案提示:“弱国无外交”,其潜台词是“落后就要挨打”,强权即公理,弱国在外交上只能任人摆布、不能跟强国平起平坐分庭抗礼。它更多地强调国家实力在外交中所起的作用,忽视了各国在维护外交主权面前是平等的,各国在维护国家利益面前是平等的,忽视了外交官的主观努力,忽视了外交中各种因素都在起作用,忽视了各种力量间的制衡、变换。而后一种观点所强调的正是前一种观点所忽视的,它是针对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国际关系中占支配地位的强权政治而提出的,意在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d0b4aa9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a1.html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