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分析

发布时间:2012-11-27 16:31:0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九年级历史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分析

我市进行了九年级期末考试,是对本学期的一次重要的全面的教学质量检测,对九年级教育教学及课程改革是一次大检阅,对以后的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本次九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满分100分,Ⅰ卷(选择题)30小题,计60分;Ⅱ卷(非选择题)4大题,计40分。下面就本试卷的试题特点、学生答题情况与教学建议三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试题特点:

整套试卷完全在中考范围内,考查了八年级上下册、九年级上册共三本教材,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难易适中、大致符合721的坡度设置,值得肯定试题有明显的学科特点,注重学法指导,注重历史学习习惯的培养,较好地体现了历史学科的史鉴功能,体现了近年来河北历史中考命题的趋势。

1、强调能力立意,注重三维目标考查,体现新课程理念。

①选择题注重知识的迁移,考查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将同类历史知识或前后相关的历史知识罗列在一起,训练学生的联系、比较和分析能力。如选择72022272930题;在选择题干叙述中有学习方法的提示,如选择8;在选择题干叙述中让学生了解优秀的思想文化,了解伟大的历史人物的历史活动,了解最新的时政动态等等,都是一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如选择256101112161826

②材料题31提供的图片、文字材料,传达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的信息,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设问与材料紧密结合,学生必须分析图文材料信息才能回答问题。

③探究实践题32,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同时,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发现一些历史规律,也是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④在材料题中考查学生如何从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分析材料、解答问题的能力,如345)“读了材料一和材料三......?”体现了对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考查,以及通过材料信息解答问题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考查。

2、突出主干,强化基础,面向全体,体现义务教育的特点。

这份试题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做,试题重心放在对最基础知识的考查,考查历史主干知识,不考太细、太深的知识,考查学生对最重要的、最常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及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规律是否知道,即是否掌握了最基本的历史知识,既考查了图片信息题(如选择题192628,非选择题31),又考查了材料情境题;既考查了再认再现的识记能力,又考查了历史的比较思维能力;既考查了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重点知识,又考查了历史学科的能力要求。

3、关注时政热点,体现史鉴功能。如探究实践题32以祖国统一为背景材料,结合澳门回归10周年,中外史进行比较回答问题;选择题6紧扣当前时事,选择题18预防毒品危害,选择题24祖国统一等,让历史为现实服务,以史为鉴。

二、学生答题情况:

1、第一卷选择题,共60分,得分率较高。学生大都能得近50分,其中第58162227题失分较多,究其原因:第5题“启蒙思想的实质”学生不注重有效信息的分析,缺乏相关历史知识的积累;第8题失分的原因是学生对正话反说、逆向思维能力训练不够;第16题学生不仔细阅读,缺乏分析能力;第22题失分的原因在学习新课时不求甚解,对有些历史事实似是而非,历史知识掌握不扎实;第27题学生对于毛泽东诗词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不是很明确,导致排序出错。

2、第二卷非选择题,共40分,失分率较高。暴露出来的问题是理解仅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面上,由浅入深的探究式的学习能力是有缺陷的,史料的解读、信息的获取与判断能力依然欠缺;还暴露出一个问题,就是写错别字,部分学生的卷面不整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试题的考查空间较大,知识点的分布广,对学生的专题式针对性学习带来了挑战;突出史料在历史问题中的有效应用,对学生解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进而做出科学的判断和正确的选择都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而这些对于学生而言,都依然是不容忽视的弱点或欠缺。此次考试,很多学生对其史料理解不透,主旨判断不准,没有阅读材料的习惯,不善于从材料中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故而答题时出错。如32①、3334⑤,

2)、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历史问题的思考与解决尚显薄弱,答案缺乏条理化和要点化。在材料题31③、34②和探究题32③,在这些答案灵活、考查知识点较多的试题中,有部分学生在答题时写得比较凌乱不全面,主要还是对所考查的知识点掌握不够全面,平时在学习时,对遇到的历史问题思考不够,以至于在此次考试中,学生的答案通常是不全面、不准确,甚至答非所问。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基础知识的掌握问题,解题技巧与答案组织还有待强化训练与提高。

三、教学建议:

(一)有效串接知识模块,充分活化基础知识。

为了提高同学们准确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使个别分散的知识系统化,建议对历史知识进行横向、纵向联系的梳理整合,通过比较分析,不仅可以促进对知识体系的全面认识,还可以加深对知识的透彻理解和记忆,并促进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多变换角度,多创设审视历史的视角和重新整合知识的平台,在新的情境下,重新审视历史,重新梳理历史。一定要注重知识的积累,指导学生运用知识多写多练,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挖掘以史为鉴的功能,将现实生活与学科知识联系起来。重视知识迁移和重组,活学活用,学用结合,这是提高学习效率,取得成绩的有效途径。

(二).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建构历史体系形成历史专题

历史知识需要记忆,但更需要的是理解和融会贯通。历史教学的关键并不在于让学生记住多少历史知识,更主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克服死记硬背的不良学习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好教材和社会生活素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材料中发掘信息、识别信息、获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养成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的针对性和全面性。

近几年历史试题,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比较重视历史体系及专题知识的考查,有纵向综合的专题,有横向比较的专题,有一个中心主题下设几个问题的专题,还有纵跨几个历史阶段或横跨几个国家的专题,针对这一特点,复习中既要宏观把握中外历史大专题,又要微观落实小专题的知识点。 试题中无论是图、表 、文字材料还是问答题都具有历史专题的特点,都是在对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不同阶段历史现象发展过程的考查,因此,根据中考历史试题的特点和新课改的精神,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根据知识结构和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要重新组合和梳理历史知识。通过(1)“疏理知识,构建网络”、(2)“逐句阅读,概括要点”、 3)“联系实际,掌握知识”、(4)“课后反思,盘点得惑”等四个层次的设问,突破一般意义的考试要求,成功演绎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略,让考生能够在愉快地考试中感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同时也给教师一种信息:平时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训练与培养。教师要指导学生建构知识网络,把握知识主线,理清知识网络上交织的“结”。

(三)、练习精选训练到位, 加强审题和解题指导

教学中切忌只记不练、只学不用,适当的练习既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精选题目,有的放矢。 练习所选题目涉及的内容主要是知识的重点、难点及学生容易混淆或易疏忽的知识点,精练方面可指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把握历史知识,训练各种能力;(2)强化应试能力,学会准确解题。做题时要注意培养审题能力,掌握审题和答题的基本方法:审题时要审关键的字词、审设问点、审题干和材料中隐含的要素、审时空概念。解答客观题,要注意用排除法、比较法。因此,在平时复习、训练和测试讲评中,有意识地加强审题指导,养成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非常重要。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8eff9543b3567ec102d8aa8.html

《九年级历史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