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文化考题

发布时间:2014-10-29 10:53:4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电影文化考题》任选一题,字数不少于2000

1. 以纪录片《幼儿园》为例,说说你对纪录片真实问题的理解和看法;

2. 结合一部或几部你喜欢的电影作品,谈谈你个人或周边同学对于一部好电影的评价标准;

3. 结合一部或几部近期上映的超级英雄电影《超人》,《钢铁侠》,《蜘蛛侠》,《变形金刚》等,分析其剧作模式以及近年来这类电影票房居高的文化因素;

4. 统计一下近两周国内上映的高票房电影,对周边同学进行简章调研,讨论当下中国大学生观影状况,观影倾向及其文化因素。

今天上电影选修课,老师给我们播放了纪录片《幼儿园》。当老师说出这个题目我愣了,“幼儿园”不是吧?难道把我们当小孩啊,我瞬间无语……时间飞逝,转眼间又走过大学两年;时间飞逝,转眼间我们已经从孩童长成大人;时间飞逝,转眼间我们已经走过幼儿园、初高中即将迈进社会。每个人都上过幼儿园,但对我来说它是很快乐很幸福的,上幼儿园的时候很开心有很多小朋友一起玩耍,现在对当时的记忆可能就只有玩耍。

导演张以庆,1954年生于北京,当过工人、教师,现任湖北电视台纪录片导演、高级记者、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理事。从业18年作品共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1个、国家级政府一等奖3个、中国电视金鹰奖3个、国际奖项5个。主要代表作品有《舟舟的世界》、《英和白》、《幼儿园》等,其中纪录片《舟舟的世界》打入欧美主流媒体;《英和白》被译成英、法、德、荷兰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参加世界文化研讨大会。张以庆先后被邀请到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广播学院、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戏剧学院、武汉大学等名校作学术讲座。其作品作为全国包括台湾高校传媒专业的教学片。 张以庆相继获湖北省新闻名人、省劳动模范和第五届范长江新闻奖称号。张以庆说,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幼儿园》是一则成人寓言。说童年是美好的,只是成人的一厢情愿;说孩子是单纯的,也只是成人的一种预设。《幼儿园》让我们在孩子身上看到成人社会。对于下一代,我们并不了解。《幼儿园》这部纪录片,当我看了以后很震撼,它深深地吸引住了我。这部纪录片描写的是在武汉一所寄宿制幼儿园里,一个小班、一个中班、一个大班幼儿园孩子们的生活,导演张以庆先花了三、四个月的时间观察,然后用了14个月的时间拍摄了5000分钟的素材,最后将它剪辑成现在我们看到的近70分钟,这部纪录片问世后可谓影响非凡,它先后获得了第十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国际电视纪录片最佳创意奖2004中国横店杯纪录片大奖金奖2004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大奖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大奖、最佳编导、最佳摄像单项奖中国电视彩虹奖二等奖众多大奖,如此具有轰动影响力的影片,究竟有什么地方让看过这部纪录片的人为之感触?

“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这是纪录片《幼儿园》一开头的两行字幕,前一句是片子中所拍摄的、清晰可见的客观事物,而后一句便是站在摄影机后、坐在剪辑台前的编导想要通过片子来表达的主观思想。俄罗斯纪录片创作家吉加·维尔托夫也曾提到纪录片要“将现实的片断组合成有意义的震撼”。可以说,张以庆的《幼儿园》正是这样一部通过对真实记录画面的重构,从而恰如其分地渗透创作者主观倾向的纪录片。

看着这部片子我发现了一个特点:通篇没有一句解说词。背景音乐是童声合唱的《茉莉花》。这首歌我听过,但是以前听的时候是欢快的,。但在本片中听到却更像一声叹息,带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而且每次歌声的响起似乎都在同学们观看影片发出一阵阵的笑声之后,或许是为了引发观众发笑后对更深一层问题的思考与感悟。让我们思考该怎么正确的看待幼儿园的生活,以及怎么正确对待孩子们的世界。这个世界既充满着童真童趣,又存在着暴力,孩子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爱和关怀,更需要的是理解与聆听。而在纪录片《幼儿园》里拍摄的高阳、马玉兰、贾哲毅、陈志鹏等孩子,是作为行为个体予以记录的,比如马玉兰,这是一个被老师经常提起的名字。她调皮可爱,模仿着同学欺负他人,打着“哇哇”嬉戏,小心翼翼地吃早餐,用粉笔在桌上随意画出线条,站在板凳上听课,艰难地把脚塞入鞋中,老师一声棒喝,镜头抖了抖,定格在她担惊受怕的抬腿中。无论她是否犯错,老师都强加责骂在她身上。她被条条框框地规矩禁锢着,稍有越池,便被恶语触杀。小孩只是做了一个鬼脸,便骂他是神经病,老师没有耐心去教导孩子,而是用强权辱骂来束缚幼儿的童年。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行为特征,无一不具有人的某种社会行为、社会心理在特定环境中的真实再现。 

在长达70分钟的《幼儿园》里,我们几乎看不到孩子们的父母以及孩子们与社会的联络,他们的活动集中在幼儿园内。其实看到这里我自己也想起了自已小的时候但已不是幼儿园,那时的我也很少和爸爸妈妈沟通,因为他们总是早出晚归基本是没什交流,这种独处让我们都会感到孤独,那然现在的我很独立了。在镜头表现上,《幼儿园》同样基于一种客观中带有主观色彩的影像风格。说它客观,是因为全片选择的记录角度是平视视角,导演尽可能地把摄像机放低,以取得和幼儿园的孩子们一样的视角,展现的是孩子们眼中的世界。会让观众时而有一种间离感。影片另一成功之处在于巧妙的镜头和角度掌控,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孩子们的生活。整部片子拍摄孩子的画面几乎都是平角度拍摄,即便是与家长或老师在一起,也是从孩子的高度出发,略微仰拍带到大人的一部分,从而突出孩子们的主体地位,特写孩子们的面部表情或是身体细节,抓住观众们的情感。此外,有些不重要的镜头例如孩子们在室外一起嬉戏的大镜头就采用了虚焦,画面朦胧唯美,同时交代了内容,还使得整部片子显得详略得当。纪录片《幼儿园》就是以一群孩子为叙事对象通过记叙他们从入园到大班毕业的故事用儿童的口吻和视角来反映当代中国儿童的教育现状以及社会错误价值观对孩子性格的影响。他用自己风格化的视听语言,委婉的道出了现代孩子对爱和自由的渴望。记录的同时夹杂着采访的片段,选取典型向大众以直接的方式表露孩子的内心世界,使得纪录片更完整。一对一的采访以黑白为基调,旁敲侧击的询问了孩子对身边人和事的看法,使得孩子的形象更为清晰明朗。幼儿园本来是一个充满童真与单纯的世界。如果说校园是现在社会中唯一的一块净土,那么幼儿园本应该就是净土中的净土。

然而,在纪录片《幼儿园》中,我们看到:在很多方面幼儿园跟成人社会是重和的,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每个成人的深思。这是一部足以颠覆我们对“儿童”的看法的纪录片,在这部片子里,孩子不再是美好的、单纯的。我们曾经称孩子们为“天使”,但是这个“幼儿园”里的孩子们,却似乎有着魔鬼的潜质……当然,这个幼儿园绝不特殊,它是最普通的一个,它里面的孩子,也都是最平凡的。

影片结尾,孩子们毕业了,袁老师挺着大肚子孩子也即将诞生。“可能是我们的孩子,可能是我们自己”黑色荧幕上的这句结束语警示意味十分浓厚。孩子们一代代诞生、成长,但他们的命运又是否相同?被教育扼杀了天性的孩子会有着怎样的未来?被铁丝网禁锢在笼中的鸟儿怎么能展翅高飞?影片对教育现实的拷问透露出导演的深深担忧,其主题寓意如一记响雷敲在了每一位观众的心上,发人深思。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多少年的真理,但有多少人会懂呢?其实孩子的心理并不是大人们所想的那么简单,他们也是需要你们的关心和爱护,不要以为给他们好吃的好玩儿的他们就会把那些当作爱,其实孩子的心里最明白爱也需要爱,现在的我虽然没有孩子,但是我也是从孩童时代一步一步走过来,并且我也有一个两岁的侄女,现在的小孩不比我们当年,现在的他们脑袋和心理都很聪明。当今社会有的家长们总认为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笨拙,所以逼孩子上补习班,舞蹈班,绘画班……可是你们有没有想过孩子真正喜欢什么,爱好什么,有什么特长。你们从没问过只是一味的花钱,最后还埋怨他们不好好学习还花那么多的钱。其实他们也不想如果你们试着多和他们交流沟通以及陪伴他们,说不定就不是那样的结果了。

当然最过分的就是那些嘴上说的为人师表,而现实却又表里不一的老师,曾经我看过一个视频,该视频播放的是北京舞蹈学校一名老师,在上课时对学生拳打脚踢甚至辱骂学生。我觉得很过分,既然是老师就要有老师的形象,不管你是什么老师,你都不能对学生进行辱骂以及体罚,这样会对他们心理生理造成严重的伤害。更严重的甚至会产生病患,这是很可怕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c88c56402020740bf1e9b15.html

《电影文化考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