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教育学院跨学科四门主干课程作业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福建教育学院跨学科四门主干课程作业
学科:科学教育(通用技术)
题目:
1.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在教学内容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教育要从传统的以 理科教育为核心的学科知识体系向强调科学、 技术与社会三者相 结合的综合体系转变。
B. STS 教育工作者希望能够延续传统的教学形式,不反对 单一的教授。
C. 在教育形式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教育要求既要符合 知识特征,也要符合技术特征,还要符合社会特征。
D. 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科技素养 且拥有社会责任新的STS人才。
2. 当代主导技术群中( )是核心。 A. 空间技术 B. 信息技术 C. 海洋技术 D. 新能源技术
3. 二战以来,工业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变化趋势中第二产业 工业和建筑业 所占比重( )。
A. 先降后升 B. 先升后降 C. 持续下降 D. 持续上升
4. 我国著名的“丝绸之路”形成于( )。 A. 西周 B. 汉代

C. 唐代 D. 宋代
5. 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关系中,核心是( A. 科学 B. 技术 C. 社会 D. 发展
6. 下列关于相互作用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 经济是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 C. 社会是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的基础 D. 都不正确
7. )是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 A. 科学拉动 B. 仿生学发展 C. 文化演化 D. 社会需求
8. 控制论认为,长跑运动员的训练过程可以使用的反馈为A. 正反馈 B. 负反馈 C. 零反馈
D. 正负反馈相结合
9. 《单向度的人》一书的作者是( )。 A. 马克思 B. 默顿 C. 马尔库塞 D. 泰勒
10. 下列属于非再生能源的是( )。 A. 地热能
)。
B. 天然气 C. 植物燃料 D. 太阳能
11. 课程变革的情境模式秉承的是( )。 A. 课程的忠实取向 B. 课程的相互适应取向 C. 课程的创生取向 D. 课程的实践取向
12. 奥苏伯尔认为,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 )。 A. 顺应 B. 同化 C. 联想 D. 平衡
13. 追求“解放兴趣”的是( )。 A. 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 B. 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 C. 泰勒原理
D. 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14. 被誉为欧洲 19 世纪上半叶出现的“教育的心理学化运 动”的重要代表的是( )。
A. 赫尔巴特 B. 卢梭 C. 裴斯泰洛齐 D. 杜威
15. 用一种折衷的态度把学习者的需要、 当代社会生活的需 求、学科的发展并列为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的是( )。
A. 杜威 B. 泰勒 C. 布卢姆 D. 博比特

16.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回应模式是下列哪位学者首先提出
A. 斯克里文 B. 斯腾豪斯 C. 斯太克 D. 泰勒
17. 下面对课程实施与教学概念关系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课程实施与教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分属于不同的研究 领域 B. 课程实施研究与教学研究的侧重点有区别 C. 课程实施在内涵上所涉及的范围要比教学广 D. 课程实施研究与教学研究不具有内在的互补性 18. 下列不属于课程与教学目标基本来源的是( )。 A. 学习者的需要 B. 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 C. 教师的要求 D. 学科的发展
19. 1918 年,下列哪位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出版了《课程》 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诞生。
A. 施瓦布 B. 卢梭 C. 博比特 D. 查特斯
20. 实现了概念原理的知识与过程方法的知识的统一的是 )。
A. 学术中心课程论 B. 学科中心课程论 C. 社会中心课程论 D. 儿童中心课程论
21. 测量调查中,一般测验题目难度应控制在( )。 A. 0.1 0.7 之间

B. 0.2 0.8 之间 C. 0.3 0.6 之间 D. 0.4 0.9 之间
22. 突破人的生理局限, 扩展了观察的深度与广度的观察类 是( )。
A. 实验室中的观察 B. 直接观察 C. 间接观察 D. 参与性观察
23. 在方差分析中, 可处理多个自变量与多个因变量相互关 的数据资料的统计技术是( )。
A. 单因素方差分析 B. 三因素方差分析 C. 多元方差分析 D. 协方差分析
24. 在文献检索中,按事件发生、发展时序,由近及远、由 到旧的顺序进行查找的方法是( )。
A. 顺差法 B. 逆差法 C. 引文查找法 D. 综合查找法
25. 在教育实验研究中,教材、教法法、教学手段等往往被 为( )。
A. 自变量 B. 因变量 C. 无关变量 D. 控制变量
26.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 )。 A. 直觉观察时期之前

B. 直觉观察时期 C. 以分析为主的时期 D. 系统综合发展时期
27. 能对观察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对比研究的是( )。 A. 自然情景观察 B. 实验室观察 C. 结构式观察 D. 非结构式观察
28. 要了解直观性教学的内在规律、 因果关系, 应选择的研 究方法是( )。
A. 历史研究法 B. 观察法 C. 实验法 D. 调查法
29. 一般来说,题录、书目、索引、提要和文摘等检索性文 属于( )。
A. 零次文献 B. 一次文献 C. 二次文献 D. 三次文献
30. 先将总体各个观测单位按某一标志顺序排列编号并分 成数量相等的组, 使组数与取样数相同, 然后从每组中依事先规 定的机械次序抽取对象,这种取样方法是( )。
A. 简单随机取样 B. 系统随机取样 C. 分层随机取样 D. 整群随机取样
31. 设计教学活动的主要理论依据是( )。 A. 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

B. 加涅的学习信息加工论 C. 香农- 韦弗传播模式 D. 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32. 下面关于信息、符号、信号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信息是不能被直接传递的,传递的是信息的符号。 B. 同一信息必须使用一种符号来表达 C. 符号只有转化为信号才能传送
D. 不同的信息可以选用不同的符号来表征
33. 教学媒体可以记录和存储信息, 以供需要时再现, 指的 是媒体的( )。
A. 扩散性 B. 固定性 C. 重复性 D. 组合性
34. 教学设计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分析,重视激发、促进、辅 学生内部学习过程的发生和进行,从而使( )发生在每个学 生身上。
A. 自学能力 B. 学习技巧 C. 有效学习 D. 创新意识
35. 下面关于学习需要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学习需要揭示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B. 可以采用调查的方法了解学习需要
C. 学习需要是指学生的差距与需要,也是教师的差距与需 D. 要经常对学习需要的有效性进行检验
36. 个别化教学系统的设计、 课程大纲的设计或专业计划的 发,这些设计过程的模式是(
A. 以系统为中心 B. 以课堂为中心

C. 以产品为中心 D. 以评价为中心
37. 创造视觉图像时,一般采用( )象征崇高、深远。 A. 黑色 B. 蓝色 C. 红色 D. 紫色
38. 下列媒体中最能实现个别化教学的是( )。 A. 投影仪 B. 录音机 C. 电视机 D. 计算机
39. 视频输出接口的标识为( )。 A. VIDEOIN B. VIDEOOUT C. AUDIOIN D. AUDIOOUT 40. 程序教学方法的基本思想是( )。 A. 依靠教/学资源来促进有效教学 B. 以学习者为中心 C. 依靠教学录像教材 D. 系统设计思想
41、技术设计中,方案的构思方法有哪几种 ? 42、技术试验的实施包括哪几个步骤 ?
43、“懂得什么样的系统是开环控制系统, 什么样的系统是 环控制系统。 ”指出某老师上述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 并用行 为目标的方法进行修改。
44、“木桶理论”认为, 木桶的盛水量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 板的长度。请用系统的观点进行解释。
45、从使用的材料、 结构的稳定性、 结构的强度、
方便实
用、 连接方式以及美观等方面考虑,设计一款手机架。
(1 画出该手机架草图,并作必要说明。 (2 写出制作该手机架的材料和连接方式。
(3 写出至少两个对制作完成后的手机架进行的技术试验名 称。 46、阅读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技术与设计 2》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生活和 生产中的流程”。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流程的经历和环 节、时序的体验,对其概念不难理解,但对流程的意义却很难把 握。如果让学生通过自身亲历的事件加以体验, 无疑会增加学生 的学习兴趣, 以事件为案例进行探讨能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 解,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而案例的选择将是关健。
刘老师翻阅了课本, 课本关于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描述如下: 1、了解流程的含义及其对生活、生产的意义。 2、通过对典型 工作流程和生产工艺流程的案例分析理解流程中环节和时序 的意义。 3、学会阅读简单的流程图”。选择什么样的案例,有 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 刘老师陷入沉思。 最终刘老师选择 了旅游路线和行程的安排, 因为同学们都有旅游经历。 有了案例, 刘老师很快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流程。
材料二
流程一 引入新课 刘老师说:“旅游是大家喜爱的一种方式,假设我们有一 个周末出游的计划,要在两天内游览结束返回。实际上旅 的这个过程就是流程,旅游中我们途经的景点和食宿就是流 程中的环节,什么时间到达哪里就是时序。今天我们的任务 就是认识流程”。边说刘老师边播放福州周边二日游旅游路线 的图片。
流程二 新课教学 知道了什么走流程,根据对流程中环节和时序含义的理 解我们今天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的方式,设计合理的 旅游行程。
流程三 总结评价
学生提交设计方案并进行汇报,要求从时序和
环节两个 关健点说明行程的合理性。看着学生的汇报成果刘老师又开 始思考 : 适合该节课的评价方式应该是怎样的,我是不是要 建立学生的作品档案呢 ?
(1 结合材料一,写出该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写出该节课 的知识与技能的目标,选择知识与技能目标中其中一目标以 行为目标的方式进行阐述。
(2 结合材料二,该老师在课堂导入时用了什么方法,简 述使用该方法的优点。
(3 结合材料二,基于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进行相应的教 学流程设计。
(4 刘老师采用技术活动档案袋评价方法,请阐述建立技 术活动档案袋的步骤。
4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列为某学生小组“影响结构稳定性”的试验过程。 ①学生甲将屏风放在实验台上 (屏风成一直线 ,逐渐增大无 级调速风扇的风速, 直到屏风被吹倒, 学生乙记下调速开关的 值。
学生甲将屏风折成折线形放在实验台上 (支撑面增大 ,逐 渐增大无级调速风扇的风速, 直到屏风被吹倒, 学生乙记下调速 关的数值。 与第 1 步记下的数值比较, 探究稳定性增大的原因, 师生一起分析得出结论 : 支撑面对稳定性的影响。
学生甲将屏风加上底座放在实验台上 (重心下移 ,逐渐增 大无级调速风扇的风速, 直到屏风被吹倒, 学生乙记下调速开关 数值。与第 1 步记下的数值比较,探究稳定性增大的原因,师 生一起分析得出结论 : 重心对稳定性的影响。
学生甲将屏风绑上脚, 插入到盛满土的花盆上, 逐渐增大 无级调速风扇的风速, 直到屏风被吹倒, 学生乙记下调速开关的 值。与第 1 步记下的数值比较,探究稳定性增大的原因,师生 一起分析得出结论 : 其他因素对稳定性的影响。 4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技术与设计1》“发现问题”的学习目标是“①明确发现 题的重要性。 ②初步掌握发现问题的一般方法。 ③能通过各种 渠道收集与发现问题相关的各种信息, 并进行处理。 ”学生在日 常生活中会接触各类问题, 但是很少能主动发现问题, 对什么是 技术领域中的问题了解很少。 要让学生明确教材中“问题”的内 涵和范畴。
材料二
方老师认为单纯阐述发现问题的重要性, 告诉学生发现问题 一般方法, 学生不会有太深的印象。 方老师设计了以下的教学 程。
环节一 : 新课导入 这节课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上课。方老师首先出示小兔子塑料 剪刀图片,并提问学生三个问题 :
与普通剪刀的区别 ; 剪刀的使用对象 ;
设计出什么样的剪刀既不伤手,又可爱,且不失剪刀的基 功能。
学生们开始思考……
环节二:新知讲解 人类进步与发展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设计,不断解决 问题的过程。 我们不仅要有主动发现问题的意识, 而且还要掌握 发现问题的方法。 下面我们将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完成本节课 学习任务。
环节三:概括总结 方老师让各小组的同学做汇报,并进行总结。 材料三
下课后,老师从同学们身边经过,“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 有较大收获 .... ”,“这节课我们小组大家都不发言”,
“今
天这节课我发现电脑里一个好玩的游戏。 ”听到同学们谈话,方 老师陷入沉思:“我该怎样对小组合作学习行为进行评 ?''……
问题
(1 结合材料一,分析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写出三维 教学目标。

(2 材料一,指出导课注意的问题。
(3 合材料二,阐述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基于小组自主 合作学习模式,设计相应的教学流程。
(4 结合材料三,针对合作学习中的学生合作行为,设计 一份评价量表。
指出学生在试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4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学生在完成了探究“物体稳定性与支撑面的关系”的试验 后撰写了如下的试验报告:
试验目的:探究物体稳定性与支撑面的关系。
试验准备:三个装满水的瓶子(其中两个的底面积相同,一块平板。试验记录纸、试验 报告书。
试验过程
一、 底面积不同的两个瓶子, 装满水后平放在平板上, 将平板一边逐渐倾针,记下每 个瓶子倾倒时平板的角度。
二、 底面积相同的两个瓶子, 装满水后平放在平板上, 将平板一边逐渐倾针,记下每 个瓶子倾倒时平板的角度。
三、 表比较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物体底面积越大,稳定性越好。
1
生撰写的试验报告存在的不足之处
简述该学至少两
2分析所进行的探究试验存在的问题 至少四点,并提出 改进措施。
5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设计的过程、原则及评价》这一章中,“设计的一般原 则”是本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 实验给出的与之有关的课程标准 知识与技能
2 了解技术设计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技术设计的一般程序和墓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
6 经历典型的技术设计、制作和评价活动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 认识技术的创造性特征,形成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态度 教材给出的学习目标是 1理解设计的一般原则
2理解设计的一般原则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设计的一般原则来评价莱个产品。
柯老师翻阅教学参考资料并经过思考后有了以下两套教学 设计方案。
万案A
设问导入3分钟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要设计好的产品, 要经历一个种学合理的设计过程,还应遵 循一些基本原则。那么在长期的设计实践中要遵守哪些设计的一般原则
新知讲解15分钟
教师通过PPT呈现设计的一般原则,进行讲解 分组讨论,组内合作学习20分钟 教师小结5分钟 布置作业2分钟 万案B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4分钟
教师先呈现组合蛋形桌椅,格雷夫斯设计的水壶等图片并介绍其功能,然后提出问题: 设计是技术发展的关健,在设计过程中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分组讨论,组内合作学习20分钟



小组汇报,组间辫论15分钟 教师总结4分钟 布置作业2分钟
1 3本节课没有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A. 讲授法 B. 讨论法 C. 合作探究法 D. 实验法
2 方案B中教师使用什么媒体导入新课,简要说明该媒体 在教学活动中起到的作用。
3 上述两种教学方案,你选择哪一种,简述你选择该方案 的理由。
4 针对你选择的方案,简要写出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环节的 学流程。
5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老师在教学中安排学生设计制作一个多功能的纸巾盒。

学重点是让学生亲历设计的过程, 并通过动手制作,学习有关工 的使用和材料的连接方法等。为达到教学目标,拟安排3课时。 1课时为学习有关木工工具的使用, 设计多功能纸巾盒,并画 好设计图。第23课时完成作品的加工制作并组织评价。
课前准备:多媒体投影机和 DV学生每四人一组一套工具 材料手锯、铁锤、美工刀、白乳胶、铁打, 502胶等和待加工 的木板6mm厚的多层板,实践室还准备了电钻、曲线据等设备。 王老师的第2课时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 导入新课。请一个同学上台展示设计图样, 接着按教师的要求进行下料, 锯割木板。 教师用DV机采集学生的操作视频,并通过大屏幕呈现,分析学生的操作步骤,并指出其操 作中的问题。4分钟
二、 评价要求。教师用 PPT展示纸巾盒设计要求。1分钟 三、 分组操作。学生分组制作纸巾盒,教师巡视指导,并用
DV机抓拍部分制作场景。

30分钟
四、 评价交流。部分小组展示作品,并由学生介绍制作过程,演示有关工具操作。 分钟
五、 课堂小结。教师通过大屏幕展示课堂上抓拍到的部分画面, 价。4分钟
六、 拓展任务。教师布置下节课的任务:继续完成纸巾盒的制作。
1分钟 对学生制作过程进行评
5 1王老师在第2课时教学中未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A. 讲授法 B. 合作学习法 C. 读书指导法 D. 演示法
2 王老师拟定纸巾盒的设计要求。
3 出第2课时教学过程中3个以上不足之处,并提出改意见。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8b906188b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22.html

《福建教育学院跨学科四门主干课程作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