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简介

发布时间:2016-05-28 09:14:5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扬州简介:

公元605年, 隋炀帝开大运河连接黄河、

淮河、长江,不仅便利交通、灌溉,而且对促进黄河、淮河、长河三大流域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扬州成为拥有50万人口 的重要的水运枢纽和商港。

唐代的扬州农业、 商业和手工业发达,

出现了大量的工场和手工作坊。 不仅在江淮之间 “富甲天下”, 而且是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有“扬一益二”之称(益州即今成都)。

在以长安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中, 扬州始终起着骨干作用。 扬州是南北粮、草、盐、钱、铁的运输中心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 此时扬州城不仅作为经济中心, 其政治地位也逐渐加强。曾为都督府、大都督府、淮南节度使治所,领淮南、江北诸州。

清代,康熙、乾隆六下江南,六游扬州, 又重新把扬州推上了新的繁华顶点。清代中期,扬州占漕运、盐务、河务三大要政之利,成为漕运枢纽和全国最大的盐业经销中心, 两淮都转盐运使司设在扬州, 四方豪商大贾云集至此, 出现了经济发展第三次高峰, 扬州成为当时世界上十个拥有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之一。

扬州市2002年版城市总体规划将扬州定

位为: 历史文化名城, 具有传统特色的风景旅游城市, 适宜人居的生态园林城市和长江三角洲北翼中心城市。 城市规划的定位使扬州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文脉得到传承, 历史城区得到了较完整的保存。

历史城区的特色历史城区是指城镇中能体现其历史发展过程或某一发展时期风貌的地区。 涵盖一般通称的古城区和旧城区。 扬州的历史城区主要指老城区: 东至古运河、西至二道河、北至北护城河、南自古运河一线,用地面积约5.1km2。对古城而言,历史城区的保护, 比单体建筑的保护更为重要。 扬州的历史城区保存了古代扬州城的格局, 目前区域内主要是清朝和民国初期建筑遗存(图12)。

扬州历代的繁荣兴盛都与京杭大运河有着密切的联系 运河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巨大同时对古代扬州城的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扬州历史城区独特的空间格局由运河的走势、巷的延伸和建筑的布局共同构成。存留下的历史文化街区、 盐商建筑和私家园林的区位看, 最大的特点就是依运河选址而建, 这体现了京杭运河的重要作用和当时人们对运河文化的依赖。 当时为接待康熙、 乾隆皇帝修建了大量的行宫, 甚至改写了扬州城市的空间格局, 形成了以这些行宫为中心, 从大盐商住宅、 盐商书院向商业街、民宅逐渐扩散的城市空间形态。

以街巷为肌理

扬州的历史文化街区中有500多条小巷,

故扬州有“巷城”之称,对于历史悠久的扬州城而言,小巷是城市历史的见证。街是历史文化街区的主要道路, 巷是街道两侧连接民宅与街道的主要道路。 街与巷形成鱼刺状的结构,小巷的空间特征体现在其空间层次的变化上, 即由街面到主巷再到支巷、细巷,最后入户的空间组织方式,经过了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的过度。 扬州的小巷,巷巷相通,又巷巷有别,这种布局充分考虑了安全的要求。 小巷有着独特的空间形态,有 “回”字形、 “井”字形、 “A”字形等, 使行走在其中的人碰壁转弯, 宛如回到了数百年前的古城之中。

2.3独特的建筑风格

扬州 民居建筑外观特色主要表现在青砖

黛瓦、清水原色、工整见长、雄浑古朴,与江南民居建筑外观粉墙黛瓦、黑白相间、轻盈简约明显区别。 扬州的建筑中盐商建筑最具代表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3.1外部空间

盐商建筑外观表现在青砖黛瓦, 青水原

色,工整见长,浑厚古朴。主要体现在门楼、墙体、 屋面韵律感。 门楼是盐商脸面的体现,门楼的造型、体量、考究程度、细部处理无不精益求精, 最具历史价值的当数南河下湖南会馆的八字形砖雕门楼。 墙体的砌筑工艺精细,采用数道工序。 特色的清水墙砖砌考究, 砖面光滑、砖缝细腻平直、墙面光洁规整。封火墙高低错落, 在增加空间韵律感的同时, 兼有防火防盗的作用。外墙高大厚实,山墙和后墙都不对外开窗。 独特的墙体砌筑方式使得盐商大宅在街巷深处显得尤为威严和神秘。此外,盐商建筑围合成的院落呈“回”字形(图3),大户人家多进组群建筑相连形成多个“回”字形,从空中鸟瞰韵律错落有致,颇具美感。

2.3.2内部空间

盐商建筑平面布局严谨规整, 大型盐商住

宅、会馆建筑横向组群平铺,常为二路、三路,甚至四路、五路并列,每路为面阔三间、四间、 五间不等, 相邻两路之间纵向夹以幽深明巷(俗称火巷,具有防火作用)。纵向组群进深常为三进、五进、七进连贯延伸,更大者达到九进甚至十三进。前后中轴贯通,左右厢廊对称,正厅前镶边廊,旁置偏厅套房,厅后为住室, 更有用回廊将数进联成整体, 并因地制宜构筑园林。室楼与厅堂之间、室楼与室楼之间, 前后通过中门相互贯通, 左右通过厢廊腰门或耳门通达火巷, 或连接另路建筑, 使前后左右相互联系。盐商住宅这种通过廊、楼、门、 巷等将各房间有机联系的空间布局是扬州独有的特色, 保存较完整, 历史价值较高的数盐商黄至筠和汪竹铭的住宅。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的保护

扬州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首先从构成其

城市的传统空间特色入手, 同时控制与引导城市风貌特色, 从而达到保护与发展的整体协调。老城古运河与由盐商建筑、私家园林、民居形成的历史文化街区相互交融是扬州显著的城市空间特色。 扬州历史文化街区的完整保存使这种水、 巷、 建筑和谐分布的空间得以保存, 而这种空间特色对城市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作用 (如图4)。扬州实施了古运河综合整治工程、瘦西湖水环境整治工程、 “古运河——邗沟——瘦西湖”水上游览线基础设施项目、护城河综合整治工程等。在对水系整治的同时严格控制历史城区的开发建设, 使得历史城区的园林, 建筑和水系仍紧密联系。

此外, 扬州历史城区的建筑完整地保持

着统一的外形和风格。 由于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建筑采用的是青砖灰瓦, 在对老城区沿街的商业建筑开发时新建筑的色调也充分考虑利于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的统一, 采用了灰色调。 历史文化街区中存留的多为明清和民国时期建筑, 建筑高度比较低, 扬州在制定城市总体规划时严格控制了历史城区中建筑的高度和体量, 使得城市发展的同时仍保存了协调的城市天际轮廓线。

4.2历史文化街区的保存

历史文化街区是扬州古城历史文脉的重要

组成部分, 如果拆除历史文化街区开发商业街区,必将破坏古城的整体格局,造成破坏性的后果。 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在经济起飞的阶段,在不同程度上犯过同样的错误。急于改变城市物质生活条件,对城市大拆大建,忽视了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 重新追求丰富的精神生活、重视城

市的文化渊源时, 大批的历史文化街区和文化遗产已遭受彻底的破坏而无法挽回。 扬州通过规划的编制充分控制了城市历史地段的开发, 近年来又对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建筑进行梳理和分类, 对不同状况的建筑采取保护、整治、 更新的保护方法, 最大限度的保存历史文化街区的原真性。

2001年扬州市规划局对老城区范围内的

建筑进行了普查, 根据建筑风貌的不同, 将建筑分为四类: 一类风貌指有保存较完整的传统风貌; 二类风貌指具有一定的传统风貌;三类风貌指基本不具备传统风貌, 但空间尺度和建筑色彩等与老城区传统风貌不构成冲突; 四类风貌指与老城区建筑风貌、色彩、体量或空间尺度构成严重冲突的建筑。 通过对历史街区内建筑的普查掌握了历史街区建筑风貌状况, 促进了对历史街区内建筑风貌的保护和控制。

结语

历史上扬州 的繁荣主要是由于位于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界处, 凭借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扬州发展成为当时中国经济的核心城市。 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扬州较完整地保存了古城格局, 并于2006年获得 “联合国人居奖”。扬州通过古城复兴改善人居环境, 实现传统文化载体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的可持续发展思路, 值得城市的决策者反思与借鉴。

扬州市在发展社会经济事业的同时, 始终秉承 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尊重、保护并继承了古城的生 态与文化根脉 , 使扬州市走上了环境与发展的 “双 赢 ”之路。目前, 扬州市的城市建设已经进入了一 个追求居住环境、讲究生活品质的新人居环境时代。 由于扬州市在保护古城、解决百姓住房困难、改善人 居环境中始终实践着以人为本、科学务实的原则,使 扬州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自豪感、归属感日益增 强。扬州在创造了极佳的城市精神风貌和人文环境 的同时 ,也为城市本身提供了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 础条件。扬州市的这些努力与坚持, 不仅得到了全 世界的肯定与赞赏, 更为扬州市未来的发展奠定了 良好的基础。可以说 ,扬州的成功,对于中国大中城 市处理好发展与人居的关系 ,具有价值取向上的根本性意义。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扬州市于 2003 2月出台的《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大纲》, 将老城区分成 12个街坊 , 每个街坊都制定了保护详规 ,由扬州市人大立法通过。保护区内建筑原则上实行就地保护或翻建, 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 3.6米以内, 绝对高度控制在 6.5米以内。为了兼顾历史文脉的完整性 , 4个重点保护区的周边还补充了相应的严格控制区 , 总用地面积近221公顷。保护区内的的建设活动必须充分考虑传统风貌的延续,对新建建筑的体量和风格均有严格要求。在这个《大纲》里, 交通规划亦被要求与古城保护有机结合。老城区街坊主干道宽度为 6 -8 ,次干道为 4 -6米。在保护区内 ,街巷维护现有宽度和走向 ;但涉及文保单位和有价值传统建筑时 ,道路则要为历史建筑的保护 “让步 ”。保护对象从建筑单体和著名建筑物扩展到普通遗产建筑及其周围环境 ,再扩展到对整个历史街区的保护 ,继而向整个历史名城扩展。

3.注重特色文化传承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内涵特色的集中表现。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 , 其历史遗产是不可替代的。作为个体,城市中的文物遗产本身就具有多种价值, 如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自然科学价值、情感价的地方,城市的遗产又具有整体价值和城市的设计价值。城市的魅力在于其与众不同的特色, 这是一座城市的内涵文脉和外在表现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 4] 。根据 2007年 1月公布的《扬州文化博览城建设规划纲要》, 扬州市将用三个 “五年 ”时间, 在市区建成 109个充分体现扬州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博览场所, 打造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博城品牌,以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促进文化、生态、旅游、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瘦西湖由来:折叠瘦西湖位于扬州市的西北隅,介于蜀岗和市区之间,原非天然湖泊,而是蜀岗的坡面径流汇入大运河的一条自然河道。瘦西湖原名保障湖,面积480多亩,长4.3千米。原是唐罗城、宋大城的护城河遗迹,南起北城河,北抵蜀冈脚下,明清时期,许多富甲天下的盐业巨子在沿河两岸重金聘请造园名家擘画经营,构筑水上园林。

在清乾隆年间,扬州的盐业兴盛,瘦西湖由于年长日久,湖心淤塞,盐商便出资疏浚,并在东西岸兴建起许多亭台楼阁。盐商中首富有三家,他们经常到湖上游玩、宴客。三个盐商来到湖上凫庄小宴时觉得这里的景色不比西湖的差,想要给它起一个更合适的名字,但争执很久也没有结果。恰巧,邻座有位书生,一直颇有兴趣地听他们争论,只是笑而不语,盐商们请他为此湖起名字,书生站起来劈口说道:三位的议论我都听到了,我看扬州的这个湖是可以与杭州的西湖相媲美,但清瘦过之,依我之见,称瘦西湖可也。”“瘦西湖三个字一出口,三个盐商就佩服得五体投地,一再邀请这个书生入座饮酒,可是,那个书生却飘然而去。从此,瘦西湖的名声就传开了。

文化活动:荷花节,惠兰展,腊梅展

五亭桥古称莲花桥。建造在瘦西湖上,好象湖的一根腰带。因桥上建亭,故又名五亭桥。五亭桥是清扬州两淮盐运使为了迎接乾隆南巡,特雇请能工巧匠设计建造的。桥的造型秀丽,黄瓦朱柱,配以白色栏杆,亭内彩绘藻井,富丽堂皇。桥下列四翼,正侧有十五个卷洞,彼此相通。每当皓月当空,各洞衔月,金色荡漾,众月争辉,倒挂湖中,不可捉摸。正如清人黄惺庵赞道:扬州好,高跨五亭桥,面面清波涵月镜,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唐杜牧诗: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之句。据说,乾隆南巡到此曾感叹它象琼岛春阴之景,这就点出了该桥是借鉴北京北海之景。

扬州八怪: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近现代名画家如王小梅、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任伯年、任渭长、王梦白、王雪涛、唐云、王一亭、陈师曾、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潘天寿等,都各自在某些方面受“扬州八怪”的作品影响而自立门户。他们中多数人对“扬州八怪”的作品作了高度评价。徐悲鸿曾在郑燮的一幅《兰竹》画上题云:“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悲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在扬州当地还流传这一种说法:“扬州八怪”是指扬州地区的“丑八怪”。由于扬州八怪的艺术风格不被当时所谓的正统画派所认同,而且他们追求的就是自然,就是真实、现实,他们就把一些生活化,平民化的都搬到他们的书画作品之中,甚至把社会的阴暗面揭露出来。这种行为使得统治者的利益受损,说他们都是画坛上不入流的“丑八怪”,扬州八怪因此而得名。文艺理论家最后把“扬州八怪”归纳为15人。在扬州当地有纪念馆,就立着15人的雕像。八怪本身,经历坎坷,他们有着不平之气,有无限激愤,对贫民阶层深表同情。他们凭着知识分子的敏锐洞察力和善良的同情心,对丑恶的事物和人,加以抨击,或著于诗文,或表诸书画。这类事在中国历史上虽不少见,但也不是多见,人们以“怪”来看待,也就很自然的了。但他们的日常行为,都没有超出当时礼教的范围,并没有晋代文人那样放纵--装痴作怪、哭笑无常。他们和官员名士交流,参加诗文酒会,表现都是一些正常人的人。所以,从他们生活行为中来认定他们的“怪”是没有道理的。现在只有到他们的作品中,来加以研究。

小吃:扬州有句老话叫做“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是用来形容扬州人比较惬意的生活,意思是说早上扬州人吃包子,吃干丝,喝茶,晚上洗澡。从这就可以看出扬州的美食和洗浴休闲中心的发达程度了.扬州菜属于淮扬菜系,最有名的是三头宴和红楼宴。

所谓烟花三月下扬州,每年的春季,扬州迎来旅游旺季,也是游览扬州的最佳时间。

扬州独具一格的浙派建筑群

推开吴氏宅第厚重的宅门,记者不禁被这所兼收并蓄宁波、扬州两地传统的独特建筑风格的

宅院所吸引。这群号称“九十九间半”的大型私人宅第建筑,如同凝固的诗歌,每个细节都折射

出历史的信息。已经由“省保”升级为“国保”的吴氏宅第在市第一人民医院内,为光绪十四年 (1888),浙江宁绍道台吴引孙在任上聘请浙江工匠在扬州修建而成,建筑由浙江人设计,浙江 人施工,建筑材料也都是从浙江运来,耗时五年建成。整个宅第为长方形大院落,东西长 80 米, 南北宽 70 米,宅第规模宏大,结构精巧,雕工精致,保存完好,以浙江建造法则为基础,又糅 合了扬州传统的建筑风格,为扬州古建筑中独具一格的住宅建筑群,也是江苏省保存的两个浙派 建筑群之一,其宅内的测海楼是全国四大藏书楼之一。

扬州小吃也极负盛名。大名鼎鼎的扬州干丝,一片豆腐干可被分成十七层然后切丝,丝细如发;闻名全国的蟹黄包,每年十月取饱满的膏蟹蟹黄,配以精白面粉制成,可谓扬州点心中的极品。此外,扬州炒饭也是来到一定不能错过的传奇美味。扬州十大名点:三丁包子、千层油糕、双麻酥饼、翡翠烧卖、干菜包、野菜包、糯米烧卖、蟹黄蒸饺、车螯烧卖、鸡丝卷子。[1] 扬州人不仅吃得排场,吃得讲究,更是吃得精细。有首民谣形容了扬州百姓的一天:“早上起来日已高,只觉心里闹潮潮,茶馆里头走一遭。拌干丝,风味糕,蟹壳黄,千层糕,翡翠烧卖,三丁包;清汤面,脆火烧,龙井茶叶香气飘。吃过早饭想中饭,狮子头菜心烧,煨白蹄酱油浇,醋熘桂鱼炒虾腰,绍兴酒,陈花雕,一斤下肚乐陶陶。吃过中饭想下午,浇切董糖云片糕,再来一包香橼条。吃过下午想晚饭,金华火腿镇江肴,咸水虾子撒花椒,什锦酱菜麻油浇,香稻米粥儿粘胶胶。吃过晚饭想夜宵,一碗莲子羹,清新又补脑,一觉睡到大清早。”

扬州炒饭

编辑相传源自隋朝越国公杨素爱吃的碎金饭,是最具知名度的中国美食之一。风味各异,品种繁多,常辅以鸡蛋、海参、火腿、青豆、虾仁、猪里脊肉、香菇、竹笋、葱花等料。[1]

蟹粉狮子头编辑

相传隋炀帝来扬,看见巨大肉圆子做的“葵花斩肉”后,顿觉其精美绝伦,犹如雄狮之头,便赐名“狮子头”。作为脍炙人口的扬州名菜,肥而不腻,入口即化。[1]

大煮干丝编辑

大煮干丝又称鸡汁煮干丝,是淮扬菜系中的看家菜。原料主要为淮扬方干,刀工要求极为精细,多种佐料的鲜美香味经过烹调,复合到豆腐干丝里,吃起来爽口开胃,异常珍美,百食不厌。[1]

文思豆腐编辑

“文思豆腐”是淮扬地区一款传统名菜,它始于清代,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上千缕细如发丝的豆腐丝,似沉似浮的飘荡在其中,轻盈﹑洁白﹑精致,其中还点缀着些许的或红或绿的蔬菜。味道十分鲜美。[1]

扬州三套鸭编辑

三套鸭是是扬州的一道汉族传统名菜。以野鸭为制作主料,三套鸭的烹饪技巧以焖菜为主,口味属于咸鲜味。“三套鸭”家鸭肥嫩,野鸭喷香,菜鸽细酥,滋味极佳。[1]

扬州烫干丝编辑

一盘精道的烫干丝,代表了扬州人对生活的基本要求。大白干,每块横批成28片,再切细丝,根根分明,韧而不散。浇上卤汁和大量香油,素雅的外观却有极为软嫩鲜香的口感。[1]

蒲菜涨蛋编辑

蒲菜在扬州食材中属于时令菜,持续时间较短,“蒲菜炒鸡蛋”是将蒲菜剥皮,切丁或切条,打鸡蛋,加盐,下锅按照涨蛋的做法制作。[1]

扬州汤包编辑

用面皮裹上各种馅料,在蒸熟内部的同时,保证表皮的完美,作为最重要的菜系,扬州包子精致可口,汤汁饱满。成笼的包子,将扬州人早上皮包水的生活展现在人们眼前。[1]

清炒虾仁编辑

食材采用真正的河虾仁,虾仁各个晶莹,颗颗弹牙劲爽,滑爽如玉,鲜嫩而美味。[1]

爆炒腰花编辑

腰花对半切开,处理好后,打花刀后切块。打花刀要在腰花切开的那一面,先横着划,再竖着划,每一块中间都不能划破。还可配上冬季的山药、春季的茭白等,一起爆炒,炒好的腰花口感香脆。[1]

卤香菇编辑

用鸡汤与香菇一起下锅烧开,加入五香、八角、酱油、糖、盐、虾子,用小火炖3-4小时,冷却后上桌。卤香菇是扬州餐馆里常见的素冷盘。[1]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ce7a79469eae009591becba.html

《扬州简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