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测试题: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 第1讲

发布时间:2019-07-19 03:56:4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先秦(远古至公元前221)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时段特征

政治方面: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方面: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到小农经济的演变,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文化方面: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和发展起来;文学体裁多样;实用科学兴起。

考情分析:全国卷考题对本讲内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四个方向。

考向一 先秦三大政治制度

1早期政治制度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关联

早期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表现有以下方面:

(1)中国早期的公共权力到周朝的天下共主再到秦朝的个人独裁专权趋势。

(2)商朝的内外服制度到西周的分封制再到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3)商朝的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到西周的礼乐制度再到秦朝焚书坑儒为代表的思想控制。

2分封制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分封制有利于政治疆域和周文化的扩展,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传播,天下一家的民族认同、文化心理认同逐渐形成。

3商周政治与儒家思想的关系

商汤的德政、西周建构的分封体制及与其配套的观念成为儒家思想的政治渊源。

(1)商汤德政对儒家思想的影响

商汤讨伐暴虐的夏桀、灭夏后建立商朝。商汤以仁德治国,他对内减轻征敛,鼓励生产,安抚民心,任用贤臣。网开三面的历史典故反映了商汤仁德治国的思想。这成为儒家仁政思想的历史渊源。

(2)周代天命观对儒家思想的影响

周天子承受天命治理天下;天命无常,维德是亲,天命只选择对人民有益的君主,委托这位君主治理世界。统治者只要有使民归顺的,就会天命所归,若要天命长久,就应敬德保民、明德慎罚。这就是周代的天命观。这成为儒家民本思想的渊源。

(3)宗法和政治对儒家思想的影响

周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宗族不但是生活生产的基本单位,而且与国家行政系统相结合,构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宗法文化。春秋战国以来,宗法分封制崩溃,但其核心的宗法观念与家国一体的传统,逐渐嬗变成为皇位嫡长子继承制、贵族世袭爵位、父权家长制等封建制度。家庭——家族——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是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渊源。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理想,反映了这种同质联系。

(4)伦理政治为儒家思想奠定基础

周代的封建制度,是分封亲戚以藩屏周;所有的封君,不仅权力来自周王,而且他们能否获得天命的眷顾,也必须经过大族长周天子的媒介,才能上达天听。于是,政治权力的分配、亲属关系的网络,两者迭合为一,政统和宗统是两个网络迭合。

家国情怀:周代文明对后世影响深远。与分封制相关联的大一统的国家意识、民族认同、文化心理认同意识,与宗法制相关联的家国一体理念、认祖归宗观念等是中华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的思想文化渊源,是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

1命题点:商汤的德政

(2018·课标全国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商汤的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的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抓题眼 网开三面反映了商汤的仁德思想,商汤因此获诸侯拥护。

找错点 题干材料意在说明商汤成功原因,经济”“生态不符合其主旨;夏桀的暴虐,商汤的仁德导致了夏商更替

答案 A

2命题点:分封制的文化影响

(2017·课标全国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抓题眼 题干说明周初分封将周的统治范围从关中一带扩张到河南、山东、北京一带,文化制度随之而至。

找错点 君主专制始于秦;分封制非直接控制贵族世袭确立于宗法制。

答案 A

1命题点:分封制对西周诸侯国家观的影响

在分封制下,任何一个诸侯都知道自己仅仅是周王的部下大臣,自己的领土也仅仅是国家土地的一部分,这一认知直到春秋中叶都没有大的改变。这说明分封制(  )

A.进一步强化了宗法等级秩序

B.实现了拱卫周王室的目的

C.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

D.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周王与诸侯,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诸侯领土是国家领土的一部分,体现不出拱卫周王室,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正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诸侯是周王的部下大臣,也是国家领土的一部分,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周王如何开疆拓土,故D项错误。

2命题点:西周时期的家族政治

《尚书》中记载周公曾经告诫康叔说,元恶大憝(duì,奸恶),矧(shen,况且)惟不孝不友刑兹无赦。西周时期告诉权中规定父子不得相诉,父子将狱,是无上下也。这反映了西周时期(  )

A.初步确立起儒家伦理道德

B.道德观念与家族政治结合

C.社会秩序实现长期稳定

D.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对不孝不友刑兹无赦父子不得相诉反映出道德观念与家族政治结合,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C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考向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特征

(1)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的官僚政治演变。

(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

(3)思想:礼乐制度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

(4)教育:西周到春秋,教育一直被贵族垄断。春秋后期,私学兴起,平民阶层加入了知识分子队伍,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中的突出历史现象

(1)传统兵役制破产

兵农合一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等规范的存在取决于血缘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的存在。春秋中期由于晋、鲁、郑等国相继打破传统的国、野界限,征召野人当兵,使得传统的兵役制度面临破产。

战国以后,这个趋势进一步发展,并最终覆灭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之下的兵役制。

(2)编户齐民制的出现

由于血缘关系的疏远,宗法制度遭到破坏,诸侯国之间的扩军备战直接促使一家一户小家庭成为独立的社会单元,社会组织形式也因此由血缘宗法关系走向地缘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是服务于中央集权政治的基层民众组织形式,是新制度之下国家对全国财产赋税和人力控制的有效方法。

它打破了传统的只关注血缘大家族正夫做法,而以小家庭一家一户组织人口,它不仅是地缘乡里制度以及建立在乡里制度之上的郡县制度的基础,也是战国时期普遍征兵制度的基础。

(3)世卿世禄变成选贤与能

原本依靠采邑的血缘贵族失去存在的条件,从此出现依靠食禄的行政官员,官吏选拔制度也由世卿世禄变成了选贤与能。多数诸侯国广纳英才,主要从平民中擢用人才。

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春秋战国时期,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的分封制伴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的瓦解而崩溃。一定时期的社会意识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生产力有了进一步发展,社会经历着划时代变革。这一时期出现的各诸侯国延揽人才的风气、社会阶层的流动、科技文化的进步、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等反映了上述变化。

3命题点:战国时期墓葬级别所反映的社会转型

(2013·课标全国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抓题眼 题干材料表明战国时期分封制在秦国的瓦解程度超出了东方六国,这反映出当时秦国政治体制的转型。

找错点 经济发展不是维系分封制而是其瓦解的根源;分封制下君主集权未实现;战国时期分封制已瓦解,严格遵行与史实不符。

答案 C

4命题点:战国以前的铁器分布及经济发展

(2018·课标全国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如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抓题眼 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当时比较发达的地区,铁器的分布也主要集中在这些地区。

找错点 普遍”“普及战国以前的史实不符,仅凭新疆和中原地区铁器分布情况,不能得出两地联系紧密

答案 D

3命题点:春秋时期青铜器功用的变化

西周中期到春秋早期,青铜器中的酒器明显减少,鼎成列,钟成律,反映出一种秩序。春秋中期以后,出现大量反映人们现实生活图案的青铜器。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封邦建国 B.兼并战争

C.铁犁牛耕 D.礼崩乐坏

答案 D

解析 A项是分封制,与题目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青铜器作用的变化,与兼并战争无关,故B项错误;铁犁牛耕技术出现于春秋时期,是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与青铜器的功用的变化无关,故C项错误;青铜器由贵族独享到成为普通百姓的用品,反映了宗法分封制的瓦解,故D项正确。

4命题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阶层的流动

有学者将《左传》中出现的516人,见于战国典籍的197人作为考察对象,划分为公子、卿大夫和士三个集团,发现从春秋至战国,公子集团比例由53%骤减至10%以下,卿大夫集团由44%上升至74%后又跌至55%,士集团由32%上升至60%。这一趋势表明了(  )

A.西周宗室子弟的日益多元化

B.春秋战国政治的相对稳定性

C.春秋战国社会的高度流动性

D.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的复杂性

答案 C

解析 材料骤减……上升至74%后又跌至55%,士集团由32%上升至60%体现了春秋战国社会的高度流动性,故C项正确。

考向三 汉代政治经济文明

1汉承秦制

汉承秦制是指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一直到汉宣帝,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继承和发展秦朝各项制度的治国策略。

(1)汉承秦制的体现为: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承袭秦朝的监察制,发展为刺史制度。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采用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承袭秦朝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发展为西汉的编户制度。在这些内容中,主要围绕三个方面的关系与矛盾展开,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矛盾、选用官吏的形式、对百姓的管理。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通过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察;通过推恩令,削弱和限制王国的活动。在选用官吏的形式中,以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为最主要的途径之一。通过实行编户制度,加强对百姓的管理。

(2)汉承秦制有利于两汉的政治统治与巩固,有利于地主阶级专政。它既稳定了汉朝初年的统治,又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完善起了一定作用。

2汉朝政治的特点

(1)布衣将相:是指西汉开国诸臣授官将相的人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相。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

(2)重视母族亲属关系: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暴政和窦太后的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

(3)儒士受到重用: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是,并不排斥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

(4)地方势力强大: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3东汉豪强势力

西汉后期,由于土地的兼并与集中,豪强势力有了很大发展。东汉政权建立后,豪强势力迅速发展,成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豪强势力发展成为门阀士族。豪强势力的特权表现为:

(1)选举凭门第,豪强势力垄断仕途,把持各级政权,累世做高官,反映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削弱。

(2)豪强势力拥有庄园,在庄园中以满足生活需要为主组织生产,基本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单位。

(3)庄园里拥有部曲家兵

4汉代庄园经济

(1)土地来源:汉代庄园主要是由商人、豪强地主、官僚等用威胁、欺骗、敲诈、权威、买卖、强占等各种手段,兼并农民的土地,形成土地私有制。

(2)经济形态: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经济,庄园主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布置庄园,使耕种与纺织等手工业结合,把庄园建成一个独立而封闭的世界。

(3)剥削方式:庄园除有一部分奴仆劳动外,大多由徒附、宾客、族人通过租佃的方式来耕作,他们一般向庄园主交纳实物地租。除实物地租外,他们也须无偿地为庄园主服一些劳役,如砍伐林木、看家护院、充当部曲等。

史料实证:学习和研究汉代历史有丰富的历史史料可供使用。例如:汉代画像石的有关史料可用以研究汉代田庄经济,这是可信的第一手史料。汉代政治的特点”“东汉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等内容都可以在《史记》和《汉书》等文献中找到相关史料,可信度也很高。

5命题点:西汉中央集权的加强

(2017·课标全国25)下表

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抓题眼 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趋势是郡、国的数量大增,说明的问题是王国问题已解决,中央控制区域加大,经济军事力量急剧加强。

找错点 矛盾渐趋激化不存在,王国问题已解决;中央行政体制与材料不符;日益扩大的是中央直辖区,不是王国控制的区域。

答案 C

6命题点:西汉时期的土地和税收制度

(2018·课标全国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抓题眼 农民失去土地而流亡必然使自耕农经济的发展遭到破坏。

找错点 战国时期到晚清,重农抑商政策从未改变;抑制”“生产热情”“操纵税收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答案 B

5命题点:汉承秦制的历史缘由

(2018·济南高三期末,2)《史记》《汉书》凡提及汉朝制度,不管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学术,必首标汉承秦制,如汉因循秦制而未改汉承秦制汉初因秦法,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说明秦汉时期(  )

A.官方意识形态一致

B.政府注重强化思想控制

C.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发展

D.社会演进趋势相同

答案 D

解析 秦尊法家,汉初尊黄老之学,汉武帝后尊儒家,A项不正确。汉承秦制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学术等各个方面,这与当时的时代趋势相吻合,故选D项;BC两项仅是汉承秦制的表现,不是实质问题,故排除。

6命题点:秦汉时期农民的家庭规模

(2018·安徽皖江名校联盟高三12月联考题,2)据历史记载,秦汉时的农民,五口之家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形态。从当时全国的人口统计看,则一户亦为五人左右。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B.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

C.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 D.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答案 C

解析 重农抑商政策与当时的五口之家没有必然联系,故A项错误;传统生育观念是多子多福,并无人口限制,故B项错误;在小农经济下,生产力水平低下,不能养活更多的人口,故C项正确;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人口多少无关,故D项错误。

考向四 先秦、秦汉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先秦儒学丰富的思想内涵

(1)仁爱思想。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孟子主张民贵君轻,统治者要爱民,得民心。

(2)强调整体精神和群体意识。在儒家思想中,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利益和整体利益,都占有重要地位。

(3)提倡人伦价值。孔子强调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孟子主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地位及其应尽的义务。

(4)注重社会秩序。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复礼,齐之以礼。

(5)注重道德修养。追求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儒家把至善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把圣人作为最完善的理想人格。

(6)强调修养践履的重要性。儒家认为修身躬行是提高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儒家关注现实政治,具有理性精神。

2汉代儒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1)继承:汉代新儒学继承了先秦儒学的”“仁政”“”“为政以德”“民本等思想。

(2)发展

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理论,更加强调君本思想;又增加了大一统、中央集权思想,这些都符合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兼收并蓄,融合道家、阴阳家、法家等各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两者区别:孔孟儒学强调教化”“个人思想修养,而汉代儒学则逐渐官方化,是统治者进行统治的思想工具。

3对儒、法、道家思想的综合认识

儒家、法家和道家站在不同的立场设计了各具特色的治国思想。

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难以用儒家思想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敝,生产破坏,应实行道家无为而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思想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的趋势。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从此以后,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治国模式基本上符合中国古代的国情,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奉行不变的治国圭臬。

4儒家学派的历史观

(1)春秋笔法:儒学思想家只重视政治变迁而忽略社会经济基础。这就导致了他们不能正确认识封建王朝的治乱兴衰的真正原因——经济运行。因此他们只能用他们那套陈腐的仁义道德观念去剪裁历史事实。所以一旦王朝兴盛,他们便齐声赞皇上英明,大臣贤良,是施行儒家的仁义礼教的结果;一旦王朝灭亡,他们便咒骂皇帝昏庸,奸臣当道,是仁义不施的结果。因此,儒家历史学家笔下的历史是经过裁剪的历史,是不完整的。

(2)厚古薄今:孔子主张厚古薄今,他要求人们效法夏商周的奴隶制法先王,要人们克己以恢复夏商周三代的

(3)道德理想主义:儒家以仁、义、礼、智、信为个人道德修养的主要目标,以内圣外王为君主道德修养的主要目标,虽然严重脱离了社会实际,无法实现。但是,它却为一代代儒家知识分子提供了批判现实的精神力量,使中国古代君主制带有开明的色彩。

家国情怀:先秦、秦汉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体现了文明和文化的传承,突出了中华文明的延续性。儒家思想的丰富内涵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民族观念和品格的形成起到了奠基的作用。这也是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

7命题点:汉代儒家思想的发展

(2016·课标全国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抓题眼 五经为孔子所编,记载传承了西周时期的文明成果,尊五经即是尊重传统,传承先秦文明。

找错点 五经是总结前人的思想文化,不是孔子思想;汉代崇尚儒学,不是背离;儒学在汉代得以继承发展,儒学传统断绝

答案 C

8命题点:后世儒者的理想化诉求

(2015·课标全国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抓题眼 后世儒者称颂三代,是向往仁政下的社会秩序;期待圣君明主,是对现实政治的美好愿望。

找错点 批评现实政治未必是不能适应希望君主圣明怎会反对变革称颂古代是为当代,不是复古

答案 C

7命题点:汉代儒家思想中的重农抑商观念

先秦时期,重农抑商是法家的主张,汉代以后,随着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这一思想才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这一变化表明(  )

A.儒家力图适应政治需要

B.商人势力威胁汉代的政治统治

C.农民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D.法家思想逐步成为儒学的内核

答案 A

解析 先秦法家的重农抑商主张到汉代以后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表明汉代以后儒学家们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汲取各家思想以适应统治的需要,故A项正确。

8命题点:孔子编写《春秋》的历史观

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孟子称:孔子成《春秋》,乱臣贼子惧。朱熹则说:圣人作《春秋》,不过直书其事,善恶自见。这反映出(  )

A.仁政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B.历史评判会影响政治行为

C.儒家干政成为治国秘诀

D.重史传统促成了社会凝聚

答案 B

解析 材料信息的意思是:孔子在编写《春秋》时,虽不直接对历史事件进行评论,但却从儒家道德伦理出发,以是否合乎礼法为标准,对历史事件含蓄地进行道德评判,以达到劝戒的目的,故孟子、朱熹的话都是在强调孔子在《春秋》中的暗含褒贬对后世产生了影响,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故排除。


[全国卷大题命题分析]

近七年来,全国卷高考在本讲内容一共命制了四道大题:对《汉书·古今人表》中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的看法及说明(1842);孔孟儒学与汉代儒学的比较(1540);孟子与苏格拉底法制观念的比较(1540);汉唐地方行政区域的变迁(1341)。试题集中于战国和汉代这两个历史时期,侧重于考查政治、思想文化的内容。2019年备考仍要格外关注战国和汉代这两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尤其是汉代的大一统政治、地方治理和监察制度。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刺史即是刺举不法之人。汉武帝时称部刺史,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部(),每部()包括若干个郡。每年秋八月,刺史分部周行督察,年终返京奏报,其没有常设的办事机构,走到哪里便临时设治所(所止理事处)。刺史作为中央政府派遣的监察特使,其具体职责从一开始就有明文规定,即六条问事。对于郡国诸侯王的行为一经查出有违法之处,便可奏报皇帝,其不察小吏,专察大吏,不光能举劾奏报,还可以贬退大吏。刺史受中央御史中丞直接管辖,地位并不高,属下大夫,待遇也不丰厚,每年秩六百石,但刺史所监察的对象却远远高于自身的地位,可以监察二千石的官吏(地位相当于郡守,即地方最高职位)——摘编自窦重山《浅论刺史制度的产生及其演变过程》

材料二 在效忠和效率这对困扰所有国家官僚机构的矛盾中,中国传统国家一向的着意点就是前者,不在军情紧急情况下,行政效率一般不是大问题,而效忠与否往往关系着王朝的生死存亡,任何官员个体或者群体对皇权不忠,都是皇帝无法容忍的。一个庞大的全能式的行政体系,本身存在无限扩张权力的可能性,如果没有另外一种机制制衡,后果将难以设想。这将会导致皇权无法有效地控制局面,中国古代监察系统即是这种制衡机制的表现之一。传统中国的制衡机制,跟其他古代国家相比,应该说是比较好的。当然,其缺陷也是很明显的。

——摘编自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时部刺史的特点及其工作机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设立部刺史的主要目的及其意义。(15)

试答:

(2)据材料二,概述中国古代监察系统的功能,并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监察系统中效忠效率的关系。(10)

试答:

答案 (1)特点:官卑而权重(秩卑任重);中央派遣并直辖;职责有明文规定;无常设办事机构。

机制:每年分部巡视督察,年终返京奏报;专察大吏,可以举劾奏报或贬退大吏。目的:监察、清正并抑制地方权势的扩大,维护中央权威。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整顿了吏治,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2)功能:保障官僚体系对王朝的效忠;保证王朝权力结构的制衡。关系:古代中国是个人治的社会,监察系统的效率受到皇帝个人素质及皇帝制度的影响,专制皇权下的皇帝更看重的是效忠。


特征、特点类设问答题方法:这一类设问回答难度最大,因为答题角度难以确定。可以考虑从时间、空间、背景、目的、方式、过程、内容、程度、范围、性质、影响等方面进行概括,例如本题中刺史的特点治所不固定是从空间角度总结,位卑权重是从内容及影响角度总结,中央直辖是从方式角度总结。

(2018·黑龙江哈三中高三验收考试,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仲舒由于承借了最具繁衍性的阴阳家思想,而创出一套天人哲学的大系统,使他能在与各家的竞争中得到胜利,也使他成为前汉最具代表性,影响也最大的思想家。但是,先秦儒家的真精神,以及思想最具创意的部分,由于无法和专制体制相整合,也断送在他的手中。这个真精神就是人文或人本主义,这个最具创意的部分,就是心性之学,这是儒学的人本大源,也是儒家最具特色的部分。

材料二 

——以上材料均出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

提炼材料一中的核心观点,并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要求:观点明确,叙述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试答:

答案 观点:董仲舒的儒学体系丧失了传统儒学的人文和心性之学,逐渐变为维护专制体制的工具。

教化论方面:是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合理化建立人性的根据,孔孟强调的自觉、自发、自信的教化精神,在与现实专制的整合中,完全被扼杀。

君民关系方面:为了迎合专制君主,打破了孔孟时代君臣关系相对,君主权威受到挑战的观点,认为民众必须绝对服从君主。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

1(2018·临沂高三质检,2)春秋初期发生过周郑交质,郑庄公姬寤生先把世子(继承人)送到周都城,周平王接着把太子送到了郑国居住,以证明双方互信。这反映出(  )

A.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不足 B.嫡长子继承制度遭到破坏

C.同姓诸侯国恪守分封义务 D.周礼规范了贵族阶层道德

答案 A

解析 春秋初期的周郑交质反映出周王室的衰落和分封制遭到破坏,A项符合题意,C项不正确。BD两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

2(2018·济南高三期末,1)据《史记》载:(周厉)王行暴虐侈傲,国人谤王。召公谏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其谤鲜矣,诸侯不朝。材料说明当时(  )

A.手工业者富有自由思想 B.君主暴政王室走向衰微

C.统治者恢复了礼乐制度 D.社会生活中士逐渐活跃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了由于(周厉)王行暴虐侈傲,导致诸侯不朝,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均排除。

3(2018·厦门高三期末质检)在档案文献的编纂与传承之中,殷商的文字多以卜辞为主,专门记录神鬼之事,而殷商之后的文字以史官记事为主,如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据此转变可推断(  )

A.周代逐渐步入信史时代

B.文字书写趋于简化与规范

C.神权和王权进一步结合

D.对人的社会实践更为尊重

答案 D

解析 步入信史时代从商朝开始,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文字记录情况,不是文字本身的书写问题,故B项错误;商王被称为群巫之长,即神权和王权的结合,而周代统治者奉行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神权和王权结合不如商朝紧密,故C项错误;题干中殷商的文字多以卜辞为主,专门记录神鬼之事而殷商之后的文字以史官记事为主,如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说明记载内容由神鬼到人事,反映了社会实践的深入,故D项正确。

4(2018·绵阳二模,24)《周礼》记载,周代设医师掌管国家的医药政令,负责王室和邦内疾疫的预防和治疗,每到岁终,医师根据医生的医疗成绩优劣,制定其级别和俸禄,这反映了当时(  )

A.医疗队伍出现等级分化

B.形成中央集权的医疗保障体系

C.医药政令得到邦国认同

D.医疗管理制度已达到较高水平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可知周代设立专门管理医药政令的医师,并且有按医疗成绩制定级别和俸禄的制度,反映出周代医疗管理制度水平高,故D项正确。

5(2018·衡水金卷考试模拟卷三,24)春秋战国时期,以亲亲为纽带的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

A.血缘宗法制度的破坏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政治伦理观念的变化 D.诸侯国各种矛盾的缓和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中由“‘亲亲为纽带的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说明血缘关系的成分在逐渐减弱,体现了血缘宗法制度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

6(2018·乌鲁木齐质检,1)从春秋末年起,在有些诸侯国内出现了以粮食为俸禄的官僚,在卿大夫家臣中也出现了官僚性质的家臣,这种家臣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以粮食为俸禄反映了当时(  )

A.俸禄制取代了军功爵制 B.周王室已经名存实亡

C.贵族分封制度趋于瓦解 D.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答案 C

解析 俸禄制战国开始出现,但并未取代军功爵制,故A项错误;春秋末年周王室仍掌握王畿和一定的权力,故B项错误;封建家臣不再分封说明分封制趋于瓦解,故C项正确;中央集权制秦朝确立,故D项错误。

7(2018·茂名一模,24)春秋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平原君门客四千,孟尝君门客三千,信陵君门客三千,春申君门客三千等。诸侯公卿对人才的渴求(  )

A.导致了宗法分封制的瓦解

B.冲击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权威

C.加剧了诸侯之间的纷争

D.冲击了贵族世卿世禄制度

答案 D

解析 春秋战国宗法分封制瓦解推动诸侯争霸和对人才的渴求,故A项错误;诸侯公卿对人才的渴求推动了诸侯国的强大和争霸,故B项错误;对人才的渴求直接推动诸侯国力的增强,故C项错误;诸侯公卿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不论出身,直接冲击了世卿世禄制,故D项正确。

8(2018·荆州高三质量检测题,2)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初为36郡;后分邯郸郡设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郡。这一调整说明(  )

A.秦朝注重对边疆地区开拓

B.秦朝消除六国反叛势力

C.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繁盛

D.中原地区人民纷纷南迁

答案 C

解析 以上地区并不是秦朝边疆地区,故A项错误;设新郡与消灭六国反叛势力无关,故B项错误;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地区属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经济繁盛,故人口增加,地方事务增多,需要再分新郡进行管理,故C项正确;以上地区也不全是南方地区,故D项错误。

9(2017·天一大联考高三阶段性测试,24)据《史记》记载:到春秋晚期留存有诗歌3 000多篇,后来孔子十取其一,整理成《诗经》,就剩下了305篇。对孔子删诗合理的解释是,这一时期的诗歌大多(  )

A.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B.背离了传统的儒家思想观念

C.时间久远脱离现实

D.反映了未受教化的民众生活

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的诗歌大多是民间歌谣,反映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内容比较庞杂,与孔子的核心思想不符,因此要使其成为儒家经典就必须要删改部分内容,故D项正确。

10(2018·湖北部分重点中学联考,25)汉代楚越之地……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而后世(江浙)财赋之地,人物渊薮。这表明(  )

A.南北经济差异逐步扩大

B.随着人口南迁,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经济重心南移促进文化重心南移

D.自然条件决定经济发展水平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是经济重心南移和文化重心南移的关系,南北经济差异逐步扩大体现不出这一关系,故A项错误;B项是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关系,不合题意;经济重心南移促进文化重心南移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自然条件决定经济发展水平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11(2018·江西五市八校联考题,4)以下是两汉人口的变化统计,据表分析可见(  )

A.东汉大部分人口集中到长江流域

B.古代中国经济区域出现渐变迹象

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开始南移

D.我国北方经济整体呈衰退的趋势

答案 B

解析 材料信息不能体现这些城市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东汉时期长江流域城市人口的增加超过了黄河流域城市,说明中国经济区域出现渐变迹象,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C项错误;材料只能反映出北方经济整体发展缓慢,故D项错误。

12(2018·吉林百校联考,5)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  )

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

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

D.提高了儒家学说的政治地位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出董仲舒认为君主具有安定百姓生活的责任,可知其认为君主应重视百姓的主张,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325分,第1412分,共37)

13(2017·太原期中,31)(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微……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摘编自《春秋·公羊传》

材料二 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间,史之阀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摘编自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 吕思勉认为:封建者,统一之反也。封建之制废,则统一之业成矣。然后世又有为统一之梗者,则叛民、叛将之割据是也。柳子厚(柳宗元)谓秦有叛民,而无叛吏;汉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有叛将,而无叛州。盖郡县之设,既无世袭,不得私有其土而有其民,而又不假之以兵,其势固无从叛。——摘编自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大一统思想的内涵,分析西周大一统国家形式在战国时期面临的困境。(16)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以后维护大一统的制度保障。(9)

答案 (1)内涵:遵从西周宗法制确立的等级秩序;遵从周天子为天下共主;以周礼为行为总则;遵从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度。(任答3)

困境:宗法体系和周礼的崩溃;西周贵族群体沦丧。

(2)保障: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郡县制;官僚制度。

14(2018·河南中原名校高三质量考评,26)(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作者大胆地将系统整体研究方法运用到历史研究中,从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余年与每两三百年爆发一次大动乱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提出中国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系统的假说,并用这一套模式去解释中国社会、文化两千年来的宏观结构变迁及其基本特点。下图是根据作者的假说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

——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视角对该社会结构图进行简要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答案 示例

视角:中国古代社会具有家国同构的特征。

说明: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由地主经济、儒家思想和官僚政治三部分组成。地主经济为官僚政治提供财税基础;儒家思想为官僚政治提供意识形态及文官来源。与之相应,中国古代的家族结构由族田、族谱和祠堂三部分组成。族田为祠堂权力的行使提供经济基础;族谱则以祖先崇拜的方式维持祠堂的宗法权威。国是家的放大形态,家是国的微缩形态,二者具有同构性。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c0269b5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ec.html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测试题: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 第1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