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电影

发布时间:2013-08-24 21:00:1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俄罗斯电影三部

《烈日灼人》(又译《毒太阳》)
俄罗斯电影委员会、俄罗斯3T电影制片公司、法国Camera OneCanal+1994年联合出品
编剧: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鲁斯塔姆·伊布拉吉姆别科夫
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摄影:维林·卡留塔
主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奥列格·梅尼什科夫
   英格保尔佳·达普古娜伊杰
   娜佳·米哈尔科娃
简介:
  1936年夏天,人们正在享受着斯大林号热气球升空六周年纪念的假期,红军师长、战斗英雄科托夫和妻子玛露莎、小女儿娜迪雅也来到乡间别墅度假。突然,一个冒失的农民创进科托夫的蒸气浴室,请他赶紧去阻拦践踏农田的红军坦克。原来,部队正在为纪念活动进行联合军事演习,科托夫联系到部下及时阻止了坦克的前进,农民们的收成得到了保护。
  科托夫一家三口回到了别墅,这套宽敞华贵的洋房是玛露莎父亲、沙俄时期著名音乐家波瑞斯留下的遗产,至今玛露莎的一些亲属还住在这里。在午饭之前,一个长发长须、戴着墨镜的怪人走进别墅。当此人一一摘掉脸上的化装后,人们兴奋地认出他就是波瑞斯昔日的得意门生米迪亚,他离开这个家已经整整十年,没人知道他的下落。
  米迪亚借给小姑娘娜迪雅讲故事为由道出了自己的经历:米迪亚出生于一个只准讲法语的贵族家庭,天资聪慧的他自小跟随波瑞斯学习音乐。十月革命中,双亲均遭镇压,他孤身一人地投奔到这位音老师的家中。波瑞斯病逝后,米迪亚打算与心爱的玛露莎结婚,过一种平静的田园生活。可这时红军的一道指令让他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要么前往巴黎为苏联进行间谍活动,要么留在国内开始无尽的铁窗生涯。米迪亚为了能够早日回到玛露莎身边而选择了前者,没想到一走就是十年。当他现在来到这本应属于自己的房子时,却发现一切都早已物是人非。米迪亚还揭开了一个更大的秘密,当年下命令让他离开祖国的人正是现已成为别墅主人、玛露莎丈夫的科托夫!
讲完一切后,米迪亚私下向科托夫透露了此行的真实目的,两个小时后他和其他几个秘密警察将以叛国罪名逮捕科托夫。科托夫也戳穿了米迪亚一个不愿提起的秘密:为了回国,他背叛了自己的阶级,出卖了八名白军将军的下落。然后,科托夫镇定地处理着剩下的时间,按原先的安排与朋友踢球、接受少先队员的敬礼。两小时后,秘密警察的汽车到达别墅,军装整齐的科托夫被米迪亚等人带走……
  回到莫斯科的寓所,米迪亚在浴缸里用剃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同时,字幕也透露了科托夫一家的下落:科托夫被捕后不久即遭枪毙;玛露莎被判处十年监禁,死于狱中;随母亲入狱的娜迪雅现住在黑山共和国,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科托夫叛国事件直到1956年才得以平反。

  1994年,米哈尔科夫一反惯用的轻喜剧风格,以悲怆的情绪创作了这部以斯大林专政时期为背景的《烈日灼人》。作为一部反思历史的影片,《烈日灼人》的出色之处在于它并没有简单地以正反两面强调政治斗争的恐怖,或者树立某种完美的英雄人物以对抗那个错乱的年代,而是通过人在这种特定条件下的无法把握的命运突出整个时代的残酷。影片中无论是没落贵族米迪亚,还是革命英雄科托夫,都在经历着由政治运动带来的灾难,他们在作为受害者的同时也为了自身的利益对他人进行着迫害。尽管从表面上看勇敢坚毅的科托夫同懦弱阴险的米迪亚存在天壤之别,其实这两个人物在本质上没有根本不同,都是无法与命运对抗的普通人。
  对很多俄罗斯人而言,斯大林的镇压运动是段不愿提起的往事,因为那意味太多的痛苦与无奈。《烈日灼人》却尖锐而客观地重新审视这段历史,目的在于提醒整个民族不能重复那种苦难。为让更多人记住那个为烈日灼伤的时代,影片中的很多人物和道具被赋予了象征意义:河边危险的碎玻璃以及假日中的各类紧急演习都暗示着国家看似平静中的动荡;始终在原地打转的迷路司机明显是对当时苏联的恰当比喻;而对在片中反复出现的那个神秘火球,米哈尔科夫则坚持认为是一种能量的象征。
为了反衬出主题的残酷,米哈尔科夫在影片中插入了大量如诗似画的田园风光,将俄罗斯诗化电影美学与情绪感染的结合发挥得淋漓尽致,也许只有这种和谐而强烈的对比才能将恰当表现出那种灼人的烈热。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扮演娜迪雅的小演员娜佳·米哈尔科娃,她是米哈尔科夫与夫人索洛维约娃最小的女儿,拍摄《烈日灼人》时她刚刚五岁。她本色自然的表演也是此片获取成功的一个关键,由米哈尔科夫与娜佳这对生活中的父女在片中所演绎的科托夫父女已经成为电影史上的一个典范。

十二怒汉 12 razgnevannyh muzhchin (2007)

 

  导演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编剧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弗拉迪米尔·莫伊辛科 Aleksandr Novototsky

  主演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Nikita Mikhalkov

  维克多·维尔比斯基 Viktor Verzhbitsky

  Sergei Makovetsky

  影片类型 剧情 / 犯罪

  国家/地区 俄罗斯

  片长:153分钟

  上映日期:2007920日(俄罗斯)

  奥斯卡提名:最佳外语片

  对白语言 俄语 / 车臣语

  色彩 彩色

  幅面 35毫米胶片变形宽银幕

  混音 杜比数码环绕声

  制作成本$4,000,000/estimated

  

  此片为1957年好莱坞所拍摄的《12怒汉》的翻拍版,它将时空变幻,将故事的背景至于俄罗斯与车臣深远而不可调和的民族矛盾大环境中,使一个有关司法体系、法律制度、人性对于合理与真理不懈追求与坚持的故事更深邃、更广泛、更真挚。

  12个来自不同职业和不同社会地位的陪审团成员聚集在一起商议一个车臣少年对其继父的一级谋杀指控。

  被害者是前苏联特种部队的一名军官,他曾参与了对车臣的控制。其中一位陪审员力排众议,他要求其他人至少再讨论一下这个案子。但这个要求却激怒了其他陪审员。

  在他们看来,当调查员和公诉人已经控诉这个被告有罪之时,他的罪行就已经盖棺论定了,毋庸置疑。毕竟,专业人员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加睿智和有能力。因此还有什么要讨论的呢?事实上,每个人都怀着一种吝啬和自我保护的甲胄来对抗那些发生在他们、他们的亲人、他们的朋友身上的不公正待遇。而且我们发现法律不能以一种毫无人情味的形式呈现在俄罗斯。法律触动那些被选为决策人的灵魂。所以就一定有什么需要被讨论:痛苦、受难和同情,而前提条件是如果这个男孩是个俄罗斯人!

  但是他是一个车臣男孩,一个与俄罗斯武装冲突了几百年的民族。这使得整个事件不仅仅是一个法律事件,而更多的是关于那些陪审员在心理上对那些给男孩做不利证明的人们的认知。这些逐渐地改变着他们的裁定……

  然而仍然困惑人们的问题依然是,对于这个男孩、这些陪审员和所有生活在俄罗斯的人们来说,什么才是自由呢?

影片细赏

  人性高于法律----12怒汉

  米哈尔科夫为了将新版的《12怒汉》与吕美特版本的经典版本,不惜将一个需要严谨逻辑的法庭片改编成为一部依靠人性力量超越法律的情感戏。因此,除了一些简单的关节炎老人的行走速度的粗糙实验以及并不严谨的女性嫉妒心理的逻辑推理之外,电影为我们附送了七个卓有情趣和人性光辉的小故事,而从故事之中,我们看到俄罗斯,甚至是全世界,或者是人性本质的普遍问题。

  因此米哈尔科夫版本的《12怒汉》并不是以法律为根本出发点(而法律的公正恰恰是老版本的核心),而是以探讨什么是法律的根本为出发点。或者可以简单看作是道德基点和法律基点的二元悖论。故事本身涉及俄罗斯的隐痛:车臣问题。但从米哈尔科夫所展现的态度来看,他否定从种族主义来判断这件事情,俄罗斯人/高加索人,东正教/伊斯兰教,并不应该成为进行杀戮的原因。

  因此我们听到了第一个反对者关于人性关怀的小例子,他所依照的准则在于人们不能够轻易的判定一个人的未来和本质,在困境中人们需要的是关怀和认同。

  第二个反对者,那个犹太人为我们奉献了一个父亲的故事来解释世事的无常一切皆有可能这就是人生,而面对这个无常的世界,他选择原谅了自己父亲抛弃母亲的事实,母亲也不是天使

  那个认定车臣男孩是凶手的男人在陈词滥调的讨论法律的重要性的同时,表现出强烈的对当前莫斯科/俄罗斯现状的不满,他以愤世嫉俗的人生信条将社会看作是弱肉强食的世界,并怀有强烈的种族主义情结。他最终的倒戈投降多少有被粉饰为人性光辉最终胜利的说教意味,但米哈尔科夫巧妙的将他倒戈的原因归咎于家庭暴力的原因。因此尽管他仍然相信男孩杀了自己的父亲,但还是从某种同情与悲悯的角度改变了自己的选择。

  那个笨头笨脑的胖子讲述了自己的叔叔打劫兄弟广场的事情,试图要告诉我们人要宽容,不要把别人逼到绝路,退一步海阔天空,因此他倒戈的时候,并不清楚男孩到底有没有杀害自己的父亲,而仅仅是凭着自己的人生原则来看待这个案件。

  接着,那个墓地经理人第一谈话讲述了俄罗斯/前苏联的历史问题:古拉格集中营。并坦言对于俄罗斯民族,人性与民族性要高于法律,否则有可能重蹈覆辙。他的第二次谈话讲述了普遍存在的贫富差异,还是人性最终让穷人的去世的亲人得到了有阳光的墓地

  那个演员对于人们虚伪而无聊的大笑所进行的演说,谈及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在他看来,用来表现喜悦的笑容成为了人们掩饰恐惧的途径,而最美丽的微笑则凝固在临死前的奶奶的脸上

  在讨论结尾,当诸多陪审团倒戈之后,主持人提出了人性最本质的问题自由而困苦的生活,或着简单但囚禁的生活,那个更重要,这不仅仅是法律的问题,而是道德的问题。一个人有何如能够决定另一个的人生和自由呢?于是人们在米哈尔科夫极端说教的自由论断中全部举起了手,宣判男孩无罪。

  米哈尔科夫对于道德和人性太过执着了,因此从某种角度来看,影片具有太浓重的说教意味。自由飞翔的小鸟也具有太过刻意的象征意味,远不及《套马索》中诸多象征道具来的意味深刻。神性光辉/基督精神的闪烁也远比《烈日灼人》中的火球来得刻意而多余。但米哈尔科夫强势的控制能力,让影片沉重而并不沉闷,节奏感强烈且情感充沛。

  12怒汉》:做正确的事

  与老版《12》的好莱坞经典叙事结构相比,老导演米哈尔科夫将新版影片运作得雅俗共赏并聪明的将个人理念融入影片之中。因而,这部新版俄罗斯《12》无疑更厚重、更现实、更真挚。

  以影片的叙事结构来说,一个空房间中十二个男人陪审员,枯燥的场景以及大段的对白,对于现代观众决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但影片独特的叙事环境又有助于将影片主题予以彻底全面的阐述。所以,影片能够形成巨大的戏剧性效果就是影片魅力所在。好莱坞的《12》之所以成功,奥妙就在于此。对于这样不容易的事情,在这部米哈尔科夫作品中看来,则形成了一种力量的爆发与回馈。在同样的空空房间中,导演通过车臣少年谋杀俄罗斯养父的典型案件通透展现了当今俄罗斯的社会问题以及人们应该怀抱的希望。

  对于俄罗斯人,与车臣之间久远的民族纠纷已经彻底爆发为刻骨仇恨和武装冲突。在车臣战争中,双方的凶悍程度已经变为伤害平民的国家伤痛。因为与车臣独立分子的厉害关系,在这桩看似理所当然的案件中,仇视的心态完全逆转了对于案件本身的探寻。而影片的闪回中,总是看到那个车臣孩子在牢房中独舞,年轻而有力,鲜活且激情。在这样的视角中,导演的立场并未站在狭隘的政治关系里,而将影片基调建设在善良的人性中。

  影片开端,一组诗化的象征性镜头将回家的孩子在漫山的黑白对比中运动。他所受到的教育,而后的悲惨遭遇,以及将夹道欢呼的群众叠化为战场上野兽般的冲锋士兵。这段唯美语境下镜头组合很震慑人心,美得凄凉冷冽。从前苏联到如今的俄罗斯,人民的遭遇与境地被不移余地的被示意和悲悯。更为残酷的是,这样唯美的镜头通通的高光黑白,分明鲜明的刺动人心。

  12个成年人,各色人等,阅历无数。这样的陪审团被关闭在一所学校的体育馆内,这些上了年纪的人们在这里发现大号的胸罩、注射器以及屋顶上前苏联时期留下的未掩藏的供热管道。时代在变化、国家在变化,导演再次投入了关注现实的心态。这与那个车臣孩子的闪回相同,这些状况看似存在的合理,而背后涵盖的问题则是沉重。

  这桩看似毫无审理意义的案件,因强烈的民族矛盾而变得简单。当第一个站出来实现111的否定权时,这个陪审员仅仅出于良心的不安,为的是对于所赋予权力的尊重。由此而终,在将感性的无知和冲动逐渐变换为理性的思辨和深刻的过程中,导演共安插了七段口述故事。如果说,俄罗斯总统普京的泪流是真实的,那被打动一定是这些饱含沧桑和寓意的俄罗斯民族的伤痛历史。

  在这七段经历中,从前的、现实的、让人痛恨的、让人感动的,甚至让人恐惧的种种都包含了一个国家在民众心中的记忆和真情。总是感觉,这些人生际遇距离我们并不是很远,这些人物的感受更容易打动我们。不同的社会变迁,但同样的从政治走向经济发展。这种现实的变化无形中可以融化一些根深蒂固的成见和偏颇,形成一种更为理性的反思。导演的心境亦平和亦主动,用人性的善良一面重整了那曾经被异化被修正的心态。

  导演的影片调度能力不辱大师名号。在如此厚重和晦涩的题材中,可以使影片没有堕入说教和枯燥的感受中。在这部翻拍自好莱坞作品的电影中,导演很细致并持续的强调了娱乐的作用。十二个陪审员性格各异,遭遇不同,演员的出色发挥很容易凝聚人心。而在影片的几个段落则显得惊艳。拥护死刑的死忠则者演绎的谋杀现场让人不寒而栗;而另一位暴怒的高加索人展示的眩目刀法则让人振奋。还有就是那场大动干戈的现场还原。

  这样的电影是无法充满娱乐性的,导演也很关注这一点。在无数次空镜展现的雨中废墟的留白之后,突然爆发的战争场景产生强烈的惊悚和压迫感。这样的设计实在证明导演理性的逻辑安排有如何功底。同样,导演很稳定了掌控了群戏的张力,使每一个段落都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另外,片中的那只小鸟,象征性不言而喻,但就是这个并不哗众取宠的物件更符合一个老人的平和单纯的世界观和对事物真实形态的解释。

  最终,陪审团的大逆转将这个无罪的孩子拯救。作为导演本人出演的核心人物却面临了一种更大的悲哀。以目前的社会现实,这个孩子终究会继续被淹没在政治绞杀中。影片的某个段落,是还未成人的小孩儿举着雪亮的军刺为车臣武装兴高采烈的跳舞,舞姿在战争环境中显得个别又唐突。而在狱中,已经成年的孩子同样在跳这种意气勃发的民族舞蹈。对于这个孩子所能够代表的一切来说,阅历中的某些缺失早已根深蒂固于内心。而对于民族来说,这个孩子的性灵 之舞并不是罪。有罪的是那些被丑恶形态所左右的意识。

  一名陪审员回到临时审议所,在俄罗斯的雪夜中打开窗子,喃喃自语你可以选择离开,也可以不离开。小鸟飞出窗外,飞进寒冷的风雪。最终,一直静观大家的陪审员收养了这个孩子。导演所明确的立场很伟大也很无奈。就如这只鸟儿,从牢笼中飞出,依旧在风雪中生存。导演米哈尔科夫的忐忑心境不言而喻。

对于成年一些的人,《12怒汉》是一部很容易让人喜欢的电影。不仅依赖于情节的厚重,也仰仗于导演的功底。因为,影片所展示的一切都是有高度的。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中文名称: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英文名称:The Barber Of Siberia

  别名:西伯利亚理发师/情留西伯利亚

  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主演:朱丽亚·奥蒙德、舒根·奥洛夫、理查德·哈里斯

  类型:剧情/爱情

  片长:162分钟

背景简介

  据说《西伯利亚理发师》是前苏联解体以后第一部,也是目前唯一一部在克里姆宁宫举行过首映礼的电影。

  这种礼遇上的荣耀和电影质量显然不会有直接关系,但这部电影的画面和流露的情绪,对逐渐消逝的俄罗斯传统是一份哀伤也是一份缅怀。电影从一场跨国恋情讲起,说明一个俄罗斯男人和一个美国女人的感情悲剧,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与人需要更多的宽容才会有美满的结果。电影中用无国界的音乐——莫扎特——来隐约的说明这个初衷,工业文明只会带来对文化传统的摧残,电影中是机器——伐木工具西伯利亚理发师 爱情也没有国界,尤其是悲剧色彩,留下遗憾和不那么完美的爱情更是动人心魄。一场爱情焕发出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的思考,似乎这样的主题太过隐讳,甚至看着电影一时半会儿都不能明白这故事究竟可以被概括成什么?

  《西伯利亚理发师》——这个电影的名字都简单中带着晦涩,另一个翻译的名字才能够让观众明白《情留西伯利亚》,虽然有一部关于爱情的电影这样的标志,但是它用这个爱情说出的,或者要说的东西又远远不只是爱情。很多时候,有一些模糊不清的东西,才更能体现艺术——这一神奇的特质。

  时光在188518951905年之间不断交错,莫扎特既是交流又是沟通俄罗斯和美国人的象征,也是这个故事穿针引线的媒介。即使影片中那个沙俄军官很滑稽和霸道,但是他装得爱音乐诗歌,在平时的为人上也不乏喜剧味道。但是在美国军营的教官不知道莫扎特,发明西伯利亚理发师的美国人也对文化不感兴趣,这就是文化传统的差别。电影中表现的美国人,只有珍是从文化上被俄罗斯所吸引,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20年前的俄罗斯之行改变了珍的一生,珍的叙述也就是从对俄罗斯的印象出发。影片前面的喜剧色彩非常突出,安德列和珍在火车车厢的会面就表现出来强烈的喜剧成分,可能都明白那是导演故意想要表现的俄罗斯人性格,所以,不知不觉就发现,这部电影随时都可以走出爱情故事的圈子。

  如果看了《烈日灼人》(1994年)知道米哈尔科夫有一定历史感的话,《西伯利亚理发师》里面理想化了的、只属于俄罗斯的博大,精致,悲悯,智慧,足以让人与导演一样,慨叹这个强盛民族曾有的辉煌。

  1885年,美国女子珍受命去迷惑俄罗斯上层人物获取一笔贷款,却于火车上与士官生安德烈·托尔斯泰相遇,暗生情愫。珍只想迷惑一下拉德洛夫将军,没想到这个认了真的俄罗斯人向她求婚。安德烈在演出《费加罗的婚礼》时,对珍的爱与对将军的嫉恨交错扭结,失去理智打伤将军,被宣传为欲谋杀亲王,流放西伯利亚。十年后珍去西伯利亚寻找安德烈,却见安德烈的女仆已与他有几个孩子。珍伤心离去。十年后,安德烈和珍一夜情的成果——士兵安德罗以自己的毅力赢得无知的美国中士对他热爱的音乐家莫扎特的尊重。

  以爱情线索贯穿始终的史诗巨片,耗资4600万美元,首映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议会厅,规模之大,在俄罗斯尚属首次。影片得了俄罗斯1999年国家奖金,却不受国内评论界待见,两个月,报刊杂志评论居然有400余篇文章跟着骂他。理由不外是他的影片是拍给外国人看的,影片里的俄罗斯过于理想化……很有意思的是,这些质诟和当年张艺谋那个后殖民的大帽子有一拼。

情节简介

  1885年,一个前往莫斯科的美国寡妇认识了俄罗斯军校学生安德烈·托尔斯泰,于是他们相恋了,但是他们最终没有结合,安德烈·托尔斯泰被流放到了西伯利亚,当这个美国女人已经养大了一个他们的儿子,并且费劲周折前去西伯利亚找寻托尔斯泰想告诉他这个消息的时候,她最终和他擦肩而过。在这部电影中,米哈尔科夫用镜头再次深情地描绘了如诗如画的俄罗斯大地,影片的幽默和活力是少见的,显示了作为俄罗斯当代大导演的米哈尔科夫的全部的美学理想和追求。

  珍是作为一个企业家的冒牌女儿,来到俄罗斯充当交际花的角色,他们想获得俄罗斯皇家军校高级军官的支持,资助完成伐木机器西伯利亚理发师的制造。看似幽默的剧情设置,却可以带给观众俄罗斯人思想、俄罗斯皇家末期的深层背景、俄罗斯传统遭受工业社会冲击等等飞来头上的种种大帽子。

  当军官领着安德列贸然来到珍的住处求婚时,也许一些印象又要发生变化。珍再一次意外的出现在安德列家中,这感情爆发的一刻,双方都有回避,安德列说那是不应该的,而珍也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还企图让安德列放弃。

  《费加罗的婚礼》演出是一幕转折,安德列在演出时眼神几乎没有离开珍,幕间休息的时候安德列还是和珍发生了误会,珍对着门缝独自说除了发自肺腑的话。安德列在大雨滂沱中回到剧院上见到舞台下面的珍,画面中一直横着琴弓,安德列的唱着自己的未婚妻被伯爵抢走,眼里见到珍和大胡子窃窃私语,跑下台用琴弓打了他。接下来安德列被流放的一幕是煽情的高潮,流放西伯利亚在沙俄是一大传统,雾霭弥漫的车站,天真单纯的身影让我们感受俄罗斯大地的乡愁。安德列在拥挤的车厢里听到朋友们的歌声,唱起歌来,火车发动了,这一幕随着朋友们的身影隐没在雾霭中……

  10年后西伯利亚理发师终于出现在草原上,但是当地民众看着这东西是都显出惊慌的神情,一个人还用手捂住小孩的眼睛。电影用的是宏大的逃难场面来展现这一伐木机器的恐怖,西伯利亚理发师张牙舞爪,还有已经是珍丈夫的发明家的笑声,在西伯利亚丛林中大显神威。珍随着惊惶乱窜的人们,离开那里去寻找安德列,可是电影没有让他们在10年后重逢,珍见到的是安德列10年间的一些照片。

  然后画面依然切换到美国军营的新兵,他的教官终于被他执著的个性打动了,大家对莫扎特的看法达成了共识,教官在山顶见到已经比较苍老的珍,珍说出了他没有让安德列知道的秘密,那个固执的新兵是安德列的和她的孩子。 接下来回顾的片段里,其实当年珍来到西伯利亚虽然没有见到安德列,但是安德列却望着珍离开,在西伯利亚的荒凉原野上一个多情的眼神让绵长的心痛跨越了又一个十年。刹那动人的爱情火花没有熄灭,而且就像西伯利亚苍翠的森林一样历久弥新。

关于导演

  电影的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具有强烈的俄罗斯的抒情传统,他也经常被视为新俄罗斯电影的代表。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全名米哈尔科夫·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19451021日出生于莫斯科的一个名声显赫的艺术世家。米哈尔科夫的外曾祖父瓦西里·苏里科夫和祖父皮奥特里·冈察洛夫斯基都是沙俄时期著名的画家;父亲米哈尔科夫·谢尔盖·弗拉基米罗维奇是苏联著名的诗人、作家、社会活动者,苏联国歌的词作者,三次斯大林奖金的获得者;母亲冈察洛夫斯卡亚·娜塔丽亚·彼得罗芙娜也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作家和诗人。

  所以他的抒情气质显然有家庭的影响,从讲故事的角度说,他的技巧在于回避一些敏感的东西,让更多的观众可以接受。早期的《爱情的奴隶》、《亲戚》等影片就在故事的外衣下突出一些看点,淡化一些想要表达的思考。后期的《套马杆》中的中国国情,蒙古族的传统和俄罗斯人某些微妙关系,导演可以用生活中的小事来化解,甚至动用某些幻想,而更多的还是展现自然的和谐。《烈日灼人》面对苏联时期国内的元气大伤,也用家庭关系和尘世生活来避重就轻,当然电影的感伤情绪是无处不在的。导演的特色是延续多年的。

  这部《西伯利亚理发师》也是一样,甚至电影用一个令人惆怅的爱情故事远离可能涉及的俄罗斯革命年代的历史背景。比如一开始安德列跟随皇家军校刚刚来到莫斯科就遇见一场暴力恐怖事件,电影没有往深层里反映,他们是什么身份。电影更多的是通过这个不得已和固执的爱情男女,表现出爱的伟大和无奈,俄罗斯人的个性传统文化铸造的魅力,吸引着世人,哪怕一些美好东西会流逝,但也有不变的东西永远存在。

有些人可能喜欢举重若轻的大本事,但有的人可以举轻若重,那也是一大本事,米哈尔科夫显然是后面一种,他几乎不去触碰历史本身,但又不想很多人割断历史的血脉。所谓我们能够清晰觉察的俄罗斯味道,俄罗斯民俗,俄罗斯民族的未来在历史的巨轮下走向了何方?虽然变迁无可避免,但就像西伯利亚苍翠的森林一样,永远都有生机盎然的时候。尽管工业机器、现代文明可以很强大,但自然和生命的力量永远无穷无尽。

安德列·塔科夫斯基

  男,生于193244日,Zavrazhe, Ivanono, USSR (苏联,即现在的俄罗斯)

  逝世于19861228

  (Paris, France. (lung cancer) 巴黎,法国(肺癌))

  星座: 白羊座

  生平:

  俄罗斯导演,诗人之子,1954年考入国立莫斯科电影学院,毕业作品是和同学合作拍摄的《小提琴与压路机》。首部剧情长片《伊万的童年》获威尼斯影展金狮奖,其后每部作品均获得众多国际殊荣,很多评论家视《安德烈·卢布耶夫》为他最伟大的杰作。1982年脱离苏联,1986年因肺癌逝世于巴黎。塔氏作品以如诗如梦的意境著称,主题宏大,流连于对生命或宗教的沉思和探索。伯格曼评价他创造了崭新的电影语言,把生命像倒影、像梦境一般捕捉下来

  塔尔科夫斯基和许多艺术家一样充满了矛盾:这是一个曾经对苏联电影当局作过认真、深刻检讨的人,这是个在威尼斯赢得金狮奖后回过头来蔑视自己的人,这是个四处给总统、首相和政要们写信求援予以艺术自由的人,这是个不得不低三下四向瑞典女制片人索求低微片酬的人,这是一个才华横溢每部作品都引起轰动生前生后都饱享盛名的人,这也是一个终其一生虽然有无数想法却只落实了8部电影的人。

  除了与众不同的个性,苏联的社会环境也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塔尔科夫斯基迂回、隐忍、私人化的风格。

  处在那种封闭、保守、传统的环境里,一个艺术家要想不发疯,只有以梦想作为自己的灵魂出口。从这一点看来,塔尔科夫斯基的每一部电影里,都有他那并不隐秘的梦想。

  在《压路机与小提琴》这部只有46分钟的毕业短片里,影片的最后一场,小男孩坐在桌前,呆呆地看着镜子中的自己,那影像慢慢变得模糊,突然之间,激越的音乐响起,镜头以小男孩的主观视点移下楼梯,转切俯瞰视点中落满鸽子的空阔广场,小男孩追上工人开动的压路机坐上去,压路机驶过广场,鸽群飞了,压路机渐渐驶出广场,三两只鸽子落下来,伴随柔美的小提琴声,剧终……在梦想里,小男孩得到自由,就像天空中的鸽哨,可以在任何一个角落吹响。

  在《伊万的童年》里,伊万活在两个世界里,而梦代表着那个理想化的、愿望中的、亮丽的世界,在我们看来,这样一个世界的存在本影是多么理所当然啊,然而这个主观世界跟影片中的现实世界完全对立,就像正片和负片,交替出现,极大地强化了影片的情绪张力和思想张力。这种做法在当时不为当局理解,认为太晦涩,然而一放映就引起观众的轰动,他们真正地看到了一部诗意的电影,他们有自己的感受!

  随后的《安德烈·鲁勃廖夫》里,安德烈·鲁勃廖夫背负着十字架,走上雪中山坡。全片唯一的这场是影片的核心。正如塔尔科夫斯基所说,在这样一个世界,人类应该建造金字塔。

  《索拉里斯》里也有一个梦,凯文在睡梦中见到了他的母亲,他喃喃地呓语着妈妈……”妈妈不仅是妈妈,更是地球,大地,根。对妈妈的呼唤实际上就是对良知的呼唤,唤醒良知是把握时间的唯一途径。

  作为塔尔科夫斯基的自传《镜子》中出现了最多的意象繁多而独特的梦:风掠过夜色中幽幽的草地;天花板上掉下了大片的白色泥灰;蒸腾的水汽中,父亲为母亲浇水洗头发;年轻时的母亲悬躺于床的上空;伊格纳特为酷肖诗人阿赫玛托娃的妇女读普希金致恰达耶夫的书信;不断重现的一只烤火的手……种种的幻想和回忆曾经在多少人心灵里出现?又有多少人心里的小提琴因此被地一下拨响?

  在《潜行者》里,在一汪死水中,潜行者梦见了水底的景象:水藻、注射器针头、游动的鱼、枪,还有一只盘子,盘子上绘着耶稣的圣像。这个长而缓慢的俯拍镜头起于潜行者紧闭双眼的头部特写,止于一只手的特写。宗教色彩浓厚的背景音乐里,一个女人讲述着《圣经》里耶稣受难后人间出现的神异的末日般的景象。这个梦里散发的神性让人似乎受过一场洗礼。

  《乡愁》的最后一场里,主人公格萨柯夫持烛而死。跟《伊万的童年》一样,死亡是的通道:意大利的教堂空地间,出现了俄国的房舍。格萨柯夫静静地坐在房舍前……

  在塔尔科夫斯基的天鹅挽歌《牺牲》里,在玛丽亚家里,亚历山大与玛丽亚相见。玛丽亚帮亚历山大洗去了手上的淤泥,抚慰他,帮他脱去衣服,相拥着躺到床上。这个时候,床升起在空中,慢慢地旋转,神迹出现在他们眼前。

  在东方的政治与西方的商业间挣扎是塔尔科夫斯基无法抵抗的命运,然而,正如《牺牲》里父亲走后,儿子开始日复一日地为枯树枝浇水一样,拯救和信念总是会越过重重障碍,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得到延续。(魏保珠)

  零档案

  1960 创作毕业短片《压路机与小提琴》获纽约学生影展首奖

  1962 完成《伊万的童年》同年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1966 完成《安德烈·鲁勃廖夫》

  1969年获戛纳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奖

  1972 完成《索拉里斯》同年获戛纳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

  1974 完成《镜子》受到有关部门的"封杀",当时未能广泛公映

  1979 拍摄《潜行者》被公认为他的所有电影中最晦涩难懂的一部

  1983 在意大利完成《乡愁》同年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国际影评人奖

  1986 在瑞典完成《牺牲》,同年获戛纳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最佳艺术贡献奖、国际影评人奖和教会评审团奖。拍摄《牺牲》之前,他知道自己得了肺癌。就在这一年岁尾,塔尔科夫斯基病逝巴黎。

  作品年表

  2000-安德列·塔科夫斯基 Andrei Tarkovsky

  安德烈·塔科夫斯基的一天 Cinéma de notre temps: une journée d'Andrei Arsenevitch (演员).....Himself (archive footage)

  One Day in the Life of Andrei Arsenevich

  One Day in the Life of Andrei Arsenevitch

  One Day in the Life of Ivan Arsenevich

  1986-安德列·塔科夫斯基 Andrei Tarkovsky

  牺牲 Offret (导演).....(as Andrei Tarkovskij)

  Offret - Sacrificatio

  The Sacrifice

  Sacrifice, Le

  The Witch

  牺牲 Offret (编剧).....(screenplay)

  Offret - Sacrificatio

  The Sacrifice

  Sacrifice, Le

  The Witch

  1983-安德列·塔科夫斯基 Andrei Tarkovsky

  乡愁 Nostalghia (导演).....(as Andrey Tarkovsky)

  怀乡

  Nostalghia

  Nostalghiya

  Nostalgia

  Nostalgiya

  乡愁 Nostalghia (编剧).....(story) (as Andrey Tarkovsky) &

  怀乡

  Nostalghia

  Nostalghiya

  Nostalgia

  Nostalgiya

  乡愁 Nostalghia (编剧).....(screenplay) (as Andrey Tarkovsky) &

  怀乡

  Nostalghia

  Nostalghiya

  Nostalgia

  Nostalgiya

  Tempo di viaggio (演员).....Himself

  雕刻时光

  Voyage in Time

  Tempo di viaggio (导演)

  雕刻时光

  Voyage in Time

  Tempo di viaggio (编剧)

  雕刻时光

  Voyage in Time

  1979-安德列·塔科夫斯基 Andrei Tarkovsky

  潜行者 Stalker (导演)

  Сталкер

  潜行者 Stalker (编剧).....(screenplay) uncredited

  Сталкер

  1975-安德列·塔科夫斯基 Andrei Tarkovsky

  镜子 Zerkalo (导演)

  写真

  Зеркало

  Sarke

  The Mirror

  White, White Day

  镜子 Zerkalo (编剧)

  写真

  Зеркало

  Sarke

  The Mirror

  White, White Day

  1972-安德列·塔科夫斯基 Andrei Tarkovsky

  索拉里斯 Solaris (导演)

  飞向太空 / 飞向天空 / 星球疏拉利斯 / 梭拉丽斯 / 日球 / 星球梳拉利斯 / 太阳系

  Solyaris

  Солярис

  索拉里斯 Solaris (编剧).....(screenplay)

  飞向太空 / 飞向天空 / 星球疏拉利斯 / 梭拉丽斯 / 日球 / 星球梳拉利斯 / 太阳系

  Solyaris

  Солярис

  1969-安德列·塔科夫斯基 Andrei Tarkovsky

  安德烈·卢布廖夫 Andrei Rublyov (导演)

  安德烈·卢布耶夫 / 昂德烈柳布烈夫 / 安德列·卢布廖夫

  Андрей Рублёв

  Andrei Rublev

  Strasti po Andreiu

  The Passion According to Saint Andrew

  Strasti po Andreyu

  安德烈·卢布廖夫 Andrei Rublyov (编剧)

  安德烈·卢布耶夫 / 昂德烈柳布烈夫 / 安德列·卢布廖夫

  Андрей Рублёв

  Andrei Rublev

  Strasti po Andreiu

  The Passion According to Saint Andrew

  Strasti po Andreyu

  1964-安德列·塔科夫斯基 Andrei Tarkovsky

  我二十岁 I am Twenty (演员)

  伊里奇的哨卡

  Mne dvadtsat let

  Zastava Ilijcha

  Мне двадцать лет

  1962-安德列·塔科夫斯基 Andrei Tarkovsky

  伊万的童年 Ivanovo detstvo (导演)

  伊凡的少年时代 / 伊凡的童年时代

  Childhood of Ivan

  Ivan's Childhood

  The Youngest Spy

  Иваново детство

  My Name Is Ivan

  伊万的童年 Ivanovo detstvo (编剧).....uncredited

  伊凡的少年时代 / 伊凡的童年时代

  Childhood of Ivan

  Ivan's Childhood

  The Youngest Spy

  Иваново детство

  My Name Is Ivan

  1960-安德列·塔科夫斯基 Andrei Tarkovsky

  压路机与小提琴 The Skating Rink and the Violin (导演)

  小提琴与压路机

  Katok i skripka

  The Steamroller and the Violin

  Violin and Roller

  压路机与小提琴 The Skating Rink and the Violin (编剧)

  小提琴与压路机

  Katok i skripka

  The Steamroller and the Violin

  Violin and Roller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a72559d960590c69ec37685.html

《俄罗斯电影.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