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论如何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适应企业需求(张迪)

发布时间:2015-03-06 22:50:2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小论如何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适应企业需求

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 2013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 张迪

摘要校企合作条件下研究生培养的改革步入了新的阶段。高校和研究生都在努力积极地去适应市场需要和企业需要,企业也在一次次的优胜劣汰中向高校和研究生释放着研究生就业能力和素质有哪些具体要求的信号。本文认为诸多能力中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为重要,也最能满足企业的偏好。本文以宜昌市部分中小企业调研为例,简要分析研究生培养自身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满足企业需求的途径问题。

关键词 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企业需求

一、引言

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选择了读研继续深造。但是象牙塔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毕业了始终绕不开就业的问题。研究生比起本科生学历较高,科研能力较强,如何让自己在众多的应试者脱颖而出成为企业的稀缺人才?如何凭借自身的能力去适应企业的需求谋求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成为了研究生毕业生心头挥之不去的烦恼。

通过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研究生暑期赴宜昌“中小企业人才需求下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创新”的调研活动,我们发现受调查企业对于研究生的用人需求有限,招聘比例上不如本科生和专科生,部分岗位甚至宁要本专科生也不愿意聘请研究生学历的应试者。分析原因,本文认为研究生输就输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之上,并试图在企业需求条件下就如何培养提高研究生的这种能力,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一点意见和建议。

二、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不健全

众所周知,高校研究生根据培养目标不同可分为学士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根据学习方式不同又可分为脱产研究生和在职研究生。毫无疑问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是不同的,可国内许多高校在研究生培养机制上并没有深思熟虑:学术学位研究生大多沿袭本科教育模式,并没有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上拔高到科研研究的高度。当前的职称评审体制下导师无心更是无力带领研究生从事更深层次的研究工作,加之教材的陈旧,导致研究生无法就研究领域的最新问题展开思考,自主学习能力更是不足,提高自身解决问题能力无从谈起;专业学位研究生虽然有着校企合作或者一年实习实践的安排,但往往由于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并没有全面有效地铺展开来,负责的校内导师又往往理论研究有余而实践认知有限,加之高校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着随意性和偏好性的缺陷,且高校没有以适应企业和市场需要为目的来安排学习实践,往往是凭借校友资源“填空式”地往企业“输送”劳动力,完全是一种不负责任闭门造车的态势。这种培养环境下的研究生甚至不如学士学位研究生。

(二)企业对研究生实习实践认识不足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合作企业对于联合培养认识不足,常常将实习研究生视为廉价劳动力,并没有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完成实践,仅仅抱着完成合作高校实践任务的侥幸心态接受实习生实习。以经济效益为目标本无可厚非,但是以经济效益为唯一目标而不顾企业长远发展却未免鼠目寸光。真正重科研意欲获得长足发展的企业会借助校企合作这一良机整合研究生科研优势资源,充分提供实践平台,支持有创新活力的研究生参与项目研究,并提供有效的指导。

(三)研究生自身缺乏独立探索精神

高校沿循本科教育的旧模式培养研究生,无独有偶,没有在本科阶段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的研究生在进行科学研究过程中自然也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要么对所学专业或者研究领域中相关问题没有兴趣,要么只能靠着导师的督促和带动蜗行牛步。加之可能并没有养成厚积薄发多读书再多写作的好习惯,撰写论文起来也是抓耳挠腮。我们知道,参与科研实践活动对研究生的科研创新与协作能力的提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通过教育部的统计数据分析,2011-2012年研究生参与实践活动课题的比例不到四分之一,即使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科研的投入,研究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比例仍然只有30%左右并且由于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研究生在校期间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更加不容乐观。此外,从近几年我国入选的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来看,有的论文虽然发表在EI上,引起了同行专家的关注,但就总体水平而言,在国际顶尖学术杂志上发表的研究生学术论文还是凤毛麟角。扩招下的研究生有部分仅仅是为了获得一纸文凭,在这种抄袭之风的影响下学术的真正探讨已经很难生存。

(四)政府串连支持不够

保障就业是政府必须做好的实事也是要事之一。但是至今国家都没有出台专门的大学生实习制度,研究生就业实习难有制度保障。就校企合作而言,国家也没有专门的专业的法律或者行政法规予以直接的支持鼓励,仅仅是通过工商联等一些商会或者行业协会对高校和企业双方进行“联姻”,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这个形式对于高校和企业互动双赢,共同解决就业问题的重大意义。

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高校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可通过双导师制以及校企合作实习模式推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在严格控制研究生生源的前提下完善研究生考核体系,注重考核研究生实际科研能力。例如通过奖助学金评定条件向高质量论文撰写研究生倾斜引导在读研究生积极投身科研,养成独立自主思考的好习惯,从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创新和突破。又比如在执行“严出”的研究生考核策略,在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论文评审和答辩等环节,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或者要求参加毕业论文答辩之前必须先发表一篇核心论文,以促使研究生经过努力学习后达到规定的科研能力要求,还有助于端正研究生学习态度,帮助其成为真正具备创新能力的高学历人才。

其次,要提高研究生教育的投资效益。人力、财力和物力要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力争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取得最大的收益。对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势在必行。通过学校统筹、财政拨款、科研经费等各种经费,建立健全研究生培养奖助学金体系,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研究生教育投资效益。

再次,要提高研究生教育的结构效益。高校要结合自身学科建设的实际情况,进一步优化学科建设,加大对高新技术学科、交义学科等的倾斜力度。

最后,要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硕士、博士的培养比例。为适应学科结构层次的合理化,应建立相应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导师以及副导师的导师制度。

(二)企业积极主动与高校合作

无论是校企合作还是为高校提供生产实践基地,企业都可以借助高校的科研和技术优势进行输出产品的升级改进。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要善待来自各高校的研究生,切实配合校方努力指导研究生在生产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并为之提供更广阔的实验环境。只有研究生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企业雇员团队的整体实力才有可能提高,进而才有可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效益。部分企业甚至可以为解决自身产品的实际问题积极主动联系高校或导师带领的研究生科研团队,以服务外包的形式实现知识成果的高效转化。

(三)研究生自身理论联系实际

作为研究生,对学科领域的触角要敏锐,能够及时把握住最新动向,善于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保证自己做的研究是有用的、及时的而不是无用和过时的。这就要求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全面的,能够很好的把握学科前沿,而且对日常生活是热爱的,不是闭门造车。英国学者波普尔认为,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发现问题是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首先要关注的;解决问题则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逻辑终点之一。发现问题主要从科学理论和科学试验之间的矛盾中;从社会需要中;从交叉学科的界面中。

此外,还应注重培养资料搜集和处理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提高研究论文及写作能力。

(四)政府发挥导向作用

在经济发展中,政府处于主导地位,掌控着较多的社会资源。政府应该有效利用这些社会资源,为高校和用人单位搭建一个合作平台,促使校企合作的实现。政府还应该加大校企合作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高校以及社会力量对校企合作的认识,让更多的高校和用人单位能够进行校企合作。同时,政府也是行使行政权力的主体,它对校企合作的建立与完善起着关键作用。政府应制定促使校企合作的鼓励性措施和地方性法规,例如从财政、税收等方面制定一些有利于用人单位支持校企合作的政策和法规,促使用人单位自觉支持教育事业发展,承担相应社会责任。另外,政府还应该通过成立各类“基金”等方式,对校企合作所需成本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切实解决高校在进行实习工作过程中资金短缺的问题,为用人单位和高校共同进行学生实习工作提供有利条件。

结论

研究生自身能力的提高不仅仅是研究生一个人的问题,它牵涉到学校企业和国家,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只有这四方理清理顺了其中的关系,可以说就没有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高校就没有过低的就业率,企业就没有科研人才爱而不得的可能,国家也就会经济顺势发展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1]朱晓晓.基于校企合作的大学生实习制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14):236 237.

[2]刘越男.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人才培养,2014,(2),121 122.

[3]赵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成效、问题与对策——基于部属高校与地方高校的比较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2),1 8.

[4]英爽,康君,甄良,丁雪梅.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1),1 5.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c8cf11e011ca300a7c39030.html

《小论如何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适应企业需求(张迪).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