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卢梭先生

发布时间:2017-04-30 11:44:0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我眼中的卢梭先生

有人说过:“阅读的好处,就在于你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与他人交流。”这个暑假,我阅读了卢梭先生的自传《忏悔录》。书中平易近人的表述,宛若卢梭先生就在身旁,滔滔不绝地向你诉说着他的人生趣事。而在这一段与卢梭先生促膝长谈的日子里,我也渐渐地对这个逝去已久的贤者有了更深的了解。那么在我眼中,卢梭先生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且听我给你娓娓道来。

善良正义美少年

1712628日,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家庭中,梭出生了很不幸的是,他出生后第十天,母亲因产后失调,离开了人世虽然生来就少了母亲的照顾,但父亲却对其宠爱有加。卢梭先生从小就对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慈祥的父亲就因此陪伴他一起阅读,两人经常因此通宵达旦。连卢梭的父亲都说自己在他面前,也变成了一个“爱听故事的孩子”

卢梭先生天生就是一个爱幻想的孩子,有了故事里勇敢正直的人物陪伴着,他也常常把自己想象成是惩恶扬善的勇士。在他寄养在朗伯西埃牧师家里学习的时候,朗伯西埃先生在门前的土台上种了了一个胡桃树,可是在离胡桃树十米开外的地方还有一棵无人理睬的小柳树。于是,卢梭先生和表哥就在土台下引了一条水道,这样每回园丁给胡桃树浇水的时候,水流就能一起滋养到那颗小柳树。后来,当朗伯西埃牧师曾经发现了他们的“秘密工程”,还因此教训了卢梭和他的表哥。他们两个人虽然表面上低着头,认真悔过,但心里却因为自己的“正义行为”感到自豪。

卢梭先生的表哥是一个质朴安静的美男子。其他的小孩便老喜欢拿他开玩笑,给他取了个绰号叫“巴尔纳·布列达拉”,意思是任人牵着走的驴。卢梭听着可气了,便和他们打了起来,为表哥出气,结果打输了,自己被狠狠打了一顿。

从小善良淳朴的特质,也让卢梭先生长大后成为一个正直的人。21岁的梭曾在威尼斯当任大使的秘书。而这个大使又是一个好逸恶劳的甩手掌柜,大使馆里的事情都不理睬,都得由卢梭先生来操办。有一回,一艘法国的商船被扣押下来,船长向法国大使救助,可大使三言两语就把他打发走了。这时候,多亏了卢梭先生出手相救,多方交涉,才让商船顺利通行。

当然,即使是像卢梭先生天性善良的人,在他的一生中也有过让他后悔莫及的“污点”。忏悔录中就提到了件让他终身愧疚的事情。有一回,他在一个伯爵家里做仆人,期间他看到了一条精巧的饰巾,他那儿时爱小偷小摸的习惯又发作了。结果被人发现了。当众人责问他时,他竟然将事情嫁祸给一个踏实善良的女佣人。还有一回,华伦夫人委托他护送一位神甫,当他们到达目的地时,这个神甫的癫痫发作,瘫倒在人群中口吐白沫,而这时候,卢梭竟然悄然离去,丢下了他独自一人。

这两件事,卢梭先生也是用尽了一生的时间去忏悔。其实无论是卢梭先生,还是像我们一样平凡的普通人,我们谁都不是圣人,都有着自己人性的弱点。在漫长的生命旅程中,难免会做出一些错误的抉择。但我觉得真正的勇敢不在于你强大到一次错误都不犯,而是在于,即使你做错了,你也依旧有着去相信正义的勇气。正因如此,卢梭先生在他后来的一生中,即使也犯了许许多多的错误,但他依旧坚持着自己对于正义的信仰,而这份信仰,也孕育了《社会契约论》、《爱弥儿》这样伟大的作品。

放荡不羁爱自由

要说到卢梭先生的另外一个特点,那我觉得就不能不提到他热爱自由的天性了。从一开始的学徒生涯就不安生,学习雕刻不到两年,厌倦了师傅家里压抑的气氛,毅然离开了故乡日内瓦。而从此以后,也似乎在冥冥之中注定了梭漂泊流浪的一生。他青年的时候在法国、意大利、瑞士等地流浪,后来又一个人浪迹巴黎,晚年又因为《爱弥儿》的发行而被多国通缉,德国、英国等地也都有他栖身之影。

漂泊不定或许正是他骨子里那血气方刚的体现。卢梭先生曾一度痴迷音乐,悉心专他的歌剧《乡村巫师》曾一度轰动巴黎,连国王也为之着迷,还下令要给他一笔年金。但是这样的好事他竟然拒绝了,仅仅是因为他觉得接受了年金之后,再也不能无所顾虑地畅所欲言了。但也因为他这样放荡不羁的性格,也为卢梭先生招惹来了许多祸端。《爱弥儿》可是说是卢梭先生精心浇灌出来的一部作品,是卢梭先生总结自己人生经验而凝聚成的教育理念。但也正是因为他在《爱弥儿》中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先进思想,对于当时传统的宗教观念造成冲击,招致了他后来不幸的命运。

但也不得不说,正是由于卢梭先生这种不愿受到束缚的天性,才让他有勇气道出常人说不出的真理;正是因为他是那样的热爱自由,才让他在那样一个政治敏感的时期,喊出了“主权在民”的箴言。

孤独的思考者

卢梭先生爱好自由,但就像热爱自由一样,他也深爱着另外一样东西----安静。卢梭先生在当时的巴黎也曾红极一时,许多达官显赫都前来拜访。但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当我独自一人的时候,我的思想便非常活跃。可是一旦让我在众人面前展示,我就会紧张地像个刚学会说话的小孩,显得十分笨拙,什么事都说不清卢梭先生一样也很反感毫无意义的闲聊,相比于和他人侃侃而谈,他更喜欢在幽静的小路上一个人漫步沉思。正因为这样,当埃皮奈夫人将退隐作为礼物送给他时,这个远离城市喧嚣的住处,让他的心灵又一次重获自由。当时他在巴黎的朋友们都嘲笑他,不出三个月,卢梭先生就会耐不住寂寞返回巴黎。可是他们错了,这样的隐居生活让卢梭先生感受到了真正的快乐,以至于后来的日子里,无论几易住处,卢梭先生都选择过着远离喧嚣的隐居生活。而在霍尔巴赫、狄德罗等人眼中,卢梭先生也就成了一个“孤独患者”。

苏珊·凯恩的《安静》一书中介绍了这么一群人,当他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在他们的舌头上滴柠檬汁,会比其他人分泌更多的唾液;当他们处在一定分贝的嘈杂环境中时,他们会比其他孩子更容易哭闹。而这些孩子中的绝大部分长大后成为了那些安静腼腆的人:他们不热衷于社交活动,总免不了成为聚会上的“壁花少年”,但却总能在自己的世界里创造出一片天地,这些人也通常被定义为内向者。其实喜欢孤独的内向者,在本质上属于一种“高度应激型”——这类人的杏仁核(大脑的信息传递中枢)天生就较为敏感,在受到刺激时更容易兴奋。在外向者认为是普通的刺激环境,比如一场热闹的聚会,就会让内向者的杏仁核处于一种超负荷的兴奋状态。而这些让外向者刚刚好感到舒服的刺激程度,却让内向者备受过度紧张的煎熬。但这些内向者也有属于他们自己特有的优势,由于他们只需要一些轻微的刺激就可以让自己的大脑处在一种兴奋的程度,这就让他们相比于外向者就不会那么容易感到无聊。他们更加的耐心,会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孜孜不倦地思考专,取得成果突破的机率也就更大。在历史上,牛顿,爱因斯坦,比尔盖茨等人也都是这样耐得住寂寞的“孤独患者”

在我眼里,卢梭先生也就是这样一个孤独的思考者。当他因为得了肺炎在夏梅特休养的日子里,他不但没有因为身处偏僻荒芜之处感到孤独寂寞,却感受到了自己一生就快乐自由的时光。也正是在这个期间,他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洛克,孟德斯鸠等人的学术著作,使自己的思想水平突飞猛进,为后来自己的著作打下了结实的理论基础。卢梭先生最具影响力的几部大部头作品《爱弥儿》、《新爱洛伊丝》、《社会契约论》也都是在他晚年隐居生涯里撰写而出。远离了巴黎歌舞笙箫,安逸宁静的退隐才是卢梭先生真正的归属,给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想源泉。

喜好清静的卢梭先生,就像一个不辞辛劳的庄稼人,孜孜不倦地耕耘,用自己的智慧酿出了一部部思想著作,为全人类照亮了前进的道路。《社会契约论》就是其中不得不提到的一本著作。卢梭先生在洛克,休等人的基础上,将这一见解发扬光大。也正是他们的努力,点燃了大革命的熊熊烈火,使人类迎来一个崭新的纪元。

1778年,卢梭先生逝世于一位伯爵的家里,结束了他漂泊流浪的一生。后来,卢梭先生的棺椁被移入了法国的先贤祠。在棺椁的正面,雕有一扇微微开启的门,门缝里伸出一只手来,手中擎着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就这样,卢梭先生用他的智慧,为这个世界带来了光明。

在阅读《忏悔录》之前,我对卢梭先生并没有太大的感触与喜爱。但在最后合上书卷的时候,我发现自己也渐渐地喜欢上了这个敏感,矫情,还有点自负但如此真诚的糟老头。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a9f3220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8d.html

《我眼中的卢梭先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